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2016-09-21 12:25: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共5篇)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孙中山》教案选修4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1866 11 12—1925 03 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供大家学习参考。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一)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孙中山》教案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二)
选修4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知识点一 弃医从政、图谋救国和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弃医从政、图谋救国

(1)弃医从政

19世纪末,孙中山放弃行医,开始从事政治活动。

(2)决定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但没有受到重视,认识到通过上书请

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2.创立资产阶级政党

(1)创建兴中会

①创建: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宗旨:“振兴中华”,斗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2)成立政党

①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部分会员,在

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提出纲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政纲,

后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③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

一个新阶段。

1、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知识点二 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工作

(1)思想上: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论战。

(2)军事上: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由于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

失败。

2.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3.建立民国

(1)成立: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临时政府。

(2)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宣统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被推翻。

5.颁布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成文法。

(3)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

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6.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1、为什么说《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基本精神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用法律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赋予国民自由权利。

2、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三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1、二次革命

(1)背景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后,向革命党人举起屠刀。1913年,在上海派人刺杀宋教仁。 ②与西方财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准备镇压革命力量。

(2)概况: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2、护国运动

(1)背景: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与日本签订了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概况:孙中山积极参加了护国运动,并最终结束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3、护法运动

(1)原因: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不仅出卖国家主权,还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2)概况:1917年,孙中山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并召集非常国会,成立了中华民国

军政府,由于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很快失败。

4、第二次护法运动

(1)概况:1920年底,孙中山在广州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2)结果:由于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知识点四 促进国共合作

1、背景

(1)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困惑中的孙中山以很大鼓舞和启发。

(2)中国共产党多次派李大钊等人与孙中山接触,使他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2、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概况: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内容:

①孙中山接受了中共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

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民主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孙中山为国尽忠

(1)北京政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

(2)概况:孙中山抱病北上,在途中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3)逝世: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3、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实证明:领导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其革命的一生)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史实证明:抱病北上)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史实证明:晚年思想转变)

④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史实证明:捍卫共和)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⑤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评价认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国共合作之路。

4、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①从“医人”到“医国”

②从“改良”到“革命”

③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④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1.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做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

2.如何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3.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1918年,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沉痛地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在上海寓所招待各报记者,发表了一篇题为《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的演说,指出:

“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在以上材料中,孙中山认为中国之大患各是什么?将材料二与材料一对比,可以看出孙中山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进步?

答案提示:材料一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军阀混战,材料二认为中国之大患是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

其进步:由最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要使中国独立富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三)
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中国的民主革命行者孙中山

一、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1.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注重安全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感价值观的体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2.理清历史发展的大致线索,掌握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

3 .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学生已学习过较多相关知识,而且,孙中山的事迹大多耳熟能详,具备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4.注重体悟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历史场景,真情体验、感悟。

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能力,我 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穿越历史的时空,置身历史场景去真情体验历史的演进。这样,学生才会有更真切的感受,才会产生盎然兴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亚洲觉醒”的时代背景,理解“亚洲觉醒”时期的革命性质及其必然性。

(2)理清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史实及其特点,从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中感知这场革命斗争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小组学习的基本运作方式,提高分工、合作、协调的能力。

(2)掌握“宏观把握”(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微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意义建构”(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教师的角色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虚心的探究者、有效的协调者、热情的帮助者,以身示范,感染学生。

(2)站在历史的角度,体会历史人物的坎坷悲歌和心路历程;站在今天的视角,辩证地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

(3)以史为鉴,提升历史素养,继承革命先辈锲而不舍、与时俱进的斗争精神,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孙中山革命斗争大事年表;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中华民国的建立。

2.难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必然性、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对孙中山先生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

1.过程性。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相对淡化研究的结果。因为结果并不一定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永恒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研究精神。

2.及时性。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协调,以适时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

3.肯定性。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以更多的评价尺度,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激励学生的研究热情。

五、教学过程

1.确定研究小组。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背景组”、“孙中山成长组”、“早期斗争组(1894—1911)”、“中华民国组”、“革命余波组”、“新三民主义组”、“大事年表组”等。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分工,推举组长,明确每一个成员的主要任务(查阅资料、分析论证、总结陈词等)。

2.确定每一个研究小组的主要课题。

(1)“背景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

“觉醒”:不再是本能的反抗(民族独立),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方向——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必然性: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孙中山成长组”: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为何会超越同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孙中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你能说出一两个与孙中山有同样心路历程的人吗?为何会有这种种相似经历?

