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形容寺庙钟声

形容寺庙钟声

2016-05-23 11:48: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形容寺庙钟声(共5篇)寺庙撞钟的意义和规矩寺庙撞钟的意义和规矩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梵钟就是佛钟,顾名思义是供寺庙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另外诸如起床、睡觉、吃饭等无不以钟为号。所以,不同用途则敲不同的钟。但敲钟的讲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形容寺庙钟声》,供大家学习参考。

寺庙撞钟的意义和规矩
形容寺庙钟声(一)

寺庙撞钟的意义和规矩

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梵钟就是佛钟,顾名思义是供寺庙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另外诸如起床、睡觉、吃饭等无不以钟为号。所以,不同用途则敲不同的钟。但敲钟的讲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钟要连击一百零八下。

一百零八下的规则与“九”有关,因为在我国古代,认为“九”具有极高、吉祥之意。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极致。

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僧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至于大钟为何要定为108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格致镜原》引《绀珠》云:“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之数。”合为108,其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这表明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通过佛来保佑丰衣足食。另一种说法是,佛教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忧愁。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所以,念经或诵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颗,就连菩萨也是一百零八尊,这些都是为了消除人们的烦恼而达到极好、吉祥之意。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佛教上称为“百八钟”。一般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称为晨钟暮鼓,

以警觉修行人要当勤精进,慎勿放逸。

一般的游人、香客到寺院都要撞钟三下,至于为何要撞三下?据说撞钟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所以凡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大都要撞钟三下,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

钟声能给人带来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一直到现在,大凡喜庆盛典,新春佳节,那悠扬的钟声仍在喧闹的都市上空回响,这钟声象征着和平、吉祥、振兴、奋进!

钟,平稳庄重,端庄安祥,千百年来作为中国寺院不可缺少的一种法器,一般都高悬在大殿或钟楼的梁上。在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洪亮„„

写在文章最后: 你没必要信佛,但应该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告诉你生活得更快乐圆满的秘密!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形容寺庙钟声(二)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寺的别名极多,《僧史略》载灵祐法师指出寺有十种名称,分别是:

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

这些名字有的很少流通,再提也意义不大,本文罗列几种唐诗宋词中常见用词,粗粗一数,已超十数。这些名称都是寺的意思,你知道吗?

1.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也作为寺院的总称。如: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

——【游云门寺】唐·宋之问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投道一师兰若宿】唐·王维

2.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又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众园。僧众所住之园林也。也作为寺院的异名。如: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

——【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唐·沈佺期

3.招提:梵语,四方之意。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

——【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唐·綦毋潜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

——【登西灵塔】唐·陈润

4.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经记载由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祇园后为寺通称。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

——【题东武丘寺六韵】唐·白居易【形容寺庙钟声】

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陈陶

【形容寺庙钟声】

5.绀园:寺之别称。绀指青而含赤之色,经典中称佛绀目绀发,故称寺庙为绀园,绀殿、绀宇均属此类。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游少林寺】唐·沈佺期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

——【宴兴德寺南阁】唐·李白

6.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

——【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张九龄

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龙门八咏·远公龛】唐·刘长卿

7.塔庙:早期佛寺以佛塔为主要礼拜对象,因此塔庙也是寺的异称。

云天宜北户,塔庙似西方。林下僧无事,江清日复长。

——【西郊兰若】唐·羊士谔

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唐·刘禹锡

8.丛林:也是寺之别称。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

——【访请上人】唐·牟融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唐·柳宗元

9.仁祠:佛寺别称。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

——【送舍利宿定普岩】唐·孔德绍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

——【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问

10.刹:梵语,译做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佛刹、宝刹、梵刹也用来代指佛教寺院。

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唐·张谓

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石梁卧秋溟,风铃作檐语。

——【游南明山】唐·唐彦谦

11.净居: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隐咏不夸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

——【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唐·孟郊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

——【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適

12.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佛经中给孤独长者布金买祇园的典故。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

