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2016-07-30 13:36:2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共5篇)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2014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 册 教 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 1 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一)
201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全部数学教案

2014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 册 教 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变式3:把∠1=40°变为∠1:∠2=2:9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

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

5.1.2垂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观察课本P3图5.1-4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5.简单应用

(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

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四、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P9.3,4,5,9.

5.1.2垂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展示课本图5.1-8,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学生看图、思考.

2.教师以问题串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1)问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 学生说出:两点间线段最短.

(2)问题2,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

问题2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3.教师演示教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具如图: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一点P,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使木条L与a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长度也随之变化.PA最短时,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 4.学生画图操作,得出结论. (1)画出直线L,L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 (4)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PA1、PA2、PA3……长短. 5.师生交流,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教师板书: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图5.1-9),深入认识垂线段PO:PO⊥L,∠POA=90°,O为垂足,垂线段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教师板书: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图5.1-9中,PO的长度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其余结论PA、PA2……长度都不是点P到L的距离. 2、练习课本P6练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课本P8.6,P10.10,11,12,P10观察与猜想.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c

1

ab

8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变式3:把∠1=40°变为∠1:∠2=2:9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5.1.2垂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年级:姓名:

数 学 教 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

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道题. 变式1:把∠l=40°变为∠2-∠1=40° 变式2:把∠1=40°变为∠2是∠l的3倍 变式3:把∠1=40°变为∠1:∠2=2:9 四、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

五、布置作业:课本P3练习

教学后记:

5.1.2垂线(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垂直的意义,垂线有什么性质,我们不一定都了解,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学生观察课本P3图5.1-4思考: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a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b所成的四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应学生明白:当b的位置变化时,角a从锐角变为钝角,其中∠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其特殊之处还在于:当∠a是直角时,它的邻补角,对顶角都是直角,即a、b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都相等.

3.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垂直的表示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说明“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垂足为O”,则记为AB⊥CD,垂足为O,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图. 5.简单应用

(1)学生观察课本P6图5.1-6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2)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②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④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 二、画图实践,探究垂线的性质

1.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1)已知直线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待学生上黑板画出L的垂线后,教师追问学生:还能画出L的垂线吗?能画几条?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无数多条,即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教师再问: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在学生道出: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从中你又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并板书: 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变式训练,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过点P画射线MN的垂线,Q为垂足;

(2)过点P画射线BN的垂线,交射线BN反向延长线于Q点;

(3)过点P画线段AB的垂线,交线AB延长线于Q点.

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归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并得出垂线一条性质,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四、布置作业:课本P7练习,P9.3,4,5,9.

教学后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四)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教案

一、 复习目标

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二、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三、知识点整理

1、 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2、 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3、 对顶角相等。

4、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垂足为O。

CA

D

B

5 、 过一点有且只有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7、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这里我们把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下图,PO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

21

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点间的距离一样是一个正值,是一个数量,所以不能画距离,只能量距离

8、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

注意:①“同一平面内”是前提,以后我们会知道,在空间即使不相交,可能也不平行;②平行线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平行,就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③“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9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符号语言:∵b∥a,c∥a ∴b∥c. 10、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11、平行线的判定:

(1) 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2)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3)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四、例题讲解

例1直线a、b相交,∠1=400,求∠2、∠3、∠4的度数。

1

3

B

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2和∠4有什么关系?

解:∵∠1+∠2=1800,∴∠2=1800—∠1=1800—400=1400. ∠3=∠1=400,∠4=∠2=1400.

例2、 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1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角?为什么?(2)如果∠1=∠4,那么∠1与∠2相等吗?∠1与∠3互补吗?为什么?

3 E C

解:(1)∠1与∠2是内错角,因为∠1与∠2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旁;∠1与∠3是同旁内角,因为∠1与∠3在直线DE,BC之间,在截线AB的同旁;∠1与∠4是同位角,因为∠1与∠4在直线DE,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2)如果∠1=∠4,又因为∠2=∠4,所以∠1=∠2;因为∠3+∠4=1800,又∠1=∠4,所以∠1+∠3=1800,即∠1与∠3互补。 五、习题巩固

1、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2、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现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1=

∠5;②∠1=∠7;③∠2+∠3=180°;④∠4=∠7.其中能说明a∥b的条件序号为(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3、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若其中有且只有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它们交点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已知,如图,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F

D

E

C

5、如图所示,已知AB、CD被EF所截,EG平分∠BEF,FG平分∠EFD,且∠1+∠2=900,试说明AB∥CD.

