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

2016-01-12 09:29:5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一: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第一节6-1《质量》精品详细教案 教科版 《质量》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一: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第一节6-1《质量》精品详细教案 教科版 《质量》

第五章 第一节 质量

组成

宇宙→→→→→物质 不同的物质可以组成不同的物体。虽然物体不一样,

但是组成他们的物质是一样的。如:铁锅和铁勺相

比较,铁锅所含的物质更多!

一、质量

1、定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物理量(质量大,所以物体所含的物质多)

2、单位:国际单位 千克(kg)

常用单位 吨(t)、克(g)、毫克(mg)

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地点,形状,温度,时间,状态等的变化而变化)

二、测量质量→→天平

1、工作原理 : 天平的工作原理是跷跷板

2、结构:

(1)托盘:

①所测物体都要放在托盘里面

②凡是潮湿的,带有腐蚀性的,和托盘发生化学反应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③不能超过托盘天平的最大量程

(2)砝码:标有刻度值的铁块

△一组砝码的构造按人民币的配置一样的(100g,50g,20g,10g,5g,2g,1g)

★要用镊子拿砝码

(3)游码:解决小于1g的物体的质量

★拨动游码不能直接用手,要用镊子拨动

3、使用:

(1)天平放平:天平放在水平

(2)游码归零:将游码的标尺拨到左端的零刻线位置;

(3)横梁调平:调节平衡螺母

★平衡的判断: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或者是左

右摆动的幅度相同;

(4)左物右码:带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加砝码时候,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加(1克的还不行,就调节游码) ★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5)天平读数: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游码量程是5克

★读游码时读左边的示数

面上;

例题:1、游码没有归零就直接开始第三步。问:所测结果是 偏大

2、砝码时间长了,被磨损了,使用它测量时候,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3、左码右物(砝码和物体位置放反了)

一个人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不小心把被测物体放到了右盘,砝码放到了左盘,砝码有50g一个,20g 两个,游码刻度是3g.该物体的质量是

砝码质量50g+20g+20g=90g,故有90g=m物+2.2g,所以m物=90g-3g=87g

4、某同学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前,天平的指针不在分度盘的中央,稍微向右偏.用此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测量值与物体的实际质量相比(偏小)

当指针不在分度盘中央而偏右时,就开始称量,说明在未加砝码时,右边已经重了.在称量时,左物右码,若右盘中加入m克砝码,只有左边加入多于m克的物体才能使天平达到平衡,则实际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是大于m克,即测量值与物体的实际质量相比偏小.

5、一个砝码生锈,用它来测量物体质量,测得的值与物体实际质量比较(偏小)

砝码生锈,砝码的实际质量大于砝码标注的质量,读数时读的标注质量,所以测量值偏小.

7、小明要测量一枚邮票的质量,他想了如下的一些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取100枚邮票的质量,用托盘天平测出总质量然后除以100即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张邮票的质量小于天平的质量,要测量它的质量,需要

用累积法,即用天平测量若干相同微小物体的质量总和,用所得结果除以物体的数量,就可以求出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

8、使用天平时,若游码未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就将横梁调节平衡,用这样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则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大 )

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忘记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相当于零刻度改变了位置,零刻度右移到一定值,用它测量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9、A.使用已磨损的砝码

B.使用实际质量大于标准质量的砝码

C.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就停止调节

D.天平横梁平衡后,又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再进行测量

A、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而砝码质量是直接读出来的,若使用已磨损的砝码,则读数会大于砝码的实际质量,所以结果会偏大

B、使用实际质量大于标准质量的砝码,这样读数会小于砝码的实际质量,所以测量结果偏小

C、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就停止调节,则在测量过程中,需通过向右多移动游码来平衡,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大

D、天平横梁平衡后,又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动,则相当于给左盘增加质量,则测量结果会偏大

10、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先调节横梁平衡,再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若右盘下沉,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用托盘天平称物

体质量时,若右盘下沉说明是右盘的砝码重,应减少右盘中的砝码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二: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知 基规

识 本律

要 概公

点 念 式

汇编

XX中学物理组

教科版初二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和基本概念、规律、公式

汇 编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物理学基本常识:

1、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物理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因而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培养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科学。

2、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变化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自然科学。

