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2016-07-25 12:23: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共6篇)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一吨有多重教后反思1.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何引导。认识“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摸到、感受到。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设计时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推理中的想象认识吨。课的开始,我从学生常见的书包、牛奶等物体的质量引入,让学生判断他们的质...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一吨有多重教后反思

1.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何引导。认识“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摸到、感受到。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设计时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利用推理中的想象认识吨。课的开始,我从学生常见的书包、牛奶等物体的质量引入,让学生判断他们的质量单位,然后出示鲸鱼、货轮等对比非常明显的物体,让学生也来谈谈该用什么质量单位合适,自然地引入“吨”的学习。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先请学生猜测一吨和一千克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一吨等于一千千克。这时,我再结合图通过大量学生熟知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如询问孩子的体重,得出大概是25千克,我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同桌,感受25千克有多重,然后顺势引导他们想象1000千克,也就是1吨(大约是40名这样的同学总的体重)有多重,孩子们有了之前的体验,理解起来也就顺利得多了。接下来,我又例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一袋大米(25千克)、一桶矿泉水(20千克)、一个西瓜(5千克)等实例让学生推算出需要几份这样的物体大约重一吨,加深学生对一吨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以上活动,孩子对一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以自己举出其他的例子,说出哪些物体的重量约重一吨。

2.如何引导学生乐于表达,有序表达。和学生相处一个多月了,发现大多数孩子并不喜欢表达,而喜欢表达想法的孩子也多不能做到有序表达。看来,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在本堂课的几个环节中,一到学生表达想法的时候,就会出现“冷场”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是不是孩子还不懂得该如何表达呢?我尝试教给他们一些表达的方法。比如先从简单的话题说起,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吨”为单位,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想先从简单开始,先让孩子体验表达的乐趣,然后让孩子们爱上表达、乐于表达,再慢慢做到有序表达。虽然这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教师有耐心

就能让孩子在表达中逐渐自信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有序地表达思维的过程,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环境和方法,才能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认真地倾听,努力地尝试用明确、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11111111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薛喜荣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 )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00 kg

18t=( )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反思一: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较大的重量单位。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绝大部分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但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1吨的大米我想我应该是搬不动的,太重了”。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反思二: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1吨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教材上也只是借用3头350千克的牛、10桶100千克重的油、20袋50千克的面粉加以说明。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以上的反思,我设计了背一背这一体验环节。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40个××的重量是一吨。

反思三: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关于质量单位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可以很快地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且产生了新 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探究身边以往不太关注的事物,把“吨”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交流,构建自己关于吨 的新知。在教学中,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空间想像不是很具体,如果在教学中能通过多种手段来尽可能地感知质量单位吨会更好一些。

课后对自己本课进行了反思:

1.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探索。

首先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导入,猜测大象的体重;然后计算周围熟悉物体的质量;最后来称大象体重。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学得有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关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反思四: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从食堂借来了2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20秒。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2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5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5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20千克5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接着,我“借题发挥”,让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别告诉对方体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计多少个××的重量是一吨。

……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2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篇四:《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2015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反思一: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难忍,濒临死亡,面对一壶可以救命的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和奉献,不仅自己喝上了甘美的泉水,还给别人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这篇短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在阅读时,我先通过地震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的伟大,初步体会文章主旨。在大体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文中“怎么办?这为沙漠中的饥渴之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句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从文章叙述中可知,这个人万一把水灌进吸水器吸不出水,他就选择了死,这对一个求生愿望强烈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太难了。但这个人最终选择了把水灌进汲水器,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底为了什么?为的是给像他一样濒临死亡的迷路者也能留下一壶救命之水。这个人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了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引入角色,理解"真情"。假如你就是这个孤单的旅人,当你面临这样的抉择时,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使学生在"真实"的境界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很吃惊,有的孩子说“我会把水先放入汲水器里一半,自己喝一半……”有的说“我先喝了水”很少有孩子说出把水放入汲水器里。我感到一些失落,没想到现在的孩子是这样的“自私”,可是又一想他们还只是个孩子,他们的想法一定是最单纯的,如果是我,也很可能是这么想的。因为我们都是一些普通的人。但学完课文后,学生们的想法都发生了改变,他们都对自己的想法做出了批评,也对文中的主人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许这才是我上这节课真正的收获吧。

看来我们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一刻我才真正觉得我们老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反思二: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给予的故事》这篇文章内容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文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难妒忍、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求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求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那个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走到小屋的。并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表演出那个人的境况。然后,以抉择作为学文的切入点,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以理解旅人品质时,抓住“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去做”,这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和联系上文旅人的处境和纸条的内容来体会旅人的最后的做法,感受旅人的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精神。与此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旅行人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学生在理解时,时刻以文章中的语句,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人物的处境与文中旅行人产生共鸣。

反思三:给予的故事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给予的故事》,教学时我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在兼顾学生感受的同时立足于文本,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文本所描写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旅行者初时的饥渴、过程中艰难的抉择及最后给予他人的幸福与喜悦。

一、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整节课我与学生们一起沉浸在文本氛围中,用时而激昂的语调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只有坚强的人,在磨难面前才有搏斗的勇气;关键时刻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时而用低沉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问问自己,该怎么办?时而又声情并茂地问:在生和死之间做出选择,难不难?教师的角色进入感染了学生,再加上语言时徐时缓、时高时低、时而激昂时而抒情,起到好处渲染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其中而不自拔。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现象,教师过分注重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而忽略了书本教育,脱离了文本的语文课就丧失了“语文味”。所以本课教学我力求做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从文本中感悟故事的道理。在备课时,将文本教学设计成以第一、四自然段为主,以二、五、六自然段为辅的教学结构,做到在教学中合理安排环节,既把握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环节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去,从初始理解“给予”就是关心、帮助、给;到学习结束后从更深的层面认识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给予”的升华,感悟到“一壶救命水”的代代相传也正说明了“给予”精神的代代传承,而他们,就是传承这种精神的载体。

