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升初 > 小升初考试信息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2016-01-09 08:52: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案例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一: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一)》教学案例

【课例背景】

导学课堂以“导、学、练”为核心要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其课堂形式是以游戏、生活情境导出问题、导入新课,达到激趣煽情、明确主题的目的;以问题或活动组织自学,并用自学提示给予方法、方向引导,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方式展开探究,解开疑惑;以紧扣教学目标的练习检测学习效果、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以具有拓展性、延伸性的问题或练习将探究学习引向延伸。在课内教学活动中,我将导学课堂用于数学课堂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数学课堂成为活动的课堂、思维的课堂,现以《确定位置》为例呈现我的研究与思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0页。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认识了简单的路线,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此课的学习安排在第二学段,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今后学习坐标、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是一节探索活动课。

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确定位置的问题,四年级学生对这一类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在表示方式都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探寻统一、正确的方法表示位置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做操要按顺序排队;看电影时找座位;开家长会时,将自己的座位信息告诉家长,方便家长找到座位等都要有正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因此,教学确定位置这节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为后期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方法储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数对”的表示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活动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

主体。

活动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快乐地学习数学。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座号卡片,方格纸。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认识同学,产生疑惑。听课的老师想认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们,老师来推荐一个同学,是哪个就请站起来让老师们认识一下:这个同学的位置在第3组,他是谁呢?(怎么没有同学站起来呢?看来老师说的位置不确定)这个同学的位置在第4位,是谁该知道了吧!

引发问题,揭示课题。怎没还是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呢?到底怎样表示才能确定他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老师推荐认识同学,学生很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到底是哪个同学,抓住学生这一心理,以便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课堂中来,同时,老师故弄玄虚,不说完条件,让学生猜不出来,形成矛盾冲突,产生疑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身到心都走进课堂。

二、活动导学,探究新知(一)引导学习——认识数对看一看:出示班级座位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找一找:在座位图上找到小青的位置。

做一做:把小青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说一说:展示自己的表示方法。

议一议:引出数对。

学一学:认识数对。

设计意图:认识数对时安排了“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学一学”活动,主要是想丰富表象,让学生去充分的感知,从而明白数对的产生、数对的重要,增强学生对数对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语言激励,引入自学——“数对表示什么意思?具体位置怎样用数对来表示?”我们自己来研究它!有信心吗?

问题提示,指导自学——出示自学提示,理解学习要求。

汇报交流,深化自学——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生总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可是,很多时候的自学往往是盲目的,这里,设疑引入自学主要是想激励学生探究欲望,设计自学提示,目的在于自学方式、方法上引导,在汇报中导学导疑,主要是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探究学习——提炼数对、导出坐标图,并用数对说说图中同学的位置。 出示本班座位图,数对点名说位置。

出示问题,组织讨论。

展示汇报,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数对,但只是形象上的,表面上的理解,并没有完全形成数学知识,在此,利用课件提炼出坐标图,并让学生坐标图上用数对说位置,将学生表象上获得的知识提升为数学知识,同时,利用班级座位坐标图引发问题展开讨论,将数学学习进一步升华。

三、情境导练,知识应用。独立完成课本81页第一题、第二题,用数对向

老师们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导练环节主要是检测巩固知识,课本中的两道题既有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也有根据数对找位置的,既有说的、写的,还有画的,能起到检测巩固的作用,“用数对介绍自己”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与开课情境首尾相应。

四、知识拓展,总结提升、用课件展示课本中的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将数对应用延伸、说一说,你觉得数对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知识是死的,但知识的获取方式、方法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范围是广阔的。以知识拓展为话题结束课堂,对学生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教学实录】

片段一(游戏活跃气氛):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全班齐呼:喜欢(情绪高涨)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听口令做动作”游戏(同时交待游戏规则)师:请第二组的同学站起来!第二组的和第七组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学生都愣住了。

师:怎么站起来两个组呢?(故意制造疑惑,让学生明白要规定一个顺序)生:没有规定哪个组是第一组„„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第五位的同学站起来拍拍手(第五位的同站起来拍手欢迎),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向老师们问声好!(第四组站起来说:老师,您好!)„„片段二(导出问题):

师:同学们这么积极,老师们也想认识大家啦,我先给他满推荐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在第三组,请站起来老师们认识一下。

学生们都望着第三组,可是没人站起来。

师:怎么不站起来?看来老师推荐的方式不行,再听好!这位同学在第四位,唉!怎么还是不知道是哪位呢?

