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2015-10-13 12:31:37 编辑:lin13459411179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陈寅恪在世纪末成为一个话题,说明中国人至少已经开始了反思,不管程度如何,效果如何,至少有了开头,有了这一分心。但是也正因为他成为话题,且颇具传奇色彩,也就说明...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一、前言

  陈寅恪在世纪末成为一个话题,说明中国人至少已经开始了反思,不管程度如何,效果如何,至少有了开头,有了这一分心。但是也正因为他成为话题,且颇具传奇色彩,也就说明当代中国人与他之间,与他所代表的文化人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是鸿沟。这条鸿沟,多少年能够消失?下世纪中叶?恐怕很难。当代中国人的心态,是很堪忧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已成了狗屁,是一个只能供大众作为笑料的话题和文人哀叹的借口。不过,反思总不是坏事,有聊胜于无吧。

  道长且阻兮,谁愿溯洄从之?!九死其尤未悔?!

  世纪之交是个什么概念呢?也许世纪之交是令文人们困苦的年代?为什么学者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做官?比如陈佳洱?比如陈章良?为什么要用行政工作来结束他们的学术生涯?因为他们作文人就得不到搞行政可以得到的待遇和利益。我们不能苛责我们的学者,因为学者也要先活着然后才能做学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让学者在学者的位置上得到他应有的待遇,而必须让他们到系主任或校长这样的位置上才能得到?中国人就是这样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吗?我看这是中国人的一个误会。这个误会太大了,会毁灭中国的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进而毁灭中国的文化,然后就是,毁灭中国。

  二、序·南迁

  蒋介石及国民党其实是很有头脑和远见的。在1948年底、1949年初,所谓“仓皇辞庙日”,匆促之中,他们却记得两件事:一是运出大量金银及外汇,二是接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前者帮其支撑起台湾的经济,后者成为台湾文化的支柱。而共产党接管了文化氛围如此浓烈的北平城,却终于把它闹成了阶级斗争的乌烟瘴气的基地。多少的伟大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或者失去了生命,或者失去了头脑,这是多么的悲哀!与其如此,当初他们去了台湾岂不好得多,无论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来说,还是对他们个人而言!!

  名校靠什么?靠名学者!如果北大没有诸多“怪物”,何以有北大?陈序经曾想在广东建设一所类似清华大学那样一流的名校,他是个有见识的人,在出任岭南大学校长之前,在北平、香港等地转了一圈,拜访了众多的旧雨新知,请到了数十名名学者、名教授到岭大执教,使岭大一时成为颇有名气的大学。

  今天的大学为什么没落了?因为当今没有名学者,也没有陈序经,而且也没有自由的用人制度。

  P17。“学术应当保持独立自由精神”,只是一种观点而已,而且似乎理所当然,无须赘言。然而在中国今日,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几十年来,思想、教育、思维模式的单调、统一,我们的十几亿国人几乎拥有了同一个头脑,多少人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和欲望。而这一切是谁给予我们的?只是教育的问题吗?教育何其冤也。教育只是一种执行、赋予手段,而这种思想、思维的来源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的思想是扼杀人才的思想、扼杀思想的思想?试想,在这样的思想天空下,即使再呼吁,又怎么可能再呼吁出一个陈寅恪来?!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P20。“陈序经懂得陈寅恪的价值”!那是一个既有伯乐,又有千里马的时代。环顾今日天下,不亦哀哉!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P54。院系调整在当时一代学人心中形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也许有这方面的回忆文字,但我没有读到过。我读到的顶多只是记叙当时情况、怎么合并、人员怎么变化,但未触及变化中的人们的思想。比如有一些从清华调整到了北大的名学者,虽然在北大也从此渡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但从心理上来说,他们对于清华的认同感仍然比北大强;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也不否认自己是“北大人”,但在骨子里,他们更认为自己是清华人。这里面有没有院系调整时留下的心里阴影在作怪?“院系调整结束,明明白白地宣告:一个从未有过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对于包括陈寅恪在内的一代学人而言,是喜是忧?试问当初各大学中有几个真正有头脑的人、有自由思想的人是欢欣鼓舞地迎接调整的到来的呢?不管怎么样,曾经有那么多出色的教会大学,几乎是一夜之间便消失了,从此再无踪影,中国的教育被纳入了一体化的轨道,中国人的思想从此也被纳入了一体化轨道。悲哉幸哉?呜呼!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P128 关于五十年代为什么会有“秘密党员”

  说到中大因为陈寅恪评为一级教授,所以别人只好屈就二级,即使如岑仲勉等资深名家也不免。为什么在一级里有了大师就不再有别人的位置?在职称评定之前,许多人不也和陈并称教授多年?教授可以并称而一级教授却不可以,思想什么时候发生了改变?难道一级教授里不允许存在水平的高下之分?任何一级里都有最好的和最坏的,不可能大家都一亲。难道岑仲勉、刘节、梁方仲都入二级,他们的水平就一样?要不要因为二级里有了岑仲勉或有了梁方仲,就要别的人全部屈就三级呢?不知当时北大是如何评法。

  P128。五十年代(1954),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座谈会之后,对于综合大学的目标定为“提高教学质量,贯彻专业教学方案,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试想今日,还有没有“培养科学研究人才”的目标。今日的大学,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非学术需要的人才。当然,社会需要人才,这不可否认,但是,学术也需要。如果大家都功利起来,高校也好,学生也好,都只为谋生而存在,学术恐怕要被断送在这个世纪之交了。而且,今日的学术也不再是学术,而是成了谋生或谋名的一种手段。如果提出“为学术而学术”,不知会不会引发与“为人生而学术”的争论呢?

