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2016-01-11 09:26:5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PPT(123课时)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同步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PPT(123课时)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二: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二 教案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先生,共同学习他的《荷塘月色》。

二.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四、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因而朱自清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他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便成了超尘脱俗的绝妙世界。

五、配乐朗诵全文

在听朗诵的同时,联系注释,注意文中字词的正确发音。

六、重要字词

1.字音:

曲:①qū曲折 ②qǔ名曲

脉:①mài一脉相承 ②mò脉脉含情

娜:①nà人名用字 ②nuò袅娜

参:①shēn人参 ②cān参考 ③cēn参差

差:①chā差别 ②chāi出差 ③cī参差

蓊wĕng 踱duó 霎shà 鷁yì 櫂zhào 纤xiān 束shù 裾jū

2.字形:

闰 楞

3.词义:

幽僻:幽深、僻静。

踱:慢步行走。

大意:大概的轮廓。

七、整体感知课文:

1、各段大意: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分段:

依据段意,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 (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

八、布置任务:

1、预习课文;

2、背诵课文第四、五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任务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 诵读、鉴赏第四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

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 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 诵读、鉴赏第6段

1、齐声朗读。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3、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4、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5、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3、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

4、《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派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三、全文总结

本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还有没有其他线索呢?

开始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觉得苦闷、彷徨(心情的一个低潮);在刚开始慢步小路时,作者显示出淡淡的忧愁;由于小路的宁静,使作者进入了梦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可以显现出作者的心情由淡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三:新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课件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四:1.1荷塘月色课件(人教版必修二)[1]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五: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李云)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主备老师:王红慧 主讲老师:

时 间:2014年11月25日

地 点:高一语文学科组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1

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 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

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2

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在阅读中应该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答]: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补充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3

—————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 4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六: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七:ab中新课标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是一篇立意含蓄,感情浓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节奏和谐,语言精练,想象丰富,结构严谨的散文。其中文眼的确立,线索的安排,情景的交融,比喻和通感的运用,以及从独特意境的描绘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矛盾等等,都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 教学这篇课文,要围绕上述知识重点,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情境教学法,披文人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写的美的景,美的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其他的感觉,引起想象,激发兴味,使其受到一次美的感染和陶冶。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五步进行:预习一设疑——研讨一精讲一练习。

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要运用感知、经验和已学知识,达到初步理解教材。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便相互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精讲,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读书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课,必须通过练习,学生才能掌握,由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再把技能技巧用于实践,都需要练习,但练习要力求精要、有用。

课时:2课时。

师:①将《荷塘月色》一文的有关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以培养他们借助资料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②利用小黑板,绘制《荷塘月色》结构图,使学生对全文结构有一个清晰了解,还可节省课堂时间。

生:①准备工具书,自查生字词和注释多音字,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的能力。②要求学生课前默读全文一遍,朗读两遍,要读得琅琅上口。许多文章,特别是精采的散文,要通过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入体昧其丰富的内涵。③针对某些学生写散文漫无中心,思路模糊,条理不清,结构松散等毛病,要求他们编写一份较详细的阅读提纲,以便训练他们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养他们组织材料的能力。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今天要学习的《荷塘月色》一文的作者是朱自清,我们已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齐答):《春》和《背影》。

师:好。(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他是著名的 、 、 、 。)谁能准确

地填出来?

生(纷纷举手):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师:还有呢?(生默然)毛主席赞扬过朱自清先生,为什么称赞他呢?(生小声议论) 生:他还是民主战士。

师:好。(将答案一一填在横线上)

朱自清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但思想中又充满矛盾,他是在苦闷、彷徨中随着时代前进的。抗战胜利后,他更从现实中认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后,他不顾生命危险,愤然揭露国民党的卑劣行径。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贫病交加,但断然拒绝“美援”,对此,毛主席赞扬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有爱国的光荣传统的,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是有骨气的,朱自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瞻着江南了一等语句的深刻含意,理解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景色是艨朦胧胧的了。

师:我记得《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下面我们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来领略作者的风采。

