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陈丹青语录

陈丹青语录

2015-12-16 15:11: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陈丹青语录篇一《陈丹青语录》 陈丹青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陈丹青语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陈丹青语录篇一
《陈丹青语录》

陈丹青语录  ◎我们没资格谈历史,谈文化。老北京可以谈,但他只能谈他的记忆,不是谈文化。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北京全死光了,谁谈?  ◎不要讨自由,没人给你自由,只有靠自己。  ◎你很难定义哪种艺术在哪个阶段适合国情。  ◎有些事情要叛逆,有些事情要适应。比如,叛逆自己,适应自己。大家都能这样,社会就有品质。  ◎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细细的摧残。1、中国文艺很荒凉,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瞧着挺壮的样子,看上去繁花似锦。就象中国体育,全世界拿金牌,可是社会上哪有体育?人民哪有体育?到处拿奖的“体育”是中国最壮的一块肌肉,其他部分瘦得要死。2、我近年发稿出书,一字一节斟酌再三;到编辑那儿,我这边每必声明:尽管删,尽管删!编辑那边呢,嘴笑着,眉皱着:唉呀我们也没办法呀,要生存呀,谢谢你理解呀!最好玩是电视制作人:陈先生,放开了说!说啥都行!我们后期会处理的,您放心!-3、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我只好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现在容我说句重话。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4、城市景观,全毁了。有哪个古老国家这样义无反顾地糟蹋自己的帝都,抹杀自己的历史?开罗?马德里?罗马?巴黎?京都?奈良?彼得堡?没有。没有一个古老的都城像咱们的北京这样持续毁容,面目全非,恨不得把北京的模样全给改了。5、人人生而平等,那是法国人的口号,是愿望,不是事实。你双眼皮,我他妈单眼皮?人从娘胎里一钻出来就不平等。关键是要让悬殊差别的社会建立一个体现公正的机制,社会上的财富,让穷人也能受益。公正不可能,平衡可能。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贫富悬殊,是不公平,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传统非常恶劣,重视科学家,轻视人文,在清华,美术系的学生是非常受歧视的,进澡堂要被推出来,理工科的同学会问他们:你们是多少分考进来的?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学生好好学习英语、政治,通过考试,另一方面我又抨击现行的教学体制,我现在的人格很分裂。问:请问陈老师,有没有必要读油画研究生?答:这个先要问你的父母。我要告诉你的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家都没有读过研究生,尚塞没有,梵高还是个疯子。

我们的教育传统非常恶劣,重视科学家,轻视人文,在清华,美术系的学生是非常受歧视的,进澡堂要被推出来,理工科的同学会问他们:你们是多少分考进来的?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学生好好学习英语、政治,通过考试,另一方面我又抨击现行的教学体制,我现在的人格很分裂。问:能不能谈谈辞职这件事?答:今天我要澄清一下。我最对不起两类人,一是清华大学,我和它没有任何渊源,它把一个美国盲流请回来当教授,而我却在外面乱说话,给(清华)带来了很多困扰;还有就是仍然留在体制里的人,我对不起,我如果真的抗争,我应该留下,这一点我比较自私,我可以靠卖画过日子,希望大家用平常心、不要道德地去看(辞职)这件事。关于商业:钱不是坏事情问:你怎么看待商业和艺术的关系?答:商业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很多人毁于商业,我就毁于商业,我在纽约画了6年的西藏,画得我快吐了,已经受不了一天到晚画西藏了,可是我得生活,在1989年的时候找到了新的出口,摆脱了自己的困境,画了一些非常疯狂的画,为此我最长时半年一分钱收入也没有。附和和反抗都要付出代价的,不要太抵触,钱不是坏事情,不要把商业和艺术弄得那么对立。问:你觉得现在油画市场是不是存在虚假繁荣?答:不光油画,楼市、股市等等都有问题。刘晓东最近在北京一个明朝粮仓做了个展览,他在墙上画了10个女人,在柱子上画了10个男人,展览结束后他用油漆把画全盖祝他说:“我觉得很无耻,现在画家能卖画卖到这个程度。我就要你们看到我画的画,但是我还要把它们毁掉,让你们买不到”。关于媒体:大家不要相信我问:你经常在媒体亮相,是不是也是一种炒作呢?还有你怎么看余秋雨、易中天现象?答:不是,像西方的萨特等人,他们晚年的生活都是电视生活,亲自主持电视节目,在媒体时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觉得很奇怪,我们争论的不应是该不该上电视的问题,而是他们在电视上说得好不好的问题。问:你说过媒体上的话也不可信,那该信谁的话?答:大家也不要相信我的话,保持独立思考。现场参加交流的几百名川美学生,大都比较腼腆,大多是将问题写成纸条递上;与学生相比,教师们虽然发言者寥寥,不过言辞则要激烈得多。对于陈丹青辞职一事,画家张奇开表示不支持陈丹青退出,他认为“社会是会改变的,入了体制内就应当遵从游戏规则。”“我不同意”批评家王林声音洪亮,针对张奇开的观点,他发表了不同意见,“这不是退出不退出的问题,马克思也是在体制内写

出的《资本论》。”在王林看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也没有最好的体制,他觉得善于反思、保持立场才是最重要的。批评家牟群则对陈丹青批评艺术教育体制表示支持,“油画有博士是荒诞的事,油画家当博导更是荒诞的事”,他对现行的体制也很忧虑。几位教师的争论让一贯严肃的陈丹青也不禁笑了起来,“一个人说完,另一位同事立即发表不同看法,这是四川人可爱的地方”,陈丹青还在现场豪言一句:“四川人万岁”不过随后记者身后一位男生小生嘀咕道:“搞错没得哟,重庆现在直辖了,不是四川,虽然我们学校叫四川美院”。

陈丹青语录篇二
《陈丹青语录》

陈丹青语录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不要讨自己,没人给你自由,只有靠自己;

你很难定义哪种艺术在哪个阶段适合国情;

好的技术里已经有了思想,好的思想也需要好技术; 有些事情要叛逆,有些事情要适应。比如,叛逆自己,适应自己。大家都能这样,社会就有品质;

因为在那个天堂(Ameirca)里,艺术家可以说那个是地狱; 生命就是荒谬的;

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

能活下去就很好;

我总是在尝试失败的滋味。我批评教育体制,开口就注定失败。没关系,失败很好,你扛的住就好;

以上全部摘自“天性和才能是挡不住的”。

◎说到今后回想请辞会不会“不堪回首”?不要替我夸张,也不要代我后悔。我不是动辄反悔的性格。我猜我会庆幸做了这个决定,省出时间、性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近年发稿出书,一字一节斟酌再三;到编辑那儿,我这边每

必声明:尽管删,尽管删!编辑那边呢,嘴笑着,眉皱着:哎呀,我们也没办法呀,要生存呀,谢谢你理解呀!最好玩的是电视制作人:陈先生,放开了说!说啥都行!我们后期会处理的,您放心!