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物理现象:如力的、电的、磁的、光的、热的、声的、核变化„„等现象。 物理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运动变化的规律,并阐明其原因。物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物理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运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5、科学探究的7个基本环节依次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其中最基本的环节是观察思考、提出问题,最主要的环节是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而贯穿整个过程的则是交流与合作。

6、物理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日心说”的建立和“相对运动”理论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哥白尼、伽利略;2、经典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建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牛顿;3、量子理论的建立和“相对论”的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是玻尔和爱因斯坦。

二、测量的基础知识:

( 一 )常用的测量工具:

长度: 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其次有游标卡尺、千分尺等。

时间: 基本工具是钟表。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还有停表等。(如何做周期性变化的事物都可用来测量时间,如脉搏等)。

质量: 基本工具是天平,其次还有台秤、案秤、杆秤等。

力 : 基本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最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电流: 基本工具是电流表。

电压: 基本工具是电压表。

体积: 液体体积通常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温度: 基本工具是温度计。实验室里最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它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二 )长度(L)、时间( t )的单位: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或称SI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

1 m = 1000 mm ; 1 mm = 1000 µm ; 1 µm = 1000 nm ; 1 km = 1000 m

(1 m = 10 dm , 1 dm = 10 cm , 1 cm = 10 mm )

1光年 ≈ 9 . 46×10km (天文学单位) 1埃 = 10

2、由长度单位组成的“面积”和“体积”的单位:

面积:主单位是“平方米”( m)。1 m = 100d m = 10000 cm = 106mm

体积:主单位是“立方米”(m)。1 m= 1000 d m= 10 cm(mL)

1立方分米( d m)又叫“1升”或“公升”; 1立方厘米(cm)又叫1“毫升”; 1立方米在工程学上通常又简称“1方”或“1立方”。

3、时间的国际主单位是“秒”,符号为“ s ”。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h = 3600 s

1天( d ) = 24 h = 86400 s 1平年 = 365天 1闰年366天

(三)长度的测量:

1、刻度尺的使用:

使用前必须作到:

(1)“三观察”并记录: A、观察“ 0 ”刻度线是否磨损;

B、观察其量程;

C、分度值(必须明确单位)。

(2)根据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只要能满足测量要就行,别以为越精密越好)。 使用时必须做到和应注意的事项:

A、放置: a、必须使有刻度的一边与被测长度线段重合或平行,从刻度 尺的“0”刻度线或某一完好刻度线量起;

b、“0”刻度线已磨损的刻度尺必须从某一完好刻度线两起; c、 使用厚刻度尺时,必须使其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

B、读数: a、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b、必须估读并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C、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所用的单位;

d、若不是从“0”刻度线量起,则必须分别读出起点和终点的 3 333 3 632222212 - 10m (微观学说用)

读数,然后用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

2、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

A、曲线长度测量: “化曲为直”——采用“重合法”或“转轮法”;

B、隐含长度测量: “化暗为明(即等量替代)法”:

柱、锥、台的高和球体的直径用1直尺加1三角板配合的方法在水平 台面上测量;硬币直径用2三角板加1直尺配合的方法测量。——“直尺 三角板配合法”;

C、微小长度测量: “测多算少”——用“积累法”测量:

细铁丝直径用“绕线法”测——紧密缠绕,测出线管长L和线圈匝数 n ,然后用d = L / n 计算出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用“重叠法”测量:将一叠纸压紧,先测出总厚度L , 再数出总张数n ,然后用L/ = L / n计算出1张纸的厚度。

( 注意:1张纸有2个页码,纸的张数 = 总页码数÷ 2 )

(四)误差的初步知识:

1、误差的概念: 测量的结果与真实值间的必然差异叫做误差。

2、误差的产生原因:主要与测量的工具的精密程度和测量者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跟环境因素有关)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必然存在,无论怎样也不能完全避免而只能相对 减小的;而错误则是操作不正确或粗心大意造成的,它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的。

4、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适当选用精密度较高的测量工具;用多次测量的平均 值作为测量结果。

注意:在计算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一定要剔除,不能纳入计算,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必须与每次的测量值相同(单位一致时)。

三、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提出假设、建立理论,观察法,模型法 ,实验验证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比较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也叫变量控制法)。

(二)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一个物理问题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常采用分步探究的方法 。即对各个因素分别进行探究。当探究与某一个因素的关系时,把其他因素控制为相同(不变),只让要探究的因素发生变化,然后把各步的探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总的探究结论。这是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

章末基本练习题

(一)

1、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 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它是一门以 和 为基础的科学。

2、在进行物理观察的时候,需要有明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 和 。

3、我们知道,“在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你据此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问题? ?

