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做灯笼读书笔记

做灯笼读书笔记

2016-02-29 08:59: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一)《28 做灯笼_生字词学习》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做灯笼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一)
《28 做灯笼_生字词学习》

第二十八课

会认字:拼音做灯笼

li1ng sh7u z3n ji2ng qi2o m5 x!ng良受赞奖巧模型室置贴烦恼愁咱会写字:拼音sh# zh# ti8 f1n n2o ch5u z1n

li1ng sh@ j#n qi2o z1n n! d8ng 良使劲巧咱泥灯

li1ng良好优良

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sh7u受到接受

她的画儿经常受到同学们的赞扬。

z3n赞扬称赞我帮邻居奶奶提水,她称赞我是个好孩子。

ji2ng得奖奖杯小乐的画儿在学校的美术大赛中得奖了。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二)
《三重门读书笔记》

三重门读书笔记

《三重门》是韩寒17岁的作品,也是韩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文虽出自少年之手,但笔法深老道,嬉笑怒骂,极具讽刺意味。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它质问着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批判了这种机械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和摧残。

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位名叫林雨翔的中学生。如鲁迅一样,林雨翔正是韩寒本人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稍加改变其性格罢了。小说开头介绍雨翔的“出处”,是一位小镇中学的初中生。他在他父亲的熏陶下,对古文略有了解,文科长于理科,于是参加了校文学社,在志同道合的马老师指导下,他以一篇急急忙忙赶出来的作文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可见其功底深厚。中考前夕,他的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市重点高中,花尽了心思,找人为他恶补了一段时间,补课费就达五千多元,还不包括这样那样的补品。他的心思不全在学习上,除了学习,还在为了一个叫Susan的女孩“劳心劳力”。虽说如此,她也鼓励雨翔努力学习,并说三年之后在清华园见。

雨翔的心愿是和她考上同一所高中,而他在父母的“努力”下——搞了个体育特长生,打了几万块钱的红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市南三中。但阴差阳错的是Susan以三分之差,无缘市南三中的门槛,与雨翔擦肩而过,雨翔后悔不已。挤进了高中后,但他的学习是每况愈下,几门功课高高挂起了“红灯笼”,照亮了前面黑暗的道路。可他哪知,Susan是特意为了他才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市南三中的录取通知书,甘愿放弃十分的题目。雨翔也只好无奈。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阶段老师们的虚伪做作,家长几乎疯狂的举动以及学生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心灵的扭曲。当时的韩寒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去看待这种漏洞百出,弊病无穷的教育,最终他自己也以七门功课亮红灯去反抗这种不公的制度。诚然,这种教育方式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个17岁的少年为什么会对其产生那么大的仇恨,这和这种教育方式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显然不是,韩寒亦是这种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也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于是他的“离经叛道”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作为一个走过应试教育道路的人,我对此感触颇深,韩寒没有读过大学,我想如果他“有幸”进了大学的话,他又会怎么去看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去审视这种教育?最后我想说:《三重门》亦拷问着大学生活!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三)
《语文读书笔记》

ZUO PIN JI

礼 赞

——

送给我们这些后90

怀铁一中出版社

序言

迷茫的70,绚烂如烟火般,盛开在迷一样的夜空。

惆怅的80,孕育在温室中,探索在荆棘般的都市。

我们是90后,娇嫩的90后,成长中的90后。

得天独厚的环境,不愿放纵。

富裕和平的生活,不愿停留。

欲驰骋于沙场

欲乘风于汪洋

欲飞翔于天际

欲奔腾向八方

我们是90后,纠结的90后,痛苦的90后。

贫富不均的社会,几欲挣扎。

官本居上的国家,几欲反抗。

不愿卑躬屈膝为奴

不愿低三下四作娼

不愿冷眼旁观不触

唯愿携手齐心祈望

年轻不意味着幼稚

稚嫩不意味着软弱

激进不意味着莽撞

坚强

不意味着不会受伤

我们是孩子

孩子都会流泪,都会受伤。

我们是孩子

孩子都会犯错,都会迷茫。

但是,我们已经成长

成长到可以质疑你们,

成长到可以反抗你们,

甚至已经成长到可以超越你们。

我们是90后

成长中的90后

我们还将成长,不断成长,永远成长

-------冉云超 2012.8.10

目录

精美语句/1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6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7

骆驼祥子/10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3

对科学的心得体会/15 明天会更好/16 错过的人/17

参观红岩电站/18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19

1

精美语句

比喻句:

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2.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4.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5.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6.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7.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8.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1.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1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3.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4.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15.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6.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17.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8.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9.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20.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1.远看桃花,就像一片火红的朝霞。

22.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

23.海浪激起的泡沫像一堆堆白雪,美极了。

24. 天冷极了,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似的。

25.这些小蝌蚪大头大尾巴,像小姑娘的辪子,黑油油的,真好看!

