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

2016-06-04 09:46: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兰陵笑笑生(共5篇)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 情与欲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的意义所在 情和欲要有度《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又是一部哀书。它描写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风情故事。风情是全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市井生活的亮色。《摇落的风情:第一奇书〈金 瓶梅〉绎解》采用回评的形式,用散文的笔法,结合小说的内容展开解读,文笔活泼,幽默风趣,见...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兰陵笑笑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 情与欲》
兰陵笑笑生 第一篇

兰陵笑笑生写《金瓶梅》的意义所在 情和欲要有度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又是一部哀书。它描写了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风情故事。风情是全书的主要内容,也是市井生活的亮色。《摇落的风情:第一奇书〈金 瓶梅〉绎解》采用回评的形式,用散文的笔法,结合小说的内容展开解读,文笔活泼,幽默风趣,见解深刻。同时还从世所罕见的《金瓶梅》绘画《清宫珍本美 图》中,选取了100幅精美的图画,配在每篇文字前面,使其图文相生,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宋朝的故事,明代的人物,恒久鲜活的世情

《金瓶梅词话》当产生于明代嘉靖晚期的山东一带。

今天虽不能确定《金瓶梅》诞生的具体年月,不能确知它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成书过程,但论其主体部分写作于明嘉靖间应无大错;同样,虽不敢肯定作者究竟为何方人氏,不敢肯定书中所记为何地风俗,但论其方言习俗为山东地区也比较可信。

作为由“水浒”一枝再生成的森森巨木,《金瓶梅》似乎在续写着赵宋的故事。其是“武松杀嫂”的放大样,又是“水浒三杀”的精华版,而时隐时现的梁山 好汉、嬉玩国事的大宋皇室、徽钦两朝的重臣尤其是奸臣、北宋军队的不堪一击和帝国沦亡,也都出入其间,穿插映衬。而细细阅读,又觉得这个宋朝故事已被赋予 了新的时代特征,觉得那皇帝更像明朝天子,将相亦略如明朝大臣,至于州县官吏、市井商贾、各色人等,无不被点染上中晚明的色泽。抄撮和蹈袭是不会产生伟大 作品的。兰陵笑笑生在拣用前书时文之际毫无迟疑,正在于他强烈的文学自信,在于他丰厚的艺术积累,在于他必定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叙事中若不经意,解构重 构,已将他人之作和他作之人化为写作元素,化为小说的

零部件。于是故事仿佛还是那宋朝旧事,人名也多有“水浒”故人,而声口腔范、举手投足已是明代人物所 特有。【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展示的是一幅中晚明社会的全景式生活画卷。

作为英雄演义的《水浒传》,叙述了一个接一个好勇斗狠的故事,其场景常常是血沫遍地,却也无以避免地要写到世相和世情。而《金瓶梅》则以主要笔墨摹 写市井,以全部文字凸显世情民风。西门庆在世之日何等赫赫扬扬,相交与追随者亦多矣,而一旦长伸脚子去了,立刻就见出样儿来。第八十回引首诗有“世情看冷 暖,人面逐高低”一联,引录的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元人刘埙尝为之怅然慨叹:盖趋时附势,人情则然,古今所同也,何责于薄俗哉!(元·刘埙《隐居通议· 世情》)

世情,又称世风,向有“三十年一变”之说,是所谓移风易俗也;而自有文字记载至于今日,“趋时附势”为世人所厌憎,更为世人所遵行,又何时何地真能脱出这十字俗谚?

《金瓶梅》以种种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纷纷繁繁的世相,呈现了流淌在市井和庙堂的“冷暖”“高低”,也摹写出世人的“看”与“逐”,真可称乐此不疲、兴味无穷啊!鲁迅论 《金瓶梅》:“描写世情,尽其情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之人情小说》,《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一个“伪”字,穿越世情 表层那常见的温馨热络,而点出其最本质的内涵。笑笑生不动声色地叙写和嘲讽世人和市井,嘲讽那万丈红尘和虚情假意,伪情笼罩,包蕴着熙来攘往的人们,包蕴 着那个时代的风物和世相。那是明代人的生活,是他们的悲哀;或有很多很多,也是今人正相沿承的生活,是我们仍不能摆脱的文化和精神痼疾。

阅读《金瓶梅》,当然要唾弃西门庆、潘金莲等人的恶行和丑事,但若仅仅如此,便降低了该书的整体价值和深长意蕴。

兽性、虫性与人性

【兰陵笑笑生】

自打《金瓶梅》流传问世,便有人将该书主人公西门庆喻为禽兽。他的巧夺豪取,他的贪赃枉法,他对女性的纠缠、占有与侵凌残害,尤其是他那毫无节制的性生活,在在都显现着类乎禽兽的特征。

这种情形又不是一种个例,也不限于男性。如潘金莲的乱伦和群奸,她以及春梅那过于亢进无法抑制的性欲;如遍及整个社会、跨越僧俗两界的贪婪,那对大 小财富无耻无畏的追逐;如冷酷与嗜杀,追欢与狎妓,忘恩负义与无情反噬,都能见出禽兽的影子。《金瓶梅》展示的应是一种末世景象,而末世和乱世最容易见到 兽性的泛滥:劫财杀人的艄子陈三翁八,谋害恩公的家奴苗青,构讦旧

主遗孀的吴典恩,拐财背主的伙计韩道国、汤来保、杨光彦……他们的行径,又哪一种不粘连 着兽性呢?文龙评曰“但睹一群鸟兽孳尾而已”,亦别有一种精辟。

古典小说戏曲中常有一些禽兽的化身:白猿、黑猪、鹏鸟、燕子,甚而至木魅花妖,皆可有人间幻相,亦多不离禽兽本性。吴月娘曾多次用“九尾狐”指斥潘 金莲,大约出典于传衍已久的商纣故事,那奉命祸乱天下的千年狐精,一登场便令人印象深刻,从此便成了恶毒妇的代称。而第十九回拿了老西的钱去打蒋竹山的两 个捣子———草里蛇鲁华和过街鼠张胜,其行止心性,也是更像兽类的。