4、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依次是(填环节序号)。

① 猜想与假设 ②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③ 发现、提出问题 ④ 评估 ⑤ 分析与论证 ⑥ 交流与合作 ⑦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而其中 这一环节应贯穿在其他各个环节中。

5、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测量,请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

;; 测50米短跑的成绩:;测课本的长、宽:

测气温:;测一麻袋稻谷的质量:。

(二)

1、换算下列单位:

3 . 0 × 10 8 mm =km 5 × 10 6 cm 2 = m 2

5 × 10 6 cm3 = m3 8 × 10 9 m s = h

2、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记录是 11 . 384 m 。 该数据中,准确值 是 ,估计值是 ;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3、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乒乓球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刻度尺上标出表示乒乓球直径的线段。

4、作出用直尺、三角板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的图示,并在刻度尺上标出表示硬币直径的线段。

5、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要求:①、 写出实验的方法:。 ② 、需测的物理量(指明名称和对应的符号)。

③、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和公式(用中的符号表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三: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2012版)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

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

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2、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建立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考系和质点概念的学习,体会物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2、质点概念的理解。

3、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把物体看出质点。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法

教学用具:

有关空投物资的投影片(抽动)

有关能力训练的习题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常我们所说的:飞机在蓝天上飞、汽车在奔驰、河水在流动„„,这些物体都做机械运动,而且我们早晨一起床,就在做机械运动,比如离开宿舍去教室,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就学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出示投影片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有,叫机械运动。(位置的变动)

(2)被选作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参考系)

板书:机械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为了描述运动必须选择参考系。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

3、知道实际选择参考系,要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

4、知道质点是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能正确判断运动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看作质点。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1)参考系: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考系。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以汽车载货物在公路上行走为例。

学生分析:以路旁的房子为参考系,看到汽车以及货物都是运动的,而以汽车为参考系,看到货物却是静止的。

要求学生举例:描述同一个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观察结果也不一样。

学生举例:

(3)老师总结:参考系是可任意选取,但选择的原则要使运动和描述尽可能简单。比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不懂得物体作参考系要比选太阳作参考系简单。

[强化训练题]

①月亮在云中穿行,参考系是 (云).

②月亮跟着人走,参考系是 (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2、质点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对影响结果非常小的因素常忽略。常建立一些物理模型,这是一种科学抽象。那以前接触过这样的物理模型吗?

学生:光滑的水平面、轻质弹簧。

老师:对,这些都是把摩擦、弹簧质量对研究问题影响极小的因素忽略掉了。今天我们又要建立一种新的物理模型——质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质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出示投影片,学生填写:

(1)质点就是没有,没有,只具有物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 年 级(上)物 理案

分中:聂华军

2012年9 月

第一节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五: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 质量教案教科版

第1节 质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  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天平的使用。

 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  经历“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 在天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总结规律,熟悉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在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

的喜悦。

  通过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

惯。

 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质量的概念与单位,以及利用天平测量质量。

本节的难点是“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1.认识质量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是:把“物质”与“物体”混为一谈;日常购物时常提到的“重量”与物理学中的“质量”的关系搞不清楚。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以及对实物的观察,明确“物质”与“物体”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的“东西有多有少”的知识基础,引入质量的概念。

(1)物体与物质

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课桌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课桌是用木材制成的。课桌等是物体,木材等是物质。也就是说:课桌这个物体是由木材这种物质构成的。

(2)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多少不同,塑料桶和塑料杯含有塑料这种物质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一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质量表示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以后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是说质量表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应该明确,这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

(3)认识质量的单位

讲过质量的单位后,可以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粮、菜、糖、水果等物品时,常说它们的重量是多少斤或公斤,这里说的重量,实际是质量。因为售货员使用的台秤或杆秤,跟天平一样,属于杠杆类量具,只能测量物体的质量,另外公斤和斤都是质量的单位,斤和公斤是500克和1千克的别名,所以说,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重量实际上是质量。