27.天上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的宝石。

28、漓江的水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29、听了这个消息,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30、中秋夜,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2 排比句:

1.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26. 战士们像箭一样地穿过熊熊大火。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四)
《读书笔记交流会》

读书笔记交流会

教学目标:1、通过此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读书成果的平台。

2、为学生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

氛围,树立“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的学习理

念。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致词导入

同学们,我们开展读书活动已经很长时间了,我们都知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道理”,相信大家的读书笔记一定有不少内容了吧,我觉得好的东西就该拿来与大家分享,大家都同意吗?(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就开一个读书笔记交流会怎么样啊?我们这个交流会大概分这么几个环节,课件一出示:(1、精彩回顾环节2、真情告白环节3、趣味知识问答环节)

二、 全班交流会:

三、 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课件二:1、精彩回顾环节:找找

自己的读书笔记亮点在哪,这个亮点对自己有哪些积极影响。)

请同学们认真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找出自己最满意的、最欣赏的一部分。(5分钟)

好,时间到。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现在谁愿意把你最得意的亮点读给大家听?

课件三:(真情告白环节:把那些沁人心脾、蕴含丰富哲理的优美片段读出来,适时说出自己读到此内容的感受。)(20分钟,4 5个同学)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真想借来看看一饱眼福,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是吧?那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放松一些,做个游戏,我们做游戏的这段时间,同学们可要想好,等会你想借谁的读书笔记来看。先下手为强啊!

课件四:(趣味知识问答环节:

(1) 古今中外经典的书籍,诗词文章的名字,优美的句子写

在纸上,让学生抽取,说出作者及出处。

(2) 写出著名作家的名字,让抽到的人对其做一个大概介绍。

(哪个国家,那些作品等)

(3) 一些与文学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教师读题,现场抢答)

四、 自由交流

看样子大家玩的很开心,游戏中为什么有些同学表现的那么出色?(书读得多)对,书是我们进步的阶梯,让我们都来读书吧!想想游戏之前我们想干什么来着?对,那就先下手为强吧同学之间互相借阅读书笔记

五、 活动结束,小结。

做读书笔记贵在坚持,这堂课我从同学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知识,相信大家也是获益匪浅吧,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要会读书,读好书,从中汲取营养,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获得更多的知识。

天天节约(打一职务)应为"长省"--谜底:省长:孔子带路(打一动物名)应为"丘引"--谜底:蚯蚓

脑筋急转弯集锦

提问:茉莉花、太阳花、玫瑰花哪一朵花最没力? 回答:茉莉花。

原因:好一朵美丽(没力)的茉莉花。

提问:猩猩最讨厌什么线?

回答:平行线。

原因:平行线没有相交(香蕉)。

提问:橡皮、老虎皮、狮子皮哪一个最不好?

回答:橡皮。

原因:橡皮擦(橡皮差)。

提问:布和纸怕什么?

回答:布怕一万,纸怕万一。

原因:不(布)怕一万,只(纸)怕万一。

提问:铅笔姓什么?

回答:萧。

原因:削(萧)铅笔。

提问:麒麟到了北极会变成什么?

回答:冰淇凌。

原因:冰淇凌

提问:从

回答:

原因:一

提问: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

回答:压它一下。

原因:鸦雀无声

提问:历史上哪个人跑的最快

回答:曹操

原因:说曹操曹操到

问题:米她妈是谁

答案:花

原因:花生米(冰麒麟)。 1到9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惰?1懒惰;2勤劳。 (1)不做二(2)不休。 (压雀无声)。 ?

问题:米她爸是谁?

答案:蝶

原因:蝶恋花

问题:米的外婆是谁?

答案:妙笔

原因:妙笔生花

问题:小白加小白等于什么?

答案:等于小白兔

原因:小白TWO

歇后语集锦

放下担子聊天:歇后语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秀才遇著兵:有理说不清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五)
《寒假读书笔记》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笔记

任书锦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没有被它吸引。首先,我尚未成为一位家长;其次觉得它像曾经红极一时的《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类的父母用来炫耀的书。然而,朋友的一再推荐,一致好评,和这本书久居不下的畅销榜第一,让我最终还是买下了它。

一口气看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才发现书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并不只是一位妈妈,更是一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研究性教师。她独到的教育方法和特殊的教育理念再结合生动的家庭教育片段和课堂教学实例让我折服!读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的父辈或是我们自己很多以为对的教育方法、想法都是错误的。如果能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也许一切会更美好。这本书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细细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

看完这本书,不是觉得这样的这样的孩子真是少见,而是觉得这样的妈妈真是少见,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妈妈。用她书中的话来说,她是一个„用心‟的妈妈。用心,不等于每天都“看”着孩子,用心,是要看护好孩子身体的同时更好守护她美好的心灵,而看护好身体不等于让孩子在一个无菌箱里长大,反而要让小孩子多点接触外界,自己有抗体。用心,是要当孩子是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其中有不少段落,都十分有感触。

