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溥仪读书笔记

溥仪读书笔记

2016-01-24 08:49:4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溥仪读书笔记篇一《《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 ...

溥仪读书笔记篇一
《《我的前半生》读书笔记》

《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宣统皇帝,大清逊帝,康德皇帝,战犯,普通公民,这些字眼写照了溥仪的一生。怀着对爱新觉罗·溥仪的好奇心,我从图书馆借了这本溥仪“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末代皇帝的命运注定坎坷,这里面有无奈,希望,疑惧,悲哀。

1906年,溥仪出生于北京,1908年慈禧临死前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在当时的环境下,穷途末路的清室复辟闹剧导致溥仪的三次登基。溥仪的第三次做皇帝是在1934年的伪满洲国,称帝为康德皇帝。他将复辟的希望寄托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可谁想日本狼子野心有怎会真心帮助他呢?表面上他是得到日本的支持,实则是在日本的掌控之下,他这个皇帝不过是个幌子而已。日本人给溥仪戴上了一顶繁华的皇冠,然而这顶皇冠繁华的背后却是一个紧箍咒。伪满十四年,溥仪几乎没有任何权利,他不仅毁了自己,更毁了整个满洲。日本就这样以东三省为跳板,对中国大肆侵略。

伪满十四年的历史是悲哀的,支撑溥仪的就是恢复帝业。我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看到清室宗庙受到孙殿英军阀可耻的盗墓和大量文物遭窃,我作为一个局外人都已愤愤不平,更何况是将整个中国都作为“家产”的溥仪呢?这些都激起了溥仪恢复帝业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又恰恰是跟那个时代所背离的,这个愿望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被这个愿望冲昏了头脑的溥仪陷入了日本侵略者设计的圈套,日本的用心是何其可耻、明显。当时,溥仪身边的“元老大臣”对新事物的恐避之而无不及和维护自身利益,对溥仪灌输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共妻的谬论,溥仪将共产主义看做洪水猛兽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在日本的操纵下度过艰难的十四年,也是中国含着血泪史的十四年。

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作为伪满战犯被关押于前苏联,五年后回国进行改造,十年后得到国家特赦,任职于全国文史资料委员会。1967年,病逝于北京。进过改造和特赦后的溥仪不仅得到了自由,而且还学会自理,享受生活。他从一个剥削者变为一个劳动者,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的前半生》是溥仪对国家和历史贡献,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溥仪,了解当时的中国和历史。这本书告诉我任何事情都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历史不忘,改革创新!

溥仪读书笔记篇二
《《溥仪的后半生》读书笔记》

《溥仪的后半生》读书笔记

人文与法学学院 法学1班 郭颖诗 201330030103

全文最前,我想说说我选《溥仪的后半生》这本书的原因。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的末代皇帝是众所周知的,稍微懂历史的人也知道,他在日本侵略者的帮助下曾在中国的东北成立伪满政权。很多通史体例的历史书对溥仪的历史记载也戛然而止了,把焦点放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上。但溥仪并非在伪满政权倒台后就消 失于世界上。我想很多人和在阅读这本书之前的我一样,对溥仪的后半生并不了解。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个崭新的溥仪。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所谓的命运。

《溥仪的后半生》记录了爱新觉罗·溥仪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至1967年10月17日凌晨逝世前的生活。在伪满政权倒台后,溥仪被囚禁于苏联长达10之久,后被引渡回国,进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全书分为11章,全方位地描述溥仪获得特赦后的生活,以及他的个人感受。分别是:特赦、园丁、文史工作者、黄昏之恋、家庭生活、畅游山川、普通公民、政治生活、外事活动、动乱之中以及逝世前后。此书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为封建皇帝的溥仪与接收改造后的溥仪进行对比,以此突出溥仪在接收党的改造后的巨大变化。

通阅全书,最大的感受是,溥仪的巨大变化在他短暂的后半生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岁被指定为封建皇朝,被赶出皇宫后,投靠日本建立伪满政权,企图兴复大清皇朝的爱新觉罗·溥仪在他的前半生一直养尊处优,一直接受封建思想的熏陶,致使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依然骄奢淫逸,甘愿做日本人的傀儡,可以说是没有半点人性。特赦后的溥仪却发生了360度的转变,热爱劳动,关心别人,虚心学习,谦卑而平易近人。

溥仪本人多次在日记中写道,他十分感激党和人民的包容,给予他改造的机会。他认为是党给予了他新生。特赦后的溥仪,不再是当

年任意妄为、养尊处优的溥仪,他变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公民,没有权力,没有专人伺候。他深知想要加入人民之列就必须参与劳动,因此,无论是在北京植物园还是在文史资料委员会,他都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因为他知道他必须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这个曾被他统治的国家的人民,他已经是放弃了从前的一切,衷心想要成为人民的一份子。

我认为全书写得最真实感人的是溥仪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部分。

由于溥仪从登基到流落苏联的所有岁月里都是由别人伺候着,生活上的很多事他都不懂。例如:买东西忘带钱,打饭忘带粮票,方向感奇差以致经常迷路,甚至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不会等。再如,刚刚获得特赦的他,连基本的日常礼仪都不会,就餐时,他不会等主人家的邀请就会自己先开吃,而且往往是专挑好吃的,完全不顾旁人。尽管他自己也反省过自己的老毛病,可是这种老习惯就是改不掉。毕竟人无完人。

最感人的是溥仪的家庭生活。溥仪特赦初的半年里,重新见到了他的各位妹妹和妹夫、弟弟溥杰和日本弟媳、七叔载沣、很多侄子以及其他的族人。爱新觉罗家族族人历经末代的动荡后,能够如此完整地保留,而且都生活得很好,用溥仪的话说这是党的伟大包容。

封建时代的溥仪有一后一妃两个贵人,但是当时的溥仪完全不懂什么是爱情,所有的政治婚姻带给他的都完全不融进点滴感情。特赦后的溥仪却找到在最后的年月里相濡以沫的爱妻——李淑贤。两人婚后的生活尽管包含着很多病痛,但却幸福。他们同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溥仪还会学着帮妻子做饭做家务尽管他学不好,会主动去接妻子下班··在溥仪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夫妻俩都被恶疾缠身,但他们相互照顾共渡患难。溥仪弥留之际,妻子的不舍和哀伤,溥仪对妻子的放心不下,字里行间都如此真实地展现了溥仪两夫妻的沉甸甸的爱。

准确来说,溥仪的后半生只有8年,可这8年对于他前半生的

40多年都要有意义,都更加贴近一个常人。书中插入了很多溥仪特赦后的照片,每一张都笑容满面,充满生机。清末的宣统帝、伪满的康德皇帝也不及新中国的公民溥仪幸福。

溥仪读书笔记篇三
《读后感》

读《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____望尽人间事 只道是沧桑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群众出版社,1983年

有一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去忘记,谁都应该将它刻进心里。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涅槃史。在1840——1949这一个世纪短暂而又极其漫长的岁月中,有许多人被历史抛弃,也有许多人被历史铭记。他们中的一位,一出生便注定要在这混乱的年代颠簸起伏,他的命运似乎自己都无法把握。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溥仪出生于清朝的醇亲王府。他的祖父是清朝第一代醇亲王,是当时慈禧太后的左右手。溥仪的父亲本是摄政王,也就是醇亲王,载沣。由于当时慈禧太后之子光绪帝没有儿子,而溥仪的外公荣禄,为慈禧太后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的外孙溥仪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继承皇位的人选.在溥仪三岁那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同年十二月初二,溥仪这个娃娃就被扶上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坐上皇帝的尊位,而后的历史中,溥仪又被动地两次坐上这个位置。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让很多人羡慕这个昌盛的家族,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是可怜的。一群本来可以有自己理想抱负的贵族男人们,却因为一个女人——慈禧的几道圣旨而将自己的大好人生葬送在了晚清的战火中。还记得溥仪在回忆他进宫时的情景时,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唯一留下印象的就是"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的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慈禧虽然干政多年,但我并不觉得她多有能力,多有胆识。她给我更多的印象是阴险、狠毒、迂腐且贪恋权势,胆小怕事。为了自己可以继续垂帘听政,她甚至被给自己的儿子立嗣却把外甥载湉要去做儿子.溥仪的祖父也正是因为看透了慈禧的真面目,才会在慈禧宣布立载湉为嗣的话一出口,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晚清在慈禧和一群顽固派的阻挠下,上演成了一场闹剧,让我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痛心。

