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麦克白读书笔记

麦克白读书笔记

2016-03-16 09:42: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麦克白读书笔记(共7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麦克白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一)
《读书笔记合辑》

读《周易》有感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包括六十四卦卦形及卦辞、爻辞,自汉代以来,就将它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即从“乾”卦到“离”卦,下经三十四卦,即从“咸”卦到“未济”卦。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今天,我们都还会说道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古人云:不看《周易》,不能为将相,这话自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纵观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几个谋略家,象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包括近代伟人---毛主席,这些人对《周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在《周易》这本书中,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相关参考书这样解释:书中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万事要尽自己的力量做到最好,不能赶鸭子上架,勉强自己,否则反而会事倍功半。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万人之上的地位。

虽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对《周易》这本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书研究和细读的还不够透彻,领悟的还不够深,但是最起码我知道了一些关于卦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就像易经中所讲,我了解自己的“位”,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人民教师,我知道自己的“位置”——责任和义务。诚然,要在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位置上坐牢坐稳,需要我努力和付出的还很多,比如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提高,在备课方面的改进,在

为人处事上的磨练,在人事关系上的虚心进取,在与学生课上课余时间关系上的协调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要积极努力去学习和争取的!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

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读《白鹿原》有感

近期读小说,我感到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最好的一部小说。这部最早出版于一九九三年的小说,我也是很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了,可是一直没有读过,这不能不说这一个遗憾!

《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 间。我总的感觉是,这是一部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比如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生命玄学和神秘不可解的力量,人物命运的因果报应等等。当然,这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小说的阅读中,我还感到小说中对人物的“死”的结局的处理写的极具震憾力量,简直就是惊心动魄!这对我的感受是最深的了。

朱先生的死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读之令人惊叹!朱先生在送完给八位同仁的县志后,当晚写下了一份遗嘱:不蒙蒙脸纸,不用棺材,不要吹鼓手,不向亲友报丧,不接待任何吊孝者,不用砖箍墓,总而言之,不要铺张,不要喧嚷,尽早入土。朱先生还向其妻交待和描述了自己设计墓室的想法:不用砖,只用未经烘烧的砖坯砌墓室;墓室里盘垒一个土炕,把他一生写下的十部专著捆成枕头,还有他雕刻的一块砖头,不准任何人撕开包裏的牛皮纸,连纸一起篏到墓室的暗室小洞口。 朱先生死后,就是按照朱先生的安排,办的后事。更奇的是,几十年后,一群臂缠红色袖章的中学生打着红旗,冲进白鹿书院破“四旧”时闹腾了一阵了。不久,书院住进来,滋水县的一派造反队,并在此发生了一场武斗,死了许多男女。之后又过了七八年,时间在批林批孔的年代,又有一群红卫兵打着红旗从白鹿原走下原坡,一直走到坡根下开始扒朱先生的墓。四五十人男女学生从早晨挖到傍晚,终于挖开了朱先生的墓。墓室里除了朱先生的遗骨外,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经老师辨认,一面上刻着六个字:天作孽 犹可违;另一面也是刻着六个字:人作孽 不可活!一学生愤怒地抓起砖头一摔,那砖头没有折断却分开成了两层,里面同样刻着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这

让学生和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呼起来……

《白鹿原》当中,写小说中人物死的结局有很多,像仙草的死是那么地镇静;像鹿兆鹏家里,那位鹿兆鹏的媳妇,死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到可怜与可怖;像最后鹿子霖的死又是那么地窝囊,一切仿佛都是因果缘分。近期读小说,可以这样讲,我读《白鹿原》所受到的感触最深了,从中悟出的道理也多,关于小说中死的话题,只是自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个重要方面吧!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

莎士比亚,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影响深远的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代表作最高峰的是四大悲剧:《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我所读的就是堪称世界最佳悲剧的《王子复仇记》,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复杂的文学典型之一。

《王子复仇记》是讲一位丹麦王子的悲惨故事。故事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皇——老聃麦网离奇死亡,王子为此困惑为此伤心。在敌楼上他见到了他死去的父王的灵魂,灵魂告诉王子是现任的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迪亚斯杀死了他。为了证实,聪明的哈姆雷特编排了戏剧终于证实了他父亲的话,并且找出了真凶。从此,哈姆雷他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去在复仇计划中失去了爱人奥菲莉娅,最后奥菲莉娅的哥哥雷奥提斯被国王利用与王子交战。结果,当真相告白于天下事,所有人也为此死去。