——【从驾幸少林寺】唐·武则天

老僧趺坐入定时,不知花落黄金地。

——【题山僧水阁】唐·施肩吾

13.宝坊:寺院之美称。欲界色界之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大集经。又据,给孤长者布黄金为地买祇园,故寺宇号为宝坊。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

——【祇园寺】唐·綦毋潜

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马怀素

清朝的皇子教育

【形容寺庙钟声】

乾隆二十一年(1756),内阁中书赵翼被派充军机章京,逢早班之期,五鼓即需至值房,“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这给当时会试屡次落第的赵翼留下极深的印象,后来忆及,仍不禁感叹“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檐曝杂记》卷1)。直至光绪中期,任职吏部考功司的何刚德黎明时带领引见入宫,看到年幼近支王公入学,立刻想起“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说(《春明梦录》卷下)。

清人对这种要求至严的“家法”及其收效颇为得意,乾隆时为皇子授读的钱载在家信中写道,“盖一则习劳、一则聚在一处书房,心力易于定,而他务及外务均不得而使之近,此天家之善教也”(《郎潜纪闻四笔》卷十),这当然是鉴于前朝皇子或颟顸无知、或结党乱政而言的。

上书房课读制度的形成

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于清圣祖,这应与其早年经历有关。圣祖六龄即位,并未接受系统的教育,仅能跟随两名略通文字的内监学习句读与书法,至亲政后始有机会发奋勤学,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行经筵日讲。因此,当皇子临近入学之龄时,圣祖对于师傅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均有过缜密的考虑,而上书房课读的雏形即隐然其中。

由于康熙朝尚实行公开建储之制,相较于其他皇子,皇太子胤礽的教育最受圣祖关注,亦留下了更详细的史料。胤礽年幼时是由圣祖亲自加以训诲,“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指示精详”(《清圣祖实录》卷234),这在清朝可谓鲜见。胤礽稍长后,圣祖曾先后简派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为其授读,并命老成翰林时相随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年已十四,读完五经,圣祖乃正式为之选择讲官,经过与阁臣的讨论,最终确定为工部尚书汤斌、吏部尚书达哈塔与少詹事耿介三人,并于六月初九日起为胤礽课读,圣祖时常前往检查。

至于其他皇子,则并不能享有这种待遇,往往是年龄相仿者集中在一起就读,似亦无固定的师傅。不过,当皇太子与诸皇子皆在宫中时则一同读书,读书之处即是后来的上书房。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清朝作为满洲征服王朝,制度设计一方面需注意平衡满汉,另方面则强调“国俗”与满洲认同,避免同化。胤礽的讲官之一达哈塔为满洲正白旗人,不识汉字,圣祖特别召见训谕:“讲解书义,有汤斌等在,尔惟引若等奉侍皇太子,导以满洲礼法,勿染汉习可也。”(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起居注》)足见其用心之深。就《起居注》所载来看,胤礽清晨开始读书,先读经书,巳时练习满汉文书法,随后反复诵读本日所学经文,傍晚外出练习骑射,晚间讲官检查当日学业,任取一段经文令太子讲解,至此才结束一天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圣祖自言“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起居注》),因此也要求诸皇子按此强度背诵,胤礽往往在午后开始诵读,至傍晚才可诵满120遍。

世宗即位时,三子弘时二十岁,四子弘历、五子弘昼俱仅十三岁,正为读书之龄,此先已由庶吉士福敏授读数年。雍正元年(1723)正月,世宗命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稽曾筠为皇子师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开讲,其后又有蔡世远、梁诗正、任启运等年辈稍低的翰林入直。乾隆元年(1736)正月,高宗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福敏、徐元梦等为皇子师傅,为时年九岁的皇长子永璜、七岁的次子永琏授读。世宗、高宗父子都在改元之岁首宣布皇子就傅,显然是欲郑重其事。不过此时课读皇子并无固定场所,曾先后换过南薰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等几处地点。

乾隆朝是上书房课读走向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乾隆初,高宗选择干清门内东庑五间作为上书房的固定场所,据昭梿言,选择此处是因为“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啸亭续录》卷3),皇帝在干清宫中即可听到皇子读书之声。其次是上书房总师傅的产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侍郎介福、观保、蔡新为上书房总师傅,后来则更多