与兽性相伴从的还有虫性。连百兽之王老虎都可以称为大虫,则上面所列一蛇一鼠,应在虫兽之间,更多的是虫性了。像武大郎活着如虫蚁般忍辱偷生,死亦 如虫蚁般飞灭,若非有一个勇武的二弟,又有谁为他报仇呢?而其女迎儿,亲父被害不去声冤,父亲死后屈身侍奉仇人,虽有一个勇武的叔叔,也绝不敢说出真相, 的确是一“蝇儿”也(迎儿,源出《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为潘巧云之使女,与主母同时以奸情败露被杀。词话本中多处将“迎儿”写作“蝇儿”,或亦有意为 之)。《金瓶梅》以一个小县城为主要场景,而市井中人最多虫性十足之辈,如老西会中兄弟常时节和白来创,如游走于妓馆间的架儿光棍,如当街厮骂的杨姑娘和 孙歪头,如哭哭咧咧的李瓶儿前夫蒋太医,或也有风光得意的时候,从其生命整体上论定,怕也是更像一条虫儿。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虫性也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之一。有意思的是《大戴礼记·易本命》曾以“虫”概指宇宙间一切生灵,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 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麟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倮之虫,即是指人,缘此便有了“虫人”一词,“虫人万千……相互而前”(清·恽敬《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圣贯天地,宙合百家,虫人万千,内 外精粗,如左右腓,相互而前。”),写出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抗争与微末存在。唐玄宗将爱女寿安公主呼为虫娘,溺爱与珍惜固在焉,而后世诗文中多以之代称歌 姬舞女,谑而虐也。“虫娘举措皆淹润,每到婆娑偏恃俊”(宋·柳永《木兰花》其三,见于《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柳永词 句,不正似为《金瓶梅》中李桂姐、吴银儿、郑爱月儿之辈赋形写意么?

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念来看,则虫性、兽性都应是人性嬗变蝉蜕之蛹,其在人性中的残留亦在在有之。三者固大不同,然又常常纠结缠绕,与时消长,统一于 人的生命过程中。《金瓶梅》卷首“酒、色、财、气”《四贪词》,哪一项不牵连着兽性或虫性?又哪一条不弥散着人性的共同弱点呢?

许多事情是很难清晰界画的。“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究竟写的是情还是欲?是兽性还是人性?对于兽来讲,兽性当然是无罪的;而对于人而 言,人性与兽性常又相互转换包容。世情如斯,民风如斯,夫复何言!这就是《金瓶梅》的价值所在。作者肯定是痛绝西门庆、潘金莲之类的,摹画时却非全用冷 色。通读该书,我们仍能从一派淫靡中发见人性之善:老西对官哥儿的慈父情怀,他对李瓶儿之死的由衷痛殇,读来令人动容;而潘六儿以小米酱瓜赠磨镜叟,她在 母亲死后的伤心流泪,当也出于人之常情。

作为一部世情书,兰陵笑笑生写了大量的恶官、恶民、恶念和恶行,也写了恶人偶然或曰自然的善举,以及普通人的麻木与作恶。丧尽天良之事,书中触目可见;而丧尽天良之人,书中却一个未写。不是吗?

市井中的爱欲与风情

兰陵笑笑生显然是一个精擅戏曲的人,尤能见出他喜欢《西厢记》,在书中

《谁是兰陵笑笑生,揭秘《金瓶梅》作者疑团》
兰陵笑笑生 第二篇

破解“兰陵笑笑生”之谜:谁是《金瓶梅》作者?

原题:破解“兰陵笑笑生”之谜——王世贞与兰陵笑笑生关系考证【兰陵笑笑生】

世传《金瓶梅》作者为“兰陵笑笑生”,后世考证,有指为屠隆者,有指为李开先者,有指为贾三进者,最为流行的是指为王世贞者。

【兰陵笑笑生】

持王世贞说者,主要是根据《明史?王世贞传》和《万历野获编》以及有关王世贞的身世、生平、籍贯、爱好、文学素养、社会经历、思想风貌、创作时间、生活习惯等,“与《金瓶梅》全书对勘”,认为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与王世贞的各种情况都“很对口径”、“王世贞的影子完全摄在《金瓶梅》中”,所以,“王世贞是最有条件写此书的作者。”持反对意见的赵景深先生,于解放前发表了《谈〈金瓶梅词话〉》一文,确定“笑笑生”为山东峄县人。认为,王世贞非《金瓶梅》作者,在当时似乎已成为定论。然而,“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人,却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笔者支持王世贞说。首先,据笔者考证,王世贞的祖籍就是山东峄县,也就是琅琊,也就是兰陵,王世贞完全可以说自己的郡望为“兰陵”。

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纶音世贲录后序》载:“臣家自琅琊之度江左,世世当肺腑寄,稍替于宋。而先司谏起孤生,受思陵(即宋高宗赵构)遇,虽用积直,忤相(秦)桧,偃蹇晚节,然犹出典方州,秩中大夫,以大耋终。有子二人,同举进士,历监郡。录(即《纶音世贲录》)中二告身,即司谏与其次子所被者也。自司谏,五易世,而为梦声沿牒,理昆山学事,遂家昆山。其后人,能不废其业。然内薄元德(即瞧不起元朝的统治),不仕。而至于永乐中,稍稍有闻者。盖成(化)、弘(治)之间,而青紫相禅矣。故事,以考最闻,或遇庆,霈六品而下,身有敕,其父母如之;四品而下,身有诰,其父母如之;二品而下,身有诰,其祖父母如之;三品而上,以劳勚闻者,殁有祭,其俪亦如之;祭有辞,由郎署而上至公卿,以使事行者。小有敕,大有敕谕。而王氏之被赐者,四十余人,制诰之类七十通。窃闻之明主爱一嚬一笑,以故人得之皆用为贵重。故其诗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盖华衮之宠,有不能胜片言者。而臣家,自世王父挟束书,徒步公交车,以有官位,其相继而被赐,所谓四十余人,或以其身,或以其子孙,极而至于闺闼之内,或从夫,或从子,而皆有以动人主之视听,而得其所谓宠于华衮者。呜呼,亦盛矣哉!第臣之族,指众且愚,多不能名其先德,甚或举而弁髦之,以故悉为录,而梓之义田之塾,以示夫为子孙者,感国恩之旁魄,则惟所以效追祖武之焜耀,则惟所以绳,将以王氏有闻于世世哉。臣不佞,庶几有望焉。”在此《序》中,王世贞明确说自家是“琅琊王氏”之后。