超越:与其成长环境有关。接受传统教育少,西方思想影响深厚。

历程:接受西方教育——学医——从医——弃医从政——改良——革命。

“同志者”:鲁迅等。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大背景。

(3)“早期斗争组”:为什么说兴中会的成立是孙中山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查一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你有何感想?

民主革命:武装斗争而非改良;斗争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斗争由各地团体各自为政走向统一领导,统一纲领,统一旗帜。

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等10次,均失败。

感想:冒着生命危险,屡败屡战,百折不挠,令人钦佩!

(4)“中华民国组”: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却能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

原因:武昌起义的成功是以孙为首的革命派长期抛头颅、洒热血斗争的大势所趋;孙的顽强斗志令人折服。

意义归纳:政: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思: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经: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5)“革命余波组”:“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能说明孙中山是“不谙中国国情”的“老玩童”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孙中山该何去何从?

“幼稚性”:企图争取帝国主义支持;对军阀本质认识不清。

革命余波: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第一和第二次护法运动。(讨逆运动)

结果及方向: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说明孙的斗争已“山穷水尽疑无路”。只有改弦易辙(斗争纲领、斗争方式、力量依靠等),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6)“国共合作组”:从祈求列强援助到坚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又何特点?

原因 :孙中山坚持真理、坚持斗争的精神;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伟大力量的突显;中共的帮助;共产国际的促成。

特点:纲领:新三民主义(由软弱妥协到彻底反帝反封建);力量:依靠军阀到“三大政策”;方式:创办军校,创建军队。

(7)“大事年表组”:制作孙中山先生的大事年表。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归纳“孙中山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

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④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成果展示。每个研究小组向全班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

4.评价与讨论。学生对本组及他组的成果进行互动评价,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5.总结升华。学习了这一节后,你认为我们党和国家将孙中山列为“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中的第一位”?孙中山先生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

六、拓展延伸

孙中山与祖国统一

1922年8月,孙中山在《统一宣言》中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地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孙中山曾先后3次抵达尚在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活动。1912年5月,他对赴台湾组织光复起义的同盟会员罗福星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要决心收复”;1925年2月11日,他在重病中仍惦记着台湾,要求“日本须放弃„„与中国所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将台湾归还中国。

相关资料

李敖.孙中山研究[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06

(美)韦慕廷 著,杨慎之 译 .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M].新星出版社, 2006 李菁 .天下为公:孙中山传 [M].华文出版社,2006

孙中山: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2DVD),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罗炳良 .孙中山:建国方略[M].华夏出版社,2002

陈锡祺 .孙中山年谱长编[M].中华书局,1991

茅家琦 .孙中山评传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孙中山纪念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教学组织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导演。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厌恶学习、拒绝学习,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参与、探究、合作;哪怕有最高明的教师,也无济于事。所以,新课改的最佳契入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探索某种事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持有的愿意接近、乐于探索或实践的情感状态。它能形成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激发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不断追求未知的世界,不断获取新的成功。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3.一定的提前量。根据“教学指导意见”,本节为两课时。但是,学生确立研究小组,查找资料、分析概括、总结展示等学习过程所需的时间是两个课时无法完成的。实际上,占用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也是不太现实的。所以,这就需要有一个提前量。在正式授课之前,应先组建学习小组,并明确各组的研究主题,便于学生安排适当时间去查找资料。

4.精选学生研究小组组长。组长人选的选择,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全员参与,人人动手。组长的组织、协调不力,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最终是虚与敷衍,草草收兵,不能达成新课改所预期的效果。二是大量的工作落在某个别同学身上,其他人则乐得逍遥,极少甚至不参与,做一个纯粹的听众。

5.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设安全的、合作的课堂氛围。教育教学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人际关系上,以真诚、平等、民主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安全的、舒适的、被无条件接纳的环境中建立学习信任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个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主动监控与调节自身的态度,放下“师道尊严”,要有包容的雅量,坦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懂的问题,虚心接受学生的“否定”, 履行公平与积极的课堂行为,尊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对学生不正确的行为及时做出反应,提供各种积极强化手段鼓励学生,安排学生同伴共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彼此熟悉及其互相认同,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努力与优势,建立与交流课堂常规与程序,引入“脚手架”,制止在课堂上恶意取笑、攻击他人的行为。