以大学士、尚书等贵臣派充,专司稽查。复次是“皇子六岁入学”家法的确立,并推及至于近支子孙,虽然尚不清楚这一变更具体发生于何时,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份上谕中,高宗已然将之形容为“我国家之制”,并作为清朝皇子教育远胜于先代的例证(《清高宗实录》卷1067)。在退位前一年,高宗已五世同堂,自皇子以至元孙皆在上书房读书,上书房课读至此达到巅峰。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上书房无印信、无额定实缺,并非官署,上书房行走是派差,各官均另有其本职。在乾隆初确定固定地址前,上书房仅是一种泛称,其满文作dergi bithei boo,dergi有尊上之意,故汉字有“上”、“尚”两种歧写,《御制增订清文鉴》释为“内廷阿哥读书之所”(dorgi agesai bithe hūlara ba),满人旧有“书房”(bithei boo)之称,或因皇子读书所在,故加dergi以示尊崇。

晚清以来学者就上书房的始设年代问题聚讼未决、歧说纷出,事实上,从康熙朝皇子读书开始,宫中大抵即有上书房之称,最终在乾隆朝形成完善的课读制度,因此没有必要亦不可能追溯到一个确切的初始年份。

书房课程与作息

前述胤礽的课程只是早期皇子教育的一种尝试,雍干以降,无论是课程强度、学习内容还是仪式规范,皆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完善。

皇子入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尊师,这主要体现在仪式上,清朝皇子的地位甚为尊崇,王公大臣皆须双膝跪行礼,汤斌为胤礽课读时,虽是坐讲,但见面、授书时仍需跪拜。雍正元年弘历等入学时,世宗本拟令皇子拜见,后因诸师傅惶恐不敢受,乃改为皇子作揖,诸师傅站立受礼,从此成为皇子拜师礼之定制。平日授读时,诸师傅亦不必向皇子跪拜,不过这只限于汉臣,由于八旗制度下形成的强烈的主仆意识,教授满蒙语文与骑射的谙达仍需向皇子长跪请安,口称奴才。

学习尊师的另一方面来自皇帝以身示范的影响。上书房总师傅固是由重臣兼充,不过真正为皇子授读的诸师傅多系以翰林派充,品秩不高,皇帝对之十分尊重,时加问候、赏赐,以确立师傅在皇子间的权威。世宗某次驾临书房,梁诗正正为弘历作大字,世宗见“墨渍袍袖”,特命弘历在一旁护持(《郎潜纪闻三笔》卷11)。

就汉文经典的学习来说,上书房根据就读皇子皇孙的年龄与程度,分为若干房,由不同的师傅授读。当时虽没有一份明晰的课读章程,但历任师傅遵循的读书次第与范围是大致相同的,即由经学而史学而词章,这可从高宗与仁宗的回忆中得证。高宗九岁读书,十四岁学作文,至二十岁“其间朝夕从事者,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乐善堂全集》庚戌年原序);仁宗六岁随

广西南宁市寺庙历史
形容寺庙钟声(三)

古代的南宁只有寺庙,叫天宁寺,后来才有城。所以称“先有天宁,后有南宁”。寺庙带来南宁的发展随后南宁就有“九庵十八寺”之称他们是水月庵,地藏庵,西竺庵,地灵庵,准提庵,树灵庵,普贤庵,白云庵,石台庵,观音阁……寺庙有龙兴寺,乌龙寺,青山寺,镇宁寺,明秀寺,崇善寺,宝林寺,保平寺,锦露寺,弘仁寺(宏仁寺),护国寺,犀牛寺,感恩寺、佛圣寺、清水寺、福善寺、馥莲寺……这些寺庙多到老南宁先人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乌鸦飞不过和尚田”。现在这些繁荣热闹的寺庙文化不再出现了,但随着南宁国际都市的形成,东盟南博会永久坐落南宁,东南亚普遍信仰佛教。老南宁寺庙文化挖掘应是一个很好与东盟各国交流的项目。