有了这样的思想依托,教学时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感悟了文本,明白了道理。当然,在过程一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会再次认真反思,及时改正缺点,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努力做到语文课既重人文性,又重工具性,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

篇五:《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2015数据世界教学反思

反思一:数据世界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被动的感知和接受。教师的一切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因势利导的诱发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建立数学概念,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数据世界》这个内容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大数的意义,估算,收集数据等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的目的地,不仅仅是对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回顾和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了解较大的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能对生活中遇到的数据自觉地,合理地加以解释,这一意识和能力对于现代社会公民是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出示情景图“2015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薄雾浓云愁永昼震并引发海啸”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并围绕印度洋海啸引发的500万人需要的水和大米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计算,观察,操作,交流讨论,得出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数感。其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其三,如:通过温莫道不消魂家半夜凉初透宝总理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曾经说过:“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温莫道不消魂家半夜凉初透宝爷爷说的这几句话的理解,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养成节约,献爱心的情感。另外,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中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后,自己得到数学结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数据世界教学反思

《数据世界》一课教学,相对于我班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来说,显然有点难。学生对一袋大米有多重,有多少体积都是很混淆的概念。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主动探究、积极合作、乐于发现和创造,掌握“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据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其成功做法有三: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切入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2、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讲的少了, 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 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 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说数学”时间少了, “做数学”时间多了。教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 让人感到踏实、放心。

反思三:数据世界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数据世界》。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学生的数感。另外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的数据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因此在课堂上我先出示情景图“2015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的情境。并围绕数据“500万人”,500万人有多少,500万人缺乏基本的生活所需意味着什么来展开教学活动。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那么,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的大米到底是多少呢?”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然后汇报。可能我发出的指令不够清晰,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我巡堂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只能说出250万千克大米是500万人所需要的粮食,只有少部分同学能把250万这一大数化为大致与它相等的小数进行估算。课后对这问题我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四:一是我课前准备不足,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这一知识已遗忘,在新授课前没有组织学生对旧知进行复习,因此学生不理解所问不出为其;二是在教学中,我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如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没有真正备学生,备学生的基础、备学生的接受能力,并在教学中犯了一大禁忌,就是把成人的认识强加在学生身上,认为是这么简单的知识,不用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理解;三是犯了应试教育的毛病,认为这一节课的内容在考试时,基本不会考,只要我有介绍就行了;四是书本上的数据实在太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学生在头脑中对大数还没有形成一个表象,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的数感还有待提高。

篇六:《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2015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大都是肤浅的,甚至把母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背景,要学生走进母亲的内心,感受母爱,进而回报母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深读,并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一、想象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中年级注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让学生通读整篇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在脑海中放放电影,想象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在朗读和想象中,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将一些细微之处一一捕捉,例如有关护士的画面等。

二、重组课文,抓重点语段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因此在理解课文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 “文章中哪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动你” 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两幅插图——“母亲挑重担”的画面和“我为了报答母亲恩情而抱着母亲入睡”的画面进行品读,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品析重点词句,理解母爱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 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四、感情范读,感悟母爱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五、联系自我,升华母爱

本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好题材。在充分感悟母爱感悟文章后,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自己母亲平凡的母爱进行了动情描述,学生无不动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心中想对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不少学生从小事回忆,写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独特珍贵的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反思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

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抱母亲》算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在教学参考书中提出了三个课时完成的建议。我在备课的时候,删减了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那些思维度不高的问题,我抓了两个地方。一是指导学生分段,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分的: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解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我认为这样分段条理不够清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做了调整和改进。我根据学生看课题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抱母亲?”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原因。学生很容易找到先后两个原因“换床单”和“报母恩”,我顺势提出“找一找课文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因为护士要换床单而抱母亲的,哪里到哪里是写作者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学生很快便理清了条理,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

另一处是对“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的阅读理解。我在阅读教材的时候发现文中出现了三处“没想到”,我想这绝不是作者的无心之笔。这三处的“没想到”不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吗?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的句子,学生很快找到了“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我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于是找出了下列三个句子: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意蕴,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又更深了一层。

反思三: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让我倍受震撼:曾经,母亲那么年轻、美丽、青春、健康;而现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苍老,丝丝白发、历历深纹 ……让孩子理解“重担” ,经过挖掘孩子们的想象,来重点体会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在理解了“重担”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让孩子们想象母亲行走的艰难,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风呼啸的冬日,母亲依然跋涉的身影,理解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更加动情。

课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我让学生想象这一感人的情景。然后说说母亲眼角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学生有感而发: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这节课上,孩子们用一只眼读课文,另一只眼感受了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让我们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反思四: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深意长、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由于母亲住院,护士来更换床单,就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流淌着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这篇课文的文眼在一个“抱”字上,我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出滋味,品出情感。

一、感悟“抱”中之情。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就是在具体描写“我”抱母亲的情形呢?

第 一次抱母亲,才发觉母亲轻,这么轻,竟然这么轻,出乎“我”的意料,引领学生深入地去探究“我”的心情。可以有这样一些理解: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1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吨有多重》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070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