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016-01-09 10:06:03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 八 单 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渎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介绍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后记:

课文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他们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学科:语文 年级五年级 主备单位:王瓜店东大封小学 主备人:马坤

执教人 马坤 2012-2013 学年 上 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单位 东大封小学 主备人 马坤 执教人 2012 - 2013 学年 上学期 学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四: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学习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正确读写本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4.理解可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6.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伟人毛泽东的事迹有所了解,但是还达不到全面了解的程度。《七律·长征》这首诗作,有好多学生知道,甚至有的同学都已经达到背诵的程度。但由于诗所描述的情景距离学生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于诗作蕴含的情感和期间体现的长征精神,知之甚少;对当时红军所处的困难程度和那种无私无畏的精神,也不能很好的体会。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通过“欣赏画面入境,通读课文排序,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环节组织教学。开国大典前人们来到会场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文字画一个简单的会场示意图,而大典部分可以安排学生梳理大典程序和体会群众心情相结合,抓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展开教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毛泽东的故事,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

课时安排:

10课时

25 七律·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5、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生活年代与革命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因此课前应组织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

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学生准备:搜集放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对诗作中的不理解的词语,提前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手段进行解释,了解或学会《长征》和《过雪山草地》等相关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七律 长征)齐读课题。

2.什么是“七律”? “长征”怎样理解?

3.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4.课件播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翻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纵横11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毛泽东主席回首长征途中的感人场面,心中无限感慨,提笔写下这首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三、感悟了解

1.默读全诗,边读边体会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全班交流。(教师巡视)

2.质疑、解疑(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涉及到理解全文的问题,教师可先板书在黑板上,相机处理。)

四、学习首联的两行诗。

1.同学们,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那么漫长的路途,他们一定走过了很多的地方,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要走过这么多的山山水水,红军一定是经历了什么?(千难万难,千辛万苦等)用一个字概括可以吗?(难)板书。但是红军怕吗?请你们大声回答。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习解释“等闲”的意思,“只”字是什么意思?加上这个字,表现了红军面对困难怎样的一种精神?

指导朗读,读出轻蔑的语气。

3.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首联两行诗,说一说意思。

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作者提到了几幅红军征难图?画出来。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全班交流,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三、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2.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4.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四、适当拓展,推荐爱国读物

1.长征故事你已经读过的有哪些?

2.推荐如《丰碑》《草地夜行》等读物。

板书设计:

只等闲 (总起)

五岭→腾

乌蒙→走

七律·长征 万水千山 金沙江→暖 (分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

大渡河→寒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岷山→喜

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五: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八单元教案

9 鲸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

科学之门。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胎生、特征、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生活习性和进化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真正认识了鲸这一庞然大物,了解了它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我们赶快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课前准备:①一些鲸的图片。②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2、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

3、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四、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2、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4、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

6、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9鲸

很大 16万公斤 4万公斤 说明方法

哺乳动物 体形像鱼 列数字

种类 须鲸 齿鲸 作比较

生活习性 食物 呼吸 睡觉 生长 打比方

课后反思:

10* 松鼠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松鼠、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松鼠生动画面,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学习目标:1.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德育目标: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松鼠的特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课前准备:课件

学生基础分析:本文语言生动,通过多读了解松鼠的漂亮、可爱,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B、合理清晰的结构;C、鲜明的事物特征;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板书设计: 漂亮 (外 形)

10 松鼠驯良 (活动)

乖巧 (搭 窝)

课后反思:

11 新型玻璃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德育目标: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生基础分析:科学是多么神奇啊!通过科学家的研制,玻璃变得如此神奇,具有如此多的功用。科学无止境,让我们加倍努力,将来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将举办新型玻璃展销会。那么,你们就是展销会上的推销员,你们的任务就是将你们公司生产的新型玻璃推销给在场的每一位客商,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自主阅读

1.师:我非常相信你们,你们的推销一定会非常精彩,非常成功的。不过,要把你们公司的新型玻璃推销出去,你得首先熟悉新型玻璃。你们都想学习了解有关新型玻璃的哪些知识?

