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5-09-24 23:23:4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例如铅笔、粉笔、文具盒、硬币等)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最后我设计,让学生再利用学习的毫米的知识重新测量数学书长、宽、厚。使知识的学习由感知到表象到再现逐步加深。

最后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真正对毫米的理解。

1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螺洋街道中心小学 吴艳

教学内容:三(上)第一单元测量

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关于教材的处理:

在测量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来教材中的安排是先学习毫米再学习分米的,本来我也试着想把这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完成的,但:一,考虑课堂上的时间问题,两课时合并一课时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二,最重要的是我认为如果先学习分米,学生已知道了米、分米、厘米每相邻两者之间的十进关系,再来学习毫米时就可以把这进率关系迁移过来,更能清楚得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于是,我在修改了两份<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后,临时改变教材安排:先教学分米的认识,再让学生来学习毫米,重新设计<毫米的认识>这节课,并且在这节课的巩固练习中设计了涉及到各长度单位混合的题型。

二、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等等。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书本、估测硬币。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三】: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组 赵娟

《毫米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中的第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在学习这一知识前学生已经对厘米以及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长度有了一定的概念,学生在有学习过同类型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应该有较好的促进。同时,在这一课时中还应让学生回顾测量的方法。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完成这一内容。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 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为了达到该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新知,我在该课时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知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和具体的感知的机会,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我从学生认知冲突出发,从测量书的厚度引发学生理解毫米的产生和其使用的范围,引出毫米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同时让学生充分利用尺子这一学具,通过观察,做手势、闭目想、量实物、举生活实例等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然后便向学生呈现了几种大约1毫米厚的硬币和卡,让学生感受一毫米有多长。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充分地掌握 这一知识.

在课堂中,所有的设计思路在课堂的实践时基本一致。与我原有的设想也差不多。学生从开始测量到尺子的观察都非常的配合,由于有了动手的机会,课堂上学生比较活跃,能积极跟随教师学习毫米,认识该长度单位。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在练习时,一部分学生的测量总是不那么精确,不是量的有误差,就是没数对毫米数。我想,在以后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就一定会解决这些 问题。

同时,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还不是很好,各个环节仍然不是很严谨,课堂的 调控上还没有注意到,在调控上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四】: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念还是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当问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厘米怎么测量的时候,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来测量。

在教学时,测量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起点对准0刻度,直线紧紧靠近尺,再把数字读一读。今天上课的时候发现,小刻度的读法,学生有些困难,有的数空格的个数,有的数小的刻度线,有的从整厘米的刻度开始数,因此需要有一个教学环节,将毫米数的部分放大后清晰的展示出来,再明确,数的是间隔数,尺子的质量问题,测量的方法问题,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教学时还是忽略不计。单位换算,今天只有厘米和毫米,换算时80毫米=8厘米,5厘米=50毫米,因为只有两个单位,学生有点思维定势,整十就换成一位数,一位数就换成两位数,因此这里不适合安排单位换算,只是简单的单项出现一两组即可。这部分内容适合放在后面的课时里出现。

只是在学生做作业时,作业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1、不是从刻度开始测量的物体长度,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后一个刻度就读数了

2、( )厘米( )毫米,学生理解成了( )厘米=( )毫米

3、数学课堂练习本的长和宽,超过了一把尺子的测量范围。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五】: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3.1李守艳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在这节课中,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我用的是不足整厘米的小纸条,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最后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真正对毫米的理解。

本节课,由于时间关系,上课节奏过于快。语速也快,导致学生跟不上速度,这是讲课中最忌讳的,应放慢语速,缓和语气对待学生有耐心有信心。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批评建议,以后上课过程中一定加以改正。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六】: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增江街初溪小学 何炳文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关于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是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验。所以,在这里让学生用估、测、议引出新知识——毫米的认识。