又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宛委余编五》载:《李翰作凤阁王侍郎传论序》曰:“太子晋之后,有(王)错为魏将,(王)剪为秦将。自秦至汉,有(王)吉,有(王)

骏。自汉至晋,有(王)祥,有(王)览。其正绪也,则(王)悦、(王)洽、(王)珣、(王)珉。其傍支也,则(王)浑、(王)戎、(王)衍、(王)经。”《野客丛书》云:“浑济坦之蒙修之属,皆太原裔。后汉隐士霸之后,祥、览、敦、导、义、献之流,皆琅琊裔。汉御史大夫吉之后也,浑、戎、衍、澄,亦琅琊裔,祥之别派也。肃、恂、虔、恺,兰陵人,后汉良之后也。仪阳城人魏修之后,浚、彝、矩、畅,弘农人。晋世王氏,无虑十余派,而琅琊为盛。”此中,王世贞说到了“琅琊王氏”和“兰陵王氏”以及“弘农王氏”。

另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七《宛委余编十二》载:“江左门高,故称王、谢。其次,则顾、陆、朱、张。梁武以此速侯景之叛。淮北,则推崔、卢、李、郑、崔。浩宗虽灭,而贵不衰。陇西之李居次。唐文皇以人主之势发忿,而望不益江左。见并于隋。故王、谢小减。琅琊之王,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际,太原渐贵,至宋益贵,是亦乘除之数也。虽然,谢那得比王。王自琅琊、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北海陈留为齐王田和后,东海亦自姬姓。天水九姓,为王子比干后。高平、京兆为信陵君后。又有出自楚威王后者。而谢无闻也。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贯三为王。而谢义,辞谢也,又凋谢也。王氏二十一望,而谢二望。王氏母论汉,即未渡江以前,而为公卿著名者十余人。谢固寥寥也,始兴筚路之勋,与庐陵雍容之业,又倍屣也。谢安得比王?”此中,王世贞再次提到“琅琊王氏”。

根据以上王世贞的记述,可以确证,王世贞自认是“琅琊王氏”之后,即山东“琅琊王氏”之后。

实际上,山东之“琅琊”、“兰陵”、“峄县”都是同一个地方。

据《山东通志》卷三载:“峄县,周初为鄫子国。春秋时,属鲁。其东为鲁次室邑,南为偪阳国地,后皆入于楚。改次室曰兰陵。秦属薛郡。汉为氶、兰陵、缯三县地,属东海郡。东汉因之。晋废缯,置兰陵郡,治氶县。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复改兰陵为承,属沂州琅琊郡。宋因之。金复改为兰陵县,置峄州,治此。元省兰陵县,入峄州,属益都路。明改为峄县,属兖州府。邑有葛峄山,因以为名。即《禹贡》所谓峄阳孤桐也。详《圻封志》。春秋昭公四年,取鄫。详《圻封志》。《史》:荀卿适楚,以为兰陵令,改缯属琅琊国。开皇初,兰陵郡废,分氶置缯州及兰陵县,氶仍为治。大业初,又废鄫州及氶,移兰陵县于氶地。武德四年,置缯州,仍改兰陵为氶。又别置兰陵、缯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明昌初,改县。兴定中,置州。至元二年,省入,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

根据这些记载,琅琊郡与兰陵县实为一地,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因此“琅琊王氏”与“兰陵王氏”,实际也是一回事。王世贞可以自称为“琅琊王世贞”,也可以自称为“兰陵王世贞”。

【兰陵笑笑生】

其次,王世贞与“笑笑生”有着难解难分之缘。要搞清楚王世贞与“笑笑生”的关系,首先必须先搞清楚王世贞与“笑笑先生”的关系。

“笑笑先生”,是北宋时期一个名叫文同的人的雅号。据《宋史》卷四百四十七《文同传》载:“文同,字与可。梓州梓童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轼,同之从表弟也。同又善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与同,同为馆职,见同京南,殊无言及将别,但云明日复来乎?与子话。公度意以话为画,明日再往,同曰:‘与公话,则左右顾恐有听者。’公度方知同将有言,非画也。同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迭之如饼状,引之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公度乃悟,所见非生者。有《丹渊集》四十卷行于世。”

据此可知,文同曾经自号“笑笑先生”。除此之外,他还有“石室先生”、“锦江道人”的名号。

关于文同,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载:“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世称石室先生,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湖州。方口秀眉,操韵高洁,善篆隶、行草、飞白。又善画竹,其笔法,槎牙劲削,如作枯木怪石,时自有一种风味。议者谓,多纵健而少圆熟。”

关于文同之善画竹,王世贞的书中也有记载。在他的书中,曾经四次提到“石室先生”画竹。例如: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七《题文与可画竹苏子瞻诗后》:“东坡先生尝赞石室先生画竹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又为作筼筜谷诗曰:‘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后石室复贻东坡书云:‘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然则,石室真能以书为画者耶?若东坡纵横八法中,宁无筼筜谷笔也。’余所有此一帧,乃石室先生竹,而东坡先生题语,真足三绝。清昼,焚香燕坐,一展阅,觉眉睫间,有浔阳紫极宫色九咽,皆作清冷气。誓当与此君偕老,殆是前缘。又此卷有李衎题,衎,宋人善画竹者也。邓文肃、赵仲穆、柯丹丘,皆元名士也。旧在文待诏征仲所,文极爱之,时置几案间。舍弟得与寓目焉。余不意购得一贾人肆中,殊自爱。且以庆此卷之得所归也。”