2.师:怎样才能了解新型玻璃的这些知识呢?我们一块来读读课文。

3.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些玻璃?(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五种新型玻璃)

5.这5种玻璃,你对哪种玻璃有兴趣呢?那就请你根据自己的喜好的玻璃,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主阅读,了解玻璃的特点、作用等。

三、交流讨论,合作学习

1.同桌或四人小组或自己找小伙伴,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补充,相互释疑。(上台写出所学玻璃的特点、作用。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交流,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教师适时点拨,强调结合实际和收集到的资料谈)。

四、拓展延伸

1.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哪种玻璃?为什么?

2.你们推荐的玻璃除了商场可以用,还有哪儿可以用?(练习句式: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3.你们推荐了这么多的玻璃,请用“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说一句话。

师:你们的建议真好!老师谢谢你们。同学们,我们人类真了不起,研制了这么好的新型玻璃造福于人类。你能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自己也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出示表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然后看着表格,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竟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

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越高。)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呀?(生、想)

今天你们推销的产品就是这五种新型玻璃,请每一位组长代表你们一组到上面来选一种玻璃。下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想好推销的话语,夸夸自己厂里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人一听就来买,你们在小组内先说给其他同学听,相互出出主意,待会儿就请同学能争着到上面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我们还要评出优秀推销员,好吗?

学生在组内推销。

2.都准备好了吗?

下面请你么上来像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推销。

3.学生填写订单,交给自己认为讲的最好的学生,然后评出优秀推销员。

4.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新型玻璃吗?如果知道,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争当“小发明家”,培养创新精神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和同学们刚才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型玻璃,他们在现代化建筑中正起着(重要作用),研制这些玻璃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真了不起,它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发明一种新型产品呢?

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每人设计一种新型产品,完成这张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产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人:__________

____月_____日

2.学生完成方案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都能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一种新型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或还需修改的课后完成,最后,老师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让理想成为现实,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1.总结评价:你觉得今天的语文课,学得怎么样?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触?

2.布置作业:将自己最喜欢的新型玻璃(可以是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课文中介绍的)的特点、作用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讲述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六: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伟人的风采和凡人情怀,读后让人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丸、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单元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中,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14课时

《七律.长征》 3课时

《开国大典》 3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4课时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七: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博乐市第五小学五年级语文组教案

第( 一 )课时

第( 二 )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八: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文本理解: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气势磅礴,特色鲜明。

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多样的手法,广阔的境界──颔联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这是“扬”,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这是“抑”,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巧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巧妙的对比,无限感慨──颈联中的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

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朴实的语言,欢腾的心态──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品读全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而且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长萦脑际,经久不逝。

一、人数之多。课文中多次提到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②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三十万人做出统一整齐的动作,该是何等壮观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真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二、场面之大。开国大典的场面分四个:一是入场。为了参加开国大典,群众很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天空门广场。人们“擎”红旗,“提”红灯,进入会场;工人一下火车直奔会场;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到会场。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表明隆重、热烈。二是大典。大典包括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情绪,空前团结的新气象。三是阅兵。整个阅兵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无可言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强大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如此强大,战士如此威武,他们的嗓子喊哑了,巴掌拍麻了,也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欢喜之情。四是游行。游行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由这四幅画面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不同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

三、时间之长。大典从“下午三点整”开始,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历时六个半小时,其中仅检阅一项就长达“两个半钟头”。如果把群众在早晨六点钟入场和群众队伍游行结束的时间算在内,在大典的举行时间可谓长久空前。

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泽东鲜明的个性风采。

一、生动传神的外表,以反映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首先看看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这活现了此时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次看看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刻画出了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的种种动作细节,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然后看看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神态细节描写,活现出了主席此时复杂的内心,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总之,这些生动传神的外表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真实细腻的心理,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内心活动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善抓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

教学建议: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借助本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安排,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通过综合实践,走近伟人

在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建议开展一次“走近伟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诗词和书法上的造诣等,为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做好铺垫。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有:名人眼中的毛泽东、影片欣赏、知伟人事迹、诵伟人诗词、开展“走近伟人”读书周、我眼中的毛泽东。这些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2—3项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与伟人的距离逐步拉近,在自我的探索实践中领略伟人的风采,有效地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依托文本感悟,走近伟人

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近伟人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在揣摩细节描写中感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而恰恰是这些细节表现了伟人的精神品质。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感受品质,如何掌握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主席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进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悲痛”“矛盾”“坚决”几个方面体会主席的内心感受,可按以下板块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3)交流主席内心世界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展开想象,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连起来写一段话。(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交流、想象、仿写等方式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将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二)在视频欣赏中感悟

《长征》诗中一个“寒”字表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难,从而也从侧面表现出他们的革命精神,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个“寒”呢?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所以,我借助视频组织教学: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泸定桥,看着它,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寒”? 生:感觉寒气逼人、心惊胆寒。

„„

师:这冰冷的铁索和滔滔的江水就足以让我们心惊胆寒。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诗,读到你感觉到害怕,感觉到冰冷再停下来。(生反复诵读。)

师:这里的“寒”仅仅是地形之寒吗?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有更深的体会。(视频播放。)

师:现在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吗?