开课,我让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厘米和米。 接着请学生拿出橡皮,量一量橡皮的厚度,说说他们的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有的学生说1厘米,有的说1厘米多,有的不够1厘米。对于测量方法,学生含糊其词,虽然明白怎么量,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具体的测量方法。两个班只有一个学生说出了将橡皮的一端对准0刻度,这反应了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测量的时候对于语言的训练还不够。我也不找客观原因了,是我的责任。这个环节中,二班学生很快地说出了不是整厘米可以用毫米,顺势进行了下面的活动了解毫米的产生的意义。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得出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将估计和测量结果填入表中。这里,强调一定要先估计后测量。新课标关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部分的目标指出“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测量的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而估计意识却不够。学生担心自己估计的长度不准确,习惯先测量,再随便写个数算是自己的估计的,因为老师说了“看谁估计得准!”因此培养学生估计意识,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这个环节,二班学生分工明显,先各自独立估计和测量,再填表。一班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慢了,首先是在用钢笔填还是用铅笔填发生了争执,然后是该谁填表发生了争执,唉!都怪我要求没有说清楚,还冲学生发了一通脾气。反省! 预案中,先让学生估计,并及时反馈。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然后再进行测量验证测量的结果。而我在教学中把这两个问题同时交给了学生。在这里就很有可能出现先测量后估计的情况,我也无法控制。在二班上的时候,我没发现这个问题。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学生还没有全部完成表格的填写,我就让学生收场了,因为我也不可能无限期地延长下去。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说出数学课本宽约15厘米,厚约1厘米。适时提问: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从而引出毫米。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七】: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孟 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习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习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习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习。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八】: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课堂的呈现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然后在生活中找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实现了人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九】:毫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3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是本学期第二单元学习的一个内容,是在孩子们认识千米之后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的认识。本节课我采取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测量建立表象,然后结合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事物对他们的认识进行检测,进一步巩固毫米在他们脑中的印象。

教学中,首先,联系生活进行感知: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寻找“1毫米”,他们很快找到了许多。例如:指甲盖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十张白纸的厚度等等,他们的眼睛真的很厉害,而且对物体的判断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加强操作实际测量: 测量在认识长度单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因此在测量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他们小组合作对所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然后进行实际的测量,看看哪个同学估测的最接近准确的结果,而且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都非常的认真和投入。不仅他们的估测能力有所见长,而且实际测量的水平也提高不少。

我认为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一部分同学理解的很不错,而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还很模糊。2、在测量过程中我忽略了对5毫米这条刻度的强调,有个别的同学把6、7、8、9毫米也数成了1、2、3、4。3、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的前松后紧。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十】:三年级《认识毫米》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人教版)

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为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喜悦和快乐。

1、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为学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准备了帮助学生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的物品,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同时把测量的物品换成实物,(例如铅笔、粉笔、文具盒、硬币等)为准确的估计提供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培养估测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紧接着,在练习时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我安排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最后我设计,让学生再利用学习的毫米的知识重新测量数学书长、宽、厚。使知识的学习由感知到表象到再现逐步加深。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知”“情”的密切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讨论数学。如:我让学生用手势体验一米,一厘米、一毫米的长度。拿出自己的尺子,自己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并让他们同桌互相交流,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毫米,2毫米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在学习中发现、探索、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学生通过这样自由、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第一节课我在二班上课时是让学生俩人一组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虽然在引入新课前我提问:用尺子怎样测量物体?但有一部份学生还是使用不当,不能用0刻度对准书的一端,而是用格尺的顶端对准了书的一端,这样测量出的长度很不准确。所以我马上改为领学生一步步来测量书的长度,学生掌握方法后再独自测量书的宽和厚就容易多了,测量也准确了。所以第二堂课我给一班上课时就改变了方法,这样学生一次成型,测量没有什么误差,而且没有浪费时间。

2、练习中从学生测量的错误情况来看:由于我没有强调5毫米这根刻度线的缘故,学生容易把这一刻度线当成厘米刻度线,还有个别学生对1毫米的小格数的不够准确,所以有时出现1毫米的误差。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1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分米毫米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毫米千米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kejian/503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