关于李珩,《吴兴备志》卷六载:“蓟邱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为吴兴别驾,喜写墨竹,用文与可法,动笔郁然。赵松雪推重之,题其竹云:‘李侯写竹有清芬,满纸墨光浮翠筠。萧郎已远丹青死,欲写此君惟此人。’《六研斋笔记》,参《戴剡源集》王氏画苑。”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题文与可画竹苏子瞻诗後》:“石室先生岷峨英,指端宛宛八法精。墨池写出淇园青,雪堂一老寰中豪。胸中屈蟠金错刀,渭滨派作北海涛。天生两奇令相值,半幅生绡鬭秋色。长离翔空舞玄翮,一舞一翮黄金钧。坐令篋笥烟云新,宝之者谁缑山人。”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山谷书墨竹赋》:“石室先生以书法画竹,山谷道人乃以画竹法作书。其风枝雨叶,则偃蹇欹斜,疏棱劲节,则亭亭直上。此卷为刘克庄书墨竹赋,尤是当家,试一展览,淇园秀色在目睫间矣。”

王世贞引用了苏东坡对文同画竹的评价,我们不妨将两者所述作一比较。

在苏轼《东坡全集》中,一共有三篇称赞文同所画竹的文字,该书卷九十四载:

《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戒坛院文与可画墨竹赞》:“风梢雨箨,上傲冰雹。霜根雪节,下贯金铁。谁为此君,与可姓文。惟其有之,是以好之。”

《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而与可自谓笑笑先生,盖可谓与道,皆逝不留于物者也。顾尝好画竹,客有赞之者曰:‘先生闲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天(按:‘天’当作‘夭’)然而笑。”(证见宋朝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东坡‘笑笑先生赞竹’,亦得风夭然而笑。世皆以夭为天。然非也。《说文》‘笑’字,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

苏轼以上三篇文字,只有第三篇既提及“石室先生”,又提到“笑笑先生”。在《东坡全集》中,苏轼在讲到文同时,仅此一次用了“石室先生”的称呼。

前面王世贞所言:“苏东坡先生尝赞石室先生画竹”,“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一语,实际上,在苏轼的书中,内容是出自《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这一篇,并非出自《石室先生画竹赞》,而《石室先生画竹赞》中恰恰就有“笑笑先生”。王世贞在自己的书中,引用了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的文字,却不注其原来的篇目,反而故意另立一个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这无论是在古人编书,或是现在写文章援引史料方面,都是违反常规的。王世贞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想暗示人们,他是知道东坡先生《石室先生画竹赞》这篇文章的,他也知道文同自号“笑笑先生”不过是故意不提罢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引用苏轼“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一语的。在《四库全书》中,除王世贞的《弇州四部稿》之外,还有三个人的书引用了苏轼的这句话。

一、明代张丑撰《清河书画舫》卷七下,援引《东坡全集》载:“《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

二、明代胡顺之所撰《文编》卷三十九载:“《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苏轼”

三、明代贺复徵《文章辨体汇编》卷四百六十四:“《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苏轼”

以上这三个人,在他们所编撰的书中,引用苏轼这句话时,都注明了其具体出处是《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

但是,一向以擅长考据、治学严谨著称的王世贞,为什么偏偏在此就产生了失误呢?他不仅隐去了原来的文章篇名,而且还重新给出了另外一个含混的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拿他所给出的这个新篇名,与《东坡全集》中的《石室先生画竹赞》相比较,他只是把“赞”字挪了个位置。苏轼所写《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戒坛院文与可画墨竹赞》和《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这三篇文字,是在《东坡全集》同一卷书中。王世贞从《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引用了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断言,王世贞必定也看到了苏轼所写《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因为这两篇文字,中间只相隔三行。根据王世贞自编的与《石室先生画竹赞》相类似的篇名“赞石室先生画竹”,我们可以断言,王世贞一定是看到了苏轼所写的《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也就是说,王世贞对《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的内容是知道的。而苏东坡所作《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其中恰好就有“与可自谓笑笑先生”之语。如此看来,王世贞对于文同、文与可之自称“笑笑先生”一事,是完全清楚的。问题在于,王世贞为什么偏要回避“笑笑先生”?在一般情况下,他知道了这件事,在自己的书里不说,这本来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把他所知道的事情,都写进自己的书里。既然,他不愿意提及“笑笑先生”,也就算了。但是,他为什么偏又搞出来一个与《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叙》相近似的《赞石室先生画竹》?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王世贞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特意来暗示人们,他是知道苏轼所写《石室先生画竹赞并序》的,他是知道文同、文与可自称“笑笑先生”这件事情的。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考证》
兰陵笑笑生 第三篇

许志强

--------------------------------------------------------------------------------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图例和方言小考

-------------------------------------------------------------------------------- 调整显示字号 大 中 小

-------------------------------------------------------------------------------- 《金瓶梅》作者的研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进展,尽管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由于诸多学者的认识水平和素质阅历不同,在作者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但总的来看,各种观点的提出毕竟是一件好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不同观点和材料的比较,我们总会找到一些线索和头绪,不断推进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回顾近二十年来有关《金瓶梅》作者的研究,有几个问题大家已基本形成了共识。一是关于《金瓶梅》的版本问题,《金瓶梅词话》万历本当是其他版本的祖本,这是一般学者所共识的;二是关于《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基本上可以确认其下限为万历二十年(1),因为有证据证明这时已有了传抄本,而其上限则是在万历九年之后,因为这一点在《金瓶梅词话》中已有内证(2)。三是关于《金瓶梅》的作者,基本上应确认为兰陵笑笑生,因为欣欣子在序言的开头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在序言的结尾又说:“欣欣子书于明贤里之轩”。欣欣子序言对《金瓶梅词话》宗旨所进行的精辟分析,至今仍无人能望其项背,一句“逆天时者,身名罹丧,祸不旋踵”,用当时的话语直白《金瓶梅》内涵,以至于使许多学者判定该序即作者的自序。以上三点,虽然仍有人提出疑议,但基本上由于有铁证而已成定律,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阶梯。

当然,为了使以上三定律更加牢靠,可以不断地进一步进行探讨,提出证据,给予更加详细的证明。本文就试图围绕以上三定律提供一些新的证据和论证,包括明代兰陵、明代临清和明代夏镇新河的三个图例以及明代兰陵方言的小考。这些图例和方言,一方面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另一方面,也为《金瓶梅》作者是贾梦龙提供证据和论证。

