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赞桃花源的诗

赞桃花源的诗

2016-03-25 13:53:0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赞桃花源的诗(共5篇)桃花源 岳阳楼 醉翁亭 湖心亭凌海市第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12凌海市第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34附《桃花源记》赏析赏析《桃花源记》一导言: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赞桃花源的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桃花源.岳阳楼.醉翁亭.湖心亭》

凌海市第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1

2

凌海市第一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3

4

附《桃花源记》赏析

赏析《桃花源记》

一导言:

14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品味赏析《桃花源记》

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赞桃花源的诗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5

篇二:《20、《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 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 容。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 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带有传奇色彩,引人入胜,可读性强,课本注释也较详细,教师可鼓励学生反复通读全文,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自己试译课文。对不懂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3.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4.延伸阅读。分发《桃花源诗》,指导学生进行诗文对读,更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谁能说说它的意思: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田园生活。(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

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三、疏通词句1、正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准确。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齐读课文。2、疏通文意。⑴二人小组,翻译课文,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留待集体讨论。⑵集体质疑⑶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3、重点分类区别⑴古今异义词:词语 :古义 今义 鲜美 鲜嫩美丽 味道好 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妻子 妻和子女 男子的配偶无论 更不必说 连词,不管如此 像这样 这样仿佛 隐隐约约 好像去 离开从 „„到„„

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⑵一词多义

舍:舍弃、房子 乃:于是,就、竟然 具:都、详细地

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于是,就 寻:寻找、随即,不久

为:给;对、向;作为 复:又;再

⑶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云、道:说乃、遂:于是缘、扶:沿着

⑷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⑸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⑹几个“然”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怡然、欣然:高兴的样子

4、省略句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情况。 二、齐读课文,明确线索。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三、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文中桃花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四、讨论上述问题。赞桃花源的诗

1、⑴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推敲字词:“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忽”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 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⑵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作者在这里是如何描写桃林美景的?划出相应的句子。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⑷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

2、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

过渡:环境如此的奇异幽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草,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展现了桃花源中人宁静生活环境)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衣着及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

⑵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⑴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刚开始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明确:“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⑵文中桃花源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明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社会风尚。

⑶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⑷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赞桃花源的诗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⑸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或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⑴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⑵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五、主题探究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赞桃花源的诗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 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3、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六、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试看,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篇三:《桃花源中可耕田》

桃花源中可耕田

——桃花源礼赞

大病初愈,适逢新春伊始,贾校长、吴校长一行四人冒着数九严寒来我处慰问。放下大礼包后,贾校长又十分郑重地送给我一份特殊礼物——《桃花源》。嗬!好一本清新别致的《桃花源》,接在手里如获至宝,来不急给客人们倒茶,便如饥似渴的翻读起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惊喜笑。《桃花源》作为一本普通的校园刊物能办的如此出落大方,真是出乎意料。它内容丰富、板块新颖 、图文并茂,辟有“名人封面”、“个人摄影”和“校园动态”,真是百花齐放,应有尽有,可读性强,便于收藏,是校园的黑板报、墙报所不能比拟的。真堪与省内外出版的教研刊物相媲美。使我开卷收益匪浅。

说它板块丰富,是因为《桃花源》不但开辟了“青青芳草地”,而且还有“他山之石”,免费为学生提供启蒙写作园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爱好,培养写作新苗。这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助圆少年中国梦无疑是一件好事益事。

透过“青青芳草地”、“他山之石”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在广袤的《桃花源》中,冒着初春严寒的小草芽欲破土而出,似乎又看到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即将灿烂绽放。我想,这些小草和花蕾不正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吗?“他山之石,可叫攻玉”。在《桃花源》中成长起来的新苗不正像那一块块将雕待镂的毛石

吗?若干年后,美玉圆梦,他们将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和柱石。

在“闪闪的红烛”的板块里,我仿佛看到园丁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辛勤的备课劳作。我想起了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绝唱的古诗,不正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写照吗?是的,我们这些老校友从岗位上退下来,把重担留给了年轻教师,新校友们继承了老校友们的职业操守,在单位挑起了大梁,教书育人,自甘清贫,无怨无悔。他们是当代中国的“春蚕”和“红烛”,他们才是最可信可敬的人!