生:这画面让人感到悲壮。

师:这是悲壮之寒。

生:这次战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师:这是惊心动魄之寒。

„„

师:让我们再次诵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像这样借助视频帮助感悟文本的方法在其他几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引用,如《开国大典》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和检阅部队的情景,《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听到噩耗时的那神态和动作展现等。

(三)在拓展阅读中感悟

从本单元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适度拓展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让学生阅读《特殊的毕业证书》了解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长征》时选择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课堂上学生通过不断地吟诵这段文字感受长征的伟大。在教学完《开国大典》后提供以下网址让学生课后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九: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375教育资源网 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6 可爱的草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可爱的草塘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掺(ch1n)假 水泡(p1y3o

2、理解词语

1情发展顺序)

2、在了解写作顺序后进行分段。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3、学生讨论交流:

375教育资源网 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段(1—4 ):“我”初到北大荒,“感到一切都不习惯”,“时间一长,觉得没有意思”,小丽要领“我”出去散心。

第二段(5):“我”在草塘边上看到草塘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6—13):小丽向“我”介绍草塘春、冬两季的特有景象。

第四段(14—19):“我”在水泡里逮鱼和看到草塘倒映在河水里的美丽景色。

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

四、讨论交流。

(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不需要有细节的描述。②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草塘的美丽景色,丰富物产,体会“我”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为文章分了段,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375教育资源网 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二、新授课

(一)自学讨论

1、出示自学题目,进行自学:

为什么说北大荒的草塘是美丽可爱的?

2、提出自学要求:(在投影上出示)

(1)以小组为单位先集体读课文。

(2草塘的美丽可爱的。

(3)有感情地朗读体现草塘可爱的语句。

(4 3

(二)交流总结

1

(1

可以体会出草塘的 句子中的浪花实际指的是草塘中的芦苇、蒲草等。它们

③草塘绿的有变化:文章从近处、稍远处、更远处写了色彩的变化。 (板书:大、绿、变)

(2)指导朗读。课文对草塘做了生动的描写,把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小丽的话中可以体会出草塘是美丽可爱的。

375教育资源网 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草塘的美丽可爱的?

小丽的话中给“我”介绍了开春瓢舀鱼,冬天捉野鸭、打狍子三件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乐趣、令人神往。“我”是从这里体会草塘的美丽可爱的。 (板书:物产丰富)

(2)分角色读小丽与“我”的对话,注意读出其中的乐趣,读出小丽作为北大荒人的自豪感,同时也读出自己的喜爱、自豪之情。

3北大荒的草塘是可爱的。

(板书:逮鱼 倒映在河水中的草塘)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注意读出绿草、 三、小结

1

自禁地发出赞叹;由看到倒映在小河的地方。)

2

境,使北大荒变成米粮仓。如今,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我们怎能不爱这个这美丽的北大荒呢!

附:板书设计

可爱的草塘

不习惯 觉得没意思

375教育资源网 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景色优美:大、美、绿 赞叹

物产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鸭飞到饭锅里 了解

逮鱼,倒映在河水中的草塘 爱上

教案点评: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我”在小丽的陪同下,看到北大荒的草塘景色美丽、个地方。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过程。

2小丽的介绍,不必要做过多的讲解,情趣,体会北大荒人的自豪感。也要在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美。

3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第一课时

1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一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篇十: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伟人的风采和凡人情怀,读后让人深深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写“丸、崖、岷”等17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走近毛泽东,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在感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5.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加深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三、单元重难点:

1.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抓住课文中,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四、单元课时安排:约14课时

《七律.长征》 3课时

《开国大典》 3课时

《青山处处埋忠骨》 1课时

《毛主席在花山》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4课时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 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11900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