◎我工作室两位博士生英语相当好。别忘了,英语不过关,他们根本进不来。只是他们能不能成为好的艺术家,得看自己造化。他们智商很高,不过艺术不全靠智商:他们知道。

◎深圳一位中学老师叫做刘伟的来京找我,那表情显然给憋坏了,他说你们大学还好啊,有人出来说话,中学小学幼儿园,情况更糟糕。譬如他教了十几年数学,如今却答不出他儿子的小学数学考题,说那数学题出得太刁钻太荒谬了。

◎我一直靠卖画为生。靠清华几万年薪怎么转得过来。27年前去纽约,每一块钱都靠卖画才会有。这两年我不参加拍卖了,太热闹了,一热闹我就害怕。

◎我一直不承认自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起码条件是接受完整的教育。我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目前我给搁到这个位置上,浪得虚名,又是个所谓艺术家,媒体扯着东说说西说说,仿佛是个知识分子的样子。不是的,别误会。

陈丹青语录篇三
《陈丹青语录》

语录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不要讨自由,没人给你自由,只有靠自己;

你很难定义哪种艺术在哪个阶段适合国情;

好的技术里已经有了思想,好的思想也需要好技术;

有些事情要叛逆,有些事情要适应。比如,叛逆自己,适应自己。大家都能这样,社会就有品质;

因为在那个天堂(Ameirca)里,艺术家可以说那个是地狱;

生命就是荒谬的;

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能活下去就很好;

总是在尝试失败的滋味。我批评教育体制,开口就注定失败。没关系,失败很好,你扛的住就好;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摧残孩子。老师、家长,串通好了,细细的摧残。

"中国文艺很荒凉,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瞧着挺壮的样子。看上去繁花似锦。就像中国体育,全世界拿金牌,可是社会上哪有体育?人民哪有体育?到处拿奖的“体育”是中国最壮的一块肌肉,其他部分瘦得要死。"

真是一对活宝:高度不专业的犯罪群体,高度不专业的司法系统。 " 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 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 的人。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全国只有10%的法官是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我们没资格谈历史,谈文化。老北京可以谈,但他只能谈他的记忆,不是谈文化。再过十年二十年,老北京全死光了,谁谈? [2]

陈丹青语录篇四
《陈丹青:简介、语录》

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等。

语录:

今后我仍将荒废光阴,抑或听劝而闭嘴么?父亲好几次对我说:爸爸妈妈这辈子,就为说了几句话!这是真的,而我近年何止几句话。

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仍在被糟蹋。他们还在考政治,考外语,就是不折不扣的被糟蹋。无可自救,只有熬。若干家伙可能会脱颖而出,大部分都给废了。

真正好的艺术家,自会得到尊重——随便哪种社会,随便哪个时代——徐悲鸿当年的地位,因为“当年”,道理我已说过了。

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嘉宾简介:陈丹青

陈丹青语录篇五
《陈丹青》

陈丹青语录篇六
《陈丹青对话蒋方舟》

两代人的读书体会

陈丹青:媒体常要我荐书,我很作难。我读书太少。近年看老男人读的书:吴法宪、邱会作、吴国桢几位的回忆录。最近天天读台湾旅美散文家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三联出版),好看极了,生怕读完。我不认为这是政治书、历史书:我着迷的是细节——你爱读什么书?

蒋方舟:吴法宪、邱会作回忆录我也都读了,读时对其中的逻辑和人物关系特别清楚,看到细节也觉得可乐,比如邱会作讲他自己当供给部长(注:邱会作曾担任中央军委供给部副部长和总后勤部部长)时候拍领袖马屁,被李六如(注:曾担任最高检副检察长)批评,邱会作就让李六如当审计委员会的主任,骂全朝着李六如去了——无赖又好笑,简直像看电视连续剧,可是书搁下半个月,就忘了一大半。

陈丹青:哦!你厉害,读得进这样的书!你还知道李六如,50后们怕都忘了这人了。我见过李六如的养女,英气逼人,一身男装,是哪位烈士的遗孤——这种红二代子女的长相,如今没了——1976年她自愿奔赴西藏,才到几天,就被车撞死了。

蒋方舟:“红二代子女的长相”该是什么样子,我没有见过,也想象不出。

书里的这些人物,我也几乎没有面貌的记忆和对照。吴法宪也好、邱会作也好,甚至林彪、彭德怀,在我的脑海中都不曾有过具体的刻板形象,所以看到他们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也不觉得兴奋。就像无意中知道了谜底,却不知道谜面是什么。

陈丹青:我们那时没文艺电影,只有党政纪录片,一个个依次进入会场,几张脸看得太熟了——就像你们看熟了港台韩日电影明星——你看,人会在同一本书中各自“扫描”并“下载”不同的细节。我感兴趣的是吴法宪、邱会作在大会堂福建厅如何被收押,还有邱会作被捕前些年奉命捉拿杨成武的过程:上车押送途中,他紧挨着杨成武,全程偷偷紧握老上级的手,意思是“我也是不得已啊”。

蒋方舟:我对杨成武被捕那段印象也很深刻。忘记是在邱会作还是黄永胜的回忆里看到的,杨成武被捕的时候,见到周总理,立刻叫他,总理在几十米远就伸出胳膊,手掌对着他,着急地说:“你什么都不要说,不要说!”我对这个细节印象极深,大概是因为有些喜感吧,而且很真实,很中国。

我把这些书全当小说素材来读了,看人性在重压之下和复杂人事当中的变化。

陈丹青:那可不是“喜感”,那是“高处不胜寒”,时时事事都有难言之隐——其实从来如此。

蒋方舟:所有书的类型里,我还是喜欢读小说。上个月去俄罗斯,路上重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发现竟然写得这么好,鲜活又丰盈——我小时候出于被大人夸奖的欲望,读了很多经典,完全读不出好来,读出的好又全是错的,现在只能一部部返工。

陈丹青:我们十来岁读书,不是“大人”的意思,更不等着夸(大人反倒担心孩子读书“中毒”,“文革”时,“大人”们个个紧张)。那年月没有媒体和娱乐,读书解闷,谁都读。上海弄堂口小混蛋闲站着,开口闭口《基督山恩仇记》、《邦斯舅舅》、《安娜·卡列尼娜》之类,现在想

想简直荒谬。

大匠师都写得朴素透顶,文艺青年初读,总想找文学牛逼,常是会错意的。托尔斯泰写完《安娜》,自己说:“太质朴了,他们读不懂的。”好几位作家的经验和你类似,包括王安忆。她四十来岁时告诉我:“《复活》写得真好!”此前她显然读过,没觉得“好”。《复活》比《安娜》更质朴,几乎看不出技巧。这是可追究的经验,但我不知如何追究。

蒋方舟:我觉得自己现在能读懂安娜了,还没读懂列文。过几年再重新读一遍。

陈丹青:我看书不求甚解,不知道懂不懂。我喜欢留心次要人物:《战争与和平》的炮兵排长屠升、被俘的农民卡拉塔耶夫,还有那些军中的副官、侍从、马夫等等。托尔斯泰和曹雪芹写随便什么,都是如见其人。

