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

2016-01-10 17:31:4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一: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一: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教学内容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 3.肥沃的土壤 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5、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6、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7、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9、知道土壤的构成。

10、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1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 1、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构成、分类。

2、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3、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实验用器具 课时安排

1.我们周围的土壤:1 课时 2.了解土壤:1 课时 3.肥沃的土壤:1 课时 4.土壤的保护:1 课时

第一课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4、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5、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6、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育目标:

1、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材料:找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二课 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5、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6、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7、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8、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德育目标: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知道沙土、黏土和土壤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教学难点:

1、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2、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3、能够用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教学准备:三种土壤样本、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纱布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三课 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3、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4、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5、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德育目标:

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1、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 2、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准备:小铲、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 教学课时:1课时

第四课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作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5、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6、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德育目标: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二: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保护土壤教案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0、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和调查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能设计实验探究水土保持的方法。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向学生进行保护土地资源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尊重事实,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录像。要求:注意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播放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 二、探究活动:

1.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提出问题。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猜想假设。

(3)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植物会灭亡,动物会灭亡,人类会灭亡;地球会像别的星球一样没有生命,一片空白;地球会成为一个冰球;地球会成为一片沙漠„„

ad.com%2Findex.php%3Fd%3Darticle%26c%3Dshowread%26id%3D142602&W500&H375&T9839&S46&TPjpg

2.怎样保护土壤?

(1)提出问题。土壤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实状况又非常严峻,我们要行动起来,争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对保护土壤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如: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

三、拓展活动:

收集落叶、果皮、草叶,把它们与一些土壤、谁混合起来,再放进几只蚯蚓,集中盛在一个桶里,放置一段时间,试试能不能造出绿肥。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三: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了 解 土 壤》

《了 解 土 壤》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

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4、拓展部分: 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扬州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等。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四: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我们周围的土壤》

《我们周围的土壤》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1课。本课教学通过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土壤,知道当地土壤的基本组成部分,能利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对土壤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做好简单的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达到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和生命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中究竟有什么,学生又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本课中学生将在了解我们周围土壤的基础上,意识到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选择材料时,有目的地让学生采集田野里、花圃或水塘边等生活场所的土壤,因为这些“有结构的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孩子们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挖一挖,找一找。

1、 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

2、 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

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评析】孩子们知道要出教室考察土壤是非常兴奋的,如果他们不知道考察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考察肯定会变成玩耍。让孩子说一说,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理解。

4、 小组合作,到室外挖土。

二、 看一看,比一比。

1、 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

2、 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

【评析】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是孩子们把观察经验内化、升华为知识的环节,所以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讨论。课后我对孩子们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土壤的认识是什么样的,结果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交流、讨论的深刻与否是他们对土壤形成知识体系的关键,因此本环节孩子们的参与效果就成了考察本课成败的主要标准之一。

3、 下面大家就可以把土放在白纸上研究了。为什么要放在白纸上?

4、 大家开始研究吧,别忘了做个记录?

5、 小组合作研究。

6、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

7、 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评析】研究别人的研究,这是本课的一大探究特点。学生常常陶醉于自我的研究成果,认为自己的研究是最好的,表现于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总是忙着自己的讨论。交换一下,研究别人的研究,让他们自我发现对方不足的地方,同时也让对方找出自己的不足,产生思维上的震撼力。

8、 小组交换研究。

9、 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

10、 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11、 小组汇报。

三、 拓展

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

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五:五年级科学上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科版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六: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九课《松软的土壤》教案

第九课《松软的土壤》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内容及分析】

《松软的土壤》是粤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岩石到土壤》的第二课,由哪里有土壤、观察土壤、研究土壤的三个活动组成。本课着眼于指导学生对土壤的调查、采集、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研讨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采集土壤、初步观察土壤特征到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这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学情分析】

现所教的三年级学生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位置的认知经验往往比城镇孩子弱,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为观察和研究土壤做材料准备,提供感性经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同感官观察采集到的土壤(看、闻、捻),认识当地土壤的外部特征,养成认真记录的好习惯,呵护、保护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3.由感性经验出发,猜想土壤有什么,设计实验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类、归纳概括、查阅资料等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人合作;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真爱土壤的情感;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壤结构及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

