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

2016-01-03 08:09: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一《小学四年级必背古诗词10首(插图版)》 ...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一
《小学四年级必背古诗词10首(插图版)》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二
《携手插图,漫游古诗文世界》

携手插图,漫游古诗文世界

作者:谭丽萍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1期

【摘要】语文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文本插图,特别是古诗文的插图,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古诗文 利用插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63-01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插图就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可惜的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由于赶教学进度,过度重视语言文字的研磨,忽视了插图的存在。其实,我们有时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看看插图,议议插图,不也是一次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吗?不也是与作者对话、与画家对话的过程吗?不也是视觉享受、陶冶情操的轻松一刻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插图,特别是古诗文的插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文为我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让我们睁开慧眼、携手插图、放飞心灵,一起漫游色彩斑斓的古诗文世界。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阅读研究心理表明,阅读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期待的水平和驾驭期待的技巧。期待时产生阅读兴趣的动力,如果在一开课时教师就能牢牢地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期待中接近作者,在期待中走进文本,将会给整个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每当9月1日开学,老师发下一本本新书的时候,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翻着一页页新书,从新书中散发的淡淡的书香让他们陶醉。游离的眼神定格在了书本的前几页,一幅幅各具特色,精美绝伦的插图跃然纸上,可见,插图对学生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契机,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去诱导、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课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前几页都有印刷精美、色彩鲜明的插图,关系到古诗文的大概有这么几类:一种是有关诗人的生活场景,比如孔子讲学、陈子昂登幽州台等,不仅穿越时空,再现了若干年前作者的生活图景,也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身临其境,心灵相通;一种是课文所要涉及的景物,比如莲啊,桃花源图轴啊等自然景观,也有有关诸葛亮的“古隆中三顾堂”等人文景观,让我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能够欣赏到自然景物的同时,更让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北宋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远脱俗以及三国时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博大豁达;有些是书法欣赏,梁

鼎光书写的《水调歌头》,岳飞写的《前出师表》等,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书法大家的风采,更让我们拓宽了知识面,感受到古诗文世界的浩瀚无垠。

二、利用插图,加深理解,拓宽思维。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王国维评价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整首曲描写了秋天的十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来渲染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愁苦之情。一幅插图不可能把这十种景物都涵盖在里面,否则会让人感觉很冗杂,所以书上的插图就选了“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种景物。鄞州实验中学的华悦华老师在讲授这首元曲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来说说书上插图好在哪,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学生都认为这幅插图总体还是不错的,这首元曲主要体现游子的孤寂,所以插图取名“古道西风瘦马”能够体现它的主旨,况且古道和瘦马都画得不错,一条蜿蜒曲折而狭窄的古道,一匹瘦骨嶙峋而疲惫的瘦马,渲染出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只是西风好像没体现出来。华老师就顺势引导如何在图画中表现西风呢?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借用树和草的飘动,有的说可以通过马的鬃毛和主人公的披风来表现。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把语文知识和绘画联系在了一起,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也学会了写作中的侧面描写。当有些景物不能直观地表现出来的时候,可以借助其他景物加以表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拓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插图,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书本上的知识要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果只读书不思考,那和“书橱”有什么两样?孔子也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的“问疑揣摩”的习惯。余姚子陵中学的沈玲玲老师在教授晋代著名诗人陶潜的《五柳先生传》时,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她先让学生自学,归纳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有困难的词句以及发现文中有些可以提炼的成语。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角度给这篇文章换一幅插图,可以大胆地对教材中的插图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普遍认为这幅插图和文章的内容没什么联系,陶渊明的面前放着锄头和一篮花草,文中并没有相关内容的阐述,所以他们对这幅插图做了大胆的改进,依据课文中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和“性嗜酒”的特点,画了一幅这样的画:陶渊明手里拿着一本书,桌上放着一瓶酒。另一组同学依据课文中陶渊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认为陶渊明的衣服应该是有补丁的,神情应该是安然自若的,所以他们的图画是:陶渊明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旁边放着空的箪和瓢,抬头仰望苍天,一副神情悠闲的样子。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五柳先生”啊。这样在对课文插图的大胆质疑和讨论中,这幅插图日臻完善,而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疑揣摩”的习惯逐渐养成,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处世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提升教材内在品质的润滑剂,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古诗文中的插图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它的内涵,或赞同或否定,让插图走近学生,走进我们的课堂,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让我们携手插图,一起漫游古诗文世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如何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百度文库)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三
《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

古诗教学应重视插图

五指山下的光辉

稍加留心,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入选小语教材的古诗,均配有插图,足见编者对插图十分重视,插图对于古诗之不可或缺。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其古诗插图都有如下特点:色彩绚丽、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毋庸质疑,古诗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其作用不可低估。

然而,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插图常常被师生遗忘,致使插图的使用率不高。据笔者观察了解,笔者所在学校的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重文轻图”或“视图不见”。这就削弱了插图的应有作用,影响了古诗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插图,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语教材中的古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之作居多,如《绝句》《山行》等。此类诗作的插图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如《绝句》的插图:黄鹂、翠柳、白鹭、蓝天、皑皑千秋雪、片片白帆船。它们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意境开阔深远的鸟鸣飞翔春景图。《山行》一诗的插图是:夕日余晖下,红叶装点寒山,一辆马车停息于蜿蜒小径,诗人悠闲地坐在路边,怡然自得地欣赏满山红枫,陶醉其间不忍离去。这类插图把抽象的文字化为丰富可感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学生眼前,生发出鲜活生动的视觉形象,深为学生所爱。学习时,引导学生观察这类贴近儿童心理的插图,必将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插图,学生理解诗意的拐杖

