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2016-07-26 12:22:3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共6篇)百分比浓度问题百分比浓度问题浓度问题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播的应用。其基本数量关系式为: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浓度=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浓度基本题目类型有:稀释、加浓、溶液混合等。例1:100克浓度为35%的盐水和25克浓度为...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浓度问题课后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百分比浓度问题

百分比浓度问题

浓度问题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播的应用。其基本数量关系式为: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浓度=溶质重量÷溶液重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浓度

基本题目类型有:稀释、加浓、溶液混合等。

例1:100克浓度为35%的盐水和25克浓度为80%的盐水混合后的浓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混合后的浓度,只要用混合后盐的总量除以溶液的总重量即可。 解答:(100×35%+25×80%)÷(100+25)=44%

说明:解答本题需抓住“浓度=溶质重量÷溶液重量”这一数量关系。

例2:将浓度为95%的酒精溶液3000克稀释成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分析:由于加水前后容器中所含酒精的重量并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不变量将问题解决。加水前有酒精3000×95%=2850克,而加水后2850克酒精只占溶液的75%,可求出加水后溶液重量为2850÷75%=3800克。所以,需加水3800-3000=800克。

例3:有含盐20%的盐水36千克,要制出含盐55%的盐水,需加盐多少千克? 分析:由于加盐前后溶液中水的重量没有变,所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不变量将问题解决。加盐前有水36×(1-20%)=28.8千克,而加盐后28.8千克的水只占总溶液的1-55%=45%,所以总溶液的重量应为28.8÷45%=64千克,应加盐:64-36=28千克。

例4:一个容器内有浓度为25%的盐水,若再加入20千克的水,则盐水的浓度为15%。这个容器中原来含有盐多少千克?

分析:由于加水前后盐的重量不变,可得出下面的关系式:

原盐水重量×25%=现盐水重量×15%,通过比例的性质可知,原盐水重量:现盐水重量=15%:25%=3:5。可以看出加入20千克的水相当于5-3=2份,可得1份为20÷2=10千克,原来盐水总量应为10×3=30千克,其含盐量应不30×25%=7.5千克。

说明:例2、例3、例4我们都是用“抓不变量”的方法来解题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抓准不变量。

例5:甲种药水浓度为22%,乙种药水的浓度为27%,若用两种药水配制成浓度为25%的药水,则甲种药水的用量与乙种药水的用量之比是多少?

分析:两种药水混合前的总量与混合后的总含量是相等的,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方程:

解答:设需甲种药水X千克,需乙种药水Y千克。

22%X+27%Y=(X+Y)×25%

解得 X:Y=2:3

说明: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答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若用浓度分别

为a和b的两种同类溶液,配制成浓度为c的同类溶液(a>c,b<c)则可得出:

浓度为a的溶液用量:浓度为b的溶液用量=(c-b):(a-c)

例6:配制浓度为25%的糖水1000克,需用浓度为22%和27%的糖水各多少克?

分析:根据例5的结论我们可以先求出两种溶液的用量之比,再将1000克按比分配。

解答:浓度为22%的用量:浓度为27%的用量=(27%-25%):(25%-22%) =2:3

再将1000克按2:3分配可得:

浓度22%的用量为1000×2/(2+3)=400(克)

浓度27的用量为1000×3/(2+3)=600(克)

说明:本题也可以根据混合前与混合后的深质(糖)相等来列方程。

例7:容器中有某种浓度的酒精,加入一杯水后浓度变为25%,再加入一杯纯酒精后浓度又升为40%。原来的浓度是多少?