6.要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注重成果资料的积累。学生每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包括资料、讨论稿、发言稿等必须很好保管、积累,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下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7.教师要有宽容的雅量。教师的备课一定要下苦功夫,广泛寻找材料,做好细致周密的准备。然而,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超出教师预料的见解,甚至与教师发生观点上的冲突。虽然有的并不一定十分合理,甚至是不成立的,但教师还是要肯定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否则将抹杀学生的积极性。

8.主题(问题)的设计要相对科学、合理。问得巧妙,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梯度合理,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思考的余地,有话可说,让他们能充分体验成功的情绪,爱学乐学;适时深入,将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引向探究事物的本质。

9.概括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本册为历史人物专题,情趣并茂,学生尤为喜爱。我认为,其核心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理解“时势造英雄”的必然性,又不能落入“英雄主义”、“个人主义”的窠臼。对于孙中山先生,既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到其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一面,

又能发现其局限性,但同时又不能以今人的视野来苛求“古人”。

10.“热闹”与深度的关系

对于新课程,一直有这么一种看法:学生们热热闹闹地去“探究”,关注学习过程即可,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可以相对淡化。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面对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籍与信息,必须要有鉴别与概括提炼的能力,能高屋建瓴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否则,将湮没其中,迷失方向。历史往往有惊人相似之处,甄别真伪,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而历史意识、公民意识的养成,更需含英咀华、如琢如磨、反复锤炼。所以,历史新课程仅有“热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四)
高中历史 4.1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1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历史:4.1《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新人教选修

4)

【课标要求】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史实。 2.概述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3.评价孙中山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探索革命真理、创建中国同盟会和提出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体会孙中山追寻救国之路的艰辛历程及其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了解孙中山在缔造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过程中的历史功绩,探讨孙中山在推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了解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斗争及领导护法运动的历程;探讨孙中山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过程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对孙中山的先驱作用做出客观独立的历史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孙中山》等历史题材的影片,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了解孙中山前期革命经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时代发展和人物心路历程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建构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再造共和、组织护法运动、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的历史轮廓的同时,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继续革命的活动与革命理论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组建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举行广州起义等活动,展示了一个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通过学习,应积极继承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

2、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改组中国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学说。

【教学难点】

1、理解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2、如何理解孙中山不断革命、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上的讲话

(二)讲授新课 一、时代背景

1、政治基础:清政府统治腐朽没落 2、社会基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投身辛亥革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5、武昌起义(1911)、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6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五)
历史岳麓版选修四 第10课《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教学要求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清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主要史实;

理解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的历史地位;

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整理主要史实,制作大事年表;

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彼此的知识心得;

本课学习的基本过程采用“三步曲”:第一曲:“以事论事”,在历史背景中概述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主要史实的历史地位;第二曲:“以事论品”,在历史事件中感知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个人品格:第三曲:“以事论人”,在历史背景、事件和个人品格中评价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天辟地的勇气以及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以史为鉴,提升历史素养,继承革命先辈契而不舍、与时俱进的斗争精神,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重、难点

(1)重点: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的大事记

(2)难点:感受孙中山先生的精神、评价孙中山先生的历史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学年新课程的浸染,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心得体会。历史的主人是人,众多历史人物中的精英无疑是最吸引人们的历史元素。对刚迈入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比较缺乏历史人物的分析与评价能力,而选修ⅠA《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注重要求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人物,认识中外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或作用。这,需要学生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学会历史人物评说的基本方法,并在评说的过程中感知历史人物的品格魅力。

【设计思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分工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历史人物评说的方法。因此,《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的教学主要采用了“三步曲”的过程。第一曲:第一步:“以事论事”,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孙中山先生生平大事年表,在大事年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背景,概述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大事的历史地位。第二曲:“以事论品”,抓住孙中山先生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逐步转变的特点,编撰新诗《生命的蜕变》,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品读新诗,感知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第三曲:“以事论人”,结合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共和斗争的主要大事,感知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评价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制作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共和斗争的大事年表。

教师准备:制作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共和斗争的大事年表;编撰反映孙中山先生革命斗争历程的新诗《中山仰止》;制作PowerPiont课件

相关热词搜索: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 化学选修4教学视频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孙中山选修4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19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