应该说“校友之窗”和“闪闪红烛”是连结新老校友的桥梁和纽带,使老教师离岗不忘单位“娘家”,使新老师不忘老同事,不忘旧日教学相长的宝贵经历。

翻完《桃花源》,如同吃了一顿佳肴丰盛的大餐,反复咀嚼,意犹未尽。桃花源啊桃花源,真是一方可耕的肥沃田园,难怪当年五柳先生选作此地退隐,与世隔绝,躬耕自食。如今程家市小学又将陶公旧地开垦出来,相信这块肥沃的土地定能长出茁壮的新苗和开出灿烂的写作之花,也定能结出累累硕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虽然多年不为新闻单位写稿,但此时却有文思泉涌,写意大发之感,免不了写上几行拙句,以应建斌同志之邀。

程家市小学退休教师 陶治国

篇四:《赞美桃花的诗句》

1、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2、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赞美桃花的诗句。——李白<山中问答>

3、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罗敷独向东方去,谩学他家作使君。——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

4、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

5、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戴叔伦<蕲州行营作>

6、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赞美桃花的诗句。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韩偓<野钓>

7、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8、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9、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刘敞<桃花>

10、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

11、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2、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着莫许归巫山。——岑参<醉戏窦子美人>

13、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周朴<桃花>

14、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苏轼<桃花>

15、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16、黄雀始欲衔花来,君家种桃花未开。长安二月眼看尽,寄报春风早为催。——岑参<春兴戏题赠李侯>

17、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广乐逶迤天上下,仙舟摇衍镜中酣。——张说<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

18、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9、桃花流水须长信,不学刘郎去又来。——李建勋<南唐近事(句)>

20、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

21、崦合桃花水,窗鸣柳谷泉。——顾况<题柳谷泉(句)>

22、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23、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陆游<泛舟观桃花>

24、桃花流出武陵洞,梦想仙家云树春。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刘商<题水洞二首>

25、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杨凭<千叶桃花>

26、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元稹<樱桃花>

27、裹头极草草,掠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张元一<又嘲>

28、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29、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常建<戏题湖上>

30、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31、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

32、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

33、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吴融<桃花>

34、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东风三月黄陂水,只见桃花不见人。——刘商<题黄陂夫人祠>

35、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顾况<听山鹧鸪>

36、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顾况<桃花曲>

37、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

38、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39、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40、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城南庄>

41、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刘长卿<时平后春日思归>

42、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43、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44、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袁枚<题桃树>

45、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46、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应知吏侍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韩愈<题百叶桃花>

47、汉家宫里柳如丝,上苑桃花连碧池。圣寿已传千岁酒,天文更赏百僚诗。——<杂曲歌辞。凉州歌第一>

48、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礕礕数片帆,去去殊未已。——贯休<上冯使君五首>

49、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顾况<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50、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张祜<胡渭州>

51、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篇五:《受戒读后感

[篇一:受戒读后感]

文章开篇就用缓慢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独特的世外桃源,与其说独特更不如说荒诞。庵赵庄的人们太宽容了,在他们心中,和尚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像是郎中,书生,当铺,商人之类的职业,没有区别。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还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赌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规还是和尚吗?——这样光怪陆离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涩全然无关,完全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受戒读后感

再说小英子一家,了,只留下给我什么椰角的食物,带着丝丝失落和闷热的空气我下床重新看了一遍<受戒>,看完的时候我记起这些事情,觉得要把它们写下来,因为我没有什么留下来了,如果连记忆都丢弃,活着便虚空了。

至于再次看完<受戒>的感想,我想初二的我写下了成熟睿智的答案,但是现在我想写下作为初二学生的答案:十几岁的懵懂,包括对人生、爱情的认识,和着那些乡村美妙的风景,汪先生只想告诉我们,如果受戒是生活不仅是仪式,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自然、通脱、仁爱和美。

[篇三:受戒读后感]

7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龄,也正是一个对于人生、爱情有了慒懂的认识和向往的年龄,难怪,只在看到一个小女孩的小脚印后,便会心乱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涩却使他不敢表白,这份朦胧的爱只好在他的心里孕育、成熟,他的心还是纯真和美好的。他虽始终只是在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初恋的到来,但他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小英子的爱的小英子对自己的爱。于是,在他等到了爱狂风暴雨般来袭时,他大声说出了心里话,虽然,这还是小英子的鼓动下,而这一次,他的勇敢已战胜了怯懦。复苏的人性让他把幸福紧紧攥在了自己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有时候,人与人心灵的交汇就在那么一刹那,错过了那一刹那,恐怕两个人的手永远也不会牵在一起。聪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爱,她身上蕴含着的那份至真至纯的人性之善让她获得了生命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幸福。