看完后,我觉得哈姆雷特真是很可怜。原本快乐的他却在父王死后不久,背上了父王灵魂施加给他的复仇包袱。他每天都活在复仇的痛苦之中,被迫装疯的他,身心疲惫,哈姆雷特活的真是累极了,多想让他放轻松呢。可是他不能放松,因为他那丑恶的叔叔在他的身边安插了好多密探,一但发现,他就是死路一条。这些密探也不过就是他的朋友,从哈姆雷特身边的朋友一个个背叛他中,我看到了人性的泯灭,那些曾经十分要好的朋友为了金钱露出了一副副贪婪的嘴脸!再回头说说王子吧,我不得不被他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就是他的聪明,使他一次次的逃过了克劳迪亚斯为他设下的圈套。他是很英勇也很聪明,可他那纯真善良的本性却出卖了他!哈姆雷特相信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的善良,他相信雷奥提斯是善良的,所以他答应了决斗,也就那样死在了雷奥提斯的毒剑下。我想,也许他的死是必然的吧。

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真实,但又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毁灭”去毁灭了丑陋的叔叔克劳迪亚斯;以自己的 “毁灭”深深

的把当时丑陋的现实刺了一刀;以自己的“毁灭”成就了他的祖国——丹麦的“生存”;也以自己的“毁灭”留下了那振聋发聩的“哈姆雷特命题”。哈姆雷特是个与恶劣世俗同归于尽的悲剧英雄,但他悲壮不悲观!

《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二)
《读书笔记》

《荷马史诗》

一、简介:

荷马史诗是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关于荷马所生的年代和是否确有其人都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荷马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将两部史诗整理定型的作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1]《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 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 《荷马史诗》 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里最早的一部。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

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在古希腊各地广为传诵。许许多多游荡于希腊世界的说唱艺人、吟游诗人都乐此不疲,从而使之代代相传,古希腊伟大诗人荷马的两部光辉诗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便取材于此。 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学作品,荷马也被称为欧洲四大史诗诗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为维吉尔、但丁、米尔顿),维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写道:“世界诞生,荷马高歌。他是迎来这曙光的鸟。(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cette aurore). 荷马史诗不但文学价值极高,也是古希腊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迈锡尼文明,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二、重要评论:

1、《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曾被称为希腊人的《圣经》。在数百年间,这部诗歌是希腊教育的基础,无论是正规的学校还是普通公民的文化生活。(H.D.F.基托,2006:50)

2、荷马史诗已深深地根植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他们为所有后来的史诗树立了典范,并对以后的希腊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研究和记诵荷马史诗不仅是古希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体现的宗教思想还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希腊宗教、诗歌和艺术的标准。(威廉▪哈迪▪麦克尼尔,1992:33)

3、只要我们在艺术中遇到“朴素”,我们就应知道这是日神文化的最高效果,这种文化必定首先推翻一个提坦王国,杀死巨怪,然后凭借有力的幻觉和快乐的幻想战胜世界静观的可怕深渊和多愁善感的脆弱天性。然而,要达到这种完全沉浸于外观美的朴素境界,是多么难能可贵呵!荷马的崇高是不可言喻的,作为个人,他诉诸日神的民族文化,犹如一个梦艺术家诉诸民族以及自然界的梦的能力。(尼采,1986:12-13)

三、争议问题:

荷马史诗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首先,史诗形成的时代还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当时的人还无法正确理解客观事物的法则,因而把人的行为及其成败归结为神的意志。如在《伊利亚特》中,战争的进程和胜负都是由于参战双方的诸神的干涉;在《奥德赛》中,俄底修斯及其同伴的种种灾难,也是由于触怒了海神。其次,史诗带有明显的贵族阶级观点。

《俄狄浦斯王》

一、简介

《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英雄。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

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也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应。 二、重要评论

1、这剧写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他竭力逃避这个不幸的命运,但终于受到命运的摧残。......古希腊人把一切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归因于命运的捉弄。在索福克勒斯看来,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抽象的力量,一种邪恶的势力。......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惨的命运,不是由于他有罪,而是由于他竭力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罗念生,1985:66-68)

2、突转,如前所说,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我们认为,此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例如,在《俄狄浦斯王》一剧里,信使的到来本想使俄狄浦斯高兴并打消他害怕娶母为妻的心理,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引出了相反的结果。......