一、明代兰陵乡图例

笔者在最早提出《金瓶梅》作者是贾梦龙时,并不知道他居住的陈家村(后称贾家泉)就属于兰陵乡,而只知古峄县即古兰陵而已。峄县是古曾国、承县的旧疆,也是古兰陵的旧疆,《峄县志》和大量的文献碑记多有明证。后来,在于与鲁歌先生商榷时,反复查看《峄县志》,这时注意到兰陵郡在明代虽然改称为峄县,但兰陵这个名称并没有被废弃,兰陵的范围被缩小到一个乡而保存下来。当时的峄县西有一个兰陵乡,兰陵下设八个里,这八个里共有村庄230个。这说明,当时的兰陵在峄县是实有其地,并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和人口。这八个里的“里”字,是一个行政建制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社”。明代不称“社”而称“里”,到清代,将里改称社,但清随明制,其建制的层次和疆界变动不大。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问题,似乎可以作为《金瓶梅》作者的另一个新发现的证据。张远芬先生在考证《金瓶梅》作者时,认为萧明贤的故里在兰陵,因此兰陵笑笑生在序言末尾记:“欣欣子书于明贤里”,言外之意,明贤里的“里”字应作“故里”解(3)。有的学者曾在一个剧本中见到一句“明贤里洗墨池”,也把“里”字作“故里”解。其实,明代的里字既然作“社”字解,是一个行政建制,那么,就不是仅仅指“故里”,而可以是指一个“社”,一个“里”。兰陵笑笑生或欣欣子故乡的行政编制就是“兰陵”的一个“里”。欣欣子之所以说书于“明贤里”,并且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实有其地的“明贤里”,那么或许他的目的就是在于强调一个“里”字,他所居住的是兰陵乡的一个“里”,而不是兰陵县。他是居住在乡村里,而不是在城里,是在乡村里写的《金瓶梅》,而不是在县城里写的《金瓶梅》。在明代称呼一个人时,虽然一般是在个人的名字或称号前加上县名,但笑笑生或欣欣子没有用县名,而用的是乡名和里名。兰陵乡及其下属的八个里的图例见《峄县志》(4):根据《峄县志》(光绪版)卷八介绍:明代峄县有33个里,续增为45个里,又并为36个里,“而总之以四乡”,东曰企彭乡,南曰坊厢乡,西曰兰陵乡,北曰曾城乡。又曰:“城之

西为兰陵(乡),领八社(里),其首曰曹马社(里),领村庄六十一”。曹马里距县城近者二十余里,远者五十里,周袤二十余里。“次曰南常社(里),领邻村三十六,距城近者三十里,远者六十里,周袤而是余里。” “次曰于里社(里),领村庄十一,距城近者五十里,远者七十里,周袤十余里。” “次曰柳庄社(里),领村庄三十五,距城近者四十三里,远者五十余里,周袤十余里。” “次曰秦埠社(里),领村庄二十七,距城近者四十里,远者六七十里,周袤二十余里。” “次曰斗沟社(里),领村庄三十八,距城近者四十余里,远者六十余里,周袤二十余里。” “次曰香城社,领村庄十二,距城近者五十里,远者七十里,周袤十余里。”县志接着介绍说:“此兰陵八社(里)村庄之大略也,西沿湖边抵利国驿,与铜山接,北据朝阳、蟠龙诸险,与滕之东南境接,固今之驿站所必经也。其山曰马头山,川曰夹河,浸曰微湖。其利捕鱼,畜宜四扰,谷宜麦菽。”

县志还将230个村庄分别列出,这里就不一一列述了。明代训导贾梦龙在隆庆元年从内丘退居后,就住在兰陵乡曹马里陈家村,因此,这个村又被成为贾家泉,又称贾泉村,从兰陵乡的图例中就可以查到。因贾梦龙的岳父陈得中就是陈家村的人,原有楼房12座,贾梦龙在陈家村另起楼房6座,有专门观看南戏的楼房,是他的儿子贾三近专门为他盖的。贾梦龙在他的小曲中写到:“楼台起处多田地,种桃畦柳溪,看云锄雨犁,西郊燕赏东山妓。”,又写到:“等闲不入城和市”,“柳阴中钓鱼,雪窗前赋诗”,不由使人想起《金瓶梅词话》中所说的:“瓶梅香笔研,窗雪冷琴书。”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贾梦龙是兰陵笑笑生或欣欣子,那么他为什么不著名兰陵曹马里,而称明贤里呢?但是如果作者这样写,如果直称作者是实有其地的曹马里,还有什么必要化名呢?

二、临清博平图例

为什么要了解临清博平这个图例呢?在此,笔者想补充一个故事。有一次,在几年前,我曾想,既然兰陵笑笑生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那么,为了顽强的表现自己,除了序言外,他会不会在书中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把他的一些明显的字号告诉读者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贾梦龙号天柱山,又称柱山翁,字应乾,而《金瓶梅词话》共有一百回,他会在哪一回透露出一些消息呢?我想,应该在办红白喜事的这些大场面中有所透露。于是,翻到《词话》目录,见第三十九回的题目是:“西门庆玉皇庙打醮”,知这回是为官哥取法名的,于是,打开这一回,还真有些线索。一是这一回的回首诗很有意思。一共四句:“汉武清斋夜筑坛,自斟明水醮仙官。殿前玉女移香案,云际金人捧露盘。绛节几时还入梦,碧桃何处更骖鸾?茂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一方面,这首诗与本回的题目“打醮”相关,内容也书中的主旨也比较合拍,人间世事终有到头的那一天,即便是汉武帝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打醮见到“云际金人”,这实际上是在讲《汉武帝内传》(5)这一故事。《汉武帝内传》据传是由东汉班固所撰,实际上其作者应为晋代人。其故事内容是写汉武帝常祈祷名山大川五岳以求神仙,于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山,起道宫求仙,结果在七月七日真的遇到了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带玉女下凡。这次会见,西王母除劝他修身外,还授给他一本非常神秘的“文秘禁重”的秘籍,即一本天书,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反复强调这本书不得外传,只是因为汉武帝求书心切,“扣求”而“不忘于道”,才把这本书授给他。西王母说:“欣子有心,今以相与,当深奉慎,如事父君。泄示凡夫,必祸及也。”又说:“天禁漏泄,犯违明科,传必其人,授必知真者。”西王母的这一段话,特别强调的是“欣子有心”,才把秘籍授予汉武帝。“欣子”二字不禁使人想起《金瓶梅词话》的序言就署名欣“欣子”,其意思是不是说序言的作者很欣赏“欣子”“有心”这段话呢?因为“金瓶梅词话”也是一本秘籍,一旦泄露,则“必祸及也”。西王母授给汉武帝的秘籍是一本什么书呢?《汉武帝内传》写道:“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图也。”原来是一本图经,这本图经是由三天太上道君在上皇清虚元年“因象制名,定实之号”,“形似书字”而作的,其内容是“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植五岳而拟诸镇抚。”