蒋方舟:这两年最惊喜的小说,是美国一个1959年出生的小说家乔纳森·弗兰茨写的《自由》,厚得要命,也是没有用任何叙述技巧,只琐碎地讲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因为作者相信如今的美国,就像托尔斯泰时期的俄罗斯一样——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足以用一个家庭来承载一个时代的主题。我从来没去过美国,可是读完之后觉得自己仿佛去过。

这部小说只讨论一个问题:自由给人带来的困境。看得我胆战心惊,羡慕嫉妒:我们还在垂涎自由,人家已经在探讨自由的伤害。

陈丹青:有部好莱坞电影讲女同性恋家庭,请人代孕,俩孩子。好真实。那是“后女权主义”语境,亦即,他们的苦恼而尴尬,远在我们的将来,而我们正活在他们老远老远的过去。余皆类推:我们这类“前自由社会”的经验,人家祖父辈早经如此这般。我在纽约遇见几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聊起约翰·列侬,我忽然警觉:那是他们的青春记忆,我们这里的同龄老汉,听的是样板戏啊。

蒋方舟:我几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还有一部叫作《成名在即》的电影,看得特别激动,引为自己青春期的精神写照,那其实是人家在怀45年前的旧了。我的激动在当下的时空完全找不到共鸣,非常尴尬。

陈丹青:“激动”,“尴尬”,“找不到共鸣”,都是珍贵的感觉。好作家时时处处发现与众人不谐不合,暗自发狂,这一切会灌进小说。

蒋方舟:他们超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像弗兰茨这样的人还维持着那么古老的写作方式——住在悬崖边上,离群索居,太耐得住寂寞。相比起来,国内的作家生活太丰富了,我看到新闻,莫言说自己得了诺奖之后没有读一本书,没有坐下来写一篇文章,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毁灭性的——当然,我也是瞎替莫言操心了。

陈丹青:好像是斯坦贝克吧,获了诺奖,写不出书,天天喝闷酒,喝到过分,被酒吧老板抬出去扔在街上。他就坐那儿哭,说:诺奖有什么好,酒也不让喝!

莫言得奖未久,总有适应期。我相信他又会写起来。

蒋方舟:斯坦贝克的确好酒。我从前读他的《伊甸之东》,其中有句话大意是说,如果没有威士忌来把世间的坎坷不平泡软,人们会自杀的。

我以前从来不喝酒,不能理解这句话,也看不懂同样酗酒的海明威的小说。现在我变成了一个贪杯的人,就一下子能看懂斯坦贝克和海明威了,可能和抽了大麻再听摇滚乐的效果差不多。

陈丹青:嚯!喝上酒了!我母亲每顿晚饭要喝酒,白酒。我近年也弄点黄酒葡萄酒之类装装样子,可是没能更懂什么。

应该说实话:我几乎不读时人的小说。50后,我读过安忆和阿城,我认识他俩——读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作家,感觉的差异,好不难说——70后及90后,除了读韩寒的博客文(几乎每篇都好),所有青年名作者的创作我都没读过。你去《新周刊》后,读了你的几篇,很惊异:你怎会写这类“硬”的、“男性的”文章?老友林旭东推荐我读你那篇谈论莫言获奖的短文,他说,同一话题中,这是最好的一篇。我读了,真的好。这是我们这代应该有的常识,可是没有。

蒋方舟:我写的真的是“常识”么?什么才是正常的?我越来越模糊了。

蒋方舟,2014年6月29日拍摄于北京768创意园(图/姜晓明)

你是女作家

陈丹青:作家与政治的关系,作家该不该对抗,你都说到了,很对,很清楚。

蒋方舟:这个问题到现在还在被讨论:作家是面向社会的,还是面向艺术的。中国作家在国外,被问到最多的不是艺术而是政治。我去年和一些作家和媒体人去波兰参加沙龙,听众的问题让我觉得我们像一群逃北者,他们蓝眼睛里带着对勇者的钦佩,同时也对我们还没进监狱表示出诧异和些许失望。

陈丹青:说得好。和洋人面对,是鸡和鸭的麻烦。艺术家要不要面对社会?在我们这里,“艺术”和“社会”两头跟人家不一样。

蒋方舟:作家没有责任恒久举着长矛,以反抗者和英雄的姿态面对社会,可也不能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这个常识我清楚,却对日常生活的常识逐渐模糊了。

比如上午发生火车站爆炸,傍晚人们就开始议论《舌尖上的中国2》,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恐怖:人们心甘情愿地交出记忆,洪水不断蔓延,淹过人们曾经站立的地方,然而所有人都毫无感觉。我不知道是自己不正常,还是他人不正常,我的坐标系完全消失了。原来我会看韩寒的博客,以他的直觉作为“正常”的标准之一,可惜他现在几乎不写了。

陈丹青:这倒是媒体时代的问题。你拿着遥控器在每个频道停半分钟,轮番点击50个节目,你会疯掉。传播学家早说过,前媒体时代,讯息让人迅速决定做什么——譬如哪里爆炸;报刊电视时代,你同时得知无数新闻,但仍然坐在沙发上,不惊恐,也不会良心不安,更不必

做任何决定。

蒋方舟:假设,我是正常的那个,然而在一个全是失明者的国度,只有你,一个独眼龙,能见到所有的丑陋、恐怖和淫乱,你是坚持看到的权利,还是干脆戳瞎自己?这大概是宣讲“常识”的人会遇到的困境吧。您曾有过类似的感觉么?

陈丹青:我不知道。我听说种种事件,有时被要求说几句,但我不觉得是在“宣讲常识”。当我进入书写,就进入词语和段落。发表后,我就忘了。你还年轻——很抱歉,我不愿对年轻人说这句讨厌的话,但你真的很年轻——年轻的意思就是:你会说“干脆戳瞎自己!”我知道你不会真的戳,但会来这么一句。接着,恕我说另一句讨厌的话:你是女作家。以我所见,如今不少女生、女作家、女艺术家,比男爷们敏感,诚实。

蒋方舟:这让我想到一个朋友介绍一部少年和40岁熟女的爱情的韩剧。朋友说里面有一句话打动了他,少年解释为什么喜欢年长的女人:“因为40岁的女人更加天真。”女人大概真可以越活越天真,男人却很少。

陈丹青:我得赶紧想想40岁女人“天真”,是什么模样。

蒋方舟:不过在生活里,我其实很害怕性别意识特别强的女人,五男五女吃饭,有的女性会让你觉得在场的是一个女人和9个男人,遇到她们我就会浑身不自在。

陈丹青:五男五女变成“一女九男”?不太懂,我得试着做几天女人才明白。

蒋方舟:我怕被叫作“女性作家”。成为“女性作家”之后,题材就变得很有限了:少女的时候写残酷青春,青年时写男欢女爱,中年时分成两拨,一些写婆媳关系一拨写教育子女。完全画地为牢。我总觉得女性作家的写作,总是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不坎坷了,写作也就不精彩了。这是不是偏见?