师:对老师推荐同学的方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在第三组,想站起来,但是,又不只我一个,就没站起来。 生2:我觉得位置不具体,不能确定是哪个。

师:怎没还是不知道是哪个同学呢?到底怎样表示才能确定他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带着问题,引入新课)片段三(交流导疑): 学生在黑板展示表示小青的位置(有的是用“第三组第二位”;有的是画图;有的是描述小青左右的人;有的写出了数对)。

师: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看法?

生1:我喜欢“第三组第二位”,可以照着去找。

生2:我喜欢画图的方法,可以像地图一样查找,生3:我喜欢(3,2)的方法,写起来简单。

„„师:表示位置要是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就好了,其实,在数学上表示位置就是用数对表示,我们来认识一下数对,好不好?看看是怎样写的生:括号里面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

师:他观察的真仔细,你们知道怎么读吗?生1:括号3、2再括号,生2:中间是逗号,说明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一步一步探明数对的读写方法。 片段四(探索发现):

师:同学们会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如果我把座位图去掉,你还会表示吗?(课

件把演示去掉座位图,留下坐标图)学生一一回答了小花、小平、小军的位置,接着课件出示本班座位坐标图。

师:快速用数对说出图上点的位置,第三组接龙说了第三组上个点的数对,第六位同学接龙说了第六位上点的数对。接着课件出示思考问题: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小组讨论。师:下面我们来汇报展示第一小组代表:竖着的数对都有三,横着的数对都有六。第四小组代表:竖着的数对前面那个数字是三,横着的数对后面哪个数字是六。

第七小组代表:我发现第三组就与数字三有关,第六位就与数字六有关。 第五小组代表:第三组的数对都是三和几,第六位都是几和六„„在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出:第几列数对第一个数就是几,第几行数对后一个数就是几。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思维型、活动式的课堂。在对《确定位置

(一)》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学课堂的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让学生矛盾冲突中产生疑惑,提出问题;在活动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深入思考,探索发现;在总结提问中拓展知识,走向延伸,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课堂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探究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都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和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导入问题要产生疑惑、引发思考。导学课堂新课导入是一个萌发问题的环节,教师的提问不仅仅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产生前提和背景,要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或活动自主发现、自由生成。比如,本节课教学中,我以课堂现场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向听课老师问好”和“推荐同学”活动,活动中我只提了“你对刚才老师推荐同学有什么看法”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便活跃开来,在师生、生生你一言中我一语自然而然生成了“怎样确定位置?,怎样表示位置?”等研究问题。这样,把学生置于活动中提问、生问,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也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导学问题要指明方向、引导方法。导学课堂中的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处于起步阶段,往往是方向不明、方法不清,这时教师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问或问题恰当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确定位置(一)》的教学中,“活动导学、探究新知”环节我就提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小青的位置?”和“有没有简洁统一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导出数对、认识数对,问题虽简单,但学生的思维走向数对的认识,并生成新问题“数对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这时,我用问题提示,引导自学“1.说一说:数对(3,2)表示那个同学的位置,3表示什么意思?2表示什么意思?;2.填一填:把课本80也中的说一说1、2小题填在书上;3.想一想:看看自己班上的作为,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用这样的提问引导自学,能让学生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去做、去说、去想,收到自主学习应有的效果。

导疑提问要点拨知识、启迪思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学课堂中的导疑就是引导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解开疑惑、形成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穿插于学生的交流之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教师的提问要在学生思考为难时启发,引导学生将探究深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比如,课堂中学生完成了找本班作为坐标图上第三组一些同学的数对和第六位一些同学的数对后,教师提问:“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学生观察、谈论后汇

报,总只围绕数字做思考,找出相同的数字,不能从行和列去思考、总结规律,这时,我以“竖着看数对、横着看看数对,看有什么发现?”,经这一提问的点拨,学生的思维有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围绕主题说发现,直至解开心中的疑惑。 数学课堂中,提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问题是课堂的思维灵魂。导学课堂用问题导学将学生置于问题探究的活动之中,是建构思维型、活动式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元角分优秀教学案例

《元、角、分与小数》:《森林旅游》

【教学目标】

1. 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 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农村,家庭环境较差,购物的生活经验不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

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三: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旅游费用》教学案例

刘淑芬 2014.10.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8-60页《旅游费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中生成问题

1、师:我们的祖国富饶美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在陕西省眉县就有风景秀丽的太白山,今天,老师给给大家带来一些太白山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师问:你们觉得美不美啊?

