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2015-09-22 14:24:51 编辑:lin13459411179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

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自我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完全地忠于自己。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地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

  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见地

  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或证悟。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传统性的见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从人类到蚊虫,每个众生都有他独特的见地。除此之外,还有群体的见地,这是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相似观点。传统性的见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论分析系统影响的见地。这种见地以常识来接近真理,不牵涉到分析,它认为事物表现出来的状况理所当然地就是真实的状况。

  “理论性的见地”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抱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根据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从两种观点来分析:“它的显现”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这两面,连你正在看的这本书也不例外。因为你所受到的影响,所以“它”显现为一本书;对于一只小虫子而言,它可能显现为一种食物。因为所受到的影响不同,所以它的显现也就不同。与这共存的另一真理,则是超越一切影响的本性。

  记住,一种见地,只有当有人持有它的时候才存在。事物的显现与事物的本性,并非分离的两种真理,而是一体的两面,只有当有非实相的见地时,才有所谓实相的见地。

  “自我”是一种假设、一种决定、一种受干扰的见地。这表示自我的观点因为受到过滤,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场来判断自我是好、是坏,或者判断它是否真实存在,都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劳无功地责备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我不存在,执着虚无式的无我,可能会感到徬徨迷失,这也没有益处。所以,与其评断自我,不如检查它。

  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灭自我了,仅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自我”永远都设法确定它自己的存在,这显示出它基本的不稳定。虽然充满了骄傲,但自我天生就缺乏安全感,永远都害怕失去它的本身、领域、所有物和关系,这一切在巩固它“存在”的信仰上都是必需的。

  鼓动强烈的情绪是“自我”的另一种伎俩,我们用这种方法让自己感到很真实,在那一段时间中,我们暂时逃避了根本不安全感的内在焦虑。生气的时候,你大吼大叫,愤怒的原因和对象变得更稳固,这样便能回过头来确定你自己是稳固的;接着,你又设法报复,这让你的“自我”因为能延伸到未来而更确定了它的存在。“自我”觉得愤怒的痛苦,要比面对“自我”本身无实的痛苦来得小。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着”,而不是“自我”。帝洛巴曾说:“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修道

  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例如不侵犯别人、不作恶事,这种正确的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不知道正见就是无明,不正确的行为滋养无明。不侵犯别人是减少无明愚痴、减弱无明干扰力量的一种方法,其他还有无数的方法。许多形式的戒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来得到正见。

  正像“法”这个字包含了一切事物,广义的修行佛法不仅包含“精神的真理”,也包含了所有“现象的真理”。不要把对佛法的了解局限在精神修持上,你可以把道的概念扩展到整个法界,这样子的话,修行佛法的时候,就是修行一切现象,而你全部的生活就都成为道——学习不受影响、不受干扰,如其所然地看到一切现象,就是真正的“道”。

  当你斟酌佛陀所有的众多修道和教法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道是为不同的人开示的,否则,佛法中就会看来像是有许多矛盾。对某些学生,他教导持某个特殊的咒能确保他们往生净土;但他可能又告诉其他人,供油灯能得到最大的功德。他对某些人说,舍弃世间生活是最好的;有时候他又说,了悟自性最重要,不悟自性则做任何努力都没有多大用处,也不能成佛。

  关于贪欲,有时候他告诉人们,贪欲是不好的,应该思惟贪欲的对象是丑陋、肮脏、无常的等等,以粉碎贪念。但他又教其他人,只要观察贪欲的本性,因为贪欲并没有实体;想像中的贪欲令人受苦,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因此唯一的问题在于你如何看待贪欲。在其他的情况下,他说,因为贪欲的本质是空性,可以把它拿来当作修行之道——因为对接受空性的人而言,什么都是有可能的。

  要是你罹患头痛,你就应该吃头痛药;一位朋友胃痛,他就该吃胃药。我们懂这个道理,但是在灵性修行上有个问题,那就是:身为我执炽盛的众生,当别人胃痛的时候,我们认为他应该吃头痛药,因为我们头痛时吃这种药——我们没有考虑到每一个人罹患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自我”把修行之道转为己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道误解为某种文化。这种误解,一部分起因于,佛法经过了两千多年,中间经由许多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老师传递到今天。人类有个特性,当他们把某种东西代代传下去的时候,不论是艺术、音乐、食物或其他任何事物,它总会染上一些当地文化或个人习惯的色彩,因此它必定带有那个特殊背景的影响。不同老师也有类似情况传递下来,由于传法的风格不同、时代背景、或者对于特定的学生必须采取特殊的作法,这些流传到后世,就成为了不同的宗派了。

  真正的佛法和它所依存的文化环境并不相同。不同的文化就像茶杯,佛法像是茶;正如喝茶需要茶杯,因此佛法也需要文化做为容器。文化能提供语言或其他形式的东西,使佛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修行佛法是必须的,不论是老师、教法和迷惑的种类,都由文化塑造出来。

