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2016-01-09 09:38: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一: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一: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青岛开发区七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2)

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我们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难点: 加强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我们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预习指导】

【学习过程】

一、前置自学:(自主学习,充分准备,牢固记忆)

极大地促

技术 ③作用:丰富了 , 也

为 。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 》。

5. ②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的影片是《 》。 化 技术③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

6.剪发辫:1912年, 颁布剪辫令。

7.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革除清朝 的称呼。

二、展示交流(对桌相互检查)

三、合作探究

1.所学,说一说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你可以制作并完成下列表格,以巩固所学知识。

2.火车和轮船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型交通工具,电报、电话则是近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请查阅相关资料,找一找火车、轮船、电报、电话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哪位发明家发明的。

社会生活的变化

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5.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

①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②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拍摄

③ 《申报》创办 ④ 商务印书馆创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商品的流通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D.利于信息的传

(二)请写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1.近代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2.近代中国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 )

3.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

4.近代中国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

5.近代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6.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三: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

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名称: 、 。

时间: 初,西方发明后相继传入我国。

作用: ①使人们 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 。 2.通讯工具

名称: 。

时间:19世纪 年代以后。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 文化生活的变迁 3.照相和电影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传入我国。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保留了珍贵历史镜头。 4.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 创办的《 》。

作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5.出版印刷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

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三) 社会习俗的变化

6.原因: 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表现:(1)装束变化:颁布了 、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的礼服代

替过去的翎顶补服。

(2)礼节变化:用文明简单的 、 礼代替 礼。 (3)称谓变化:有“ ”“君”代替“老爷”“ ”之类的称谓。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每个人就导学案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小组内讨论解决,组

长组织,组内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的问题可到其他组交流或请老师帮助。) 三、合作探究,人人有话说

1、在云南境内,由法国人投资修建的铁路是 。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 。

3、中国最早创办的报纸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 、 、 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 ,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 、 等平等的称呼。

6、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可以用它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从外地发回新闻报导。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

A.7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4.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称呼,使用“先生”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6、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的作用( )

A、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B、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C、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镜头 D、了解过去生活的方方面面 7、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A、《白毛女》 B、《定金山》 C、《渔光曲》 D、《歌女红牡丹》 8、19世纪70年代上海人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视 B、课本 C、电影剧院 D、报纸

9、下列不是近代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促进商品流通 B、朋友间发Email C、便于百姓之间沟通 D、利于信息传递

10、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

A、照相机 B、《申报》 C、电影与照片 D、课本与字典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四: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表述 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发展

武汉市长虹中学 初二历史导学案

编号:12-13-1—LS020 课时:1 课型:新课 上课时间: 主备人:任晓梅 一审:刘艳枝 二审:刘训华 班级:八年级 小组: 姓名:

知识的超市 - 1 - 生命的狂欢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五: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课题:《20 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

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

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社会习俗等为

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

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

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

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

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

可挡。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教学目标:(全员参与,人人掌握)

1、掌握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

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

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

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四、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质疑……….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科学导入】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

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

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

化?

【呈现目标】

1、掌握:(1)轮船、火车传入中国,便利交通运输,促进商品流通。

(2)有线电报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释疑巩固】

第一模块:

预习检测:读书找出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划好答案,6分钟

1.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有什么作用?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社会习俗方面有什么变化?

第二模块:合作探究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盘点提升】

说明:落实三维目标。

知识盘点:

能力与情感盘点: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 京广铁路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 )

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 )

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①③

4、在19世纪末的上海,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纸和文化出版机构相继出现,体现了西方列强入侵后西方生活方式的浸染和挑战,上海走在大众传媒的前列。当时上海的报纸是

A.《民报》 B.《中外纪闻》 C.《申报》 D.《时务报》

5、在近代中国,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性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 )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

6、1932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给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时代特点的是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②“先生,你家小姐生病了”③“老爷,北京的学生缠足的一定

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9、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是

A.“竞尚洋装” B.“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C.西餐馆的出现 D.西式洋房的出现

二、非选择题

7、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二、精彩点评(生评生、师评生、生评组、师评组)

【延伸拓展】

1、巩固性作业:复习本节课内容;新课堂第20课

2、预习性作业:预习第21课,课文读三遍,查阅相关资料

3、实践性作业:

七、自我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未解决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六:八年级历史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

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思考 让学生表述 让学生动手 让学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七: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目标导航】(快速阅读目标,明确本节学习重点)

1、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学习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之上,记下发现的问题)

1.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 轮 船 、 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它们的传入,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还极大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 ,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信息传播。

2.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照 相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 。

3. 后,外国人在 上海等 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年在上海创办的《 》。它刊载了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 、 和 禁止缠足等法令。还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 、 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合作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出现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达标测试】

1、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 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④三跪九叩之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在1898年的上海,一位清朝官员不可能做到的是

A.阅读《申报》 B.参观“轮船招商局”

C.买一本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 D.观看无声电影《定军山》

3、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

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4、1913年,实业家张謇的大生纱厂要了解江汉平原的棉花等级、棉花价格等相关信息,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轮船到湖北实地考察 B.在《申报》刊登有关广告

C.拍电报了解行情 D.邮寄信件了解行情

5、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一个月来,上海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回顾历史,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有

①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②轮船招商局的成立③《申报》的创刊④商务印书馆的创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图片中,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中山装 握手礼 剪辫子 废止缠足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 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B. 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C. 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 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8、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届时,海峡两岸人民将举行盛大的纪念大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 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 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语(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 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学后记】学习了本课,你有何感悟和启迪?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八: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导学案