发现,如该词本身所示,指不知到知的转变,即使置身于顺达之境或败逆之境中的人物认识到对方原来是自己的亲人或仇敌。最佳的发现与突转同时发生,如《俄狄浦斯王》中的发现。(亚里士多德,1996:89)

三、争议问题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作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之作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成因 ,成了文学批评史上的热门话题 ,受到了历代批评家的热情

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提出了不同观点。本人认为 ,《俄狄浦斯王》是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在这出悲剧中 ,在那为人所无法洞悉的命运将主人公沿着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轨道推进时 ,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争都成为徒劳。人在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时 ,是渺小而无力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一种幻觉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 ,功勋或者罪恶 ,都不过是昙花一现。

《神曲》

一、简介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o, Paradise),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二、重要评论: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三)
《毛瑞勋 读书笔记》

1 真爱无坦途。 ——《仲夏夜之梦》

2 卑贱和劣行在爱情看来都不算数,都可以被转化成美满和庄严:爱情不用眼睛辨别,而是用心灵来判断/爱用的不是眼睛,而是心。——《仲夏夜之梦》 3 疯子、情人、诗人都是想象的产儿。——《仲夏夜之梦》

4 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仲夏夜之梦》

(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译 / 2012-09-01/ 江苏文艺出版社

1 自从傻子小小的聪明被压制得无声无息,聪明人小小的傻气显得更吸引眼球了。——《皆大欢喜》

2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皆大欢喜》 3 美貌比金银更容易引起歹心。——《皆大欢喜》

4 逆境和厄运自有妙处。——《皆大欢喜》

5 你难道不知道我是女人?我心里想什么,就会说出来。——《皆大欢喜》 6 爱情不过是一种疯狂。——《皆大欢喜》

7 唉!从别人的眼中看到幸福,自己真有说不出的酸楚!——《皆大欢喜》 (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译 / 2013-03-01 / 中国青年出版社

1 知子之父为智。——《威尼斯商人》

2 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威尼斯商人》 3 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威尼斯商人》

4 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的意愿,却被过世的父亲的遗嘱所限。——《威尼斯商人》 5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威尼斯商人》

6 没有比较,就显不出长处;没有欣赏的人,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要是夜莺在白天杂在聒噪里歌唱,人家绝不以为它比鹪鹩唱得更美。多少事情因为逢到有利的环境,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博得一声恰当的赞赏。——《威尼斯商人》

7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威尼斯商人》 8 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一艘新下水的船只扬帆出港的当儿,多么像一个娇养的少年,给那轻狂的风儿爱抚搂抱!可是等到它回来的时候,船身已遭风日的侵蚀,船帆也变成了百结的破衲,它又多么像一个落魄的浪子,给那轻狂的风儿肆意欺凌!《威尼斯商人》

(英)莎士比亚 著,(英)吉尔伯特 绘,朱生豪 译/ 2012-11-01/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有些人因罪恶而升迁,有些人因德行而没落。——《一报还一报》

2 有巨人的力量固然好,但像巨人那样滥用力量就是一种残暴行为。——《一报还一报》

3 我要千遍祷告让你死,也不祈求一字救你命。——《一报还一报》

4 唉!一个人外表可以装得像天使,但却可能把自己掩藏在内心深处!——《一报还一报》 5 没有德性的美貌,是转瞬即逝的;可是因为在你的美貌之中,有一颗美好的灵魂,所以你的美貌是永存的。《一报还一报》

6 死是可怕的。耻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恼的。《一报还一报》

7 我们一旦把耻辱放在脑后,所作所为,就没有一件事情是对的;又要这么做,又要那么做,结果总是一无是处。《一报还一报》

(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译/ 2005-09-01/ 远方出版社

1 美貌、智慧、门第、臂力,事业、爱情、友谊和仁慈,都必须听命于妒忌而无情的时间。——《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2 神明啊!要是有一天克瑞西达背叛特罗里斯,那么就让她的名字永远被人唾骂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3 美貌!你的真诚在何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 没有了纪律,就像琴弦绷断,听吧!刺耳的噪音随之而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5 要一个骄傲的人看清他自己的嘴脸,只有用别人的骄傲给他做镜子;倘若向

他卑躬屈膝,不过添长了他的气焰,徒然自取其辱。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6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英)莎士比亚 著/ 2005-09-01/ 远方出版社