2.朗读课文

师:谁来朗读全文?(生纷纷举手,由师指定学生朗读全文。)

师:字音有没有读得不妥的地方?(有的学生翻字典)

生:“曲折”的“曲”应读第一声不读第三声,“西洲曲”的“曲”才读第三声呢。“独处”的“处”应读第三声,不读第四声“妙处”才读第四声。

生:“霎时”的“霎”应谈“sha”,不读“cha”,“刹那一的“刹”才读“cha”。

师:很好。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很认真。

师:课文中还有不懂的词吗?(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一一作了回答。)

3.质疑研讨

师:标题《荷塘月色》是偏正词组呢,还是联合词组?请说理由。[这一设疑,关系到对全文内容和文中所描绘景物特点的理解与概括。]

生:是联合词组,因为文章写的是荷塘和月色。第四段重点是写荷塘,第五段写的是月色。

生:是偏正词组,文章标题的中心词是“月色”,“荷塘”只起交代特定环境的作用,月色才是文中描写的重点,因为全文都是紧扣月色写的。

师:很好。问题越辩越明嘛,大家议论议论,看同意哪种看法。(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我同意是偏正词组。如第一段“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点明月下的荷塘)。二、三段则提到“淡淡的月光”,“苍茫的月下”,“荷塘月色”等等。第四段写荷叶、荷花也没有离开月色,如“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凝碧的波痕”等词语,都与月色有关。至于五、六段更是直接写了月下荷塘及其四周的景色。(又有几个同学对上述两种看法作了补充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好,看来有不少同学细致阅读和钻研了课文。我看后一种说法比较准确、全面。(此时,主张是偏正词组的同学面有喜色)。从文章整体看,写月色没有离开荷塘,写荷塘也没有离开月色,因而题目应理解为“荷塘的月色”。如把“荷塘月色”理解为联合词组,势必割裂了“荷塘”与“月色”浑然一体的内容,没有抓住原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当然,同学们还可在课后继续讨论。

现在我们来研究另一个问题:本文安排材料的线索是什么?是行踪、景物描写,还是感情的表露?[此问题牵涉到对全文主旨和结构的理解。]

生: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如“带上门去-------走“煤屑路”一-----到荷塘---回门前一----进屋。

生: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1段)淡淡的哀愁-----(2—6段)淡淡的喜悦一---(7—8段)淡淡的哀愁。

生:以景物描写为线索:月夜---小路一-荷塘一-月色一-荷塘四周--一忆采莲情景。(还有几个同学分别发表了意见。)

师:三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应肯定,感情的抒发应是本文的中心线索。

师: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样理解这旬活的含意?它与下文哪些地方关联着?[此问题触及全篇的“文眼”,是理解作者通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钥匙”。] 生:这句话不仅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

生:这句话与下文关联的地方如小路的“幽僻”,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森”,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

师:说得好极了。这句话和下面一系列与它呼应的词语,像一条无形的纲,连结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4.布置作业

(1)编写本文阅读提纲。要求:按原文结构顺序,标明写景的基本层次:既要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恰当地说明写法。

(2)思考课文练习三和五题,书面作练习四。

第二课时

(检查编写的阅读提纲,作简要评述后,继续质疑研讨)

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荷塘月色》一文的标题、线索和“文眼”,对全文的整体有了一个概括了解,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细致体味文章各部分的妙处。全文可分几部分?

生:四部分。(1)(1段)写去荷塘的缘由;(2)(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和感受;(3)(4—6段)写荷塘月色;(4)(7—8段)联想江南采莲。

师:各部分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忧——喜——忧。

师:“我”为什么去荷塘?

生:因为“心里颇不宁静”。

师: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心情?

生:关心国事,忧国忧民。

师:第一段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种什么气氛?体现了一种什么心情?

生:描写了幽静的月夜,勾画了一种静谧的环境,创造了一种孤寂的气氛,衬托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

师:文中写了妻子哼眠歌的声音,怎么说是“幽静”?

