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016-01-25 08:38:1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一《[高一历史课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一
《[高一历史课件]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二
《第4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4课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l)知识点:四次反“围剿”的起止时间、领导人、战术、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长征的起止时间、原因;长征中重要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意义;两次会师;长征胜利的意义;南方红军的艰苦斗争。

(2)基本线索:本节讲述了我党从1930年1月一1936年10月间的军事斗争。1930年 l1月一1933年3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作战方针的领导下,红军先后打破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1933年初,由于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思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时,由于中共负责人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红军损失惨重。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新党中央的领导下,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2.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

( l)通过讲述红军在1930——1935年10月期间军事斗争的胜利失败胜利的过程, 使学生对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红军的情感,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

3.对学生进行的能力培养:

(l)编排大事年表的能力。

(2)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的能力。

(3)从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效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比较异同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长征及遵义会议

难点: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长征胜利结束长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l)东北易帜以后到1930年上半年以前,蒋介石反动政权主要在干什么?(学生回答)

(2)这个期间,革命的形势有了哪些发展?(学生回答)这种革命形势给国民党造成了怎 样的影响?(学生回答)

2.导人新课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的震惊。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立刻掉转头来。集中重兵对南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围剿”,从1930年1月—1934年10月.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第五次反“围剿”却失败了。使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而第五次却失败了呢?让我们共同比较并分析一下五次反“围剿”的情况。(板书提纲)

一、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请同学们看课文中图表。

从表中敌我双方兵力情况来看,我方处于什么形势?(回答)但是从战绩上看处于劣势的部队却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原因。

(提问)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法?(指导学生看书上 的第——段大字,回答。)

(教师):毛泽东在三次反“围剿”中都采取了运动战的打法。什么是运动战呢?运动战就是正规军在比较长的战线和比较广的战区内,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毛泽东采用这种战法的

依据是汁么呢?一般来讲,作战方针与打法应该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运动战的打法 就是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情中作出的科学选择。现在以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为例来看毛泽东战术思想的具体体现。(找一个学生朗读课文中的小字。)

(提问)①园民党在第三次围剿中使用了怎样的兵力?(回答)②红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答出正确指挥、作战勇敢、人民支持等)

(教师归纳)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毛泽东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并实行了“敌进我退”的部署。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把国民党军队托得半死不活,打得蒋介石灰溜溜地逃回广南京。

(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回答)

(教师):第四次“围剿”虽然不是毛泽东领导的,但是领导第四次反“围剿”的周恩来、朱德采取了毛泽东的战术思想,同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板书提纲二)

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秋。蒋介石又亲任总司令,先后调动了100万军队并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在政治上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在军事上采取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新策略。面对蒋介石疯狂的“围剿”,红军组织了第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较,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变化呢?(回答)

(教师归纳):第一个变化是领导变了。由博古与李德负责,尤其是由不了解中国情的李德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简介博古、李德的情况,可让学生看课文注释。)第二个变化是完一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推行王明“左”倾错误主线。(简介王明,可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

(提问:王明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了党的领导权?他的错误主张表现在什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错误主张带到了中央根据地?)(回答)

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与博古按照王明错误主张,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方针,导致了什么后?(学生回答)

(教师):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相比,相同的是,都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但是,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由此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不是力量的悬殊,乃是了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与战术方针。(板书提纲三)

三、工农红军的长征

(1)长征的原因:

(提问):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为什么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呢?(回答)

(教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与红军主力8万人被迫于1934年老体弱0月离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长征。主力经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约有3万余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睛,在完全脱离党中央领导的情况下,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进行长达三年游击战争。同学们在初二第学期语文课中已经学过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及本书中P30的{赣南游击词}节选中都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游击队的艰苦生活。(板书刊)

(2)长征的过程: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接顺序排列长征所经过的重要地点及长征途中所发生的大事(挂出地图,并指导学生阅读长征内容,然后分别叫十个学生回答。每回答出一个地点,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且在地图上相关的地方插一面小红旗。师生共同完成下列长征线索图示。)