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是让溥仪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唯一的烦恼就是师傅的功课和不要被太多的吃食噎着。生在帝王之家不是溥仪的意愿,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足以表明溥仪对作皇帝的厌恶:“我从前一回忆起那个模糊的印象,只觉得西太后很可怕,而现在,我觉得她可恨了。她为什么单单挑上我来当皇帝呢?我本来是个无知的、纯洁的孩子,单从任何方面来说,我至少不会比溥杰的天分差,可是由于做了皇帝,在那密不透风的罐子中养大,连起码的生活知识也没有人教给我,我今天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我的知识、能力不但比不上溥杰,恐怕也比不上一个孩子。我受到人们的嘲笑,受到象老宪这样人的欺负,如果让我独自去生活,我真不知怎么能活下去。我今天弄成这样,不该西太后和那些王公大臣们负责吗?”正因为溥仪生在帝王之家,才造就了他残暴、伪善和自私的性格。到溥仪50多岁的时候都没有学会数学,关于数理化电气等等的知识更是不清楚。到老了,溥仪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为祖国奉献力量的知识学者们。

溥仪从小就离开了亲生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朝廷和宫廷内的尔虞我诈。他过的好不好没有人是真正关心的,因为他存在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了——封建王朝需要一个皇帝,而他恰巧就是这一最佳人选。就算当时的溥仪没有“荣幸”的被慈禧太后选上当皇帝,还是会有另一个“溥仪”来当这一没落帝国的替死鬼的。在紫禁城里,几乎没有人教过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切都任由自己的喜好。他在书里记下了他的弟弟溥杰来到宫中看望哥哥时,处处拘束,行为让他感到很不自在,因为他是皇帝,所以连亲人,长辈都要敬他三分。他从小就欺负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溥仪恶作剧行为的,也只有他的乳母王焦氏。虽然她一个字不识,也不懂什么“恕道”和历史上的英主圣君的故事,但当她在劝溥仪的时候,他却觉得出她的劝阻是从心里头发出来的。他改变了霸道的性格,王焦氏是他最敬重的人,因为他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讨好皇上,也从不惧怕皇上,是她,教会了皇上做人。溥仪结婚之

后有时候会接她过来住些日子,在伪满后期,他又接乳母来到长春供养到溥仪离开。

溥仪到了青年时期,王焦氏离开了他。他开始接触新事物,开始喜欢外国东西。在外国师傅庄士敦的影响下开始穿西装,戴眼镜,甚至让大清国的男人都开始剪辫子,留短发。这使大清国开始西洋化。从此,街上开始卖西洋玩意了。真正让我感触的是他在深宫大院中刚刚接触洋物时的那种好奇,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因为他们被自己蒙住了双眼。

溥仪开始选妃时,就在相片上画圈,当时他才十五岁,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所以随便选了婉容和文绣分别做他的皇后和贵人。由于婉容思想开放,人性貌美,所以得宠,开始排挤文绣,当时的大清国正腐败,沦陷,文绣提出和他离婚,婉容开始吸毒,后来和他的侍卫私奔,病死他乡。后来共娶进福贵人和玲贵人,其中一死一失。溥仪把他们比作金笼中的鸟。 日本侵略了中国,他们要中日联姻,让日本的嵯峨浩和溥杰结婚。这对年轻人很快也有了好感。当然,溥仪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自己没有儿子,如果他弟弟和日本女人生了儿子,大清就有日本人一半。溥仪开始日夜恐惧,甚至连嵯峨浩做的饭都一口不碰,但最终她生下了靓女,溥仪这才放心,日方却大大失望!嵯峨浩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人也很令我敬佩!在整本书里,她几乎是最后出现的人物,但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她是一个日本人,嫁给了中国皇弟。在她被溥仪唾弃的那段日子里,仍挺着胸去和日本政府谈判,她认为日本不可以这么做。她在中日战斗时,为女儿,丈夫,做尽了一切,那是她还对丈夫说:“我知道你担心皇兄,你去看望他吧,女儿由我照顾。”溥杰被妻子的阔大心胸感动了,多么艰难的日子,嵯峨浩挺过来了,最终,她们一家迈向了幸福„„

溥仪最后说自己获得了新生,灵魂的新生。并且发出誓言:要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直到脉搏停止。

有人说帝王的情感都是不真实的,帝王的仁慈都是虚假的,帝王的眼泪都是鳄鱼的眼泪。我在看溥仪的自传的时候,感觉到他在抚顺开始第一次生活检讨之前,在东京审判之前还是没有深切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个个决定与行为为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

溥仪对于日本人的憎恨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他一直坚信自己是天之骄子,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连神灵都害怕都忌惮的皇帝。他希望复辟是想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天真地以为日本人可以帮忙夺回。

溥仪生活过的故宫还在不断地被修缮,它在北京城中望尽人间世事,却只能道当时沧桑。 《我的前半生》以一部如近代史的自传,写出了人生的深度。好一个溥仪,好一个末代皇帝!历史的前进轨迹是以他一人之力所无从改变的,但他以他自己的表现,为近代的荒唐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不想说太多的感想,人生的哲理就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品味,慢慢践行的。只想说,溥仪是确实一个值得敬重的皇帝!历史终究是历史,我们看历史不只是要知历史,更要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得到奋发向前的力量。

溥仪读书笔记篇四
《《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夏宁馨:《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夏宁馨

《我的前半生》自从一九六四年问世后,即被誉为“奇书”。其实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人,除了溥仪外,还有一个未署名的作者:李文达。此书是他在溥仪写的书稿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资料全面重写的,当时未署名,完全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9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这位末代皇帝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本书以他为线索,带我走进那个动荡的年代。

溥仪前半生的经历非常坎坷。依照封建传位规则,本不该由溥仪当皇帝。光绪病危,慈禧太后便急着过继子嗣,按理应选“溥”字辈最年长的侄儿溥伟,可她却偏偏挑中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的长子溥仪。 11月中旬,光绪、慈禧奇怪地在两天间双双死去,只好由隆裕和载沣一同扶持溥仪登基。溥仪三岁时首次当皇帝时清朝已气数将尽, 1912年初,清廷面对辛亥革命的风暴,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在伪满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

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开始在植物园劳动。

读完此书有很多感慨。首先我对这位末代皇帝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他出生在大清气数将尽苟延残喘的年代,又有一个承载了太多人私心和太多人希望的出身,三岁登基,六岁退位,母亲早亡,懦弱的父亲和他又没什么感情,在他童年里除了乳母王焦氏教给他一些“人性”,其他的各色人等都在盘算着借着小皇帝的名号为自己谋利益。在这样一个压抑封闭的环境中成长,势必会养成自私、自大、怪癖的性格。他的存在形式始终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傀儡,他是慈禧太后继续控制政治的工具,他是保证摄政王继续受到优待以及一年四万八千量的银子的条件,他是太监和内务府的钱袋子,他是遗老遗少们的政治标志,他是军阀在缺少合法性的时代的大旗,他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极度缺乏教育与关怀的他直到在战犯管理所里,才有生以来第一次学会系鞋带、洗衣服等生活常识。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在植物园的感受如何时,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这句话说得太过苍凉与虚弱,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起起伏伏,他的灵魂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也许是被逼无奈的自我安慰,也许是发自内心的与世无争,这些不重要,他经历了太多,心里是什么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

