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书笔记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2017-08-15 10:21:45 编辑:huangtingt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这世界真说不上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反正它是越变越快了。」  ——顾城  我先总结一下全书结构:   ...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这世界真说不上是在变好,还是在变坏,反正它是越变越快了。」

  ——顾城

  我先总结一下全书结构:

  在第1章里波兹曼阐述了媒介的力量,先强调“媒介会对我们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然后在第2章里详细地定义了“媒介”;第3章阐述了从美国的建立到19世纪初,铅字文化是如何蓬勃发展、人们又是如何生活在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中的;第4章描绘了在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影响下的美国的文化是怎样一幅盛况;第5章阐述了19世纪中叶开始,以电视为基础的认识论如何开始取缔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第6章阐述了以电视为基础的认识论存在怎样的问题;第7章至第10章分别从传媒、宗教、政治、教育这几个角度对那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刻画;第11章做了最后的总结,回归到波兹曼的初衷,即他并不是在抱怨电视的存在是错误的,而是希望人们认识到,电视作为一个媒介让人们形成了新的认识论,而这样的认识论存在许多负面影响,人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方式。

  值得强调的是,波兹曼希望我们注意的是“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并不是“电视”这个工具本身。是“以电视为基础的认识论”导致一切产业都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导致人们不再崇尚真实,导致人们欣然接受所有过量、零散、无用的信息,并始终沉溺其中。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论述文集,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发现了为什么自己做毕设时看的大量那些同样是论述文的文章、书籍会让我浑身难受——因为他们写得不好啊。

  我没有力气写完整的读书报告,还是分段吧,段落之间有先后顺序,但没有承接关系。

  [一]

  「人绝对是无可度量的,人处于不可度量的位置,他用可度量的事物让自己可以表达。」

  ——路易·康

  我看到波兹曼对钟表的说法后想起了康的这句话。波兹曼受芒福德的启发,写下“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单独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这时候再想起康对于Unmeasurable和Measurable的叙述,对“发明”、“创造”、“表达”、“传递”、“记录”这类行为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理论(?)的衍生之一便是《你一生的故事》(电影《降临》的原著小说),这个故事就是围绕表达方式对认知方式的影响而写的。小说里着重刻画了语言对高等生物思维的影响,在这个例子里,“语言”是塑造高等生物、区别人类与七肢桶(外星人)的主要媒介。人类通过研究发现,地球与七肢桶生存星球的物理原则一模一样,但双方用来表达相同规律的公式却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导致了我们对同一个物理环境的理解不同。波兹曼在第2章里写,“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二]

  第4章特别好看,它描绘了林肯与道格拉斯在集市上激烈地进行政治辩论的场景,看得我有点热血沸腾。其中对环境的描写让我着实意外,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林肯和道格拉斯的所有辩论都是在狂欢节般的气氛中进行的,乐队高声演奏(虽然辩论时是停下来的),小贩叫卖他们的商品,孩子们奔跑嬉闹,大人们喝酒说笑。这些演讲的场合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演讲者的身份。」

  这段环境描写让我想起了《奇葩说》——以辩论赛为内容主打的网络综艺节目。

  《奇葩说》是一个典型的“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影响下的优秀的网络综艺节目。19世纪中叶,林肯和道格拉斯的严肃的政治辩论,其环境也不过是普通集市,人们虽然对其辩论内容抱有高度热烈的关注,但也有人在一旁交易买卖、娱乐嬉戏。而与《奇葩说》不同的是,他们二位演讲者所用的复杂语言是当今电视节目嘉宾们完全不能想象的。我当然不是说嘉宾们没有能力说出复杂微妙而严谨的句子,而是观众们不会希望听到那样的句子,所以嘉宾们也并不会做出那样的努力。在电视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娱乐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演讲者只需要让自己听起来好有道理、吸引眼球并赢取感情就可以了。

  「很难想象,白宫的现任主人能够在类似的情况下组织起这样的句子。如果他能够,恐怕也要让他的听众百思不得其解或精神高度紧张了。电视文化中的人们需要一种对于视觉和听觉都没有过高要求的“平白语言”,有些时候甚至要通过法律规定这样的语言。葛底斯堡演讲对于今天的听众来说,恐怕近乎天书。」

  要不是因为关注李诞,我根本就不知道原来现在有这么多网络综艺节目,每次他上一个节目、发一条微博,我都会点进去看看(论真爱粉的自我修养),结果是每次都会看到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眼花缭乱的后期特效,给我的感觉是有很多垃圾在从屏幕里向我砸来。这是一种刻意分散观众注意力、希望通过视觉效果来填补空白内容的方法,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与之相比,李诞他们策划的《吐槽大会》可以算是一个很严肃的网络综艺节目了,它将每一分力气都用在了演讲者的话语里,希望直接通过他们的讲话内容与表演技巧(包括话语节奏与肢体语言等)来展现幽默。

