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2016-07-15 14:52: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10以内加减法反思(共6篇)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安田小学:罗春梅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10以内加减法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一篇

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安田小学:罗春梅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幼儿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

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幼儿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幼儿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幼儿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幼儿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幼儿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幼儿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幼儿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

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幼儿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二0一二、五、十七、

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二篇

《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据我课前了解,我两个班的学生大都已经学会了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也会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减法(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得数‘5’是怎么来的‛之类的问题讲不出所以然。

‚10以内的加减法‛教材安排了13课时。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10以内加减法反思】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我逐个出示,练习,再让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组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做一个总结,这样教学效果较好。

3.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组生活中表示数量是8和9的数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亲身感受到了8、9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同时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数数的一般方法。因此,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数量是8、9的物体,并说明数量是8的物体用数字8来表示,数量是9的物体用数字9来表示,学生不仅初步了解了数字8、9的形成过程,而切培养了学生有序观察的能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大小,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在比较7、8、9的大小时,我没有讲怎样进行比较,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直接用‚>、<‛表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三篇

反思一: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10以内的加减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

1.儿歌复习游戏。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

2.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出时以一幅图让学生自由提自己的数学问题,简单得一带而过,新知识板书重点讲解,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懂题意,并且能按照要求写出一图四式了。

2.留有思考空间。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反思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一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三: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口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口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计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四、通过比较练习,发现最优方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思路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一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这时,应及时对提出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比较简便?经过讨论,让学生发现最优的方法,并向学生说明,在以后地计算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尽量要用最优的方法。

2015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四篇

第1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是学生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共安排了2道例题,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的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4+3-2。例二是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也是通过天鹅只数的变化过来来引出算式,与例1所不同的是例2第一步第二步的计算结果要求学生来填,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计算算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故事中呈现天鹅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算式。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设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引出算式之后,我让学生算出得数并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有用彩笔先拿几只再拿几只最后拿走几只来算的,有用手指头来算的,也有学生是通过做2步计算得出的。。。学生说出的各种方法我都给予的肯定,并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了分2步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方法。我是这么考虑的,用彩笔或者手指头的方法计算现在10以内的计算可行性非常的高,但是当以后学习深入,数字变大,这两种方法势必不能采用,所以我想将这种分2步计算的方法重点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要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加减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刚开始我忽略了这条规则):就是知道加号在前先做加法,减号在前先做减法。只要了解了这条规则,就和前面的连加、连减的知识区分开了,然后就是看清楚算式里面的加减符号。计算方法呢,还是和前面的连加、连减是一样的,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先在前面的两个数下面划上横线,把算式写下来进行计算,再用得数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通过几天的训练,学生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方面掌握得还算可以,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点差,还会出现好多错误,在个别辅导课上还要对这几个人进行强化训练。

第2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适当提高了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

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如下这三个问题:

1、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2、你能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第一:50%的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第三、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

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2、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

3、加减混合时应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困难不大。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等学生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记,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对于我们数学课来说,就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3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我在设计上体现了“教—扶—放”的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为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旧知,铺路搭桥

课伊始,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速算擂台,而这些都是加减混合的基础。而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也与加减混合相同,因此通过这一知识的复习及5+3-2【10以内加减法反思】

10-5+3式题的引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口,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准备。

2.体现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性,采取各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演示与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体现教学活动“教—扶—放”原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例2的教学。同时教师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规律,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练习题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生动有趣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电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手段,它能通过动画、声音、色彩等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始终穿插着电脑画面,如例题画面的展示、练习题中的森林运动会等。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在森林中完成例题和练习。大森林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习题。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到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体现了上课伊始注意力集中,下课之时仍能兴趣盎然,做到了教与学融为一体。

第4篇: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加减混合运算,是我这学期上的课题为《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的实验研究课。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除了通过观察,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看、听、说、写、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课后,每个听课老师都给了我很多的意见,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一、做得好的方面。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在教学例题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上车、下车的生活情境,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再让学生把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过程演一演,从而使情境中的动作变为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再现情境中的动作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过程,又能帮助学生感受生活里需要用加减混合计算的现实问题。

2、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初级阶段儿,如何才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儿童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五篇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一: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在黑板上画出“树上原来5只小鸟,后来飞走了两只”和“树上有5个大苹果,给风吹下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口算训练,特别是低年级阶段,“20以内的加减法”是必须要熟练过关的,而“5以内的加减法”就是其中的基石,这基石越稳对下面的学习就越轻松。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多练。另外,要与家长配合,每天让家长给孩子练习一定数量的与教学内容同步的口算题。

如果这样去落实的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肯定可以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二: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与能正确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1、在情境中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在教学开始,我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依次观察两幅图(其中第二幅图中的三个小男孩用纸遮住),有意识地让学生用三句话来说说图意,实现生活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让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算式来表示?”“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把抽象的算式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赋于减法算式具体的含义。

