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思想汇报 > 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2016-07-11 13:50:18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吆喝教学反思(共6篇)《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吆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 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 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吆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一篇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教学方法】

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吆喝教学反思】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旧时生意人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如:卖豆腐的,收破烂的等

3.多媒体课件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模仿自己搜集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吆喝教学反思】

2.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3.作者作品简介及处理课后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学生默读,自我思索)

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 多而且杂, 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多媒体播放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2.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从文中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自主探讨)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要点:因为各种的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要写其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2.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

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3.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落实情感目标)

要点: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力。

4.括号里的句子或词语有什么用?

要点:里面的句子、词语是解释前面的方言或起补充说明的,如:“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这里是解释;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这里是补充说明,方便了读者对课

文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的品味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五、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2.记录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

3.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六、板书设计

18 吆喝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不绝 馄饨喂——开锅

京味京韵

硬面——饽饽魅力无穷

吆喝声介绍行好的——老爷——太太(哎地方文化

卤煮喂,炸豆腐哟

葫芦儿——冰塔儿

教学反思:

以往总为了赶课,不自觉的就急于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我,这样每一课的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质依然停留在原地,没有丝毫进展。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堂上我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这一节课围绕两个学习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叫四名学生说出思考结果,结果各种各样,虽然没有标准正确答案,但我觉得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接着,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的习惯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循序渐进。

这节课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向教学能手学习,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上去。

吆喝教案设计及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二篇

【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们小组对于《吆喝》的设计理念是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充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能力目标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3. 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 【教学方法】

1. 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包括录音、视频、音频等,课上作为学习成果拓展演示。 2. 情景教学法;

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

【课前准备】

【吆喝教学反思】

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录音材料;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后拓展演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导入。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广告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播放“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介绍作者: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

1.通过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1)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

(2)文中有很多承接性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3)通过这些承接性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着重分析文章第三部分,体会吆喝这一广告艺术:

文章第三部分从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吆喝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的吆喝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吆喝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三、研读与赏析:

1.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1) 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吆喝,说明原因。(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2) 播放吆喝声录音,指名猜测其内容。

(《卖西瓜》、《硬面饽饽》、《烤白薯》、《冰糖葫芦》)

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

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2、体会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吆喝人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2) 分析文章第六段,感受吆喝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3、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 (1)品味语言,归纳作品语言特色:

a.通过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归纳出吆喝语言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

b.通过比较,归纳语言特点:

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2)通过语言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

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 四、提升品味:

播放教师、学生收集到的课文“吆喝”以外的吆喝的视频、音频,播放学生“吆喝”的录音材料,使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提升品位。 五、作业:

建立一个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博客,把所收集到的视频、音频放在博客上,老师学生自由留言、讨论,为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出一点力。 六、板书

吆喝的主要内容 吆喝的音韵节奏 吆喝的作用

七、反思

学习萧乾《吆喝》一课,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理解“吆喝”的文化底蕴,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威化的理解1、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范文之教学反思:《吆喝》教学反思。课堂上我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阅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一节课围绕以上两个学习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结果各种各样,但我觉得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然后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的能力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3、体味“吆喝”的魅力,我让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学生尽兴发挥,场面热烈。在让他们展现收集本土吆喝。

吆喝

2015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三篇

反思一: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是新课标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思,引人体味生活中的蕴含的浓郁的情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生活体味生活。

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先采用录音播放相声,激起学生对吆喝的关注,把学生带到课堂的问真实环境中去,继而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同时运用多媒体这种手段,即加大了课堂容量,又使文字图像相补充,相得益彰,启发学生联想,更深刻的体会了作者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在问题设计中,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我设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上,在拓展延伸和作业设计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能够摸得着、看得见。

这堂课虽然获得了一点成功,但仍存在着学多疏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由于学生预习不到位,存在胆怯心理,课堂上比较拘谨,气氛不够活跃。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者对学情的分析不够到位。

反思二:吆喝教学反思

语文的知识广阔无边,想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钻研教法。如何让学生喜欢听课,如何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学好课文,并在此基础上能力有所提高,视野得到拓宽,这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一堂课的开头导入很重要。作文好的开头被称为“凤头”,其实一堂课的开头也应是“凤头”,即要能够吸引住学生进入境界。开课不是为了热闹好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础之上再跃出文本。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要有深度,还要多朗读。一堂课承载的东西不能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课也只能是蜻蜓点水,很肤浅。

课堂中要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形式要多样。这样不仅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保持兴趣的时间也会加长,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评价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课既然有凤头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东西不能太多,而且这个内容应该是为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

