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试题 > 题画竹郑燮译文

题画竹郑燮译文

2016-11-03 12:28: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题画竹郑燮译文(共7篇)题画诗鉴赏要诀题画诗鉴赏要诀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题画竹郑燮译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题画诗鉴赏要诀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一篇

题画诗鉴赏要诀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三种:一、化静为动,二、变无为有,三、借题发挥。题画诗的鉴赏试题,也大致是从这几个方面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题画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一、化静为动类试题。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①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问: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郊野、石块、竹林,构成一副由远及近富有层次的画面,“峥嵘”写出了郊野的形,“绿”写出了郊野的色,倚”、“御”更是写出了画面景物的动作,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所以第一问可以答为:这首诗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的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写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例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

第1页共4页

②③

吹林。”诗的首颔两联把“野水”写得有声(“潺潺”)能动(“落涧”),把“秋风”写得有声(“瑟瑟”)能动(“吹林”)。

鉴赏策略这类试题考察题画诗化静为动的特点,所以在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使画面富有动感,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二、变无为有类试题

由于受画幅的限制,画面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例如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画面实景,又有想象之景。 例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③④①②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实际上,这道题的第一题问的是画面上有什么景物,第二题问的是画面上没有而诗中却有的景物有哪些。很显然,扇面应有野水、山间、树林、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寺庙则是诗人根据画面内容想象出来的。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鉴赏策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

第2页共4页

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三、借题发挥是题画诗的最大特点。

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例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例如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

再如: 白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句句是在写白鹭,又句句是在写人,写自己。四句诗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这首诗看似在题画作,实则是在借画抒情。

鉴赏策略在鉴赏题画诗时,不能单纯的把诗歌理解为写景诗或状物诗,不同的绘画题材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如梅之冷艳高雅、竹之清雅高贵、兰之坚贞高洁、菊之不畏风霜、山水之逸士优游、渔家之闲适自在等等,因此读题画诗一定要体味诗人借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画诗或谈论画作的艺术造诣,或咏叹画面的意蕴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2011年辽宁卷选了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作考材。

【练兵题】

第3页共4页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⑴ 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

和。

⑵ 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⑶ 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问: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

【参考答案】

1.(1)疏林黄叶村(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 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2.“龙孙”指的是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 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第4页共4页

题画兰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二篇

《题画兰》教学设计

洪山区武珞路小学金地分校 黄利红

【教学内容】

《题画兰》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一首咏物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兰花而题写的。全诗以兰花为物象,描写它生长于山岩的顶处,香气飘散四溢,尤以突出岩石和岩缝中,美好的花香馥郁芬香,赞美了兰花不与“浮云游尘”为伍,卓尔独立的品性。借兰花之名表自己之志——坚持操守,淡泊自足,追求个性自由。本诗如郑燮所写众多兰、竹、石之诗一般,将诗文书画巧妙结合,通过寓托手法,表达高人隐士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后世之艺坛、文坛、画坛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设计理念】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文化的传承是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诗人的敬重之上的。一个优秀的阅读者不仅仅是读一首诗,教一首诗,而应该将它作为一种载体,通过阅读、教学来增加古诗的宽度、厚度、深度。本案设计以“欣赏一组画、走进一个人、学习一首诗、了解一段史、感悟一片情、习得一种法、爱上一门课”为解读要领,指导学生研读古诗本身意象,深层意境,从而拉近与古诗的距离,与诗人的距离,在声声朗读吟诵之中爱上古诗。

【教学过程】

一、 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题画竹郑燮译文】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郑板桥诗词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三篇

【题画竹郑燮译文】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 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笋竹二首

其一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其二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 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吟蟹诗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 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题诗二首

其一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 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其二

裴相功名冠六朝,许浑身世落渔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宦海归来诗

其一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 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二

宦海归来两髩星,春风高卧竹西亭。 虽然未遂凌云志,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三

宦海归来两鬓霜,更无心绪问银黄。 惟余数年清湘竹,做得渔竿八尺长。

其四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范县诗

【题画竹郑燮译文】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 苦蒿莱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 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 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寰。

题画

今日醉,明日饱,

说我情形颇颠倒。【题画竹郑燮译文】

那知腹中皆画稿。

画他一幅与太守,

太守慌了锣来了。

四旁观者多惊奇,

又说画卷画的好。

请问世人此中情,

一言反复知多少?

吁嗟乎,一日反复知多少?

