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2016-07-29 12:30: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共5篇)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博兴二中 历史组 王春玲 2010、3、23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目标:近代中国...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一)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博兴二中 历史组 王春玲 2010、3、23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目标: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下社会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能力目标:

(1)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结合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看我今天的衣服好看吗?如果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我穿着这样的服饰回到文革时期的闹市,会怎样?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服饰特色,服饰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那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服饰是怎样变化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服装修饰---断发易服

1、服装:幻灯片:第一服饰特点:长袍马褂西装革履并向不悖。长袍马褂与西装在中国流行,那是不是就把传统服装抛弃了呢?没有。洋装的流行,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山装和旗袍。幻灯片:看旧式旗袍和新式旗袍有何区别?新式旗袍在满洲旗装基础上,融合了洋装的简洁、美观的特点。方便了行动,体现了个性。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今天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的传统国服,开始走向世界。近代是西方服饰引领我们,今天是我们服饰引领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中国强大了,地位提高了,经济发展了。

幻灯片:清朝官府标识,看出什么问题?有等级。中山装图片,能看出等级吗?他体现的是什么观念?平等、自由。造型的含义: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左下口袋,以文治国。五个扣子: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三民主义。这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与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我们并没有丧失自己,而是善于吸收发展自己,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精神。幻灯片?看出图片的特点了吗?中国近代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多种经济形态并存。那政治经济上的多元化也推动了近代服饰上的多元化。再看这个图片上的男士服装,假设你是当时民族工业中的一个工人,在生产中你会选择图中的哪种男人服装。为什么?中山装,新服饰更便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结论:中国的服饰变革是与工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

过渡:在看这个图片除了服装样式多,图中人物,还有什么变化?鞭子没了。

2、断发:学校要求大家三统一,其中有一条“统一发型”,在清朝也是统一发型的。男人都梳长辫。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为什么要断发?

材料一、清辫子由三股头发编结而成,被附会为“三纲”。长褂扣一般用五粒,被拟为“五常”。清末,革命派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一朝除去,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愿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垂辫既易污衣,梳刮又费时,为外人指笑。既缘国弱,尤遭戏侮。

1、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辫子,2、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生产和世界潮流。3、反清反封建。反封建,可见,断发也带有什么色彩?政治色彩。幻灯片:这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能看出来吗?为什么不愿意?习惯(老百姓留辫子很大程度是习惯,凡是跟自家生活尤其是身体无关的事情,只要是习惯了,老百姓就不乐意改,穿戴也是如此。平民百姓没有学过美学,在他们眼里顺眼的就是美。)、迷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毁伤。剪掉辫子会有灾难)、对政局不了解(一般老百姓也不愿意让辫子没了,最怕的自然是官府当自己要造反。)

过渡:幻灯片,新发型中梅兰芳,从事什么职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西方文明的传入后,人们娱乐生活除了看戏外,还有什么变化呢?

二、大众传媒

1、电影:中国电影网的网址是: 为什么?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此后电影发展史上有两个数字?1913、1931,你能说出相关史实吗?

2、报纸的发展历程如何?学生介绍。

问:报纸、电影除了娱乐,还有什么影响?(学生答不出的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提示)

宣传民主自由思想,反封建,提供经济发展信息。总结:舆论为政治经济服务。工业革命冲击下,近代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

过渡:象征大清王朝的长辫子,在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后,从男人们的头上剪去了,可是留在女人脚上的枷锁却仍然继续。

1、不缠足运动:幻灯片:三寸金莲图。缠足五代时由男性统治者畸形的审美观而造成。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满族妇女不缠足,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可辫子剪掉了,缠足依然存在。古语云:小脚一双,泪眼一缸。古代妇女缠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那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材料: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古代妇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古代,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当时社会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 。中国的女子在长期男尊女卑及苛刻的礼教下,已不认为自己具有独立的人格,为了取悦于男人,她们心甘情愿地争相缠足,并以小脚为荣、为尊。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小孩子嘲笑未出嫁的张幼仪“大脚丫,嫁傻瓜”。

4、梁启超先生曾发表这样的言论:“强男之头不如弱女之足。”

答:小脚女人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何接受新思想。

受封建思想束缚,迎合男人审美观。要解放女子小脚,必须先解放男人思想

习俗千年,根深蒂固。

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不缠足也是反封建,带有政治色彩。

过渡:思想解放不彻底,也体现在婚葬礼仪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2、丧葬礼仪:近代,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出现,举例李叔同。葬礼上只收挽联、诗文、花圈。但厚葬仍然盛行。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说的就是厚葬。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幻灯片:厦门安乐永久墓园一处250平方米的基地,却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探究问题一、发表你的看法。

