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曾子名言

曾子名言

2016-01-05 03:44:5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曾子名言篇一《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曾子名言》,供大家学习参考。

曾子名言篇一
《曾子名言100句》

曾子名言100句

(公务员版)

一、执政为民

1、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君子真快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父母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

4、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说苑·说丛》

【译文】

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启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为治国的最高等级看待,我们的人民政府更应该施恩于民,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就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二、坚定志向

5、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启示】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意志是客服困难的法宝。曾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6、大节不可夺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启示】

君子就应该担负起保卫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曾子在这里描绘出一个临危受命,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处生死存亡关头,安国家、保社稷,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7、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启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规定的大学“三纲领”,也就是成年人学习进修的三个目标。“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学习治理民众的本领。“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好。“三纲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忧国忧民性格的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正是这种精神演化而来的吗?

9、执仁立志

【原文】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君子坚持仁爱,坚定志向,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这样做,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

【启示】

从政者执仁立志就是有美德,人们就亲近,千里之外都一样!

三、调研决策

10、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闻则广大

【原文】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君子重视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善于运用信息,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启示】

“所闻”就是所掌握的信息。决策离不开信息。两千多年前的曾子就看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懂得运用信息,是曾子的又一高明之处。这这在今天更为重要。

11、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启示】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也是这个道理。

1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

曾子名言篇二
《曾子名言》

《曾子名言》---论修身

时间:2012-05-30 17:05:41 来源:中国 ● 嘉祥曾子研究会

曾子论修身

一、学习篇

二、实践篇

三、待人篇

四、处事篇

五、自省篇

六、交友篇

七、理家篇

八、立节篇

一、学习篇

1·1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论语·泰伯》)

[译文]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能力象没有能力一样,知识充实象空无所有一样;别人侵犯他,他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颜回就做到了这一点。

1·2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义举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会学习了。

1·3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fú)辟,易者弗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

1·4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以其序。问而不决,承间观色而复之,虽不说亦不强求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请教问题也要讲究次序。请教了而没有解决问题,抓住时机观察老师的脸色再请教,老师就是不解答也不要强求。

1·5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既然学习了,就担心学的不够宽广;学的知识既然宽广了,就担心对这些知识不能够温习;就是对这些知识温习了,担心的是不能够理解;就是对这些知识理解了,担心的是不能把它们用于实践,就是能够用于实践了,可贵的是能够谦让。君子的学习能够做

到这五点就可以了。

1·6 君子博学而孱(chán)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少说话并坚定地去做,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要在别人后边。

1·7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要能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辨别好坏,多参与谋议并出言谨慎。

1·8 三十四十之间无艺,即无艺矣;五十而不以善闻,则不闻矣;七十而无德,虽有微过,亦可以勉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没有技术,那他就没有技术了;五十岁还没有好名声,那他就没有好的名声了;到了七十岁还没有德行,虽然只犯了可以赦免的小错,也不能再让他任事了。

1·9 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一个人少年时不读书学习,壮年时不研究学问,老年时不能对人有所教诲,就可以说是懒惰闲游的人了。

1·10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沿着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

1·11 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如今有的学生,担心低于别人,又不知道做贤人做的事,对知识贫乏感到羞愧而又不去问,即将去做事才感到知识不足,因此迷乱于幽暗之中。迷乱于幽暗之中了此一生的话,那就是走投无路的人。

1·1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1·1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大学》)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了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了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了才能有收获。

1·14 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1·1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穷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1·16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礼记·大学》)

[译文]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哪个女子是先学会养育孩子再去出嫁的。

1·17 吾闻夫子之三言,未之能行也。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夫子见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是夫子之能劳也。 (《说苑·杂言》)

[译文]我听说过关于孔子的三句话,但我还没有做到。孔子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忘了他一百个过错,这是孔子容易侍奉;孔子见别人有了善行,就好象自己有了善行一样,这是孔子不与人争;听到善事必定亲自去做,然后引导人们去做,这是孔子能身体力行。

1·18 君子德行成而容不知,闻识博而辞不争,知虑微达而能不愚。

(《说苑·修文》)

[译文]君子德行圆满却不显露在容貌上,知识渊博却不与人争辩,知道考虑细致周全却不愚弄人。

一、实 践 篇

2·1 行无求数有名,事无求数有成。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行动不求过急就能做好,做事不求过快就能成功。

2·2 君子不绝小不殄(tiǎo)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因为小的、不明显的善事而不去做,自己做不明显的善事不一定要求别人也去做,别人知道这样做是我的愿望,假如别人不知道,就自己知道算了。

2·3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谋划事情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

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2·4 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宜其年,亦可谓外内合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为人说话诚实,接着体现在行动上,做到了行动诚实,接着还要坚持诚实的原则,这一诚实的原则是否符合行为法则,符合法则了还要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表里如一了。

2·5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说话一定要有根据,行动一定要有准则,亲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2·6 太上不生恶,其次而能夙绝之也,其下复而能改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首先不做坏事,其次能及早与坏事断绝,再次是做了错事能够改正。

2·7 夫华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开花多结果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的多做的少,这在人类中也是常有的现象。

2·8 人之生也,百岁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复者而先施焉。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人的一生当中,有生病的时候,有年幼的时候,也有年老的时候,所以君子要想到那些不好的事情而先防。

2·9 言不远身,言之主也;行不远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谓之有闻矣。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言论不离开实际去做,是言论有根本;行动不离开亲身去体验,是行动有根本。言论和行动都有根本,就能使自己的知识见闻得到丰富。君子尊重知识,就能够使德行高超明达;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够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2·10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礼记·大学》)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要使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财的勤奋,用财的节省,那么财富就可以经常充足了。