古诗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内容颇为丰富多彩,涉及古代的方方面面,离当今儿童的现实生活遥远。由于儿童知识不丰、阅历较浅,因此很难准确理解诗意。此时,插图就成了学生理解诗意最好的凭借——拐杖。如《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句,学生仅凭注释显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意。若能让学生欣赏插图:深蓝天空挂着一轮金黄圆月,篱笆旁两小孩提着灯笼捉蛐蛐。学生经过看图、说图等“玩味”一番后,“挑促织”“篱落”等词及诗句之意,无须再死记硬背,儿童早已了然于胸。当这幅美丽动人的“秋夜孩童捉蛐图”清晰地印入学生脑中时,他们自然能触摸到作者的思乡情怀。

三、插图,学生通向诗境的桥梁

古诗中不乏有许多意境雄伟壮阔的佳作。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之雄奇秀丽。诗中所表现的雄浑气势和壮阔意境,学生是很难想象体会得到的。而教材中的插图是:高耸青山间碧波浩荡,一叶扁舟于红日旁边飘然而至,将原诗中提到的景色较好地展现于图画中:把相对出的“青山”,自此回的“碧水”“孤帆日边来”的抽象描写付诸直观的视觉形象,令学生如见其景,有亲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在观赏插图过程中就渐渐走进了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感受到雄伟壮阔的美妙意境。

四、插图,放飞学生的想象和思维

从儿童心理分析,学生在阅读文字作品和接触视觉形象(图画)

时,可以激活其形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学习《回乡偶书》,其插图是:一须发皆白的老人牵着马与四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在村口相遇之场景。老人与孩童一问一答,至于问些什么,作何答,给学生留下无穷想象的空间。教学时,就可相机引导学生看图,再启发他们把老人、小孩的表情、动作以及对话等想象、描述出来。如此以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培养其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必将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将飞得更高更远。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观察古诗插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较好地理解诗意,走进诗歌的美妙意境,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切莫把插图当作“摆设”,而应充分关注插图,巧用插图,将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古诗教学绽放无限精彩和魅力。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四
《9古诗两首》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五
《古诗词三首》

单 元 二

总第10、11、12课时

总第13课时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六
《5古诗词三首(完整版)》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七
《小学生插图诗集》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万山:襄阳西北十里,又称方山、蔓山、汉皋山等。一作“兰山”,误。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万山在襄阳以北。 试:一作“始”。“心随”一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赏析】: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开头四句,

先点自悦,然后登山望张五;五、六两句点明秋天节气;七、

八两句写登山望见山下之人;九、十两句,写远望所见;最

后两句写自己的希望。 ?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

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

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自

然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春 思

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古诗今译】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 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

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

早日归来。三、四句由 开头两句生

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

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

断 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

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

的心理活动,来 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古诗今译】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2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3毕竟 : 到底。 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5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生草·饮

元 白朴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注释】

①饮:此曲一说系范康(字子安)所作,曲题《酒》。

②“长醉后”二句:长期昏醉有什么挂碍,昏睡不醒有什么思虑。化用《楚辞·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语意。方何碍:却有什么妨碍,即无碍。方,却。有甚思:还有什么思念?

③“糟腌”三句:言酒把个人的功名,千古的兴亡,无限的壮志都埋葬了。糟腌:用酒糟腌渍。腌,这里有玷污的意思。醅淹:用浊酒淹没。渰(yān):同“淹”。曲埋:用酒曲埋掉。曲:酒糟。虹霓志,气贯长虹的豪情壮志。

④屈原(前330?—前278):战国时期伟大诗人。为了实现以民为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他与楚国的反动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宣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终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自班固以来,就有指责屈原“露才扬已,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离骚序》)的。

⑤知音:知己。陶潜(365-327):字渊明,东

晋著名诗人,淡泊句利,弃县令回乡隐居,诗

酒为伴。

【译文】

长醉以后没有妨碍,不醒的时候有什么可以

想的呢?用酒糟腌渍了功名二字,用浊酒淹

没了千年来的兴亡史事,用酒曲埋掉万丈凌

云壮志。不识时务的人都笑话屈原不应轻生

自尽,但知己的人都说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正

确的。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八
《9古诗两首》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九
《9、古诗两首》

9、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秋天里有两个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你知道吗?(中秋节、重阳节)

2、这两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或者习俗?(亲人朋友团聚、登高)

3、秋天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板书:9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题,介绍作者)

二、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1)学生字,读准音,大声朗读这两首古诗。

(2)借助文中的注释、字典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初步体会每行诗意。

(3)《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根据课文插图,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

(4)你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非常思念亲人?

(三)互学

1、小组成员共同理解诗中词和句意。

2、全班交流。

(1)想象眼前梧桐树叶在萧萧秋风中飘落的画面,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感到孤独、郁闷)

(2)想象夜深人静,篱笆下灯光中闪动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客游在外的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心情又如何?(想起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会有一种亲切之感)

(3)从诗句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孤独寂寞,非常思念亲人?(从“独”和两个“异”字可以体会出诗人身处他乡、人生地疏的那种孤寂;“倍思亲”写出了诗人身在他乡,非常思念亲人)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古诗

2、我会写生字每个写三个,组一个词。

3、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送 寒声 秋风 动 客情 郁闷、孤独 儿童 挑 促织 篱落 一 灯明 亲切之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孤寂:异乡 异客 倍思亲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篇十
《5古诗词三首(完整版)》


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相关热词搜索:思乡的古诗的插图 描写思乡的古诗 描写思乡的诗句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思乡的古诗10首及插图"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0623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