这节课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向教学能手学习,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上去。

反思三:吆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所选的是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作品《吆喝》,选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俗文化”一单元中。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情况谈谈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第四单元中提示指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很显然,这一单元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进而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1、理解“吆喝”这种民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2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文化的理解。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为极富京韵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的乐曲中观看老北京胡同及老北京人生活的场景图片,渲染一种浓浓的京韵文化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跟随我的思路走进课堂,事实证明这一导课的方法还是成功的。

为了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由市井胡同中的吆喝上升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境界,我在提问时候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如最简单的“文中提到哪些叫卖物品?有哪些吆喝?”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这些吆喝反映了老北京人怎样的一中人生境界?”再到“我们白山以及吉林、东北地区有哪些民俗文化?反应了我们东北人的哪一种品格和精神?”使学生始终能够跟上我的思路,一步一步的理解了一种浅表的现象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

《吆喝》这篇文章很适于朗读,并适于口头表演,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和表演能力好材料,为了利用好这一材料也为了对课文更深入的理解,我先引导品味吆喝词,再引导学生学习吆喝调,在学生表演前,我先抛砖引玉起个头,这样就是学生会“吆喝”敢“吆喝”,并大胆有声有调的“吆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当中学习。

【吆喝教学反思】

纵观这一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的不足。如: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实,我们当地也有许多富有特色的吆喝声,完全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学一学我们当地的吆喝声,但由于自己课前考虑不足,忽视了这样有价值的锻炼学生的机会。还有课后学生的练笔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引导不够而造成的,所以还应加强写作方面的指导。

总之,上一节公开课,对于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备课、试讲、还是试讲后的重新调整,都使得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理解都更加深入了,这对于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反思四:吆喝教学反思

我曾在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充分体现“课标”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首先感受情景,熟悉课文,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其次触摸吆喝里的生活,研究吆喝里的学问:1、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入手写“吆喝”的?2、作者最喜欢的吆喝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4、他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

2015合理存款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四篇

合理存款教学反思一:

理存款活动课教学是为了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知识后,培养起其投资意识.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合理存款教学反思二:

《合理存款》这一内容是在完成了第五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吆喝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始终围绕着“我准备给儿子存1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这一主题,“怎样存款收益最大”这一问题在设计。在解决问题时,提示学生要从已有知识或身边的信息中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如: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等。最后根据收集的信息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并最后收益。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根据调查的知识和已有的储蓄知识,自我探索合理的储蓄方式,令人惊喜的是,在学生大量调查研究后,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学以致用,提出了各种储蓄方案。这样,学生不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且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这节活动课,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使每个学生通过实践,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树立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合理存款教学反思三:

本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人人参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多种感官参与,在活动中领悟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数学活动课的活动目的之一。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感到学习的辛苦。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创造,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合理存款教学反思四:

本节课以调查与收集信息的活动主线,处理信息而解决合理存款问题为主要问题。

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收集关于储蓄的相关材料,鼓励利用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在课堂教学时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利息、存款期限、本金用处等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制定最合理的方案。学生探讨的方法很多,让大多数学生在此活动中都能体会到不用考虑要交利息税的存款方式。而进一步探讨活动又使学生明白根据本人的实际需要来让存款合理化,如教育储蓄的支取手续麻烦,国债的利息高,但存款过长等一些限制。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让存款合理收益,就是最好的合理存款。整个教学活动层次清晰,目的明确,教学效果较好,自始自终都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体会合理存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好处。学生也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学、收集信息、估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让学生体验到本金用途的重要性。

合理存款教学反思五:

我在新秀杯大赛课上的公开课是《合理存款》。它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在选课初期,是否要选一节综合实践课我想了很久。数学综合实践课一向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而对于教师来说确是相对难以处理的,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而是一种集综合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于一身的课,处理不好就变成了一堂普通意义的综合实践课。但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新的数学课程中应该有让学生“用数学”的内容,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是我选择这个课型的第一个原因,也算是对我自身的一种挑战吧。第二,选择合理存款这个内容,在今年,也有它特殊地意义。大家都知道,在今年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已是央行今年第五次加息。它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也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小学生也应该多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关心国家大事,不应该一心只读圣贤书。第三,存款种类中的教育存款和学生的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学生合理地理财、从小培养他们的理财意识都很有帮助。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月光族”、“啃老族”的社会问题,我觉得数学学科也肩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于是我选择了这节综合实践课。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教学本质决定了“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切不可在课堂教学中独揽课堂、过多限制、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突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一)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主动的学习需求。