这本书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写作背景,所以很多人都对最终溥仪到底有没有被改造有所疑问。有些人不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它读起来像是一本忏悔录,认为这本书的诞生年代会禁锢溥仪的很多想法。溥仪既然在做日本人的傀儡时他能够效忠日本,甚至参拜日本的神,那他会不会在共产党一统天下的时候,写个这样的书来积极表示自己的立场。在我看来,不可否认书中有这样的成分,而且占了不少的比例,这种感觉在书的前半部分尤为强烈。但是读到十年改造的那部分,发现对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了动摇。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经过十年的改造,他同那些伪满、国民党官员、日本战犯们一样,思想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其中有段非常打动我,讲的是一位大娘让他们看瓮里的大米,说康

得年头看不见几回。溥仪站起来向大娘说:“您说的那个康德,就是伪满的汉奸皇帝溥仪,就是我。我向您请罪。”大娘只是说事情都过去了,不要再提了,只要他们肯学好,听毛主席的话,做个正经人就行。我宁愿去相信他看到新社会最普通的各色人等的各种心态以及生活得变化,包括自己的,一定会产生心灵的震撼。那个时代的确有那种力量,因为一切都是新的,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战争中解脱出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相信溥仪会受到影响与感化。

这本书的语言很有社会主义味道,深深烙下了改造的印记。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是历史的印记。

溥仪读书笔记篇五
《读书笔记 晚清史》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

阅读书名:教科书里没有的近代史 作者:董佳

中华书2011年出版

西南大学 历史 高华良撰文

内容简介:鸦片战争是一个起点,古老的中国开始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泰西文明渐渐的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造成的后果,不单是军事、经济和物质文明的更替,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系统的大换血。研究近代史的人都会发现,由于当事人的隐藏,或由文献的破损遗失,或由民族感情的影响,这段历史虽然离我们不是很遥远,但是却很难揭开她的真正的面纱。该书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源,对大家有所了解又尚不深透的历史进行完整的呈现。

作者简介:董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现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成果颇丰。

全书共分为三个大部分,包括故事人物、近代要闻、和百事杂谈,其中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的小事件。这些事件与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内容,人物有很大联系,所以是近代史的一个重点。

一、“海上苏武”的百年冤案

清代湖广总督叶名琛在历史上一直背负着“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百年骂名,但是历史上的他真的是这样吗?在咸丰皇帝之时,叶名琛就被成为大清帝国的东南柱石,

在处理“亚罗号”事件上深受马克思称赞;在被英军俘获之后多次希望与英军当局谈判,却无人理会他,但是他一直保持大清重臣的威严,拒食外食,展示出风范。只是因为被俘后广东巡抚柏贵为逃脱罪责,最终导致其成为替罪羊。

二、“忠王”李秀成的忠与不忠

忠王李秀成在被湘军俘获后,其自传《自述》一直被认为是其投靠湘军,背叛起义军的依据。但是也有人称,《自述》系曾国藩删改,所以对他的争论不断。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成长起来的军事天才,在天京变乱国力日下的时候,是他扮演了“救火队长”的角色,救太平天国于危难中。直至后期失败,天京城破,李秀成也是扔下老母妻儿,护送幼主出逃。在被俘之后,清军以锥割其臀肉,李秀成“殊不动”。并且,太平军将领中,英王陈玉成视死如归,翼王石达开舍身以全三军,太平军没有孬种。

三、天国才子石达开

太平天国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石达开了,石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一面。由于是外来户口,所以常遭地主欺负,年轻的石达开就组织佃农进行抗争。20岁就成为左军主将,25岁便主持朝政,他的名声在民间比肩关羽、宋江。在早期的对清作战中,战无不胜,有“石敢当”、“铁丈夫”之称;并且他懂治理、善外交、重仁义、讲操守;未免遭人侮辱,兵败之后,其令妻妾子女伤员投河自尽,而他自己以自己一人之身换手下六千余人性命,1863年被杀之时,凌迟一百多刀,始终未吭一声。

四、大清美籍外交使臣——蒲安臣

蒲安臣是美籍人,28岁进入美国政界,就投身于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之中,35岁成为众议院议员,后来选派为美国第一任驻华公使。到华之后,深感中国的潜力之大,遂受聘于奕成为中国使臣,率团出使欧美。第一次出使的国家便是他的故土美国,在美国,蒲安臣据理力争,虽然是私自签订了《蒲安臣条约》,但是这个条约却是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平等条约。之后,又出访英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沙俄,1870年死于俄国。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但是蒲安臣对中国近代外交,做出过重要贡献。

五、大太监李莲英其人其事

李莲英的经历其实也是颇励志的。李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幼时因为卖药人劝解其会与家人相克而被家人送进宫做了小太监。李莲英也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通过学习梳理当时最流行的发型而成为慈禧喜爱的小太监,并带到了身边。随后李莲英默默处事,不断往上爬,最终成为慈禧倚重的亲信。在出访的时候,李有机会协助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一直低调行事,服务醇亲王,不受贿赂,深得人心,成为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并御赐二品顶戴花翎(清制太监最高只能是四品)。李莲英做事圆滑,因为光绪辱骂过他,便记恨在心。但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李莲英却在避难途中对光绪关爱有加,在光绪被禁瀛台之时,也长送珍妃与光绪幽会,深深感动了光绪。1908年慈禧离世,李主动退隐,晚年也到逍遥自在,但其家财被两个养子挥霍一空,墓地也被文革红卫兵破坏,算是佛家所说:业报轮回。

六、奇女子赛金花

赛金花又名傅彩云、洪梦鸾、曹梦飞、魏赵灵飞,当然,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经历,一段故事。

赛金花出生在中产家庭,但是13岁时父亲病故,因而沦落到苏州为妓,改名傅彩云,因为才艺双绝,被称为花国状元,1887年遇到状元洪钧,结为连理,改名洪梦鸾,随后随洪钧出访德、奥匈、俄、荷四国,与维多利亚皇后合影,连俾斯麦都称其美丽动人,轰动欧洲一时。但是在1893年时洪钧病逝于任上,傅彩云迫于生计,再入青楼,改名赵梦鸾,将自己的经历示人,再次取得成功,但被洪家人破坏,1898年北上天津,再开“金花班”,后搬至北京,庄亲王、庆亲王、立山、李鸿章等人均有私交。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赛金花以自己与德国皇后、宰相关系密切而免于危难,并成功制止德国暴行,保护了很多商店与平民,并在签订辛丑条约中起了很大作用。

在促成和谈后,赛金花大红大紫,但金花班一女自杀,让她入狱一年,出狱后赴上海发展,生意如故,后嫁与曹瑞忠、魏斯灵,但二人均短暂而亡。这时,她的爱女病逝,赛金花万念俱灰,隐居礼佛。隐居期间,张学良、徐悲鸿、李苦禅、齐白石等人均去探访,1936年病故,她的葬礼,墓地,墓志铭等均是由大家所做,可谓雁过留香。

七、潜伏中国:甲午战前的日本对华间谍战

日本对华间谍,首先体现在战争思路上,他们认为:间谍是战争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培养这种群体的原因。1872年,日本政府派少佐池上四郎,陆军大尉武士正干,翻译彭城中平赴华从

事间谍活动。1877年派军事间谍岛弘毅赴中国进行为期7个月的“调查”撰写了两卷本的《满洲纪行》。而且他们“考察”的内容,多是中国的城镇、桥梁、山川、河流、交通、资源等。除了间谍之外,还有浪人、商人等也从事情报工作,最具代表的是荒尾精开办的“乐善堂”。

