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2016-07-29 11:24:3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共5篇)土壤的保护说课稿《土壤的保护》说课稿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土壤的保护》是科学课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二、教学方法:《保护土壤...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供大家学习参考。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一)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土壤的保护》是科学课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身边土壤的调查,以画画的形式启发想象,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用观察法来调查土壤破坏的现状,目的是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态度;用联想法来完成课下《美丽家园》的想象画,目的是引发学生对破坏土壤,危及子孙后代的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思维;用发现法是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铺垫。

三、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自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铺垫、激情导入

1. 通过前面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作为本课的引入点,温故而知新。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 通过展示同学们的课下作品―― 一幅《美丽家园》的想象画,让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欣赏,共同进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现代教育学科整合的新理念。

(二)数据引入、激发联想

1、由美丽家园的想象画回到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把调查身边土壤的信息在小组交流、讨论。两者对比,激起学生对美丽家园的渴望。这里教师并不急于说出保护土壤,而是回到教材的《科学在线》,让大家再次感受土壤破坏的现状,这时同学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2、针对科学在线的资料,师生交流。教师应该对教材做以补充,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资料。截止到1989年,我国各类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92万平方千米。如果是在多媒体教室,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网上公布的结果。教材上水土流失356万平方千米,只是我国水土流失可以人为治理那部分。

3.面对这么巨大的数字,学生很难想象,我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土壤破坏的现状。看,这是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现在有一半的土地被白白流失,这时的学生惊呆了。这时对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保护土壤”)2、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地

球又会怎样呢?(学生的想象不得不让我惊叹,让我佩服)。我更新补充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范围,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欲望。

(三)深入实践、鼓励创造

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本课的难点。各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土壤破坏状况及建议的报告单。报告单的设计是开放性的,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由同学自由发挥。整理之前,我告诉学生“我国土壤的破坏如此严重,大家能不能为保护土壤想些办法?如果可以实施,老师会把大家的建议报告给国家的政府部门。”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唤起同学们强烈的责任感。而这时本课的难点已经不难了,教师看到的是同学们认真思考,用心填写报告单的场面。

(四)内化知识、提出希望

教师把保护土壤的希望寄托给全体学生,使大家成为保护土壤的卫士和义务宣传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土壤,让我们心中美丽的家园变成的现实。”总之,这是一节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互动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实现认知的飞跃、并从心灵深处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科学课的最新理念。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已经采用了已经设计的教学方法,也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但总体来说,有些知识点儿还是讲授的有些死板,应采用更灵活的方法来讲本节课!另外,本课的情感教

育没有完全发挥,还应让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多的去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在利用课件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可我却忽视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更多的自主时间放给孩子们,这一点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二)
土壤中有什么说课稿

土壤中有什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下面我就《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在设计教学时

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跟大家一起简单交流一下。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五上《地球表面及

其变化》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

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

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

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教材第二部分“土壤与

生命”我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揭示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即: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土壤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激发学

生热爱土壤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特点是经历一个猜测——观察的科学探究过程。土壤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

又陌生,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思考土壤是从哪里来的,更不会想到土壤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以及

土壤中有些什么。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

思路预设为:“猜想——观察——实验——讨论——结论”

三、教学目标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五上《地球表面及其

变化》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第一部分“寻找

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

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

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同学

们猜一猜:岩石破碎后继续风化会变成什么?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二)鼓励质疑,大胆猜想

猜一猜,你认为土壤的成分会有哪些。

本环节重在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合理的猜测,培养学生

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观察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探索土壤的成分。

环节一:近距离用肉眼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土壤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动植物的残留物等组成的混合物。(板

书:水、大小不一的颗粒)

环节二:借助放大镜观察干燥、粉碎的土壤,认识和学分会区分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PPT介绍分类的标准)

环节三:观察土壤的沉积现象。

将干燥的土壤倒在烧杯中,倒入适当的水并用木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观察的

现象。本环节旨在强化土壤的颗粒由沙砾、沙、黏土组成,并发现土壤中含有空气,杯中漂

浮物即:植物的残留物。(板书:空气、植物残体)【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将前面七个环节的结论汇总,从面得出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

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三)土壤与生命

1、观察课本中土壤的生物图,让学生说说生物和土壤的关系。

2、说看法: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3、进行保护土壤的环保教育。

(四)四、收拾、整理实验器材

七、课后反思

通过试教,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很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

带来惊喜。在观察干燥土壤时,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会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

难分清。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的标准,用草图帮助学生理解,看直尺上的1毫米的刻

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长,根据颗粒的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

因为黏土太小便引入“土壤沉积”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因为时间较长,所以教师

要事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这样演示实验的效果会更好些。

土壤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我是通过一段视频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的,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生热爱土地的情怀。

我的说课完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谢谢大家!!

