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溶解度教学经验

溶解度教学经验

2016-09-22 13:38: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溶解度教学经验(共5篇)溶解度初中三年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能力目标: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溶解度教学经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溶解度教学经验(一)
溶解度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溶解度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溶解度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溶解度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溶解度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因或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例如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却很难溶解在汽油里;油脂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但很难溶解于水等等。食盐、油脂的这种性质,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都可以用溶解性这个概念来概括。然而溶解度则不同,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差别。因此,溶解度的概念既包含了物质溶解性的含义,又进一步反映了在规定条件下的具体数量,是溶解性的具体化、量化,是为定量研究各物质的溶解性而作的一种规定后形成的概念。

关于气体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对于气体溶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三点应向学生做常识性介绍:

(1)定基地描述物质溶解性时,不论气体还是固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规定的条件

和表示方法上有所不同:固体溶解度用质量(克)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00克;气体溶解度则是用体积表示,规定溶剂的量是1个体积(一般以升为单位)能溶解若干体积气体,而其它条件如达到饱和、一定温度等都是一样的。

(2)所以规定不同标准,是因为气体的体积容易测量、而质量不易称量,因此就用体积来表示。

(3)由于气体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很大,所以规定其溶解度时,对于压强作出规定—101千帕。这一点可以用打开汽水瓶盖后,放出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泡沫为例来加以说明。 气体溶解度在实际测定时比较复杂,非标准状况下的数据,还应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值。初中学生很难掌握,因此对这部分内容不必过多要求,只要知道如何表示,就可以了。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建议

【溶解度教学经验】

1.对学生来说,物质在水中溶解是一件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对学生而言,溶解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对表征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的规定不像质量分数那样容易理解,因此溶解度观念的建立时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宜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可以从质量分数的概念出发去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对于溶解度概念的表述应加以适当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概念。

2.要注意实验在学生形成概念时的重要作用。本节安排了若干实验,可以有教师边讲边演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做。

3.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合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本节在教学的编排上特意设置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内容,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特点,要精心组织好相关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设计、论证,应对学生设计的方案予以实施。 对具体活动的建议如下:

[实验4-9]:(1)取过量硝酸钾和一定量的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按下面两种思路进行操作,第一,设法将饱和溶液除去,测定剩下的未溶固体;第二,设法将固体除去,在将饱和溶液蒸干。至于如何除去饱和溶液、如何除去未溶固体,则完全由学生取设计。建议先发散,再归纳、再评价、再实施。(2)本实验关键问题在于温度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溶解度曲线设定要求学生测定的温度。为了获得较稳定的温度值,建议用水浴的方法,水浴中的水量可适当大一些。

根据相关数据用描点法画出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是另一种学生活动方式。数据点在图中后所连成的曲线可能不够平滑,教师应讲明可能的原因,并说明处理方法。 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教材只列举了三种类型。若没溶解度为r,饱和溶液为a,溶剂量为b,溶质量为c(均以克为单位),三种类型是:

(1)已知b、c 求r

(2)已知r、a 求b或c

(3)已知r、c 求b

这几种类型的计算都统一于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有以下关系式: 或

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三种类型例题的分析,归纳出上述关系式,以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的规范性,也可以按下列格式要求,例如课本中例2: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里含氯化铵的质量为x。

温度 饱和溶液 = 溶质 + 溶剂

20℃ 137.2克 37.2克 100克

1000克 x

需水的质量为:1000克-271克=729克

答: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271克,水729克。

溶解度教学经验(二)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李爱妮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学情分析

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

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 (2)通过对实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教学策略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在试验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实验、学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 六、教具用品

药品:硝酸钾、酒精、蒸馏水等。

仪器:试管、量筒、胶头滴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媒体:多媒体等。【溶解度教学经验】

溶解度教学经验(三)
经验与新知

点燃兴趣,寓实于活

——《孙权劝学》教学心得 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临盘中学 张静

语文教学要讲就“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语文教学又要讲究“实”,要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只活不实,易流于表面花哨;只实不活,又会显得呆板枯燥。十年的三尺讲台生涯,愈发觉得活和实的有机结合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尤其是上了《孙权劝学》之后。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初教《孙权劝学》时,我不可避免地受着这种记忆的影响。