3、师谈话: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现在去太白山旅游购买门票有两种优惠活动。[课件出示两种优惠方案]大家一起读一遍

A:太白山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太白山一日游 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师:B方案中“团体5人以上(含5人)”是什么意思啊?

4、师问: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去太白山旅游的方案,我们需要考虑那些问题呢?

5、学生思考后汇报,提出问题:

(1)一共几个人?

(2)选择哪个方案?

(3)怎样最省钱?

6、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7、你设计的方案中共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8、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和学生解决少于5人的选择方案问题,并据学生的汇报梳理板书学生5人或多于5人的想法想法(共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

【案例简析】在创设情境中生成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中,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首先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随机解决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把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探究的内容,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挑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高速运转,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

1、选择大人多、小孩少的方案,共同尝试解决。(多于5人,选B方案)

(1)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应该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为什么?

(2)学生汇报各自的思路和结果,教师随机引导:先计算每种方案需要的钱,再比较。

2、选择小孩多、大人少的方案,共同尝试解决。(多于5人,选A方案)

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计算比较法

4、比较两个问题的结论,提问:你觉得A方案省钱还是B方案省钱?

5、学生谈想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

6、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P58“试一试”

7、教师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组织全班同学租车去太白山旅游的方案,要求每位同学有一位家长陪同,我们一共有多少人啊?

8、现在有两种车可以选择,租车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问题?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1)能不能有的人没有座位?

(2)每辆车上正好坐满,最好没有空位

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设计一个租车方案

9、学生尝试自己设计方案,要租几辆大客车,几辆小客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10、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

11、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12、学生思考,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出列表法的表格

13、学生用教师课前发放的表格解决问题

14、小结归纳:列表法

【案例简析】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操作有两个关键性的条件,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二是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及时恰当的引导。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就达不到探究活动的预期目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恰当的予以引导,就会使探究活动停滞不前,甚至影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法。本节课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自主验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灵活选择不同的探究形式。每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四: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北师大版)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陆海燕

教学内容:第56~61页两道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你知道吗” 目标预设: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幅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想欣赏一下吗?(多媒体显示图画)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啊?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这些建筑物是多么的奇妙美丽,在建筑上都采用了对称的构造方法,因此它们具有一种美------对称美(板书:对称)

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事物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学生举例)

师: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对称的事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媒体演示)

师: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又有何特征呢?(出示平面图)大家想研究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请各小组取出1号信封中的材料,自由开展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探索,老师巡视。)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是如何发现的?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图形对折后,上下或左右两部分大小、形状一样,叫完全重合(板书),中间的折线是一根轴,有谁知道它们的名称? 生:叫轴对称图形。

师:真棒,和数学家想的一模一样。

( 板书: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以前已学过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在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师:(出示9个平面图形的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谁是轴对称图形?

师:想个办法验证你的想法,好吗?

(学生活动)

师:大家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真聪明。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了清楚的认识,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生活中再去寻找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这里有六个方面的图形1、国旗图案2、英文字母3、汉字4、阿拉伯数字5、交通标志你想研究哪一方面呢?先考虑一下?请大家按自己的兴趣到临时小组里去研究吧,请各组派一名代表作好记录,并派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分组活动)

交流反馈;媒体演示。

三、动手动脑,创作收获

师:老师想为大家露一手,请同学们看仔细了,猜猜看,老师剪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怎么知道的? 有道理吧?你们怎么想?

师:那么你想自己来创作一个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吗?