1 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罗密欧与朱丽叶》

2 名字中有什么呢?把玫瑰叫成别的名字,它还是一样的芬芳。——《罗密欧与朱丽叶》

3 年轻人的爱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全靠眼睛。——《罗密欧与朱丽叶》 (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译/ 2001-12-01/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关的路人。——《哈姆雷特》

2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哈姆雷特》

3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哈姆雷特》

4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

5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言贵简洁。——《哈姆雷特》 6 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哈姆雷特》 7 世上之事物本无善恶之分,思想使然。——《哈姆雷特》

8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9 一只麻雀的生死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哈姆雷特》

10 余下的只有沉默。——《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著,卞之琳 译/ 2012-03-01/ 浙江文艺出版社

1 收起你们明晃晃的剑,它们沾了露水会生锈的。——《奥赛罗》

2 主帅啊,当心你会嫉妒,那可是一只绿眼的妖魔,它惯于耍弄爪下的猎物。

——《奥赛罗》

3 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中最贴心的珍宝,如果有人偷走了我的钱袋,他不过偷走了一些废物,那不过是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罢了。——《奥赛罗》 4 啊!婚姻的烦恼!我们可以把这些可爱的人儿据为己有,却无法掌控她们的各种欲望。——《奥赛罗》

5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主人,也不是每个主人都能值得仆人忠心的服侍。——《奥赛罗》

6 我们的身体就象一座园圃,我们的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不论我们插荨麻、种莴苣、载下牛膝草、拔起百里香,或者单独培植一种草木,或者把全园种得万卉纷披,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垦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奥赛罗》

7 失去生命中不死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就跟畜生没有分别了。《奥赛罗》 (英)莎士比亚 著,孙大雨 译/ 2012-08-01/ 上海译文出版社

1 一无所有只能换来一无所有。——《李尔王》

2 爱情里面要是搀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的爱情。——《李尔王》

3 逆子无情甚于蛇蝎。——《李尔王》

4 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我们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却能对我们有益。

5 吹吧!风啊!吹破你的脸颊,猛烈地吹吧!——《李尔王》

6 疯子带瞎子走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病态。——《李尔王》

7 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有生命,而你却没有一丝的呼吸。——《李尔王》

8 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李尔王》

(英)莎士比亚 著,朱生豪 译,戴丹妮,吉玲枚 注/ 2011-11-01/ 湖北教育出版社

1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麦克白》

2 我为你的天性担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乳臭。——《麦克白》

3 做过的事情不能逆转。——《麦克白》

4 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麦克白》 5 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麦克白》

6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察他的居心。——《麦克白》 7 良心负疚的人往往会向无言的衾枕泄漏他们的秘密。《麦克白》

(英)莎士比亚 著,戴望舒 译/ 2012-08-01/ 安徽人民出版社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四)
《读书随感 麦克白》

《麦克白》有感

深圳外国语学校 高二九班 张丁

----------------------------------狼子野心狠手腕,当浮一大白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将军麦克白与班戈在

凯旋时碰到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与班戈之子弗里恩斯会君临一国.麦克白在妻

子劝诱下杀死国王邓肯并登基..登基后麦克白滥杀无辜.最后,在叛逃的大臣麦

克德夫的帮助下,先前潜逃出国的国王之子马尔康带领军队复仇,麦克白死在了

是早产儿的麦克德夫手中,马尔康登基,一切落幕.

看完这幕剧后,我不胜唏嘘.因果轮回,报应不爽在这幕剧体现的淋漓尽致。

麦克白作为一个将军,是成功的,但是在女巫的引诱下,他堕落了.其实女巫不

过是他内心的一个投影,如果麦克白真的是忠诚,那么女巫无论说什么,恐怕麦

克白也不会相信。但是女巫象征着欲望,正如洛丽塔象征一切不可及的梦想一般。

同时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背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她这样劝诱麦克白:“你宁

愿像个弱懦的猫儿,让“我不敢”跟在“我想要”后面吗?”从这句话我们可以

看出麦克白夫人无疑是一个善于决断的人,我不由想起了武后与日本的推古天

皇。她们都是善于决断的女人,但我们活在世上,犹豫不决之时,应该以虎狼之

心,行仁义之事,而行这所谓不义之事,往往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就是她们结局

都很悲惨的原因.

