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

2017-04-25 11:57:00 编辑:zhangyanqing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希望对你有帮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学目的

  1. 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 让学生认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 读议结合法 2. 分层教学法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引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 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 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生读后教师简评

  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

  (一) 、讨论

  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 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教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

  (二) 、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

  1、虚词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

  环而攻之:指城郭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 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古今义 然而不胜者,……:这样却

  亲戚畔之:内外亲属

  3、实词 去 :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

  4、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

  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分析论点

  第三四段:总结论点

  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

  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

  四、朗读训练 1、听录音 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

  作业 1. 背诵 2. 分类积累词句 3. 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 理解常见虚词.

  2. 找出疑难语句.

  3. 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 如何划分段落?

  5. 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

  教学反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点辨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下简称《得》),选自《孟子·公孙丑》,是《孟子》中的名篇,属于中语文传统篇目。人教版将其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一版)。

  长期以来,对此文的论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其一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其二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各种教参在这两种观点中或各取其一,或兼而有之,即使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一版)在“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中对《得》文的论点也存在着前后矛盾,存在未置可否的情况。“整体把握”中说明,这一章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很显然,“整体把握”是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文章的论点。而在“问题探究”部分是这样表述的“第一则短文论点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这是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作为本文的论点。如在《得》文的论点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将会使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莫衷一是,有时只好模糊处理,这样将不利于这篇典范论文的教学。

  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者认为,《得》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分别就天时,地利,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是,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了本文的论证。

  笔者认为,持这种观点者没有注意部分材料与观点的一致性,忽视了《得》文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思想内容方面的统一性。

  如果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用战争事例来论证论点,这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事实论据,那么“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故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只能说明“寡助之至”,令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这样一反一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用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显得不恰当了。天时,地利,人和这只是强调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而后面的道理,论据是不能论证“天时不发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的。

  其实,只要我们对《孟子》所反映的思想和理论作一探究,将《得》一文还原于《孟子·公孙丑下》,从孟子整个思想体系中去理解,就不会认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从思想内容上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与《孟子》,尤其是与《孟子·公孙丑下》不相吻合,孟子的主要政治活动是游说诸侯,宣传自已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公孙丑》的主要内容仍以政治学说,尤其是“仁政”理论为主,孟子继承子思率性之说,而为性善论,他指出,凡人都有不忍害人之心,有时候帝王就为了解不忍害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伤民的政事施行出来,推不忍害人的心,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于运丸于掌上。“天时”、“地利”、“人和”适用于战争,这是人所共知的,而现在更常用体育比赛,指各种条件都有利于某方取得比赛胜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带有强烈的战争色彩,而战争和孟子主张的“仁政”是不相容的,在《公孙丑》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大谈战争,不讲怎样施行“仁政”,却讲不仁、不道、不义的战争,在好不容易见到 国 君时不趁机宣讲自己的“仁政”主张,却讲与自己的主张背道而弛的怎样打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要适用于国家,政治,这从孟子提出这个观点以来没有什么改变,也是孟子实行“仁政”与否的必然结果。孟子在本文中一开始就讲战争,是他为这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导语,借谈战争之名,行宣行政之实而已,正如墨子见了公输先谈“杀人”意不在“杀人”,而在“止杀”,他们先借一个容易引起对方注意、兴趣的论题,最后引入自己真正要谈的内容,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惯用伎俩。且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俯拾皆是。

  所以,谈天时、地利、人和的战争不是孟子的目的,只是他的引子,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仁政”才是他的主题。故我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才是他的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相关热词搜索:得道者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ppt篇一: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ppt(2016-01-09)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备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jiaoan/82077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