  若要喝茶,则茶杯的颜色并不是很重要,传递佛法的特定文化或方法也不那么重要,只要能帮你了解教法就好了。然而人们经常误把文化当成佛法,结果放眼看去,有些人在模仿特定文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在修行文化,而不是修行佛法。我们不能够说文化是多余的,但是如果你认为文化就是佛法而修行文化的话,那你就错了。当你研究另一种文化的时候,如果知道你所学习的并不是佛法本身,而是了解和传递佛法的一种方式,那么这种知识就能帮助你了解到佛法——你主要应该关注容器所盛的内容,而不是容器。

  许多人认为自己正专心在茶水上,但其实却正专心于茶杯上,因而就产生了许多困惑:担心自己研究的哲学是哪一派、戴的帽子要用什么颜色、自己属于哪个传承,以及种种类似的事情——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多数人很怕加入宗教或某种派别、很怕依循着某种特别的道来修行;另外有些人则认为,深入精神领域,在社会上是很丢脸的事。我们可能会试着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参加法会、会见老师来得到智慧,但是却避免任何誓约——这种精神小偷的心态,不会带给你任何成果。

  在另一方面,投入之前要谨慎是有好处的。这个时代常常看见一些似乎在说着真理的老师,但是他们的传承不清不楚;也有不少自称大师的,基本上都只是精神上的娱乐人员,他们会说些你想听而不是你需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收集一大堆弟子,获得钱财、性和力量。这种老师经常隐藏他自己的老师与传承,希望让人们认为他们是自己成就的灵修大师。有些人实际上甚至没有老师,他们非常聪明,天赋异禀,念了一大堆书,撷取各种思想和方法。最糟的是隐藏老师和由书本得到见解的这两类人,他们表现得好像这些教法完全是自己的产物,而这些神奇的想法,在他们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或教导过一样。

  虽然,修行之道不须要有两千年或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如果这个法门至少上溯一代,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就比较可靠。它一定要有完整的见地,如果曾经有许多圣人、学者修行过这个法门,那就更好了。最后的这个法则特别有帮助,一位西藏大学者曾经说过:“我们都在互相模仿,因此,唯一可能的成就,便是成为最好的模仿者。”任何道上,我们都需要模范老师以及模范学生作为我们的指引和范例。

  如果你知道过去许多年,有极为聪明、极为博学的人都做了相同的事、得到了你所寻求的结果,那么你对自己所做的就会更有信心了。然而,你却不应该尽信书;书上说某人修了什么特别的法便成就了某某境界,你不应该看到这些之后,就完全相信。够水准的老师绝不会要你相信他所说的一切话,在你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许下承诺之前,永远应该亲自仔细分析情况。

  佛陀曾经说:“依法不依人。”举例来说,我们不必特别信任龙树这个人,但是我们可以读他写的书,书中有他对许多不同情况所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研究那澜陀大学所有伟大学者的作品,他们有些人在两千多年前所达到的结论,现代科学家才刚刚发现出来。

  为了帮助众生超越他们的希望与恐惧、证悟实相,佛陀给予教授,转动法轮。一般来说,佛陀三次转法轮,每次教授的内容,都是根据听法弟子的根器来决定的。

  初转法轮是在印度的鹿野苑,听法会众具有小乘的倾向。这次转的是四圣谛法轮,目的在使众生转向佛法。这次教法的直接受益者是佛陀六年苦行时的同修五位比丘——当然还有许多众生都得到利益。

  二转法轮是在灵鹫山,被称为“无体性法轮”,它的内容是现象无可言谕的本质。佛陀教导弟子,从色相到智慧,没有一种现象具有真实存在的特性。直接的教授是空性:根或迷惑是空性,道是迷惑,但也超越二元对立;果完全没有二元对立,非概念,无法言谕而且无法想像。这种隐密的教授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众生透过对于空性的逐渐了悟后所生起的品质。这是大乘众生的教法,在场有许多弟子,而主要是菩萨。

  三转法轮教导绝对实相。传法的地点不定,一般相信是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同样地,有许多弟子参加,但是这次教授,主要是利益那些不再回到轮回的菩萨,重点在于开示佛性。

  佛法接受下列四种见解,一般认为,这四点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与哲学的差异:

  一、所有和合者都无常(诸行无常)

  二、所有被二元对立染污的现象都是苦(诸受是苦)

  三、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诸法无我)

  四、涅槃寂静,没有烦恼与二元对立(涅槃寂静)

  佛教清楚地区分理论与实修。话虽如此,修行也必须先了解见地,如果理论和实修不同,以致于修法和见地没有关系,那么修行就无法达到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如果修行不具无我见,那么不是落入常边,就是落入断边;这两者都会加强二元对立,而不是除去它。这表示不具空性正见的修行,使你在轮回中陷得更深。

  如果你偏向常边来修行,就会相信有个坚实存在的“你”要成佛,而成佛则是能够获得的固定东西——认为你的“自我”可以成佛,就如同想像你可以参加自己的葬礼一样。你可能会误以为,只要做一些修行、或接受无数的灌顶、会见许多喇嘛就具有功德。你可能经常检查自己进步了多少,以及修行带给自己多少改善。也许你觉得有些梦和意象有特别意义,让人厌烦地不断描述它们的细节。你认为上师是位具有超能力能显示神通的人,误以为所谓神圣的见地,就是把上师看成一个可以拯救你、赐给你证悟的神。

  断见倾向的修行很难维持,因为你不相信因果,也就不会真正认为修行能利益你、或改变你的生活。你的基本态度可能是“生命根本没有价值,活过了就死去”。如果修行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你就抱怨修行无效;即使修行有些结果,你也很容易僵化在不存在的见解之中。因为不了解缘起,在你眼中,上师是与你分离的另一个人,那么他如何能帮助你呢?