在八班上课时,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的合上瞌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在九班上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

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孙权劝学》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二是语言精练生动,灵活多变。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我决定让学生表演。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孙权劝学》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二、《孙权劝学》为何能成功?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一组的“孙权”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

1

二组的变化多。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孙权的劝学艺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没有表演的其他两组同学,强烈要求合作编排一出现代版的《孙权劝学》,我欣然应允。后来此剧上演成功,我着实为他们的创造力惊叹了一番。

教完《孙权劝学》,掩卷沉思,同样的传授知识,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吧。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效果会好得多。

学中,采用“读、验、讲、测的教学方法,就是试图实现这种和谐统一的一种尝试。

一、读

读书是学生吸收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识记化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能力,我分三步训练。 1.学生开始不明白应该怎样读化学课本,教师可先示范,再领读,进而剖析课文中的词(特别是概念)或语句。如“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相同,反之,则化学性质不同;二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样“扶着走”,学生就可以逐渐摸到“读”书的门路了。 2.待学生初步具备“读”的能力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阅读前,先提出阅读的重点和目的,较全面地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导下,读懂、读透。如我们在教第九单元课题二溶解度时,拟定了如下阅读提纲:①溶解度具备几个条件?②溶解度有没有单位,受何影响③溶解度曲线的绘制④溶解度曲线有什么意义?

3.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教师就不必再拟订详尽的阅读提纲,而只需交待清楚目的、要求和重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了。

二、 验

2

当堂达标下化学教学的灵魂【溶解度教学经验】

——读、验、讲、测教学法的尝试

临邑实验中学 王燕

年年岁岁教相似,岁岁年年法不同。在当堂达标下,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有赖于师生双方积极的影响和默契的配合。我在化学课堂教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成果与创造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化学实验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我分两步进行训练。

1.首先,教师做好演示实验。选好仪器药品,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观察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现象,并记录现象描述现象。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的探究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哪个集气瓶的石灰水变得更浑浊,分析浑浊是因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这样学生就知道观察分析什么。

2.以演示实验为基础,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验,帮助学生分析得失。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先演示木炭、硫在氧气中燃烧,让学生观察记录并描述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交流现象查找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

3.当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后,提供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动手组合装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

3

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作为推介员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三 、讲

1.讲是为了不讲,曾经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台下学生表情呆滞,教师累学生更累。在当堂达标下,开始教师少讲抛砖引玉。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即使是不恰当的驳问、发难,老师也绝不能嘲讽,而应对其胆量、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在当堂达标的课堂上,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讲。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发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鼓励他们发现新解,对挑战书本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完成课堂目标,这样会有力促使学生在无帮助的情形下学习。

四、测

1.自测。达标测评是关键环节,通过当

堂达标测评,及时反馈学情。我精心编制题目分层次练习,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使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互测。自测后学生相互出检测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有难度的题目给小组的同学做,然后相互评价相互讲解,知识共享,信息共享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3.统测。完成自测互测,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这时可进行统一测评来查漏补缺,寻求课堂教学的新突破,实现教学相长。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这也是当堂达标教学的核心理念。

溯本求源,提升乘法的简便运算能力

——浅谈四年级乘法简便运算教学的做法

临盘教办张庙学区 王立江

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时,我重点是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依据乘法的意义,引导探究乘法运算定律的算理,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解题习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加强口算能力,打好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认知基础,强化培养其数感能力,要求学生能准确熟练的口算。因为数学是一门技能性

4

[教法与学法]

很强的学科,没有一定容量的练习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就好像不努力攀登就看不到顶峰的无限风光。

我要求学生重点练习下面的算式:

25×2= 75×4= 15×4= 25×4= 5×8= 125×4= 25×8= 125×2= 125×8=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发现运算定律。小学校四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快,但又囿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在学习上难以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自己去结合实例,去分析归纳、去探索研究运算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乘法的交换律