八、千年科举的终结

科举制实行一千多年之后,在清末新政之时废除了,下这么一道命令很容易,但是真正的废除科举制之后对中国的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首先,真正出问题的并不是科举制本身,而是考试的内容,这是当时没有想到的。在废除科举后,全国以考科举为目的的一群读书人慌了,他们不知道以后的追求是什么,虽然可以钻研其他行业了,但是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有资本学习新思想新文化的,这就为国家提供了一群待业人民。其次,科举制对中国整个社会的思想影响深厚,突然废除让人民的精神寄托失去了。最后,读书人地位下降了,下降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乡绅读书人没有管理基层农村的威望了,这就导致了农村的秩序混乱。所以,科举制是否该废止,我们还要考虑他的利弊。

九、清末三帝为啥绝嗣

清自建国来,皇子皇孙遍布各地,但是在不断发展之后,皇帝所生“龙种”却不断减少,直至同治、光绪、末代皇帝溥仪,三人均无一子。这就留给后人一个疑问,大清皇脉怎么了。经过一系列分析考证之后,得出一些结论:一:近亲结婚,基因不好。二:过早纵欲,

溥仪读书笔记篇六
《文学史读书笔记》

大一下学期读书心得

在这里我想就我这一个学期所看的书做一个大概的总结。

这一个学期看过的书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是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书都是因为老师上课要讲所以才在上课之前囫囵吞枣看完的。我得很诚实地承认,很多书看过了就被我扔在了一边,也有很多看完了合上书,感觉脑袋一片混沌,虽然隐约能感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和思想,却没办法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把这归咎于我自己的思想还没有达到作者的高度,当然这也和我自己懒有一定的关系。现在我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一下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些总体的印象和想法。

我曾经对鲁迅有很强烈的偏见,不知道老师还有没有印象,我甚至还在课上发表鲁迅之所以被认为是当代伟大的文学大师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的张狂言论。而当时我在发表如此幼稚的言论时我是没有读过几篇鲁迅的文章的,对于鲁迅的印象也只仅限于中小学时代的几篇课文。鲁迅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是大了点,正是因为以前我没办法看懂他的文章,所以对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抱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我产生了对于鲁迅的抵触思想。但是既然现在已经学了中文,所以我还是抱了一本鲁迅文集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多思想言论和观点至于今天还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吻合性。很多时候我一边看一会会懊悔自己怎么这么幼稚发表那么没水平的言论。不过那时候还是很感谢老师,因为老师不但没有打击我反而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而现在其实这个不同的观点已经不存在了。

鲁迅的小说不多,但是每一篇都很耐看。在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时候发现书中觉慧三兄弟就常常讨论《新青年》及其中的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的创作对于当时青年的影响有多大。虽然他的很多文章在现在看来已经有时代的隔阂,但是其中思想却没有丝毫的过时。在读他的杂文时此感受尤其强烈。鲁迅的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就说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并且善于发现。很多现代的人也还没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于说出自己心底的话和一些别人的话,有人说韩寒是第二个鲁迅,段益民老师对此说法是嗤之以鼻的,不管这句话可不客观,但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鲁迅是一个无畏的人,从这一点上我深深的佩服鲁迅先生,因为我是一个胆小鬼。

另外一个对现代文学更为笼统印象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很多有带有小资情调和色彩。都说小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可能是和作家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有关。那个时代的作品大多描写上流社会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但是,当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穷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所以看着小说中描写的很多上流社会的生活片段,虽然当代文学有像《骆驼祥子》,《生死场》等的描写中国底层社会人物的小说,但是我始终难以得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清晰轮廓。看着书中人物锦衣玉食的生活我会讶异于奶奶不停和我述说的她童年时候的贫困。我奶奶曾经在地主家当过丫鬟,虽然年月不长,但是其足以让奶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地主的阶级恨之入骨。奶奶对于地主家庭的经济条件的描述和生活其实还远没有书中描写的这么奢靡。可是在看关于上层社会的大家庭人们的爱恨别离的时候,却淡化了于他们大宅外的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甚至感到书中人物的可爱。就像我在看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时,发现溥仪完全是一个值得可怜的人儿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不同的人去书写同一件事情也可写成不同的感受和情况出来。

随着书越看越多,一种感觉越来越深:几十年前的小说中的很多描写和观点之于现在仍然十分契合。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和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年代有着无法跨越的差距。可我读起小说来却总是有一种觉得在描述当代社会的感觉。当然,我指的是精神,不是物质。有某精神通过某些介质来流传至今。例如我上文提到的鲁迅的文章,萧红的关于农村的的两部小说,钱钟书《围城》中的婚姻观等等。我想,这些作家的的成名并不是因为偶然,而是他们都有一种超越他们世代的一种前瞻性。他们看到的和同时代的人不一样。

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在读鲁迅的小说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原来鲁迅先生的观点和我是如此的契合。所以越看他的书就越觉得他嘴边的两撇胡子的可爱。其实不仅仅是鲁迅的小说,在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时我也是有同样的发现,发现原来差不多一百年前的伟人和作家跟我有着同样的观点和想法。这可以说是我阅读的一份意外的收获和阅读小说的一种别致的快乐。

最后我得向老师承认,你布置的必读书目我其实还有很多没看,但是,暑假的时候我会努力滴!!

读《伤逝》杂感

看《伤逝》的时候,可以说是深深地陷入到了情节中去,几乎是一口气把这篇小说看完了。看完之后,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原来面包无论在那个年代都同样的重要。

钱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如此重要,鲁迅先生在《娜拉》里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涓生和子君的结合就是一个美丽的梦。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涓生和子君做了他们时代一般人所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是值得歌颂的。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被现实所打败。别人的目光和议论,生活的贫困,没有一样东西没在逼迫着他们屈服。涓生说,现在忍受着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他这样的生活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我觉得还是那个社会的悲哀,因为那样子的一个社会容不下他们。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偶然性但他们爱情悲剧的发生却是必然的。

对于子君的悲剧,我深表同情,但是为什么女性结婚之后就会无可避免地变成黄脸婆?或者说为什么会子君在结婚后会变成一个只会和邻居怄气每天为了家务忙进忙出的黄脸婆?

我觉得那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在没有得到一样东西之前,你会使劲浑身解数去获取,一旦得到之后就不会珍惜。子君想要自由,她想要她是她自己的,所以她义无反顾地离开她的家。但到了另外一个家之后,她却又陷入了另外一个不自由中。很长一段时间她冲着获得自由这一个目标去努力,一如当年我们一心想要上大学,可是等到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便会茫然,不知道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于是,失去了目标的她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的丈夫,让丈夫吃饱穿暖就是她的信念。她为了她的爱情牺牲了一切,她只想要自己的丈夫好。子君是所有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在现代,仍然有很多女性重复着子君走过的道路,不一定都像子君那么悲惨,但是,当一个女人没有了自己的事业,没有了思想,终究只会换来丈夫的厌恶和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所说的:自由不是钱所能够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意义。再者,任何爱情陷入柴米油盐中都不免会染上一些市侩之气。当生活只剩下一日三餐,并时时担心上餐不继下餐的时候,谁还会有心思去谈论什么风花雪月?三十年代的社会就已经是这样,钱无论与那个时代都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对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单车上笑的女人过于苛求,任何情感都必须要有物质作为支撑。

在《伤逝》中得到的启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金钱至上,而是关于一段婚姻应该要怎样去

维系。现在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剩男剩女,还有很多所谓的经济适用男、拜金女,其实在我看来那些都源于对生活缺乏一种安全感。在这个离婚率高达20%的时代,未来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女性需要一些实质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

