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隆中对学案

隆中对学案

2016-09-21 09:36:0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隆中对学案(共5篇)23 隆中对 导学案配答案23*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

隆中对学案(一)
23 隆中对 导学案配答案

23* 隆中对

“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 不可胜数(shènɡ) ....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îu) ....

2.积累文言词汇。

(1)一词多义: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 .

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 .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 .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 .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 ..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隆中对学案】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四、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几首(副)。

【交流】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

(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赞扬诸葛亮的诗歌

(一)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书愤

陆游

【隆中对学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字词疏导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以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

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是在不能和他争锋相对的。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2.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怎样暗示刘备?

【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

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

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

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

【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则是侧面描写。

②刘备和诸葛的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三、板书设计

隆中对学案(二)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 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 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 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 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2:通过小说的启发,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生2:诸葛亮是令人尤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生3:诸葛亮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传船借箭的神机,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他的一生就是光彩的一生。

生4:诸葛亮为蜀汉尽忠尽职,忠心耿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学生答的略)

3:你对刘备怎么评价呢?(学生答略、教师点

(在评价中领会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仰慕伟人才干,有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学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5:作业:读《三国演义》中有关“隆中对”的情节。

(六):板书设计

联吴抗曹

隆中对 取荆、益二州 霸业可成

与周边和睦 汉室可兴

隆中对学案(三)
23、《隆中对》导学案

23、《隆中对》导学案

新华路初中 九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高艳萍

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停顿。

给画线的字注音: 乐毅( ) 徐庶( ) 诣( ) 因屏人( ) 度德量力( ) 欲信大义( ) 遂用猖獗( ) 挟天子( ) 沔( ) 殆( ) 存恤( ) 帝室之胄( )

【隆中对学案】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人物描写,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

方法。

3、学习诸葛亮的谋略,对天下形势的分析。立志成为有抱负的人。

二、学习提纲: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

2、标示段落序号,将课下注释中的注音移到文中该字上边,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3、结合注释和资料,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采用批注法,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独立完成,时间为20分钟。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

六、达标测评:

《前沿》第73页“课前预习”的第1、2、3题,第一课时的1、2、3、4、5、

6、7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本文的作者、出处、重点词语、句子

二、出示学习提纲:

1、理清文章结构。

2、思考:(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5)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6)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完成以上问题。

自学要求:细读课文,思考10分钟,小组交流2分钟,然后展示。

三、学生自学,如有疑问,小组内交流解决。

四、展示自学成果,以加分的形式进行。

五、回顾目标

六、达标测评: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明确: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 课后反思

隆中对学案(四)
隆中对学案

《隆中对》学案 第一课时

主备人:山东淄博 驿寄尺素

教学目标:

1、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一、预习导学: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 , 朝人, 家。诸葛亮,字

曾隐居隆中,后做 丞相。本文选自 .

2.“对”,。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给加点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 遂 诣 亮 屏 人 倾颓 度德量力 .......

信大义 猖獗 吴会 殆 存恤 诸戎 ....民殷国富 帝室之胄 箪食壶浆 乐毅 汉沔 ..二、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通假字的音、形、义。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

躬 陇亩 好 每 时 莫之许 友善 信然 句子翻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 器 谓……曰 与俱来 就见 屈致 枉驾 顾 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 遂 诣 凡 乃见 因 屏 汉室 倾颓 窃命 孤 度德量力 信 用 猖獗 已 计 安

句子翻译

孤不度德量力,与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 不可胜数 众寡 非临…,抑亦 谋 挟令 诸侯 争锋 国险而民附 援 囹 利 尽 此用武之国 殆 资 险塞天府之土 因 暗弱 殷 存恤 胃 信义 著 总揽 岩阻 戎 夷越 修政理 身 箪食壶浆 诚如是 日 句子翻译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

三、合作学习

1、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2、词性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 壶: )

3、句式 (翻译出来)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四、课堂练习反馈:

(一)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4.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二)课后练习二题

(三)课外完成翻译全文

《隆中对》学案 第二课时

主备人:王晓玲 审核:初三语文教师 时间:2010.5.12 序号: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

讲授正课: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 。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

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 先主(刘备): 董卓: 曹操: 袁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关羽、张飞: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老师适当引导)

明确

⑴、 博陵、颖川:

⑵、新野: 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 (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

⑷、荆州:

⑸、益州、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

孙权:

刘表:

刘璋:

张鲁: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

必要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 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板书设计:

曹:

明察天下形势孙:

隆中刘荆益二州:【隆中对学案】

三步走战略:( —— —— )

周末作业----- 《隆中对》练习

班级: 姓名: 家长签名:

1《隆中对》词句的检测 亮躬耕陇亩( ),好( )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 )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 )亮,凡( )三往,乃见。因屏( )人曰:“汉室倾颓( ),奸臣窃命( ),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 )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 亮答曰:“自董卓已( )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 )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 )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 )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认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5分)

陇( )亩 屯 ( )新野 诣( )亮 诸( )侯 帝室之胄(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5分)

gōng( )耕 倾tuí( ) wǎng( )驾 存xù( ) 总lǎn( ) shú( )敢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隆中对学案(五)
《隆中对》教学案

第21课《隆中对》教学案

【课时安排】:二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教 具】:小黑板

【问题预设】: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材解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陈寿所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

立蜀汉政权。《隆中对》,原作《草庐对》,入课文时改此名。刘备三顾诸葛亮,发生在诸葛亮躬耕地,河南南阳市西郊一隆起的岗上—卧龙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课文分析:

(一)、疏通文意。【隆中对学案】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囹]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政理]

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学案】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3.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难点探究: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三、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四、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三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明察天下形势 曹:不可争

孙:不可图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隆中对”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教学后记】:


隆中对学案相关热词搜索:隆中对学案及答案 隆中对中考复习学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隆中对学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隆中对学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018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