分析:本题应以后两个条件入手,加入1杯酒精后与加入酒精之前容器中水的含量没变。即:

加酒精前水的含量=加酒精后水的含量

加酒精前总溶液×(1-25%)=加酒精后总溶液×(1-40%)

加酒精前总溶液:加酒精后总溶液=60%:75%=4:5

由上可知1杯液体可看作5份-4份=1份,加酒精后的溶液为5份,加酒精前的溶液为4份,加水前的溶液应为4-1=3份。加酒精前的溶液应有酒精4×25%=1(份),那么加水前的溶液也应有酒精1份,则原溶液(加水前的溶液)浓度1÷3=1/3。

说明:本题没有具体数量,所以我们找到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后,可以用份数来帮助我们解题。

例8:两个杯中分别装有浓度为40%与10%的食盐水,倒在一起后混合食盐水的浓度为30%,若再加入300克20%的食盐水,则浓度变为25%。那么原有浓度为40%的食盐水多少克?

分析:本题我们可以先根据例5的结论求出各种溶液之间的比。

(1)40%的溶液总量:10%的溶液总量=(30%―10%):(40%―30%) =2:1

(2)30%的溶液总量:20%的溶液总量=(25%―20%):(30%―25%) =1:1

由(2)式可知,20%的盐水总量等于30%的盐水总量,即30%的盐水共300克。由(1)可知,再将300克按2:1分配可得:

40%的盐水总量=300×2/(2+1)=200(克)

说明:这是一道1997年小学数学奥林匹竞赛的预赛题,当然本题也可用方程来求解,但比起以上方法就要复杂多了。

例9:A、B、C三种酒精溶液分别为40%、36%和35%,其中B种比C种多3升。它们混合在一起得到了38.5%的酒精溶液11升,那么其中A种酒精溶液多少升?

分析:这是三种溶液混合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混合前溶质总量等于混合后溶质总量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

解答:设C种酒精溶液X升,B种酒精溶液为X+3升,A种酒精溶液为11-X-(X+3)=8-2X升。

(8-2X)×40%+(X+3)×36%+35X=11×38.5%

X=0.5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8-2X=8-2×0.5=7

说明:此题也可以鸡兔同笼法求解:

假设B减少3升,则B与C的升数相等,则A、B、C三种酒精总升数是11-3=8升,其纯酒精含量是11×38.5%-3×36%=3.155升;又假设8升都是A种酒精,纯酒精含量是8×40%=3.2升,造成酒精含量超出3.2-3.155=0.045,用B种酒精1升和C种酒精1升合起来与A种酒精换,直到消去0.045升为止。

8-2×[(3.2-3.155)÷(2×40%-1×36%-1×35%)]=7

例10:今有浓度为5%、8%、9%的甲、乙、丙三种盐水各60克、60克、47克,现要配制浓度为7%的盐水100克,问甲种盐水最多可用多少克?最少可用多少克?

分析:若只用甲、乙两种溶液配制浓度为7%的盐水,甲、乙的用量比应为(8%-7%):(7%-5%)=1:2;同理,若只用甲、丙两种溶液配制浓度为7%的盐水,则甲、丙的用量比为(9%-7%):(7%-5%)=1:1。

由上可知要想尽量多地用甲种溶液就应尽量多地使用甲、丙混合,而丙溶液只有47克,按照1:1的关系,与47克甲溶液共可配制浓度为7%的溶液47+47=94克。剩下的100-94=6克,只能用甲、乙两种溶液按1:2的关系配制,需甲种溶液6×1/(1+2)=2克,所以最多可用甲种盐水47+2=49克。

同样的,要想尽量少的用甲种溶液,就应尽量多地使用甲、乙混合(乙、丙不可能配制出7%的溶液),因甲、乙用量比为1:2,所以乙种溶液60克全部用上与甲种溶液30克能混合成30+60=90克浓度为7%的溶液,剩下100-90=10克只能用甲、丙两溶液按1:1的关系配制,需甲种溶液10×1/(1+1)=5克。所以,最少需要甲种溶液30+5=35克。

说明:这是一道较复杂的浓度问题,如何控制甲种盐水所需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是解题的关键。

百分比浓度问题练习题及答案

1,要从浓度为15%的40千克盐水中蒸发一定的水分,得到浓度为20%的盐水。应当蒸发掉多少千克水?