  [三]

  第5章里,我无法完全赞同波兹曼对于照片的阐述。

  「桑塔格女士写道:“所有的界限……似乎都是随意的。一切都可以和其他东西分离、割断:重要的是要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主题。”她说明的是,照片具有能脱离现实和语境,并把很多没有逻辑、彼此无关的事件和东西堆积在一起的能力。像电报一样,照片把世界再现为一系列支离破碎的事件。在照片的世界里,没有开始,没有中间,也没有结束,就像电报一样。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是现在,而不是任何一个故事的一部分。」

  可以这么说,波兹曼所陈述的事实在他的语境下都是对的,可是这一语境放在更大的环境里就有了不适用性。他说报纸新闻上的那些照片,对,他说的没错,但照片只是报纸新闻上的那些照片吗?

  优秀的摄影集,摄影师们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编纂的,编纂思路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可以被阅览者感知,并且被感知(哪怕被误读)才体现它的意义。

  我并不认为不严肃的形式一定无法表达严肃的内容,也认为哪怕波兹曼已经很好地做到了客观严谨,但还是过少地描写了电视文化的正面信息。他明显地主观上反抗着电视文化带来的大部分结果,其实我也倾向于此,只是认为他可以论述得更加充分。当然,我不应当对他有此苛责,毕竟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现今电视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任何影响、无论优劣,应当都已经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了。

  波兹曼低估了摄影的力量、电视的力量,我说的是哪怕在他的语境下也可以作为正面存在的那种力量。他没有刻画那些(可能是他不知道或者他那个年代还没有吧),我想这是他的局限所在。我不认同他对照片的观点(也并非完全不认同,只是可以提出反对观点),不认同他将主要问题归咎于媒介的导向。他说“在把新闻包装成杂耍的同时,电视也引诱其他媒介这样做。”可是是这样吗?本质上来说,是利益在引诱人们这样做啊,所有媒介的推广都不过是受着利益的牵引。

  [四]

  当一件事情“带来的问题至少和它们能解决的问题一样多”时,我们究竟要如何评价它呢?

  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可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啊,从何感到痛苦呢?这结语简直是太过居高临下了。

  [五]

  早年的知乎真是铅字文化的典范产品,为什么现在会充斥着大量不明所以的故事和滥竽充数的机灵?因为在当今这个年代里,事情本来就会如此发展,这是利益所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好这一工具,不,障碍并不体现在工具的使用上,障碍体现在生活的其它细节里。

  社会里的一切事情都是以利益为前提而发展的,这本身是没有好坏性质的,对利益的追逐要求人们提高效率,而为了“提高效率”所发生的事情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现今的中国。我只是在陈述这个现状带给我的困境,以及思考自己要如何应对,并非抨击它的不是。这个时代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它就这样。说到底,促进社会变化的终归是利益,以前如此,以后也是,有什么好坏之分呢?

  [六]

  我终究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也非常认可波兹曼的态度与付出的努力。波兹曼说,针对这一危险状况的希望渺茫的解决办法,是“我们的学校”。

  「这是美国人解决一切危险社会问题时采用的传统方法,当然这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

  “天真而神化的信仰”,我十分喜爱这个短语。

  或许我比波兹曼更加悲观,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更加乐观。我认为他提出的问题不可能、但也根本没有必要得到解决。这一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悲伤,但它本身并不悲哀,也不需要得到改变。我们做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改变什么,只是因为我们必须为了自己去做。所以重点从来不是“人们是否保持着这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而是“我是否保持着这一天真而神化的信仰”。这是我以及其他一些喜爱这本书的人们获取力量的方式、生存的方式,并非这个社会需要聆听的苛责。

  [七]

  我是在一个多月前看完了这本书,没能赶在兴头上及时写下读书笔记,现在补一个,不能准确抒发当时的心境与思绪,但多少是个记录。看这本书时我内心十分畅快、高兴,一方面大概是我对优秀的论述文有天然的好感,另一方面是,它正好清晰仔细地阐述了这两年反复折磨我的一个困境,就好比我正眯着近视眼努力地想要看清一幅精细的图画,这时波兹曼递给了我一副度数恰好的眼镜。

  我的概括能力不好,所以在后面直接摘录了一些内容,主要还是做一份给自己看的读书笔记,希望看到这篇笔记的人会有兴趣去看这本书,或者至少不要因为断章取义而误解了此书内容。

  ——以下是书本摘选内容——

   第1章 媒介即隐喻

  ·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敢斗胆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但是确实有人注意到了这些,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些伟大观察者中的一个。他不是那种为了看时间才看钟表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大家关心的钟表本身的分分秒秒不感兴趣,而是他对钟表怎样表现“分分秒秒”这个概念更感兴趣。他思考钟表的哲学意义和隐喻象征,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教育不甚了了的地方,钟表匠们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芒福德总结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第2章 媒介即认识论