探究一:

材料一:目前许多人仍然无法屏弃“厚葬”观念,纷纷追逐高价墓碑。广西南宁市佛子岭公墓园里,部分坟墓的豪华程度令人咋舌——有的占地20多平方米,有的完全用汉白玉砌成,有的极尽雕龙画凤之能事,最“牛”的竟花了30多万元。 材料二:目前,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谁家送葬的车队长、谁家的墓地占地宽广装修豪华、谁家祭祖仪式宴席“人气”旺规模大等等,这些攀比行为,大都有一个相似的说法:希望去世的亲人到“阴间”过上好日子。

——《南国早报》2005年3月31日

材料三: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和大宗消费的攀比性心理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一个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材料四:据了解,某一农民,母亲 在世时不予孝敬,老人去世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结果遭邻里乡亲唾骂。

——《河北日报》2005年7月13日

小组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时,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也可以然学生结合这个发生在自己身边事实发表看法)

(这几年,豪华墓地成了清明节的热门主题词,各地豪华墓地价格一路攀升,甚至直逼最贵商品房的价格。另外,受“买好墓地,活人添寿”观念的影响,活人墓之风也持续蔓延„)

3、婚姻变革:新旧婚礼幻灯片,和新旧婚姻表格对比,新式婚姻有何特点?体现自由、简洁、平等、民主

4、见面礼仪变化:现在大家跟朋友见面,用什么礼仪,(握手)。如果是亲密一点的朋友呢?(拥抱)那在清朝大臣见皇帝用什么礼仪?(跪拜)。我们都看来很多清宫戏,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跪拜礼仪!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节课的变化,我设计了一个小短剧,让同学来切身体会一下当时的变化?

短剧表演:要求:声情并茂,进入角色。

两个好朋友:一个关心政治生活, 一个关心娱乐生活。 请模拟两人相见使得情景。(甲:关心政治,乙:关心娱乐。见面礼、称呼、传媒、娱乐、形体、服饰、政治方面)

甲:啊,是某先生,这剪了辫子,穿上西装,竟没认出来(惊喜、握手)

乙:民国了,思想不能太老旧了,多日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吗?

甲:唉,身体倒还可以,只是担忧时局呀?

乙:担忧?

甲:是呀,你没有看《申报》吗?报上说孙总统已辞职,袁总统在北京上任了,最近与日本人接触较多。如此,国家岂不堪忧?

乙:我想袁总统一家并非持真正的民主平等观念的,袁家传谭鑫培先生搭台演戏,却只给戏班几个大洋,谭先生不满,袁二公子还骂他为臭戏子呢?戏子难道不是国民吗?

甲:时局堪忧啊!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只是发生在通商口岸,接受先进文明,经济发达地区。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变的不彻底。从这可以看出,传统陋习的变革、人们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你认为贯穿整课内容的线索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变” )

探究二、结合材料和刚才所学知识探讨,为什么近代中国生活会变,变又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一、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维新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材料四、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答: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及民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民主革命;改变思想观念

小结:在西方工业文明、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政府及先进中国人合力作用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革命,改变人们思想。一句话:变化来自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当堂训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人经历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的烙印。

简历: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5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25岁时,其母去世。32岁时,他到了杭州在浙江省第一师范执教

1、你能否猜测出在他儿时眼中的男性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推测其管家在闲时如何打发时光?

3、他父亲的葬礼在他心中印象怎样?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4、他的新娘在嫁给他时是如何装扮的?

5、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是怎样装扮把自己嫁出去的?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对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能否你推测一下他母亲丧礼上的情形?

8、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是怎样打招呼的呢?

9、这一时期革命青年和摩登女郎的着装打扮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文:以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的口吻写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通过有明确指向和目标的预习活动,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优质课评选教案

博兴二中王春玲

2010、3、23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二)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与案例

文昌中学 赵杰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近代服饰、社会习俗及饮食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出其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围绕教材的“变”展示相关的插图和资料,充分感受到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课外延伸:如何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要用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产生的变化,探究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密切关系以及东西方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对价值观的是非进行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难点:发生变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百年中国》,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文字,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引入新课。

师问1:从上述视频资料中你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生有哪些变化?

