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分数线 > 数学中考总复习

数学中考总复习

2016-09-22 12:31:34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数学中考总复习(共6篇)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实数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1、实数的分类正有理数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实数 负有理数正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2、无理数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数学中考总复习(一)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2015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π+8等; 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

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a0) 。 a”a0

a2a ;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 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n

ab0ab, ab0ab, 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aaa1ab;1ab;1ab; bb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ab,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22132132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是6次单项式。 3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

n (am)amn(m,n都是正整数) (ab)nanbn(n都是正整数)

(ab)(ab)a2b2 (ab)2a22abb2 (ab)2a22abb2

整式的除法:amanamn(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0p1(a0,p为正整数) pa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除以多

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b(ab)(ab) a2abb(ab) a2abb(ab)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222222222AA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BB

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acacacadadababacadbcanan

;; ()n(n为整数); ;  bdbdbdbcbccccbdbdbb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2a(a0)

a(a0)

(2)aa

a(a0) 2

(3)abab(a0,b0) (4)aa(a0,b0) b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数学中考总复习】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axax2bxc0(a0),

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0分)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a)2b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a是b的平方根,当b0时,xab,xab,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x22bxb2(xb)2。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bb24ac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求根公式:x(b4ac0) 2a2

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考点四、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3分)

根的判别式

22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中,b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的根的判别2

式,通常用“”来表示,即b4ac

考点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3分)

2如果方程ax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那么x1x22cb,x1x2。也就是说,对于aa

任何一个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和等于方程的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

考点六、分式方程 (8分)

1、分式方程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它的一般解法是:

(1)去分母,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2)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3)验根:将所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等于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若不等于零,就是原方程的根。

3、分式方程的特殊解法

换元法:

换元法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其应用非常广泛,当分式方程具有某种特殊形式,一般的去分母不易解决时,可考虑用换元法。

考点七、二元一次方程组 (8~10分)

数学中考总复习(二)
2015年初中数学知识点中考总复习总结归纳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π

+8等; 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a0) 。 a”

a0

a2a ;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 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数学中考总复习】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 ab0ab, 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ab1ab;ab1ab;a

b

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

【数学中考总复习】

b2

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ab,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

13

2

132

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3

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aa (a)a

nmnm

n

mn

(m,n都是正整数)

mn

(m,n都是正整数)

n

(ab)ab(n都是正整数) (ab)(ab)ab (ab)a2abb (ab)a2abb 整式的除法:aaa

m

n

mn

2

2

2

2

2

2

2

2

n

(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

p

1

(a0,p为正整数) ap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

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2(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

AA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BB

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acacacadad;; bdbdbdbcbc

anan

()n(n为整数); bbabab; cccacadbc bdbd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数学中考总复习】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2a(a0)

a(a0)

(2)aa

a(a0)

(3)ab

2

ab(a0,b0)

(4)

aa

(a0,b0) b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

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数学中考总复习(三)
2015年初中数学知识点中考总复习总结归纳

第一章 有理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π+8等; 3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ab,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132132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3

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第四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 (3分)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直线的概念

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

4、射线的概念

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5、线段的概念

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

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

(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

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7、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8、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9、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考点二、角 (3分)

1、角的相关概念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当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时,组成的角叫做平角。

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2、角的表示

角可以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或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具体的有一下四种表示方法: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 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60”

4、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

(3)角可以参与运算。

5、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有下面的性质定理:

(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考点三、相交线(3分)

1、相交线中的角

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得到四个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我们把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叫做临补角。

临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直线AB,CD与EF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

EF所截),构成八个角。其中∠1与∠5这两个角分别在AB,CD的上方,

并且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相同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3与∠5这两

个角都在AB,CD之间,并且在EF的异侧,像这样位置的两个角叫做内

错角;∠3与∠6在直线AB,CD之间,并侧在EF的同侧,像这样位置

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2、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或“CD垂直于AB”)。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考点四、平行线 (3~8分)

1、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注意:

(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两条判定定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补充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定义。

4、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考点五、命题、定理、证明 (3~8分)