小说虽是描写一派纯美宁静和谐舒淡的乡野风情,但其中也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如明海为什么出家,明海与小英子之间似爱非爱的纯美情感能保持多久。这些都隐含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闲适,自由灵畅,可见作者自然通脱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让人有一种隐隐的悸动。

[篇四:受戒读后感]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的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

至于荸荠庵里的僧侣生活就更令人向往了,完全没有一般佛门寺庙里清规的羁绊。这里的和尚只要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黄忏之类,从此就可以吃现成饭,可以赚钱,可以还俗,可以娶亲,还可以买田置地,过优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老师傅终日枯坐念佛,不问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大师父仁山是“当家的”,管着经账,租账,债账三本帐簿,平日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黄色的圆肚皮,光脚踢踏着拖鞋;其他两位师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师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还把他老婆接来避暑纳凉;三师父更是人不仅漂亮,有一手“飞铙”的绝活,甚至每场法事之后,村里就会有大姑娘或小媳妇蓦然失踪。最让人诧异的是他们吃肉从不瞒人,甚至过年的时候就在大殿上杀猪,这里的和尚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祥乐时光,这哪里是一个“佛门净土”,分明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就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梦境中,我们的小主人公小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小明子他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聪颖好学,在随舅舅出家做了和尚渡船时,遇上了小英子,渐渐的,他们就成了好朋友,明子经常上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间朦胧的初恋就悄然萌生了,他们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他们一起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特别是他们挖荸荠后回家的一段白描,“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多美的描写啊,把少男少女初恋时的心态描摹得曲尽其妙,婉而成章。最是最后他们一道进城,一个去善因寺受戒,一个给家里买东西,他们同坐一条小船,一道归去来,最后终于逼出了小明子的心里话:希望小英子做他老婆。

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此沉静,如此美好,人就会不自觉地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无限遐想,<受戒>,世外桃源般的梦境,让我无限向往!

[篇五:受戒读后感]

卷帙浩繁,遨游书海明朗乾坤;舒畅精雅,畅想美妙纯真情意;平静淡然,逍遥远离世俗尘绕;意深情绵,道尽世俗哀愁难怨……

这是一个特别的作品,从内容上看,简单质朴,然而深深挖掘,才知本应属于时代下的产物,确实如此的清新脱俗,无伤无痕。湖南卫视<宫>的上演开启古装穿越剧的高-潮时代,这让我不禁哑然于<受戒>的超纯爱恋,仿佛消减在世俗之外,一场没有悲伤的确是刻骨铭心的超时空爱情故事。仿佛室外桃源,估计这是一个连陶渊明都倾羡的世外“园林”吧!

从作品中我们解读到了一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一分难以接受变成理所当然,一间世俗禁锢下的毛草屋变得熠熠生辉,然而,正是这样一间没有粉饰的房子 ,让我们从没有如此畅快过。明子,一个小和尚,英子,一个小村姑。多么简单的两个名字,很有中国风的感觉,英明,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呢。读过文章也很多了,这篇文章,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拥有良好空气的芦花荡,英子那真切可爱的小脚印,明子那“巧夺天工”的画作,英子姐姐秀丽的让人赞不绝口的刺绣,每个和尚的所做所说所感所梦,这些,都是文章的亮色,也是构建桃源的基本框架。这里,和尚吃酒又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这里,村姑善良又质朴,甚至助人为乐不求功。这里的生活仿佛是把现实世界的美丑消解到只剩下美好,把那些在我们世俗社会被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变成了理所当然,自由的船帆,把我们这些活在别人世界里的可怜虫唤醒,它告诫我们不要在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世俗观念的殉葬者。