瑞金出发 攻克遵义,召开会议 渡过金沙江 过雪山、草地

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提问):长江中,红军在什么情况下处于了危急关头,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渡过危急的?(学生回答)

(教师):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后,8万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从此蒋介石又布置了个口袋,如果红军去湘西,必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此时毛泽东向中央建议,放弃赴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改道贵州。正如刘伯承回忆中谈到的,毛泽东挽救了红军。(让学生阅读课文的史料。)

(提问)红军从什么地方开始跳出了敌伯包围圈?红军为什么能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一反以前的行军方式,好象获得新的生命。毛泽东率领的部队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渡赤永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3月下旬,红军又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慌得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调云南兵增援。红军又掉头向北,以急行军速度,在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冲出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了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经受厂饥寒伤病的折磨,表现出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同学们在初一与初二第一个学期的语文课上学到的课文《草地的晚餐》、《红军鞋》、《老山界》、《九个炊事员》、《七根火柴》就反映出上述讲到的红军艰苦奋斗。斗的精神,反映出红军为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课文、看过的书以及历史课上的内容讲几个红军艰苦奋斗的故事。(让二、二个学生讲述。)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经过丁 l1个省(指图讲):赣、湘、闽、粤、桂、黔、滇、川、康、甘、陕,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与徐海东、刘志丹等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走完了艰难的历程,红军为什么能从失败走向胜利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下长征胜利的原因。(板书3)

(3)长征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长征胜利的原因)

(教师归纳):实现极产主义的理想与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红军;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长征走向了胜利。

(提问):毛泽东从什么时候又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回答)(指导学生看遵义会议的内 容与意义。

(提问):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后,在中央总负责的是张闻天,为什么却说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呢?

(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遵义会议召开时,红军面前最迫切的是军事斗争。当时尽管红军没有钻蒋介石的口袋。但是仍处于生死关头,在关键时刻,用什么思想领导军事斗争已成为至关重大的问题.它不仅仅决定着红军的命运,也决定了革命与党的命运。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决定,让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指挥丁红军。这样,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所以遵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中国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板书4)

(4)长征的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长征的意义,并让学生分析长征意义讲了3点。)

(教师):①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红军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毫不动摇地保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②第五次反“围剿”前,红军已有30万人,可是三支主力红军会合时,已不足三万人。但是这些经过于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极可宝贵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②毛泽东同志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因为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转入了新的斗争。

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正如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写的史书《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谈到的:“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面进行的一次生死他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入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让我们共同朗读毛泽东写的《长征》,缅怀先烈,开创未来。(全班集体朗诵《长征》)

3.课堂练习

①课文的练习题。

②指图讲述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教法建议

1.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面较广,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学生动口动手、自己去理解、体会教材。教师要起好主导作用,而不是只按教材内容重新复述一遍。

2.应及时地组织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组织讲故事会、听老红军回忆、看有关长征电影、写小论文等来加深、理解本课内容。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三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一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二 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三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一袋干粮》,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红军人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五
《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

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 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最后,又拒绝了毛主席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了逃跑主义。一九三四年十月,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即仓促转移。

二 开始长征,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

我军经过苦战,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我军于湘江之侧。

面临故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在广西全县以南湘江东岸激战达一星期,竟使用大军作甬道式的两侧掩护,虽然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接过湘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

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

这时,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在川黔湘边界展开了强大攻势。蒋介石为了阻挡我军会师,忙调重兵堵截、追击。如果我们不放弃原来的企图,就必须与五、六倍的敌人决战。但部队战斗力又空前减弱,要是仍旧采用正面直顶的笨战法,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就有覆没的危险。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三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会议,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部队在黎平整编后,立即出发,一九三五年一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这时期,行军作战虽然同样紧张,但由于毛主席酌英明主张,作战一直顺利,部队情绪也逐渐振奋。

在遵义休整了十二天。党中央就在这时候召开了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这个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决定了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并招致了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这次会议,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并且克服了张国焘的退却逃跑路线和分裂党的阴谋,胜利到达陕北,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高潮的到来。

