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初中科学教案

初中科学教案

2016-09-26 12:03: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初中科学教案(共5篇)...

初中科学教案(一)
浙教版科学教案全册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的科学方法。

2.举例说出学习和生活中所见过的符号和模型。

3.学会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用符号和模型来表示复杂事物或过程这一科学方法。

2.了解模型的各种不同类型及作用。

3.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状态变化,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

1.随身听、饮料罐

2.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细胞模型、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与思考。(展示一部随身听给学生看)请大家看一下这部随身听,你能告诉老师如何使用它吗?(学生说出使用方法)

这部随身听上并没有汉字,而且你也没有看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呢?(根据机身上的符号,特别是按键上的符号)

2.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有时我们也会用到模型来表示事物。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二)符号

1.列举。你能说出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的符号吗?(学生回答:如“速度v”、“冷锋、暖锋”等。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你能说出在生活中,我们用到过哪些符号吗?你能简要画出来吗?(学生回答并画简图:交通标志、厕所标志、电源标志等)

2.读图并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图1-1,结合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思考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呢?

(1)分析交通标志,得出结论: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分析电流表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分析时间符号,得出结论:用符号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提问。请大家分析并说出下列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展示饮料罐上的请勿乱丢的提示、开关上的“开”与“关”、交通标志等)

4.实践。学习了符号作用,同学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课外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标志符号呢?

(三)模型

1.列举。在生活中,我们也曾听说过“模型”这个词。请你说说什么是模型,并列举几个模型的例子。(学生回答: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提问。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都用过哪些模型呢?(地球仪、细胞模型、眼球模型、皮肤模型、水分子模型等。老师把模型实物展示给学生看)

我们为什么要用地球仪呢?(因为地球仪太大了,难以认识,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它,所以将它制成模型,即地球仪)

我们为什么要用眼球模型呢?(因为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

3.讲述。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或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甚至可以是一幅画、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如表示细胞结构的“细胞模式图”。

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事物,而是表示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

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我们平时看到的航模等;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式;或是某些特定的词,如“黑箱”模型。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用到构建模型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构建模型也叫建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这一非常有用的科学方法。

4.读图。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2“水状态变化的模型”,学习构建模型的过程并完成课本上的题目。

液态水温度降低时会变成固态冰,而温度升高时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由模型可知,构成水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变化中,构成水的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5.实践。了解了模型和模型的作用,请同学们课外自选任一主题,设计制作模型。

6.课内练习。课本第4页练习2。

板书设计

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一、符号

1.举例:速度v、时间t。

2.作用:

(1)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二、模型

1.举例:航模、船模、宇宙飞船模型、建筑模型等。

2.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过程。

3.类型:

(1)物体的复制品

(2)事物变化的过程

(3)图片

(4)数学公式或特定的词

典型例题分析:

根据物质燃烧条件模型,回答问题: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起大火。你认为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

解答:曹军的木船是可燃物,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巩固拓展:与此教案配套的练习请点击《试题集锦一》。

第二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3、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初中科学教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初中科学教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启发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这些粒子又是否能构成物质呢?

(二)新课:

科学探究: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1、提出问题: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水分子还能再分吗?

2、建立假设:①水分子可能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我们看不见 ; 。

3、设计实验:

我们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已知道,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

思 考: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就是原子。

6、课外拓展:

(查找道尔顿“原子论”相关资料,体会科学发现是一个漫

长又艰难的历程。)

早在 1803年10月,在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的一次活

动中,道尔顿第一次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讲述了他的原子论。他的基本观点

可归纳为三点

(1)元素是由非常微小、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

不可再分,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质。

(2)同一元素所有原子的质量、性质都完全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和性质也

各不相同,原子质量是每一种元素的基本特征之一。

(3)不同元素化合时,原子以简单整数比结合。

[教师评述]:道尔顿有“近代化学之父”之称,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道尔顿的

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现在原子的存在已被

实验所证实。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看到原子的图象。

【阅读】:图1-6 硅原子的电子隧道显微镜图像(介绍有关STM发明的信息,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科学探究的信心)

思 考:水分子的变化我们肉眼无法看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形象直观地表示变化的过程呢?(生答:模型)

模拟实验演示:(课件展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电解水实验可以说明一个水分子正如假设的一样,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与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思考]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再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回答:水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初中科学教案(二)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题 目: 我到西部去开发

作 者: 边 琼 瑛

单 位: 诸暨市马剑镇中

电 话: 05757782285

13567576259

2005年5月

我到西部去开发

本节是对九年级学生在学了“常见的酸、常见的碱”的性质以后,在学习盐时设计的以课堂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一节课。

【教学目标】

【初中科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初中科学教案】

让学生初步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会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分离与检验方法,并学会解决有关的简单科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完善知识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西部开发这一事件展开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乃至参加西部开发的兴趣,渗透人文意识。