陈丹青:没有男作家或女作家,只有好的或不好的作家。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子弄写作,会是一件事,五四后出现冰心或丁玲,也会变成一件事。如今女性写家太多了,你数落女作家,好啊,倒退80年,你或许引以为荣呢。

蒋方舟:要真引以为荣也糟糕,被一群男性写家用“才女”的名头哄着,对自己的才华竟然信以为真了,想想就可怕。文学里的童年

陈丹青:那你牛逼!告诉你,我唯一读完的年轻人的书,是你的《我承认未经沧桑》,全程被吸引。你写幼年童年,我读了好惊异:你是个危险的孩子!有心的父母会在你的描述中惊觉:他们完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骨肉。但我猜,不会有几个父母读你的书。

你看,许多危险的孩子在头一部重要作品中狠狠说出自己的青少年,有如一举报复: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近乎自传)、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自传)、特吕弗尔的《四百击》(他待过少教所)、侯孝贤的《风柜里来的人》、贾樟柯的《小武》、王安忆的《六九届初中生》、张爱玲的若干散文、刘小东的早期油画、崔健的头一批歌曲……有人老了,兼以和故国隔绝,于是大规模追讨青春期记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王鼎钧的四部回忆录,

最动人的部分都是童年少年时代——你在自己的书中大大发作了一场,像从监狱里(童年的监狱)放出来,立马回头指着围墙,大跳大叫。

蒋方舟:我对于父亲、母亲、祖父母的情感描述得过于粗暴、灰暗和不留情面。以至于很多读者出离愤怒,甚至有生理上的抵触——其实得到这样的反馈我还怪得意的。

对我来说,这就是我无法回避、也拒绝美化的童年。

陈丹青:我不觉得“过于粗暴”。你看,最爱最恨的,都是家里人。你瞧人们私下谈起长辈时那份怨恨歹毒!那些谈起爹妈无限温情的写作,我不感动,有时还起厌恶——人与爹妈的关系远远复杂得多——你并没辱没父母,而是,人只有在描述至亲时才会咬牙切齿——这就是文学:你在怨怼时,钻进了文学,这才妙啊。我绝不因此以为你有一对坏爹妈,只是边读边想:咦!这家伙真能写啊!

蒋方舟:哪怕再熟悉的旁人,也只不过让你失望愤怒,而家人,爹妈,畏惧、沟通之困难,有时是真的可以让你绝望得心里落了一层又一层灰,说不出来的苦涩。我又想到《小团圆》里,张爱玲苦于母女之间的隔阂,想死给她母亲看:“这你才知道了吧?”真的是这样。

陈丹青:鲁迅好像说过这样的话:“家是人的生所,也是死地。”朋友,生人,一不投和你就会避开,家人谈不拢,处不好,你逃不掉啊!你远远逃开了,家人还是家人。所谓孝顺,所谓叛逆,都没说清楚人与家庭的关系。没几个家庭和睦(“和睦”就是极笼统的词),没几对母女投契。你看,世上对人说话最狠的角色,是爹妈对孩子,孩子对爹妈——你还写成书!

你写你父亲有一天来到北京,忽然,你觉得这位笼罩你童年的庞然大物在首都显得小了,弱了。很好笑,很感动:这才是孩子对父母的真念头啊。

电影《归来》剧照

蒋方舟:您看了张艺谋的新片《归来》没有?我不是那么喜欢,一点原因,就是觉得它对于亲情的想象实在是太想当然,里面所有的和解与温情脉脉都来得太容易了。

陈丹青:那时的悲惨和荒谬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我非常怀旧,非常容易上电影的当,我不断巴望《归来》能给几个瞬间让我嘴巴一歪,眼泪喷出来,可是怎么也做不到。

蒋方舟:我也没哭。观影的时候我身边坐着一些老头太太们,很明显是想来找情感宣泄,结果都非常平静。反倒是年轻的白领和大学生们,音乐声一起就开始此起彼伏地啜泣,精准地踩着导演埋下的“泪点”。

我曾经看过一个俄罗斯电影叫《回归》,也讲的是父亲离家十年突然回来,他的两个孩子完全没有父亲的概念,他也完全不懂该如何教育孩子,带着孩子出去旅行,一路都是粗暴威严的父权威慑,孩子抵触反抗,最后甚至一个孩子以死相逼,父亲在救子过程中坠亡。

在我心目中,相较于《归来》,这才更接近父亲回归的真相:不安、尴尬、残忍。

陈丹青语录篇七
《陈丹青:两千年文脉已断(你不得不看的一段话)》

陈丹青:两千年文脉已断(你不得不看的一段话).txt核心提示:从文革到现代建设,人们有意无意地砸掉、拆掉、毁掉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时建筑和文物,有学者就此愤慨地评论“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急于践踏自己的文化”,而著名文化人物陈丹青却语出惊人:这是“中国人大气的一面”,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活着”就是最伟大的信仰,即使“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的草根文脉已被切断”。(凤凰网文化讯 编辑吕美静)中国人最伟大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凤凰网文化:你怎么看现在的国学热?陈丹青:国学要热就热,可以“养”很多官员嘛。就像钱文忠说中国国学基础很差,开那么多孔子学院,他想不通老师从哪儿来,想的太天真,一成立孔子学院,院长、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就都有饭吃了?!中国最要紧就是混饭吃,大家都有口饭吃,管它什么文化。凤凰网文化:为什么现在商业突然开始利用文化?陈丹青:人太多,该利用的都利用过了,忽然想起来把文化忘了,干脆来弄文化,这也是一种文化,机会主义文化。活着一天是一天,逮着一件事是一件事,中国人是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凤凰网文化:这是因为中国人普遍没有信仰吗?陈丹青:是没有西方那样的信仰。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活下去最要紧,这是很伟大的信仰。什么东西有用咱们就用,没用就打倒它,如果翻翻历史发现有用,又会再拿出来,中国人不讲原则,不像欧洲人按照一个哲学系统、思想系统来处理国家的事和私人的事,照胡兰成的说法叫“无故一本正经”,永远在问“我们从哪儿来、我是谁,我们往哪儿去,这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中国人不管这些,一会儿很怂、一会儿很猖狂,但是他总能过自己那关。凤凰网文化:像刘震云的纪实作品《温故1942》,写河南大灾荒时,人们卖国求荣也要活下去?陈丹青:对!我觉得文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读史,远的读不懂算了,近代史多读。虽然近代史以前被掩盖很多,但现在慢慢在拼凑、还原,很多史书已经出来了,像张鸣写辛亥革命的书(《辛亥:摇晃的中国》),里头还是有很多实情的,你们自己去判断这100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很有文化。城市乡村化PK乡村城市化:中国用60年毁掉5000年文化凤凰网文化:你之前说过,“人口流动已经让上海的气质改变了”,这种人口流动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吗?陈丹青:不仅上海改变了,到处都是一样。改革开放前30年,1949年到1979年,就是我们这些城市人都给送到农村去做农民,“城市乡村化”