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象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经过十多天的休整,部队体力稍见恢复,又进行了整编,立即移师北上。 这时候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地区颇有发展,但是因为敌人驻在芷江一线,防备我返回湖南,因而无法取得联系。四方面军在川陕也粉碎了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当中央红军经桐梓、鳛水,渡赤水河北上时,立即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四川军阀急忙抽调兵力至川黔边境布防,派其模范师(郭勋祺师)四处巡弋,并封锁长江,防我北渡与四方面军会合。当我军挺进至滇东北之威信时,敌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已从湖南赶来。土城一仗,未能消灭郭师,敌又大军奔集。我乃放弃北接长江的意图,突然甩开敌人,挥戈东指,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消灭王家烈两个师。这时,敌周、吴纵队也已赶上,和我军展开激战。天下大雨,山路泞滑,我三军团与干部团和敌人反复争夺老鸦山制高点,一军团趁黑夜从西侧插入敌人大队中,号声四起,山鸣谷应,敌人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仓惶南逃。我军边追边打,直到乌江边,歼灭敌一个多师。残敌渡江南窜,怕我追击,把乌江浮桥拆掉,来不及过江的敌人也悉数被歼。这一战役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肚仗。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象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一动,敌又须至摆阵势,因而我军得以从容休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部署就绪,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我军在遵义一带几次寻战,敌却小心防守。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占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人料我将北渡长江,大为恐慌,连忙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我军。但我军却突然由川南折回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河,除留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东击瓮安、黄平。

这时候,蒋介石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又令薛岳和湖南部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布防,防止我军东进与二、六军团会师。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挥行动了。于是,我军以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事道而行。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的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

一过公路,摔开了敌人,部队就象插上了翅膀,放开大步,一天就走一百二十里。途中,连克定番(今惠水)、广顺、兴义等县城,并渡过了北盘江。四月下旬,我分三路进军云南:一路就是留在乌江北牵制敌人的别动支队九军团,他们打败了敌人五个团的围追,人滇时,占领宣威,后来经过会泽,渡金沙江;另两路是红军主力,攻克霑益、马龙、寻甸、嵩明等地,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空虚,我军入滇,吓得龙云胆颤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我军却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金沙江边挺进。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势非常险要。如果我军不能北渡,则有被敌人压在深谷歼灭的危险。这时,蒋介石似乎已经发觉了我军的行踪,天天派飞机来侦察。我军三路连夜向金沙江平行急进:一军团抢龙街渡,三军团抢洪门渡,干部团抢绞车渡,五军团仍旧殿后掩护。

干部团偷渡金沙江袭击并消灭了川军一排守敌,迅即以一部控制了绞车渡两岸渡口,前后控获七只小船。而团主力则由北岸的深谷,急进至几十里外的高原,击溃了川军援兵。这比洪门渡因江流太急,无法渡过龙街渡又因江面太宽,敌机可以低飞骚扰不便渡江;因此,一、三军团都集中到绞车接渡江,而仍以五军团的一个师担任掩护。 三天后,敌人的敢死队十三师约五、六个团的兵力,向绞车渡追来,被我五军团打了个措手不及,沿河溃退下去。原来蒋介石也发觉了我军的战术方针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就在贵阳召开会议,研究我军近来的作战特点,规定了“长追稳打”的战术方针,以免被我军歼灭。现在敌十三师见脱离主力太远,被我一追,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团街固守起来。我军就依靠绞车渡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全部渡过江去。第二天,敌人的大队人马才赶到,而这时候,船只已经烧毁,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从此我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因追堵击的圈六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在会理休息了五天,继续北上。经西昌、泸沽,进入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族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族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支持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族,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原名支大地,濒大渡河南岸,是太平天国石达开从此北渡未成而最后失败之处。这里是一个河谷地带,两侧是四五十里的高山,在这样的深沟中,部队无回旋余地,兵力亦无法展开,极易为敌人伏击消灭。因此四川军阀曾扬言红军将蹈石达开覆辙。河南岸安顺场驻着四川军阀的一个营,仅留一只交通用的小船,其余船只都被他们拉到河北岸去了。我们在河南岸包围安顺场川军时,找到了那一只小船,使组织突击队渡河。十七勇士一过河去,就将敌人打垮,占领了渡口,接着,我第一师陆续渡过河去,扫清北岸沿河之敌,并在化林坪击溃了川军刘文辉的北岸预备队刘元堂旅。随即与南岸二师夹河而上,向泸定桥前进。第二师先到,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破坏泸定桥,我军便攀缘铁索冲过大渡河与第一师会合。 一九三五年六月,红军飞渡大渡河后,在汉源打了一仗,击溃四川军阀四个团,旋经天全、芦山、宝兴,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占领川西北之大维、懋功等地,与四力面军胜利会合。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但是因为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深刻影响,在临时中央的错误路线尚未完全贯彻到红军中以前,一九三三年春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仍然得到胜利。而在一九三三年底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极端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取得了完全的统治。一九三四年一月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是第三次“左”倾路线发展的顶点。这时,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危机已到了新的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即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斗争”。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建军的问题上,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要求不适当的正规化,把当时红军的正当的游击性和运动性当作所谓“游击主义”来反对;又发展了政治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在作战问题上,它否认了敌强我弱的前提;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 规战”;要求战略的速决战和战役的持久战;要求“全线出击”和“两个拳头打人”,反对诱敌深入,把必要的转移当作所谓“退却逃跑主义”;要求固定的作战线和绝对的集中指挥等,总之是否定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不了解正确的人民战争。 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开始时实行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洵口遭遇战偶然获胜,“左”倾机会主义者更以此为据,陈兵敌区,实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六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七
《长征题库》