【设计思路】

以西部盐湖开发为背景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解决“怎样证明食盐中含有纯碱”、“怎样证明纯碱中含有食盐”、“怎样从盐湖中得到食盐和纯碱”等问题来组织有关食盐和纯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置

1.展示图片:一组西部风光、人文景观照片;其中有几幅西部盐湖和有关的矿物照片。

2.配乐朗诵:大漠孤烟,草原羌笛,峰峦河湖,村镇路桥,在中国版图上,西部是一块有着无穷魅力的土地„„

3.教师讲述:西部开发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在西部这片神奇而辽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美丽而奇特的盐湖,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在这些晶莹剔透的晶体中,有我们同学熟悉的物质——食盐和纯碱。

今天我们将根据课本及有关知识探究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探究课题1

1.探究课题背景资料:

我国西部宁夏、青海、山西等地的盐湖盛产池盐,其中最大的要数青海境内的察尔汗盐池,它的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有“盐湖之王”的美称;盐池上面大部分覆盖着坚硬的盐壳,敦(煌)格(尔木)公路横跨盐池的一段长约32公里,是就地取材用察尔汗盐池中的盐铺造的,被称为“万丈盐桥”;据统计,其中的食盐足够全国十三亿人口食用3600多年。西部一些盐湖中除了含有食盐外还含有纯碱、氯化钾、氯化镁等物质。

从盐湖中直接捞取的食盐纯吗?怎样检查里面有没有碳酸钠?

2.学生小组活动

(1) 讨论、设计方案;

(2) 进行实验检验;

(3) 报告检验结论 。

3.交流、讨论

师:谁来把检验方法小结一下?

生:通过大家的探究,我们发现可以用pH试纸、酚酞(酸碱指示剂)、盐酸、氯化钙、石灰水(氢氧化钙)等物质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纯碱。

师:哪些物质能够跟碳酸根结合生成沉淀?

生:含有钙离子、钡离子等离子的溶液。

师:总结得很好。

师:纯碱是不是碱?(学生齐声回答不是)对,它其实是一种盐,只是因为它的溶液显碱性,所以被称为纯“碱”。以后我们会学到,还有一些盐的溶液也是显碱性的。

师:在进行检验之前,要对样品作怎样的处理?是直接向固体样品上滴加试剂吗? 生:先要取一部分样品制成溶液,然后取部分溶液做实验。

4.总结、整合

师:根据上面的实验探究和讨论,请总结如何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

生:向少量样品溶液中加入盐酸,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其中含有碳酸根;或者向样品溶液中加入能与碳酸根结合生成沉淀的试剂,如果生成的沉淀能溶于稀酸同时还产生气泡,说明其中也含有碳酸根。

师:哪些物质能够跟碳酸根结合生成沉淀?

生:含有钙离子、钡离子等离子的溶液。

师:同学总结得很好。

三、探究课题2

1.探究课题背景资料:

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一些盐湖中含有丰富的纯碱。例如,达来诺尔湖位于内蒙古中南部,克什克腾旗西北。湖面面积约238平方公里,水面海拔1228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水质弱减性,该湖的东西各有一小湖,西部小湖名达更诺尔就是一个碱湖。碱湖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有食盐及其他盐类。

请设计实验方案,检查从盐湖中捞出的纯碱中是不是含有食盐。

2.学生小组活动

(1) 讨论、设计方案;

(2) 进行实验检验;

(3) 报告检验结论。

3.交流、讨论

师:你们是否从纯碱样品中检验到食盐?请展示你们的检验方案及结果。

生:向样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食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检验的方案、结果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师:这能说明样品中含有食盐吗?为什么?

生:这种方案不行,因为不仅氯化银难溶于水,碳酸银也难溶于水,无法知道样品中是否含有食盐。

师:怎样来检验或作怎样的改进?

生:加硝酸银后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如果沉淀全部消失,则无氯化钠;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有氯化钠。

生:先加稀硝酸,再加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氯化钠。

师:这两个检验方案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片刻后)第一种方案是根据碳酸银和氯化银在硝酸中的溶解性不同来检验样品中含有食盐:碳酸银能溶于稀硝酸而氯化银不能;第二种方案则是先用稀硝酸除去纯碱(除碳酸根),然后再加入硝酸银,检验其中是否含有食盐。

师: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检验方法吗?请大家课后讨论。

四、问题讨论1

1.我国有极为丰富的食盐资源,出产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等。

(1)东部沿海地区是怎样从海水中得到食盐的?

(2)西部盐湖中的食盐晶体是怎样得到的?

(3)若要在盐湖中捞取纯碱应在哪个季节?

2.讨论、探究:

师:从盐湖中捞取食盐,选择什么季节比较好?为什么?

生:夏天好,因为夏天太阳大,也不冷。

师:夏天不冷不是主要原因,春天、秋天也不冷呀。夏天太阳大,这是一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原因?(等待片刻)我这里有一些数据,请大家看了之后思考一下。

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

生:夏天气温高,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不容易析出,捞得的食盐比较纯。

师:什么季节捞取纯碱好呢?为什么?