这幕戏剧另一个让我感叹的地方,便是麦克白的判若两人.登基前的麦克白英勇,忠诚,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这就是他敢于谋逆的原因。这无所谓对不对,因

为我很赞同顾炎武的说法:“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

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保国者,肉食者

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麦克白的背叛,不过是改朝换代而

已,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是陷得太深,另一个是自卑.他登基后,便杀掉邓

肯,因为他认为邓肯之子会登上王位,他不愿让自己背叛才得到的王位给别人,

便对邓肯下手。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麦克白杀国王的心理负担成了他残暴的源头.

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话“囚禁是叛逃的理由,走得远了,前一段路变成了后一段路

的理由.” 麦克白另一个缺陷便是自卑。当他得知麦克德夫是早产儿时,坚信自

己不会被生出来的人打败的他便崩溃了,于是死在年迈的麦克德夫手中,信仰成

了他战无不胜的理由,也是他自暴自弃的理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总之,麦克白哭过,笑过,成功过,失败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他活的很精

彩.而我们也要记住这一点:我见过丑的,美得,善良的,残暴的,却从没见过

好人与坏人,因此,只要人生精彩,那么,就不后悔!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五)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一班 孟祥玮 2011300290001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读书笔记

1.《荒原》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作者托马斯·艾略特,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师,曾任大学校长。父亲经商,母亲是诗人,写过宗教诗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也正是因为一战的爆发将其隔离在英国无法返回美国,致使其终身遗憾为能被授予哈佛哲学博士学位。

《荒原》,就是艾略特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的一片荒凉的地方。该诗创作于1921年,发表于1922年。全诗共424行,分为五章,即《死者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作者运用六种语言、跳跃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引用不同的经典故事、巧妙的转化时间和空间、并借用不同人的口吻看似在描写被废墟充斥、沾满了死亡与腐朽味道的荒原,实则讲述了一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文明的破碎。他将现代文化形容为荒芜贫瘠干渴的荒野,描写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以及从现代社会中寻求到的支离破碎的经验和相对稳定的文化遗产的冲突。

那么,“究竟什么是荒原?人类一步步走向绝境,这种“绝望”是由他们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造成的,从19世纪开始感受到的世纪末的颓废,当然是西方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而来的和启蒙神话破灭的对整个精神文明的幻灭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世界死一般的存在,才能超越它,才有可能建立新的准则和秩序。艾略特想要表达的荒原就是旧的世纪已经死去而新的世纪尚未诞生的阶段,或是说一个新的意义系统、信念尚未诞生时的一种状态。荒原可以说是神性消失后人类生活本身那种贫乏的、无聊的状况。“荒原”是最富20世纪特征的意象之一。 ”(引自《荒原》互动百科)

全文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拉丁文及梵语书就。从开头就用Sibyl的求死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作者大量引用了文学典故,如圣经旧约、Mylae海战、变形记、哈姆雷特、圣杯、但丁神曲、City of God、佛经、民歌等等,希望从传统中寻找新的灵感,在旧体系崩溃后破旧出新。他把各种意象进行了对比排列:过去的高贵和现代的腐烂,远期和近期的文明,去呼唤一个复杂焦灼而又脆弱的现代灵魂。最后,作者以Shantih, Shantih, Shantih (Peace, peace, peace)结束全诗,树立了整首诗完结后的基调。我们可以想像那种,当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后红色幕布缓缓拉上时给观众带来的意犹未尽和深深的遐想。只不过艾略特的结尾过似沉重,在我们脑海里烙下了强烈的有关向往“生”与“希望”的人借“死”和“毁灭”而沉入自己,进而在死亡中涅槃,重新找寻希望和的重生的痛苦和辉煌。此外,作者还不断通过与读者的直接对话来激发人们的觉醒意识和共鸣感。

荒原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轰动,直到今天很多诗人都受到这种文风的影响。“作为一战后表现文化危机的里程碑式的作品,艾略特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对精神的内视,以及形式

创新成为后来现代诗人们的典型特征。在诗歌中,他摈弃了直来直去的写法,采用了突然的断句并在此加入一些完全迥异的场景的介绍或者解释,那些精确而又让人惊奇的意象,以及突然的断句都暗示了现代文化的不完整性。独特的语言风格对美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荒原》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温源宁、卞之琳、叶公超等诗人在当时诗歌创作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艾略特的影子。”