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 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2.红军长征的原因( D )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B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4.《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D )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5.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6.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D)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D )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8.1931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 C )

A.政治和军事问题 B.政治和思想问题 C.军事和组织问题 D.军事和作风问题

9.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D )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巴西会议上 D.俄界会议上

10."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 (D )

A.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B.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 C.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D.ABC都有

11.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 A)

A.周恩来 朱德 B.毛泽东 朱德 C.毛泽东 周恩来 D.朱德 陈毅

1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D )

A.敌强我弱 B.装备落后 C.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失败 D.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13.下列哪一项不是遵义会议的内容( C )

A.集中全力纠正了"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 D.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4.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 D )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C.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15.长征途中,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是( B )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16.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 B )

A."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B."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C."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D."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17.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 D )

A.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坚持了游击战争顺利掩护主力红军转移

C.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进军陕甘宁 D.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18.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哪里会师?( B)

A. 西康的甘孜一带 B.甘肃会宁 C.甘肃平凉 D.甘肃天水

19.红军长征被称为什么?(D )

A.战略后退 B.突围转移 C.突围后退 D战略转移

20.在哪一天,红军总政治部发布政治指令,提出“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A )

A.1934.10.9 B.1934.10.10 C.1934.10.1 D.1935.10.9

21. 长征时中共中央红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将红四方面军之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是谁?(A )

A.贺龙 B,刘伯承 C.任弼时 D.肖克

22.1936年10月2日, 红一方面军部队攻占会宁城,控制西兰大道一段,这为什么创造了条件?( C)

A.长征胜利 B.战略大转移 C.大会师 D.建立革命根据地

23. 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周恩来给谁致书,再次申明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D)

A.蒋介石 B.杨虎城 C. 张国焘 D.张学良

24.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二十五军发展到三干七百人,开辟了哪个游击根据地?(A )

A.鄂豫陕 B晋察冀. C.陕甘宁 D.冀鲁豫

25.被捕后坚贞不屈,在狱中著有《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死》、《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的是谁?(B )

A.刘胡兰 B.方志敏 C.叶挺

26.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 )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 )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A)万人。

A. 5 4 3 B .6 3 4 C. 5 4 4 D. 4 5 5

27.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毛泽东在哪个战役时作的词( A )

A 四渡赤水战役 B 二渡赤水战役 C 三渡赤水战役

28.1935年5月25日到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了,是岷江最大的支流。当年,太平天国将领就率数万大军进抵此河南岸,在安顺场渡口陷清军重围,最后全军覆没。(A)