很成功的做到了,我做了8年的农民;1979年到现在,“乡村城市化”,农村人往城里跑,变得城不城、乡不乡,没有像先进国家那样的大都市,也没有先进国家那样纯粹的农村区域,就这样混在一起过。凤凰网文化:“城市乡村化”会不会破坏程度小一些?陈丹青:都破坏得很大。那个时候农村被改变得很厉害,农村地主被枪毙掉或者管制起来,地主的孩子都找不到老婆。农村破坏是从土改就开始。解放后,镇压反革命断了一段时间,然后人民公社后来弄不下去,国家经济面临崩溃。接下来是改革开放,农村慢慢富裕,现在又开始盘剥农村、占用土地,农村跟官方的矛盾越来越白热化,就这样,农村被掏空,完全被掏空了。现在的农村根本不是农村,只是暂时还没有变成城市的一片区域,有人在那活着,那也不叫农民。凤凰网文化:文革破坏和现在经济开发,哪一种对文化破坏更严重?陈丹青:都很严重,没钱的破坏是一种严重,有钱的破坏也是一种严重。山西平遥的城墙之所以保护下来,是因为没有钱拆城墙,结果留下一道城墙,当时全国的城墙基本全拆了。比如北京,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环境比现在有意思多了,那真是一座古城,现在哪叫什么古城啊?也不是现代都市也不是古城,隔开几块地方,有个紫禁城、有个故宫,其他地方全是高速公路、大楼--很奇怪的城市。凤凰网文化:为什么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传统会有一种强烈的怀恋和追溯欲,像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兴起了“寻根文学”,而另一方面,又把传统破坏得相当厉害,比如文革或者拆迁?陈丹青:说怀念是以前,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你去问问民工,民工还在乎什么家乡?哪儿能打工就行。现在家乡概念慢慢淡薄,拆迁拆得很多家乡都消逝了。中国人最伟大就在这里,寻什么根啊?活下去最要紧。这就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另一面,我从胡兰成和一些零碎的文人书中读到,中国人很大气,毁了就毁了,摔了就摔了,忘了就忘了,他承受得起。中国人永远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排斥新鲜事物,看看麦当劳和星巴克的生意,经常比中国人自己开的餐馆要好。这可能跟中国长期被异族统治有关系,唐、元、清,中国人跟异治文明相处时又跟其他民族不一样,会付出很大代价,会死很多人,但是高高兴兴继续吃继续喝,活着就好,保国保种就好。我们一直活在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后果里凤凰网文化:中国人破坏传统文化的症结在哪儿?陈丹青:症结就是“文化激进主义”,就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激进主义。国门打开,跟西方人一打,失败了;

往外一看,落后了?就着急。我们的文明本来很稳定。2000年、3000年、5000年都没有变,到19世纪末一看,不得了!赶紧抄!开始破坏传统。凤凰网文化:你反复提起五四时期的人物和精神,你很喜欢那个时代?陈丹青:也不是喜欢。这一切是从五四闹起来的,他们也做了很多错的、过激的事,“文化激进主义”就是五四核心:着急走极端、浪漫主义。我们都活在后果里。凤凰网文化:今年恰逢鲁迅诞辰130周年,萧红诞辰100周年,我4月份在周海婴先生的追悼会上采访过萧红和萧军的女婿王建中,他说他们正在策划纪念,他们不怕“沉渣的泛起”。你也写《笑谈大先生》纪念鲁迅,你觉得当代需要召唤鲁迅精神吗?那个时代的反抗精神需要现代人学习吗?陈丹青:乖一点吧!鲁迅是很不听话的一个人,五四那一代精英:陈独秀、鲁迅、周氏兄弟都是山村地主的孩子,十九世纪的八零后。今天弄不起来“五?四”那样的运动了,今天的精英,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转移到城市来,根本上是因为一个两三千年以来遍布全国草根文化的文脉全部被切断,一个两三千年文化摇篮就完全不存在了。所以不要召唤,也召唤不起来,大家还要混饭吃呢。反抗的时代、革命的时代都已过去,现在就是大家顾自己,把自己弄的比较有文化就很好,穿的像样一点、讲话文明一点就很好,洗洗脚、按按摩、喝喝茶,多生活。你一回家就有传统文化嘛,爹妈管着你、三姑六婆管着你。如果你是农村来的,中国文化更多。教育需剔除党文化 世界应倾听年轻人凤凰网文化:你觉得在急促追赶经济发展潮流的文化激进主义下,当下的人们应该从哪一步开始做起来,尽量挽留一些纯粹的文化呢?陈丹青:光开会没有用,光呼吁也没有用,我觉得就是别管文化这一摊,让老百姓自己办,自己玩。管好国防,管一些大的工业、航天就行了,但是60年来它从来没有停止过管制,什么事情都在抓,好事是它在抓,坏了也是它抓,这也是一种文化--党文化。结果就是现在这样。我们活了这么大年纪才明白这是一个党文化,不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凤凰网文化:这也是你现在渐渐离开媒体的原因吗?陈丹青:对呀,我不想说套话,就没什么话了。我巴望最好早日完全离开媒体。而且我们这些50后的年头不是很多了,总是被请来请去,而那些年轻人在想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他们在乎什么,其实我蛮想知道的,应该给机会让他们发出声音。但是我比较沮丧的还有教育,中国的教育实际上是“权力教育”。因为之前在清华教书,多少还要跟80后、90后沟通,他们都非常可爱

,外形上跟我在纽约见到的ABC孩子相差不大,那股单纯气息也很接近,可是一开口一交流,讲的全是“国务院语言”,他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我想起来蛮沮丧的。凤凰网文化:你以后的规划是怎样的?陈丹青:我最近在做一件事情:攒几个小钱,在每年拍卖上买一些世界的老影集,说起来也挺难受的,买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影集。日本人打这场战争非常认真的,他一个阶段战事告一段落的时候,立刻会有精美影集出来给全国人民看。我在这些照片里面看到了中国原来的城市,从日军的炮和军队的后面看到了完整的城墙。我很想跟人交流这个。其余的,到了我这个年龄,马上60岁,能活着、不生病就很高兴,还规划什么?我被人规划、被你们规划;我走了,又被另外的人规划。就是用来用去的。(感谢《南方周末》报社)

陈丹青语录篇八
《写实艺术 陈丹青》

陈丹青语录篇九
《解读陈丹青》

反专制教育的艺术勇者陈丹青

艺术既然无国界,自由的,那么艺术的教育是专制的吗?本人这么认为,

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是专制死板的。首先想起我小学时候学的一篇文章,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一个小女孩用蓝色的彩笔把树叶画成了蓝色,但是她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她画的树叶颜色应该是绿色的。又例如一个学生他的绘画作风是很花样而奇怪的,但是老师就说他的画不知在表达什么,太花俏,应该踏踏实实。又若我之前去写生一样,为什么就一定要画树与屋的结合,为什么就要画2/3的角度呢,为什么要画全景呢,为什么就不能挑自己觉得生动有趣的一个小角落画呢?为什么就不能画俯视的屋顶呢,为什么未被这些去做就会低分呢?