信息来源——: .gxcity .com/2011/0601/17726_4.html

注意:这里收集的信息只包括“九庵十八寺”,暂不包括“庙、府、堂、观”。

********* 水月庵 *********

原址——临江街(旧址:南门外下廓街)

现址——青秀山风景区

以前,在南宁临江街有一座古老的水月庵,属砖木结构的三进厅和两廊一阁,入门的一进厅是客厅,有一木屏风,上面雕刻着阁祖师头像,二进厅是出家尼姑的住舍和天井,三进厅是放置菩萨佛像供人们烧香朝拜的,地铺褐色石板,大门对着是区临江街。水月庵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大概在清末建成。

在抗战时期,水月庵于(1938年)8月30日被日机轰炸,大厅被毁,死伤尼姑及部分避难民众约六十多人。文革期间,破“四旧”之风盛行,水月庵首当其冲,被迫停止一切佛事活动。

因市政府征地扩路的需要,水月庵于1988年初夏搬迁到风光绚丽的青秀山风景区,天池西面,当年的普贤庵遗址上重建。市政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青秀山水月庵新址隔江而望的五象岭上建造了一座凉亭和一座尼姑坟,以纪念当年死去的尼姑和避难的民众。

信息来源(2006年8月28日)感谢网友“泉友”—— .gxsky. com/blog_view_25859.html

********* 西竺庵 *********

原址——今新阳路西平桥头(旧址:城外西平街,清康熙十一年,郡人公修。)

现址——

********* 普贤庵 *********

原址——青秀山风景区,天池西面(旧址:青山脚竹林中,清同治间建)

现址——

准提庵:(旧址:城北七里,明建)

地藏庵:(旧址:城西五里,清康熙五十三年,士民捐修)

地灵庵:(旧址:城东南八里,清光绪初,比丘尼募捐)

树灵庵:(旧址:东门外半里)

石台庵:(旧址:城南)

白云庵:(旧址:青山凤凰头)

另有记录——白衣庵:(旧址:城西五里,明万历间建,清康熙四年,左江镇总修)

另有记录——梁天庵:(旧址:在城南六十里,面八尺江)

信息来源:

感谢网友“尚方宝剑”(2009-07-12)——《旧时南宁的庙宇》.gxnews. com. cn/u/48036/a/303190.html

感谢网友“西平桥”(2011-09-23)——《忆南宁·邕江码头:文脉之地 商帮云集(7)》 nnnews. com. cn/xwzx/WHYS/XSLZ/201109/t20110923_343584.htm

********* 天宁寺 *********

原址——解放路兴宁区图书馆处(旧址:仓西门外沙街,唐建,名龙兴)

现址——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

简介——【形容寺庙钟声】

“先有天宁寺,后有南宁城”,历史悠久的天宁古寺,前身为始建于唐朝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的龙兴寺,是南宁创建年代最早的佛敦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280年的历史了。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改称天宁寺,并一直沿袭至今,与北京、扬州、常州、嘉兴、鹤壁、邢台、安阳、雷州、宁波等地的“天宁寺”同名,如璧互拱,遥相呼应,风采万千,真乃“山河天眼里,佛光普照中。世界法身内,光光相映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再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成立“南宁商务总会”。民国四年(1915年)改名为“南宁总商会”,清宣统元年(1909年)各商户募捐集资改造修建。民国后,商会将原一进大厅改作礼堂,是南宁工商界人士集会、议事的场所。民国十年(1921年)10月24日,孙中山大总统出巡抵达南宁,于27日在该礼堂作《关于广西善后方针》的演讲。1950年南宁商会改组为南宁市工商业联合筹备委员会,为市工商业联合会办公驻所。1979年改为兴宁区人民政府驻地。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物阜民丰,在多方面有心人士的关心下,广西佛教协会得到批准在南宁市重建天宁寺,1995年选址柳沙园艺场(南宁市柳沙泰昌岭天宁寺内),近因城市规划而停办,筹划搬迁。