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编写人:赵欢 审核组长:许宏伟 审核领导:马艳荣 一、学习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习过程: ㈠ 自主学习 导学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的出现,使人们的 大大加快了。还极大地促进了 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 ,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 ,老百姓与 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传入中国,丰

富了人们的 ,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4、 后,外国人在 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

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

的是 年在 创办的 。它刊载 、 等内

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 、 的主要传媒

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

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 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 、 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 和 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6、后,布了 、 和

令,强令辫子,停止缠足,用 代替过去的 。

㈡ 合作探究 研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

(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

(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

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

㈢ 拓展延伸 巩固 (课后题)

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

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

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

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

四.课堂小结:

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五.当堂检测 选择题

1 .下面近代交通工具中较早从西方传人我国的是 ( )

① 汽车② 火车③ 轮船④ 飞机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② ③ D ,① ④ 2 .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是在( ) A . 19 世纪70 年代以后 B . 19 世纪80 年代以后 C . 19 世纪90 年代以后 D . 20 世纪初

六.课后反思: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九:《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课程导入

淞沪铁路通车场面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

2、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1 / 3

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4、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5、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6、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

六、交流释疑

1、小组之间交流,开展互学,解决部分自学问题。

2、教师点拨释疑。

七、练习反馈、评价拓展

【练习测评 】

(一)选择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2 / 3

D.洋务运动后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二)综合运用

1.读下图,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评学】

1、展示练习成果,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对小组目标达成情况做出评价。

2、教师小结评学。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本课学习的难点是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对于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过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学生基本掌握。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难点,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形态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基本掌握。

3 / 3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篇十:人教版八(上)历史: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

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

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学习方法】:1.小组分工自主合作探究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情景教学法

4.历史剧表演法

第五小组负责板

1.作用: 。③1876年, 铁2.和生活。 3. 生活,

保留了珍贵历史镜头。

4.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 创办的《 》。作用:成为人们

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5.出版印刷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 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

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6.原因: 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表现:

(1)装束变化:颁布了 、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

服。(2)礼节变化:用文明简单的 、 礼代替 礼。(3)称谓变化:用

“ ”“君”代替“老爷”“ ”之类的称谓。

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第一小组负责:近代以前有哪些交通工具?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

观看多媒体展示图片。答对一个加2分。 趣事一二提高学习效率。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二)物质生活的变化 第二小组负责:通讯; 古代是用什么传递信息的?近代中国开始

用什么传递信息?多媒体展示图片,答对一个加2分。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第三小组负责:娱乐方式的变化 展示《慈禧拍照的小故事>> 1,古代的娱乐方式和近代的娱乐方式各有哪些?答对加2分,

2,拍照片对我们的生活有那些帮助?言之有理即可加分

3,近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第三组同学上台介绍利用多媒体和各小组分享一下精彩剧本。

思考:无声电影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四)文化生活的变化 第四小组负责 :大众传媒 近代大众传媒的方式有哪些?答

对加分,然后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 小组研讨,合作探究(评出研讨之星)

设计一:动脑筋:我们能从报纸上能得到什么?答对加6分

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答对完整加84 三 (五)社会习俗的变化

1,

2,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

2价)

【扣标整合】小组负责

四 板书设计第六小组来完成(敬请期待)

五 精彩抢答(各小组均可参加答对加3分)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火车和轮船的发明距今约有( )

A.一百年左右 B.二百年左右

C.三百年左右 D.四百年左右

2.最早传人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3.19世纪70年代后,一位京城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发无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拍有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

4.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

5.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6.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

关系最大的是( )

A.男子剪辫子 B.女子停止缠足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7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8.辛亥革命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 D.强令男子剪

第六小组负责演出:附历史剧时间:1912

官邸人物:年过八旬的扬州盐商肖老先生、总统府秘书孙中山

您了。

秘:肖老先生请。这位就是孙大总统。总统先生,这位是扬州盐商肖老先生。肖:扬州小民肖某人叩见大总统!肖老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杖递给秘书,紧走几步上前,撩袍跨步便要跪拜。孙中山见状赶紧过来搀扶

孙:肖老先生快快请起!如今革命已成,帝制既废,封建君臣那一套繁文缛节也已不适用了。肖老先生请这边坐。宾主落座

肖:小民久仰孙大总统威名,今日特地前来求见,一则想一睹大总统风范,二则有几个问题要向您求教。

孙:老先生不必客气,有话请讲。肖:孙大总统十几年倡言革命,今日终成正果。现朝廷改称政府,皇帝改称总统,不知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孙:简单地说,皇帝是终身制的,总统是任期制的;皇帝是人民的主人,人民要受制于皇帝,而民国大总统在位一天,就一天是国民的公仆,总统是为国民服务的

肖:那总统如果离职了呢?

孙: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老百姓中间去,同老百姓一个样子。

肖:哎呀,今日老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往日但闻欧美各国以民主治国而兴,我只是说中国君主制已有两千余年根基,历来政治人物斗争,莫不以面南背北、君临天下为终极目的。不曾想真有如孙大总统一般得其势而不谋其位的民主志士!

望今后多为国家建言献策啊!

肖:那是那是„„大总统政务繁忙,老朽告辞了。

必客气。恕不远送 肖随秘书出门: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 剧终)

1.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至少已成为革命党人的共识和信念;

2.

3.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主共和观念正在深入人心。

六 【课后提升】(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来。

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交通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信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化生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社会习俗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教)后记】(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密度与社会生活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11838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