《汉武帝内传》的这段话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提到“因象制名,定实之号”,而《金瓶梅词话》这一回,就是要对天打醮,给官哥定法号的。二是提到“立天柱而安于地理”是图经的主要

内容。立天柱,指的就是天柱山,而贾梦龙的号恰巧就是“天柱山”、“柱山翁”,这是不是《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在启示我们,透漏出一些消息呢?这是值得进一步考证的。查《峄县志》,峄县县城南有一座小山就叫做天柱山。这个天柱山是峄县县名的由来,因为它原叫做葛峄山。这做小山就是贾梦龙称号的由来,因为山顶上原来有一座佛母塔,贾梦龙为佛母塔所做的碑文中就曾写道:“柱山人专号于佛母塔”,贾梦龙还在诗中曾写道,他自己是“偶从僧刹寄行踪”。

如果上述几点还不能说明贾梦龙之称号与《汉武内传》的“天柱”相关,那么,还有一篇文章可以佐证,就是贾梦龙之子贾三近专门为重修佛母塔所写的《天柱山重修佛母塔文笔峰记》(6)。贾三近为什么要重修天柱山佛母塔?椐他自己说是因为此山为“峄望”,而实际上多半是因为他父亲以此山为称号。贾三近在文章中说:“峄东南十里许有天柱,一名桂子山,一名葛峄山,盖县所由名处也。” “山以天柱、桂子名,概取柱石中天,秋风桂子,皆文明之象也。”这一句,把贾三近自己也写进去了,此山的“桂子”之称历来未曾有过,贾三近身为朝廷命官,贵为“桂子”,他不好直接说他们父子二人皆寄意于此山,但实际上确是如此。文中还有一句写道:“有异人向予谈,此山载在图经,为宇内三十二福地,杰然著名。”这无异于直接告诉我们:此天柱与西王母的五岳真形图经直接相关,即彼天柱。至于这位“异人”是谁,则不得而知,有可能就是他的父亲贾梦龙吧?因贾梦龙以此山名为号,必知其来历。二是第三十九回官哥的号也很有意思,居然与贾梦龙的字相同。贾梦龙字应乾,而书中的官哥则号应元。乾与元,二者的意思是重合的,《易传》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应该说是与贾梦龙字号相关的又一例证。对此,有人会说:贾梦龙字应乾,而他又让官哥的号叫应元,二者的字号确实是一样的,但那岂不是说贾梦龙就是官哥,是西门庆的儿子了?在实际生活中,贾梦龙的孙子贾梧也象官哥一样,很小就夭折了,你又把官哥比做贾梧,到底是爷爷,是父亲还是孙子?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在艺术的世界里和感情的世界里并不矛盾,在《金瓶梅》的结尾,孝哥“翻过身来却是西门庆,” “用禅杖一点,依旧还是孝哥睡在床上,”原来孝哥是西门庆托生的。这并不荒唐,并不矛盾,而是艺术的真实,感情的真实,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意识在文学上的一种寓意和寄托。

兰陵的贾梦龙又怎么会对临清那么熟悉呢?他是怎样了解到临清的地理和风俗人情的呢?原来兰陵的贾梦龙的祖先就在《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临清博平县,这也是我早先没有想到的证据。虽然在贾氏族谱中知道贾梦龙先祖在博平,但却没有查地图,想当然就把博平当做淄博、博山一带的地方了。后来,还是兰陵贾家的人告诉我:博平不在淄博,而在临清,如果再往上追溯,贾氏的祖先在山西。原来,明初兵乱,中原荒芜,因此,山西人大批迁往内地。贾梦龙的祖先贾奉仙在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野鹊窝迁到博平县贾寨,而在成化年间,博平大旱饥荒,贾梦龙先祖贾得真又从博平迁徙到古兰陵峄县大庄子村,贾梦龙虽然是到峄县的第六代人,但出生于正德五年,相距迁徙时不过三十年,与临清博平的关系十分密切,贾梦龙的儿媳妇井氏就是从东郡博平嫁过来的,同时,贾梦龙又在临清西的内丘当训导十几年,不论乘车坐船,都要经过临清,因此对临清的繁华街道必然是熟悉的。博平在建国后与莅平合并为一个县,图例见莅平的现在地图

(7)博平县设置于汉代汉高祖六年,即公元207年,历经变迁,其位置和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莅平县的博平、大桑、杨官屯、洪官屯、贾寨、肖庄、韩屯、莱屯、张营、胡屯等10个乡镇的范围从图中可以看出,博平与临清相临,而贾寨就在临清的边缘。贾梦龙祖先原来属于贾寨的哪个村?已没有人记得,县志中和族谱中也无记载。该图例依据1997年中华局出版的《莅平县志》。

三、夏镇新河图例

谁也不曾想到,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词话》中所提到的“新河”就在兰陵的边缘经过。有的学者认为,《词话》中所提到的“新河”在临清,但香港的梅节先生以较确切的证据证明,其所谓“新河一带”应指夏镇新河,随后,卢兴基先生进行了质疑辨析,笔者也在《金瓶梅成书的上限新证》一文中作了分析和补充论证(8)。总之,《词话》中所提到的“新河一带”就是指夏镇新河,这一点已是毫无疑义的了。图例见隆庆三年前的漕渠(9),原来的隆庆三年前的漕渠在微山湖南岸,沿泗水河边缘通过。夏镇新河凿成后,运河移到了微山湖的北岸,这样,南岸的黄河就不