生答:服装,发式,休闲娱乐,婚礼,葬礼等习俗。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用课本的原话告诉我,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答: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

● 《板书》:一、移风易俗

● 1.服饰变化

共同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男女服饰的变化”。

问:“近代以来服饰有何变化?”(出示服饰变化的两张照片)

答: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问:当时哪些人会穿西服?会在哪些地方首先见到那些穿西服的人呢?西服在什么时候传入?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

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商人、有新思想的人等。首先会在沿海通商口岸见到。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期流行。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问: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答: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教师讲解:中山装的含义:前边五个纽扣代表五权分立;四个兜代表国之四维;袖子下边的三个小扣代表三民主义,中西合璧的特点。中山装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至今仍为国人所喜爱。出示刘德华出任北京残澳会爱心大使时穿中山装的照片。

通过一组照片让学生了解旗袍的演变及其特点,说明旗袍和中山装一样成为我国的民族服装。

中西合璧是近代服饰的变化的显著特点,同时这种服饰变化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烙印。

● 2.断发

幻灯片显示:陈独秀除了变服饰,还变了什么?

答:头发。减辫断发。

课堂研究:阅读史料理解断发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赡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摘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请求断发的理由。康有为为请求断发的目的是什么?

理由:影响邦交;不适应大机器生产;不利于强兵;不卫生;浪费时间;为外人讥笑。

目的:通过习俗的改革推动政治上的变法运动。

材料三:辛亥年间,不是只有清室的遗老遗少,或者张勋那样的愿意向旧王朝顶礼膜拜的人才继续留辫的。好多人将发辫盘在头顶,或藏在帽子里,还有人干脆一如既往,将辫子自自然然地垂在脑后。清末政坛的风云人物张謇倒是把辫子剪了,可是他却郑重地将剪下的辫子珍藏起来。——摘自《上海研究资料》

回答: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传统思想、习俗根深蒂固;社会的变革艰难曲折;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断发运动出现的原因?

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的推动;进步政治运动的推动。 ● 3.不缠足

幻灯片显示:“三寸金莲”。“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缠足给女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灵的巨大伤害,到了19世纪末,女子的脚开始获得了解放,这与不缠足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问:最早提出不缠足的是哪些人?

学生合作回答:有留学生、民族资产阶级、有新思想的人等。

读一读想一想: 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探究]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1)由于缠小脚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

(2)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要解放男人的思想,而这并不容易。

总结显示:

● 《板书》:二、报刊与电影

思考:今天的传媒方式有哪些?你接触最多的传媒方式是那种?

A 报刊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太平天国运动时,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2)1872年 《申报》成为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9世纪末,各类通俗性报刊的出现,代表上海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3)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4)新文化运动后,阅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B电影的发展历程

(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 上海徐园最早放映电影

(2)1905年 ,《定军山》是中国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3) 1913年 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潮州买卖婚姻为题材

(4) 1931年 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的精神毒害

C 影响: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知识普及,开阔视野

● 《板书》:三、移风易俗

● 1.日常礼仪:

概况:A 清代有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三跪九拜 长拜作揖等)。

B 1886年,政府官员革新礼仪,为中国相见礼仪革新的开始(握手)。

C 民国之初简化礼仪。

D称谓变化。

● 2.婚礼:

提问: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1)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3)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

师:我们应该庆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不必受那些封建繁文缛节、封建观念的束缚与摧残。

● 3.葬礼:

提问: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丧礼太繁琐即劳民又伤财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土葬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土地资源,又不卫生。感悟:我们应该要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保护环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总结显示: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思考: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外:西方文明的影响。

内:政治: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

经济:物质和科技发展的促进。

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带动。

自身:社会习俗本身的自我更新。

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2)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课外延伸】虎妈效应:

《华尔街日报》对她的故事连续报道,《时代周刊》将她选为封面人物,短短10天内,她的著作节选就获得了超过100万的网上点击率„„蔡美儿,48岁的耶鲁法学院教授、美籍华裔移民,以其新著《虎妈战歌》一举成名。最先关注“虎妈”的《华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姓 名:王 ——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学院 12级历史学(1)班 1204050540012 兴 燕

教学设计

课题: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课型:新课讲授

课时:1课时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二)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四、学情分析【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

(1)“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2)“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①“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②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1)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

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

(1)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 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四)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