这节课的优点;

1、这节课准备的充分,教学设计合理,引课新颍,过渡自然。课容

量大,课堂气氛活跃。

2、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亲

身经历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

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科

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培养。

3、这节课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经历了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像

小科学家一样对“土壤里有什么?”进行了深入探究,使学生体会到

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经历的过程,增长了科学

探究能力,获取了科学探究知识。

4、这节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科学探究上,同学们绕有兴趣地能动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地进行科学学习。让师生体会到了过程性学习的好处,过程性学习增

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同学与同学之

间也会相互影响,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疑为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一个好的契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讨论、

交流,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5、这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意识。

6、这节课渗透了“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教育。

不足之处:【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1、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要进一步加以挖掘。

2、对学生实验要恰当指导。

3、在进行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 对问题的总结最好是学生占有主

动性, 让学生对问题加以总结、归纳,体现师生的互动平等。

4 、评价学生的语言比较少。

5 、教法上不够创新,虽然力图创新,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努力方向:

1、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用的新课改理念指导教

学。

2、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要进一步挖掘。

3、学生实验要给予恰当指导。

4、虚心向名师、骨干教师学习,取长补短 。 5 、课堂上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6、改进教学方法,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提高教学水

平。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三)
了解土壤说课

《了解土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第二课。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上一课《我们周围的土壤》的学习,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知道植物要生长在土壤里面,土壤里有许多他们熟悉的小动物。

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欣赏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构土壤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和学情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我确立的三维目标,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能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其实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需要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探究与实践。而且我们教给学生的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教法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而不断变化。针对《了解土壤》这一课,结合学生已有的对土壤的知识,我采用的是活动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亲身观察,设计实验交流讨论,不断完善建构土壤的相关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至于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生对科学有天生的研究兴趣,于是我采用了“观察土壤、玩土壤”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总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2.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还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谈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一横更比一横长,一竖插在正中央”打一字)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做出猜测

这个环节一开始便要求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对土壤的成分进行预测。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而且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三)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安排了5个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第一个环节:观察、感知土壤

本环节一开始先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三杯土壤样品,让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土壤的特点。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去闻等。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接着组织小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这个环节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对土壤的成分进行预测。预测不但检验了学生们的已有经验,还可以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做接下来的实验。而且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之后我提出“你们的猜测对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要得出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经过实验验证是唯一的办法。

第三个环节: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等学生们明白了实验的注意事项,便要求他们开始实验。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这样一方面便于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对不了解实验要点的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引导那些早早做完实验的学生知道要有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也是实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验结束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时学生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从实验成果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接着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预测进行对比,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的最后以问题的方式结束:现在你知道了土壤有哪些成分构成的了吗?沙土和黏土哪种土的渗水性更好?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媒体演示,拓展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不同土壤的图片和视频,在学生欣赏后提出问题:你们所看到的土壤一样吗? 再让同学们根据第一阶段观察到的不同土壤的特点用自己的方法给土壤分类。师生小结后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播放一段土壤形成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形成的不易,从而产生保护土壤、珍惜土壤的情感,

以升华情感目标。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科学探究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了解家乡的土壤,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家乡土壤的类型、特点,适宜种植怎样的植物。让学生回归自然,提高兴趣,积累更多土壤知识。

这样的设计做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思维与亲身感受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的科学课堂!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好的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设计特色

本节课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这是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八、课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让课堂开放些。教师应放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2、如何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充分体现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围绕某个命题让学生自由提问,多角度质疑。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和调控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

3、一定要重视并处理好细小的环节,如教学环节的过渡、引导启发学生的话语;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等。

