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

2016-01-01 16:06: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一《古诗词中的月亮》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供大家学习参考。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一
《古诗词中的月亮》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二
《有关月亮的古诗》

有关月的古诗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5、《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10、《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提示:此诗是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所写,描绘深秋傍晚江上的美景。

译文;

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暮江吟》一诗写的是(秋 )季节,从(傍晚 )到(夜半 )这段时间(讲上 )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

11、《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

①征雁:指飞行着的雁。大雁在阴历八月往南飞,飞到衡山时,已是第二年春天,又转头飞向北方。它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迁移,故在文人笔下,称为征雁。

②蝉:俗名“知了”,活动在夏秋之交。所以听到空中飞雁鸣叫就听不到蝉鸣了。

③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用水的明净形容月、霜和夜空的明朗。

④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⑤素娥:就是月中嫦娥。

⑥俱:一样。“俱耐冷”,一样经得住冷。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的容颜。

12、《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商女形象。“不知亡国恨”者,非指商女,而是借以讥讽寻欢作乐不思振作的达官贵人,以商女代之,显然含有贬抑嘲讽之意。

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忧国之心,常有表露,此诗即是对“亡国”危机的深沉忧思的表现。前两句写景,清丽中微露哀伤。秦淮河上的轻烟淡月,无不透露出一种温软。在这种温软中淫靡、享受、堕落,正是弥漫当时官场的病毒。所以,“不知亡国恨”者,非商女也,“唱后庭花”而取乐者,亦非一般看客,这里实在别有所指,其矛头是直指整个上层的。

问题在于,诗不直接指斥统治阶级,而借商女以讽刺,就显示出婉而多讽,风流蕴藉的特色。

14、《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16、《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写作来历:

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不得不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月》重点字词解释:

①银汉:指银河②玉盘:指明月

《中秋月》赏析鉴赏:

《中秋月》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诗中,“清寒”指月光,“银汉”指银河,“玉盘”则指明月。苏轼写中秋月,摒弃了《记承天寺夜游》中“如积水空明”的经典比喻,而是巧妙的“烘云”而“托月”,“溢”、“清寒”可谓炼字精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中秋月》后两句意思衔接自然,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对仗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字同而义异,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相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也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聚难别易的。兄弟即分离,卫不能不令坷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t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忧”。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此生此夜不长好”意即在人的一生中,中秋之夜不能都如此美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明年我和你不知在哪里赏月。诗句流露出对爱弟的真挚感情,还隐寓着自感不能掌握命运的叹息,就是这淡淡的感伤,却是千万个离人对月抒怀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个兄弟相聚的月圆之夜,他们会怎样的互诉衷肠。他们一定会以酒作佐料,在畅饮中也一起饮尽这孤独与无奈吧。苏轼在思念爱弟时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祝愿,在与爱弟重逢的月圆之夜写就的这首《中秋月》中,我们感到了月之清辉,暮云悄悄隐去,清寒慢慢四溢,都是无声无息,而银汉无声,一轮圆月孤零零在天字漫步,更是了无声息。我们仿佛看到了笼罩在兄弟二人心头的淡谈愁云,诗人苏轼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自然的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雨,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三
《古诗中的月亮》

古诗中的月亮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名:“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倍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洁,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悄无声,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柳崖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一向被称作“千古俊名”。以“杨柳岸”“晓风”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

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者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从此名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咱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笔下的月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的旷达情怀,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沁《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好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咱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成为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四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1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2、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2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古诗中的月亮

在众多吟月古诗词中,论知名度,我认为排名第一的,当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二名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季军属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古来咏月诗数量繁多,据说在唐诗中占了五分之一。而写得最多的是赞叹月色的皎洁、美丽。比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唐·贾至)。

“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唐·徐寅)。

“人吹五更笛,月照万家霜”(明·谢榛)。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

有望月亮而感怀天地之恒久、人生之须臾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 有叹人情世态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有望月而生缱绻情怀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清·袁枚)。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清·梁章钜)。

望月而思乡、思念亲人友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唐·刘禹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亮绕地球旋转数亿年,古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道它白亮亮的分外好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怎么会有月圆、月缺呢?也无法解释,只能是观察现象。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即是十五的月亮。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俱怀逸兴状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烟拢寒水月拢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低眉吟罢无处写,月光如水照淄衣。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梳镜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以无穷,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今人不见古时月 古月依旧照今人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静夜思>> 唐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塞>>王安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五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1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3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4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4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5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6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赋新月(唐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8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9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11中秋月 (苏轼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13月明如水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14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六
《有关月亮的古诗》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七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一、心愿与期待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忧思、焦虑得以安静。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

一。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敦煌曲子词在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相思时,也有其独到的艺术水平:“满楼明月夜三更。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晏珠《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秦观《满庭劳》:

“洞房人静,钭月照徘徊”,柳永《雨霖铃》:“弄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减字浣溪纱》:“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此时相望抵天涯”,显然月亮已成为离情折磨的思念者的形影不离的伴侣,它引起愁绪,又给人以期盼,温馨与相望相守的力量。很多送别题材的作品就常用意象点染场景,创造氛围。如“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张融《别诗》),“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明月夜留别》),“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独怜江月苦,偏向别筵明”(梅庚《同愚山少参维饶孝谦送位白归皖》)⑤在梅庚的诗中,江月因为照耀别筵,感到离别的痛苦,愁怅“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嘉会难再遇”自然地涌现出这种幽愁的感觉。宋人苏舜钦在其《中秋月吴江亭上对月》更是不拐弯沫角,而是直陈“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的相思之苦之情。