【10千克】

2,现有浓度为10%的盐水20千克,再加入多少千克浓度为30%的盐水,可得到浓度为22%的盐水?

【30千克】

3,含糖6%的糖水40克,要配制成含糖20%的糖水应加糖多少克?

【7克】

4,在浓度为40%的盐水中加入5千克水,浓度变为30%。再加入多少千克盐,可使浓度变为50%?

【8千克】

5,将浓度为45%的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浓度为36%的盐水,若再加入同样多的水,盐水浓度将变为多少?

【30%】

6,甲种酒精溶液中有酒精6升,水9升;乙种酒精溶液中有酒精9升,水3升。要配制50%的酒精溶液7升,两种酒精溶液各需多少升?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甲种5升,乙种2升】【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7,把浓度为20%、30%、45%的3种酒精溶液混合在一起,得到浓度为35%的酒精溶液45升。已知浓度为20%的酒精溶液的用量是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用量的3倍,原来每种浓度的酒精溶液各用了多少升?【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15升 5升 25升】

【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8,甲瓶中的药水浓度为70%,乙瓶中药水的浓度为60%,两瓶药水混合后的浓度为66%。如果两瓶中的药水各用去5千克后再混合,则混合后药水的浓度为66.25%。原来甲、乙两瓶中的药水分别为多少千克?

【30千克 20千克】

9,从装满100克浓度为80%的盐水杯中倒出40克盐水后,再倒入清水将杯倒满。搅拌后再倒出40克盐水,然后再倒入清水将杯倒满。这样反复三次后,杯中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17.28%】

10,有甲、乙两个同样的杯子,甲杯中有半杯清水,乙杯中盛满了浓度为50%的酒精溶液。先将乙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甲杯,搅匀后,再将甲杯中酒精溶液的一半倒入乙杯。问这时乙杯中的酒精是溶液的几分之几?【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3/8】

篇二: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溶液教学反思

《溶液的浓度》教学反思

本课题《溶液的浓度》是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度》后对溶液组成的定量的认识,在课前准备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课本实验9-8去掉,安排在溶液配制,讨论“20度时氯化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调整为“20度时,在100克水中假如25克硫酸铜,溶质质量分数为20%,对吗?”,并给出了20度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20.7克的提示,让学生讨论,并说明理由。这个调整能够把本节课所用硫酸铜溶液在第一环节具有完整性,又能把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复习,还能把本节知识联系起来,这一改动,我认为是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之一,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也答的很到位。

本节课堂的引入我认为是课堂的另一亮点。我认为课堂的引入虽短短几分钟,但他是最能把学生带入课堂的环节。对于课堂引入我做了多次筛选,最初的红糖溶液的引入,有颜色的硫酸铜溶液的引入,都不能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知识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选择了“文盲老板配错了农药 蜗牛越灭越猖狂”,“农夫自杀:只因十亩果树“离奇死亡”,两则新闻引入,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堂。

本节课堂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环节一,溶液的再认识。出示三杯硫酸铜溶液,让学生分析溶液的组成,并通过颜色深浅粗略表示浓度的大小。环节二,学习常用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溶质质量分数,通过三份硫酸铜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巩固基本公式的运用,通过溶解度计算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环节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本环节设计了不同梯度的两种题型,固体配制一定量溶液需固体和水;浓溶液稀释问题;环节四,知识的拓展,想做到前呼后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不足之处是有些语言不够简练,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教学中四个环节没有完成,使得本节课不够完美。预设的内容较多,由于学生计算时间较长,使得教学只进行了环节三的题型I,对题型二作为课下的讨论内容。而且,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跟进性的评价语言不够恰当,如第三组同学汇报计算结果时,出现错误不应否定,而应组内纠正,对计算错误的同学给予适当的指引。

曹兴格 2014-12-18

篇三: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201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反思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现科学家的部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分组实验,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结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上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探究问题需要教师提示才能进行下去,也会出现学生讨论效率低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时间还不很充足,这需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

反思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的考试等级要求为B级,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

