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2016-09-26 10:04:3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共5篇)...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一)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整套教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二)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2011-2012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计划

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 课时安排

一单元 生物生长的需要 六课时

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九课时

三单元 人与环境 九课时

四单元 冷和热 九课时

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九课时

六单元 环境与保护 六课时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3、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 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 学生进行猜想。

5、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 归纳小结。

6、 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 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 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 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 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 提出调查的要求。

2、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 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

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

一、教学目标

1、 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 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4、 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

二、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三、课前准备

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

(二) 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

3、 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4、 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5、 学生互相交流。

(三) 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

1、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2、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 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

5、 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

„„

4、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1、 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

2、 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

3、 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4、 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

(二)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

1、 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 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4、 学生互相交流。

5、 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

(三) 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

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三)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

第一课 小苗的诞生

一、填空。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水分】、【足够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

【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二、问答。

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1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分装。○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药。○○

及制作人。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填空。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 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芭蕉、水稻、芦苇、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榕树、杨树、柳树、苦菜花】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1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适宜种植【山茶、月季、玫瑰、茉莉、凤仙、熏衣草、

美人蕉、竹芋、百合、龟背竹、百合竹、小麦、玉米】等木本、草本开花植物,以及观叶植物。

11、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但透气性好,适宜种植【仙人掌、红薯、花生、马玲薯、西瓜、虞美人】等块根茎作物。

二、问答

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第三课 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一、填空。

1、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有些能【茁壮成长】;有些则【长得缓慢】;有些开始【长得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却【干枯死亡了】。

2、“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

【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4、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

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6、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7、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了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

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寿命可以延长。

9、砖厂烧砖的土选用黏土是因为【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坚固。】

10、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1、要使植物生长得更好,除了【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还需要【人类的呵护】,需要付出【情感和爱心】。

12、 “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是指不适合【直接】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死亡。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13、喜阴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14、喜阴植物有【半夏、剑兰、海棠、蝴蝶兰、芦荟】。

15、【樟树】是喜阳植物,在幼苗时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只适合在弱光的环境下生长。

16、喜阳植物有【樟树、月季、石榴、菊花、水仙、荷花、向日葵】。

二、问答。

1、我们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物定期浇水、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给攀缘植物搭架帮助其生长等。

2、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有同学将对照组放进冰箱中,这种设计合理吗?

这种设计不合理,因为一般冰箱中是无光的、黑暗的,因此,这种设计虽然满足了温度的变化,但光照这一因素也成了变量,从而无法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第四课 根和茎

一、填空。

1、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

【果实】、【种子】。

2、【根】、【茎】和【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3、按植物根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4、直根系的植物有【松树、柏树、棉花、油菜、蒲公英、甜菜、香菜、菠菜。】

5、变态的贮藏根有【胡萝卜、萝卜、甘薯。】它属于【直根系】。

6、须根系的植物有【水稻、小麦、葱、蒜、莜麦】。

7、根的共同特点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生长在地下。】

8、根的作用是:【根具有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9、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0、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而根则没有“节”和“芽”。】

11、植物主要通过【根毛】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12、在研究根的作用的实验中,在玻璃瓶里的水面上滴一层油,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

二、问答。

怎样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取一些芹菜或白色康乃馨,插入滴有一两滴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茎和叶上就出现了红色斑纹。说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第五课 动物的食物

一、填空。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四)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1—5)

1、种子萌发需要三个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它们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养料)。

3、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一般不发芽,主要是因为缺少(水)。(第一课)

4、动物按食性可以划分为(草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 5、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6、沙质土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保水能力最强。 7、大部分植物适合生长在(壤土)里。

8、(豆苗)在(沙质土)中生长情况最好,因为沙质土疏松,透气性好。 9、西瓜、花生适宜在(沙质土)中生长。

10、马铃薯,莲藕,姜都有节和芽,它们都是地下茎,不是根。甘薯,胡萝卜,白萝卜是植物的根。

11、在做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时,在瓶子内的水面上滴一层油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 12、茎有哪些作用?

答:大部分植物的茎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具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3、植物的根有哪些作用?

答:1、防止水土流失;2、从土壤吸收水分供植物生长;3、根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14、无意插柳柳成荫说明部分植物的茎具有(繁殖)作用。

15、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第七课)

16、仙人掌的刺,其实就是它的(叶子),退化成刺能减少(水分的蒸发)。(第八课)

17、植食性动物举例:马、羊、兔、蝴蝶 肉食性动物举例:虎、狼、狮子、鹰、鲨鱼 杂食性动物举例:老鼠、蚂蚁、狗、猫、猪、猩猩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6—9)

1、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2、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3、植物的根都是向下生长,因为植物具有向地性,向地性是因为植物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冬眠时,动物的(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5、动物防御敌害的方式: 放臭气:臭鼬、黄鼠狼 蜇刺:蜜蜂

变色:变色龙、比目鱼、雷鸟 喷射毒液:蛇、蝎、黄蜂

逃跑:鹿、兔、羚羊

盔甲:乌龟、蜗牛、犰狳,穿山甲 装死:负鼠

拟态: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 尖刺:豪猪、刺猬 保护色:蝗虫,甲虫

记忆巧门:臭刺变毒桃,亏死泥煎包 6、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答:动物:1迁徙,如大雁,燕子; 2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熊; 3加厚羽毛:如麻雀; 4加厚皮毛、脂肪:如熊狮鹿狐狸; 5、产卵过冬:螳螂,蝗虫。