师:让我们进入创作室,考虑:做什么、怎么做,该用什么工具。

(学生活动)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把作品展示出来,谁来说说自己的创作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啊,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创作出了一个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四、总结谈话,欣赏延伸。

1、谈谈收获

2、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媒体演示)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陆海燕

著名哲学家赵鑫珊曾讲过:“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在课堂上随时向学生提出数理学科的美,因为那是一种点金术。”在教学中,深挖教材美的因素,就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数形结合,动态展示,学生感知“外在”美。

所谓“外在美”就是通过学生的眼睛丰富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数的美、形的美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受和发现美。在这节课上,一开始,教师就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浮现出一幅幅雄伟、漂亮的世界建筑图:艾菲尔铁塔、南京中山陵、天安门城楼等,让学生在绚丽的色彩中、悠扬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些建筑的构造特点。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感知美,老师又出示了几张实际生活中,学生经常能看到和接触到的事物的图片:如飞机、风筝、蝴蝶等图形,同时引导学生看课桌、看衣服、看脸孔,呀,学生们惊奇的发现:生活用具、人的面容、衣着也存在着数学中的对称问题,包含着说不尽的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学生发现“内在”美。

数学是思维的王国,数学美还体现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去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抽象概括,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取知识的内在美。本课时在学生感知对称的基础上,分小组拿出信封内的实物图形,“如果我们将这些对称的事物画在纸上,所形成的平面图形又有何特征呢?动手研究一下。”学生们打开信封,有的动手折一折,有的动手画一画发现图形的左右或上下的形状、大小等完全一样,即完全重合这一概念。在明确了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老师又分成6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物体:1、国旗图案2、英文字母3、汉字4、阿拉伯数字

5、交通标志6、京剧脸谱,进行小组间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新知,体验到了数学学习中那种内在的美感。

三、积极思维,动手操作,师生共创“对称”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创作环节。老师的“露一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老师能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我也行。于是,有的学生用画一半的方法进行,有的学生用上了美术中的印染法,也有的学生在格子纸上画,有的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忙的不亦乐乎。在作品展示

时,让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大红喜字,绿色松树、粉色花朵、兰色唐装、黑色轿车……真的是精彩纷呈,好一个“对称”美的世界。

乘法估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麒麟中心小学 张陆萍

[案例]:

师:(出示教材第34页第5题的情景图)学校准备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周老师带了1000元钱,想买24个篮球,三种篮球的价格分别是:28元、38元、48元。她带的钱够买哪一种篮球呢?

师:(当学生跃跃欲试时)尽管大家急着想说,但张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个忠告:有时我们刚刚所讲的估算方法在这一题中并不一定适用,希望大家慎重考虑,可小组合作讨论,寻找出适合这一题的估算方法,好吗?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拿定注意。那好,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组认为周老师带1000元能买到24个48元的篮球。24≈20, 48 ≈50,20×50=1000 所以周老师带1000元够了。

生2:我们的想法和他们一样。

生3、张老师,我计算了一下,发现24×48得1152,所以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 生4:我认为周老师买24个28元的篮球合适,因为把24看成30,28看成30,30×30=900,所以周老师买28元的篮球合适。

生5:周老师买 28元的篮球也太便宜了,质量也不够好,我猜周老师买的是38元的篮球。

师:你的猜测有一定的道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那我们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或猜测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计算!”

师:那好,我们一起用计算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在下面嘀咕着:估算出来是够的啊,可是计算的结果怎么不够了?)

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那这样估算比较合适呢?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间讨论)

师:大家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白了把24看成20,少了4个,把48看成50,多看了2元,可实际上4个需要200元左右,因此1000元买不到这种篮球。

生:我是这样估算的,把48看作50,用50×24得1200,所以不够买。而把38看作40,用40×24得960,把28看作30,用30×24得720,所以我认周老师的1000元买38元的篮球比较合适。

师;象刚才的这道题,如果用刚刚所学的方法,就认为带1000买48元的篮球够了,或买28元的篮球也行。实际不然,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 师总结:估算的方法很多,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哪一种进行,否则的话误差比较大,而且会脱离生活实际。关于其他的估算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其他方法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评析]: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本节课,教师基于这一理念,将一切学习活动置于问题情景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学好数学是有用的。比如上述教学片段是例题后的拓展,是非常有价值的。用1000元购买24个3种不同价格的篮球,买哪一种合适。有的学生不假思索的认为用1000元买48元的篮球够了;有的学生认为买24个28元的篮球合适;有的学生通过猜测认为买24个38元的比较好,价格适中;他们理由都很充分。合作活动,集体交流,学生对周老师到底选哪一种篮球更觉得茫然而不知所措,觉得这也可以,那也行。这时同学们目光一下子都聚焦在教师身上,期待着教师的评判。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契机,适时的引导:到底谁的看法合情合理呢?还得自己去验证?一语道破梦中人,学生情不自禁的拿起笔计算起来,他们忍不住嘀咕起来:“咦,这么会这样呢?”。