2.测量质量

关于天平的使用,本书有两个原则:一是器材不局限于某种形式、某种规格(如托盘天平、物理天平、电子秤或其它自制天平),二是尽量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自己摸索,从中学到规律性的东西。

从这两个原则出发,本书给出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让学生对照实物(如果没有托盘天平,也可以用自制天平),认真阅读,熟悉天平的主要结构,调节与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性操作(课本第116页)。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死记操作步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天平使用

的基本方法:

①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③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④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⑤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②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③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探究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设计前两个探究实验,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获得体验,理解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而改变。探究实验1中的橡皮泥可以用面团或泥团替代。探究实验2,除了用冰做实验外,还可以用雪、冰箱里的霜或硫代硫酸钠做实验。

课本上116页“实验探究”中的第三点是科学家的发现,是让学生知道质量是不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入手,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在月球上的图片或视频。

三、发展空间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数100张邮票大小的纸片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将称量的结果除以100,便得到一

枚邮票大小的纸片的质量。

这是实验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精度不够,难以测量出单个小物体的质量,因此采取累积测量的方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选取其他的被测物体,如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一个图钉的质量,一段1cm长的棉线的质量等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六:新课标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第一节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第二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三节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

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

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

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

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

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

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

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第三章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七: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速度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案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第三节 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

(1)比较方法:① 相同时间比路程。②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

写成 路程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时间

s计算公式:vt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3600m 1m/s3600s3.6km/h所以1 m/s>1 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

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求:v=?

解:根据题意, vs50m2.02m/s

t24.79s

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

复习提问:

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a.匀加速直线运动;

b.匀减速直线运动 ;

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较复杂〕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 v = 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

s20米v=2.5米/秒t8秒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

第1秒 3.7米; 第2秒 6.3米; 第3秒 7.7米;

第4秒 8.0米; 第5秒 8.1米; 第6秒 8.2米。

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漫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

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

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

──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 ──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

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

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

t10.5s0.5s ,t220m/s30m/s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sss24m/s.tt1t220m/s30m/s

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2. 测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a. 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

b. 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

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

表中。

c.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 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1、 2 、

3。

记录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八:八年级物理上册 引言 认识物理学教案 教科版

认识物理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九:八年级物理上:第4节 噪声教案教科版

第4节 噪声

一、目标要求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2.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3.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感,注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让学生感受用铁皮刮玻璃和敲击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并观察示波器中两种声音的图形。学生感受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悦耳,而铁皮刮玻璃的声音刺耳难听,令人烦躁不安。再让他们比较在示波器中显示的两种波形的区别,学生通过感受和观察,从物理和环保初步认识噪声。

2.过程展开

结合图3-4-1和图3-4-2 是噪声的两个例子.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如下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①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

③举例说明噪声对人的危害。

④根据第46页的表,将一天中通常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作一估计,描述你对这些声音的主观感觉。

⑤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哪些?有关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噪声及其来源

强调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以及对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来源大致为以下几方面:

交通运输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噪声的等级由响度的单位分贝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的表,引导学生注意在这些环境中的的分贝数,让曾经体会这些噪声污染的学生描述当时的主观感受。同时,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于城市、工业区等区域内噪声标准的界定,说明噪声在当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已需通过法律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公民环保意识以及法律意识。

另外,可以向学生说明,噪声除了对人生理和心理有影响外,噪声还有其他危害,如噪声能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例如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将附近的建筑物的玻璃窗震裂。

(3)如何使噪声小些

以听到声音的条件为线索,引导学生想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教材中图3-4-4,图3-4-5,图3-4-6分别是这三条途径的例子。吸音的物质可作为制造声音屏障的材料,结合第44页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声的反射与共鸣),让学生选择最适合做声音屏障的材料。

四、作业

“走向社会”指导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学校或社区周围噪,声来源的调查报告,提出减少噪声的建议.做一份呼吁人们采纳这个建议的海报.

用心 爱心 专心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篇十: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沙溪中学八年级(总第 节)

设计老师 执教老师 上课班级 学生姓名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教案质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1280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