正当重新筹划易址建寺的时候,广西佛教协会接到了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盛情邀请,自愿将公园内的五百亩两块土地划给广西佛协建天宁寺,并于2006年10月3日(农历8月12)在良凤江菩提园内举行了天宁寺大雄宝殿的开工奠基仪式。2009年11月7日,广西佛教协会会址天宁寺在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

信息来源(2007年7月19日)感谢网友“泉友”—— .gxsky. com/blog_view_163632.html

********* 镇宁寺(建宁寺) *********

原址——望仙坡镇宁炮台附近

现址——明秀东路虎丘村青松岭

简介——

建宁寺是古代南宁九庵十八寺之一,古时与青秀山山上的观音寺、水月庵、孔庙、天宁寺等寺庙齐名。建宁寺始建于宋朝年间的古寺,有近千年历史,原名镇宁寺,原址位于望仙坡镇宁炮台附近(现虎邱小学内),是一座三进两廊的寺庙,当时的镇宁寺就像南宁的水街、望火楼、东门、南门、北门、仓西门\城隍庙、钟鼓楼等地名一样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烂熟于耳。

南宁城市面积古代是“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镇宁寺的位置处于城外不远的望仙坡上,应该说是离当时的城墙不远,而且寺里常年住着和尚打理佛事,逢初一、十五,各方信众纷纷前去上香祈福。所以香火旺盛。.

1939年8月30日,日本鬼子出动轰炸机12架次空袭南宁市,将建宁寺夷为平地,日本投降后曾两迁四建,2007年1月迁至建宁寺现在的所在地明秀东路虎丘村青松岭,盖有简易堂一座,近日,该寺筹集善款280万元重建昔日被日本人炸毁的建宁寺大雄宝殿。 近日,建宁寺大雄宝殿重建奠基暨三世佛开光庆典在南宁市虎邱村青松岭建宁寺举行,建宁寺江重新对外开放。

信息来源(2011-09-15)感谢网友“江风”—— gxnews. com. cn/u/42560/a/766519.html

********* 明秀寺 *********

【形容寺庙钟声】

原址——(旧址:城北五里横塘村)

现址——友爱村

简介——

明秀古寺兴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当时起名为“圣堂庙”,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至明朝正统九年(1444年)更名为“明秀寺”。

几经战乱摧残的明秀寺如钢铁巨人般庇护着十方众生,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只剩得残梁片瓦的明秀寺才得以重修。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于2003年农历10月25日,由友爱村善心人士发动村民又一次重新装修了明秀寺,到2009年从省外请回了三宝佛像和菩萨圣像。

********* 崇善寺 *********

原址——云亭街市一中(旧址:城西四里,或,城西二里)

现址——

崇善寺位于南宁市云亭街,曾是邕城的四大佛教名寺之一,始建年代不祥,明嘉靖二十九年【形容寺庙钟声】

(1550年),知府王贞吉将其改成西廊书院后来又恢复寺名,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邕宁县立中学,校舍由太子庙和崇善寺合并而来,民国时期被毁,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寺址现为南宁市一中。

2003年11月一块曾见证过首府兴衰和荣辱的“重建崇善寺碑记”石碑被发掘出来。这块被誉为“活史书”的石碑,让人们依稀感受到昔日“邕州名寺”的风采与辉煌。发现石碑的地点在南宁市一中教学综合楼的施工地上,连同发掘出来的还有一对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石础.据文物部门介绍,崇善寺被毁之前香火极盛,当年徐霞客游历抵邕时,曾在此寺小住过一段时间,在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对这也有过记载。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有关闻静和尚病逝崇善寺的资料:

《徐霞客游记》中所写:“(崇祯丁丑年)十二月初十至崇善寺,闻静闻永诀事:殁于九月二十四日酉时,此隔余行一日耳!寺僧引至窆骨所,拜而哭之,南顾桥上(今西平桥),雇奴行李适至,遂宿城外野店,一别南宁已七十五日矣。”

《徐霞客游记》留下了做客南宁的最后一页:“十一日,余在南宁行道莫决,闻静闻诀音:必窆骨鸡足山。遂至崇善寺,拜检遗骨起置大竹箱间,取道庆远府,由黔入滇。”