读萧红小说后感

萧红的小说我看得并不多,只是看了她最著名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连《马伯乐》都还没看。但是就是那么两本并不算厚的书,让我爱上了萧红的文字。

看《萧红文集》,编者说,萧红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更是从一个穷人的角度来写小说。所以她的小说看起来才有那么多异于其他作家的感觉。看她的小说有一种很别致的感受,她的小说风格很特别,最初看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怎么事情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联系和衔接似的。可是等到最后合上书,我明白其实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字都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都在阐述着她的思想——对于旧社会人们愚昧思想的批判和揭露。虽然那个时代的小说有太多都是在表达这一个主题,但是她的小说却更能让人陷入其中,并引起人们的深思,这不能不说是萧红的伟大之处。

萧红的一生是悲剧的。但是在看她的《呼兰河传》里的回忆童年的那一部分文字时,嘴边总是会挂着浅浅的笑,那是怎样一个美好的童年呵。但据我所知,她的童年其实也没有她自己所描写的那么幸福。记得沈从文在《边城》里说,我的前半生活在湘西,后半生则活在对湘西风情的的美好回忆之中。因为回忆总是能给予我们某些力量,提醒着我们曾经也很幸福过。在1939年,她的生活如此潦倒的日子里她仍然能够写出如此温柔美好的文字,只能说她是一个充满了爱和感恩的人。又或许是童年的这段美好的回忆让她有在现实的悲惨生活中聊以自慰和暂时忘却现实的种种痛苦和不堪吧。

看着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发现那个时代的农村人的精神么状态的愚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读着让我觉得不寒而栗。萧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用很冷静的语气来描写着关于小团圆媳妇治病的种种,那种冷静或许就是那些旁观者的心理状态。中国人都喜欢关起门来过日子,只扫自己的门前雪。村里人对于小团圆媳妇到底怀有几分同情几分爱怜我很怀疑,他们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跳大神给予他们饭后的娱乐和休闲,小团圆媳妇的病提供他们八卦和闲聊的题材。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在农村,迷信的现象虽说没有书中描绘得那么严重,但人们在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还是会去求神拜佛,初一十五也还是会敬神,我就曾经因为偷吃敬神的公平而被妈妈揍过。呼兰河的生活状态不过是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就连今天,农村也仍然是这个样子,变的从来都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有些精神依赖着某些纽带一直流传至今。他们仍然像萧红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一天一天的也就糊涂地过去了,过着春夏秋冬,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长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短短的几句话,把农村人的精神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现在的农村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只是现在的农村人跟以前相比少了一份纯粹,多了几分市侩。

读《边城》后感

一本好的小说总是能让人不自觉地深陷其中并为之深深向往,《边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第一次看《边城》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那时候课本只节选了短短的一小段,可是那足以让我对湘西产生无限的好感,所以课后我就找来了《边城》的全文,细细地品读了一番。现在因为课程的原因,我再次翻开《边城》。再读《边城》,和三年前初看相比感受有太多的不不同,但有一点一直没变,就是仍然为书中人物的那份纯粹而感动。三年前看这本小说时,我仍然是一个懵懂的小姑娘,没有经历过爱情,对于书中的那份纯真的爱情只是有种淡淡的憧憬。现在再次翻阅,心中更多的是怀念。

书中描绘的是那样的一个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很宁静很无暇的一个小城,想要写些什么去歌颂她,可是感觉用任何一个华丽的词语去描绘她都不恰当,都会玷污她那份独特的纯洁,所以只好细心品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用心感受湘西凤凰古城的美好。品读着凤凰城人们的生活时自己也会被那份宁静所感染,心也慢慢地柔和下来,跟随着沈从文的文字,细细地感受湘西人民的生活与喜怒哀乐。

翠翠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她漂亮,有着湘西姑娘所有该有的特征,没有心机,也没有太多的欲望,跟着爷爷在江边摇着渡船一天一天慢慢长大。她妈妈的爱情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淡淡的心痛,那样子忠烈的爱情,只属于那样纯粹的地方的人们。十四岁的年纪,开始滋生某些陌生的情愫,看着书中她对待自己情感的珍惜和小心翼翼,便会回忆起自己的曾经。

这是一本让人心境回归宁静的小说,就算是在如此喧嚣的今天。虽然故事的结局让人不忍,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嘴边总是会挂着淡淡的微笑,因为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子的一个曾经,自己曾经也那样子的纯粹和单纯过,也有过自己暗恋的男生刚好也恋着自己的惊喜。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最后要以悲剧收场,作为一个读者,最希望看到的当然还是大团圆结局。或许那就是现实吧,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破碎。

末代皇帝的前半生

——悲剧人生

历史上有太多皇帝的传记,但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为自己写传。历史都是由成功者书写的,经由他人之手写自己的生活与思想无论怎么客观也还是会有差距与杜撰。

皇帝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比,但紫禁城其实就是一个牢笼,皇上就是被关在里面的金丝雀。他明知道自己没有自由却没有勇气抛弃那些旁人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不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到底是幸福还是悲哀,但之于溥仪却一定是悲哀的。作为大清国的末任皇帝,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溥仪心中有太多的常人不能理解的辛酸与无奈。他光复大清而奔走努力,一生都活在复仇的痛苦中。后来又作为一个战犯被关押达十多年,最后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皇室

从小在电视上看过不少关于皇家生活的电视剧,自认为对于皇室的奢靡和腐朽略知一

二。但看了《我的前半生》后,我还是感到震惊,为他们的浪费和排场。也感到悲哀,为那个末代皇帝的悲剧。

慈禧在清皇朝的最后一直都是权力的拥有者。她曾经说过一句话:谁让我一阵子不痛快,我就让他一辈子不痛快。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皇族的勾心斗角与黑暗。其实作为一个皇族,真的没有旁人看起来那般光鲜,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悲剧。在慈禧的掌控下,他们常常骨肉分离,溥仪就是一个例子,他两岁被抱进宫里登基,家人不舍又如何,这就是王权,不可违。其实生活于那样的一个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从溥仪有记忆开始,他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明黄色,从衣服到建筑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用品。他没有自由,却拥有无限的权力。从太监到头发花白的前朝遗老会向他跪拜,以五体投地的形式。从小他就养成一种为我独尊的意识,感觉自己是不同于庶民的天子骄子。他拥有所有的一切,却好像什么都没有,他像人偶一样被各种各样的人操纵着,以达到他们心中各种各样的目的。

皇室是个大杂烩,里面充斥着形形式式的脸孔,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私。为了维护他们奢靡的生活。溥仪和后宫的太妃们,每天享用着几百道菜,除了前面的那几道菜,其他都是装饰,剩余的全部倒掉,整个皇宫几个人却被好几百人服侍着,而这一次只是为了显示他们的尊贵,天知道紫禁城那一道明黄色的墙外有多少人活活被饿死。其他皇宫大臣更是如此。整个中国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和劳动的结果就是被他们这样子来对待。看着他们的生活,突然发觉自己能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了。

大清的灭亡太自然不过,从他们的生活就能预测到。正是因为他们的奢侈与不可一世让他们走向毁灭之路。

日本和溥仪

在书中,溥仪多次提到他对于日本的信任和尊敬。在他的眼里,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日本尊重他给予他希望。中国的一切都是落后的,中国人都是愚蠢的,当然,除了他。书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觉深刻:日本请他去观看阅兵式,看中国的国土上看到日本的士兵在自己面前雄赳赳地走过,他感到很高兴,很光荣,因为他觉得日本邀请他观看阅兵式就是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于是他和周围观看的日本人一起高呼“日本天皇万岁。