题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 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 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 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题诗

黄金避我竟如仇,湖海英雄不自由。 我避黄金竟如仇,老怀豪宕得自由

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喝道诗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茶壶诗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偶题

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 今宵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题画竹郑燮译文】 【题画竹郑燮译文】

题竹石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兰竹石

请君莫作画图看,文里机关,字里机关。

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题鸬鹚图

鸬鹚拳足立溪边,红蓼花残九月天。 欲把霜翎斗霜色,直随孤鹤去摩天。

题猫戏蝶图

宠得闺中妇女怜,牙床绣被任他眠。 偶来花下寻蝴蝶,吉兆先期九十年。

题兰草图

一幅青山叠又高,竹枝兰叶两萧萧。 山中樵子曾相约,二月春和去结茅。

题竹枝图

新篁写得四三茎,浓淡相兼自有情。 记否读书窗纸破,萧萧夜半起秋声。

题画竹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画松亦是真松树,待我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有三株。

题画竹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竹

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竹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道。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题画竹

四十年来来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题画竹

画根竹枝插块石,不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四篇

<题画竹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郑燮。其诗词全文如下: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
吹落树叶的秋风昨夜刮过潇湘地区,它触击岩石,穿越森林,习惯性地发作起它那狂暴的威势。题画竹诗翻译赏析_作者郑燮。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地挺立着和恶风斗争一千场。
[鉴赏]
这诗的作者就是老幼皆知的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为人正直,气节刚劲,同情人民疾苦,常借竹石来题写自己的性格。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赞颂了竹子在恶势力面前,不畏**,挺然相斗的精神,郑燮还写过许多歌颂竹子的诗,他的名诗<竹石>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是借赞美竹子的斗争精神来表明自己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坚强性格的诗。

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五篇

<幽州夜饮>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张说。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幽州夜饮阅读答案_幽州夜饮翻译赏析_作者张说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鉴赏]
据<新唐书·张说传>: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全诗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开始二句描写“夜饮”环境,渲染气氛。“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值秋深风凉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这一切,形象地描绘出了边地之夜的荒寒景象。第二句还暗用了宋玉<九辩>中的诗意:“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益发渲染了诗句中悲伤的色彩。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悲愁的心绪,已经见于言外。而这“夜饮”,就是为了要驱走这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宴会还没有开始,从着力渲染、暗示中,已经给“夜饮”罩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第二联紧接一、二句,进入“夜饮”,抒发诗人的感叹:“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正”字接转巧妙,紧承首联对环境的描写,同时也自然地转入到宴会。诗人说:正是在这风雨寒冷的夜晚,我们在高敞的厅堂中摆开了夜饮的筵宴,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又岂能忘却自己的衰老和内心的悲伤呢?“能忘”句以问句出之,将诗人内心的郁勃之气曲折地表露了出来。这种迟暮衰老之感,在边地竟是那样强烈,挥之不去,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夜饮”,也排遣不开。诗中化用了屈原<离骚>句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诗人心意表达得更加婉曲、深沉。
第三联,随着宴会开始,并逐渐进入高潮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也随之兴奋起来,诗情也有了亮色:“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在都督府的宴会之间,军士们舞起剑来,那矫健刚劲的舞姿,慷慨雄伟的气魄,令诗人为之感奋。<史记·项羽本纪>中项庄说:“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舞剑是为了助兴,增加席间的欢乐气氛。一个“宜”字,传出诗人对剑舞的欣赏。但接着吹奏起胡笳时,那呜呜的声音,使席间短暂的欢乐顿然消失,而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诗人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塞上本来就多悲凉之意,与诗人的远戍之苦、迟暮之感,融合在一起,成为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诗情在稍稍有了亮色之后,又忽然黯淡起来。这一联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直至引出最后一联。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十个字铿锵有声,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实际上这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望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地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清人姚范评论说:“托意深婉。”(<唐宋诗举要>引)这一联的确托意遥深、措语婉曲,可谓“得骚人之绪”,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它与首联的悲苦的边塞荒寒之景,恰成对照,相得益彰。全诗以景起,以情结,首尾照应,耐人回味。
诗歌在语言上遒健质朴,写景之语,并无华丽之辞,与边塞情调极为相称。遣词用字也十分精当,例如“吹”、“动”、“宜”、“重”这些字,看似一任自然,实际经过认真锤炼,用得恰到好处,对写景、抒情起了很好的作用。

遣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六篇

<遣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古诗全文如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译文]
失意潦倒,携酒漂泊江湖,沉湎于楚灵王喜好的细腰女子和赵飞燕的轻盈舞姿。遣怀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醒悟回头,却在青楼女子这中落得一个薄情的名声。
[鉴赏]
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从此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答案_长沙过贾谊宅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题画竹郑燮译文 第七篇

<长沙过贾谊宅>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古诗全文如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阅读答案_长沙过贾谊宅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鉴赏]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诗的内容,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哦出这首律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题画竹郑燮译文》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竹郑燮翻译 竹郑燮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题画竹郑燮译文”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题画竹郑燮译文"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shiti/7202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