信息来源(2007年7月19日)感谢网友“泉友”—— gxsky. com/blog_view_163649.html

********* 乌龙寺 *********

原址——新华街水塔脚邮政局大楼(旧址:仓西门内)

现址——

据《南宁市志》记载,乌龙寺初建于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那时候还处于城外。皇祐五年,古邕城在战争中被烧毁,于是重建新城,乌龙寺才被包入城内。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云南鸡足山大觉寺和尚广映历尽千难万险来到邕城,住进了乌龙寺。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朝廷厉行兴学,社会上兴起毁庙办学之风,纷纷把寺庙改成学校,把寺产充作校产。乌龙寺自然不能例外,被改为南宁府中学。

信息来源(2008年2月3日)感谢泉友、银喜善—— gxsky. com/blog_view_288202.html

********* 弘仁寺 *********

原址——邕江大桥南端,江南休闲公园至江南路区体育馆附近(旧址:安塞门外) 现址——

弘仁寺相传是明代万历年间,南宁举人肖云举(今江南淡村路人)考取进士,官晋礼部尚书,回南宁省亲时斥资所建。那里原有一座七莲庵,肖云举在七莲庵的原址改建弘仁寺。弘仁寺成为南宁名胜,不仅因其建筑物古朴美观,寺内有铜钟.更因寺内那口声音清脆的铜声而出名。

每当夕阳西下,皓月初升,江船晚泊,寺僧敲钟,钟声宏亮悦耳,因受河水振波影响,发出的回音拖得很长,钟声余响令人悠遐思。回响江天,余音悠悠.民间流传有"弘仁晚钟一打二响"之说和"弘仁晚钟应声拖"的诗句。

到民国时改设江西小学,建邕江大桥后拆毁,文物古迹无法找寻。

信息来源(2007年7月5日)感谢网友“泉友”—— gxsky.

com/blog_view_155723.html

********* 宝林寺 *********

原址——(旧址:城东八里埌边村)

现址——

南宁的宝林寺等都有慧能的弟子创建主持。

信息来源(2008年2月3日)感谢网友“漓江雨轩、黄启善”——

《从广西寺院的出现看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guilinlife. com/thread-399110-1-1.html

护国寺:(旧址:城内府治东大街,,明万历年间建为关帝庙)

宝林寺:(旧址:在城东八里埌边村)

青山寺:(旧址:在城东二十里青山,明万历年间,县萧文端公建,该寺倚崖面江,雄奇诡丽,复有长桥乔木,古榕怪石,清幽绝俗,实为全县名胜之区)

罗山寺:(旧址:在城北二十里罗山,相传晋葛洪修古寺于此,明嘉靖八年,副总兵张祜,建亭其上,名曰仙迹,该寺与青山寺,同为县内名胜)

保平寺:(旧址:在城南五里平南村,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吉贞改建中郭书院)

锦露寺:(旧址:在城西八里中尧村,明正德间建)

佛圣寺:(旧址:在城西南八十里胡村叚西)

清水寺:(旧址:在城北安吉)

感果寺:(旧址:在四塘)

馥莲寺:(旧址:在牛角湾(北宁街),清康熙年间建)

犀牛寺:(旧址:在沙井马村)

信息来源:

感谢网友“尚方宝剑”(2009-07-12)——《旧时南宁的庙宇》gxnews. com. cn/u/48036/a/303190.html

感谢网友“西平桥”(2011-09-23)——《忆南宁·邕江码头:文脉之地 商帮云集(7)》 nnnews. com. cn/xwzx/WHYS/XSLZ/201109/t20110923_343584.htm

描写寺庙的句子
形容寺庙钟声(四)

1、来到了寺庙的中央,一座“大雄宝殿”我情不自禁进了大门,一位头戴黑珠、伸手张指,的“如来佛祖”呈现在我的眼前。旁边十八罗汉、观音菩萨等。

2、走出建筑物,立马就看见了一座旧得不能再旧的寺庙,它的屋角、屋檐都沾满了尘土,看起来十分阴森,在傍晚霞光的照射下它就像一栋“鬼屋”。

3、走进寺庙,我看见一尊巨大的佛。描写寺庙的句子。走出寺庙,就看见一个池塘叫放生池,放生池里有一只乌龟,它游得可真“快”,可称“游泳健将”了。

4、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5、寺院周围,那九座富有色彩的山峦,像正在开屏的孔雀,那艳丽迷人的尾巴环抱着孔雀头——潭柘寺。

