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2016-09-22 09:03:4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共5篇)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教案 doc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全章概述 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一)
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三_文化生活_教案.doc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体味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1 体味文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

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余作业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这方面的具体实例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科技的作用,人才的需求,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等等。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具体实例,说明政治生活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积极发言

教师点评: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助文化渗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

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

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余作业 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观点的认识。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第二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时)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

一、丰富精神世界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强精神力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

程。

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课余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生的。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的传播让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手段的根本性变化,对文化的传承起着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3.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性遗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言探究

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二)
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教案全集

生活与哲学全套教案

前 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 ,实行学分管理 。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 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 2 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 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 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选修课程 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

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 · 意识 · 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 · 发展 · 矛盾 ·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5、《致同学们》: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

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

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

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

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单元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它主要由正

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单元导语: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

理论评析

课文:学习的主体内容: 框构: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三)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课教案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文化多样性形式上的两个集中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2、阐述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内容上的表现;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3、分析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因以及坚持的原则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介绍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文化多样性学习,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坚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学会尊重 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及坚持的原则

教学难点: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教学方法:

采用材料分析导入,学案引导深入,教师讲授归纳提炼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特意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这部片子介绍了北京的天坛长城,天安门等著名风景,画图中有太极拳、腰鼓、风筝、京剧及立交桥、国际贸易中心、火车站、飞机场、成千上万的北京市民。片子短小精悍,但是极具冲击力,尤其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问:为什么要在宣传片中拍摄中国传统的建筑、体育项目、民族服饰呢?

归纳:介绍中国传统的建筑、体育项目、民族服饰,因为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鲜明的中国文化色彩可以快速感染奥运评委,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起到推动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文化多样性”这一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1、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正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使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归纳: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从这些节日及习俗里,我们可以看到 不同民族人民的精彩社会生活。

2、民族节日的价值

(1)是一个民族多种文化因素综合的长期积淀。(从形成上)

我们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如春节、元宵

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2)它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从作用上)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这些节日在促进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形成本民族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3)它充当着领略不同民族文化韵味的平台。(从功能上)

(引导学生看P30相关链接:了解世界遗产分类)

3、文化遗产的价值

(1)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

(2)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

(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要求)

拓展:

①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

②世界文化遗产

(过渡):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为什么?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含义: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处理P31:了解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表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居民建筑、文学艺术、思想理论

(过渡):

不同国家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那么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否意味着文化只有民族的差异没有任何共性呢?

3、特点:民族性(个性)与世界性(共性)的统一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文化是民族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是世界的。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价值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共同遗产,失去了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的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过渡):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呢?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具体要求)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应该大力弘扬优秀文化。

②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过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坚持的原则

(1)基本态度: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板书设计:

性 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及表现 透视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民族节日的价值

坚持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意义: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的含义、途径、主要手段以及各自特点。理解不同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正确认识做中华文化使者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文化传播的途径

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由此得出的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

传播途径与手段的区别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启发、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必然要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很重要的。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思考P34情景问答

探究提示:

(1)这些现象都属于文化传播,通过这些活动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生活中朋友聚会、参加娱乐活动、在家上网看电视等,都属于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主要方式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等。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文化的传播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主要的途径有三种: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阅读P35情景问答中的材料,感受商业贸易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是否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探究提示:

(1)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文化传播就是其重要的功能。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活动不但保留了原有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利于推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播。

另外可以广告为例说明当今世界商业活动具有的重要文化传播功能。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伊斯兰教的传播,移民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7~11 世纪,大批阿拉伯半岛居民移居到阿拉伯帝国各个地区,其中,移民最多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随着移民对伊斯兰教的传播,伊斯兰教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宗教。

P35情景问答: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请你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指出它们对文化变迁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总之,人口的迁徙,对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变迁起了重要作用。

(3)教育

(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另外,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以遣唐使为例说明

总结过渡: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注意:并非全部途径,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且并非所有的文化传播都是采取类似以上三种的和平方式,如战争也可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而传播的媒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传媒。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所谓传媒,就是传播媒介。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的传媒非常有限: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媒的形式逐渐丰富,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即使同一种传媒手段,也有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质的飞跃,如印刷术,

阅读了解p36相关链接

注意: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一种传媒代替另一种传媒的过程,而是不断丰富、叠加的过程。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四)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五)
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教案

教案

1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的概念;

◆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探究活动: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六百年的皇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2

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你还得去天桥瞅一眼。那里有各种京味小吃,有文活、武活,有“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硬气功„„,还有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都看过了,那你也就快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了。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本土传统文化背景下透露出来的多种文化交融的激情与活力。兼容并蓄、广纳博收,使得北京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教师设问:(1)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

(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

探究提示:(1)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交谈。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导入二:情景导入

情景:文化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设问:文化到底是什么?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解的?

讨论交流分享: (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论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2008年9月27日-29日,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隆重举行。本届文博会与孔子文化节相结合,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交流与合 4

作平台。文博会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安排了博览交易、项目招商、文化节会、重要赛事、论坛讲座和宣传推广等项重要活动,文博会期间,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参观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 158万人次,参加签约仪式的 36个文化项目投资总额276.33亿元。本届文博会是一届齐鲁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是一届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

教师设问:(1)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活动吗?为什么?

(2)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导入二:问题导入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文化对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 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5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高中政治必修三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32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