比如,有一个讲„打孩子‟的章节,其中作者反驳那些打孩子的人,“为什么说孩子惹你生气,你就打她?那你上司,你客户惹你生气,你干嘛不去打他们。你打孩子,只是因为第一孩子无力反抗,身体上的差异,第二因为孩子也无从离开,年幼时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只能依附大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体罚孩子只能表现自己的无能,是不能约束自己的脾气,欺负弱小的表现。如果我们突然走出来跟这对祖父母说你打人不对,你教育方法错,他们肯定是很抵触的。任何大人,尤其在教育上,都不应该只停留在表层,如果是那样,空有知识又有什么用。

另一个是培养抗干扰能力。我自问,抗干扰能力不是太好,在家里睡觉要安静,不能有光。在书中,作者说到,从小就让孩子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长大,自然就是,不特意制造一个安静环境给她,比如,就算在孩子在睡觉或学习,大人也不特意轻手轻脚,该干嘛干嘛,该看电视的看电视,该说话的说话。这一段落倒是使我十分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或学习环境。而作者女儿呢,经此培养,从小就睡得特别好,看书,写作业都很投入。甚至在高考的时候,家附近再搞工程,每晚10点后工地噪音繁杂,虽然作者也很担心,可是她没跟女儿说,看女儿的作息也很正常,直到高考结束后才跟女儿提起,当时女儿才想起,哦,是有些声音,可是没留意。作者就觉得,不刻意给孩子制造一安静的环境,孩子就不会刻意去找那些噪音,也不会受此影响了,当然书里面解释的更详细全面一点。这些让我想到,其实某时候,一个好环境就是一个自然的环境,并不需要刻意制造出来。

还有一章,就是作者居然教导女儿不要做„暴力作业‟。„暴力作业‟就是说单

纯地重复抄写的作业。作者为了保持女儿对学习的兴趣,告诉她可以不做这些作业,虽然我不记得我小时候是不是真的有被罚抄写那么多次,可是这是我们很多老师惯用的“招数”。有些父母看到,可能会有些不满,但绝对不会说:“不要写这些作业。”这不禁不让我反思自己的某种做法是不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一些错误观念或问题,往往都是由于一些家长生活的痕迹。生活中,许多的不在意,许多的不顾忌,却已被孩子们尽收眼底。要让孩子自信、独立、诚实,懂得关爱,具有健全人格,作为父母就一定要有平等、尊重、关爱的心和改进自身的虔诚。如果父母存在功利或自私的想法,只注重眼前的成效,或只看到自己的要求和希望,本身就是一种无视孩子自身独特性的武断想法,孩子也将在痛苦中长大,无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对社会无用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而我们教师的工作点滴,影响的则是千千万万的生命个体,我们亟需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用正确的心态来看待教育,用正确的方法来教育学生。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六)
《找路的人——林治平《白昼提灯》读书笔记》

找路的人——林治平《白昼提灯》读书笔记

本书是台湾著名教育 家林治平先生多年来对“全人理念”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文集。全书分为反思篇(1-4章);认识篇(5-10章);实践篇(11-12章),外加一个自序和附录。正如该书副标题“人的失落和人的追寻”所揭示,该书的核心主旨是在寻找曾经失落的人。说到底,我们都还在寻找一条属于人的道路。

作者在自序的开篇就通过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幅经典图景引入了“人啊,你在哪里?”这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第一个图景是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盏灯笼在雅典集市上东张西望找东西,众人围观问找什么,他回答说“找人”,引起哄然大笑。有人骂道:“这满街不都是人吗?简直是疯子”。还有人取笑说:“喂,我就是个大活人,不用找了”,可是这位哲学家毫不理会,仍然继续寻找。

第二幅图景则是2000多年以后的1882年,哲学家尼采在其《快乐的知识》第125节中借用“白昼提灯”的故事描绘了另一个场景,在这里,怪人说“我在找神,我在找神”,并对周围人嚷道:“神到哪里去了?我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了神——你们和我!我们都是杀神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啊?……我们不是在无边的虚空中彷徨迷失了吗?……神腐臭了没有?——神已腐烂了!神已死!神没有活!是我们杀了神!我们是凶手中的凶手!”