2.《变形记》

是寓言,还是梦魇?是一场恶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主人公究竟是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尔?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开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让人没有准备思考的时间。这样的开始让人有些难受,就像千斤巨石压在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人捆住了,周身动弹不得。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能够体会到格里高尔的变形其实是他潜意识的爆发。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厌恶自身,根本不愿再继续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艰难的生存处境早已压得他无处可逃:当他早早赶来取订单的时候老板们才吃早饭;公司秘书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两个小时不上班就找上门去,医生也会说你好吃懒做;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恶劣,友情淡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逐渐变得麻木异化成为“非人”,他对外部世界已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他不得不选择一条逃脱的路,这就是“变形”。与其说是社会让他“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从人变为非人——大甲虫,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 其实,这样的“变形”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没有呢?当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容易让人产生对人生的倦怠和对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经有过或者正有着类似格里高尔的“潜意识”啊!一条宠物狗尚能住高楼、坐名车,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时又还有多少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着生活,感叹还是狗狗活得潇洒!于是乎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报名参加唱歌比赛的选拔,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过“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这究竟是梦想还是幻想,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变形已经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料。可变形后家人对待格里高尔的厌恶和冷漠,更让人感到心寒,因为亲人之间的关系竟然只能是用金钱和物质来作为媒介,即使是血脉相连也不能保证亲情的坚不可摧!这也是《变形记》要回答的,如果人变成甲虫,那么它还有生存的权利和价值吗?他还是一个人吗?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经不再能为这个家庭带来财富,不能承担他的责任,甚至不再能说话,他只能默默的倾听,羞怯的张望等待着家人对它的判决。它的家人最后再也不能承受这种沉重的压力和打击,而打算把它抛弃,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后的顾虑和心理负担。没有人为它唱一首挽歌,没有人记得它曾经是一个人。现实就是这样无情,即使是人间的至爱,最真切的亲情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沉沦。人生活在世上,当无法承担做为人的义务时,也同时失去了他作为人的权利,即使他曾获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终将被无情遗弃,这不是个别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相对温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会恐怕对这种个体的不幸遭遇会更加残忍,他们会把他送进实验室,每天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而且会引起无数的眼睛好奇地逼视他,无数张嘴巴无休止的讨论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种将暴露在惨白的灯光下,直到他

死去还要被制成标本供后人研究。他作为人的资格和尊严被完全忽视了,没人在乎他心里的感受,群体只在乎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获得满足,他们拥有做为幸运者的活生生的见证。 无处可逃,就是《变形记》给我们所展示的金钱社会下普通人们的绝望处境。作为人形时过着没有人格尊严的生活,变形为甲虫后更是加速自身的灭亡。或许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形体的泯灭才是最终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出路吧!在这里,只想问:“大甲虫,你还有眼泪吗?”

3.《喧哗与骚动》

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全书分四部分,分别截取康普生一家生活中的四个日子作标题,各部分又分别从白痴班吉、他的哥哥昆丁和杰生的意识流动以及作者本人的叙述角度讲述同一个故事,故事的中心点为康普生的女儿凯蒂的命运。《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这种家族没落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必然产生的一个主题,因此《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是世界文学一个恒常的主题。但这并非是我最感兴趣的,我觉得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表现方式——意识流文学。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意识流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意识流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为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唯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另一位深刻影响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类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因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

4.《善恶之彼岸》

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自认为的自觉思维会受到本能的影响,在看似有条理和自主的活动背后,有哲学家对特定生活方式的需要。即是说,哲学家使用一种看似比较系统和抽象的话语来表达或者达到他所需要的一种生活状态,就像人的生存本能一样。

哲学家之所以受到嘲笑,是因为他们不诚实,他们光明正大傻里傻气谈论神的启示,似乎他们的真知灼见是不偏不倚纯粹和冷酷的,不带任何感情,而事实上,他们的主张和思想是带有偏见的,是他们内心欲望的抽象和精炼,但他们绝不承认这一点,而是不停辩护,以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不偏不倚。老康德衣着笔挺把人引上辩证法小道,引向他的绝对命令。而斯宾诺莎用数学给自己的哲学披上铠甲戴上面具。

每一种哲学都是创立者无意识的自传,求知的冲动绝不是哲学之父,而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满足哲学家各种冲动的工具。

伊壁鸠鲁恶毒地攻击柏拉图及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他们很会装腔作势,表演舞台剧而取悦其他人,而居住在雅典小花园里的伊壁鸠鲁则不会这样干。尼采说,说不定伊壁鸠鲁是出于嫉妒或者愤怒才这样干的。