本节课中,首先结合达尔文、温特和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借助于胚芽鞘的相关实验,明确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训练了学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简单总结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知识,并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然后从含义、影响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点复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这部分知识经常结合曲线图进行考查,所以借助于两重性的曲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正确含义,并在不同实例中分析了生长素浓度的具体范围,从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当堂掌握情况较好。最后在复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再次明确了“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这一基本思想。

由于本节课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曲线,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会更加直观、精确,并节省教学时间。

反思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努力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本节教学中,能较好把握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认为还可以结合生长素发现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课外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等,体会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本课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的来说,本人所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新颖之处: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生长素发现各时期的关键实验都适当进行了改进。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2、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以及习题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

3、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非常地容易。

反思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网络。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第一个亮点体现在曲线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回忆曲线图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曲线获取信息,原本我预期学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2)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进或抑制);(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获得的信息远多于此,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如:(6)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则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7)在最适浓度两侧相对应的点的促进效果相同;(8)位于在纵坐标上0的位置水平线上的点表明此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位于0位置水平线以上的浓度起促进作用,以下的浓度起抑制作用等。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极大的触动了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一经剖析得一览无余了,后面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顶端优势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3、本节第二个亮点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我在学生知道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枝生根后,引导学生回顾顶端优势现象得出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在制作插枝时要带芽,这时自然就生成了第一个问题带几个芽为宜呢?为什么3-4个芽生根数比带1-2个芽多呢?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可能与生长素浓度有关,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插枝生根的生长素浓度范围?而浓度范围的确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陷入困境,我此时提醒学生回归曲线图和黑板上板书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测定,又有学生提出用什么作对照呢,很多同学就说可以用清水作对照,因为清水就相当于纵坐标上位于水平线上的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篇四: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2015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反思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明确

一是设计紧贴新课标主导和强调的宗旨: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二是设计要求准确和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解放课堂;三是设计结合“问题——探究——发展”教学模式,侧重知识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和互相促进,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进行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从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综合理解和应用上,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的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就保证了课堂是学生的,学习是主动、高效的,发展是实际的、切实可行的。

2、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导学”、“问题——探究——发展”教学以及“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的而产生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对多种模式的取长补短。其优势在于课堂活动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图形描述、解释坐标图形的能力。具体操作表现:一是展示动画、引导性问题并不是要求探讨些什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感性认识;二是展示自主性探究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适度限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范围、要求和任务,避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出现盲目性,是保证自主性学习取得实效的措施。

其中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是课堂结构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和理解归纳的能力;

在学生对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和发展,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了解深化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转化成能力。

课堂最后设置的典型例题,是为了反馈、深化和提高前一环节的学习,提高教师引导、发展的效果而布置的。所以从整体上说,这种教学模式具备整体上的完整性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连续性、递进性。

本节课正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开展实施了教学,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是这堂课实施的依据和成功的关键。

3、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让学生自习,而是要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和目的去学习,所以在进行自主性学习之前要向学生展示自主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其的干扰。虽然说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效果有差别,但这可以通过后面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测、弥补和提高。

4、正确、合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内、外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进行行之有效的主导,则课前首先要做三个“功课”:一是要正确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储备,能力储备;二是认真钻研、分析、优化教材;三是结合前面两点,确定好适当的教法,如分析能否适当的进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学习,如何进行之。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或者对要求简单的知识,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来完成,那么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完成难点突破和知识的深化、迁移,把学生从对知识的简单理解带入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的层面中去,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使用课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恰当合理选取、精析经典例题,课堂、课外作业互补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选用了一个例题进行评析,这个例题是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四个坐标曲线图的判断,这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又以数学曲线这样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引起他们探讨的兴趣,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能够使得他们的知识得以迁移,学以致用。当然,这个题目还不能够涵盖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我就注意了知识点的互补性,与学生自身的结合,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等,如前面所附的课后练习。