人不见了,神也不见了,两位哲学家为了思索人的问题,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一个安于物质的贫乏,蔑视世俗的一切权势富贵,整天蹲在木桶里晒着太阳,但最终也没能真正回归到自我的本体;另一个则赌博式地提出了“超人”的理论,最终怀着他对神的复杂心态,怀着他对人性的绝望和人类的悲悯,疯狂而终。

人为什么不见了?这也是作者借助这两个故事想思考清楚的问题,他看到了现代人在物质富足、科技进步、制度文明的同时,却陷入了深深的认同危机之中。伴随着神在我们心中的死亡,人的终极意义也忽然沦丧,人的最高目的也完全崩溃。在这个非人化、去人化、感性文化充斥、单面人云集的时代,自然是“心中无神,目中无人”,这就是现代社会不断发生人类重大悲剧的原因。

林治平先生由此对尼采的寓言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人找不着神,是不是就可以说没有神呢?当人用他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找神的时候,神就会被人的经验切割成支离破碎的碎片。神被我们有限的经验杀死了。所以我们所杀死的神,并不是那位超越我们经验的、自有永有的神。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剧,我们扼杀了生命的源头和人生的终极。该书由此提出了“全人”(holistic person)的概念,将人生看得见的部分和看不见的部分整合起来思考。

在序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作者便从思想史的视角,对西方现代化兴起以来他所概括的“找人运动”进行了有趣的梳理。我们知道,在西方16世纪之前的整个一千年历史,被历史学家们视为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而以文艺复兴(Renaissance)、罗马法复兴(Revial of the Rome Law)和宗教改革(Religion reformation)为标志的所谓3R运动,则打破了黑暗神权的时代,吹响了人性解放和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号角。

作者对这三场运动的解读是全新的,而且充满历史的洞察力。他承认中世纪政治系统中君主对臣民的压榨,地主对农奴的盘剥,以及在宗教系统中严密僵化的圣职制度对普通民众的支配,使得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在神面前也无法独特地呈现自己,因此,针对中世纪的各种反叛行动其实都应归入重新寻找人的轰轰烈烈的过程。他首先肯定了文艺复兴和罗马法复兴这两场“找人”运动的价值,但也审视和批判了其中的内在缺陷:为了使人恢复到尊严自由的地位,文艺复兴从希腊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去找人,其成果是带来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再到19世纪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而罗马法复兴则从罗马式的法律制度中追寻。前者以

今生今世可以感觉到的人的现象为人的意义,我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凡事都必须在我的感觉验证范围内才可信。罗马式的法律制度则是从客观的法律中寻找人的定位,人最终成为法律制度下的一个客体。

因此,这两种“找人”运动都存在矫枉过正的状况,都是试图从人的本体之外寻找,是片面的。相对而言,16世纪的另一股找人运动则从希伯来式的基督教精神中去寻找人的踪迹,这便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希望跳过中古一千年的阻隔,直接回到《圣经》中去寻找人的意义与定位。路德从罗马书中发现,人是因信称义的,只要是人,就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无分贫富贵贱,智愚贤劣,人人一律平等,人的独特性自主性是本体中不可割让的本质。

作者总结说,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找人运动找到了“人有什么”;而希伯来式的找人运动则从“人是什么”着眼,由人的主体性、本体性来寻找。人必须先了解人是什么,才能享有“人有什么”的快乐。“人是什么”看重的是“I-thou”(我-你)关系,“人有什么”看重的是“I-it”(我-它)关系。两者都重要,但次序绝不可颠倒。错失了这个原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作者的分析的确是非常切中肯綮的。在找人运动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发现人又不见了。由于这波找人主要循着希腊路线,所以连上帝的无限性、超验性、永恒性等都必须世俗化,必须存活在人的理性思考和经验感觉范围内。这种人化的神,当然不是真正的神,这种观念到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存在主义的无神论成为一种“神死哲学”。人终于拆毁一切权威,包括最为专断的上帝的权威,在人之外,别无权威。殊不知人最终成为理性的奴仆和经验的产品。难怪现代人在享有富足的同时会深深失落。我们活在一个非人化、去位格化、自我物化的世界中。人在法律制度下也成为没有尊严和自主独特性的“东西”。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找人,其实是想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举起来。当我们误把部分的真相视为全部的真相时,人的真相就真的不见了,人永远只肯在经验范围内寻找,所以人永远只能局限在有限的经验之中。实际上,人之存在,除了活在短暂的有限的物质肉体中外,还由上帝那里被赋予了属于上帝的生命、气息与永生。人不但活在看得见的物质肉体中,也活在看不见的无限永恒中。

在作者对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失落的根源从理论上进行剖析之后,作者还具体对台湾现代化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观察和反思,他认为台湾目前的社会是一个有病的社会。“如果一个人找不到一些值得为之死的理由,那么他就不该活着。”(马丁路德金)台湾人的物质享受大大改进了,科技大大进步了,教育大大普及了,社会大大开放了,但台湾人却奇怪地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前途感,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作者进一步思考了局限于现代化智力成果的狭隘,指出,在一个物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只追求一些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看不见的价值、意义、永恒等就完全消失了。人只是我们达成目的的工具或筹码。人际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男女关系则变成性化的关系。物欲被当做人生的终极目的,物质范围内的实证经验成为绝对真理和一切意义的起点,有限成为了无限,这种追求KQ的精神,导致人不见了(第三章)。