A 大渡河 石达开 B大渡河 李秀成 C 赤水河 石达开 D 赤水河 李秀成

29.长征路红军通过的第一座大雪山是(C)

A 大铜山 B 大银山 C大金山 D 大铁山

30.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总共多少人?(D)

A.5.4万 B.6.2万 C.7.6万 D.8.6万

31.以下不属于红军长征初期的“三人团”成员的是(B )

A 周恩来

B毛泽东

C博古

D李德

32.长征是在第几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展开的 (C )

A 3

B 4

C 5

D 6

33.红军长征分几路进行 ( D)

A 4 B 5 C 6 D 3

34.红二军团长征出发地为 (B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35.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 (A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36.中央红军在何地突破国民党军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D )

A宜章 B文市 C桂岩 D湘江

37.中央红军共突破国民党军几道封锁线 (B )

A 5 B 4 C 3 D 2

38.中央红军起初有多少余人,至渡过湘江到多少余人 (A )

A 8.6万 3万 B 6.8万 2万 C 7.8万 4万 D 8.7万 1万

39.中央红军锐减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 (B )

A“右”倾错误 B“左”倾错误 C王明 D博古

40.下面哪支部队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D )

A红六军团 B红二军团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十五军

41.红二十五军长驱万里,终于完成了长征,途经几省 (C )

A 5 B 7 C 4 D 6

42.长征中,第一个到达陕北的军队为 (A )

A红二十五军 B中央红军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六军团

43.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向川甘边发展,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发起什么战役,并获胜 (D )

A广昌 B独树镇 C三元桥 D嘉陵江

44.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共跨越多少条山脉,渡过多少条河流 (A )

A 18 24 B 17 25 C 16 24 D 19 23

45.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为 (B )

A大坪山 B夹金山 C千佛山 D皇宫山

46.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突破国民党川军几道封锁线 (A )

A 3 B 4 C 2 D 5

47.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 (A )

A徐向前 B陈昌浩 C徐海东 D张国焘

48.以下哪一军在湘鄂川黔苏区坚持斗争,成为江南苏维埃运动的璀璨明珠

(D )

A红四方面军 B中央红军 C红二十五军 D红二、六军团

49.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此次会议在哪里召开 (A )

A黎平 B瓦窑堡 C遵义 D宁远

50.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非此小组成员的是(A )

A李富春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周恩来

51.下面哪个文件是在遵义会议通过的 (C )

A《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B《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C《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D《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大纲》

52.长征途中,谁犯了“右”倾逃跑主义错误 (B )

A王明 B张国焘 C博古 D张富春

53.党的什么战略方针是夺取长征胜利的行动指南和政治基础 (A )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八
《长征胜利的原因》

简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毛泽东称红军长征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空前伟大的远征”;国际社会一些学者、军事家称中国红军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美国埃德加·斯诺),是“一次体现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之举”(英国蒙哥马利),是“无与伦比的现代奥德赛史诗” (德国王安娜),“足以同亚历山大的远征媲美”(法国安德烈·马尔罗),是“一座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美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揭示出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之博大”(美国阿尔登·惠特曼)。有的学者还认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英国迪克·威尔逊),“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美国埃德蒙兹)等等。这些看法无疑都客观中肯地评述了中国红军长征的”奇迹“内涵、重大意义及其国际影响。

然而,长征“奇迹”从何而来?中国工农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奇迹”的原因是什么?深层主因又是什么?本文将依据客观史实对这一问题作深入探讨和解读,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和史学专家。

一、长征胜利的原因探析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和极端艰难、险象环生的困境中,不断地、奇迹般地绝处逢生,取得“三军大会师”的辉煌胜利?从宏观方面考察,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广大红军将士的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