教学难点是土壤的形成。

【教学准备】

晒干的土块、实验盘、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废饮料瓶、方便袋、火柴、毛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

观看视频:采集土壤 谈话:通过上几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到底土壤里有什么东西?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不少认为土壤里有的东西,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学习新课

一、土壤的含义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费力,能够生长植物的输送表层。(掌握土壤含义要抓住两个特征: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二、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如学生设计实验 有困难,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2.实验一: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1)往烧杯中倒入150毫升水

(2)将晒干的土壤一次轻轻地放入烧杯,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用玻璃棒搅拌,直到土块被搅碎为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沙和粘土

3

三、土壤中含有水分各腐殖质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土壤中有水分吗?)

2.实验二:土壤中有水、腐殖质 (1)在石棉网上放适量的图,将石棉网放在三脚架上

(2)点燃酒精灯给土壤加热

(3)将烧杯扣在土壤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用毛巾裹住烧杯,将它轻轻放在实验桌上。(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5)继续加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毛白眼,有烧焦的味道、土壤变色等)

(6)用等毛熄灭酒精灯

3.小组汇报

4.结论:土壤中含有水分、腐殖质

四、巩固

土壤的机构

矿物质:提供矿物养分,如钾、磷、钙、镁等

有机质:提供氮素养分

4

水分:输送养分 空气:提供所需气体 通过以上学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沙漠表层的沙子是不是土壤?

2.在乡村被学生踩硬了的操场是不是土壤?

3.无土栽培技术中使用的营养液是不是土壤?

五、小结

1.土壤的组成。

2.课后通过上网、看书、实验等方法,小组合作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

六、任务

到野外观察土壤,观察土壤的结构,分析土壤肥力的形成,并思考钙土壤是不适合发展农业。

5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七: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

我们周围的土壤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八: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三章 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授课内容:第三章 第八课 松软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对土壤的特征有一定感性认识.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知道"从岩石到土壤"经历的漫长演变过程.

2、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调查,访问,采集,记录能力.

(2)知道研究土壤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形成珍爱土壤的情感.

(3)在了解当地土壤状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难点:能够运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土壤的组成.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土壤样本,有关于本单元的视频片断,土壤盆栽,实验盘.

学生:采集土壤样本的工具.

任务驱动页

问题情景:花草树木丛生于岩石间的土壤中,借卡通动物之口提出了一个平常而又包含许多科学道理的问题:为什么草长在土壤里,而不是石头上 引导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从观察土壤到研究土壤的组成来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课时:活动1:哪里有土壤

观察土壤就涉及土壤的取样,思考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没有土壤,到哪里采集土壤呢 可让学生观察和并通过观察,从感性上认识土壤.

【友情提示】

可到生长植物的地方,考察和采集土壤,既是为课堂探究活动做物质上和感性上的准备,也是一项实实在在地了解家乡土地资源,欣赏家乡自然之美的实践体验活动.

可把活动2与考察家乡土地资源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效果会更好.

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可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保护植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

这项室外活动,可由教师统一组织,也可安排学生课前自己活动,但应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如果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好结伴并在成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

【引申的问题】

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 更肥沃

提问:有同学提到我们要观察研究土壤,就要对土壤进行采集.那么哪里有土壤呢 思考:学生分小组制订采集计划,汇报.

任务:刚才每个小组都制订了他们的研究采样计划,采样的工具大家在课前也都带回来了.

1

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小锦囊:第一,注意安全,听从小组长的指挥;第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活动:采集土壤标本.

交流:学生汇报并展示采集的土壤样品. 归纳:今天我们在学校的不同地方采集了土壤,也学会了采集土壤的方法.在自然界有土壤的地方不少,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它们进行采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跟我们今天采到的很不相同的土壤.(同时,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有土壤的地方一般是生长植物的地方,采样的时候要尽可能避免影响植物的生长,并强调如果学生自己课后进行采集,最好结伴并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行动,注意接触土壤后要清洁双手.) 目的: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入手,学习土壤采样的方法,从感性上认识土壤.再指导学生在大自然中落实考察,采集,观察,记录的活动任务. 作业:回家后继续对土壤进行采集并记录.思考问题:什么地方的土壤更多 更肥沃

活动2:观察土壤

观察土壤的活动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周围世界浅显的知识,训练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土壤,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对土壤进行认识.