在反思篇的最后一章,也即第四章,作者提出了人生问题的起点和终点如何定位的问题。换言之,也就是人的价值到底如何计算的问题。为什么密尔说,宁做一个不快乐的人,也不要做一只快乐的猪?人到底值多少钱?就看你如何折算。作者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系的一位教授莫洛维兹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收到一张贺卡,上面写道,“按生物化学家的估计,组成人体的原料只值97分钱!”但他马上自己算了一下:“血素蛋白每克2.95元,消化酶每克36元,胰岛素每克47.5元,醋酸激酶等每克8860元,促卵泡素每克4680000元,霉乳素每克17500000元,按这个价目估计,大约除去水后净重每克平均值245.45元。我这个168磅重的人换算为76364克,除去68%的水分,共有24446克,最终为600万的身价。”为什么会有97分和600万元之间的差距了?莫洛维兹说,最简单的答案

是,内涵比物质贵重得多,600万美元买的是源自最高级的组合形态,而97分买到的则是内容贫乏的煤、气、水、石灰、铁等等。实际上600万还算低的,最高估价会到6亿至60亿美元。但即便如此,我们买到的仅仅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果试图把分子组合,这在现代科学能做到的十分有限,完全合成的细胞结构,人体的标价应高达6兆或六十兆美元。再换更精密的计算,每个人简直都是无价之宝了。所以,人体具有极高的内涵,“人体是灵魂表现生命艺术的工具”。

可以看出,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一个起跑点的标准问题。我们不能只从氧、碳、氢、氮、钙、磷、钾等鸡零狗碎的物质元素去认识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好像一则笑话,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研究者对莎翁作品认真分析后说,莎士比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的全部著作均为26个英文字母所组成。这种折算显然是从卑贱的眼光而不是高贵的眼光来看问题。 人是有灵的活人,有上帝的形象样式和气息。路加福音2章52节:“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起增长。”由此可见小小耶稣在12岁时,在面对自我、享用物质、人际关系与天人关系四个层面,都一并增长了。所以耶稣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就看我们是把人看做肉身还是看做灵。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在第二篇“认识篇”里,正面立论,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全人理念。简言之,所谓的全人理念,是指人活在与己、与物、与人、与上帝的四重关系之中。有人认为这些东西构成了对人的拦阻,比如萨特说:“在我,永远是绿灯”,因而试图否定一切,拒绝权威和绝对真理,要求完全以自己作为判断的准则,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藉伊凡之口说:“如果没有上帝,每一件事都是合法的”,所以凡事以自我为标准。但20世纪的灾难告诉人类,否定这一切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尊严。这四重关系简要介绍如下:

人与己的关系:许多哲学拼命强调人是万能的,至善至美的,其实是逃避心理,事实上人是有限的、软弱的。所以人生的智慧更显得可贵。有位心理学家写下一段祷告:“神啊,求你给我宁静,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给我智慧,能分清上述两者的区别。”

人与人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善于节制自己的情与欲。不能离群索居。这里关键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绝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

人与物的关系:天生万物为我用。人居于主体地位,物的所用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的圆融幸福美满。不能颠倒这种关系,否则就是我为物质的奴隶了。当然,作者对此的阐发应该更进一步,即我们与物的关系不仅是利用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受托管理者的关系,即我们是受上帝之托来管理物的,所以,人也必须尊重自然,履行好善管者的职责。

人与超自然的关系: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首先必须由科学整合的方式入手,掌握“人的科学”,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由心灵内在、终极灵魂的关切去认识我是谁、人是什么。教育现在成了设计精密的训练管道,人被训练成专家,失去了独特性和主体性。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关系,最终被作者概括为QQQQ的人生,即,人面对自我,有存在勇气的智商(IQ)、活在社会中的情商(EQ)、由后天努力学习得来的客观知识——学商(KQ),以及心灵深处对生命终极的追求——灵商(GQ或SQ)。

在第七章,作者对IQ(Intelligence Quotient)进行了思考。作者引证了苏格拉底的例子,苏格拉底不相信自己是世上最智慧的人,但最终发现自己之所以智慧,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圣洁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更表明了作者对于智慧为何的看法。我们在山川大地、日积月累的知识中寻找智慧,却忽略了智慧和意义来源的上帝,这样寻求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智慧使我们认识上帝、认识自己,因而谦虚自抑;知识却只能增加自我,使我们狂妄自大,因而迷失自己,拒绝上帝,这又是多么可悲。从心理学看,人是唯一会追问“我是谁”的动物。要承认自己的有限,“你是世界上独特的一位,今

天的你是上帝给你的礼物,明天的你是你给上帝的礼物。”因此要“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摩西)

作者在此还创造性发挥了IQ中I的内涵,包括(一)I的独特性:英文中的“I”是大写,代表我的不变价值和永恒意义。这种完全的绝对的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在上帝面前的我是独特的、无可取代的。(二)I的单一个体性:人是彼此相同却又完全不同的,这才能使我们从人的本体接受自己、接受别人。这是从人之所是来接受人的态度,大异于从人之所有去接受人的态度。无论人有什么,人永远是人。人人都是单一的个体。(三)I是智力,是一种可供观测的理智能力。这是比较实证的测试,作者对此没有阐发,我认为需要补充的是:上帝给每个人的恩典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善待和开发这些智慧。