本课开始,我放了一段家访的录像:创设了妈妈要为儿子存一万元钱,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可是不知道如何存,收益能最大的情境。这个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家长为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

(二)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

在实践活动准备阶段,我首先请学生收集信息,课上汇报,并在明确问题后,总结需要用到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可以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

(三)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合作交流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学习方式。根据学生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计算较为复杂,可行方案较多,在小组合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让同学们在合作中共同解决,也让同学们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和成功的体验。

在“活动总结”阶段汇报活动成果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实践活动的收获:怎样设计才能使自己的存款得到最大的收益。从学生列出的可行的方案中选到收益最大,即最优化方案——教育存款。也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合作交流不但解决了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那些不懂的问题,同时也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有机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合作中,巩固了百分数和利率的相关知识,并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并从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验到了学习乐趣及自信与成功。

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在设计环节,安排了如果你有“一万元”你打算如何投资。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并且介绍了香港首富李嘉诚,通过对他事迹的介绍,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老师和社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所做的种种努力。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月光族”、“啃老族”的问题的出现,使得本堂课的教学又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小结处渗透了要合理理财投资,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然后回报父母、祖国的感恩思想,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提高。

三、不足及改进措施。

1、在课前搜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很单一,有的甚至不准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想办法阔宽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

2、学生在选择方案上比较盲目,没有经过小组的有效讨论。改进措施是:以后我会对学生的小组交流提出更明确的活动目的,保证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2015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五篇

第1篇: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

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和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让他们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自主参与,达到理解课文,体会感情的目的。本节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了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思考、谈感受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运用多媒体图像、配乐朗读创设了小镇早晨安静美和热闹美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想像、朗读等学习活动,体会小镇早晨带给人们的宁静和热闹,感受作者对小镇早晨的赞美之情。

2.运用各种方式切入朗读,感悟语文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及时切入朗读,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教学中我通过问题,从哪里看出小镇早晨的安静呢?为什么?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切入朗读;通过图像、配乐朗读,激发想像,切入朗读;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切入朗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充分感受小镇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美。

3.调动生活体验,感悟语文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迁移到本文的学习中来,使他们学习兴趣更浓,对课文理解更深。本文教学在学生学习“船驶远了,但船工哼的小调,还在河上轻轻荡漾”一句话就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到越能听到细小的声音越安静的道理。从开始的揭示课题,到最后的拓展延伸,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变化大,让你觉得很美,都试图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及时迁移,使他们对小镇早晨的美理解得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厚。

当然,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本课的教学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应尽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自主读书的时间应再多些。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究、寻找新理念与语文特点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2篇: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如何上让孩子喜欢的语文课?这个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上学期的一段时间课上得比较沉闷,不经意间,孩子们对语文课的感叹传来,那段时间觉得特羞愧,特失败,常常对学生有一种负罪感,我该如何改进我的课堂?

新学期,新开始,我开始尝试着立足课文,运用各种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先爱上语文,再爱上语文课!在《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教学中,生字词过关,句子读通顺,整体感知小镇的三个特点,渗透总分总结构方式,孩子们的投入度很大。于是,在今天的第二课时教学中,除了教师语言的锤炼,我还尝试着运用一些新方法:看图感知,自选音乐配乐读,自己当导演拍片。孩子们兴趣很大,都能够解读课文,从书上找到词语、句子作为理由。

但是,上课下来,热闹之后,留给我的思考也很多。处理安静这个段,没能体现多形式的朗读指导,应该更多让学生去读,去悟!处理热闹这一段,设疑问导演,从路不宽,到人很多,再到卖的蔬菜,文本用得还不错。不过,吆喝这个环节就没有更好地立足文本,如果先用书上资源,那么多小动物啊,蔬菜啊,土特产啊,尽量说,用形容词说,再吆喝,扣文本就会更紧密了。

前面的路还很长,继续加油吧我!

