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2016-09-21 13:41:5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共5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1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 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知识...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一)
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5岁儿童 20—30次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成年人 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3岁儿童 110

4岁儿童 100

10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资料来源: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二)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 3. 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1.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三、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建立“牛”的实际概念。 四、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若干、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2、教师准备:苹果、橡筋、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一个苹果,问:对于这个苹果,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质量)用什么工具测量?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一、引入:

1、 出示用橡筋悬挂着的大小不同的两只苹果,问:如果我把皮筋剪断,会怎么样?

(引出重力)这两个苹果受到的重力大小一样吗?

2、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吗? (揭示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介绍测力计的功能,问:你能从这个测力计中获得什么信息? 2、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3、汇报交流,介绍各部分的作用特征。 提环:手提的位置 指针:在“0”刻度左右 挂钩:挂物体

刻度板:1、左右对应的数值不一样(师:两边的数字有什么对应关系?)

2、介绍力的单位:牛顿,1牛≈100克力,(从刻度板上的你还能得到什

么信息?)

3、生介绍一大格、一小格分别是几牛

4、分别感受1牛、3牛、5牛的拉力,观察弹簧有什么变化。

弹簧:拉的力越大,伸越长 。问:如果给这个测力计取个名字,你打算取什么?(弹簧测力计)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师:同学们玩一玩这个弹簧测力计,测一测一个钩码的重力是多少? 2、学生活动。(5N)

3、汇报测量数据,师:各小组测出来的数据怎么会不一样呢?请三组同学上来演示:先观察测力计,发现指针没有对零,学生操作读数,发现问题。 出示: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估计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要求:

(1)、测量时,各小组分工要明确(一生估数,一生测量,一生读数,一生记录,完成表格。) (2)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看哪组估计值和实测数相差最少。

5、展开实验,交流汇报

6、出示苹果,你觉得这只苹果的重量是几牛? 7、猜测,验证。 四、制作橡皮筋测力计。

1、谈话:你喜欢玩弹簧秤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弹簧秤? 2、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橡皮筋秤。 ① 零刻度如何确定?

② 刻度板上的刻度该如何制定? 3、汇报制作方法。 4、动手制作。 五、小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弹簧测力计除了可以测量重力外,还能测量哪些力?

六、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 牛顿 1牛≈100克力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三)
五科学备课范明刚呼吸和心跳

五年级科学备课

教学内容:《测量呼吸和心跳》

备课教师:老城镇百尺小学 范明刚

教材说明:

《测量呼吸和心跳》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围绕定量观察、统计分析来展开,以测量运动前后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组织、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变化。

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对这种生理现象没有太多的关注。一个人一分钟内呼吸多少次、人的心跳速度是怎样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规律?它们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们应该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的感受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测量,从而发现:运动后呼吸和血液循环会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会增加;休息后又可以使心跳和呼吸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呼吸、心跳是与运动紧密联系的。在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准确的测量,以提高他们的测量与分析能力。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继续研究呼吸和循环血液系统的兴趣,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本课的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前后身体的变化,谈自己运动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关注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了解学生对运动对自己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原始认识。

第二,组织学生搜集三种状态(静止、运动后、休息3分钟后)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前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指导玩吗在测量数据的时候,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因此,要在测量前组织

学生讨论“如何才能使我们测量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更准确?”对测量的方法和测量时的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讨论。

第三,组织学生对搜集的三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跳的规律,以及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总之,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对呼吸和心跳问题的关注、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到最后对数据进行解释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科学探究:

1、能正确测量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

2、关注身体健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交流谈话: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一说你平时经常做哪些体育运动。那么我们运动后和运动前相比,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呢?当学生提到呼吸加快、心跳加快的时候,追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感受,引出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前后是有变化的,为后面的教学做铺

垫,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对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追问了解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初始认识,为本单元其它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看来人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运动前后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那你有没有亲自测量过你在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测量我们运动前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找出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测量三种状态下每分钟呼吸和心跳次数

1、交流谈话:既然说到测量,那么测量的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才能准确的测量出我们一分钟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研究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有结果了吗?每组先选一点最想告诉大家的来汇报,其他组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汇报,要求边讲解、边示范。强调:一呼一吸是一次呼吸——最后统一测量心跳的方法:用手摸心跳或脉搏)

(设计意图:在进行实际测量前,对测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讨论、汇报的形式选择出一种合适的测量方法,并提出测量的要求,将名测量时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才算一次呼吸?明确什么是一次心跳,如何正确测量等。目的就是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这是科学课的根本特征)

