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2015-08-18 14:14:33 编辑:ruan18650468816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标人 上册 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二、编排特点1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

  欢迎来到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本文为大家带来《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二)》,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认识线段

  二、编排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1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三、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l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描述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

  得出结论: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单位长度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使用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其实,还可以使用其它的单位长度,如曲别针、硬币等。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单位长度。不同的国家选用的单位长度也经常是不同的,如我国的寸、尺、丈,英国的英寸、英尺,国际通用的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做一做 P2

  (1)第1题,让学生估计每种蔬菜大约有多少个方格长。

  ◎让学生学会把物体的长短与测量标准的数量对应起来,能够量化地比较(一年级上册中在方格纸上比较各种物体的长短是一种渗透)。

  ◎让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尤其是离方格远的物体。

  ◎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难度不算太大。

  (2)第2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用一个测量标准去量一个物体长度的方法。

  ◎比例1中的测量方法稍难一些,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教材中选取削过的铅笔进行测量可能不太合适,应该用同一单位长度度量不同的物体,再比较它们的长度。

  (3)第3题,估计不同的文具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那么长。

  ◎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

  ◎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学生估计完以后,可以用实际的正方体量一量,看看估得准不准。

  l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向学生说明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教学时,要让学生拿出一把尺子观察一下,认识一下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大约是一厘米长。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如从1厘米量到6厘米,可能有的学生知道用6—1=5厘米,但也要引导学生避免看成6厘米。

  l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实际观察米尺

  ◎量身高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例如,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然后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去探索,教材上量绳子的活动只是提供一个范例。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做一做 P5

  使学生通过活动知道,量跳远距离是从起点量到落点的脚后跟的距离。

  2.线段

  认识线段

  以前: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修订教材就改过来了。

  (1)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2)让学生运用量长度的方法量出线段的长。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练习一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目,要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6题,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9题,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1小题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10题,利用人的视觉误差,让学生进行判断。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套教材和九义教材区别最明显的一点,教学时应注意体现。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背景: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进位、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二年级下册还将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编排特点

  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

  《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

  ◎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

  ◎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

  ◎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

  ◎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

  所以,计算内容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体现算法多样化。

  (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

  (2)连减 P27

  (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

  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具体编排

  1.两位数加两位数

  主题图

  (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

  (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不进位加

  例1

  (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

  (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

  (3)多种算法:小女孩直接运用学过的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小棒用一种形象的竖式形式摆出来,与竖式相对应,使学生很容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

  (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使学生看到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

  (6)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说一说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鼓励。虽然教材上是从个位加起的,但在不进位加中,从个位加起并没有显出其必要性来,如果学生觉得不一定要从个位加起,也没关系。

  “做一做” P9

  题目都是一年级下册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重点是解决竖式中的对位问题。

  例2

  (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

  (2)编排与例1一致。

  (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为以后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做准备。

  “做一做” P10

  与P9一致。

  进位加

  例3

  (1)整个编排方式与前面一致。

  (2)教学时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

  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

  “做一做” P12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二

  第6题,改错,重点是解决进位的问题。

  第7题,第一次出现复式统计表,为二年级下册正式教学复式统计表做准备。

  第8题,有几个采不走的蘑菇,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第9、10题,结合计算,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10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第2小题可以先让学生估算一下,再精确计算,最后再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所有情况都列出来,渗透组合的思想。第3小题要引导学生先判断出哪两样玩具要花的钱最少,并不需要计算,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地思考。

  2.两位数减两位数

  主题图

  (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现实情景,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从现实问题中引出来的,另一方面,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这个题材很新,与计算问题的结合也很自然。

  (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各个城市分别得了多少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进而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

  不退位减

  例1

  (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4)编排与不进位加一致。

  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

  (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

  与加法一致。

  “做一做” P19

  包括一些以前用口算就能计算的两位数减一位数,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的方法。

  练习三

  第2题,把90—80和90—8对照编排,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对位。

  第4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6题中的几种错误是学生经常犯的,如退位时十位上虽然点上圆点,但相减时没有减少1;不该退位时也退位了。

  第7题,要让学生在判断是否退位的情况下进行计算。

  第9题,连续退位减,渗透除法的思想。

  第10题,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知道找零问题用减法。

  第13题,让学生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开放性很大,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信息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解决

  例4

  (1)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是同一类问题,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

  (2)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3)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要求的数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4)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

  “做一做” P23

  (1)这是一个商店卖球的情景,给出3种球的价钱,并说明“每个球优惠8元”,也就是现在每种球的价钱比原来少8元,两个学生想足球、篮球多少元,实际上就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从下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看,这题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提的问题,几乎可包含百以内加减法的所有情况。如计算两个球相差多少元,两个球一共多少元等等。(现在的教材从表面看习题少了,但题量还是很大的,好些题都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练习四

  第1题,结合生活实际(题材源于北京什刹海的人工野鸭岛),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第4题,不需要精确计算,只需估算就行了,如果学生用笔算也可以,但要注意培养他们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

  第5题,结合生活实际,题材新,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应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第6题,渗透环境教育。

  第7题,人民币的计算,要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小玉攒的钱比字典的价格少3元。”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特点:

  (1)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

  例1、例2都是摘、运西瓜的事,且是有联系的,例2中的被减数是例1算出的和。

  (2)提供信息的方式略有不同。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既可以用连减,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在本套教材中,对于解决问题是用两步计算,还是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并没有太明确的区分,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例3:数据标在图中,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练习五

  第3题,可以改变三个加数的位置,增加计算的训练量。

  加减法估算

  《课标》:“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前面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只要求用语言叙述估算的过程。

  1.例4

  (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

  (2)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两步都用估算;一步估算,一步精确计算)

  (3)估算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即使估算的结果相同,估算的过程也可能不同。

  2.练习六

  第1题,31+52、38+39更能体现估算策略要因题而宜。

  第2题,开放性更大,因为20多枝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数。

  “生活中的数”主要是培养数感,估计意识。

  整理和复习

  1.计算:重点是复习加减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异同点。

  2.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

  3.练习七

  第6题,“10年以后”既可以看作多余条件,也可以利用它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理解“恒量”的概念可能会有困难。

  五、教学建议

  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

  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在每一种计算里面(如估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计算策略。

  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一、 目的:

  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理解,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发展测量技能。

  3.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测量结果要求学生记录下来。)

  4.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二、特点

  1.活动性:整个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进行,需要准备的东西也不是很多。

  2.开放性: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由学生自己而定,测量的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而定。

  3.合作性:许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让学生在活动采取合作的方式,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活动。

  以上就是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相关热词搜索:标人 上册 教材

1、上册 教学设计 新人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2 页的例1、例2 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8-15)

2、上册 人教 语文《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声色兼美。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015-08-15)

3、上册 人教 语文《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声色兼美。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015-10-20)

4、初二历史上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提纲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基础练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初二历史上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提纲(2016-01-11)

5、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陈涉世家》教学实录(含点评及反思)(共2篇)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陈涉世家》(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陈涉世家》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文所选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陈涉世家》教学实录(含点评及反思)(2016-07-14)

6、教材 教学 知识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角,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初步认识角就达到教学目标了,但是作为教师就不能停留在角的初步认识水平,要想把“角的知识”正确地传递给学生,教师就必须站“角的认识”知识、教材分析和教学处理(2015-08-17)

7、文档大全 > :学转促对照检查材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问题首先是思想认识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转促对照检查材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学转促对照检查材料在这次“改作风、抓落实、促[以案促改对照检查材料]学转促对照检查材料(2019-03-14)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353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