关于对乘法的交换律的知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了解,知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乘积不变,但这种知识层面还比较浅,还能使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简便运算,还不能为本单元学习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确定了学习乘法交换律两个重点,

1、是能结合实例准确把握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2、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乘法交换律的口算练习以强化数感能力。

[教法与学法]

首先学习实例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①每棵小树苗4角线,125棵树多少钱? ②每支圆珠笔5角钱,24支笔多少钱? 题列式:4×125实例计算变为125×4更为简便,第②题列式:5×24实际计算变为24×5更简便,进而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的交换律:ab=ba

其次进行口算练习,要求学生又准又快地说出答案。

15×2 15×4 15×6 25×2 25×4 25×8 125×2 125×4 125×8 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是乘法简便运算的基础,学习这个部分知识意义非常大,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讲实效见成绩。

(二)、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先充分地结合实例去研究探索乘法的结合律的科学性,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然后进行计算练习,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突破难点题型

a.结合实例学习,说出要求列两种式子,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然后找两个式子的联系,从而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

1.买每支铅笔7角钱,每盒有12支铅笔,买5盒铅笔花多少钱?

2.每人发13本本子,四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班50人,问四年级共分多少本子?

3.每千克小麦21角钱,小明家种了12

5

亩地,平均每亩收500千克,问小明家种小麦收入多少钱?

1.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并重点认识括号内每步的意义。 7×12×5=7×(12×5) 13×4×50=13×(4×50) 21×12×500=21×(12×500)

通过学习学生总结出乘法的结合律a×b×c=a×(b×c)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和喜悦。

2、突破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综合运用的难点,如计算下面各题。

125×7×8 25×12×4 25×12 25×48

老师要要求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以达到准确、熟练、深知的水平,并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追求多种解法。如:25×12要有三种以上算法:

①25×12=25×4×3 ②25×12=25×2×6 ③25×12=5×12×5

(三)乘法 分配律的学习是从学习实例和乘法的意义两方面入手学习。

1、结合实例学习乘法分配律,在实际列式、运算中去感知、理解乘法分配律,使学生认识到乘法分配律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探索研究。

①苹果每千克3元,西瓜每千克17元,小明西瓜、苹果各买9千克,共花多少元?

溶解度教学经验(四)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经验】

1

2

3

物质溶解性活动方案

温馨提示: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操作,你一定能获得成功!

活动一:

目的:探究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步骤:1、分别用量筒量取20ml的水,倒入到两只烧杯中。

2、分别往烧杯中加准备好的10克蔗糖和10克食盐,并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3、观察烧杯中的溶解情况。

现象: 结论:

如果你已经成功完成活动一,请再接再厉,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

目的:探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数量是有限的?

步骤:1、在原来装蔗糖的烧杯中逐渐加蔗糖,每次加半药匙,并用玻璃棒充分

搅拌。

2、观察蔗糖的溶解情况。

现象:结论:

恭喜你了,你已经成功完成任务,相信你的发言也是最精彩的。

【溶解度教学经验】

4

溶解度教学经验(五)
高中生物教学经验

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显色反应汇总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无论生物和化学,一旦说到物质鉴定,总免不了涉及四个大字——显色反应。然而正因为教科书所涉及的实验众多,哪种物质该用哪种显色试剂?而所对应的又是哪种反应结果?很多学生一旦面对此类题目,立即就一头雾水了。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新课改生物教材,从深处探究显色反应本质,从而去领会这斑斓的世界。

1 物质鉴定出现的显色反应

(1)淀粉的鉴定【溶解度教学经验】

淀粉是最常见的多糖,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有直链和支链两种。直链淀粉由a-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分子组成,呈线状链;支链淀粉在分支处有a-1,6-糖苷键连接,其直链部分也有a-1,4-糖苷键连接。一般的淀粉为直链及支链淀粉的混合物。通常我们说的淀粉遇碘变蓝指的是可溶性直链淀粉的特性,而支链淀粉遇碘呈紫或红紫色。

(2)还原糖的鉴定

还原性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a-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半乳糖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则不是。生物学中,常用能与醛基发生特定颜色的指示剂如斐林试剂、班氏试剂进行鉴定。实验时,应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①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