我觉得现在的教育,以及现在的大部分人都被老师的喜好与所定下的分

数而迷惑了,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了。而艺术天地就是要讲求自己的个性。老师会喜欢乖巧顺应他们要求的学生,会照顾与推荐那些具有与老师自己风格相似的学生。

大学现在有两种老师,一种就是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一种就是你要是

逃课一次,我都不放过你的老师。其实艺术学生逃课有几种,一是真的去玩,2是有自己的爱好与计划,3是老师授课太闷,4就是他觉得老师教的不如他出去学到的。艺术学生本来都是有个性的,喜欢逃课学生的老师,或许他明白艺术学生就是这样,需要个性,需要有自己的思想。

面对艺术,我常发现成人的直觉远不如儿童,今日世界的教育(包括艺

术教育)是逐渐有效地磨灭直觉的教育。照费里尼的说法,所有儿童被送进幼儿园,就被“去势”了;柯罗则说:我每天祈祷,愿上帝让我早晨起来像婴儿般看世界。

我所提及到的,也是受一个艺术家影响,他就是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中国画家,文艺评论家。祖籍广东台山,1953

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恢复高考时,以同等学历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录取。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最具才华的油画家,是80年代至今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他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

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

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

他警告说,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

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他认为“在人文艺术学科,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清华大学前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70年前的名句:„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知青、盲流、个体,其实是一回事,就是在体制外自己养活自己,自己担

当自己的选择。”陈丹青说。这一长期经历“重新塑造”了他。他今天的选择,就是做回他做惯的个体画家。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

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

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有同学将“学艺术的学生是否要参加‘艺考’”这样的问题抛给了陈丹青。

陈丹青说,学艺术的学生好多都走艺考这条路,这是全社会重“文凭”的结

果,也是学艺者身边人对自己的压力。但是,学艺术,只要你想学,这是你自己的事儿,要靠自己去努力,不是拿个学历你就成艺术家了,不要太相信学位。

所以,我们从陈丹青教授的语录中,可以深感到艺术事业是需要脱离

束缚,在教学中不止进行艺术教育,还有的是对学生作品的理解,而不是一人观点而抹杀了一个创意,而抹杀了一个尝试,有谁会知道,这种风格会风靡起来。除了以上,还要他们保持自己的风格,保持人道保持人性化的修养,这才是艺术要散发出的魅力。

陈丹青这位绘画专业的美术家、教授,缘于对音乐与写作的爱好,收

获了对另一种艺术的成果,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美术、音乐与写作,无不能让人体会到一种艺术生活的魅力。

艺术通常都是由外界知识的乍现才得到的。音乐赋予我们心灵的享受,你不能说嘈杂的摇滚音乐下就做不出一件好的艺术品,艺术没什么不可能,它就是五花八门。在近现代的艺术创作中,就有不同的追求。在油画中,就有泼辣的抽象与写实,越来越冲开传统的纯写实。就如陈丹青教授那样,自创出独有的高超绘画写实风格,然后运用多样的绘画元素去表达出一个画面,有些画面的颜色与技法虽不是平时的细腻,但是与人一种深思和静溢。独特的角度,崇尚绘画自由,都源自于人的个性修养,音乐与写作都是一个人情感的流露,这才是令人感触的地方,才是百看不厌的地方。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授冯法祀评论陈丹青的画,他的画令人爱看,耐

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 陈丹青说:“艺术是假的,它在骗你,但它比生活真实。”

陈丹青教授说的这话,我是这样理解的。生活有时就是现实的,它表现出很多真实存在的东西,可是很少艺术家却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下来,他们会把它美化,尽管艺术只是一件猜想,但是这正好表现了一个人对真实生活的感知,然后作出演变。有时候人面对真实生活不能表现真正的自我,而面对艺术,艺术正好是一个平台,使这个艺术家沉浸于这个假的境地找到真实的感受。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现在究竟多少艺术家能不怕外界政治社会的呵斥呢,有谁能站出来,真正用艺术去表达这个社会所面临的真实问题呢?有谁又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情感,而不是只会把社会不好的一面所掩盖,而美化了虚假的

一面。艺术本来就是感受,就是对现实所演化出来的映照品,不只是作欣赏之用,还是心灵的洗礼,情操的陶冶。我们是该该问问自己我们的艺术底蕴是什么呢?

新的艺术表现不是只是从教育中来,我们要勇于冲破理念,敢于承担压力,像陈丹青教授那样,不为人所改变自己的作画动向,因为他有一个正确的艺术底蕴,有时候,自己画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用一个怎样的心,是波澜的,还是平静的,那么一种由心而发,无意的风格因你而起,因你的影响而发展。

陈丹青教授说这么一句话,他是行动派,但是却不让他行动。陈丹青教授曾经在清华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者,他很想冲破这样的规死的教育制度,很想艺术能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自由发展,而不是教育底下的一匹乖乖得马儿。他想教那些嘲笑博士生的博士生,那些很有个性,他也十分注重艺术的个性,他尽管是一个行动派,想改变现在的教育弊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中,他的行动却是难以实现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孩子都太乖了,没有独立性,平时生活是个性十足,可是运用到艺术上,就没有用属于自己的个性、智慧与感受去表现自己的艺术,所以现在的艺术都是没太多转变。就中国而言,有多少学画的学生在各高校毕业了,又有多少画家呢?又有多少画家能为大众所知?又有多少画家是真材实料?又有多少所谓的画家是画“说谎”的画而被重视呢?这样的上一代,教育着下一代,是传授你们那时代的艺术潮流还是传授对应新时代发展的艺术创作。

现在有这么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个老师的眼光存在质疑,是学生们的艺术才识不够,还是学生的时代眼光已经超越了这位老师,是老师过时还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值得讨论吗?还是矛头一定要指向学生。通常得到的结果及回答是,老师就是有道理,起码他能成功有他的道理,那么人是想寻求只是老师那个阶段的成就,还是杰出的画家成就阶段呢?既然是后者的话,教育者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不会否定,他既然能作为一个教育者,有一定的原因,可是在否定别人的同时,作为教育者也要深思曾经也只是曾经,而不是再重复重复上一代的作为,应该是鼓励多样的艺术创作。

分数变得如何重要?文凭也重要,因此现代的人都只是为这些而努力,而不是为艺术而努力。我们的周围,有多少未来艺术家,都是靠抄网上的作品而得到高分与赞赏?那么现代的艺术不是在被耻笑。本来偌大的国家有很多艺术家,可是为什么真正出名的有成就的,有较大造诣的,有独当一面的风格的却那么少?