会对运河造成冲击了。而从夏镇到留城以及从留城到徐州北茶城的新河就是从兰陵乡的南常里和斗沟里这两个“里”的边缘经过的。(10)

为了便于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还可以参考于慎行先生在《兖州府志》中所提到的《漕渠总图》,在这幅图中,由于微山湖已经形成,夏镇新河的船道在湖里。这幅图成于万历二十三年之后。梅节先生和卢兴基先生对夏镇新河都作过简要叙述,笔者依据《兖州府志》和实地考察,也对夏镇新河作过较详细的介绍。夏镇新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新河与兰陵和兰陵笑笑生的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确定《金瓶梅》成书的上限。《金瓶梅》书中所提到的“新河一带”、“毁闸折坝”、“淤沙无水”、“疲弊之极”以及“贼盗梗阻”、“计地征银”、济宁卫“屯所”等事,都发生在隆庆三年至万历九年(1581年)之间,足以证明成书时间不会早于万历九年(11),这也就是说,凡在万历九年之前去世的作者,都应排除在《金瓶梅》作者之外,都不会是兰陵笑笑生或欣欣子。

四、兰陵方言小考

<<金瓶梅>>一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 在古典小说中, 象<<金瓶梅>>这样运用方言土语的情况并不多, 因此, 研究<<金瓶梅>>中的方言土语具有重要意义 。 尽管学者们研究方言的目的。观点各不相同, 对方言的解释也多有分岐, 但总的看, 方言研究对推动<<金>>学讨论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否定的。由于<<金瓶梅>>方言直接与其作者的籍贯相关 , 而众多专家学者们在研究中却又难免偏颇, 因此, 便有学者否定其相关性, 认为最好不要把地方方言研究与作者的籍贯相联系。

但我们知道, 既然是研究方言土语, 那么, 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方言土语的发源地, 确定是什么地方的方言土语。 我们要做的, 是增强研究的准确性, 而不是因噎废食, 放弃这方面的研究。否定方言与作者籍贯相关性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金瓶梅>>创作距今已有400余年 , 而方言土语由于时代。历史的变迁和融和, 已难以确定是否是当时的语言, 也难以确定是否是某一地区而不是另一地区的语言。 但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语言的继承性, 尽管<<金瓶梅>>创作已历时久远, 但书中的某些方言土语却仍旧会在我们中间流传着, 在某些地区仍然会保留下来, 继续存在着。

日本人发现了水杉树的化石, 而根据这一发现, 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现了活的水杉。 人类的产生经历了几百万年, 但人类祖先的基因至今仍活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 <<金瓶梅>>的方言土语好比是方言的化石, 我们从鲁南当今的语言中, 仍可以寻找到这一化石中的基因和细胞。以张远芬先生提出的“滑答子”一词为例, 除了鲁南, 至今未发现其他地区的人能够听懂这个词, 而在其他书籍中也没有人用到过这个词。 我是胶东人, 家乡在烟台, 据我所知, 山东东半部的人是绝对不知这个词的意思的。 “滑答子”。“大滑答子”, 是指烙第一张煎饼时, 鏊子上的油不热, 这张饼烙不好, 只能放在一边, 因此, 叫“滑答子”, 引申为骂人话, 是指这个人不成器, 没有能力。

这个土语确切地证明<<金瓶梅>>一书的作者是生活在习惯烙煎饼的地区, 而且生活在习惯于说“滑答子”一词的地区 。 在此, 根据考察分析, 试举几个在鲁南地区仍比较流行, 而在其他地区及其他书籍中则很少有这种用法的<<金瓶梅>>书中的词语。 为了有确切的证据, 我们可以从当地的民间故事书籍中查找这些词语。 “嚷” 鲁南地区的“嚷”字的用法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其他地区一般只有两种用法,一是大声喊叫的意思, 大声嚷, 一是吵闹的意思, 吵嚷, 而鲁南除了这两种用法之外, 还有一种用法, 就是批评、训斥的意思, 被批评训斥也可说成是被嚷,“你批评我干什么?”也可说成是“你嚷我干什么?”例1:她一打盹,那个小姑子就跟着扒豁子, 惹得公公嚷, 婆婆骂。(见《峄城民间故事集》 讲述者刘孙氏 搜集者邵明思 1987年2月1日采于峄城)这例1中的公公“嚷”、就是批评训斥的意思, 比“骂”稍轻一些。这种用法, 在枣庄地区的日常生活中至今仍很普遍, 可以时常听到。我们再看《金瓶梅》, 在《金瓶梅》中,“嚷”字的用法也很特别, 与枣庄(古兰陵)地区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这里所说的枣庄地区, 只不过为了叙述方便, 确切讲, 应该是鲁南苏北地区, 这一方言区的范围大体上应包括

泰岱、沂蒙、泗滨、徐州等地, 在研究《金瓶梅》时, 有的人区分很细致, 甚至想把相距只有50里的兰陵镇方言与峄城方言区别开, 这无疑是徒劳的)。也不仅有大声叫嚷和吵嚷的用法, 而且有训斥批评的用法。例2:不想这干人又到他家里嚷赖, 指望要诈他几两银子的情, 只恐衙门中要他。(《金瓶梅》第69回)这例2中的嚷赖, 既有吵闹, 也有批评训斥的意思。把吵闹称作嚷, 这在其他地区虽然有时也会用到,但用起来与吵闹有所区别, 声音比吵要稍大一些, 而在鲁南地区, 在《金瓶梅》中, 吵与嚷的区别不大, 二者可互相代替, “嚷”字属常用的口头语。如:例3:如意儿道:“前日我和他嚷了, 第二日爹到家, 就和我说好话, 说爹在他身边偏的多”。(《金瓶梅》第74回)例4:谁知他三不知的就打发的去了, 就安排着要嚷的心儿, 悄悄儿走进来听。听怎的! 那个怕你不成?(《金瓶梅》第75回)例5:月娘道:“谁尝着些甚么儿。大清早晨, 才拿起茶, 等着他娘来吃, 他就走来和我嚷起来。”(《金瓶梅》第75回)上述几例中的“嚷”都含有吵闹的意思, 在鲁南地区常用, 而在其他地区则不常用, 其他书籍中也不曾见到这种用法。《红楼梦》中用到“嚷”这一词时, 一般就是大声喊的意思, 如:例6:彩霞:“……再闹, 我就嚷了。”(《红楼梦》第25回)这个“嚷”就是大声喊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现在普通话中常用的用法。而在《水浒传》中, 则直接用“喊”而很少用“嚷”。如:例7:只听得墙外一声喊起, 火把乱明。“一声喊起”, 如果是《金瓶梅》作者, 就不一定这样写了, 而可能会用“嚷乱起来”。