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地领悟到:课堂中教师要放大细节,使学生内心自然而然的产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想法、经验的真实暴露。我们要包容、接纳学生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我们常常敬佩盲人凭借一根木棒探路的本领,我想这是盲人在无数次失败中修炼出的本领,而今的孩子徜徉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一帆风顺地朝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和培养创新型学生背道而驰。教师在课堂中不要总是充当“拐杖”,放心大胆地把“拐杖”丢弃,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让她们自己攻克一个个知识“堡垒”。比如估算和计算产生误差,不符合生活实际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探索:造成误差的原因。由于学生的思维受例题教学的影响,他们的思路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思路通了,各种奇思妙想都会涌出来。通过再度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方法很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我觉得并非只有流光溢彩的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动手操作,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力量源泉。公开课中不敢露脸,名老师也怕涉及的计算课,看似枯燥,也可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在闭门造车,而是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浑然一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五: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课型:新授课(概念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什么是变量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

(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

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

(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小组长讲解。

二、巩固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互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就应肯定)

师将学生举的一些例子板书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在这几组互相关联的量中,哪些量可以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来表示?

三、练习

请说说哪两个变量是互相关联的?在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哪些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人的身高与体重 (2)人的长相与身高 (3)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4)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5)每袋米重50千克,米的袋数和重量.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

年龄和体重

骆驼的体温与时间

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六:北师大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 3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如何正确区分三角形的种类

一、案例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不仅是小学几何知识学习得基础,也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尤其是三角形知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情景描述:

在此之前,学生已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有所认识,所以在课前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样的三角形,可用木条、白纸等;在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在认识三角形的种类后,分别说说自己手上的属于哪类三角形,这对巩固知识有一定的帮助。我把整节课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新课导入、揭示课题、探究三角形分类。对于已有预习的学生来言,在学习本次内容上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将时间放在学生自主探讨上,自己总结归纳,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分别分在各个小组中,让他们跟着组内同学的步子走,的由会的带动不会的,教师在进行个别引导。

五.实录片段

1、谈话导入,感受分类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客人(手指客人),我们应该怎样?(师带头鼓掌)

生鼓掌。

师:刚才的掌声预示着我们把教室的人分成了二类,有谁知道是哪二类吗?

生:主人和客人。

师:清一清有几位客人?

生:二位。

师:还是我们教室的人,你还可以怎样分类?

生:教师和学生

师:你是按职业分的。职业是你的分类标准。

师:还可以怎样分?

生:男生和女生

师: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生:性别。

2、揭示课题

师:看来,世间同类事物都可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前面认识的三角形是一个大家族,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特点?

生:三条边,三个角。

师:是的,三角形的特点就在边和角上,以此我们怎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3探究三角形按角和边分类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探究分类情况。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认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对这些

三角形进行分类?并且记住你的分类标准?下面4人一个小组开始学习。(教师参与几个小组学习)

师:你们小组分的不错。请把你们小组分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师:我给大家通报一个信息,第三小组已经按一个标准给三角形分了类,现在他们又在按另外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2)全班交流 ,抓住三角形的特点深化学习分类。

师:大家都分好了吗?

生:分好了。

师:我们来看黑板。你们小组是按什么分的?

生:按角分的。

师:还有按角分的吗?请举手。

部分生举手。

师:你们都认同这种分法吗?

生:认同。

师:老师也认同这种分法。

师:这类三角形角有什么特点?(师手指直角三角形)

生:有一个直角。

师:另外二个角呢?

生:锐角。

师:这类三角形你一眼就抓住了哪个角?

生:直角。

师:象这样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师:这类三角形你一眼就发现了哪个角?(师手指钝角三角形) 生:钝角。

师:谁来给这类三角形取一个名字?

生:钝角三角形。

师: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另外二个角是什么角?

生:锐角。

师:这类三角形你们要抓住哪个角?

生:三个角都要抓。

师:为什么?