岳麓版《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从以下六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的社会生活:“竞尚洋装”、“断发”与“不产族运动”、“异味争尝”、“洋房与里弄”、“读报刊与看电影”及“礼仪的革新”。 学情分析:本班是高一普通班,学生构成较为复杂(城市+农村),城市学生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农村地区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因此我采取了诱思探究理论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中国社会对结辫、缠足的革除;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近代中国民居的变化;中国近代报刊和电影发展情况及影响;近代中国日常礼仪、婚礼和葬礼的革新。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特点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进一步领会“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观念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知识要点虽然比较复杂,但脉络清晰,可采用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注重创造情景让生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把学生分成七个组,每个组的学生安排一个课题,利用课后的时间自己探讨,可以采取表演、讲解等各种形式,在课上的时候展示给大家。

学法:以典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比如不同时期服饰的图片,里弄与洋房的图片等2.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进行方法论教育。3.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导课:本班一男生身穿西装,脚踏运动鞋,头包白毛巾进入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

生:他的服装搭配不合理,“不土不洋”

师:那你们知道西装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饮食、礼仪等方面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这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板书:13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师:既然我们刚刚提到了服装,那我么就从服装开始说起吧。几天前,我已经把学习任务分

派到各个学习小组。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一、“竞尚洋装”

生: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窄袖革履”的服装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兴起。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人们在对传统的长袍马褂依依不舍的同时,对样式独特新颖的西装革履开始青睐有加,尤其是19世纪末,随着留学海外的学生越来越多,穿西服的人也越来越多,长袍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成为当时社会特有的景观。

课件展示:图片穿西装的人和穿长袍马褂的人

生(继续):民间服饰的变化冲击了官定服饰,迫于时势,清政府不得不对官服进行改革。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清朝的官服。清朝沿袭了传统社会的衣冠之治,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衣冠服饰上得到充分的反映。

课件展示:清朝补服及文武官员补服所绣的飞禽走兽的图案

生(继续):随着西学东渐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智不开是社会积弱的主要原因,而“欲开民智,必先革陋习”,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时曾指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然而,康有为这一建议因变法失败而无果而终。此后,随着时势的发展,1905年,清政府不得不对军服、警服这些特殊职业的服装进行了改革。

课件展示:图片穿新式军服和警服的人

生(继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其间,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服又分为昼、晚两种,均采用西式形制。常礼服也分为两种,一种为西式形制,比如曾孙亚(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一种为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比如牛似道(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女子礼服采用上袄下群的样式,比如姚木兰(课件展示《京华烟云》剧照)。不管是曾孙亚、牛似道还是姚木兰在当时都是社会的上层。随着民国政府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中下层民众。新服饰在中国的广泛流行,是不是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服饰呢?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完全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中山装。

课件展示:图片中山装以及中山装的含义

生(继续):下面有情我们组的同学为大家讲一讲中山装的含义

生: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仪、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的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生(继续):这就是我们组探究的结果。

师:第一组同学作业完成的好不好啊?

生:好

师:第一组同学从服装自清朝后期到民国时期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的影响两个方面为我们探究了新潮冲击下服饰的变化。近代社会,不但服饰有所改变,人们的形体修饰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产生了“断发”和“不缠足运动”,我们有请第二组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板书:二、“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生:要探讨“断发“,就得从蓄发讲起。大家都知道清朝男子的发式是在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将直线以前的头发尽行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那大家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留这样的发式吗?

生:众说纷纭

生(继续):此种发式便于骑射。前部不留发,以免骑马驰骋时散发遮住视线;而颅后留一条粗大的发辫,在露宿时可充作枕头,借以安眠。真是兴利除弊,独具匠心。另外,满族及其先民信奉的萨满教认为,发辫生于人体顶部,与天穹最为接近,乃人的灵魂之所在,故而发辫备受其族人珍视。为国捐躯的将士,若其骨殖无法运回故土,则须将发辫带回,亦可算是魂归故里。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革除陋俗,剪辫易服称为许多爱国人士的夙愿。下面有请我们组的另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解断发的概况

生:略

生(继续):头上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脚的问题。缠足的风俗起于何时,何人首创,没有确切的记载,有人说是公元十世纪的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他曾经让人做六尺高的金莲台,命自己的爱妃以白绫裹足,舞于台上,首开缠足的先例。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由于满足女子是不缠足的,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接下来不缠足运动有什么发展呢?有请我们组另一位同学展示。

生:略

生(继续):以上便是我们组探究的结果

师:第二组同学从蓄发讲到断发,从缠足讲到不缠足,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讲的非常好。不知道同学们在听完第二组同学的讲述后,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发问? 生:沉默

师:你们没有问题,老师到是有两个问题需要问问大家。

问题1: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

课件展示:(答案)第一,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外国人讥笑中国的蓄辫风俗,改良社会风习、剪辫易服、革除陋俗成为许多爱国志士的夙愿;第二,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第三,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世界潮流,比如不适合新式练兵之法以及大机器生产。

问题2:缠足为什么会屡禁不止呢?