6、应当改进的不足之处

第一是课堂时间的控制,尤其学生的讨论与表达是比较花费时间,教师要开放探究,更要及时简明扼要的总结,否则,不但会导致课堂时间会比较紧迫,还会使学生对自己整堂课的探讨所得的结果没有检测的依据;第二是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点拨要更精练些,鼓励学生积极地争论,由学生得出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曲线图的趋势的判断的依据,并鼓励他们课后继续学习、探究,让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与兴趣;第三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时间要再给充裕一些,以便学生更好的发挥自主能动性。

反思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我准备用3个课时完成。本来我打算用第二课时来开汇报课,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先由学生写出探究方案,全班交流后进行分组实验。但是由于课时进度,实验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我还是按照自然教学进度,选择上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渗透作用、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及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结构基础——原生质层。本课时知识容量较大,如果只简单按照教材来讲,显得枯燥,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素养。因此,我对这节课做了特别的设计:

1.自制渗透装置,课堂现场演示渗透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配合flash模拟实验,让学生分析总结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概念,再配合黑板画图,多角度分析水分子的扩散方向,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2.设计问题串,从浅入深,层层递进,引起学生思考,再拓展思维,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3.用探究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并用视频验证,让学生直观观察红细胞在三种不同溶液中的变化情况。视频材料有视觉冲击力,有说服力,让学生印象深刻。

评课时苏红导师、骨干教师们和一中的生物老师都对我的三个设计表示肯定和赞赏,并总结出以下优点:

1.教学设计根据本校学生认知水平,用心设计各教学环节,体现新课程理念。诗句做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每个环节的逻辑性强,过渡自然,整节课内容多却给人感觉很轻松。

2.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设计,最后包抄到渗透作用发生的原理和条件,突破重难点。

3.课堂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重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贯彻学生实验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的理念。

4.教态自然,教学语言清晰,亲和力好,注重课堂细节。

同时,老师们也很中肯地指出我这节课中存在的不足:

1.拓展思考第四个问题的提法有不妥之处,最好把问题的提法修正,或者引导学生作答。

2.课室后排学生观察不清楚教师自制的演示渗透现象的装置,这要采用实物投影辅助或做其他相应的改进,也可以请一两个学生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探究实验结论由学生来提炼。(因为上课时不小心按到键盘空格键,PPT提早出现探究结论。)

4.教师语言表达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改进。

在评课活动的两个小时里,我心里既是欢喜,又是激动,更多的是感慨。欢喜的是老师们细致观察这节课,细心发现很多我自己不知道的闪光点。激动的是老师们给我的课提出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对我以后教学进步有莫大的帮助。感慨的是老师们敏锐的洞察力,中肯的点评能力,让我自叹不如。尤其是一中几位年轻老师,他们在苏红老师的培养下,听课评课能力非常强。一个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途径之一就是多听课,多参与评课。如何中肯地评课也是一门学问,这值得我好好学习!

反思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来突破重点和难点,但通过课下了解及学生的反应,我从中得到一些反思。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

1、成功之举

一是预测了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尽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讲解渗透现象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萝卜条放清水中会变硬,放浓盐水中——腌咸菜时,变软的现象,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并且自己制作萝卜的吸水和失水,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顺便复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起到知识连接的效果;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对资料一中水稻和番茄吸收Si4+、Ca2+、Mg2+量的比较,扩展他们生活中的小常识,番茄比水稻的补钙效果好,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记忆较深刻;还有课后联系实际问题,对同学们口渴时喜欢喝饮料的现象,讨论喝饮料能不能解渴,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细胞吸水失水原因及条件的自我理解,并且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原理,低浓度饮料可以解渴,高浓度饮料加剧细胞失水状况。讲解这三部分时,学生反应热烈,记忆深刻。

2、不足之处

在讲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内容时,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细讲,大概讲完为什么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再最后升高是因为水稻吸收水分多于吸收Mg2+,讲完之后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懂,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改进。