陈丹青在回国后举行了画展,但是他自己却说:“没什么好看的,毫无意思。”他还说自己不喜欢办展览,因为他觉得他自己的画已经过时了。画画是私人的事,对画儿不能接受外界的承认,他不在乎。这也是表现出他人格与会自我发展得的检讨。

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油画家,陈丹青。

陈丹青经历过文革,这使得他有了一定的才情与抱负。他因为不满现行教育而选择了北漂,北漂了10年,而我们所见他的才情更表现在了文字语言上,他由油画而生,由油画而成名,也应该在油画上持续发扬激进。丹青以他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我们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这个时代是需要陈丹青这样的油画人才,既然他说自己的油画已经过时,我相信他能够创出新时代号召的艺术品。

陈丹青曾经在某个报刊聊过中国电影。他说他佩服小刚,江湖流氓!他一上

来就走大众路线,抓票房。中国的坏习惯是你弄艺术,你牛逼,你玩通俗,你就低一档——完全胡扯!没这回事!美术史绝大部分经典是订件,是活儿。他没有书生酸气,推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转型,小刚居功!电影本来就是给大家看的。这些话倒让我想起了有次表演与导演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拍电影写剧本就要知道其中的文化底蕴。美术修养,历史都对我们做电影有很大的关系,艺术不一定就是搞一些很形式高端的东西,它也可以是一些平民化贴近大众生活的,这才能是成功的艺术品。所以我们都在做短片剧本写作的时候,都以平常生活为主,演自己,有自己个性,就是一部完成了一半的艺术品。

陈丹青还说:“艺术家就是自恋家。”

“孤芳自赏,很好。艺术家就是自恋家,北方人叫做“自个儿臭美”。但是艺术作品出了艺术家的门(客户的订件、指定的任务、企业的产品,都不能算),别人赏不赏,社会赏不赏,那就是别人的事,社会的事了。为此,有的艺术家不在乎,无所谓,有的很在乎,很着急,所以出了门的艺术,常会因公众的回应或不回应而闹别扭,起纠纷。”

“我仅就“孤芳自赏”简单讲几句此刻想到的话。我以为不论是不是艺术,凡一个人自己想做、爱做、非要去做的事,都该属于“孤芳自赏”吧,别人拦不住的。前一阵不是有个话剧《切·格瓦拉》么,他不爱当官,继续革命,壮烈牺牲了,可谓孤“烈”自赏,也可解作中国人说的“求仁得仁”。后来歌颂他,纪念他的人们,也就止于歌颂、纪念,殊少真去献身的——孤芳自赏,要紧的是“孤”字:自己做,自己承担,自己喜欢。”

平时的生活中,当自己沉迷于自己刚做好的艺术设计的时候,我也会自恋一下,觉得蛮好的,然后就突然会特发奇想,想要设计出更多的作品出来形成系列艺术作品,兴致勃勃地做着自己的事,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其实很容易会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风格。但是,当身边的人说你很自恋的时候,孤芳自赏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免就会有所思索和动力停滞,其实自恋也是自信的表现,通常,自信的人都很容易坚持自己的作风,而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与众不同。刚开始的我自信心也过于谦虚而被看作无自信无个性,然而现在的自己也时不时会自恋几番,乐在其中。以自己的表现来看,当人自怜起来的时候,尽管这件艺术作品并不是在所有人之中都如此美好,但是还有志同道合之士,赞扬你独特的作风。而事实上,有些人自己都没有个性可言,那么也不必太在意他的眼光,因为现在以艺术的角度看,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做出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全无,这是对近现代艺术的诠释。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艺术这样东西呢?

陈丹青语录篇十
《韩寒经典语录全集》

1、真理往往是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 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 冲着那里人多去的 。

2、我这辈子说得最让人无从反驳的话就是被子不用叠——本来就是要摊开睡的——然而这也是第一个被人反驳掉的。懂么,这就是规矩。我们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规矩。

3、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4、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5、现在教育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洗澡。

6 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就是:家乐福就像一个充气娃娃,让一帮人抱着发泄,一方面可能的确平时活得太压抑,要找个没什么代价的出口。一方面边发泄还要边问这充气娃娃和充气娃娃的制造商,我强不强啊,我强不强啊,看见旁边那些对于搞充气娃娃没兴趣的人还指责他们性无能

7、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8、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9、 因为以前说过,文学往往是政治的妓女,所以,像上文一样,我伺候的评论家们舒服不舒服啊?要不要我叫上陈丹青给大家也认个错,双飞更舒服哦……如果大家觉 得我这样的服务很好的话,以后一直点我哦,我的工号是18万4531号,工号是有点难记,唉,没办法,作家里干这行的太多了……

10、我生性不爱受困,常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常罚我抄班规20遍,我只好三支笔一起握。我常对人说,我的一手好字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11、街上美女很少,因为这年头,每天上一次床的美女比每天上一次街的美女多。举凡女孩子,略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站着;很有姿色,都在大酒店里睡着;极有姿色,都在大酒店经理怀里躺着。

12、周庄的大门口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公车,可见我国政府对提高官员的艺术修养是十分注重的。

13、占着茅坑不拉屎是可恶的,其实,最可恨的却是拉完了屎还要占着等坑。

14、 一个男子失恋以后,要么自杀,要么再恋一次爱,而第二次找对象的要求往往相近于第一个,这种心理是微妙的,比如一样东西吃得正香,突然被人抢掉,自然要千

方百计再想找口味相近的——这个逻辑只适用于女方背叛或对其追求未果。若两人彼此再无感情,便不存在这种“影子恋爱”,越吃越臭的东西是不必再吃一遍的。

15、名气就仿佛后脑勺的头发,本人是看不见的,旁人却一目了然。

16、数理化语文英语全很好,音乐体育计算机都零分,连开机都不会,我还是一个优等生。但如果我音乐体育计算机好得让人发指,葡萄牙语说得跟母语似的,但是数学英语和化学全不及格,我也是个差生。

17、一个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居然还不知道自己以后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那真是教育的失败。

18、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的时候发现试卷上所有的题目都做过,就行了。

19、我在上学的时候,喜欢踢球。有人讽刺我说再踢也踢不到国家队,踢再好也好不过罗纳尔多,踢了有什么意思。不许踢了。

那么,如果你自己喜欢开车,我对你说,你再开也开不到麦克拉伦车队去,开再快也快不过舒马赫,开了有什么意思,驾照没收了。

20、恋爱的话很大程度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比如学校里觉得长得好看有面子,而办公室里觉得找个有钱的有面子一样,其实爱的都是面子。

21、在抗击“非典”的时候,有的航空公司推出了教师和医护人员机票打六折的优惠措施,这让人十分疑惑。感觉好像是护士不够用年轻女老师全上前线了。但是,我实在看不到老师除了教大家勤洗手以外有什么和“非典”扯上关系的。那我是清洁工坐飞机能不能打六折?