4、如何更加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是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内容都必须讲到,所有的实验学生

都得做,还是有所侧重?这节课我调整了教材,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区别。动手操作,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尝试着和别人的交流沟通。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慢慢渗透和提高的。这节课的设计,学生是主角,老师引导,同时给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果好,学生收获大。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四)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 (1)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

杨地镇中心学校 姜孝云

一、说教材和学情: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科学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科学探究目标①、了解哪些现象是破坏土壤的行为。②会推测土壤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③能够参与保护土壤的活动;第二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个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号召大家主动参与到保护土壤的活动中去;难点是能设计保护土壤的活动,学写宣传标语。

四、教学方法:《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对身边现象的观察,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充分的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

五、说设计理念: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授课我主要涉及了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复习导入环节,先复习了土壤的种类,了解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提出土壤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可是还有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在肆意的破坏我们的土壤,从而引出第二个环节——教学新知。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顾我们身边人们的哪些做法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然后启发学生想

象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会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作为小学生,我们通过怎样办法保护土壤。第三个环节是拓展延伸,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土壤,对于那些已经被破坏或是不宜耕种的土壤还可以改良,教会学生改良土壤的方法。与此同时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为呼吁全社会保护土壤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七、教学反思:【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随处可见的土壤为话题,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土壤是亿万生命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从而引出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了以下几点:1、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学习。在搜集人们的哪些做法是破坏土壤的行为时,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启发他们说出理由;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在学生讨论:“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大地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后,汇报交流时,尊重孩子的理解,然后适时予以点评、学生互评;3、承认个别差异。人常说:“十个指头有长短”一个班50多个孩子,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课堂上通过相互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逐步成熟起来,从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1、没有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一味地就教材来教学生,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2、没有熟读科学新课标,对教材的定位不准,课堂教学效果一般。

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五)
《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老黑山中心小学黄爽2013年11月21日

一、说教材

本课是科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的第四课,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大致了解、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也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是由腐殖质、水、空气、沙、黏土组成的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用沉淀的方法把土壤按颗粒大大小分层。

2、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正确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寻找土壤的成分,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一些实验现象,如冒气泡、水面有腐烂

的叶片和白色的沫沫、沉淀的沙砾等,并能够对这些实验

现象进行分析。

四、说教法

土壤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熟悉的。由于缺乏对土壤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所以说学生对它来说又是陌生的。但是他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土壤的研究兴趣还是有的。经过2年多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到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课以教师启发诱导为辅,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发现土壤的成分。

五、说学法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本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针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实验发现及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则在一边观察指导学生,并针对学生的一些问题和疑问进行解答。本课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主。

六、说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准备:土壤、实验盒、筷子、小烧杯、放大镜(各七份)

2、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土壤对我们并不陌生,那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土壤和地

球深处的土壤相同吗?如果不相同说出你的理由。

生:不相同,地球表面的土壤颜色很深(黑色的),地球深处的土壤

颜色很浅(黄色的)。

(二)活动探究:

1、每组一份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自主观察后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

土壤中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有一些腐烂的小树棍和树叶,用鼻子闻有淡淡的腥臭味儿。

2、向土壤中加适量的清水并搅拌,静置后观察现象。

3、向学生介绍不同大小的颗粒名称,让学生根据上述实验进行描。

4、介绍土壤的概念及组成(简介腐殖质的来源及作用)。

5、多媒体解说土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风化过程)。

(三)、讨论:土壤中有生命吗?

1、出示书中课文图片并让学生观察。

2、将上图内容逐一分解并解说。

(1)、植物:将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占据一定位置。

(2)、土壤中的穴居动物(老鼠)。

(3)、土壤中的穴居昆虫(蚂蚁)。

(4)、以腐殖质为食的动物(蜗牛、甲虫)。

(5)、土壤中的微生物:

细菌(自然界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动物生物的范围植物

微生物(补充)

3、为什么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

(四)、课堂总结

1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动物生物植物微生物土壤的成分水非生物空气腐殖质矿物质(盐分)土壤的组成:

(五)、课外延伸:

(自由畅谈)为什么要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并谈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及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土地。

相关热词搜索:浙教版科学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土壤的成分说课稿浙教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210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