【友情提示】

教材通过活动导语(认真观察找到的土壤,把观察结果填写在表格内),情景图,记录表,既提出了观察态度(如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的要求,也提出了观察内容(记录表中的土壤颜色,土壤粗细,土壤气味……)和观察方法(如观察时要及时做观察记录,以及情景图中的 看,闻,摸,捻等)的要求.

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之前与学生共同讨论明确,以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等不同形式.

考虑到课桌或实验台卫生的问题以及学生卫生习惯养成的教育,有必要在课桌或实验台上放垫板或盘子.

【引申的问题】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土壤,可以研究土壤的成分.

任务:很高兴今天同学们都把采集到的土壤样本带到实验室了.还记得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几个好朋友吗 (眼,鼻,耳,舌,手)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些好朋友对你采到的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呢 思考:老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土壤的颜色,粗细,气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引导学生讲清楚观察的具体方法.小组讨论,汇报. 目的:在教学中,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记录,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需要在观察活动前与学生共同讨论,以明确活动目的性和增强其有效性. 任务:同学们把观察的方法都说得很详细,那么大家期待已久的观察行动即将开始.在行动开始前老师请同学们留意观察的注意事项.(出示"观察小提示"幻灯投影,如注意填写观察记录表,观察实验要在实验桌上的垫板上进行,注意地面和桌面上的清洁等.) 观察: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交流:教师根据课堂的时间灵活处理学生的观察汇报,时间允许在可在课堂上汇报,也可以课后开一次土壤样本展示会. 目的:交流和发表观察的结果是必要的环节,可根据本校条件选择口头发言或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图表及土壤样本等不同形式.同时要注意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和卫生习惯,让实验课进行得有条不紊. 作业:通过今天的观察活动我们发现了不同土壤有着各自的特点,到底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了解土壤,研究其里面的成分.

教后记:通过仔细观察和动手学生能明白土壤的一些物理特征.

第二课时:活动3:研究土壤的组成

2

学生对土壤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为什么草长在土壤里 "仍不清楚,这可从土壤的组成特点来认识.利用3个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友情提示】

"土壤里有些什么东西 "是学生在采集和观察土壤的活动中很容易提出的问题,土壤中的有些成分(如水)是在学生的采集,观察活动中就有可能发现的,但是这项活动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使学生发现其中的成分,还强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

实验l

用来检验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及腐殖质.当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杯中的土里,轻轻晃动一下,会看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和浮在水面上的植物残体.这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和腐殖质.

实验2

将挖出来的新鲜土壤放入一个饮料瓶中,拧紧瓶盖,放到室外阳光下,过一段时间,饮料瓶内壁上会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实验3

放小半杯的土壤到杯中,加水至大半杯,然后搅拌,使水和土壤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在水中会分成两层,上层是颗粒较细的黏土,下层是颗粒较大的砂.

以上3个实验,都应该在学生对"土壤里有些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做出假设的情况下,再激发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必局限于教材中的方法,只要能够验证假设,方法可以多样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创造能力.如果学生想不出合适的方法,我们可做适当的引导.实验方案确定后,有关方法和注意事项应做适当讲解和补充.

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及提高探究效率等方面考虑,不同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实验完成后再作充分交流,达成共识.3个实验也可以穿插进行(实验2,实验3可先做处理,等待实验现象的出现,把实验l放到后边).课本中的图片显示了岩石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这个过程。

3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九: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周围的土壤 2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我们周围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是: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研究土壤。

(二)知识与技能

1.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会观察、描述、记录;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了解土壤与生命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挖土。你们知道,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吗?

2.谈话: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根据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实地考察土壤并采集土壤样品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活动。

学生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看到了什么,并记录。

2.小组交流: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

3.注意观察土壤中“居民”的生活,它们都在干什么?

4.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感性认识,提出设想,深入研究

1.让学生回忆以往认识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善于让学生在平时探究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研究方法,也要善于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

2.教师给学生提供放大镜等工具和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活动过程:

(1)让学生取一些采回的土样放在纸上。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

谈话: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名同学把本组发现和疑问告诉大家。

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篇十:三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周围的土壤5教案 苏教版

教 学 设 计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科学土壤教案 哪里有土壤教案 科学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小学科学哪里有土壤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12200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