总之,高中生物课的教学,我们新老师更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向老教师学习,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作出适当的反映,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就像布鲁巴赫所指:“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反思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PPT与导学案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先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的提问,引出课题,接着明确“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B级考点),然后通过导学案上的表格让学生比较归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内容,再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绘制模式图、影响跨膜运输速率的坐标曲线图,包括物质浓度、氧气浓度和温度影响。教师讲解归纳,强调图表曲线的要点,进而培养学生绘制图表和分析图表的能力。最后再以2015年江苏卷最后一道实验题为背景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上述的主线设计,以导学案引领,将知识点进行了分层处理,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但感觉不足之处,这节课的课堂主线设计不是很清晰,设计未能将与之相关的零散内容整合在一起,如渗透装置、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先复习这些内容,再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样的主线设计更合理,设计面更广。

二、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课堂教学环节的处理要体现细致性,合理性、连贯性。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上法。本节课的导入通过生物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结构决定功能”引入;对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利用表格、图象和图例进行归纳比较;对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借助曲线图分析;对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方式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讨论以进一步探索研究;对胞吞和胞吐方式设置了一些问题进行解决。不同环节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提升了课堂的直观性、实效性。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环节设计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不上,这与问题本身的问法设置有着一定的关联,今后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师生互动的反思

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作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具有多样化。本节课采用了提问和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和曲线、合作探究等方式展开互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设置了几个主要问题,但感觉有些问题设置得不是很合理,例如:我直接问学生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有何意义?由于问题切入过大,太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回答,出现冷场。再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讨论缺乏积极性,我适时通过思路调控,捕捉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以激活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四、对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有效教学是质量立课的核心组成部分。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有效教学的课堂要体现:全员参与课堂、讲练结合课堂、设计整合课堂。高三复习课更要如此。教学细节要做到细致性、规范性、实效性,要用联系的眼光构建知识网络和设计主线,对知识的串联,整体的框架,学生思维的充分训练都要融入课堂教学。讲练结合要进一步加强,可在某一知识点复习完后进行穿插练习,或者开始练,中间练,最后再练,这一方面我还做得不够。还需不断努力和发展。

篇五: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2015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反思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需要大量丰富的信息素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借助合适的工具如计算机、网站等,查阅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本节课另外安排了学生写关于合金的小论文、关于装潢材料和价格的调查和角色扮演三项活动。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也直接影响了这节课的质量。学生自愿分组并推选组长,组长具体负责活动安排。学生积极参与本组活动,分工合作,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和图片、对研究课题展开社会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中汇报交流,全班同学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角色扮演活动带来笑声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节课后,学生的能力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能力应用在课堂上,是我将去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反思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我选取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等内容利用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这两堂网络课教学效果的对比,我感觉到根据教材的具体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上一堂课《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的配置,采取的教学方式就不应该是网络教学,而是实验教学。如果硬采用网络教学,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内容需要大量丰富的信息素材,适合采用网络课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查阅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感觉到这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我这节课的另一特点是安排了关于装修窗户材料的优缺点比较,和角色扮演二项学生活动。这两项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愿意动脑筋思考生活中的事情,他们也很愿意去从网上搜索资料。在课前我就布置每位同学查阅资料,将他们的资料收集起来,再把我自己搜索的一些资料给学生,并指派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角色扮演活动中,全班同学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角色扮演活动带来笑声的同时,也引起不同角度的思考。

这节课后,作为一名教师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有想象力的,对社会的新生事物很感兴趣。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给学生真切、恰当的鼓励,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生活中的化学拿到课堂上来讲,这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去实践的课题。

反思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节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如果因为课时紧张将本节课省略,这是很不应该的。教师应该尊重新教材的编排规律和特点,将新教材的所有功能发挥出来。本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应该有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做得不好,极有可能将本节课上成一节科普课,使学生忽视本节课中的重要内容。所以这是一节能够完全体现新课标思想的课。

一、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课堂教学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教学时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大量的图片,不仅展示了金属材料在中国使用的历史,还有现代中国使用金属材料造就的辉煌。通过提出相关的讨论,学生自己小结出合金的定义和特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冶炼方法。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本不用多说什么,只要起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知识的接受过程在教学主线(金属的使用历史)的指引下显得很自然。