  P131。刘节说:“批胡适搞坏了学风,百年之后自有定论。”自从1954年批胡适,摧毁了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中国就只剩了一种声音了。然而思想和学术是要在争鸣中才能提高的。历史上每一个繁盛的朝代和时期都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繁盛。一个繁荣的时代应该是生气勃勃的,而箝制思想的时代,即使政治如何稳固,也只能是死气沉沉的稳固。我们的“双百”方针,实际上是在“教条”之内的“双百”,是有条件的“双百”,那又如何成其为“双百”?!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P158。毛主席说要用五六十年的时间赶超美国。1956年加五六十年也就是2006至2016年。试想如果不经历大跃进和文革的破坏,从1956年开始走改革开放以来的道路,从六十年代开始出现目前这样的经济发展势头,那么,毛主席的“浪漫与空想”的号召,是不是有希望在2016年之前实现呢?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研究是可以用假设来分析以警示后人的。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P201。“文化是一种无法割裂,也需无限积淀的渐进过程。”

  文化不是“无法”割裂的,在中国,文化已经被活生生地割裂了许多年;也许,就是从批胡适开始,也许更早,从“革命文学”即已露出苗头。

  不是“无法”割裂,而是“不能”割裂!不能割裂的,已被我们割裂了!破镜尚难重圆,试问文化断层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延续?!

  P200-201。1956年5月26日,宣传部长陆定一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在学界提倡“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回首看看不远的历史,1954年批胡适,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1955年批胡风、肃反。1956年提倡“四大自由”。1957年反右。多么可笑!明眼人可以想见,此“双百”方针之“四大自由”是真是假?有真自由吗?那又何来的批胡(胡适、胡风)?试问四大自由包不包括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自由?

  既然有自由,那就应该允许各种思想之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错误的思想和理论可以从学术上进行批驳,而不应该在政治上上纲上线来批判。

  “‘四大自由’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从未真正实现过。”说得很对,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提出者本来就没有打算把这种自由给予他的国人,他所能给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是符合他的意志和利益的自由。

  P203。“那些曾热烈拥护‘双百方针’的学人,在1957年的夏天,成为最容易被打成‘右派’的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发生这种变故,难道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所谓“双百方针”的出台只是一个阴谋?是为了引出更多的胡适分子、胡风分子,然后来个一网打尽?难道这仅仅只是怀疑?对于建国后历次运动的历史我向来不读,所以我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已经有过这种怀疑,或者这种怀疑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对于这段历史,建国以来到七十年代末这段历史,我不了解,却有太多的愤慨,因为觉得我是它的受害者,思想上、文化上的受害者,它影响我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P207。最后一段。原来是真的,你看,“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或者说: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我的怀疑并不完全是“唯心主义”吧?(引自毛1957年6月8日《事情正在起变化》)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P226。刘节说,“不一定要用马列主义才能得到研究成绩。这是从批判胡适以来的一股歪风,是要不得的。”刘节真是一个正直的中国文人!绝对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可惜我们的国家黑白颠倒,让多少像他这样的人惨受折磨、惨遭厄运!可惜这“要不得的”“歪风”却从此占据了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多个领域,至今还没有完全、彻底地退出。

  第十章哭泣的1958年

  P237。原来范文澜是这样一个不齿之小人。不知他是先成为专家后变为小人,还是本来就是小人。若是前者,那他成为小人之前的成果许还有价值。若是后者,那他就毫无价值,专家称号也是虚的。

  什么叫“占领”?一个做学术的人是这样认识学术领地的吗?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写出几部质量较好的通史,就可以把史学占领,从而资产阶级学者就不能涉足了?以为是小孩子玩占地盘游戏,我用线圈住的地方你就不再能进来?如果是这样,何来百家争鸣?试问世上的学术总共有几个领域可供亿万人们千百年来占领?用范先生的话说,“从现代开始通到古代,从经济基础到全部上层建筑,这样整个历史阵地,基本上都占领下来了。”真容易!如果诚如君所言,那么早在多少多少年以前,“整个历史阵地”就已经被“基本上都占领下来了”,怎么会轮到有文明几千年之后的你?如君所言,那么每代人只好占领当代史这块领地了,而且还要赶快,后下手就会一场空!