1、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理解: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

(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2、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

命题 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3、公理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4、定理

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

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6、证明的一般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考点六、投影与视图 (3分)

1、投影

投影的定义:用光线照射物体,在地面上或墙壁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

平行投影:由平行光线(如太阳光线)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由同一点发出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中心投影。

2、视图

当我们从某一角度观察一个实物时,所看到的图像叫做物体的一个视图。物体的三视图特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在正面内得到的由前向后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主视图。

俯视图:在水平面内得到的由上向下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俯视图。

左视图:在侧面内得到的由左向右观察物体的视图,叫做左视图,有时也叫做侧视图。

第六章 实数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

数学中考总复习(四)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

2008年中考总复习

(初中数学)

衢江区峡川镇中心学校 胡荣进

目 录

第一章 实数与代数式

1.1 有理数 „„„„„„„„„„„„„„„„„„„„„„„„„„„„„„„„ 4 1.2 实数 „„„„„„„„„„„„„„„„„„„„„„„„„„„„„„„„„ 6 1.3 整式 „„„„„„„„„„„„„„„„„„„„„„„„„„„„„„„„„ 8 1.4 因式分解„„„„„„„„„„„„„„„„„„„„„„„„„„„„„„„ 10 1.5 分式„„„„„„„„„„„„„„„„„„„„„„„„„„„„„„„„„ 12 1.6 二次根式„„„„„„„„„„„„„„„„„„„„„„„„„„„„„„„ 14 ● 单元综合评价 „„„„„„„„„„„„„„„„„„„„„„„„„„„„„ 16

第二章 方程与不等式【数学中考总复习】

2.1 一次方程(组)„„„„„„„„„„„„„„„„„„„„„„„„„„„„„20 2.2 分式方程 „„„„„„„„„„„„„„„„„„„„„„„„„„„„„„„23 2.3 一元二次方程 „„„„„„„„„„„„„„„„„„„„„„„„„„„„„25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8 2.5 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 „„„„„„„„„„„„„„„„„„„„„„„„„„30 ● 单元综合评价„„„„„„„„„„„„„„„„„„„„„„„„„„„„„„33

第三章 函数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函数 „„„„„„„„„„„„„„„„„„„„„„„„„37 3.2 一次函数 „„„„„„„„„„„„„„„„„„„„„„„„„„„„„„„39 3.3 反比例函数 „„„„„„„„„„„„„„„„„„„„„„„„„„„„„„ 3.4 二次函数 „„„„„„„„„„„„„„„„„„„„„„„„„„„„„„„ 3.5 函数的综合应用 „„„„„„„„„„„„„„„„„„„„„„„„„„„„ ● 单元综合评价„„„„„„„„„„„„„„„„„„„„„„„„„„„„„„

第四章 图形的认识

4.1 简单空间图形的认识 „„„„„„„„„„„„„„„„„„„„„„„„„„ 4.2 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 „„„„„„„„„„„„„„„„„„„„„„„ 4.3 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 „„„„„„„„„„„„„„„„„„„„„„„„„„ 4.4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 4.5 平行四边形 „„„„„„„„„„„„„„„„„„„„„„„„„„„„„„ 4.6 矩形、菱形、正方形 „„„„„„„„„„„„„„„„„„„„„„„„„„

4.7 梯形 „„„„„„„„„„„„„„„„„„„„„„„„„„„„„„„„„ ● 单元综合评价„„„„„„„„„„„„„„„„„„„„„„„„„„„„„„

第五章 圆

5.1 圆的有关性质 „„„„„„„„„„„„„„„„„„„„„„„„„„„„„ 5.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5.3 圆中的有关计算 „„„„„„„„„„„„„„„„„„„„„„„„„„„„ 5.4 几何作图 „„„„„„„„„„„„„„„„„„„„„„„„„„„„„„„ ● 单元综合评价„„„„„„„„„„„„„„„„„„„„„„„„„„„„„„

