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016-09-23 13:02: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共5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过生日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

2. 在“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

3. 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 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以及大胆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掌握了“多、少、最多、最少”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小朋友们,你们过生日时妈妈会买什么?今天是小明妈妈的生日,看,他们在开生日会呢?(课件出示)

2、 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列举出餐桌上摆放的物品。

师:如果让你切蛋糕,你想怎么切?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二、 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1.比大小

我们先来帮小明分蛋糕和西瓜。

⑴小明将蛋糕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蛋糕大小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说一说哪块蛋糕最大,哪块蛋糕最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生1: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用眼睛就能看出来了。

生2:把③号蛋糕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②号蛋糕,把②号蛋糕也从中间切下去,其中的一半就是①号蛋糕。所以①号蛋糕最小,③号蛋糕最大。

师: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蛋糕是②号蛋糕的一半,②号蛋糕是③号蛋糕的一半,③号蛋糕又是整块蛋糕的一半。所以③号蛋糕最大,①号蛋糕最小。

⑵小明也将西瓜切成了3块(课件出示教材18页西瓜大小图),同学们再观察观察,说一说几号西瓜最大,几号西瓜最小。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汇报)

师: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①号西瓜大约是整个西瓜的一半,③号西瓜②号西瓜的一半。所以①号西瓜最大,③号西瓜最小。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比多少

师:同学们再来看,刚才桌上有三杯饮料,你们注意到了吗?(课件出示教材18页三杯

饮料图)这三杯饮料,哪杯最多?哪杯最少呢?同学们想想要怎么比?

(学生思考两分钟)

师:老师发现这三杯饮料的高度是一样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三杯饮料一样多。你们觉得呢?

生:不同意,,但是杯子的粗细不一样。中间的杯子最粗,所以中间的饮料最多;右边的杯子最细,所以右边的饮料最少。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呢,除了看饮料的高度,我们还要看杯子的大小是不是也一样。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3、 动手操作,比较多少

师:他们杯子里的饮料喝完了,小明在为爸爸妈妈添饮料的时候,看到桌上的两瓶不一样大小的饮料(课件出示教材18页最后一张图),他就在想:这两瓶饮料哪一瓶装的比较多呢?要怎么比较呢?你们能帮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现在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一下,你要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两瓶饮料的多少呢?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生1:可以看饮料瓶上的说明就知道了。

师:这组同学很仔细,他们观察到了饮料瓶上的说明。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可以拿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杯子,把两瓶饮料各倒满杯子,看哪瓶饮料能到得更多杯,谁就多。

师:这组同学很聪明,他们想到了利用杯子来帮助比较。除了这两个方法,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3:可以把高高瘦瘦的饮料喝光或者倒光,在把另一瓶饮料倒进这个空瓶子里,如果倒不满,说明高高瘦瘦的瓶子装的饮料多;如果倒满了还有剩,说明矮矮胖胖的瓶子装的饮料多。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学会了比较大小和多少,那老师现在就来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 加深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教材P19第1题和第2题

2、 出示教材p19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3、出示教材p19第4题

(1) 说说图意,并说说你要向淘气学习什么。(2) 谁喝得多?说一说理由。

4、完成教材p19第5题

学生独立试一试,集体评讲。

四、 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生说,师补充。)

板书设计:

过生日

比大小

教学反思:

下课啦

教学目标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高矮或长短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物体的高矮或长短时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师:在我们班找一个个子最高的同学跟老师比比,谁高?

师生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比较高

师:对,现在比,老师高,你们矮,等你们长大了以后,老师相信会有许多同学长得比老师还高。可是老师想问问,这个同学的身高并没有发生变化,怎么一会儿说他高,一会儿说他矮呢?

生:因为比的人不一样啊,跟我们比,他是最高的,跟老师比他就不是最高的了。 师:是啊,高跟矮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高,也没有绝对的矮,关键是看跟谁比。

二、 自主探索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观察过没有,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你看课间的校园里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20页情景图),你细心观察一下,又发现哪些类似的问题了吗?

生1:教学楼和人比,教学楼高,人们矮。

生2:两个单杠比,一个高一个矮。

生3:老师和学生比,老师高,学生矮。

师:难道你们没有发现两个同学在比较谁高谁矮吗(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左图)?男同学说:“我们一样高。”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脚踮起来了,这样不是他的实际身高。

师:男同学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改过来了。你们看(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高矮右图),现在能知道谁高谁矮了吗?

生:知道。女生高,男生矮。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高矮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不能像小男孩一样,踮起脚尖,脚底要对齐,不然就不准确了。 师:说的非常好,要对齐。拿在看看跳绳的两个小朋友手里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应该怎么比较才准确呢?

生:要把两根绳子拉直了,其中一头要对齐,才能比较。

师:同学们真聪明啊。拿在手里弯曲着是不能比的。看现在呢(课件出示教材20页比长短图)?

生:现在可以比了,红绳子长。

师:同学们有观察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校园里的小花园散步?(课件出示教材20页最后一张图)我们来看看,谁走的路更长一些?

生1:我觉得他们走的一样长,因为他们的起点和终点一样。

师:真的是这样吗?你们都认同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2:我不认同,我觉得蓝衣服的小朋友走的路比较长。

师:是吗?能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生2:我是通过数他们走的格子数来判断的,蓝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3格,红衣服的小朋友走了12格。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大家给他来点掌声。

师:我们在比较谁走的路长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他们走路的曲直。这两位同学很明显不是直直的走,而是拐来拐去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像绳子一样,把路拉直了,但是我们可以数数格子的格数。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比较高矮、长短练习

2.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1题

3.完成课本p21“练一练”第2—4题

四、课堂总结

师:谁来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比较高矮的时候,不能踮脚尖,要在同一平面上。

生2:我学到了,比较绳子的长短的时候,要把绳子拉直,其中一头要对齐。

生3:我知道了,比较谁走的路长时,不能只看起点和终点,还要看路的曲直。

板书设计:

下课啦

高矮

}对齐 拉直

长短

相对的 跟谁比

教学反思: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儿跷跷板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玩儿。(出示教材第22页情景图左图)

师:同学们快看,狮子和老虎他们玩的多开心啊。看到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老虎被翘得高高的。

生2:我发现狮子往下成。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因为狮子比较重所以往下沉,老虎比较轻所以往上翘。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小花豹看到狮子和老虎玩得这么开心,他也加入了。看,是谁在跟小花豹玩呢?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虎比较重,所以往下沉了。

生2:我发现小花豹被翘得老高,因为他比较轻。【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师:同学们真棒!看了他们三个在玩,老师有个疑问了:狮子、老虎和小花豹三个,谁最重?谁最轻呢?你们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个疑问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跟同桌说一说。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二)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上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
新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比较》教案

第二单元 比较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999数学网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四)
2014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说一说。

6、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调查你们班每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7、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作用。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加减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五)
新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教案

第二单元 比较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新北师大二下数学教案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485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