第3篇: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江南水乡小镇——桃源,早晨安静、热闹、忙碌的景象,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小镇新貌的赞扬。学习本课,重点在于了解江南水乡小镇早晨特有的美景以及小镇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的学生身处北方,绝大多数学生从没有去过江南,没有去过苏杭一带的水乡小镇,对书上的内容没有感性的认识。为此,我从网上找来江南水乡小镇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上优美的乐曲,把学生带入美丽、安静的江南水乡小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文章的三段写法相同,都是总分段式。我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二自然段的教学,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方法,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下面的学习。第三段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第四段采用自学的方法。运用抓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提出让学生“划出描写小镇早晨安静的语句”随即抓住关键词语如:淡淡,银鳞,静静,停满,悄悄…….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配以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出小镇的安静之美。

本课教学,学生在品读课文中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有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声朗读课文,越读越有滋味”。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一些朗读技巧。

第4篇: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上完了研究课。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与自己预想的相差甚远。课下自己也在积极的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最初的想法是自己的预设不够充分,在学生品词析句的时候,武断地认为孩子一定会先找出直接进行静态描写的这一段话中的前两句话。所有的设计,都按这样的设想进行,就一定会万无一失。可是恰恰在课堂上,学生先找出了比较难发现的,课文中以动写静的句子。这样的变化让我措不及手。在上课的过程中,从这一开始便自乱了阵脚,自己的教学设计被打乱,教学节奏被破坏,最终导致,我几乎一节课都在想:这个部分我怎么能够迁移到我之前的设计中。一节老师没有完全融入学生的课,最终留下了诸多遗憾!

静下心来仔细回味,其实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预设的是否充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以一已之力,去预设30个孩子的课堂状况,有太多的情况无法预料、不可预知。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特别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句过渡的语言。尽自己所能的去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然后从这种预设的可能,想出应对的办法,以保证自己接下来的环节顺利进行。然而当意外发生时,教学节奏就会被打乱,教者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2015合欢树教学反思
吆喝教学反思 第六篇

第1篇:合欢树教学反思

接到要到二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第2篇: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宜的教学内容需要由文章体式来确定,恰当的教学环节应当从学生的阅读起点展开,这是王荣生教授界定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那么《合欢树》从体式来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学习内容。从学生的阅读起点——他们的理解和困惑来展开文章,设置四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活动,使他们深入细致的研读文本,从“文”中体验“情”,步步深入,“经由思抵达诗”,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提升,并使这种体验和感受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抒发出来。同时我对这堂课的设计还遵从了周慧娟老师对阅读教学课堂的指导思想:在一个方面深挖细嚼,寻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当然,我还参阅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实录,从中汲取了很多的启发。特别借鉴的是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教学思想和他《合欢树》的教学实录。

本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概括为:基于文本,经由方法,归于情感,达成思想。

对于一堂课,大家习惯于讨论“怎么教”,我们往往在评课的时候问,讲的怎么样?其实从主体性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真正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一堂课,我们应该问的是“这堂课学的怎么样?”。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的的多。并且,教什么往往决定了怎么教。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展示课,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评教者,反复琢磨的是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模式。新课改后,又增加了“教学理念”,但教学理念又被片面理解为教学方法。主张平等对话、体验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没有错,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错。关键是怎么样才算落实了这种理念。一个教师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学设计,看他的教学内容,而不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外在基本素质,我不是说上述基本素质不重要,我想说的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他能把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稀里糊涂,缺乏专业标准。这导致了即使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教授不同的内容,传递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一篇具体的课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哪些是最合宜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如何据此确定教学目标?一节课之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乃至整个语文课程构成何种关系?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构成何种关系?这种追问,将会使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本体性知识,并真正理解课程的意义。一旦完成了这种转变,为观赏表演而进行的公开课,意义就消失了。

基于对课程问题的这种认识,我对《合欢树》做了以上的设计,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这样做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问题无法预设,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就这堂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对母亲的那种怀念、热爱、遗憾、愧疚的复杂情感。课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虽然课堂上没有表面繁荣的热烈场面,但学生的思维是每时每刻都在快速运转的,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同样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没有把这堂课定位于一般的展示汇报课,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态课,来重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极力驱除课堂表面的繁华而追求学生思维的波滚浪涌是我想要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理念和设计应该说是基于对语文课程的科学理解,但作为一堂“被展示”的课,可能缺少了几许观赏性。缘此,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学情的预设不够。放手让学生质疑无疑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上课之初,我认为二高的学生能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可能增加上课的深度,最终促成整堂课的质量提升。但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细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预设,以至于造成一些琐细问题没有得到落实。

第二、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讲课之前没有和学生见面,没有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普遍没有认真预习课文,以致于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础。在课堂上没有呈现出热烈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我认为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贯彻的还不是十分透彻,看到学生回答问题不理想,就急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呈献给学生,课堂的开放性没有达到应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思维。

第四、课堂设计流程稍显单调,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环节占了整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这一环节的主要做法尚停留于“生谈师说”阶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动笔,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