本书第八章讨论了情商EQ的问题,它是指人在人群社会中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与他人、与他所属的文化社会互动交往的能力。人是活在社会文化中的,必然要跟别人发生关系。但是,作者强调的是,看不见人,就看不见EQ。在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因素中,EQ甚至比IQ更重要。EQ表征着自我克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求达到终极的目标。人之所以为人,除了所具备的生物体外,形成自我无疑与他生存成长的社会文化关系太大了。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社会化及涵化。自我认同就是社会化和涵化的结果。所以讲EQ就是讲一个人知道自己如何活在自己的历史文化之中,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激烈的竞争,打败对方、壮大自己、获得成功?如果这样,我们眼中还能看到另一个人吗?我们与人交往就只能是把竞争对手成功障碍一一铲除了。每个拥有IQ的人都是与另外一个“我”相接触,是“我”与“我”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不是唯物的“我-它”关系。EQ的发展是相互尊重而非相互竞争,不再是打倒对方。所以,EQ并不是中国人常讲的那种所谓的“关系学”。

接下来,作者专章讨论了上帝的智慧,灵商的问题。作者为此用了两个比较机智的概括:

1、知道不知道的知道:我们一生当中,不知道的问题何其多也,比如我们对死亡、永生,不能用自己有限的观念来套,所以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2、看见看不见的看见:所谓眼见为实,其实是一种自傲,不是一切事物都要经过感觉经验的验证。望眼镜显微镜等扩展了人类看见的能力,但我们也成为了感官的奴仆。这个文化成为了感性文化。爱、理想、未来、意义等,往往是看不见的。保罗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有一位画家说,“信心是灵魂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些看不见的。”

一个人有“知道不知道的知道”,便会谦恭自抑,追求真理不遗余力;一个人如果有“看见看不见的看见”,便能超越物质肉体的限制,看到生命的意义,永恒的价值,然后欢欣在生命大道上行走。

作者接着讨论了信心的问题。帕斯卡说,“信心有其理性所不能了解的理性。”(Faith has its reason that reason can not understand.)信心、经验和理性三者不是截然分割的,我们必须用信心接受某项已经存在的事物。科学并没有凭空创造任何东西,只是不断发现宇宙间其实早已存在的事实,即律。但我们发现规律后,必须相信这个规律就是规律,换言之,你必须相信有这个定律,你才能相信有明天的太阳,唯有相信存在定律,才能掌握宇宙万物的重演性,进而加以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这就是科学。所以就科学研究而言,你必须相信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从此出发,才能得到一些经验数据,然后才能理性思考得到原理。在作者看来,信仰何尝不是如此?相信有神,就会产生有神的经验,神是灵,所以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来拜祂。所以信心三重奏的第一乐章:接受享受-经验数据-理性分析-接受享受。 信心三重奏的对象:人其实以有限理性,本来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但人更没有能力证明上帝不存在。当有人斩钉截铁地说我绝对不信上帝的时候,这岂不是用更大的“信心”在信他的“不信”吗?也就是他相信自己的“不信”。根据保罗说法,如何知道有上帝?一方面用人的内心主动探寻,另一方面可以很客观地从上帝所造的天地万物推论得知。而从信心的功能

看,信心又具有信、望、爱三重功能。

作者在谈论信心部分时,专门就所谓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问题进行了廓清,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简单理解说,中国儒学是内在超越,基督教则是外在超越。言外之意当然是内在超越要比外在超越高明得多。但这其实是简单化类型化的误读。基督教信仰的重心是“你是”,而不是你应该如何。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本身就有人的尊严和自由,是有灵的活物。人如果没有活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也就从原有的尊严自由中失落了,活得不像神,亏欠了人从神应有的荣耀,便是罪。基督教的救赎,并不是人之外外加一个超越的神,而是在人之内,恢复人原有的形象。所以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外在超越的问题,而所谓的儒家,也往往并不是向内用力。

作为认识篇的最后一章,第十章分析了有关全人思考的几个小故事,其中的寓意简要概括如下;

1、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单纯的26 字母,而是代表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整全思考。

2、韩非的寓言:要相信自己的脚,而不是倚靠鞋样。我们应该问人是什么,而不能依赖客体和外在去找人;

3、点金术:古希腊国王迈达斯向酒神狄奥尼修斯求点金术,结果后悔,宁愿失去所有的金子,而换回葡萄的美味、花的芬芳、可爱的小女儿等。点金术固然可贵,但如果因此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忘却了人生的价值,究竟是失还是得呢?