斯多葛学派则是在用顺应自然来玩弄文字游戏,假装自己是自然一样自在的存在物,而心里面则想过一种完全相反的生活,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他们不是要顺应自然,而是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用自己的意志来塑造自然,塑造一个无所不含的斯多葛主义。哲学就是这种暴虐冲动本身,就是最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

上帝死亡之后,信仰的大厦崩塌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仰方式并不能帮助人过得更好。 不得不说,康德对德国哲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虽然他的先验主义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众人,但他发现了人的一种新能力,即先验综合判断能力,而德国年轻的一代基于去同康德竞争,努力去发现某种更值得自豪的能力。而尼采的质疑是为什么我要相信这样一种判断,从人类口中说出来的这样一种判断就是一种假言判断,其真实性有待考察。

唯物主义原子论被驳斥得最厉害,波兰人博斯科维奇和哥白尼是功臣,让人抛弃了感官即真实的原子论信仰,而灵魂原子论也应该被给与更沉痛的打击。

自我保存不是本能,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

自然哲学只是对世界的展示和排列,而不是对世界的解释,而由于大部分不同人感知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自然哲学就很难不被看成一种解释,因为他们只需要了解到这里就够了。

叔本华也被批评为自我观察者,用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判断我在干什么,什么是什么。而“绝对知识”、“直接的确定性”和“自在之物”都包含有词语的相互矛盾性。 哲学家习惯于谈论意志,似乎意志是人尽皆知的东西,叔本华甚至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只知道意志。而尼采认为,叔本华这样做是更加夸大了哲学家的偏见。尼采说,运用意志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首先运用意志有多种感觉,感觉到我们所离开的那种状态和所趋向的那种状态,感觉到离开和趋向本身,甚至还伴随一种肌肉感觉,尽管或许这种感觉并未真正让四肢运动起来。其次,每一种意志都有一种主导思想。第三,意志还拥有一种情感,实际上是命令的情感。“意志自由”就是一种优越的情感,其他都必须服从这一情感。

在特定情况下,我们既是意志的命令一方,又是意志的服从一方,一旦我们有了意志,我们就有一种

被束缚、压迫的感觉,甚至会反抗和行动。而另一方面由于我们习惯于忽略这种双重性,习惯于用“我”这个综合性词语来欺骗自己,所以“意志本身”便附着于“运用意志力的行为上”。运用意志者很多时候就是把意志本身和意志力的运用行动看成一回事。意志自由就是这样一种喜悦,一种下命令并执行的喜悦,同时,也因为客服障碍而喜悦,而同时,在意志者内心,他会以为是意志本身而不是意志力 的行为产生了这样的作用。 对一个国家来说,统治者将自己看成国家的繁荣昌盛,而社会结构是命令服从和执行的基础。哲学家则把意志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看成至高无上的学说,而生命就是在这些至高无上的关系下展开。 不同的哲学思想是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的,绝不是独立的个体,哲学家的思想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一种回忆、一种返回、一种重新认识,只是一种高级返租现象。 “自因”是被尼采驳斥的,是自相矛盾而违反逻辑的,“自由意志”是粗俗而愚蠢的,原因和结果应该虚构而不是具体化,仅仅用来作为联系和理解事物的符号就够了,而不是用来解释。“自在之物”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和心理学上的不自由。正是我们自己发明了原因、先后顺序、相互关系、数字和规律、自由、动机和目的,当我们把这些符号世界解释为“自在之物”时,我们就和制造上帝一样在制造神话。非自由意志也是神话,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意志坚强和意志薄弱的问题。 在尼采看来,意志不自由是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问题引起的,如一类人不愿意放弃“责任”,不愿意放弃对自己的信任,不愿放弃对自己有点享有的权力,如虚荣的人就是这类人;另一类人则相反,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任,不愿因任何事情受责备,并由于内心的自卑,无论如何也要摆脱事务的纠缠。后者在著书立说时,往往站在罪犯的一边,惯于用某种同情心作为伪装。事实上这些就是意志薄弱者的宿命论,就是冒充为“人类苦难的宗教”,把自己做了令人惊奇的伪装,从而把这一切变成了“高级趣味”。

5.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 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六)
读书笔记的几种写法》

麦克白读书笔记(篇七)
《读书笔记——哈姆雷特》

读书笔记——“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同时,哈姆雷特也是该剧主人公丹麦王子的名字。

