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2016-09-27 12:16:4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共4篇)...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一)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肃然起敬、万象更新、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等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叙述的贫困、单调的童年经历,把握文章叙事结构特点。

3.品味、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字里行间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点句子,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贫困,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小标题叙事结构的写法。

突破方法:通过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巧妙设疑,适度点拨,小组讨论探究文章写法特点。

难点:

品味探究重点文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突破方法:联系生活经历和体验,品味揣摩语言,体会感悟。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领会作品蕴含的人生感悟和作品启迪。 学法:以小组合作讨论法,品读揣摩法,圈点批注法,把握文章叙事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作者及《季羡林自传》相关资料,教学所需要的课件。

学生:课前写写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阅读课文,查阅字典,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阅读疑问;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识作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伶仃..líng dīng 一垄.lǒng 扛.káng大件 龙肝凤髓.suǐ 麦穗.suì 溺è 宁愿nìng .nì爱 蹿.cuān房越脊 门楣.méi 浑噩..

2.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习以为常: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3.简介作者。

(投影资料)季羡林(1911—2009):出生于山东清平市一个农民家庭,字希逋,学者、翻译家、作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被人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作品有散文随笔《赋得永久的悔》《牛棚杂忆》等,译著《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二、导入新课,话童年

师: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交流讨论:生1:童年

像一朵花,一朵多姿多彩的花。生2:童年,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生3:童年就像一缕烟花,虽然美丽但却短暂„„)

师:可是有人在提到童年时却这样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个人为什么会如此来形容自己的童年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季羡林《我的童年》,去感受他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寻找答案吧!

三、感知课文,谈感受

师:自由朗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季羡林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中。(生交流:①“我们家”是全村最穷的,②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③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2.请学生谈谈读后有哪些感触?教师整理。(生交流:①作者的童年生活贫困。②作者童年时代的社会没有混乱、黑暗。③作者童年没有受教育,读书的好条件。④季羡林的童年是平凡单调的。)

四、细读课文,析内容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师:小组合作,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按什么顺序写童年生活的?(作者主要是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艰苦生活。)

2.通观全文,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结构文章有什么好处?(生讨论交流: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内容突出,叙事条理清晰,让读者对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3.作者第一段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学生交流讨论: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穷困艰辛、单调枯燥,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美好记忆,所以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4.课文回忆“父辈们”这一段部分是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生交流讨论:插叙,叙写了我们家父辈们艰辛的生活,交代我们最穷的原因。)

5.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建议学生用“作者经历了________的童年,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教师投放幻灯片)

生:细读全文,交流、讨论、明确。

师:梳理总结 ①作者经历了社会黑暗、混乱,毫无万象更新之象的童年,表现在“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皇威犹在,旧习未除”。 ②作者经历了异常艰苦的童年,表现在“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钱买盐、没见过香油、夏秋到田野捡麦穗、偷吃被母亲追赶逃到水坑中”。

③作者经历了没有私塾,没有书读的童年,表现在“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 ④作者经历了离开母亲求学读书的童年,表现“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五、精读课文,品语言

师:投放幻灯片,解说:季羡林的散文“语朴情醇,如话家常、生动、幽默、有趣”下面请同学从文中的五个部分中选择一个部分精读,勾画出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文句,然后交流品味。

生:自读、勾画、交流、品味。

师:整理归纳。

①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品味: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灰黄”来比喻自己童年的贫困、死板、单调,形象生动、自然贴切。)

②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这句话由小到大,由远而近,具体形象、层层递进地揭示出“我们家”的家境贫困得无以复加,语言幽默,有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童年经历的琐事对我来说意义很大,让我终生受益,它一方面激励我前进和振作,并且让我养成不计较吃喝的好品质;一方面它还启示了现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

④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

饼子就苦咸菜。(离开了故乡尽管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我也缺少了母亲的关爱,“宁愿”一词更真挚的表达了我对家乡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六、再读课文,悟启迪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师:季羡林的童年单调枯燥,毫无趣味,物质贫乏、教育落后,可后来却也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请同学再读全文,思考通过文章学习,同学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自读课文,交流启迪。(生1:艰苦的生活是人生成才的基石;生2:苦难的童年生活有时候能激励人前进,有时候能鼓舞人振作;生3:父母教育孩子要得法,不能溺爱孩子。生4:要珍惜现在优裕、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

七、拓展延伸,写童年

季羡林的童年是平凡的,是苦难的,是单调的,但正是这苦难的童年给了作者后来努力刻苦学习的动力,让他终生“受用不尽”,同学们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呢?请参照文章叙事结构的特点,以“童年”为话题,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板书展示】

童年生活:异常贫穷 没有书读 单调枯燥

我的童年 叙事结构:小标题叙事(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语言特点:语言质朴 生动 幽默 有趣

【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líng( )仃

nì( )爱 扛( )大件 .门méi( ) 龙肝凤髓( ) 麦穗( ) ..浑噩( ) . 宁( )愿 .