生:三个角都是锐角。

师: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三个定义。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师: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钝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一个角是钝角。

师:把你画的三角形举给大家看一看。

师:你画的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为什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七: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案例分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学习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这也是本人在自己班级上的一节常态课。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辨认这四种图形,一点也不难。难的是,如何突出图形的“有趣”,并让学生在“趣”中体会“面在体上”,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而中低年级孩子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为此,我认为:以孩子们实际生活背景中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素材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将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案例主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物体中寻找切入口,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从而用所学新知去审视世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意识到:在生活中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并获得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 长方形。

生答: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形,揭示名称;

揭示名称。通过直

1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结合学具说明:(1)从正方体上得出正方(2)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3)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八: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优秀平均数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是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本节课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经历过简单数据的统计过程,已经具有初步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所以本单元解决平均数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统计问题,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会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打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其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将平均数的认识与问题解决结合起来,突出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描述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小小奥运会”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踢毽比赛,我们一起来看。(录像播放学生比赛的场景,组织学生认真观看。)

师: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师: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踢毽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说明一个点子表示踢了一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

(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生3:25比24就是多1个。

生4:踢毽的总数是多1个,可是男生还多1个人呢?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是不公平的,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太公平,现在,我们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 生1:平均。

生2:算算平均每人踢几个?

生3:不对,应该是算一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

师:是啊,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要想公平地比较哪队获胜,我们就比每个队平均每人踢几个,这个方法能比较公平的比较出哪队获胜?有信心自己试一试吗?

学生齐声回答:“有”。

(经历了一番讨论交流,学生信心大增,都想自己试一试。本环节的设计,通过男生队、女生队参赛人数不同,在比较哪队获胜时,引发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在解决哪队获胜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学习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二、 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

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第一个问题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我希望通过教师的充分放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均分”的体验,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生1:丁丁踢了7个,他最多,拿出2个给小华和阳阳,这样他们每人就平均了,平均每人踢5个。再看女生队,也把多的拿出来给少的,移动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6个比5个多,女生队获胜。

(利用教师准备的统计图,请生1边说边摆,在生1操作的过程中,组织全班同学认真观察生1的操作过程,帮助同学们理解利用统计图“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方法。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直观理解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关系。)

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原来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2:我能用计算的方法

男生队:4+7+5+4+5=25个 25÷5=5个

女生队:7+3+5+9=24个 24÷4=6个

女生队获胜。

师:谁能解释算式的意思?

生3:男生队把每个人踢的个数加起来,他们一共踢了25个,再用25除以他们的人数,就是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4:女生队也是这样算的,把丽丽的、小芳的、元元的、旭旭的加起来,一共踢了24个,再除以她们的人数是4人,就得出了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我们先算出每一队踢毽的总个数,然后用总个数除以每一队的总人数,就得出每一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

(在学生讲解算式的意思之后,我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平均数的办法,比较公平地比出女生队获胜,大家真是公正的小裁判。

(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都有些洋洋得意,情绪兴奋。)

3、理解意义

师:我们计算得出女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我想问问大家这个“6”表示什么? 生:是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是丽丽踢6个吗?是小芳踢6个,是元元踢6个,是旭旭踢6个?是谁踢6个? (随着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摇头,连声说“不是”。)

生1:是平均每人踢的。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

师:说的太好了,是把多的匀给少的,这样得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这个6表示女生队踢毽的平均水平,是每个人都踢6个吗?

(“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男生队平均每人踢5个,这个“5”表示什么?

生1:“5”表示男生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得到了平均水平。

师:对于男生队来讲,他们一个人踢的个数可能是多少?

生:可能比5个多,也可能比5个少,还可能正好是5个。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与,它叫——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平均数求出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此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 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出示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1)估计并计算平均每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这是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收集信息。

生:丽丽的体重是23千克,兰兰的体重是22千克,丁丁的体重是26千克,强强的体重是29千克。强强是最重的。

师:请你认真观察,估计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是100千克。

生2:大约是50千克。

生3:大约是24千克。

生4:应该是25千克。

师:刚才,有同学估计大约是100千克。

生5:这也太多了。

生1:我知道了,刚才我估计的是总数。

师:还有同学估计大约是50千克。

生6:我认为这个50千克是不可能的,太多了。

生7:这里最重的是强强,他要把他自己多出来的补给比他轻的同学,所以一定比29少,不可能是50。

生8:如果平均体重是50,那50乘4等于200,我估计他们的总数也就100左右,不会是200。

(生2发现自己有错,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师:(面对生2)你现在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一定怎么样?(耐心的等待。)

生2:一定比强强的29千克少,也比兰兰的22千克多。

生9:我同意,因为最多的补给少的就会变少,最少的也会变多。

师:(面对生2)谢谢你,因为你的发言,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感谢你。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在这热情的掌声中,生2高兴地抬起头,在他灿烂的笑容中,让我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自信心。)

师: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算式,进一步强化算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善待这些错误,因为体验错误对学生来讲同样可贵。走走弯路,也能欣赏路上的风景,对学生而言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2)(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 笑笑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因此淘气得出这样的结论:笑笑的体重一定是33千克。

师:你同意淘气的想法吗?为什么?