4、情人:少女对男孩说今天的月色多好,男孩不解风情说,没什么,1969年阿姆斯特朗已经去过了。结果让少女很失望。人除了客观事实外,还真的需要心灵的感应,灵魂的悸动。这样才能建立人与人的关系。

5、蝌蚪与青蛙:蝌蚪不知道什么是干爽和温暖,所以可能会问我要干爽干什么,要阳光干什么,但等它变成青蛙后,发现是很美好的。所以生命的蜕变是很奇妙的,人是有盼望的。

6、耶稣讲的财主的故事:这个财主有丰富的田产,不断拆去旧仓库,去盖更大的,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玩乐,然而上帝说这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他在上帝面前并不富足,今夜必要取他的灵魂。所以,赚了就是成功吗?许多人就是因为追求功利,而到死都不甘心,比如相信60岁后能精进的画家突然癌症,比如著作等身的儒学大师徐复观在生命最后居然也没有内在超越,而是感叹自己“好惨啊”。

7、海明威:生命充满刺激,著作等身,但到老时越来越觉得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什么意思的空虚,因忧郁症而自杀。在耶稣眼光中,生命的价值极其尊贵。

8、赫胥黎搭乘汽车,催着司机快跑,却忘记了该往什么地方去。

在本书的实践篇中,作者主要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辅导经验以及从事通识教育的经验,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作者的经验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作者在这方面的基本看法是:

1、辅导者要引导求助者活出人的形象和人的品质,辅导工作是帮助成人化,而不是帮助人“去人化”。辅导者没有必要完全价值中立,现在辅导界一味排斥宗教信仰,殊不知宗教信仰本来是求助者的需求之一。总之,辅导不能单面向。

2、强调通识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太工具性、太目的性了。教育应当是培养完整人的过程,而不是培养“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美国的米勒认为,全人本质上是灵性胜于物质性,内在品质,如头脑、情感、创造力、想象力、怜恤心、好奇心以及尊重感,特别是自我实现的期望。全人教育不排斥实证的科学方法,但强烈批判单向的过分实证的思维方法。反对将人物质化机械化。

本书的附录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全人关怀理念的随想,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在此也引述台湾歌手 郑智化先生的一段歌词吧。郑智化的歌声里洋溢的生命力量,

做灯笼读书笔记(篇七)
《【高俗读书笔记】艺术理论教程》

高俗·读书笔记

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第3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目录

引言什么是艺术

第一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第二章艺术种类

第三章艺术作品

第四章艺术创作

第五章艺术家

第六章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七章艺术接受

第八章艺术的本质

第九章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引言什么是艺术

1.P1词源由来:

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ART:拉丁语ARS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西方192.P2

3.P520世纪艺3500年间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艺术史研究20世纪。

艺术理论: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以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如艺术的界定、艺术本质和艺术起源、艺术的表现与再现、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美学思潮、艺术接受、艺术教育。黑格尔、康德、席勒美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泰纳、贝尔、科林伍德、苏珊·朗格推进深度与广度,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开辟广阔前景,20世纪以来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心理学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学习艺术理论目的: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了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认识艺术创作过程和心理机制,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

第一章艺术的发生与发展

1

高俗·读书笔记

1.P3艺术的发生

(1)模仿说:最早,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模仿。《周易·系辞下》八卦“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模仿是人类的本能,艺术就是模

半坡彩陶双鱼纹、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野牛壁画。

评价:揭示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注重的是艺术的表层形象,缺乏对艺术根本性之与社会功能的考察(模仿的原因和目的),只能在一定层次上对原始艺术进行阐释。

(2)表现说: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柏拉图迷狂说、中国“诗言志”。19世纪以来成为重要观点。克罗齐直觉——表现说,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艺术本质是艺术家情感的表

(3的自由状态,枪练习打仗)

评价:生产,不以直接的现实目的为旨归,现象:关于艺术特性的学说更合理。

4

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互相作用”靳之林发现彩陶图像是抓髻娃娃——中华民族保护神与繁衍若把巫术看做艺术的唯一源泉也许失之偏颇,若否(5

自身的发育完善是艺术产生的基础,人类进化的每一步劳动都起了重要作用(解放人的上肢成为灵活的双手、大脑在劳动中复杂、劳动需要交流产生语言、培育审美意识)。艺术题材大多取材于劳动场景(洞穴艺术狩猎场面,《吴越春秋》记录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制作工具到打猎,《诗经》中《伐檀》《十亩之间》劳动场面)。

评价:揭示了艺术与人类劳动实践的关系,从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寻找艺术奇缘,发现视原始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艺术作为巫术仪式这种普遍社会状况关注不够。

(6)宗教起源说、弗洛伊德潜意识说、荣格集体无意识说……

(7)思考:现代学说难免现代思维。艺术起源于原始文化和原始宗教特定语境。实用艺术,2

高俗·读书笔记

为生命而创作,基本主题生存和繁衍。审美意识更多由现代人发现。多元选择是明智态度。

2.P13史前艺术:史前时代即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的艺术。旧石器时代(前四万年-前一万年)、新石器时代。