而对于试一试,我让学生直接用三句话来说图意,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并说说算式是意思,让学生经历观察图画——语言表述——列出算式——理解算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实现具体到抽象的提升,进一步深入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

2、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如果仅靠两幅情境图来理解减法的含义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例题与试一试后,让学生比较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两题都用减法来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要用减法来计算呢?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把学生对减法认识的视野扩展到了生活中,在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带来2个苹果,吃了1个,还有几个?”还有小朋友说:“上面有5个字,擦掉了1个,还有几个字呢?”……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生活中的数学),使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减法提供了丰富的表象支撑。

3、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算法。

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看一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沟通情境与算式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第二层次是动一动,想想做做的第2题,让学生动手去划一划,通过图形的操作去理解算法。第三层次是想一想,如想想做做的第3题,第5题,让学生直接运用计算方法去计算结果,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同,学生可能采用的不同的算法,如有学生可能采用扮手指,也有学生可能用数的分成去解决,对于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暂时不进行优化,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感受。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三:

《5以内的减法》这一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一,结合课件,理解减法含义。

而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还是先让学生从基本出发,从认识减法的意义出发,让孩子自己通过理解来说出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什么时候要用减法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后来走了两个”和“秋千上有3个小朋友,走了一个”等等这样的情境,让孩子们看图来说一说他们看到的,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飞走了、掉下来了、开走了”等等要用减法来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当孩子们把减法的意义理解了,计算起来就会明白多了。

二,结合说图意的过程,列减法算式。【10以内加减法反思】

减法列示相对于加法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列式前,我都让学生结合图意,用三句话说说图的意思,并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原来有( ),走了( ),还剩( )”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哪部分减?减去那部分?总结要从原来的一共当中去掉飞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减。虽然有一定的好转,但仍有错误,需要多加锻炼,养成说图意列算式的好习惯。

三,运用多样方法,练习口算,提高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口算方法不是难点,而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重点。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上。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各种竞赛等手段来进行,在教学中,利用口算卡片,采用抢答、开火车、小组比赛、男女擂台赛等游戏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了口算速度。

5以内减法教学反思范文四:

10月份,上了一节课《5以内的减法》。课后,在听取了部分老师的评价后,我回顾了整个过程,下面我来谈谈本人对这节课的看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一年级开始逐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教学设计当中,我就有意识地渗透这个理念。在教学例题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表述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能够完整地说出数学问题。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开口,我还采用自己说、同桌说等方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组织比较到位:我采用了:看谁做得好,看谁坐得最最好;谁的眼睛最漂亮;谁是第一名等语言

2015乘车教学反思
10以内加减法反思 第六篇

反思一:乘车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能力立足于课标精神,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再上车”,“下车、上车”的情境很轻松地理解连加、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使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时能把静态的图画变为精彩的动画,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连减法,并能独立计算。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创设了和小动物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同时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时,应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表示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由于我课堂节奏慢导制教学超时;在课堂上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练习环节中,学生计算结果错误,我没有及时更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几点。

反思二:乘车教学反思

我在该课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情境设计。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了“小魔女”奖励“智慧星”的激励评价机制,使课堂氛围热情洋溢,充满情趣,时时刻刻闪动着合作与竞争的光彩。

(2) 以看马戏贯穿全文,使全课有浑然一体的感觉。课始以去看马戏要坐公共汽车引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中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和谐发展的良好效果,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设计。

对 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总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进行了合作探究,且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自主化、多样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组内交 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摆、动脑想、动手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 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在合作过程中,还增进了孩子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情不自禁地说出了“我们……”,很让人感 动。

3.注重练习的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图片等多种资源创设良好学 习环境。练习1是基础,较简单,但我并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充分加以利用,让它形似课中操而神依旧是本课重点;练习2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把原本粗糙乏味的 计算设计成开火车形式的小组比赛,既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掀起高潮,又巩固了新知,回归本来目的;练习3大胆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 有小组根据图意列出了更多的算式,真是意外的收获;练习4巧妙寓题于马戏情境中,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物来指导学习数学知识。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手脑 并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在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巩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知识和情感方 面达到双重升华。

反思三:乘车教学反思

“乘车”活动的知识点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的最后一个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又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减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电子课本呈现“乘车”的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讨,让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从而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做,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问题,领悟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问题不放心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多次进行了合作探究,且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自主化、多样化,既可以同桌交流、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又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摆、动脑想、动手写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另外,在合作过程中,还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

反思四:乘车教学反思

《乘车》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中的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 算顺序,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努力立足于新课标的精神,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本节课有以下几 个亮点:

一、创设“乘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解决问题

课始创设去动物园看动物要坐公共汽车的情 境,以看动物贯穿全课,使全课有浑然一体的感觉。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先让孩子说说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车上有9人,有5人下车,1人上车)可以 提哪此数学问题?(车上现在有多少人?)接下来我设计了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10以内加减法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大班10以内加减法反思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10以内加减法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10以内加减法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48727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