生:能听到妻子哼眠歌的声音,这更突出了周围环境的“静”。

师:好。这叫反衬法。“蝉噪林愈静,鸟呜山更幽”嘛。总之,这一部分描写了幽静的月夜,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去荷塘的动机。

师:作者描写的荷塘小路上有什么特点?

生:路是曲折、幽僻的。

生:树是蓊蓊郁郁的。

生:月光是淡淡的。

师:说的都不错,能否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小路上总的特点?

生(经小声议论后回答):幽静。

师:好。那么,作者在路上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淡淡的喜悦。

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这种心境?

生:“我也像超脱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好。这些句子说明了作者平常苦闷的心情暂时得到了解脱。其中“我且受用”的“且”字是“暂时”的意思,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总之,这一部分写作者在去荷塘的小路上漫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进行部分小结]。

师:从第三段开始,作者描写荷塘月色,是从哪些方面写的?用的什么修辞方法? 生: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的特点,用了许多比喻修辞方法。

师:挑出这些比喻句,然后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生:“„„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荷叶高高出水的姿态。

生:“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是比喻荷花的,突出了荷花的洁白、明净和光亮。 师:这两个比喻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默然)前者比喻的是荷叶,后者是把荷叶和荷花结合起来写的。“碧天”就是写的荷叶。这种比喻连用叫“博喻”,使用博喻,应有意念上的递进和扩充(点拔新知识)。还有比喻句吗?

生:“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好。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生:用听觉来比喻嗅觉。

师:对。这个比喻把属于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这种不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八:参赛课件:荷塘月色(必修二)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九:必修二课件:荷塘月色

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篇十: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博苑

2011-11-04 0534 5d56b7b40102dsou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1、 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 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 来品味呢?

回答 通过朗读来体会。

2、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

1、 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 点拨很好。那大家读过几遍后,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

1、提问 我们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这些语句融入了的思想感情,而我们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 《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可以看出作 者孤独彷徨和烦闷的心情。

《哪里走》“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表现不满现实,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3、结论从朱自清的生平了解到,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一位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也有过苦闷彷徨。

4、 小结不错,有了这么多资料,可以看出大家不理解的几句话和 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心情有很大关系,请大家谈谈自己看法。

讨论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从本文写作背景看,开门见山点明了当时的苦闷彷徨的心境。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结合本段其它语句,越是喜爱这片静谧的月下荷塘,也看出在现实中的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的感受。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点明了虽然在月下荷塘中得到了释放,但又不能完全超越现实之外的淡淡的哀愁。

(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观点显示在大屏幕上)

(四)、课文解读

第四段 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田田”——多,连绵不绝。 (通过直观优美的荷塘图片来启发引导)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展示动感的荷叶图片)

3、“层层”——高低有序。(图片)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 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示对比图片)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因为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 ƒ荷花是“袅

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展示对比图片)

上面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重点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展示powerpoint课件中的对比页面)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大屏幕展示例句强化理解记忆)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展示动感荷叶图片)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表达得生动传神。(图片)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图片)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图片)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1、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 “泻”、“浮”、 “画”、“洗”。

“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 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从这一段开始,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 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本文根据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确立课题(作业)

在比较中,我们也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有些同学还有想进一步了解朱 自清的想法,这很好,可以把刚才在比较中的出的结论总结成文,也可 以提出,你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想从哪方面继续了解的?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在 “朱自清散文研究”这个大课题下,确立自己相关的子课题。 课后自评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求新知的能力。所以本课教学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 《荷塘月色》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一向是全文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写作背景的介绍很难使学生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质疑,明确问题,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去查找收集朱自清的相关资料,包括网上查找信息、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资料等,再到课堂上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图片、朗读录音以及动感的flash音画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直观性,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课堂效果好,事半功倍。

3、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很多,学生也有兴趣多了解他的散文。所以课外推荐阅读,在教学中,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各自的特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课件 荷塘月色教案课件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
  • 1、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2016-01-11)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必修二 荷塘月色 课件 教案 "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kejian/12452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