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沪教版化学九下

沪教版化学九下

2016-09-23 12:05:2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沪教版化学九下(共5篇)...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化学九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沪教版化学九下(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 溶解现象 6.1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

2

板书设计: [课时一]

第 -1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

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

2、 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 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 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 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3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学习目标:

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

1. 溶液的组成;

2.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课堂学习:

一、引入: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 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

[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 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 [

[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 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小 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

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 110克食盐水; 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的酒精溶液;

4

[教师讲解] 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

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

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

1.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3. 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

[活动与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与探究

[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

100% ×

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

溶液的质量

[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

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

2.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 3.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

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

5

沪教版化学九下(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复习提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下)

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CaO、浓H2SO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4NO3、KNO3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

注:①Ca(OH)2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S100% (S为溶解度,w< S) 100S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0、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P点的的含义 N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A溶液中获取A的方法获取晶体。 B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⑧除去A中的泥沙用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法。

11、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12、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酸、碱、盐的组成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 HCl = H+ +Cl HNO3 = H+ + NO3

———碱=金属离子+OH NaOH = Na+ + OH Ca(OH)2 = Ca2+ + 2OH 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3、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 H2SO4= 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Ca(OH)2+ H2SO4= CaSO4+2 H2O

(5)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H2SO4+BaCl2=BaSO4↓+2HCl

5、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SO2+2NaOH=Na2SO3+H2O

(3)碱+酸→盐+水2HNO3+Mg(OH)2=Mg(NO3)2+ 2H2O Al(OH)3+3HCl=AlCl3+3H2O

(4)碱+盐→新碱+新盐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CuO+H2O 2Fe(OH)3 2O3+3H2O;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3 CaCO3 ,注: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应用: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③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① 0 7 14

②pH的测定: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③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CO2+H2O=H2CO3),pH<5.6的雨水为酸雨。

+①金属1+盐1(可溶)→金属2 +盐2 Fe+CuSO4=Cu+FeSO4 Cu+2AgNO3=2Ag+Cu(NO3)2 ②酸1+盐1→酸2 +盐2 HCl+ AgNO3=HNO3+AgCl↓ H2SO4+BaCl2=2HCl +BaSO4↓ ③盐1+碱1→盐2+碱2 CuSO4+2NaOH=Na2SO4+Cu(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④盐1+盐2→盐3+盐4 NaCl+ AgNO3= AgCl↓+NaNO3 Na2SO4+ BaCl2= BaSO4↓+2NaCl

12、酸、碱、盐的溶解性 ①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②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③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注:BaSO4↓、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13、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43332②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K2SO4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③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④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KNO3、NH4H2PO4、(NH4)2 HPO4

14、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①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②大气污染:N2O、NH3、H2S;③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4(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粉等

2、有机物:①小分子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

3、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直接吸收)

二、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 CO2 + H2O,放出热量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血红蛋

沪教版化学九下(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提纲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下)

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有

些物质溶于水放热,如NaOH、CaO、浓H2SO4 ;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如NH4NO3、KNO3 ;

还有些物质溶于水无明显温度变化,如NaCl 。

2、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

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

FeCl3溶液黄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如泥土分散到水中。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5、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

定乳浊液的过程。

6、水溶液的特性;(1)冰点的降低: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

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3)导电性:

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

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7、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

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2)

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

溶解植物油。

8、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

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若不再溶解,为则饱和溶液。

(3

注:①Ca(OH)2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

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9、溶质的质量分数(1)表达式: 溶质质量分数=

(2)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w=溶质质量100% 溶液质量S100% (S为溶解度,w< S) 100S

(3)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10、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

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①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P点的的含义 N 加入A物质、 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A溶液中获取A的方法获取晶体。 B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

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⑧除去A中的泥沙用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法。

11、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2)影响因素:①气体性质②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12、混合物的分离 ①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②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1、酸、碱、盐的组成