反思整堂课,个人认为给我的教训还是很深刻的,由于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新理念,只是对新课程有些肤浅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应手的加以娴熟的运用。问题是前进的先导,语文课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对我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近十余天来,我一直在努力反思,并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认真的规划。

20XX年我忙碌异常,也收获颇丰,在《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山西教育》、《教育时报》等专业报刊发表2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同样也对自己的这堂课踌躇满志,满心希望通过这堂课给我的20XX年做一个满意的收束,但20XX年岁末的这堂课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堂课可能比我一年中所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对我更加有意义。新的学期里,我会通过网络、书籍、请教专家和学科教研员等各种途径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两天我从网上订购了王荣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新的学期,我要迈开自己的真正专业成长的步伐。做一个专业的教育者,从做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开始。

第3篇:合欢树教学反思

《合欢树》这篇文章是高一新教材下半学期《短文两篇》中的其中之一。另一篇文章是《记住我》,英国作家泰斯特的作品。在选课的时候,我顾忌到是公开课的缘故,所以主观上希望短文整教,力求一堂课完成。于是着眼于此文,而因为性格的原因,个体情感上比较容易回避《记住我》的阴沉,而主动投入《合欢树》的温情,所以就有了今天的这一堂课。

细想起来,选择《合欢树》的主要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它打动人。但问题也同时产生,越是感性的东西,越难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诠释、解读和把握。其实母爱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感受;感恩、珍惜也是不用教的,它只需要提醒,那么我究竟要教什么?但是我想既然已经决定了,改变不是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我不但要教,而且要游刃有余地教。于是我就借着《合欢树》这件煽情的外衣,讲述文学作品欣赏的方法和角度,时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时而拉远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无论如何都围绕在“合欢树”的周围,回到了语文的本分上。

当然在准备这堂课的同时,我考虑的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上好《合欢树》;如何把《合欢树》上成好的公开课;如何把《合欢树》上成是“有效课堂教学”课题下的好的公开课……想的东西太多,反而无所适从,放不开手脚。有时我想,从很多的目的出发,让语文课承载太多的使命和功能不是不可以,但未必就是成功与有效的语文课堂。总于有一天,当我抛开所有的杂念,静静地自我诵读《合欢树》时,我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真正属于语文的感觉,属于《合欢树》的感觉。我常记得我父母那个时代有一句话: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们中国人始终以不变应万变。我不恰当地化用它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中,这个“不变”就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从文本出发。

“从学生自身出发”——课堂的导入。当然这个导入如果说还有可取之处的话,要感谢三附中的“有效德育”,是他们的工作给了我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

“从文本出发”——8分钟的教师全文配乐朗读。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的。在一个40分钟的课堂中,花8分钟实时间读一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大的冒险。读得不好,是彻底得无效;读得动情投入,那么怎么把学生的情绪拉回来。如果让此时课堂跟着感觉走,设计“请你谈谈你的母亲”或者是“母亲对你的爱”、“你应该怎样去感恩”……那么这样的课堂还是不是语文的课堂;还是不是《合欢树》的课堂?我想这样的课堂再精彩也只是一次借着《合欢树》导入的主题班会。

那么怎么把已经“泛滥”的情感来回到语文,我想还是要 “从文本出发”——找人物。文学即人学。不树立优秀人物形象的作品不是好的作品;同样不解读人物形象的课堂也不是好的课堂。从“完美不是真正的美”的角度,让学生发现人物,发现史铁生笔下的一个真实的,伟大的母亲。再由文学审美的技巧推出“合欢树”的丰富意蕴,感受文章的巧妙构思与布局。并且在题型设计上,以“开放性的选择题”这一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的容量。文学不是科学,它真正的精彩不在于一堂课结束后给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留给孩子们更多的回味与思考。于是我在课堂的结束时,播放了满文军的《懂你》,再次以情感收尾,留有回味。

当然课堂还是有诸多的遗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来得及重点点到史铁生朴实的写作风格。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尚巧,但在文风上却要去“巧”。《红楼梦》中有一句:花至淡时始知艳,说得也就是这一点。而对于如今学生高考应试作文中不断地模仿、追求、崇尚华丽的文风这一现象,也有一定地正面指导作用,课堂的“有效性”我想在这里也是一种“从大处、从远处”着眼的落实。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走在这条教学的“不归路”上。


吆喝教学反思相关热词搜索:鄂教版吆喝教学反思 吆喝课后反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吆喝教学反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吆喝教学反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wendang/sixianghuibao/4754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