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在加热条件

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Cu20沉淀,醛基则被氧化为羧基。

此过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浅蓝色一棕色一砖红色(沉淀)。

②利用班氏试剂:班氏试剂由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将A溶液倾注入B液中,边加边搅拌,如有沉淀可过滤。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

实际上,用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比用斐林试剂更简便。这是因为斐林试剂中的Cu(OH)2是一种沉淀物质,并且为弱氧化剂,

如果放置过久,或沉淀过多都不利于反应,因此要现配现用。而班氏试剂是利用柠檬酸作为Cu2+ 的络合剂,使溶液稳定、灵敏度高且可以长期使用。利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也可以进行尿糖检测。另外,化学上常用银氨溶液来鉴定还原性糖。

(3)脂肪的鉴定

苏丹Ⅲ染液和苏丹Ⅳ染液都是用于鉴定脂肪的染液。苏丹Ⅲ染液是一定量苏丹Ⅲ干粉溶于一定量95% 的酒精中配制而成的溶液。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苏丹Ⅳ染液是一定量苏丹Ⅳ干粉溶于一定量丙酮和一定量70%的酒精中配制而成的溶液。脂肪小颗粒+苏丹Ⅳ染液→红色小颗粒。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染色的时间比较短。

(4)蛋白质的鉴定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其成分包括A液(0.1g/mL的NaOH 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其原理是:先加A液,造成碱性反应环境,再加B液。

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能与Cu2+ 发生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分子中含有许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等都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5)DNA的鉴定

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用二苯胺试剂进行鉴定。二苯胺试剂性质不稳定,极易变色,因此建议现配现用。其原理: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在酸性环境下生成叫-羟基-7-酮基戊醛,再与二苯胺试剂结合显蓝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的DNA含量成正比。实验时将二苯胺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min,冷却后即呈蓝色。二苯胺有毒,大家在使用时注意不要让药液接触到皮肤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不要近距离观察。

常温下DNA还有遇甲基绿溶液呈蓝绿色的特性。甲基绿是碱性染料,呈绿色粉末状,能溶于水(溶解度8%)和酒精(溶解度3%)。甲基绿是最有价值的细胞和染色剂,细胞学上常用来染染色质,将它跟酸性品红一起可作植物木质部的染色。

(6)DNA和RNA的染色鉴定

甲基绿和吡罗红是混合染色剂。这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

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观察到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7)酒精的鉴定

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

应,变成灰绿色。检验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人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0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

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变化。重铬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酒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颜色从橙色变成绿色。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8)二氧化碳的鉴定

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pH值为6.8~

7.6。在生物学实验中常用作水生生物的呼吸试剂,生物在含有这种试剂的水中短时间生活没有影响,加入0.1%BTB溶液的水一般呈现蓝色。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变为酸性时,水就会由蓝色变为黄绿色。二氧化碳的鉴定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根据二者的混浊程度或生成的白色沉淀的多少判断二氧化碳的生成量。

(9)亚硝酸盐的鉴定

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黄酸发生重氮化反应

后,与N-1奈基乙二氨盐酸盐结合生成玫瑰红染料。

2 结构鉴定呈现的显色反应

(1)检测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检测染色体

染色体(质)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常用龙胆紫溶液使染色体染成紫色,但也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红色。

(3)花粉粒鉴定

用做花药离体培养的花粉粒选发育时期为单核局中期向单核靠边期移动的时期。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最常用的方法有醋酸洋红法,细胞核被染成红色。但是,某些植物的花粉细胞核不易着色,需采用焙花青铬钒法,这种方法能将花粉细胞核染成蓝黑色。

用Fl花粉鉴定法还可来验证基因的分离规律。这是因为有一些基因会在二倍孢子体水平和配子体水平有些表现。如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等禾谷类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它不仅控制籽粒淀粉粒性状,而且控制花粉粒淀粉粒性状。

实验步骤:① 首先让纯种粳稻和糯稻杂交,获得F1杂合粳稻。②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1滴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溶解度教学经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溶解度教学视频 溶解度教学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溶解度教学经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溶解度教学经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569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