生:讨论

课件展示:(答案)第一,缠足植根于男尊女卑的文化土壤中,把妇女都搞成弱不禁风的半残废,在政治、经济、人际交往上依附男人而“走不远”,正与“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以及三从四德的观念相吻合;第二,缠足的审美要求不是来自女性自身,而是来自社会,为了满足男子视觉上的快感,男性是欣赏美的,女性是扮演美的,整个社会和天下男人以天足为美的新观念不树立,女子和他们的家长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放足的;第三,倡导天足的阻力不在妇女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天下的男人,劝禁缠足,不是要做妇女的工作,而是要做社

会和男人的工作。劝禁缠足的最后成功,不是短时间所能奏效的,它得益于半个世纪来的倡导、宣传,得益于人们对缠足恶习的痛恨、觉醒和以天足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树立。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悠久而灿烂,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我们有请第三组同学。

板书:三、异味争尝

生: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渗透,中国的饮食受到西方强烈的冲击,西方食品走入中国人的生活

课件展示:(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菜馆——“一品香”,继而又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3)19世纪70、80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4)日常食品的嬗变:张裕葡萄酒、咖啡、可可、西式果露、汽水;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公园露天室;雪茄烟;

生(继续):从饮食的变化概况来看,饮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课件展示:(1)变化速度相对缓慢;(2)由通商城市向市镇,由沿海向内地;(3)范围:西餐仅限于上层社会;(4)对普通百姓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是:日常西式食品。

师:第三组同学从饮食的变化概况和变化的特点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潮冲击下饮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随着来中国的西方人增多,西方的建筑业逐渐传入中国。我们有请第四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

板书:四、洋房与里弄

生:早在明代,中国就出现了西式教堂,清初在圆明园建造了“西洋楼”,但形成潮流涌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借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建造的目的在于掠夺中国的财富,炫耀西方的骄傲,使中国蒙受屈辱。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的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而另一方面,中国近代普通民居也在南方和北方接受挑战。北方城市主要是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居住大院,在沈阳、青岛等地相当普遍,一个居住大院可以居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建筑密度较大,主要是下层人民的聚居地。南方城市,如上海、南京等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里弄住宅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到60年代的上海。后代在汉口、天津等地也形成了里弄住宅,可容纳大批工人、小商贩和低级职员。

师:第四组同学主要从洋房的出现以及对中国近代普通民居的影响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潮冲击下建筑的变化。人们在鸦片战争后,有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 生:读报刊与看电影

板书:五、读报刊与看电影

师:有请第五组同学展示

生:近代报刊的发展在中国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课件展示:第一阶段:报刊的出现;第二阶段:报刊的兴起和中国民众新闻观念的产生;第三阶段:报刊的发展;第四阶段:报刊的普及

生:利用大量的图片说明问题

师:第五组同学用了大量的图片佐证自己的探究,可见课后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再有请第六组同学为我们展示这一时期电影的发展

生:用自制的课件从电影的产生以及电影院的出现两个方面探究。主要涉及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板书:六、礼仪的革新

师:我们有请最后一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生:略

师:第七组同学主要从日常礼仪,婚礼以及葬礼三个方面给我们展示了在新潮冲击下礼仪的变化。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师生合作主要从服饰、形体修饰、饮食、建筑、休闲以及礼仪这几方面探讨了新潮冲击下的变化。

结果预测:本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和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思考题: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2)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3)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五)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公开课)教案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重大变化和基本走向、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生活的变化,从而了解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交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断发易服、不缠足运动、近代社交礼仪的变化

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材料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设置情境,提问:西方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根据图片概括晚晴服饰的特点?

(1)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2)民国: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思考:传统服饰与新式服饰分别体现了什么不同的思想观念?

2、断发:观察图片:除服饰外,还有什么变了?教师讲解断发的过程及特点。

3、不缠足运动:学习康氏兄弟对不缠足运动的贡献和不缠足运动的特点。

4、随堂练习。

二、移风易俗:1、社交礼仪的变化:了解近代社交礼仪变化的情况。

2、婚姻礼仪的变化:了解近代婚姻礼仪变化的情况,指出其变化的范围。

3、丧葬礼仪的变化:

三、报刊电影:了解近代报刊电影传入中国后的发展情况。

四、材料探究: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练习:(略)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新潮冲击下社会变迁 新潮冲击下的中国ppt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2147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