———酸=H++酸根离子 H2SO4 = 2H+ + SO42 HCl = H+ +Cl HNO3 = H+ + NO3

———碱=金属离子+OH NaOH = Na+ + OH Ca(OH)2 = Ca2+ + 2OH NH3·H2O

——盐=金属离子(或铵根)+酸根离子 NaCl=Na++Cl CuSO4= Cu2+ + SO42 Na2CO3 NH4Cl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3、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 H2SO4= CuSO4+H2O 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Ca(OH)2+ H2SO4= CaSO4+2 H2O

(5)酸+盐→新酸+新盐 HCl+AgNO3=HNO3+AgCl↓ H2SO4+BaCl2=BaSO4↓+2HCl

5、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 Ca(OH)2= CaCO3↓+ H2O SO2+2NaOH=Na2SO3+H2O

(3)碱+酸→盐+水2HNO3+Mg(OH)2=Mg(NO3)2+ 2H2O Al(OH)3+3HCl=AlCl3+3H2O

(4)碱+盐→新碱+新盐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注:①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不属于碱的通性),如Cu(OH)2CuO+H2O 2Fe(OH)3 2O3+3H2O;②常见沉淀:AgCl BaSO4 Cu(OH)2 Fe(OH)3 Al(OH)3

Mg(OH)2 BaCO3 CaCO3 ,注:AgCl↓和BaSO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

③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

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2)应用: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③用于医药

(3)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① 0 7 14

②pH的测定: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测试液少许,滴在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

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读数为整数)

③酸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因为CO2+H2O=H2CO3),pH<5.6的雨水为酸雨。

+①金属1+盐1(可溶)→金属2 +盐2 Fe+CuSO4=Cu+FeSO4 Cu+2AgNO3=2Ag+Cu(NO3)2

②酸1+盐1→酸2 +盐2 HCl+ AgNO3=HNO3+AgCl↓ H2SO4+BaCl2=2HCl +BaSO4↓

③盐1+碱1→盐2+碱2 CuSO4+2NaOH=Na2SO4+Cu(OH)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④盐1+盐2→盐3+盐4 NaCl+ AgNO3= AgCl↓+NaNO3 Na2SO4+ BaCl2= BaSO4↓+2NaCl

12、酸、碱、盐的溶解性 ①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②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③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

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注:BaSO4↓、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13、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43332②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K2SO4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③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

根系不发达。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过磷酸钙 Ca(H2PO4)2和CaSO4

④复合肥:含N、P、K中的两种或三种,KNO3、NH4H2PO4、(NH4)2 HPO4

14、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①土壤污染: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②大气污染:N2O、NH3、H2S;③引起水体污染 :N、P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华等现象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不包括CO、CO2和Na2CO3、CaCO3等碳酸盐。

1、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CH4(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C2H5OH(乙醇,

俗名:酒精)、CH3COOH(乙酸,俗名:醋酸)、C6H12O6(葡萄糖)、蔗糖、蛋白质、淀

粉等

2、有机物:①小分子如:CH4、C2H5OH、CH3COOH、C6H12O6等;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

3、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无机盐和水可被直接吸收)

二、蛋白质 1、功能: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2、存在:①动物肌肉、皮肤、毛发、蹄、角的主要成分 ②植物的种子(如花生、大豆)

3、构成: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等)构成

4、人体蛋白质代谢 摄入 胃肠道 + CO2 + H2O,放出热量

蛋白质氨基酸 水解5、几种蛋白质)

(1)血红蛋白:由血红素(含Fe2+)和蛋白质构成;作用:运输O2和CO2的载体,血红蛋

沪教版化学九下(四)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

第 周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

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情感目标:1、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2、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课件展示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火药的发明、青铜器、瓷器的制作等;

[观察思考]: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

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同学们认真听讲、受到激发,进入学习情境。

[讨论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

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师生对话]

[讨论交流]同学们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老师略

加总结并板书。

[板 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提 问]学习化学对正确认识物质有什么帮助?