2·11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

(《中论·修本》)

[译文]人喜欢做好事,幸福即使没有来临,灾祸却已经离远了。人不喜欢做好事,灾祸即使没有来临,幸福却离远了。

3·1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的学说,就是“忠”(自己想有作为,也尽力帮助别人有作为)和“恕”(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强加给别人)罢了。

3·2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

3·3 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疾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伐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喜欢别人做好事,却不催促;厌恶别人做不好的事,而不急忙制止。憎恶他的过错而不替他弥补,等他自己改过;表彰他的优点而不为他夸耀,怕他自足。夸耀没有好处,弥补就不会改过。

3·4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眼光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并成全人家的好事,体恤以往的过错,察看以后的行动,早晨有过失晚上改正就要赞许,晚上有了过错次日早晨改正同样应该赞许。

3·5 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见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做事适宜就能保持纲常,和善就有人亲近,见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还希望他再做第二件,见到别人行了小善还希望他再行大善,假如看到别人有了德行,也不要求他各方面都超过别人。

3·6 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之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忠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不断绝别人的欢乐,不要求人家完全按礼节行事,有人来投奔也不过分高兴,有人离去也不过分忧愁,离去也不诋毁原来的主人,投奔新主人也不去赠送礼物,就可说是心境适中了。

3·7 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君子到别的国家去,不说那个国家忌讳的话,不做那个国家禁止的事,不穿过于鲜艳

曾子名言篇三
《曾子语录》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孝经》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优,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孝经》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孝经》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

曾子语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于斯矣。

《论语》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夺也。君子人予?君子人也。

《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论语》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论语》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自天子以致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以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巳而后求诸人,无诸己后非渚人。所藏乎身不恕,而喻能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士,有士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內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言故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大学》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曾子名言篇四
《韩非子名言》

古路无行客

韩非子名言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臵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 1

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2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臵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4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45.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3

4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5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5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5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56、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5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

6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 ...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司马迁写的<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4

韩非子说:“法、势、术三者不可缺少,“法”是指法制、法律;“势”指权力、权威;“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 韩非子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 韩非子说: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

 韩非子说: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 韩非子说:“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韩非子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 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 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 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 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 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 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 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 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5

曾子名言篇五
《曾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曾子名言篇六
《曾子》

曾子名言篇七
《曾子》

曾子名言篇八
《《传统文化:曾子》》

曾子名言篇九
《曾氏文化和历史》

曾新成收集整理

2013年于深圳

一、孝 父 母

人子之身,本乎父母。未离怀抱,三年够劳。提携捧抚,维持维姑。 孝道有亏,百行难补。羊能跪乳,鸟有反哺。勉尔后生,忤逆为何。

二、睦 兄 弟

孔怀兄弟,一本所生。手足至谊,羽翼深情。弟恭兄友,尊卑相敬。 埙篪雅奏,和乐有声。兄弟情融,田氏荆荣。勉尔后生,毋生嫌隙。

三、和 夫 妇

夫妇居室,人之天伦。夫为妻纲,礼经所申。妇主中馈,内助殷勤。 毋伤反目,毋玷家声。家道乃成,如鼓琴瑟。勉尔后生,诗咏睢麟。

四、序 长 幼

乡党长幼,年长以敬。尊辈持身,义在和平。祖辈先训,应记心铭。 授业为师,要听之命。尊宗序长,语言必诚。勉尔后生,切记永铭。

五、尊 宗 亲

水源木本,宗族宜敦。千系万枝,同出一根。何远何近,均是同本。 崇宗睦族,派字遵循。家规祖训,应记心铭。勉尔后生,古风永存。

六、严 内 外

凡为宫室,内外必分。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嫌疑须避,约束严明。 防微杜淅,寡欲清心。三姑六婆,断绝逢迎。勉尔后生,韦著仪型。

七、训 子 孙

子辈不谨,父教不严。放荡邪言,起於英年。圄禁非为,子孙乃贤。 诗书执礼,孝悌力田。自少养性,习惯自然。勉尔后生,勿稍忽焉。

八、勤 职 业

天生四民,业务有主。士谋道艺,农望收藏。作为在业,贸易惟商。 必安固守,勤力竞业。立世有本,处世亦良。勉尔后生,毋怠勿荒。

九、明 义 利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丝毫莫取。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圣贤训诂,廉洁处世。盗拓贪污,切宜刻责。勉尔后生,永记肺腑。

十、慎 官 守

幸登仕籍,须慎官箴。清洁为民,三省思深。勤慎廉洁,四言谨记。 正君在身,泽民在心。孟尝还珠,杨震却金。勉尔后生,贪取谁钦。

曾子名言•格言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老师的学说概括起来就是忠恕两个字罢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诚心诚意地祭祀祖先。这样做了,老百姓就会 受到感化,他们的道德就会趋于笃厚。”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 老师教的知识有没有复习好?”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较。昔者吾友,尝从事于 斯矣。”

译 文:曾子说:“自己能做的事却向不能做这事的人去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去请教知识少的 人;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一样,知识充实却像空虚一样: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从 前我的朋友(指颜回)就这样做了。”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欤?君子人也。”译文:曾子说:“可以托孤给他,他能够保持大节不变,可以把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在生 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君子啊!”(孤,死去父母的小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 远。把实现仁当做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十分沉重的吗?死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 是遥远的吗?”

曾氏家规

(一)孝亲悦心,尊师扶幼;

(二)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三)嫡宗不婚,子嗣敏聪;

(四)抚子继嗣,同宗择姪;

(五)招赘为嗣,宗圣脉混;(六)淫邪乱论,圣规则罚。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曾子名言”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曾子名言"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10958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