22、文章这个东西,在语句通顺,错别字不多到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好坏完全没有评判的标准。我随便拿一篇朱自清的文章交上去,没有一个老师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写作文好到有名家的水平了,并且照样会作出很多修改意见

23、有一年学校在交学费的时候强行多收取100元,理由是向家长的贷款,以用于教育建设,至于还款,不仅无期,而且无息。到最后反正被借钱的人谁都不知道这钱究竟建设了一个什么。

24、语文,“秘诀”有二:一是不看语文书;二是不看作文书。

25、我看书有我的原则,我不喜欢语文书、作文课,因为我仇恨这些东西赚人的钱又扼杀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我更喜欢王朔,这小子很聪明,而且很真诚。我的写作特点更像钱钟书的《围城》,因为我很欣赏他骂人骂得深刻又不露骨。

26、学生给我寄来一份试卷,里面有一道题是用我的文章作分析,问我的文章到底选自以下那个大赛:A: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B、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C:新概念首届全国作文大赛。你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是伟大!

27、我的小说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这就是生活。为什么一定要高于生活?

28、数学,我想我只要上到初二就够了。 一个人全面发展当然好,但可能越全面发展越是个庸才。说一个人学习高等数学是为了培养逻辑能力,我觉得逻辑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并不是培养出来的东西。古人不学高等数学,难道就没有逻辑能力吗?

29、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30、我想,时候差不多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们要到这里来演出和慰问了,我也该走了。

31、我是一块上海大金子,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

32、我很难概括自己的个性。我对那些模式化的人格尤为反感,我只是按我喜欢的做事而已。我不愿随大流,我是写不出那种“啊,我们光荣的大桥”一类的东西的。

33、休学后的安排胸有成竹,5月为《三重门》在上海作发行宣传,到同龄人中搞签名售书,暑假约几个同伴去西藏……岁末几个月把自己锁在家里,将一年体验付诸笔端。

34、紧张的人说话时的体现不是忘记内容,而是忘记过渡,全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两句毫无因果关系的句子居然能用“所以”串起来。

35、家庭就像一座山,双方都要拼命往上爬,而山顶只容一个人站住脚。说家像山,更重要的是一山难容二虎,一旦二虎相向,必须要恶斗以分轩轻。通常男人用学术之外的比如拳脚来解决争端,所以说,一个失败的女人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36、问题涉及到了钱上,爱的寿命就不同了。我常可以见到恶丑无比的男人拥着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

37、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在爱情上的爱情是短暂的,因为爱情本身是短暂的;而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是永远的,因为金钱是永远的。

38、 上海的美女走在街上向来目不斜视,高傲地只看前方,穿马路也不例外;上海的男人却大多目不正视,竭力搜索美女,脸上的肌肉已经被培训得可以不受大脑控制而独立行动,见到美女就会调出个笑,因为如此的关注,所以,在上海只听到车子撞老太婆,鲜闻有车子撞上美女。

39、城市好比女人,白天我们看见的只是大施粉黛的脸蛋,待到夜深时才可以见到她卸妆后的容颜。那才是最真实的。

40、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候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不上的。

——零下一度《头发》

41、痛恨一个人四年比喜欢一个人四年更加厉害。喜欢只是一种惯性,痛恨却需要不断地鞭策自己才行。

42、韩寒:“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

43、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44、 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

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珍贵的东西当然真贵,一个小时几十元,基本上与妓 女开的是一个价。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

—— 韩寒,《三重门》

45、 和女性争辩是不明智的。无论这个女性是不是明智。

46、 权力高于你尽全力捍卫的权利。

—— 韩寒,《三重门》

47、全国有名的迫害学生的源头。

—— 韩寒谈北京海淀区。

48、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

—— 韩寒,《通稿2003》,《诗歌的问题》

49、 只要不要脸,谁一天都能写几十首现代诗。

—— 韩寒,《通稿2003》,《诗歌的问题》

50、所谓压力大,学习苦,名额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钱有权的人,从没有说过教育有什么不好,因为这完全是他们所不能体会的东西。

—— 韩寒,《通稿2003》,《招生的问题》

51、我们主要到你们这里来学习,话是好听,但是你在学校里都干什么来着? —— 韩寒,《通稿2003》,《大学生的问题》

52、先人也很可怜,引用他们的很多话,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尊敬他们,而是凑巧他们和自己想的一样,利用一下这些话,去反驳或者批评一个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人罢了。

—— 韩寒,《通稿2003》,《语文的问题》

53、欠人钱和欠人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别人欠你一笔钱,拖着久久不还,你已经断然失望,这时,那人突然还钱了,你便会觉得那仿佛是身外之财,不是你的钱,然后挥霍花掉;但若是别人欠你一份情,也久久不还,待到那人还你情时,你会备加珍惜这情。

54、 ,对男子而言,最难过的事就是旅行途中二男一女这样内部永远团结不了、

55、 不漂亮的女孩子撒娇成功率其实比漂亮女孩子要高,因为漂亮女孩子撒娇时男的会忍不住要多看一会儿,再在心里表决是否值得;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 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56、骂人时最痛苦不过于别人用你的话来回骂你,分量也会猛增许多。

57、看来最保险的还是常备一只信鸽。

--韩寒评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手机网络。

58、这年头,杀了爹或者被爹杀了都不算新闻。

男学生以不知天高地厚想法幼稚盲目自大为主,女学生就不那么想法幼稚了,而且有一部分想法还很成熟。

--韩寒眼中的大学生。

59、 答非所问;没有一个问题能在二十句话内解决;不论什么东西最后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去,哪怕嫖娼之类的问题也是;喜欢打断别人话,不喜欢别人打断他的 话;对无论什么东西都要分成几个方面去说,哪怕说的是一个道理;在否定一样东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们回答问题回答到一半的时候问他们记不记得刚才的问 题是什么他们八成不记得了;偏胖;说话的时候手一定要挥舞;被逼到没辙的时候总拿自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作为比别人强的本钱,但不能解释像他这样的学术权威 为什么没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曾经被打倒;总结性的话都能在死掉的人写的书里找到。

--韩寒谈“专家”的特点。

60、他们的最大理想估计是文坛能变成一个敬老院。

--韩寒:“中国文学没有起色的很大原因是有这些做事说话极其不负责任但又装出一副很诲人不倦的样子的人长期占据文学评论的权威位置。”

61、越小的官就越喜欢滥用职权。

--中国人的毛病。

62、我们Chinese总不能拿英语互相问路到长城怎么走吧。

--韩寒认为,普及普通话比普及英语更重要。

63、闭上眼睛以为是在牛津,睁开眼一看是在天津。

--中国学校的早自习。

64、什么东西被神化以后下一步必然是说很多胡话。

65、开个小卖部还恨不得能上市呢。

--韩寒谈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

66、不可思议居然还有在花父母钱上学吃饭的二十几岁的人洋洋自得自己的综合能力。

--做一个谈话节目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站起来对韩寒说,可能你写东西的能力比我们强,但是你的综合能力是远远不如我们大学生的。

67、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

--韩寒:“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

68、爱国之心在看中国队踢世界杯或者中国使馆被炸时都在体现和培养,实在不会因为一个班级在烈日之下曝晒了几十小时而增加。

--韩寒谈中学军训。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陈丹青语录》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陈丹青 陈丹青经典语录 木心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陈丹青语录”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陈丹青语录"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lizhi/669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