  如果你避开这些极端,把见地的智慧与实修的方便结合起来,就能了悟究竟实相。

  修行的时候,应该试着对每一个人生起悲心,这样子就能逐渐发展出平等心;如果你试着以既没有仇人也没有特别朋友地去修行,就能逐渐建立对每一个人同等的悲心。你也可以修自他平等,逐渐消弭自他分别。“平等”是定义“空性”和“无二”的另一种方法,它的意思是好坏、自他等都不再存在了,一切事物都没有标示、定义,成为空性。

  悲心也是治疗寂寞的最好方法。寂寞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太注意自己而产生;当你努力减少自己的寂寞时,反而更加寂寞,因为你把自己锁在自己里面。只要你从自我中踏出一步,开始关心别人、发展悲心,就能从寂寞中解脱,而发现许多伴侣——这并不是我们一般所了解的“爱你的邻人”,而是爱一切众生。通常我们爱邻居是因为他们住在隔壁,爱他们让我们感到比较快乐、比较舒服。

  你要选择大乘道的慈悲和其他方便法门,还是要选择比较严谨稳当的小乘道,完全由自己决定。只要记住,不要因为别人选择这条道路,你就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勇气和其他特质来考量——关于这些,你自己可能比别人更清楚。

  虽然决定法门之前必须先彻底检查它是否适合自己,但是你也很可能落入分析了许多年却仍得不到结论的陷阱中: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找寻最圆满毫无缺失的法门上,就无法开始下功夫根除“自我”——这也是“自我”保护它自己的一种伎俩。如果你太挑剔,无法找到一个法门,“自我”便得逞了。分析并不等于挑毛病,相反地,它是指以不偏颇的心来检查事物。如果你本来就有成见,认为某种法门没有你想寻找的东西,那你就不可能以持平的心检视它。有时候与其大量地分析它,最好先修一点——这种少许的修行,本身也是分析的有效方法。

  “自我”永远都欺骗我们去追求未来,我们思考着明天或明年要做些什么事、计划退休的生活、孩子还没出生就先担心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多么随便地就忘记了死亡就在门口、书桌上、椅子上,它不只是守株待兔,而是不停悄悄地逼近我们。我们可能看过上千篇的讣闻,每晚在电视上都看到飞机失事的消息,却仍然觉得死亡永远不会来临。

  “自我”永远试着去迎合别人,并希望别人迎合它,把它自己的所求所需都看得很严重。其实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偏离“自我”的要求,那即是出离。当你到达“它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阶段,就已经具备出离心了,那表示出离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很严重”的层面。出离心比任何智巧的争论、辩论、教授和其他东西,更能帮助你了解本书和其他书中所介绍的概念,出离心也能使修行上的虔诚心以及信任感自然涌现出来。

  佛教典籍中经常提到信心和虔诚的必要性。在佛法中,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怀疑”与“发问”是发展真正信心与虔诚的优良基础,应该培养这种基础,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开始阶段,忽视你的怀疑去选择某种信仰或是迷信的虔诚,绝对是不明智的作法。一旦你仔细地选出修行法门和引导者,并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有的时候必须贡献出不带任何条件的信任。要生起这样的信任,你一定要先问问题,再来就是事先分析和检查每件事,给你一个理性的基础,产生对此事的信任;否则,那些被丢到心灵角落又忽视了的秘密疑惑,会意外地出现,毁掉你所有的一切。


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相关热词搜索:佛教 见地 笔记

1、【第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名人传》 伟大的心灵犹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纯洁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2、【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3、【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格式怎么写例姓名:王凯 班级: 2009级1班 时间:2010年9月10日 今天我读了《魔盒 读书笔记怎么写格式(共8篇)(2015-08-31)

4、【第一篇】:《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5、【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8篇)(2015-08-31)

6、【第一篇】:《骆驼祥子》1000字读书笔记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共8篇)(2015-08-31)

7、【第一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化苦旅之历史观《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8、【第一篇】:读书笔记大全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读书笔记(共7篇)(2015-08-31)

9、【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10、【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共7篇)(2015-08-31)

11、【第一篇】:骆驼祥子读书笔记骆驼祥子读书笔记:好词:甘居人后、随机应变、与世无争、自有专长、省吃俭用、无中生有、 立竿见影、兵荒马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共6篇)(2015-08-31)

12、【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50字学生读书笔记50字1 读《命运》有感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 读书笔记50字大全(共8篇)(2015-08-31)

13、【第一篇】:名著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名著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4、【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一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动人心的红色经典,在我面前一页页掀开,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5、【第一篇】:《呐喊》读书笔记呐喊》读书笔记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是 呐喊读书笔记(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读书笔记之《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484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