3、有了测量的方法和标准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实际测量了。首先我们来测心跳,你们可以采用你们感觉最清楚的那种方法。你先估计一下我们一分钟的心跳会是多少下?(随机问一下即可)这样,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我来计时,你自己数心跳的次数,听到停后,将你的心跳次数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1分钟实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预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更加关注实验数据)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4、用同样的方法测呼吸。(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刻意改变呼吸的频率)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5、交流谈话:记录好了吗?和你开始预测的心跳、呼吸次数的数据一样吗?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测量的心跳、呼吸的次数与别人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在测量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小组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使他们意识到异中有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小结:每个人的呼吸、心跳次数都不一样,但一般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

6、刚才我们测量的是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那么在参加运动后,我们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样,让我们先来做做运动,然后再实际测量一下吧,要求:运动之后先测量心跳的次数。(做1分钟运动,记录心跳的次数)

7、刚才大家在做运动的时候都很卖力气,测量时也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优美的乐曲休息一下吧,不过可是有条件的:在听完乐曲后,我们还要继续测量一次心跳的次数。(学生听音乐——继续测量心跳的次数,并记录)

8、刚才我们测量了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每分钟的心跳的次数,那么我们的呼吸的次数在运动后及休息一会后会有变化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再来测量测量吧!(与1、2的方法相同,测量并记录)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测量运动后及休息3分钟后的呼吸、心跳次数。在活动中注意及时收集运动后呼吸、心跳的次数,并及时记录。休息的过程中,播放音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体,继续收集第三组数据,从而为后面的整理、分析数据做准备。)

三、整理、分析数据,形成解释

1、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收集到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的数据。对于科学家来说,仅仅观察统计表中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它们变化【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的规律,这就需要借助我们数学课上学过的更加直观的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的帮助了(出示统计图,初步讲一下统计图的构成),你能像科学家们那样选择用其中一种统计图的形式,将你测量到的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三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制成统计图吗?

(设计意图:统计图的介入,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知道制作统计图也是整理数据的一种好方法。)

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在做好统计图后,根据统计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制图,讨论,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看到的现象做出解释,即引导他们发现呼吸与心跳的次数与运动是有关系的。这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的)

2、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引导,使学生的发现从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向规律性解释发展。

四、延伸

通过本课的研究,我们发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研究到这里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

(总评分析:本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中数据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准确搜集数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发现数据的规律,形成对问题的解释。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四)
小学科学五年级科教版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

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出示一个螺帽),老师这里有一个螺帽,掂一掂有多重? 我们可以准确地测出它有多重吗?

2、揭示课题:测量力的大小

(略讲:重量—一般指该物对悬持或水平支承物所施的力;重力—通常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一般情况下,它们两者在数值上是相等的。今天,我们测的是物体的重力。)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 再看看刻度板,力的单位是什么? 1(牛) = 100(克力)

看一看:每一大格表示几牛?每一小格表示几牛?最大能测量多大的力?

4、用力慢慢拉弹簧测力计,观察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思考: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量力的大小?

(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弹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课件——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3、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大小的记录表

5、被测物体:螺母、笔、课本、钥匙等。

6、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正确测量物体。

7、交流汇报

8、教师点评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板书: 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弹簧称的构造: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挂钩 弹簧(具有伸缩性)

二、力的单位:牛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称的注意事项:

1、归零

2、先估计重力大小

3、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五)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一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 勇

[教学设计意图]

《我们在呼吸》是《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一课教材由“我们的呼吸器官”“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呼一吸”,“制作呼吸模型”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五个活动组成。为了让同学们在体验呼吸的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呼吸器官,感知呼吸过程;我们把活动一“我们的呼吸器官” 活动三“一呼一吸” “制作呼吸模型”整合为第一课时. 即本课《我们在呼吸》,目的在于通过学生有梯度的自身呼吸体验, 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同时,通过模仿制作模型,观察模型的变化,从而将不直观的现象呼吸变得直观,加深学生对呼吸机理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学生呼吸系统的概念的构建.

[教学目标]

1、(1)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资料] :

新疆年会:(张 鹏)“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二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设计

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 勇

[教学设计意图]:

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3) 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三、课堂小结

(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

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

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

(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

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三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 李 勇

[教学设计意图]

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

相关热词搜索:测量呼吸和心跳课件 中班科学测量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五上科学测量呼吸与心跳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271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