(1)发现与分布:1879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法兰西·坎塔布连洞穴群。1879年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穴,史前艺术高峰

(2)种类:雕塑、绘画、彩陶、音乐、舞蹈、诗歌、神话。雕塑和壁画集中在欧、非、美,彩陶集中在黄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大多出于巫术目的,主要用于祭祀或庆典,彩陶实用价值更大些(装水或粮食)但图案出于巫术目的;音乐、舞蹈、诗歌原始时代三位一体,常任侠考证舞与巫同源,原始歌舞和巫术仪式紧密相关;神话是原始时代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对自然充满畏惧与神秘,把解释不了的事情统归于神。

夸张,《维林多夫的维纳斯》)

(4)主题:生存与繁衍

加而成,每部分有独立功能)

3.P19(1)平衡与不平衡:

宋抗击侵略、醉入花丛柳榭

【继承】Ⅰ.民族精神。人和自然关系中国天人合一,庄子、陶渊明、山水诗画、丰子恺

Ⅱ.艺术传统: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的艺术经验,有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有的世界共通,构成人类艺术史珍贵财富。主要包括艺术风格、创作方法、主题与题材、艺术形式。中国书画临摹大师、京剧师徒相传,主题题材欧洲基督教绘画、中国画松兰竹菊■原则:批判性继承。把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价值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经验进行现代转化。目的是为了创造。

■两种危险倾向: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徐渭水墨大写意“青藤画派”)、历史虚无主义(20世纪初未来主义)。

【创新】1830年雨果《欧那尼》法国古典派和浪漫派的斗争,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20世

3

高俗·读书笔记

■策略:陌生化:通过对常规艺术形式的创造性颠覆,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重新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富有生气的新鲜感觉,从而创造一种新奇强烈的艺术效果。古典派→浪漫派→象征派

(3)民族艺术的融合:民族艺术发展的支点是民族精神(西洋画征服自然的无限追求,中国画天人合一);民族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特质。异质文化的交融是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元素,艺术内涵、艺术样式(唐朝艺术多民族交融)。

■两种极端倾向:拒绝吸收、全盘吸收。

危险倾向:民族特征淡化。建筑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消融于国际化潮流,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通用和建筑美学的流行。

4.P30课后题:

(1)基本概念:史前艺术、巫术说、表现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

(2)思考题:

①关于艺术起源有几种学说,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②史前艺术有哪些主要主题,它的重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艺术种类

1.P33艺术分类:

■主要学说:

(1(2(22.P35艺术样式演变:例:中国古典诗肇始于巫术仪式→春秋战国第一个高峰(《诗经》《楚辞》)→四言向五言转化、汉魏晋第二个高峰(《古诗十九首》、陶渊明、谢灵运)→七言、唐最高峰→宋词→元曲→五四新诗。一些已衰亡的传统艺术样式,从文化学意义上保护是对人类文明的继承,从传播学意义上是刻舟求剑。

3.P37艺术样式间的关系:汇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电影)、独立(结合后失去独立性,如歌剧)。

4

高俗·读书笔记

4.P38主要种类:

(1)绘画:以笔、刀为工具,以墨、颜料为材料,在纸、纺织物、木板或墙壁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法,创造出视觉形象。造型艺术。线条、色彩是最基本艺术语言。最早艺术样式之一,照相术发明前人类直观记录社会形象主要方式。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目前中国最早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从媒介说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板画、水彩画、水粉画、帛画、素描;从艺术形式说可分为年画、连环画、漫画、壁画;从内容说可分为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

■可简化分为东方画系和西方画系。

①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传统绘画偏重写意传神和线条造型。

中国画:简称国画,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材料,以线条为表现方式,散点透视,致圆劲刻画入微画史杰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米芾、苏轼、高度。

无生气;文艺复兴高峰,初期乔托《创世纪》《最后的审判》、达·芬奇《梦娜·丽莎》世纪晚期莫奈《日出·印象》开启印象主义画面充满灵感和气氛),高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2有泥塑、面塑,铸铜先塑后雕。据艺术手法和制作方式不同,一般分为圆雕、浮雕、透雕。样式主要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从功用来说主要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原始社会具突出实用功能。

①红山文化玉猪龙;商周空前高度青铜器,大禾人面方鼎、三星堆雕塑、四川广汉商周祭祖坑青铜人头像;秦兵马俑气势磅礴、形象逼真,服饰、兵器、装束与实物相似或相同;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宗教雕塑发展,石窟造像空前繁荣,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元明清大规模石窟衰落,小型玩赏性雕塑繁荣,广东石湾陶塑、福建德化瓷塑、无锡天津泥塑、嘉定竹刻、潮州木雕。

5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做灯笼读书笔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怎么写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 1、营养学读书笔记(2016-02-27)
  • 2、麦克白读书笔记(2016-03-16)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做灯笼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做灯笼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2701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