三、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课堂纪律。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和独立学习习惯,还要养成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的习惯。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思考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以及与学生的关系,探索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得到能力训练的学习方式。

篇六: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2015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

反思一: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

本节无论是引课还是授课都以问题探究为出发点,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到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设置一系列有效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看书、讨论及相互交流,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反思如下:

一、巧妙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动脑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为主线,适时创设问题情景:分析说明水平放置的植物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生长素及其生理作用的理解。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采用图表分析法,通过曲线分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领悟植物激素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

二、本课题与生活实践联系非常密切,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路,不断为学生创造具体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亲历其中,得到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并且在此过程中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由于本节教材内容中抽象概括的结论性知识比较多,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就要多给学生“动”的自由,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实施主导作用。如从课本的文字和图表中读取信息、学习用结构图的形式表示过程;再如关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通过展示根、芽、茎三器官的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图,帮助学生理解两重性就是生长素浓度高时起抑制作用,生长素浓度低时起促进作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基本的生物学学习技能。

四、课堂上注意讲练结合、当堂检测,检测题以近年的一些较简单的高考题为主,借此巩固新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五、问题:

1、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理解教材能力较差,对问题思考还抓不到主要方向,往往是顾及了细节还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影响了对问题的思考。

2、课堂略显呆板,尤其是回答问题的活跃程度不够。

这些缺点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引领盲生走上自主探索生物学的道路。

反思二: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

《激素调节》一节的考试等级要求为B级,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考点主要集中在动物生理方面的经典实验,经常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而且还经常与人体稳态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利用列表比较的形式,全面复习了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名称、化学本质、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很重要,但是已经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进行了详细复习,所以略过。重点复习了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尤其是甲状腺激素。结合关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失调症、甲状腺激素饲喂小蝌蚪实验和成年狗、幼年狗切除甲状腺实验,复习了甲状腺激素的三方面重要作用,学生比较感兴趣,通过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也比较好。在课本中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基础上,推广获得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并通过光照对于鸡产卵量的影响,考查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实验考查较多,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系统补充了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几种常见方法:切除法、移植法、饲喂法和注射法,并结合具体的实验设计进行了分析巩固。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所研究激素的化学本质、实验变量的确定和控制问题。

最后,仍然利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请学生总结了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并利用相关联系进行了及时的检查。

由于本节涉及的激素种类较多,且研究的内容相互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所以讲解时有部分内容前后有重复,影响了全课的条理性,以后要需要进一步改进。

反思三: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

生命化课堂的1/3模式的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自主学习环节是第一步,只有这一环节设计好了,剩下两个环节才可以顺利开展。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能否达成决定于教师导学提纲中的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恰到好处,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

比如,《激素调节》一节的导学提纲,是经过了我们备课组老师许多遍的修改完善才最终完成的。在设计资料三的问题时,最初是这样设计的:①“切除胰腺,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说明了什么?②“胰管结扎,胰腺萎缩,但内部的胰岛活着,尿中没有出现葡萄糖”说明了什么?③“胰岛中提取出胰岛素,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说明了什么?由于问题缺乏引导性,学生们的思维过度发散,偏离了知识主线。比如说第二题,有的同学就这样回答:胰管结扎,胰腺会萎缩而胰岛不会。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事先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我这样问,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这样,经过不断地修改,最终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应能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合理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基本保证,此外还要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每一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要简练、到位、合理;对课题上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等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高效地完成自主学习环节。

反思四: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内容,内容多且较为抽象,我用了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学生对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遗忘较为严重,推进新课时有些受阻,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我认为改进措施是在讲新课前,先让学生把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梳理一遍,教师在这个环节上做好补充,然后再展开新课,以便于学生快速建立知识体系。

二、促胰液素的发现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浓度问题课后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重叠问题课后反思 租船问题课后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浓度问题课后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浓度问题课后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124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