2.根据解释,用文中的成语填空。

①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 )

②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 )

③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 )

④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 )

3.文学常识。

《我的童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他是我国著名的学者、___、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二)
我的童年教案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

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 龙肝凤髓 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 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三、感知课文

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四、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五、合作探究

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 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 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 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 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

六、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三)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我的童年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八(2)班学生 课时1 教学者 罗明民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季羡林先生在这篇回忆自己童年的文章里,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过程与方法:1、通读法:引导学生通过速度课文和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研讨点拨法: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热爱故乡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

2、感悟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如今他们的童年都很幸福,来一篇现他们童年有强烈反差的文章,反而会引起极大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有成就的一生,但有谁知道他风光背后的辛酸,他童年的苦涩、艰辛呢?

学生活动

简述搜集的季羡林先生相关资料等。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

启发引导;激发兴趣。

(二)、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

1、掌握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设计意图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字词的识记、运用能力以及对材料的整理能力。

(三)、指导学习:

教师活动【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

第二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2、这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哪些感触呢?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补充。明确:1、即5个小标题。2、结合5个标题谈作者的生活经历。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总结概括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课堂小结:

季羡林先生虽然经历了灰黄的童年,但同时也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即使他的童年很艰苦,不算完满,但他曾经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并完成问题。

(七)、布置作业。

学完本文,写一写你的童年,与季羡林的童年比较一下,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300字以上。

(八)、教学反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的学生们过的是前者的生活,季先生过的是他特有的童年生活。苦难的日子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已经很遥远,所以他们学习本文多有一些困惑——怎么穷到这抢占地步?因此,我间或讲一些自己童年的经历,和农家人曾经有过的穷困日子,以加深对课文的间接体验;怎么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本课学习之后最应该有的收获——习近平总书记还向大学生们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呢!这点上,课堂上让孩子们表达的时间显得不够多,期待学生在自己写读后感中有精彩的表述。【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附:

板书设计

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凄苦的童年

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心酸的回忆

童年的伙伴深远的影响

离乡到济南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四)
5、我的童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品析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播放歌曲罗大佑的《童年》)

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曲,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板书课题及作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诞(dàn)生 教谕(yù) 琐(suǒ)事 溺(nì)爱 椽(chuán)子

门楣(méi) 间(jiàn)断 地无一垄(lǒng) 不折(zhé)不扣 浑浑噩(è)噩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不折不扣: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光大门楣:指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浑浑噩噩: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2.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牛棚杂忆》等。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一)整体感知

1.用简练的话语概括文章记叙的几个片段。

【交流点拨】(1)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2)父辈们;(3)每天最高的享受;(4)开始识字;

(5)离开故乡。文章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交流点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3.思考文章的结构。

【交流点拨】总分结构。

(二)文本探究

1.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从课文中找出两三处语句,体会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交流点拨】(1)语句: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体会: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童年时家境的艰苦。

(2)语句: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肝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体会:半个白面馒头,在幼年的作者心里居然像“龙肝凤髓一般”好吃。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物质生活的匮乏,语言平淡,情感真挚。

2.品味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交流点拨】“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体现出的主要是生活的艰苦,正是由于幼时遭受困难,才锻造了作者坚强的性格,激发了作者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苦难是人生的垫脚石,这些人生苦难使作者终生“受用不尽”。

(2)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交流点拨】作者离开父母,到济南叔叔家生活,这是作者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作者没有离开父母,将不会有后来的大学问家季羡林。但作者晚年却说不愿离开故乡,而“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和父母的深深的感情。

(三)探究主题

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的苦难?

【交流点拨】幸福人人想拥有,苦难人人想避开。但事实是人的一生固然有幸福相伴,只是苦难却也如影相随。既然这样,那么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现实是逃避不了的,要学着坦然面对,要考虑如何去解决。苦难的价值,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苦难对于坚韧者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既然如此,还是做生活的强者吧。与其躲避苦难,不如正视它。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在与苦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了旧中国贫苦百姓的生活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希望大家学会与苦难做斗争的本领,希望大家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课后习题

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篇《我的童年》去追忆那即将逝去的岁月。要求 200字左右,表达真情实感。

板书


我的童年教案设计相关热词搜索:我的童年季羡林教案 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我的童年教案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我的童年教案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6584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