丹麦国王去世后,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其弟弟还与皇后结婚,王子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并对叔叔和母亲的婚姻表示极度的愤怒与不满。。此时,他被好友告知其父的鬼魂在午夜出现,当晚便去见了鬼魂,国王的鬼魂揭露了其弟弟杀兄兄篡位的罪行,哈姆雷特大为震惊,当即表示要为父报仇,并决定装疯。另外,朝中元老波洛涅斯的儿子启程去法国,临行前告诫他的妹妹奥菲利娅不要再与哈姆雷特王子交往下去,因为王子没有真心,只是玩弄她。之后波洛涅斯也命令女儿和哈姆雷特断绝关系,软弱的奥菲利亚决定顺从父亲。 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后召见了哈姆雷特昔日的两位好友,要求他们去陪伴王子,并找出其行为怪异的原因。此时波洛涅斯求见国王和王后,将哈姆雷特写给其女儿的情书给两人看,认为他的发疯是由失恋引起的,国王不太相信,决定用奥菲利亚来试探哈姆雷特。同一时间,哈姆雷特见了两位好友,并敏锐的发觉他们是国王派来监视自己的,连讥带讽得骂了二人。这时来了几个剧团演员,哈姆雷特很高兴,哈姆雷特趁机安排他们上演《贡扎古之死》,加了几段情节,把戏名改成《捕鼠机》。台上,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害了他,夺走了王后。台下,做贼心虚的克劳狄斯大惊失色,起身就走,哈姆雷特证实了鬼魂的话。当天晚上,哈姆雷特在去见母亲的途中,突窥见了克劳狄斯正在祈祝寿。他想趁机杀了他,但因为他怕在他祈祷时杀了他,会使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而没有下手。

哈姆雷特来到母亲的卧室,母亲劝他不要再发疯了。哈姆雷特非常愤怒,他猛地拿起镜子,要母亲照照自己的灵魂。这时帐后突然有人大叫起来,哈姆雷特以为那偷听者是国王,一剑刺过去倒在地上的却是波洛涅斯。他痛诉母亲失去了理智,违背了同父亲的誓言。此时鬼魂又出现了,他一面鼓励王子复仇,一面让王子安慰惊惶失措的母后。

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英国。秘密地嘱咐英王将王子处诀。王子在途中偷拆开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们遇到了海盗袭击,哈姆雷特在混战中跳上了海盗船,后偷偷潜回国内,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诉了他。 王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她终日游荡,有一天,她想把花冠挂上枝梢,身下的树枝断了,她落入河中溺水而亡。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国外回来,煽动民众攻打王宫,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把一切都推到哈姆雷特身上。他们得知哈姆雷特回国,便定计谋害他。

哈姆雷特让霍拉旭陪他去王宫,途经墓地时,赶上奥菲利亚的葬礼。看见情人的尸体,内心的悲愤一下子暴发出来,他失去了控制,冲过去跳进墓穴,与雷欧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来。克劳狄斯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哈姆雷特决斗。哈姆雷特不顾霍拉旭的劝阻,接受挑战。决斗开始了,哈姆雷特占了上风。在第一回合中,他击中对方一剑,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贺。王子急于进行比赛,就把酒放在一墨守成规第二回合中王子又获得了胜利。王后十分高兴地替王子饮下了这杯毒酒。雷欧提斯深知他手中毒剑的厉害,一直不肯轻易往王子身上刺。他在克劳狄斯的煽动下,一剑刺中哈姆雷特。同时哈姆雷特手中的也刺伤了雷欧提斯。 就在这时,王后大叫着倒在地上,中毒身亡。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在最后一刻良心发现,当众揭发克劳狄斯的阴谋。王子举起手中毒剑刺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仇人,自己也毒性发作倒下去了。把王位传给福丁布拉斯。

读完哈姆雷特后,我发现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剧目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种种罪恶与黑暗,诠释了特定时期人们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历程,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深刻再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哈姆雷特是一个热烈追求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青年,想要成为国王,好好统治自己的国家,爱戴自己的名族,过着自己应该有的幸福生活,但现实的残酷不得不让他底下高贵的头。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他在复仇中的优柔寡断及其惨败的命运结局,深刻体现了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有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时代局限性。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麦克白读书笔记》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怎么写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 1、营养学读书笔记(2016-02-27)
  • 2、做灯笼读书笔记(2016-02-29)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麦克白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麦克白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3020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