  P238。张奚若批评共*党的十六个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

  P258。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走入新中国以后就难以为继了?我们在这里责骂金应熙有什么用?!历史不应该由他来负责,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我们还不能从那个思想怪圈中走出来?!什么时候陈寅恪这种“怪”人不再被人们认为怪,而是成为平常时,才是思想走上正轨之时。

  P261。打油诗。

  我想,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活动。如果是唯物的,就是铁板钉钉的事,比如一个问题,用唯物主义来研究,它就必须是这样,如果你认为不是这样而是那样,那你就是唯心主义。但是如果没有唯心主义,又哪来那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都是由不同的人提出来的,都有他的主观色彩。几十年来的中国历史给我的感觉是,不管什么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一规范,就不再允许有第二种看法出现,否则你就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反动的。记得在中学课堂上,我们这些学无所成的小毛孩只需随便反问一下,老师便会哑口无言不知如何答复。为什么?因为这种“规范”是可笑的、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自己说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有多个侧面的,却又不允许人们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自己从一个角度把问题规范死,当别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反问,它便无从回答了,这是必然的。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P336。1961年与老友吴宓的会面在他的心灵上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投影呢?这五天,对历史、对文化来说,是地震预报,它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东西。但是对于暮年的、在心灵苦痛中挣扎着的陈寅恪来说,是幸运的吗?这五天也许欢愉,但怎知不会令他更加痛苦?生命的无奈之感只会更深。如果不能得到长久的快乐,那么不如不要短暂的快乐。正如我对希望工程的一点想法,如果出资救助一个女童让她上到初中毕业,然后她仍然回到乡下过传统的嫁人生子的日子,那么这几年的救助便会给她在往后的日子里带来痛苦。历为如果她是麻木的,她便会接受她的命运,默默地、毫无意识地过一生。如果救助把她唤醒,却又不能永远地解救她,她的心灵将是如何地痛苦与无奈?一个人长期地痛苦,也许对于痛苦已经麻木,已经适应,已经不再苛求欢愉;突然给了他五天的欢愉,又唤醒他痛苦的神经,然后又长期地陷其于痛苦之中,这是多么地残忍!关于这个,鲁迅先生已经总结过,那叫:铁屋子理论。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P343。“当年出书难也许还有极‘左’的因素,今天出书难则是知识与文化的贬值”,这种贬值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极左”?极端地重视金钱。是“金钱”,而不是“经济”。政府是重视经济的,但人民却只重视金钱,而知识与文化的价值并不能由政府来指定,它存在于人民的意识之中。当人民的意识中只剩了钱,当然无法再容纳知识与文化的价值。“知识经济”是指实用性的知识,即功利性知识,是在市场中可以立即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而“文化”,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东西,它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虽然它的价值是巨大的,却不一定为重视金钱的人们所重视。“知识”很快就不会再贬值了,因此有一部分书将要,或者说已经不再难出。但是“文化”这部分书在不短的时间内将继续难出。

  P343。倒数第五行。到P344第11行。

  这里竭力渲染陈寅恪的快乐。“在岭南这个金黄色的秋季笑得很舒心”,“陈寅恪”的心境也很灿烂“。为什么?因为政府与校方给他送来了面粉、面条、油、水果、白糖等等关怀。十几年来,陈何曾这样“舒心”、“灿烂”过?吴宓来的时候也没有,米面来了却有了。为什么?说明什么?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P355。陈寅恪因在演出之后才书到戏票而勃然大怒,直见其心态的未能全然淡泊,至少在我看来,表露了他的心态的不完美。此点别处也有表现,如对特殊照顾的并不满足。人家给你送戏票,你当感激。戏票晚到,自有原因,若并非有意延误,你当谅解。事实上,即使不送戏票给你,你又有何话可说?凭什么一定要送给你?对,以你的地位和对京剧的喜爱,如果政府和校方真正关心你,是会,也该,送一张戏票给你,这是从那一方来说;而从你这一方来说呢,我认为应抱的心态是:不送是正常,送来当感激。虽晚到了,但有送的这份心意,亦当感激。可见陈先生为人处世尚有缺陷,不够平和,也太看重自己。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P408。“最是文人不自由”,悲壮、凄凉之语耳!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相关热词搜索:陈寅恪 笔记

1、【第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名人传》 伟大的心灵犹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纯洁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2、【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3、【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格式怎么写例姓名:王凯 班级: 2009级1班 时间:2010年9月10日 今天我读了《魔盒 读书笔记怎么写格式(共8篇)(2015-08-31)

4、【第一篇】:《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5、【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8篇)(2015-08-31)

6、【第一篇】:《骆驼祥子》1000字读书笔记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共8篇)(2015-08-31)

7、【第一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化苦旅之历史观《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8、【第一篇】:读书笔记大全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读书笔记(共7篇)(2015-08-31)

9、【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10、【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共7篇)(2015-08-31)

11、【第一篇】:骆驼祥子读书笔记骆驼祥子读书笔记:好词:甘居人后、随机应变、与世无争、自有专长、省吃俭用、无中生有、 立竿见影、兵荒马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共6篇)(2015-08-31)

12、【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50字学生读书笔记50字1 读《命运》有感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 读书笔记50字大全(共8篇)(2015-08-31)

13、【第一篇】:名著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名著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4、【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一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动人心的红色经典,在我面前一页页掀开,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5、【第一篇】:《呐喊》读书笔记呐喊》读书笔记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是 呐喊读书笔记(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书笔记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5198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