溥仪其实就是一个彻底的大汉奸。

其实在读他的传记时,我感觉自己能理解他的心情。从来我们都是看由战争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即是共产党人写的历史,从来没有从一个失败者的角度去看看,其实他们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溥仪是一个皇帝,祖业被革命党毁坏,他怨恨和报复,其实无可厚非,换做我们每一个人或许都会是同样的一种心情。

溥仪一直作为一个傀儡被日本人操纵在手里,他结识各种各样的汉奸,各种各样的骗子,各种各样心怀鬼胎的人,抛掷大量金钱只为一个复辟的希望。来日本又给他建造一个满洲国,其实那都是一个幌子,他早就成为了别人手中的一只棋子,只是他不愿意醒来而已。

在成为战犯被囚禁的日子里,溥仪从零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的活,从针线到煮饭。对于一个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来说,那是怎样的一个转变,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悲凉。新中国成立后他也像别的普通公民一样,上班,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

溥仪读书笔记篇七
《读书心得之历史》

读史可知兴替

吉林亚新“分享知识,传递书香”活动读书心得

一代圣君李世民曾说过: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不错,历史就是一面兴衰的镜子,大到一个国家生存灭亡,小到一个人的善恶美丑,都可以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和为人之道。

翻开长河般的历史画卷,从三皇五帝到溥仪退位,从庄园制到资本主义,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用了十多天的业余时间阅读了《中国石油员工基本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中的《历史》读本,在其中我了解认识到了很多知识与道理。其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介绍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让我明白了任何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必将被洪流所湮没。

仰望中国历史的长河,从三皇五帝的禅让制到后来延续了上下四千年的世袭制,华夏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促成这个转型的主要人物——“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横扫寰宇,灭六国而成一统,统一完善各种制度。虽然功绩显赫,可他却不知体察民间疾苦,大兴土木。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劳民伤财,民间积怨极深,便有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天下也云集响应。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仅仅数十年间便土崩瓦解。可见无论多么高高在上的领导要是丢失了群众这最基本的根基都将背历史所淘汰。

与秦始皇恰恰相反的正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他体察民情,知人善用,对己要求严苛,对人虚心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盛名远播,中国的经济与文化迅速复苏,并得到了“前无古人”般的发展。可见“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是真理之至。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君主之间,还有一位争议颇深却又不得不说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穷奢极欲的帝王,他的斑斑劣迹不胜枚举,但是他有两件事我觉得应该标榜。第一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修成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为什么却为杨广留下了骂名,也许真的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诗中所说: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开凿运河是对的,但是乘龙舟游玩却让他功亏一篑。第二是开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初期是选拔人才相对公正的方法和程序,打破了原有士族阶级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使得普通人可以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功名梦。这两点都是隋炀帝不该被后人遗忘的功绩!由此可见,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后人在学习研读历史时应该求真务实,结合主观客观,把事物一分为二的去比较学习,不可随波逐流。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任何想去违背和倒转历史的人或事都将被碾碎淘汰。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所以我们当以平常心去对待历史,以谦虚心去学习历史,戒骄戒躁,踏实求真的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溥仪读书笔记篇八
《《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朱莎莎:《我的前半生》读书报告

朱莎莎

读过这本古老的线装书书后才真的发现其实溥仪距离我们并不会很遥远,三岁时登上至尊无上的黄金龙椅,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多么的幸运。可是我们不是他,我们只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以下是溥仪的一生: 清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3岁时被立为嗣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 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 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日本。1945年 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五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

以往学习历史的时候就对溥仪有些认识。当时通过一些历史史实,仅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他,觉的他靠出卖自己的祖国出卖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自己

一时的舒适很可耻,对他怀有强烈的敌视态度。而在这本书中他亲口述说自己如何当上大清宣统皇帝和伪满“康德皇帝”,如何沦为战俘和战犯。又如何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经历。我们看到最后一次皇帝大婚的明黄色胜景,看到逊位之君传统的帝王教育和宫廷生活,看到溥仪移居天津以后在租界地当寓公的浪漫与尴尬,看到这位当年帝王沦落为异族入侵者傀儡的身心丑态,看到他被俘后在赤塔、伯力当俘虏,在抚顺当战犯被改造的思想和生活历程„„ 综观他的前半生,各个时期的他都只不过是个傀儡。于国家于人民确实几无可圈可点之处,其逃往东北当汉奸背叛国家更加令人不齿。但是,他的一生,是与他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清帝国的皇帝身份,决定了他更加不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自他三岁被慈禧确定为光绪的继承人始,就决定了他 一生的命运的悲剧性。皇帝的身份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从没有过真正的权利与自由。在他的身上,更多的被赋与了满族人要恢复大清帝国的梦想,更多的被一班遗老遗少们赋与了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的潮流是反封建的,所以这一点证明了溥仪一生奋斗的悲剧性,即使是他内心中多么的不愿意,他也没有办法去掉历史强加在他 身上的重任,这个重任,就是要恢复在他手上丢掉的大清帝国的江山,从这一点上他没有错。只是这个错,乃是与历史潮流相逆反的,更可悲的是这个重任牵扯进太多的“国”仇家恨,为了取得复国的成功,他不惜与昔日自己祖宗的敌人结成联盟。在东北,在名义上看,他似乎部分完成了恢复大清国的重任。但是可悲的是,他的这个成功是建立在做日本人傀儡上,建立在背叛这个国家之上。他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无可避免地成为中国人的一份子,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满族人。他所建立的满洲帝国,也不是大清国的一部分,却相反成了日本帝国的一部分。

他一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不幸,他只是一个没落王朝的背影,一个历史的牺牲品,一个在命运旋涡里挣扎的人而已。每一个看过他故事的人都不由深深感叹世事沉浮,无限繁华如过眼云烟。告别了皇帝的身份,得到精神的解脱,可他的人生并没有就此转变。紧接着他又开始忍受肉体的折磨。紫禁城上空华

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内漫天飘扬的飞雪,尤其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彻夜明亮的月光,更使他饱尝人生的辛酸......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年老的他才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欢乐人生。记得《非常公民》中在最后有一个场景,晚年的溥仪开心地饲喂蚂蚁,看着快乐的孩子从身边跑过,天空中是自由翱翔的鸽群......那可能是这个人这辈子度过的最平静的时光了。

可怜、可悲、可恨、可笑,失去一切,结局圆满的皇帝。这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对于溥仪的评价。

溥仪读书笔记篇九
《溥仪》

溥仪一生中的五位女人

溥仪是位有着“非常公民”身份的历史名人,他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时代、北洋时代、民guo时代、伪满时代、共^和时代,贯穿了整个的中国近代史。溥仪一生娶过五个女人,从清末出身高贵的皇后到新中国的普通公民,这五位女人不仅书写了溥仪的一生,同时也鉴

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变革。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年号“宣统”,后为满洲国“康德皇帝”。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军队包围紫禁城,其部将鹿钟麟率部入故宫赶走了溥仪。溥仪随后寓住天津,先后居住于天津张园和静园两处私宅。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之后,建立满洲国,日本人将溥仪从天津秘密运送到东北省大连和长春。抵达满洲于1934年3月1日登基称帝,年号康德,在这段期间,任何重大决定都要得到日本军的批准,所以称他为傀^儡皇帝。日本二战失败后,满洲国解体,1945年,溥仪被日本军挟持去日本,在机场被苏联红军逮捕。溥仪被带到苏联境内,关押于伯力,东京审判期间曾经出庭作证。1950年移交给中国共产党。

1922年16岁的溥仪皇帝大婚,消息很快传到了天津和沈阳,就连大总^统徐世昌和元帅张作霖都亲自入宫提亲,但因皇室有满汉不能通婚的规定,谢绝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婚请。这其中寓居天津的内务府大臣荣源女——婉容,经人举荐选送照片入宫。婉容和副都御史锡珍的孙女——文绣,两人最终进入到皇后的候选人之中。