生1:淘气想的不对,因为笑笑班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不是每个人都是33千克。 生2:这个33千克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得到的。

师:笑笑的体重可能是多少?

生3:可能比33千克轻,也可能比33千克重,还可能正好是33千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九:《左右》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教学案例

左 右

执教者:楼香君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左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本课是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以各种有趣的具体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识自身的“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3.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学生情况:

1.六、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的加以判断,因此让他们更加熟悉这些常用的方位很有必要。

2.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以活动为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低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空间方面的知识经验,往往需要借助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景认识和把握与空间观念有关的内容,观察、操作等活动对于他们形成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于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和具体情景之中,让学生在拍一拍、摸一摸、摆一摆这些师生、生生的互动下学习数学。另外空间观念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左右”。认识吗?谁能读一读。(一起读)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个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师:你能说说哪边是左哪边是右吗?谁来比划比划,说一说。

师: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呢?

【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举左右手

要求:说左手,举左手。说右手,举右手。

师:看看哪位小朋友反应最快!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分出左右吗?

我们一起来记一记,再次听指令举手。

3、找一找,说一说

师:请你找一找你的左边是哪位小朋友?右边是哪位小朋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教师指名说一说。

4、指一指

要求:指着不可以动,错了马上改过来!

左手指左耳朵,左手指左眼,左手指左脸,左手指左眉毛;

右手指右耳朵,右手指右眼,右手指右脸,右手指右眉毛;

左手指右脸,左手指右耳,右手指左脸,右手指左眉毛。

(在操作时,面对的是一年级小学生,指令、语速要清楚、明确,可先慢再快。)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左、右,初步感知左右的相对性

(1)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快就分清左右了!

师:今天,有位客人来到了咱们的课堂!(机灵狗)它想考考咱们,你们害怕吗!

师:认识吗?(尺子)放在桌子的中间。

师:拿橡皮放在尺子的左边(谁来帮帮老师来放)

师:谁能说说橡皮跟尺子有什么位置关系?

师:橡皮跟尺子还能怎么说?

尺子 在 橡皮 的右边 橡皮 在 尺子 的左边 (板书)

师:拿铅笔放在尺子的右边。(谁来帮帮老师放)

师:谁能用左右来介绍一下尺子现在的位置.

尺子在铅笔的左边 尺子在橡皮的右边

师:为什么尺子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

【小结:左右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同一样东西跟比的标准不同,左右位置就发生了改变。】 师:把书本放在最左边,铅笔盒放在最右边。谁来说一说,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尺子的右边有什么?

师:数一数,黑板上有几样东西?(请一位学生上台)

师:谁说说他是哪边往哪边数的?

师:我们中国人一般都习惯从左往右数。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右往左数。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诶,橡皮从左数在第几个?从右数在第几个?

从左数,橡皮在第2个

从右数,橡皮在第4个 (板书)

师:奇怪了,怎么橡皮一会儿在第2个,一会儿在第4个?

【小结:同一块橡皮,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师:像黑板上这样的顺序,找一样你喜欢的文具说一说。

(指个别学生说)

师:我请一位小朋友随便放,谁想考考老师?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考老师,随便你怎么放,找一样东西考考你的同桌。

(2)转身游戏(左右转)

师:从左数,第2组的小朋友起来,从右数,第2组的小朋友起来,最左边的小朋友起立,最右边的小朋友起立,剩下的小朋友起立。

要求:每个小朋友举好你的右手,闭上眼睛再转,转好了再睁开眼。

(师先示范一遍)

(3)找朋友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也经常遇到了有关左右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

师:小刚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道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师:老师家刚好住在小明家的对面,老师家在几号啊?谁能告诉他如果到老师家应该往哪边走? (4)想一想

“从右数大客车是第5辆,一共有( )辆车?”

师:谁读懂了从右数大客车师第5辆这句话?