植物过冬的方法:1、掉光树叶,减少养分消耗; 2、常青树分泌一层蜡质,既防寒又减少了水分蒸发。 第三单元:人与环境(10—12)

1、尼龙搭扣的发明是受(芒刺和狗毛)的启发。

2、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哪些方法减少污染?(为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做出了哪些努力?)括号里的问题答案也是下面的答案 答:进行城市绿化,家庭绿化;使用无铅汽油,步行或骑车上班;建立自然保护区;告别一次性筷子;不吃或少吃炒烤(为什么要少吃呢?因为烧烤的烟会污染空气嘛)

第四单元:冷和热(13—17)

1、加快热水变凉的方法(有筷子搅拌),(用扇子扇)等。 2、当屋内温度比屋外高时,开窗后窗帘会(向窗里飘)。

3、金属,陶瓷传热能力强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传热能力弱是热的不良导体。

4、热传递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手捂热水袋取暖——传导传热 火上的锅烧热了——传导传热 暖气使屋内空气变热——对流传热 锅里的水热了,馒头蒸熟了——对流传热 水被太阳晒热——辐射传热

6、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以(摄氏度)或(华氏度)作为单位。

7、沸腾的水的温度是(100℃),结冰水的温度是(0℃) 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7℃),成熟鸡的温度是(41.5℃)

8、用手不能精确感知物体的温度,只能用温度计才能测出精确的温度。 9、焖烧锅外锅是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制成的,焖烧锅的外锅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10、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11、饭锅的锅把用塑料或木头制作,是为了端锅时不烫手,不只是为了美观耐用。

12、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这两个容器中水的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13、暖气片要要安装在低处,空调、换气扇要安装在高处。

14、使用空调,夏天应将扇叶向(上)吹风;冬天将扇叶向(下)吹风,这样才有更好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15、太阳能热水器要安装在(向阳)的坡面,(日照时间)较长的楼顶、屋顶、阳台。

16、颜色越深,吸热能力越强;颜色越浅,吸热能力越弱。冬季要穿(深色)的衣服,夏季要穿(浅色)的衣服。

17、食盐、煤灰和沙子,谁能使雪快速融化?当然是煤灰,因为颜色深,吸热能力强。

18、保温箱一般涂成深色,油罐有涂成浅色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保温箱的深色更容易吸收热辐射,油罐车的浅色可以反射辐射热。

19、冬天,将纸片分别放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你会发现(底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这时因为室外的冷空气比室内的热空气重,室内的热空气要上升,带动纸片往外飘,室外的空气流动到室内补充,带动纸片往里飘。

20、孔明灯是利用了(空气受热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21、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答:羽绒服中的羽毛蓬松多空,内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羽绒服可以保暖。 22、举出保温的例子:

答:1冬天穿上羽绒服;2、利用暖水瓶储存热水 23、举出散热的例子:

答:1、电视机后壳上有许多小孔,2、电动机用金属材料制成多片状 3、使用排风扇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18—21)

1、我国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P71 2、人们通常把那些会让人感到大地(上下颠簸)、(猛烈摇动)等地动现象叫(地震)。

3、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

4、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研制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5、地震前的征兆有哪些:

答:1、井水水位变化;2动物行为异常(鸡鸭不回窝,鱼跃出水面);3、不寻常的微波;4大地变形;5瓦斯泄露。 6地震有哪些危害?

答:1、地震能引起山崩、地裂、水灾和火灾等;2、建筑物倒塌和损坏;3、人身伤亡;4、大量社会物资损失;5、发生瘟疫。 7、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1、熄灭炉子,拔掉电源,2、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高压线。3、如果来不及,要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狭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床等家具侧面。 8、火山喷发有哪些危害?

火山喷发能污染空气、烧毁森林、毁坏农田、覆盖村庄、城市,是一种

严重的自然灾害。

9、火山喷发虽有危害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1、火山灰中有丰富的矿物质;2、火山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3、火山常发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成为旅游和考察胜地。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10、根据岩石的形成,地质学家通常将岩石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11、沉积岩是由一层层沙子和淤泥固结而成的;岩浆岩是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变质岩是沉积岩或岩浆岩在高温、压力影响下变质而成 12、我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P69

13、(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它是古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P77

14、山地里有丰富的(岩石矿物)和(动植物资源)。长期生活在山地中的人们形成了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5、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花岗岩)建造的,磨刀石是用(砂岩)制成的。建筑工地上用的小石子是用(石灰岩)碎制而成。

16、在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当受到来自地球内部各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喷发而出,形成地球上的(火山喷发)现象。

17、地球上的山地,绝大多数是由(地壳板块抬升)形成的,只有部分山峰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第六单元:环境与保护(22—23)

1、1989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之后,又制定了保护资源和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组成了环境保护法体系,有效控制了污染。

2、(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和谐)关系被破坏,已成为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3、(空气监测)、(水体监测)、(机动车尾气监测)、城市交通要道的(噪声监测),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

4、看课本87页,熟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和中国环境保护徽。 5、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请谈谈当今世界存在哪些严重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 6、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答:我们身边严重的环境问题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遭到破坏。空气污染是由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废气引起;水体污染由生产生活中的有毒有害废水引起;土壤污染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环境的破坏是由于植物的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缺乏,能源短缺造成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五)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儿,蜡烛的

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

火焰就降烛不能达

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

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


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相关热词搜索:五年级科学上册ppt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五年级上册科学大全翼教"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5394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