红军长征是败走“麦城”的被迫之为。红军主力长征前,中央苏区的发展态势一直很好。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领导和指挥下,红军连续取得了“四破铁围”的重大胜利,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1万余有生力量,活捉和击毙了敌五、六个师长。中央苏区由此进入鼎盛时期,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都成为首屈一指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但是,到第五次反“围剿”时,由于博古、李德推行“左”倾教条主义与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以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拼消耗,红军在1934年4月广昌战役败北后迭遭重创,难以在中央苏区立足,不得不突围转移,红红火火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变成了“马背上的共和国”,86800余人的红一方面军,被迫于10月16日傍晚踏上了悲壮的西征之路。11月间,蒋介石委任老牌**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以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26个整师,计30万余兵力,追堵红军。红军以“久困之师”,与顽敌拼搏,杀出了一条血路。

英勇突围,冲破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从撤出中央苏区始,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在最高“三人团”(博、李、周)指挥下,在突围中义无返顾,顽强搏击,且战且进,然伤亡惨重。红军第一次突围(王母渡、新田间)折损3700余人;第二次突围(汝城一线)折损9700余人;第三次突围(郴州、宜章间)折损8600余人;合计22,000余人。在第四次突围(湘江之役)中,经九天血战,竟折损30,500余人。到12月1日,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86,800余人的部队共折损52,500余人(刘伯承称“折损过半”),剩下34,300余人。殿后部队红五军团34师未能过江,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敌人将其放入担架邀功请赏,陈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在这个阶段中,红军以„久困之师‟,连续打破了粤军、湘军、桂军和国民党„中央军‟三、四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冲出了重重封锁,渡过了湘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和牺牲,但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消灭中央红军于粤湘桂边境的计划,充分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

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在红军长征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1]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要毛泽东做“石达开第二”的狂言。四川境内的大渡河畔,曾演绎过一场历史的悲剧。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4万人马受阻47天,兵败大渡河,太平军全军覆没,翼王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72年后,中央红军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拼搏,在大渡河畔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红一团(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熊尚林连长等17勇士,日行160里后,强渡大渡河。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廖大珠连长等22名突击队员,更以一昼夜240里的高速(超过体能极限),兵至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为大部队安然通过创造了条件。在6月2日全军渡过大渡河后,毛泽东自豪地说:“我们的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

翻雪山,过草地,又是一道奇迹!雪山(夹金山)主峰5100米,最低处(垭口)4114米。民谣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男人不敢攀。”但正如聂荣臻(时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所言:“就整个来说,我们全靠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发扬阶级友爱,胜利地越过了夹金山。”[2]如:彭德怀过雪山前,将自己的干粮分给孙毅(军团教导队长)一半。红军四老(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红军女英(刘英、贺子珍、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等27人)、负重战士(携带迫击炮等),都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地越过了雪山。草地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红军在草地泽国拼搏7天7夜,走出了“死亡世界”。刘英说:“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3]据肖锋《长征日记》记载:在爬雪山时,“有的同志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看到前面部队拉的屎里面还有没有消化的青稞麦,就一粒一粒地捡出来,用水洗干净,再用茶缸煮了充饥。”红军战士饿得吃别人屎里的遗物,这种苦难已经到了人类的极致。过草地时,周

恩来因患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病倒了,彭德怀见状,说了一个字——“抬!”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担架队长,兵站站长杨立三坚持抬担架累病了。19年后(1954年)杨立三病逝,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杨抬棺送葬。

红军为什么能在长征途中创造众多的“奇迹”?其精神动力源自“意志与牺牲”。时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的杨尚昆当年总结说:“在转移新阵地北上抗日的长征中,三个方面军都创造了历史上空前的奇迹。长追、堵击不能消灭我们,大无畏的精神,征服了一切险恶的环境;铁一般的意志,冲破了无比的艰难。这种用意志和牺牲换来的伟大的会合,暗示给全国的人民看:为着救国,为着争取民族生存,红军是如何的艰苦奋斗,红军是如何的在执行其抗日先锋队的作用!红军这种百折不回的行动,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无上的光荣。”[4]