学生回答,方法多样化(板书计算方法)

三、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游戏(举左右手)

师:请2男2女站成一竖,都面对着老师,看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说左,生举左;师说右,生举右。)

两位女生转身,师:左手!

师:举对了吗?(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反,所以举的左右手也是相反的。老师的左边就是你们的右边,老师的右边就是你们的左边。】

(2)上下楼梯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没有这种现象?

师:机灵狗不服气,他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咱们来瞧瞧!(课件出示上下楼梯的图)

师:机灵狗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请6位小朋友上台演示,要求:每一位小朋友都先举好右手,然后再走!)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现实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的"百宝箱",当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数学的思维"源头"就被激活了,数学思维就有了扩大的空间。对于左右,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通过生活实例,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对于这一课题的学习就更加感兴趣。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感悟知识,在乐中领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学生对左右已有一定的认识,我重视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开课从举手谈起,让学生知道不光手可以分左右,我们身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一对朋友,从身边说起,初步认识左右,接下来安排玩一玩、摆一摆、猜一猜三个环节学习左右的绝对性,安排评一评、找一找两个环节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少数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或是人云亦云,教师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篇十: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包装》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乘法的意义,但这并不表明学生对小数乘法是陌生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会用到小数乘法。可如何能让学生在已经算是会的知识上提高兴趣学习?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愿意听、愿意学生活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呢?对已有经验的学生会出现哪些困难呢?这些都为本节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本节课的精彩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课堂写真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带什么来了啊?

生:礼物!

师:看谁今天表现最好,老师就把这份礼物送给他!有信心得到它吗? 生:有!

师:好极了!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生:敢。

师:老师包装礼物要用到彩纸和彩带,你能帮老师算算我买花纸用了多少钱吗?(请看屏幕)

有办法知道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用了多少米。

师:你真会分析问题,好。如果包装一个礼物需要用纸0.8米,那现

在你能列式吗?

生:会!2.6×0.8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你能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吗?

生1:2.6元,因为买1米需要2.6元,0.8米还不到1米,所以应

该少于2.6元。

师:嗯,讲得不错。(记录下几个典型的估算结果)

师:好,现在我们有这么多的估算结果。我们就来算算看到底需要多

少钱,看看谁的估算得最接近。请用竖式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巡示,挑几个典型板书)

师:算好了吗?谁上黑板来写一写?

板演:(1)

2 . 6 扩大10倍 2 6

× 0 . 8 扩大10倍 × 8

2 .0 8 缩小到原来的1/100 2 0 8

(2)(小数点对齐)

2 . 6

× 0 . 8

2 0 .8

(3)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2 . 6 一位小数

× 0 . 8 一位小数 2 .0 8 两位小数

师:这三个同学都表现很不错,善于思考。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首先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把每个乘数分别扩大10倍,26×8=

208,乘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所以2.6×0.8=2.08(缩小到1/100)

师:真棒,解释得非常清楚。用这一种方法做的请举手!

生2:我的方法是竖式计算,也是先转化成整数,然后小数点对齐得

出结果。

师:同意吗?

生3:不同意,这样不符合上节课所学习的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的

小数位数和了。

师:生3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生3你来讲一下你的方法吧。

生3:我的方法就是利用这个规律的,现把它都看成整数,然后再利

用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和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师: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你们真棒!都先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计算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

乘法进行计算,最后再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那在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中,要注意些什么?

生1:积不能直接用小数点对齐的办法确定。

生2:乘数是几位小数,积就等于它们的和。

师:同学们都总结得很好!这就是小数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现在清

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算出的结果是2.08元,那谁的估算结果最接近啊?

生:某某同学。

师:掌声送给他。

师:包装纸花了多少钱我们算出来了。能帮老师再算一算彩带要花了

多少钱吗?

生:能。

师:(课件出示)包装一个礼物要用2.4米长的彩带,你会列式计算

吗?

生:会。

师:马上在课堂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投影展示) 0 . 8 5

× 2.4

2. 0 4 0

师:和他的方法一样的请举手!好,既然大家都掌握了竖式计算。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三、 巩固练习

1. 判断题

2. 书P45第一题

3. 书P45第二题。你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特别是某某同学,所以老师这份礼物要送给他。希望其他同学都像他一样善于思考和总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

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案例评析

本节课,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相关热词搜索: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xiaoshengchukaoshixinxi/1172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