6、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

7、张飞庙是长江上游的一颗明珠,它位于云阳县城南岸,号称巴蜀第一胜景。

8、走进寺门,跨过门槛,在前面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塑像,样子不好看,我便朝他做了个鬼脸。旁边有几个和尚一边念经,一边打坐。描写寺庙的句子。妙果寺墙上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一看就知道有一些年头。这些建筑物的木桩经过时间的侵蚀,有一些外皮已经剥落,显得十分破旧。

9、离杭州西湖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听不到念经诵佛之声,也听不到悠扬钟声的寺庙,它,就是岳王庙。

10、走到大院中央,抬头便是一望无际的天空,寺虽小,却有一种不衰的感觉。寺里若无他人,寂静的空气中,几只鸟儿唱歌,听着就十分悠然。这时,一个老和尚走了过来,向我们问好,我们也向他一拜。刚拜完,老和尚便疾步离开。我有一点好奇,想出跟踪一计,偷偷跟着老和尚前行。

11、大昭寺是信教徒和藏族人朝佛的圣地。这时香烟缭绕,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他们双手合十,举过胸、额、头,然后平扑在地上。天天如此,以致使石板许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12、抬头望庙顶,令人眼花缭乱。那一个个佛爷凸起的脸也宛如夏季夜空数不清的星斗,它们神态各异,千姿百态。

13、寺庙一定藏在深山中,我画了一步步的石板路,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顶,路上,有挑水的和尚,有络绎不绝的香客,他们手提篮子,篮子里装了水果、食物、香……他们一直往前走,看起来非常虔诚。

14、恒山悬空寺,全寺紧紧贴在恒山的悬崖峭壁上,仅用一柱支撑,十分惊险,似乎随时都会掉下来,令人望而生畏。

15、远远望去,普先禅寺就像天宫一样。那一排排、一栋栋的建筑物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跨进大门,啊!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建筑物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颜色鲜艳夺目。

16、比起喧闹的城隍庙,静安寺,则是一个特立于繁华闹市中的佛门净地,人们排着长长的队,只为在那颗由整木雕琢而成的观世音菩萨像前三叩大拜,以祈求平安别看叫静安寺,但它是上海很繁华的地方。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八七米,宽二点六米,重一万一千公斤,可是中国最大的玉佛像哦!

17、夕阳西下,漫步于寺庙之中,聆听深沉而悠远的钟声,感受诗人落榜之时之情之景,别有一番意境。

18、古老的司徒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面临碧波万顷、银光闪耀的西太湖,背靠诸峰连绵、重岩叠翠、巍峨高大的邓尉山。园中有相传为汉朝大司徒邓禹亲手栽植的四棵古柏。

19、登上石阶,只见屈子祠就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周围的树木花草为这座雄伟壮丽的祠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20、这座寺庙不大,庙顶上铺满了琉璃金碧辉煌,屋脊上雕刻了好多仙人,栩栩如生。

21、我耳边仿佛回响起了“当、当”的钟声,真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2、大殿内尘封土积,蛛网纵横,塑像已残缺不全,壁画因受风雪的侵袭,也色彩斑驳模糊不清了。

23、古老的寺庙在朦胧夜雾的笼罩下,像一幅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显得分外沉寂肃穆。

24、花寺的院子比较小,更显得院中的几棵菩提树硕大无比。虽然已是深秋了,但它们还是那么挺拔苍翠。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_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_作者刘长卿
形容寺庙钟声(五)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其全文诗词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送灵澈上人原文及翻译_送灵澈上人阅读答案_作者刘长卿
[鉴赏]
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相关热词搜索:寺庙钟声音效 寺庙钟声下载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形容寺庙钟声”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形容寺庙钟声"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42655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