第六章 图形的变换

6.1 图形的轴对称 „„„„„„„„„„„„„„„„„„„„„„„„„„„„„ 6.2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 6.3 图形的相似 „„„„„„„„„„„„„„„„„„„„„„„„„„„„„„ 6.4 图形与坐标 „„„„„„„„„„„„„„„„„„„„„„„„„„„„„„ 6.5 锐角三角函数 „„„„„„„„„„„„„„„„„„„„„„„„„„„„„ 6.6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 ● 单元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统计与概率

7.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 7.2 数据的分析 „„„„„„„„„„„„„„„„„„„„„„„„„„„„„„ 7.3 概率 „„„„„„„„„„„„„„„„„„„„„„„„„„„„„„„„„ ● 单元综合评价„„„„„„„„„„„„„„„„„„„„„„„„„„„„„„

第八章 拓展性专题

8.1 数感与符号感 „„„„„„„„„„„„„„„„„„„„„„„„„„„„„ 8.2 空间观念 „„„„„„„„„„„„„„„„„„„„„„„„„„„„„„„ 8.3 统计观念 „„„„„„„„„„„„„„„„„„„„„„„„„„„„„„„ 8.4 应用性问题 „„„„„„„„„„„„„„„„„„„„„„„„„„„„„„ 8.5 推理与说理 „„„„„„„„„„„„„„„„„„„„„„„„„„„„„„ 8.6 分类讨论问题 „„„„„„„„„„„„„„„„„„„„„„„„„„„„„ 8.7 方案设计问题 „„„„„„„„„„„„„„„„„„„„„„„„„„„„„ 8.8 探索性问题 „„„„„„„„„„„„„„„„„„„„„„„„„„„„„„ 8.9 阅读理解问题 „„„„„„„„„„„„„„„„„„„„„„„„„„„„„

1.1 有理数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求倒数、相反数、绝对值. 2.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3.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将一个数表示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 4.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探索有规律性的计算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难点: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考点例解】

例1 (1)-5的绝对值是( ) A. -5 B. 5 C.

15

D. 

15

(2)2007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述了六大民生新亮点,其

中之一就是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52000000名学生的学杂费. 这个数据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 52107 B. 5.2107 C. 5.2108 D. 52108 (3)2008年2月4日,我国遭受特大雪灾,部分城市的平均气温情况如下表(记温

度零上为正,单位:℃),则其中当天平均气温最低的城市是( )

A. 广州 B. 福州 C. 北京 D. 哈尔滨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有理数相关概念的理解. 第(1)小题考查绝对值的意义;第

(2)小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第(3)小题考查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解答:(1)B; (2)B; (3)D. 例2 计算:1(1)3().

3

3

2

1

2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及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答:原式1(1)9

191

1818081

.

例3 观察表①,寻找规律,表②、表③、表④分别是从表①中截取的一部分,其中a、b、

c的值分别是( )

表③

表①

表② 表④

A. 20,29,30 B. 18,30,26 C. 18,20,26 D. 18,30,28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理数运算的简单应用. 表①中第一行中的数均为连续的自然数,而下

面各行依次是第一行的2倍、3倍、4倍、…;表①中第一列中的数均为连续的自然数,依次从左往右各列的最大公约数分别是2、3、4、….

解答:D. 【考题选粹】

1.(2007·宜宾)数学家发明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a,b)进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2b1.如把(3,-2)放入其中,会得到32(2)18. 现将实数对(-2,3)放入其中得到实数m,再将实数对(m,1)放入其中得到的数是 . 2.(2007·玉溪)小颖中午回家自己煮面条吃,有下面几道工序:①洗锅盛水2分钟;②洗菜3分钟;③准备面条及佐料2分钟;④用锅把水烧开7分钟;⑤用烧开的水煮面条和菜3分钟. 以上各道工序,除④外,一次只能进行一道工序,则小颖要将面条煮好,最少用 分钟. 【自我检测】

见《数学中考复习一课一练》.