二是苏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援。

中央苏区人民对红军长征的巨大贡献表现在:1.兵源扩红:长征前扩红8万余人,有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工人师,瑞金、于都、石城团等,分别补充中央红军的五个主力军团。2.红军基干: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8.6万人中,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人。3.征调盪子:5,000余赣南挑夫组建运输队、担架队。4.军需物资:筹集稻谷84万担,被毯2万多床,棉花8.6万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多条,制造枪弹铜器8万多斤,中西药品10万多元,军费150多万元。5.架桥渡河:为确保中央红军长征渡河,于都人民捐助了大量食品、木料、器材,年已古稀的曾大爷还义献寿材。6.牺牲烈士:有名有姓的赣南烈士达10.8万余人。其中:兴国23万人中,参加红军8.5万人,烈士23,179人,长征中牺牲1.2万人,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个兴国战士倒下。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也很大。如:阿坝辖域不足6万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人均年粮600斤,畜2头。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三大主力红军过境,驻留共16个月之久。阿坝藏、羌、回人民共为红军筹粮2000至3000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及大量牛肉、食油、蔬菜等。[5]毛泽东在延安曾说:“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民、羌人的债的。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红军拿了藏民、羌人的粮食。有一天,我们必须向他们偿还那时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6]***在主政西南时也说过:“红军北上,把少数民族地区搞苦了。当时为保存红军,没有别的办法,将他们的粮食吃光了,他们吃了很大的亏。要向他们赔偿,从经济上帮助他们得到利益。” [7]

由此,我们以历史文献的用语表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红军长征胜利的“基本因素”乃群众“竭力的拥护”。“三个方面军,都曾用着自己的力量,粉碎蒋介石的历次„围剿‟。红军占领的地域不大,经济物质的来源也是很有限,反而能战胜倾全国兵力、财力的蒋介石,能战胜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帮助下的蒋介石,这不是很奇怪吗?不,一点不奇怪的,广大群众尽心的竭力的拥护,正是红军战胜蒋介石的基本因素。”[8]

三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之间真诚、有力的战略配合。

红二方面军策应红一方面军北上。红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踏上长征之路后,英勇作战,粉碎敌人100多个团的围攻,毙伤敌军1万余人,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尤其是红二、六军团转战乌蒙山,是为贺龙长征中的“神来之笔”。毛泽东曾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晕了头。硬是转出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

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篇九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博古、李德等人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照搬外国经验,反对人民战争,主张纯粹依靠主力兵团的所谓“正规”战争。黎川战斗中,红军防守兵力薄弱,毛泽东认为应放弃黎川、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要部队死守黎川、不能丧

失苏区的一寸土地,命令红军主力在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连续寻战近两个月,结果不但未能收复黎川,反而使部队遭受很大损失。

第二,反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主张实行“左”倾关门主义。正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陷入被动之时,国民党第19路军将领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党内反蒋力量,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国民党政府决裂。“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拒绝了毛泽东向敌人后方进攻的建议,并坚持“福建人民政府”不是革命的而拒绝支援19路军。

第三,反对运动战,主张实行阵地战。李德提出的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理论,限制了红军的机动性,使得红军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敌人,而只能守株待兔式地等敌人出碉堡而实行“短促突击”。在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中,红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自身却伤亡5000余人,约占参战人数的五分之一。彭德怀曾批评说:“这种主观主义,是图上作业的战术家。”

第四,没有适时举行战略转移,而是继续主张同强敌拼消耗。广昌保卫战失败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虽然讨论过战略转移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特别是共产国际模棱两可的表态,致使军委未能果断作出决策,红军奉命展开分兵作战、全线抵御,结果为敌所制,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境地。

第五,仓促举行战略转移,致使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在中央苏区难以继续支撑红军抗敌的情况下,“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才被迫放弃在苏区内抵御敌人的原计划,决定于1934年10月底或11月初,沿红6军团前进的路线实行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北与红3军和红6军团会合,而后从外部实行反攻、恢复中央苏区。然而,在敌人于9月底向苏区中心区发起总攻时,他们既没有胆略利用敌人暂时不敢长驱直入的间隙让红军进行休整和补充,也没有采纳毛泽东让红军主力牵制敌军至湖南的建议,而是被敌人的气势吓倒,仓促决定放弃中央苏区,提前一个月实行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共8.6万余人,开始战略转移。至此,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之后,红25军,红四方面军,红2、红6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李云龙 长征路线 长征图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kejian/1721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