其实溥仪看到照片时首选的是文绣为后,婉容为妃,但端康太妃认为文绣出身普通,长相不好,命溥仪重选。于是婉容为皇后,文绣被册封为淑妃。正是因为溥仪随手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就从此圈定了她凄苦生活

末代皇后——婉容

郭布罗·婉容(1906年—1946年)字慕鸿,祖籍是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正白旗人,出生在北京帽儿胡同的郭布罗府。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荣源继承祖上遗产,在天津有大量的房地产,天津的荣业大街就曾是荣源家的祖产。 在天津长大的婉容,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读教会女子学校,可以用英语在天津的十里洋场对话,英文名伊丽莎白。她的西化程度远远高于北京紫禁城的溥仪。

清朝皇帝的妻妾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共八个等级。在清朝历史上,后妃的容貌大多是极其平庸的,根据顺治皇帝留下的规矩,为了让后世皇帝不为美色所迷惑,选后妃不得以美貌为标准,而要把女子的出身和血统作为评判的主要条件。

而婉容算得上是一个例外了,她不仅有出身显赫的背景、相貌标致秀美,身段高挑优雅、气质高贵端庄,而且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才貌双全的婉容17岁被选入宫,她比溥仪大一岁,溥仪当年16岁。

一、在北京宫中的两年封建生活

皇后的称号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诓骗了婉容的青春和生命。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初冬的北京,溥仪大婚盛典,可算得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曲绝唱。

“在大婚当晚,被孤零零的扔在坤宁宫的婉容是什么心情?十四岁的文绣又在想些什么?我连想也没有想到这些。”这是溥仪在四十年后写在回忆录里的话。 大清皇帝新婚初夜就出离洞房的事很快就捅到外界去了,谣言纷纷,其事实是, 溥仪由于少年时期过早的接触性生活,加之与宫女们畸形的淫^乱,导致他的性^功能障碍。此观点证实在1981年3月的《大公报》上,溥仪曾谈过,他性^功能的丧失,是由于淫^乱所至,但可惜,他并没有进一步揭示宫闱生活的其它隐秘。 这个年少的皇上整天被宫女戏玩,性^功能的丧失,令溥仪对女人有抵触心理,所以婚后既不去皇后的中宫,也不去淑妃的西宫。 溥仪以出国留洋为理由,久不肯同房是皇室的一件大事,端康太妃命宗人府的载涛进宫劝驾,进谏说:“皇上即使将来出洋,也不能离开皇后。如果帝、后分居,报界会编造谣言,有损皇上威严,也不利今后的大事。” 载涛还投其所好,特意强调说皇后在天津租界长大,见过大世面,多谈谈断无坏处。溥仪因此听劝,此后与婉容接触渐多。

溥仪和婉容在思想上很搭调,他向往和婉容一样能接受西方的新式教育,溥仪还特意把婉容在天津学校里的老师延聘到了宫中:一位是美国费城牧师的女儿马修蓉,另一位名叫英格兰木,她们都是婉容在天津念书的那个学校的教师。不久,伊莎贝尔 任萨姆女士也被聘到宫里来了,她是婉容天津家中的旧相识。她们不但教授英文,也讲授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在宫里的两年,溥仪和婉容的感情还算融洽。这时期的婉容表面看来幸福,其实她内心里面有难言的苦衷,婉容虽在宫中有令人羡慕的高贵身份,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享受夫妻之爱,在北京无聊的环境里,婉容内心感到郁闷,被引诱染上了抽大烟的毛病。

1924年,北洋军^阀一片混战,不久,端康太妃突然病死,王公大臣正在照例办理丧事。这时传来消息说,冯玉祥将军发动了政变,11月,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将溥仪逐出了紫禁城。溥仪在庄士敦的陪同下,寓住天津,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按照《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溥仪已“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而婉容也随之失去了徒有其名的“皇后”身份。

二、在天津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1、享乐奢华的天津寓公

溥仪带着婉容和文绣先是住在天津张园,后又搬到天津静园。1925年2月23日,在天津日本总领事馆特^务的护送下,溥仪乔装打扮成青年学生模样,秘密入住天津张园。这一天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为“龙抬头”。

来到天津,让溥仪眼界大开,开始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寓所里的无线电收音机、电话、暖气、菲律宾地板、抽水马桶、自来水淋浴、欧式家具、网球场地等等,这些都是他在北京从未享受过的东西。于是,奢侈之风让溥仪开始变卖从宫中转移到天津的国宝。早在出宫前一年,溥仪就为他日后的生活做了打算,溥仪与弟弟溥杰的关系很亲密,溥仪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的家里去。这样的运宝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国宝都是珍品,比如张择端的《清

明上河图》和金编钟等。这批文物在天津卖了几十件,伪满成立后,日本关东军又把这些珍品全部运到了东北,日本投降后,就不知下文。

两年后重新回到天津,令婉容十分兴奋,天津有她的娘家人,又是她成长和读书的地方,她对天津最为熟悉。婉容带着溥仪经常乘车在天津各处游玩,去万国赛马会、西湖舞厅,出入各种娱乐场所和各种外国商店,花钱如流水。婉容还教会溥仪吃西餐,手把手教他如何用刀叉,溥仪在婉容的影响下,惭渐地迷上西餐。溥仪也常携婉容参加天津俱乐部的活动,打网球、去电影院、咖啡馆、夜总会等,把日子打发得轻松愉快。

溥仪在天津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买了大量的高档日用品,汽车、钻石、钢琴、金表等等,经常出入惠罗、正昌、中原等天津的各大百货公司,常光顾天津起士林、利顺德等高档的吃喝场所。溥仪每逢外出,都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西服,领带上插着钻石别针,手提文明棍,戴着德国蔡司的眼镜……很自在地享受每一天,仿佛忘记了被赶出紫禁城的往事。天津的各国领事或驻军司令,都和溥仪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能收到天津头面人物发来的邀请信,每当有交际舞会、晚宴、婚礼、阅兵典礼等娱乐活动,溥仪常常带着婉容光临。他在天津奢侈的做派,引起了皇室遗老的议论,天津的一些团体还成立了“反^清大同盟”,专门针对溥仪。

本来,溥仪到天津是为了准备出洋留学的,但天津繁华的大都市生活令溥仪眼花缭乱,从而放弃了留洋的打算,在天津长住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溥仪在自述中说;“天津那些年的生活,是我还有婉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2、妻妾争宠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婉容本是一位天津大小姐,花钱的门道比我多。她买了什么东西,文绣也一定要。我给文绣买了,婉容一定又要买,而且花的钱更多。当时,我对天津的高开支已经有点难以应付了,必须对她们俩这种竞争挥霍的行动有所抑制。然而婉容认为皇后的地位远高于妃嫔,如要裁节,也只能裁文绣的开支,而不可能限制她自己的消费。这种争执,一方面固然出于爱慕虚荣,但其内心的潜意识,就是由于妻妾争宠。”

以前在北京宫中时婉容和文绣隔着宫墙不相往来,如今在天津同住一洋楼内,矛盾和冲突也就日益显现。虽然溥仪是皇帝,但他的思想和受过西式教育的婉容一样,是主张一夫一妻制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婉容不满意的并非是文绣这个人,而是这种封建愚昧的婚姻制度。后来,文绣离婚、婉容被贬,都从这儿看出了兆头。

溥仪到天津后,自幼生长在北京封建传统文化里的文绣,无法融入到天津开放的环境中,与溥仪无共同话题,由此溥仪更加厚婉容而薄文绣,婉容的生日,溥仪总要给大办一番,而文绣的生日却冷冷清清,溥仪没事也不到文绣房里去,文绣失宠之后,再加上溥仪生理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文绣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