数学中考总复习(五)
2014年初中数学知识点中考总复习总结归纳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3分)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7,2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数学中考总复习】

π

+8等; 3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3分)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则a≥0;若|a|=-a,则a≤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

如果a与b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3—10分)

1、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的平方根记做“2、算术平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a0) 。 a”

a0

a2a ;注意a的双重非负性:-a(a<0) a0

3、立方根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aa,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3—6分)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写做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3分)

1、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2、实数大小比较的几种常用方法

(1)数轴比较: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求差比较:设a、b是实数,

ab0ab, ab0ab, ab0ab

(3)求商比较法:设a、b是两正实数,

ab1ab;ab1ab;a

b

1ab; (4)绝对值比较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bab。 (5)平方法:设a、b是两负实数,则a2

b2

ab。 考点六、实数的运算 (做题的基础,分值相当大)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a(bc)abac

6、实数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章 代数式

考点一、整式的有关概念 (3分)

1、代数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只含有数字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注意:单项式是由系数、字母、字母的指数构成的,其中系数不能用带分数表示,如4ab,这种表示就是错误的,应写成

13

2

132

ab。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如5a3b2c3

是6次单项式。

考点二、多项式 (11分)

1、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用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按照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出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注意:(1)求代数式的值,一般是先将代数式化简,然后再将字母的取值代入。 (2)求代数式的值,有时求不出其字母的值,需要利用技巧,“整体”代入。 2、同类项

所有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 (2)括号前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一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4、整式的运算法则 整式的加减法:(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乘法:aaa (a)a

nmnm

n

mn

(m,n都是正整数)

mn

(m,n都是正整数)

n

(ab)ab(n都是正整数) (ab)(ab)ab (ab)a2abb (ab)a2abb 整式的除法:aaa

m

n

mn

2

2

2

2

2

2

2

2

n

(m,n都是正整数,a0)

注意:(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计算时要注意符号问题,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同时还要注意单项式的符号。 (4)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展开式中,有同类项的要合并同类项。 (5)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

(6)a1(a0);a

p

1

(a0,p为正整数) ap

(7)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单项式

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么计算的。 考点三、因式分解 (11分)

1、因式分解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abaca(bc) (2)运用公式法: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3)分组分解法:acadbcbda(cd)b(cd)(ab)(cd) (4)十字相乘法:a2(pq)apq(ap)(aq)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

(2)在各项提出公因式以后或各项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观察多项式的项数:2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3项式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4项式及4项式以上的可以尝试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

(3)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考点四、分式 (8~10分)

1、分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就可以表示成

AA

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BB

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分式和整式通称为有理式。

2、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分式的变号法则:

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法则

acacacadad;; bdbdbdbcbc

anan

()n(n为整数); bbabab; cccacadbc bdbd

考点五、二次根式 (初中数学基础,分值很大) 1、二次根式

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必须满足:含有二次根号“

”;被开方数a必须是非负数。

2、最简二次根式

若二次根式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和步骤:

(1)如果被开方数是分数(包括小数)或分式,先利用商的算数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进行化简。

(2)如果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先将他们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 3、同类二次根式

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4、二次根式的性质

(1)(a)2a(a0)

a(a0)

2

(2)aa

a(a0)

(3)ab

ab(a0,b0)

(4)

aa

(a0,b0) b5、二次根式混合运算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实数中的运算顺序一样,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或先去括号)。

第三章 方程(组)

考点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6分)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方程

axb(0x为未知数,a0)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是未知数x的系数,b是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 (6分)

1、一元二次方程

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数学中考总复习(六)
2015中考总复习数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为了是同学们的中考复习资料更为充足,中考频道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最新中考数学模拟题:中考总复习检测数学试题(有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详细内容如下所示。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推荐资源下载】  

2014中考总复习数学综合模拟二(附答案)

2013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复习数学综合卷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八 统计与概率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五 四边形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四 图形初步与三1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三 函数及其图像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二 方程(组)与1

【备考总复习】2014中考复习数学分类检测:一 数与式


数学中考总复习相关热词搜索: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 数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数学中考总复习”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数学中考总复习"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hongkao/zhongkaofenshuxian/64502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