“扛” 例8:那婆子道:“……敢是俺那冤家, 没人心, 没人义, 几遍为他心龌龊, 我也劝他, 他就扛的我失了色。今早是姐姐你看着, 我来你家讨冷饭吃来了, 你下老实那等扛我!”(《金瓶梅》第78回)例9:“你这个没训教的子孙!你一个亲娘母儿, 你这等讧他。”(《金瓶梅》第58回)例9的讧不读hòng, 吉本《金梅词典》读作kàng, 误, 应读作gàng。“扛”本指用两手举起重物 , 引申为两人辩论、吵架也叫做“扛”。你如果无理找理, 一般叫做“抬扛”, 象《金瓶梅》中这样, 把批评训斥别人简称为“扛”, 在普通话中是不这样用的, 但在鲁南却是日常本色语。俩人顶嘴, 也不称作“抬杠”, 而简单地称作“扛”。例10:天打雷,狗咬贼,两口子打架扛皮棰。小的娘,别生气,两口子打架嬉来意。(《峄城民间谚语诗歌集》棠阴村孙晋举讲述,1987年3月4日采于峄城)例10中的“皮棰”是指拳头。扛皮棰,形容举着拳头吵架,这个“扛”与例8、例9中的用法和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另外 , 例8中的“敢是”, 也是鲁南常用语, “敢是”、“敢说”在《金瓶梅》中常用, 据鲍延毅先生考证, 属于鲁南苏北的方言。

“招” 例11:“自古船多不碍港, 车多不碍路。我不肯招他, 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金瓶梅》第16回)例12:“好娇态, 教他在我这里, 我是没处照放他。”(《金瓶梅》第23回)这里的“招”与“照”是一个字, 本意应是招引的意思, 但又有“招架、挡”的意思。这种用法, 在鲁南常用到, 例如, 你要去拿一种不应该拿或碰不得的东西时, 鲁南人会告诉你:“别招它”。即别引动它的意思。这个词, 《醒世姻缘》中曾经用到过, 如第20回:“你又是个单身, 照他这众人不过。”胡适认为, 这个词, 是“别的书里见不着”, “别处人都看不懂的土语。”以此证明其作者是山东淄川人,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土话在《金瓶梅》中常用, 在鲁南是人人一听就能懂得的熟语。《醒世姻缘》这部书的作者,据有的专家考证是鲁南兖州人。

“治” “治”的本意是治理、管理的意思。但在鲁南, “治”的意思很广泛, 是一个万能动词, 不管干什么事, 都可叫做“治”。如:例13:“谁叫你救我?这水就是我的庄, 铁坛就是我的家。你把我治上来, 上不归村, 下不靠店, 怎么办?”(《峄城民间故事集·有志不在年高》 讲述杨茂春 搜集魏作银)例14:“刘才媳子对刘才说:咱过得这么济, 连吃盐的钱都没有, 你又不能做买卖, 往后怎治呢?” ( 《峄城民间故事集·县官听诗》 讲述者梁宗芝 搜集者魏祥贞 )例13把拉上来称作是“治上来”, 例14把怎么办说成是“怎治”, “治”字就象一万能动词, 不论干啥事, 都可称做“治”。这在《金瓶梅》中也是如此。如:例15:李瓶儿:“今日奴自治了这杯淡酒, 请官人过来, 聊尽奴一点薄情。”(《金瓶梅》第13回)例16:老婆子道:“……吃了你这心好, 济过来了, 往后有70岁活哩。”例17:婆子道:“济得好, 见个女儿罢了, 子上不敢

《兰陵笑笑生名言名句》
兰陵笑笑生 第四篇

1、人生世上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2、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

3、不义之人,何故反害我,思将仇报!

4、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5、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兰陵笑笑生名言名句

6、千年分散天边鸟,且喜今日一树鸣。

7、有朝一口,若将这般光景,写进文黄,敢怕不是妙笔绝词。

8、国事多端,我为臣子,尽言劝君乃是其职,为国除奸,死而无憾。如今我生我死,9、奸贼不除,死有何益?

10、吉凶在人不在天。

11、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绣球灯,皎皎洁洁;雪花灯,拂拂扬扬。兰陵笑笑生名言名句。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盂之遗风;媳妇灯,客德柔,效孟姜女节操。和尚灯,月明与翠柳相连;通判灯,钟旭共小妹并坐。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刘海灯,倒背金赡,戏吞至宝。

《优美励志诗句》
兰陵笑笑生 第五篇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优美励志诗句。——王安石

5、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之蓝关示侄孙湘>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0、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高明<琵琶记>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优美励志诗句

1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4、我自横刀向天笑,1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16、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1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1、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

2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2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2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28、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唐·李贺<致酒行>

29、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南宋·文天祥<正气歌>

3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3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32、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4、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3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36、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8、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3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4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1、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44、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4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4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

48、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清·曹雪芹<红楼梦>

4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东晋·陶渊明<杂诗>

5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5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5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5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南乡子>

5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55、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5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5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5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6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曹操<短歌行>

6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6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

6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6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6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6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6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0、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

7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7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7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7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7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7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论诗>

77、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7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7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80、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孟子·告于下>

8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8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8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85、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8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8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88、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8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9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9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9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9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9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9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9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9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0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宋·陆游

10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兰陵笑笑生》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兰陵笑笑生的小说 兰陵笑笑生后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兰陵笑笑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兰陵笑笑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4481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