生:冬天捞取纯碱好,因为这时纯碱溶解度小,析出比较多,其中食盐却增加不了多少。 师:对,当地人总结了一条规律,就是“夏天捞盐,冬天捞碱”,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以后我们还会学到,如果应用化学知识进一步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纯度更高的食盐和纯碱。

五、问题讨论2

1.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或者项目负责人,派你去开发西部盐湖,你认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要让提纯过程中的废渣或废液任意排放而污染环境。 生:我认为要先实地考查,要开发盐分含量高,交通便利的盐湖。

生:我认为西部缺水,盐湖的盐提取后,将水用来浇灌农田或牧草。

生:我认为要培训出一批素质高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不仅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能很好地与西部的少数民族相处,搞好民族团结。

生:我认为要首先申请一个营业执照,合理合法开采,不要违反国家法律。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对盐湖中的食盐和纯碱进行了初步探究,请同学们课后小结一下,关于氯化钠和碳酸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然后完成下面的练习:

1.某些盐湖中提取的硫酸钠含有少量碳酸钠;某些盐湖中提取的食盐含有少量硫酸钠。怎样除去这些杂质?

(1)Na2SO4(Na2CO3)

(2)NaCl(Na2SO4)

2.通过课外学习了解西部盐湖中还有哪些更值得提取、开采的物质。

【课后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的设计是以西部开发为主题的,对学生来说有强烈的好奇心。本堂课设计了两个探究课题和两个问题与讨论,课前还担心学生能否完成,通过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令人惊叹,对实验应有严谨的态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同时引出了学生对西部开发的其他方面问题,为以后的学习留下了伏笔。

初中科学教案(三)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李林梅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初中科学教案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

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

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臵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2014年1月8日

初中科学教案(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初中科学教案】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七、学习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 《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1. 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

2. 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 。 3. 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 4.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初中科学教案(五)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一、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投人到科学探究

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2、开展探究,重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一些子问题,分解难点,引导学生由解决子问题逐步过渡到重点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重点问题的目的。

3、评价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通过评价与交流,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新课程教学设计一般含下列步骤;①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状况;②确定教学目标;③理清教学思路及策略;④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⑤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与评价

二、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以浙教版初一新教材第三章第五节《月相》为例。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科学的地理知识,属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天文现象。学生从小就对它产生许多幻想,学习本节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教学内容中是较探入地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对初一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培养学生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

2、确定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①掌握月相的概念,月相产生的原因。②学会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③学会根据不同的月相形状,判断时间、日期、方向。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月相成因图”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即探究图示反映规律性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形成自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情感。

3、教学思路及策略

根据“主导与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教:通对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学具通过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

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让他们自主探索新知,得出结论。

4、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l)课前师生准备。①布置学生课前抓住晴天机会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连续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并记录日期、视形状、月出、月落时间)。②学具准备:每位学生自己准备一半涂黑的乒乓球(带手柄)事先指导。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2)听歌激趣,质疑引人通过观看“明月几时有”FLASH M'TV和欣赏歌曲,由其中“月有阴晴圆缺”,并展示学生自己绘制的“月相”图片引入主题,从课件演示的各种月相实际照片中质疑:“为什么月亮有圆缺变化兮”

(3)建立假设。活动探究。提出间题让学生大胆猜想,建立假设,在学生有困难情况卜,则适当引导通过探究活动来检验假设,计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学生活动:以自制学具作为月球,右侧为太阳的位置,自己作为地球,让月球绕地球转(强调是逆时针转)并注意亮的一面应始终向着太阳方向(这是该活动的关键)。老师也可事先演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观察记录,并提醒学生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经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归纳统一让学生自己分析出月相变化的真正原因。通过观看课件“月相的成因”视频和观看“月相变化”FLASH,进一步加强理解各种月相的名称和日、地、月气者相对位置。

(4)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月相与农历的教,,s:通过多媒体讲解朔望月的概念。农历的月份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这是我国古一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小组讨论,我国有哪些农历节日;并确定各个节日的月相。

(5)升华提高,课后思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讨沦:为什么月球终以同面孔对着地球,不同月相出没有无时间规律?向长辈调查有关月相的农谚。收集有关月相的诗句,并从中分析月相的名称。

5、对教学没计的反思与评价

学生主观感受——猜想与假设一一互动实验—分析原因—得出月相的成因——对月相的变化规律的理解这条探究之路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重点:月相的成因及月相的变化规律。通过自我评价,如“你在这堂课内学到厂哪些知识?”堂上提问;如下列诗句所表示的月相;书面练习:想象写一篇《如果我们生活在月球上》的短文等形式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初中科学教案相关热词搜索:小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初中科学教案”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初中科学教案"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5501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