A C

G

B D

实数

一、方根 1、

算术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x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叫做

___的算术平方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五)
2015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课题:5.1.1 相交线(1)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 ,

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合作探究】

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例如:

题, 阅读课本P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

_ C

_ A

_ B_ D

(1)∠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OC,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2)∠AOC和∠BOD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两个角的度数,会发现它们的数量关系是 。

2.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3.用语言概括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的两个角叫邻补角。 的两个角叫对顶角。 4.探究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有两个,是 和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 = ,而这两个角又是对顶角,由此得到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

注意: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

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你能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纸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吗? 【巩固运用】

1.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提示:未知角与已知角有什么关系?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规范地写出求解过程.

2.练习:完成课本P3练习. 【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小组交流,互助解决) 【达标测评】

1.如图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有( )

24

a

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如图(1),三条直线AB,CD,EF相交于一点O, ∠AOD的对顶角是_____,∠AOC的邻补角是_______,若∠AOC=50°,则∠BOD=______,∠COB=_______,∠AOE+∠DOB+∠COF=_____。

EA

FDB

C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AOC,若∠AOD-∠DOB=50°,•求∠EOB的度数.

AEC

DB

4.如图,直线a,b,c两两相交,∠1=2∠3,∠2=68°,求∠4的度数

b

c

a

教后反思:

课题:5.1.2 垂线(第一课时)(2)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学习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学习难点】垂线的画法

【学具准备】相交线模型,三角尺,量角器 【自主学习】

1.如图,若∠1=60°,那么∠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改变上图中∠1的大小,若∠1=90°,请画出这种图形,并求出此时∠2、∠3、∠4的大小。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3的内容,回答上面所画图形中两条直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知道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2. 用语言概括垂直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时,我们称这两条直线__________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_____,他们的交点叫做_____。 3.垂直的表示方法: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若“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 垂足为O”,则记为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如下图。 4.垂直的推理应用:

(1)∵∠AOD=90° ( ) ∴AB⊥CD ( ) (2)∵ AB⊥CD ( ) ∴ ∠AOD=90°( ) 5.垂直的生活应用

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找一找:在你身边,还能发现哪些“垂直”的实例? 【画图实践】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已知直线L,画出直线L的垂线,能画几条? L

小组内交流,明确直线L的垂线有_________条,即存在,但位置有不______性。 (2)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的垂线位置呢?

在直线L上取一点A,过点A画L的垂线, 能画几条?再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A.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B .

A

D

C

B

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式训练,请完成课本P5练习第2题的画图。

画完图后,归纳总结: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它们所在______的垂线. 【反思总结】

本节课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难需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达标测评】(有困难同学可以选做) (一)判断题.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 ) 2.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

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4.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对顶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二)填空题.

1.如图1,OA⊥OB,OD⊥OC,O为垂足,若∠AOC=35°,则∠BOD=________.

2.如图2,AO⊥BO,O为垂足,直线CD过点O,且∠BOD=2∠AOC,则∠BOD=________. 3.如图3,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EOD=40°,∠BOC=130°,那么射线OE 与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C(1)

D

B

O

C

(2)

DB

AC

O(3)

DB

(三)解答题.

1.已知钝角∠AOB,点D在射线OB上.

(1)画直线DE⊥OB (2)画直线DF⊥OA,垂足为F.

2.已知:如图,直线AB,射线OC交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 与OE的位置关系.

3.你能用折纸方法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CEA

D

B

教后反思:

课题:5.1.2 垂线(第二课时)(3)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

2.了解垂线段的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自主学习】

1.上学期我们学习过“什么什么最短”的几何知识,还记得吗?。 2.思考课本P5图5.1-8中提出问题: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 3.自学课本P5-6页的内容后,你能解决2中提出的问题吗?若不能,有哪方面的困惑? 【合作探究】 1.问题转化

如果把小河看成是直线L,把要挖的渠道看成是一条线段,则该线段的一个端点自然是农田P,另一个端点就是直线L上的某个点。那么最短渠道问题会变成是怎样的数学问题?

(提示:用数学眼光思考: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2.学具感受

自制学具: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外有一点P,另一根可以转动的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木条a与L相交,左右摆动木条a,会发现它们的交点A随之变化,线段PA 长度也随之变化.观察:当PA最短时,直线a与L的位置关系如何?用三角尺检验一下。 3.画图验证

(1)画直线L,在L外取一点P; (2)过P点出PO⊥L,垂足为O;

(3)点A1,A2,A3……在L上,连接PA、PA2、PA3……;

(4)用度量法比较线段PO、PA1、PA2、PA3……的大小,.得出线段 4.归纳结论.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简单说成: 5.知识类比

(1)垂线段与垂线有何区别联系? (2)垂线段与线段有何区别与联系? 6.解决问题:

此时你会解决课本P5图5.1-8中提出的问题吗?在图形中画出“最短渠道”的位置。 7.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

(1) 学习课本P6第二段内容回答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默写一遍:

_ a

_ A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5256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