纵观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独到的视角,还有那清新的笔触。读着读着,仿佛有<边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隽永的风景画里有的是快乐善良的人民,美不胜收淡雅古朴的山水,但与沈从文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是用带有点点悲伤的结尾结束勾勒,而另外一个则是一种明快的语调告诉给我们美好的结局。但两者多多少少还是都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意犹未尽,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个脱离尘世烟火的人们都未曾见过的美食,吃过一口,还会惦记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却还有与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留恋忘返,涟漪泛起。如果,让我再从深点的层次挖掘这篇文章的亮点,应该是作家的写作手法吧!我个人认为汪曾祺是借用了西方作家比较擅长的反讽手法,用这种点睛的笔调表现下的美好其实是不存在的,不现实的,不能被世俗世界接受的,这不仅违背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的道德观,更是对在中国如此盛行的佛教的讽刺与反观。讽刺,讽于外,更讽于内,很难想象,那代表清心寡欲的戒疤,可以在瞬间变得毫无意义,很难理解,那灭人欲的时代竟有如此自由美好的爱恋。在这里,当和尚并不是为了信仰,而只是一种合理的谋生手段。有时候,我会想,现在的旅游景点,供养着很多和尚道姑,他们的谋生想法是不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这只是我的滑稽之谈罢了,只是,还是感觉有点可悲的,虽然,<受戒>中有的是这样的和尚,但是至少他们拥有纯真的心,可是,现在的假和尚早以丧失了人的本性,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赚钱,甚至可以不折手段,不禁心生悲凉。很显然,我们世俗的社会很难再拥有这么淳朴的感情了,说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阻断了我们的情也好,说是现代化的理念西方思想的渗透埋葬了我们的灵魂也好,总之,人,要想活的逍遥,活的无拘无束,活的自由灿烂,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需要解答灵魂深处的问题,寻求内心的安宁,需要一颗明朗的心。

读了一篇好的文章,就犹如和智者进行过一次对话,我只希望,在未来的中国文坛上,可以出现更多的秀茵之作,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向如今满目疮痍的土地一样贫瘠。一篇<受戒>,虽然简短,但是意味深长,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沿着这条拥有宽度又拥有光的大道上一直前行,也希望,真能有那么一天,我的爱恋可以消解在“你有没有车,你有没有房”之中,谈一场没有世俗,即使平淡,只要幸福的恋爱。

[篇六:受戒读后感]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这些话,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应该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选择混乱时代极为难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的几年时间,以促成这个桃花源的生成。这个桃花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没有任何奸猾、恶意,众多的人物之间的相互自然的爱意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作者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没有丝毫的冬烘头脑与迂腐习气,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梦幻色彩。不过明海和小英子虽然不能完全算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们那种纯洁、朴素、自然而又有一点苦涩的爱情却确实可以给这种理想赋予一个灵魂。

在汪曾祺笔下,小和尚明海是聪明的、善良、纯朴的,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他们之间朦胧的异性情感,呈现出浪漫的、纯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这种情感发自还没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为这个桃花源的灵魂的象征,所以作者把它表现得特别美。譬如,明海受戒后,小英子接他回来时,问:“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声然后是小小声说:“要——!”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小说接着这样描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檫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小说中的少女小英子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的阴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虑或受压抑的阴影。她的焦虑与欲望被掩藏或装饰了起来,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芦苇荡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间是桃源式的环境。这一片空间里的人,与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忌讳”的约束。小英子初次见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个莲蓬扔给他吃,以后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小英子的母亲斥责明子时,径直叫他“儿子”,后来干脆把他认作了干儿子。明子帮着小英子姐妹画绣花,帮着做田里的农活,一起踩水,一起采荸荠……“男女授受不亲”的秩序被彻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里滋养起了一种最自然的相互依恋的情感。在这里,性爱被表述为一种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小说自始至终渲染的这种古朴淳厚的民风得到了升华与深化。“受戒”与“情爱”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命题在这里奇特地统一起来了。

二、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说里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首先,故事的行为“空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庵赵庄”这一符号,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当地,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它既不比别的职业高贵,也不比别的职业低贱,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们照样有人的七情六欲,也将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并不以之为贱:“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他们可以娶妻、找情人、谈恋爱,还可以杀猪、吃肉,唱“妞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这样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正所谓“饥来便食,困来便眠”。庙里的和尚是如此,当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织,温饱无虞,充满了一种俗世的美:“房檐下一边种着一棵石榴树,一边种着一棵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栀子花香得冲鼻子。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他说:“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这种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他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超越了政治、形态等功利层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态,这便是他塑造这些人性完全被释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谐的审美追求得到的进一步落实。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赞桃花源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阅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赞桃花源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赞桃花源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3218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