  ·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是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先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说实话,我对这些所谓“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得溢出来。而在生产垃圾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远比不上印刷机。

  ·为了简单地说明本章标题的含义,我觉得有必要从诺思罗普·弗莱那里借用一个词。他把自己运用的原理称作“共鸣”。他写道:“通过共鸣,某种特定语境中的某个特定说法获得了普遍意义。”......在谈到“共鸣”的来源时,弗莱总结说隐喻是它的动力,也就是说,词组、书、角色或历史都具有组织不同态度或经历的力量,并且可以赋予它们以意义。于是,雅典成为优秀文化的象征,哈姆雷特代表了犹豫不决的忧思,爱丽丝的漫游象征着在无意义的语义世界中寻求秩序。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我们还应该加一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怎样不受外观的干扰去理解意义,那么你就应该采取一种超然而客观的态度,这包括你要能够区分文字的感官愉悦、魅力或奉承语气(如果有的话)和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之间的逻辑。同时,你还必须能够根据语言的语气去判断作者对于所写内容和读者的态度。换句话说,你必须知道笑话和观点之间的区别。

  第3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

  ·那时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可参观,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公众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并且这种形式日益成为所有话语的模式、象征和衡量标准。印刷文字,特别是说明文的线性结构的影响,四处可以感受到,例如,它影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会讨论,而且他说的话往往会变成论文。他像在会议上发言一样和你讲话,如果讨论激烈起来,他会称与他对话的人‘先生们’。”这种奇怪的现象与其说是美国人固执的一种反映,不如说是他们根据印刷文字的结构进行谈话的一种模式。

  第4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在奥托瓦的第一次辩论中,道格拉斯以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来回答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的朋友们,”他说,“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沉默比掌声更得体,我希望你们能够用自己的评判力、理解力和良知来听我的演讲,而不是用你们的激情或热情。”

  对于听众的良知,甚至他们的判断力,我们无法过多评判,但谈到他们的理解力却是有话可说了。首先,用当今的标准来衡量,那时的听众具有超常的注意广度......其次,那时的听众必须具备非凡的、理解复杂长句的能力......听众们对于辩论内容显然有着充分的理解,包括历史事件和复杂政治问题的知识......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些1858年的听众是理性行为的典范,那也大错特错了。林肯和道格拉斯的所有辩论都是在狂欢节般的气氛中进行的,乐队高声演奏(虽然辩论时是停下来的),小贩叫卖他们的商品,孩子们奔跑嬉闹,大人们喝酒说笑。这些演讲的场合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演讲者的身份。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在这些听众的社会生活中,文化生活和公共事务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如果要传达意义,内容自然就要严肃。作者在写下一个句子后总希望能说明一点儿东西,也希望读者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当作者和读者为句子的语义绞尽脑汁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其实是对智力最大的挑战。对于读者更是如此,因为作者并不是一直值得信任的。他们撒谎,他们陷入迷茫,他们过于笼统,他们滥用逻辑甚至常识。读者对此必须有备而来,用知识武装好自己。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读者往往是孤独地面对文本的。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的反应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对印在纸上的句子,读者看见的是一些冷静的抽象符号,没有美感或归属感。所以,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当然也是一项理性的活动。

  ·在18世纪和19世纪,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这并不是说,印刷术时代发表的文字就一定都是真实的。文字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而是形成一个语境,让人们可以问“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美国的报纸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印刷术统治下的思想日渐衰落的象征: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到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广告商们已不再期待顾客的理性选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对于印刷机统治美国人思想的那个时期,我给了它一个名称,叫“阐释年代”。阐释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表达的途径。所有成熟话语所拥有的特征,都被偏爱阐释的印刷术发扬光大: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某些我急于解释的原因,“阐释年代”开始逐渐逝去,另一个时代出现的早期迹象已经显现。这个新的时代就是“娱乐业时代”。

  第5章 躲躲猫的世界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

  ·梭罗说过,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无关。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信息并没有可以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缅因州的人和得克萨斯州的人可以交谈,但交谈的内容却是他们不了解或根本不关心的。电报可能已经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但这个社区却是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除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况外彼此之间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民意测验的组织者通过一些呆板的问题得出你的意见,然后把你的意见淹没在相似的意见中,最后把这些意见变成——还能是什么呢?——另一则新闻。所以,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照片表现的是事实,而不是关于这些事实的讨论或从这些事实中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照片没有认识倾向。苏珊·桑塔格说过,照片是“我们通过照相机表现出来的东西对世界的理解”。但她又进一步论述,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当然,语言就是用来挑战、讨论、质疑那些我们眼中表面事物的一种工具。