3、傀^儡皇帝梦成“真”

溥仪在天津一直酝酿复^辟计划,“保皇^党”康有为带头扯起“复号还宫”的大旗。与政界、军界乃至文化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交往,比如与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等民国总统、总

理,与陆润庠、陈宝琛、庄士敦等一代“帝师”,与康有为、张勋等复辟派遗老,与胡适、梅兰芳等文化名人交往。

一九二九年七月,溥仪从张园搬到静园居住。原名“乾园”,他把新居取名“静园”的意思,并非是求清静,而是要在这里“静观变化,静待时机”。 “九一八”事变前的两个月,日本方面送给了溥仪一把日本扇子,上面题着一联诗句:“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溥杰明白了这两句诗的来历,这是日本人的暗示,东北三省局势日益紧张,是溥仪“重登皇位”行动的信号。

但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却表示,劝溥仪最好慎重从事,现在不要离开天津,他们负有保护的责任。郑孝胥向溥杰提出了“留津不动,静候共管”的劝告。奏曰:气脉未寒,若离天津一步,则形势大变,是为去国亡命,将自绝于天下。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遭到国际社会一片谴责,日本政府为了平息国际舆论,急于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为此,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更进一步提出,在东北建立以溥仪为首的满蒙“五族共和”体制的日本傀^儡政权,得到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命他亲自赶赴天津面见溥仪。

在土肥原暗地操纵下,日军炮火由天津海光寺分数路袭击天津的警察机构和天津市政府,一时间,天津城市交通断绝,商铺闭门。由于中国方面事先得到情报,暴乱遭到了由东北军组成的天津保安队的迎头痛击。驻天津日军总司令部立即下令把溥仪居住的静园严密封锁起来,天津的新闻界消息非常灵通,溥仪与日本人之间的勾当,很快就传到了社会上,无论是政界还是天津民众都将对溥仪有不利的举动。因此溥仪被逼无奈,实在无法在天津呆下去了,土肥原实现了秘密将溥仪带出天津的计划。

1931年11月10日晚上8点,溥仪藏在日本人的汽车后备箱里从静园后门出逃,由于临时司机技术太差,一出静园大门,汽车就撞在电线杆子上了,好在并不严重。海河码头很静,溥仪登上了日军小汽船“比治山丸”号,在夜幕下顺着海河从天津市区到达了出海口。溥仪等人登上日本“淡路丸”号商轮离开了天津,驶向茫茫大海,踏上了满州皇帝梦之途。

11月13日到达辽宁营口满铁码头,溥仪被送到旅顺大和旅馆,严加封锁,与外界隔绝,此时的溥仪已经成为日本手中的木偶了。溥仪走上傀^儡这条道路,一是因为隐居大连的恭亲王溥伟已在沈阳露面活动,组建“明光帝国”,有意让溥仪而代之;二是因为天津策动的暴动以及送给他的“果品炸弹”,令溥仪失去安全感。然而更根本的原因是土肥原的甜言蜜语征服了溥仪。多年以来溥仪心里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回到祖宗发祥之地,重整旗鼓,以东北作基地,复辟大清王朝。1932年3月1日在长春,日本扶持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4、婉容的堕落和通^奸

溥仪与文绣的离婚,让溥仪丢尽了脸面,妃子离婚是对皇室莫大的侮辱。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由婉容造成的,渐渐也疏远了婉容。一来是,婉容挤走了文绣;二来是,婉容不学好,抽大烟上了瘾。无聊和孤寂使婉容的精神日益颓靡,终而得了神经衰弱症,而且鸦片瘾越来越大。婉容内心是无边无际的苦闷,每当溥仪夜深离去时,婉容便独自漫步庭院,想起出嫁前撒娇于父母膝下的快乐,而婚后一切都变了。婉容心境如此,但在虚荣心和传统礼教的重压下,却不敢有所表露。

离开天津是婉容最不情愿的,在长春荒凉的环境中,她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日本人的监视,这一切使婉容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她想方设法逃回天津,没能走成,只能在“满洲”过了漫长而又黑暗的14年。无限的空虚、冷漠和寂寥,婉容的内心郁结成疾,大烟越抽越凶,她开始神志失常,常胡言乱语咒骂溥仪,这无疑只会增加溥仪对她的反感。

1935年,孤独绝望的婉容先后和溥仪的两名贴身侍卫发生了性^关系,一个叫祁继忠,一个叫李越亭。婉容与祁继忠的暧昧关系被溥仪发现后,溥仪大怒。在天津,文绣的离婚已经让龙颜扫地了,而如今婉容的通^奸更是让溥仪愤怒,婉容也为此遭到溥仪的暴打。后来婉容和李侍卫产生了感情,直到婉容怀有身孕后溥仪才得知,溥仪认为这是婉容不可饶恕的过错,将她打入冷宫,溥仪与婉容的关系也彻底破裂。

婉容跪在溥仪面前泪流满面的哀求,希望溥仪能够宽恕这个婴儿,出生后把孩子送回天津她的家里,起初遭到了溥仪的拒绝,最后勉强让步,溥仪同意了孩子生下后可以送回天津,由婉容的哥哥负责抚养。数月后,婉容生下了一个女孩,可惜因为婉容抽大烟,所以孩子在生下不久就先天而死了。溥仪知道后吩咐一声:“扔了吧!”侍从们便把“小婉容”扔进锅炉里烧化了。婉容一直以为她的孩子已经被送回天津了,她说常会梦到女儿快乐的生活着……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

溥仪曾声言要枪毙婉容的两个情人,但背后却悄悄给了他们一笔钱遭散回家。李越亭后来在某中医院工作,负责饲养用于试验的小动物,家庭和睦。有时,他拿出婉容的照片给人们看,充满感情的回忆往昔岁月,然而,没人知道他与婉容曾有过的那一段风花雪月。 而祁继忠,他拿到溥仪给他的遣散费后,回华北当了助纣为虐的伪军,欠下了血债。日本投降以后,祁继忠被镇压,成了荒魂野鬼,他与末代皇后的一段风流韵事也随风而逝……

5、红颜薄命

沉重的精神打击加重了婉容的精神分裂,昔日美貌高雅的皇后变成了骨瘦如柴的活鬼。她会在清醒的时候哭着骂她的父亲荣源,骂他为了自己要当国丈而断送了女儿的一生。她在长春悲惨的幽禁生活,不但精神崩溃了,身体也被摧残,两条腿甚至已不会走路,由于常年圈在黑屋中,眼疾也几乎近于失明。直到一九四六年病死在吉林的监^狱里,被当地人用草席卷着,埋到了山坡上,才把这段悲哀的人生画了一个句号。

在婉容的弟弟润麒看来,婉容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不幸的一位皇后,他得知自己的姐姐去世后,放声痛哭。姐姐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折磨,她是历史的牺牲品。

回顾自己一生的婚恋之路,这位末代皇帝感慨地说:“如果婉容在天津的时候,也能像文绣那样和我离了婚,她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而对文绣,溥仪说:“我认为这不但是她的一个胜利,也是她平生幸福的起点。

淑妃——文绣

溥仪读书笔记篇十
《溥仪》


溥仪读书笔记相关热词搜索: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怎么写

1、我的祖国读书笔记篇一《关于针对我的祖国读后感》 我的祖国读书笔记(2015-12-22)

2、我有一个梦想读书笔记篇一《《我有一个梦想》读书笔记》 我有一个梦想读书笔记(2015-12-27)

3、窦娥冤读书笔记篇一:浅谈元杂剧《窦娥冤》(读书笔记) 窦娥冤读书笔记(2016-01-11)

4、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篇一《共产党宣言的读书笔记》 共产党宣言读书笔记(2016-02-16)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溥仪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溥仪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1678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