学习中需学会的问题:

(1)正确区分“物质”与“物体”

铁是物质,用铁制造出的铁锅、钢铁制品、彩电,冰箱等是物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

都是由物质生产制造出来的,研究物质的性能,才能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物体。

(2)能够解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绿色化学: 一种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食品

煤气: 我们常见的有管道煤气(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罐装煤气(又称液化石油气,主

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注意通风。

(3)能够打破旧观念,抵制伪科学,理解新科学

李洪志的伪科学、吸烟有害健康 、化肥的合理施用及存放

[讨 论] (1)说出你家中由塑料、橡胶和其他各种材料制成的生活用品。

(2)绿色物质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绿色物质的光合作用有何意义?

(3)水能变为油吗?为什么?如何区分真假黄金?

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

[演示实验]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

同学们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

写出碳酸氢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所以这种化肥必须保在 干燥阴凉 的地方。

化学科学最常用的研究手段是 ,该方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是 。

课堂总结:

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热爱化学科学,努力学好化学。指导同学们课外拓展

知识视野。

练习与测试:

一 、选择题(下列各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将它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以下不属于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成就的是 ( )

A.发明指南针 B.制造青铜器 C.烧制瓷器 D.火药的发明

2、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世界就不可能像今日这样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的发展关

系最不密切的是 ( )

A. 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B. 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日益丰富

C. 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D. 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

3、下列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

A. 点石成金 B. 变废为宝 C. 塑料回收 D. 资源再生

二、填空题

4、近代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为

农业生产提供了 ;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

5、材料是 、 的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 材料。

6、 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 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 技术。

三、简答题

7、假如你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家,谈谈你所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哪些?

8、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对“材料”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板 书]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正确区分“物质”与“物体”

(2)能够解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能够打破旧观念,抵制伪科学,理解新科学【沪教版化学九下】

布置作业:

教后记:

第 周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环境、爱科学的意识。

【沪教版化学九下】

教学重点】 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引 入]播放录像

[观察思考]: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

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板 书]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水的用途有哪些?

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染?

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演示实验]实验:在盐水中的铁生锈实验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红色水柱上升

原因:铁丝生锈消耗了锥形瓶内空气当中的气体——氧气,导致瓶内的气

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所以红色的墨水从导管导吸进试管。

[实验探究]含硫火柴的燃烧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并且一段时间后,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用木条做对比试验,高锰酸钾溶液没有变化。【沪教版化学九下】

[观察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

【沪教版化学九下】

色的实验。同学讨论、老师总结并板书。

你所知道的预防钢铁生锈的方法有哪些? 请简要说明验证火柴中是否含硫的基本思路?

[讨论交流]:

1、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环境的“无”如“无硫火柴”,

[板 书]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

老师小结并板书。

[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课堂总结:了解白色污染和空气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练习与测试;

一 、选择题(下列各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将它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

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

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垃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天然果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污染物

C.工业酒精不可兑水配制白酒饮用 D.工业用盐不可代替食盐用于烹调

二、填空题

3、当代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节能与 的开发、人类与 的和谐共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化学

科学的发展。

[板 书] 第1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水污染的原因

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如何防治水污染【沪教版化学九下】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布置作业:

教后记:

第 周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3、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实验探究的步骤。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引 言]化学能给我们带来许多许多,那么化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

[展 示]图片资料

[过 渡]化学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在科技进步中其者巨

大的作用,如何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板 书]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活动与探究] 蜡烛燃烧

学生动手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提 问]

1、蜡烛燃烧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石蜡燃烧变成了什么?

3、在吹灭蜡烛时,还看到了什么?

[讲 解]蜡烛燃烧时,首先是石蜡受热熔化,然后是液体蜡气化变成蒸气,最后才是

蒸气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1液体蜡气体蜡

2、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变化1称为物理变化 ; 变化2称为化学变化

[师生对话]概念教学

[板 书]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沪教版化学九下(五)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沪 教 版)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1. 现象: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

NH4HCO3 NH3 H2O CO2 △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氮气(N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空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象 ②导管内液面上升

原 ①铁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因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 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腐蚀性) 释放能量

4.能量变化

吸收能量

5.蜡烛燃烧:

石蜡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 O2 CO2 H2O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

N2—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他—0.03%

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分数测定

原理:

红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现象: 产生大量白烟

放热

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

5

误差:

少于 1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

5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装置漏气

止水夹没有夹紧

【沪教版化学九下】

大于1

5 没及时塞上橡皮塞

3.洁净物、混合物

洁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4.稀有气体

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5.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P137

燃烧匙:用来做燃烧实验的。

蒸发皿:蒸发、结晶和浓缩。

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和质量(固体的),量程100g,精准度0.1g

铁架台:支撑和夹持物体。

酒精灯:加热。

研钵:研碎药品。

试剂瓶:粗口叫广口瓶,装固体药品;细口叫细口瓶,装液体药品。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集气瓶:收集气体,作反应容器。

烧杯:装药品作反应容器,稀释药品,溶解药品,用于加热(垫上石棉网)。

锥形瓶:作反应容器,装药品。

试管刷:刷试管的。

试管夹:夹试管的。

干燥器:干燥物体、仪器。

药匙:取粉末状药品。

石棉网:散热、隔热。

坩埚钳:夹持作用。

烧瓶:可以加热,作反应容器。

漏斗:添加液体。

试管:用于加热,装药品反应容器。

水槽:装水。

滴瓶:装液体药品。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一.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常用仪器

2.基本实验操作

①酒精灯 ②药品取用

标签向手心 最少1—2ml

不超过试管容积1

液体 瓶口与试管口对接倾斜 3

缓慢倾倒

粉末:药匙,或纸槽送到试管底部(最少盖住管底)

固体

颗粒:用镊子放管口,缓慢竖起,滑入

3.气体的收集 排水:气体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ρ>ρ空 而且不与空气反应

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ρ<ρ

空 而且不与空气反应

4.气体的制取: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上

5. 过滤: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二低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①漏斗下端管口仅靠在烧杯内壁上

三紧靠 ②玻璃棒紧靠3层滤纸一侧

③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

6.量筒的使用:平放

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最终量取的水多

俯视:最终量取的水少

7.试管的使用法:可用于盛放少量的固体及液体,可用作物质之间反应的容器,也可以进行加热。

8.实验规则和安全与要求

一.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铜绿化学性质

①铜绿与稀盐酸反应。

绿色粉末消失

产生大量气沫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结论:碱式碳酸铜

+ 稀盐酸氯化铜 + 二氧化碳 + 水

Cu2(OH)2CO3 HCl CuCl2 CO2 H2O

②铜绿分解实验

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粉末

试管壁上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碱式碳酸铜 △ 水 + 二氧化碳 + 氧化铜

Cu2(OH)2CO3 H2O CO2 CuO

二.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1.方法:①提出问题 ②做出猜测 ③制定方案 ④查资料,搜集证据 ⑤得出结论 ⑥进行反思

2.镁条燃烧实验现象

产生耀眼白光

放出大量热

产生白色粉末(氧化镁)

结论: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Mg O2 MgO

3.镁与食醋

现象:放热产生大量气沫,产生气体叫氢气

三需要学习化学符号

1.元素符号 2.化学式 3.化学方程式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通常状态:无色无味气体,ρ>ρ空 ,不易溶于水

1.01×105 冷却—183°C 由气体变成淡蓝色液体

—218.4°C 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现象现象

2.化学:比较活泼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由上至下,缓慢进入,保证与氧气充分接触

现 发出白光放热 象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结论: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②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放热

现 发白光

象 瓶内壁有水雾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点燃 结论: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放出大量热 象 产生黑色固体

点燃 结论: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注 Fe O2 Fe3O4

打磨 意 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

事 火柴将要燃尽的时候,放进水内

项 瓶内要放少量水或沙子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既发光有发热

缓慢氧化:不发光发热

二.氧气用途 供给呼吸

支持燃烧,做助燃剂

三.氧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方法

原理: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进行蒸发。

2.实验室制法:

药品:①高锰酸钾(紫黑色晶体颗粒)②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 ③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 原理:①高锰酸钾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MnO2 水 + 氧气

H2O2 H2O O2

相关热词搜索: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沪教版化学九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沪教版化学九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800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