  ·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的躲躲猫游戏那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但和躲躲猫一样,也是其乐无穷的。当然,玩躲躲猫游戏并没有什么过错,娱乐本身也没有过错。正如有些精神病学家指出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筑起自己的空中楼阁,但如果我们想要住在里面,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

  第6章 娱乐业时代

  ·但我这里想要说的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电视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我们的电视使我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交流,但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一直保持着一成不变的笑脸。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第7章 “好……现在”

  ·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我并不是说电视新闻在故意蒙蔽美国人,我想说的是,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

  第8章 走向伯利恒

  ·如果我们相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可以用微型计算机更有效地复制出来,那么我们也是在欺骗自己。也许有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但我们始终要问一个问题:复制过程中会丢失什么?答案可能是:一切赋予教育重要性的东西。

  第9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这种广告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心理学原理: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快速解决的,它们的快速解决要借助工艺、技巧和化学。这个理论在任何人看来都肯定是荒谬的,但电视广告蔑视详尽的解释,因为这样既花时间又会招来不同意见。如果观众看广告时还要费心猜测其中的信息是否可信,这样的广告就不能算是好广告。

  ·一个已经看过百万条广告的观众可能会认为,所有的政治问题都可以或应该通过简单的方式得到快速的解决;复杂的语言无法让人信任,戏剧的表达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争论让人反胃,而且只能让人心生疑惑。这样的观众也许还认为,没有必要在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之间划定一条界线。电视广告可以用运动员、演员、音乐家、小说家、科学家或伯爵夫人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产品代言,电视广告也让政治家们得以摆脱自己有限的一点儿专业知识。政治人物可以随时随地地做任何事而不会让人觉得行为古怪、狂妄自大或不合时宜。他们已经作为公众名人深深地融入了电视文化之中。

  ·这就是所有成功电视广告的经验:它们给我们一个口号、一个象征或一个为观众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形象的焦点......我想说的是,就像电视广告为了起到心理疗法的作用而必须舍弃真实可信的产品信息一样,形象政治为了同样的目的也必须舍弃真实可信的政治内容。

  第10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电视提供了一个诱人而富有创意的不同选择,我们也许可以说,电视提出了三条戒律并由此形成了教育的哲学:你不能有前提条件、你不能令人困惑、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第11章 赫胥黎的警告

  ·从很多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出,通讯模式中的技术变化比交通模式中的技术变化更能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把字母带入一种文化,会改变这种文化的认知习惯、社会关系、社会概念、历史和宗教。把活字印刷机带入一种文化,你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但如果把光年速度的图像传送引入文化,你就会发动一场文化革命。

  ·如果某种媒介的使用者已经了解了它的危险性,那么这种媒介就不会过于危险。

  ·直到多年以后,我们发现大量收集和快速检索的数据对于大规模的组织和机构确实很有价值,但没有为大多数普通人解决什么重要问题,它们带来的问题至少和它们能解决的问题一样多。

  ·那个希望渺茫的方法是依靠从理论上来说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大众传媒:我们的学校。这是美国人解决一切危险社会问题时采用的传统方法,当然这要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效力是否保持一种天真而神化的信仰。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相关热词搜索:笔记

1、【第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名人传》 伟大的心灵犹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纯洁的 名人传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2、【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3、【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格式怎么写例姓名:王凯 班级: 2009级1班 时间:2010年9月10日 今天我读了《魔盒 读书笔记怎么写格式(共8篇)(2015-08-31)

4、【第一篇】:《红楼梦》读书笔记[1]《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 红楼梦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5、【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内容简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 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8篇)(2015-08-31)

6、【第一篇】:《骆驼祥子》1000字读书笔记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共8篇)(2015-08-31)

7、【第一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化苦旅之历史观《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8、【第一篇】:读书笔记大全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读书笔记(共7篇)(2015-08-31)

9、【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共10篇)(2015-08-31)

10、【第一篇】: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 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共7篇)(2015-08-31)

11、【第一篇】:骆驼祥子读书笔记骆驼祥子读书笔记:好词:甘居人后、随机应变、与世无争、自有专长、省吃俭用、无中生有、 立竿见影、兵荒马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共6篇)(2015-08-31)

12、【第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50字学生读书笔记50字1 读《命运》有感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 读书笔记50字大全(共8篇)(2015-08-31)

13、【第一篇】:名著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读书笔记《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 名著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4、【第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一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动人心的红色经典,在我面前一页页掀开,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读书笔记(共8篇)(2015-08-31)

15、【第一篇】:《呐喊》读书笔记呐喊》读书笔记鲁迅(1881 9 25~1936 10 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是 呐喊读书笔记(共9篇)(2015-08-3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娱乐至死》读书笔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dushu/8773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