二、故园与思乡

明月,既然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等待,那么自然界而然地又引申出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定铸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殊的情感,与家有着千丝万缕的,一生一世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无法割舍的联系,即使离开千里万里,千山万水,即使离家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始终把家作为感情栖息的核心所在,始终视已为“游子”,叶落归根才是他们普遍认同的归宿。所以一旦离家便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痛苦、忧愁、思念等情绪油然而生。

“狐死必首丘,越鸟朝南枝”这是挥之不去的观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从心头油然而升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徐祯卿的《月》:“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屈大均的《吹笛》:“吹笛关河夜,衣裳清露滋。谁能见秋月,不起故山思”他们都有同样的体验。相信一个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过故园对月的记忆,当时留下的种种感受或体验,在异乡看见明月时,很容易引起对故园的回忆。明月带来了故园的温暖,亲人的关爱,明月简直是故园的化身。尽管故园远隔千山万水,难以立即回到故乡,但明月却成为此岸与彼岸的桥梁,人们还可以“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只要在明月的照耀下,一个漂泊者无论是在天涯海角都会沉浸在对故园的思念之中。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就寄寓了对故园的无限深情。月亮散射着故乡的无限温情。

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西南,有家难归,他写道:“洛阳一别四千里,胡寄长驱五六年。……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唐贞元年间,河南发生动乱,白居易兄弟离散,他“望月有感”思念之情溢于笔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有感》)。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的白登道,胡窥表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虽然展现的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无限开阔的“天地之境”甚至因而引申到“汉下白登道,胡窥表

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历史悲剧意识,但该诗末尾,仍然将焦点收摄到“戍客”望月思乡的“高楼当此夜”以身边的近景的方式,强调他们的“多苦颜”与“叹息应未闲的忧愁情怀。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全诗的开始就强调了旅宿的漂泊感与陌生感所形成的“客愁”。所以当“月”来近人,便有一种见月如见故物或故人。因而视月为相近相安慰的弦外之音。边塞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怀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崔融《关山月》:“月生于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唐代诗人戴叔伦《关山月》:“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这些述忧伤的边塞诗都带有思乡之情。更有些诗人把音乐意象和月意象组接,构成更具感染力的意象组合,特别地边塞诗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唐代边塞诗中,这些意象是表示乡愁归思,音乐意象与明月意象相连,同性强化;从听觉到视觉都有被民乡之愁所围绕。征人的痛苦表达得格外充分。

三、永恒与惜时

自从人类来到这世界上,它就洽注定要为一些终及性问题满怀深深的忧思和困惑。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样唱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赞誉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⑥这种评价确实当之无愧,张若虚创造的月意象,渗透着哲理意味。此月,是永恒的象征,宇宙的化身,与人生短暂构成了诗意的对照。古人,今人,一代又一代,相续无穷,而江月还是原来的江月;人生短暂而江月却不知从何年开始,也没有始终。月亮照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能够跨越时空,阅尽人世沧桑兴亡,见证历史。处于动摇不居的兴亡潮流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人生的渺小,短暂,把天上的月亮视为永恒的化身,显然是既具体又深刻的体验。

面对历史陈迹,感叹兴亡的作者,把明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吟出了一首又一首的挽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自胡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有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经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李白尖锐地提出了世世代代共同思虑的问题与张若虚前后相和。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李白个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毫无疑问快乐、激情应主导着他的人生。然而面对永恒的宇宙世界,他也在忧虑人生迫促,世事悠悠时,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减轻心头

的压力。用月光常照金樽的祝愿来鼓舞生活的热情,生命的勇气。永恒的明月为人的的生活增添色彩,成为人生旅途的可靠的伴侣。在李白对月永恒性的审美观照中,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然而“月光常照”还是更多的引起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奈,李白在《送别杨山人归嵩山》这样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李煜《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古月苍茫弥漫着历史的云烟,触动着人们回首往事的心绪,朗朗明月照亮了生命本源的路程,吴伟业的《台城》:“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用降幡出石头。”如今物是人非,曾照临种种兴亡的明月,仍然光照人寰。对历史的思索正是借月亮的意象折射出来。

和李白同样具有豪情的苏轼也写了一首又一首明月诗篇。中秋之圆月当空,亲人相聚本是人生的乐事与满足。不过在苏轼的中秋吟咏里,固然有团聚的欢乐,又有深沉的憾恨:《阳关曲·中秋作》:“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三首》:“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古今情。”诗人痛苦地感到,明月常辉,人生却不能长好。今夜虽然相聚,明年可能远隔山河。今夜相聚欢乐的场景更勾引起作者”对酒当歌”之后“良辰不再至,离别在须臾”的感伤和对明年的满怀祝愿。而在种种怅恨中,最使诗人心惊的恐怕仍是时光流逝。在古老的明月下,他屡屡感到,人生瞬间即逝:“去岁游新堂,春风消雨后……岁月不可思,如船放溜。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惟有当时月,依然照杯酒……诗成月渐恻,皎皎两相望”(《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但似乎作者又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⑦里得到安慰。虽然人生有种种缺憾,但只要在月下相望相待,也就得到了补偿。在古典诗词的审美天地中,永恒的明月,是人生最大的温慰。

四、美的象征

月亮除了具有以上几种意象外,还有一种是美的象征。物质具有它自然的属性,如颜色、线条、形体、质感等。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就是说,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会逐渐对那样子相似的事物同样产生美感。唐代文人墨客钟情于月的文化,是因为月能引起人们精神振奋,成为一种美的象征。

总结: 月亮不断被文人咏唱,其意象逐渐固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其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离别与相思;故园与思乡;永恒与惜时;美的象征。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八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篇九
《诗歌:月亮》

相关热词搜索:形容美酒的句子 美酒配佳人下一句 击筑饮美酒下一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有句诗是美酒引得月亮"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0081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