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侠客的诗

侠客的诗

2016-01-04 02:20:11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侠客的诗篇一《侠客行诗词赏析》 侠客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侠客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侠客的诗篇一
《侠客行诗词赏析》

侠客行赏析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李白的描写和歌颂侠客的五言古体诗,全诗来看,这是李白抒发了他对侠客的仰慕,对拯救经济,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首先,前四句主要是描写侠客的装饰,坐骑,兵刃以及外貌的。赵客:自古的话,燕赵多是慷慨的悲壮之士。吴钩指的是宝刀,吴钩霜雪明,意思是侠客的宝刀锋刃像霜雪一样的明亮。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则指的是侠客的坐骑描写。

其次,第二个四句则是写的侠客的高超武艺以及淡泊名利的行为。其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是我全诗中最喜欢的一句,虽然仅仅是二十个字,但这里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也让自己深深的感到了对这种侠客的折服。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源自《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是说侠客剑术高强,而且勇敢。

其次,第三个四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则是讲了个典故:这两句是说的朱亥锤击晋鄙的故事。信陵君是魏国大臣,魏、赵结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这就是连横以抗秦。信陵君是积极主张连横的。邯郸,赵国国都。秦军围邯郸,赵向魏求救。魏王派晋鄙率军救赵,后因秦王恐吓,又令晋鄙按兵不动。这样,魏赵联盟势必瓦解。信陵君准备亲率家丁与秦军一拚,去向侯嬴辞行(实际是试探侯嬴),侯不语。信陵君行至半路又回来见侯嬴。侯笑着说:“我知道你会回来的。”于是为信陵君设计,串通魏王宠姬,盗得虎符,去到晋鄙军中,假托魏王令代晋鄙领军。晋鄙生疑,朱亥掏出40斤重的铁锥,击毙晋鄙。信陵君遂率魏军进击秦军,解了邯郸的围。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表面上是对这种侠客的一种举例描写,其实,像闲过信陵饮,只不过是将侠客和明君联系起来了,而间接的抒发了李白也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很多诗词中的借他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诗人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二壮士”例,阐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之旨,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书阁下,意即写入正史。《太玄经》是扬雄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结合全文,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希望写史的人把侠客的功绩记下来流传后世。

从整个全诗来看,先讲下写诗的时候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日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下仅

是燕赵传统的多任侠而已。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他一生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赠张相镐》其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赠崔侍御》)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了。那么,诗人李白何以如此爱剑呢?这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因此,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前二十个字,通体都是写的物,“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具有典型性的装扮,充分流露出了侠客的气势风貌,而且流露出了主人的豪放慷慨之气的。

诗人进而写了游侠的一些行为,诗人再也“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了侠客的高尚品质,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理想人格的向往。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最后诗人对“二壮士”叹服不已,然而,诗人再歌赞“二壮士”的同时,也对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杨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行》这首诗,虽然在歌颂侠客的,但是由于诗人本身就是崇尚侠客的,所以把诗人少年的豪情壮志表露无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希望碰上信陵君这样的明主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侠客的诗篇二
《唐诗里的侠客行》

唐诗里的“侠客行”

秭归一中 姜建发

金庸小说《侠客行》是以下面这首古诗来开篇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谪仙人李太白。不矫情的说,李白不仅是诗仙和酒仙,还可能是剑仙。如果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暗示了他绝不是个本分的读书人,那么“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则证明他确实有过行侠仗义的行径。正因如此,他的《侠客行》才会写得如此虎虎有生气,那里面的侠客几乎就是他的理想化身。

李白的游侠诗有近百篇,约占他全集的六分之一。李白喜欢游侠,细想下来实不奇怪,但是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王摩诘居然也好这一口,就不禁出人意表了。这位早熟的乐界才子与画坛翘楚年轻时对行侠仗义也曾心向往之: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边柳。” 这首《少年行》的游侠实在是十分潇洒。细柳高阁,快马美酒,再加上风流自赏、英气逼人的少年健儿,那真是叫一个爽心悦目。至今读到,仍要令我拍案叫好。

游侠自当是年轻时好,所谓“少年心事当拿云”。因为少不更事,这些血气方刚而又壮怀激烈的年轻人才能够使气任侠,慷慨不平;才能轻财重义,浪迹天涯;才能重诺讲信,,敢说敢为;才能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于是,少年与游侠天然合拍,唐诗里号称“少年行”的歌诗,实则等同于“侠客行”(行均指歌行体古诗),其他同名诗作还有:

王昌龄: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高 适: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细数上述诗歌,我们或许就能发现,盛唐时期李白王维等人的游侠诗,更多的是在表现诗人自己“人在江湖而心系廊庙”的志向,所谓言及此而意在彼罢了。大唐王朝以武力开国,以太原李家为核心的关陇军事集团重视的是赫赫军功,对内芟荑群雄独霸天下,对外全线出击虎视外族。在这一背景下,整个社会流行的是建功立业、勇猛精进的思想浪潮,读书人不仅要知书,还要能舞剑,这样,明确表示要建功立业的边塞诗和含蓄体现事功心绪的游侠诗便同时驰骋在诗坛上了。

迨至中唐以降,朝纲不振,控制松弛,唐诗中侠的江湖意味才变得浓郁起来。

写过《游子吟》的诗人孟郊有一首《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半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其中血腥之气十分明显。而大历诗人钱起的赠别诗《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则仰慕之情溢于言表。晚唐才子温庭筠也有一首《侠客行》“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白马夜频嘶,三更霸陵雪”,读来总使人心情压抑,不及僧人贯休的《侠客》“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那样留下余音供人遐思。

有唐一代,虽然游侠诗贯穿始终,但游侠诗并非由唐人所独创,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以歌颂游侠事迹及精神的乐府诗,其代表可推陈思王曹植的《白马篇》,而到了初唐,著名文人如骆宾王、陈子昂都有过任侠行为,他们为后来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之作用。而游侠诗本身,其意义并非在于向整个社会宣传游侠思想,而是一方面以侠为理念来体现个人独立意识(追求自由,崇交尚义,轻财好施,言行必果),另一方面以游为形式来表明个人价值取向(重视功业而轻视名利,建奇功而不居其位)。所以无论是诗中的侠士还是作诗的文人,都想努力留给世人一种“人生留得丹青在,纵死犹留侠骨香”的印象。

侠客与隐士,是中国文学贡献给全世界的两类典型人物。隐士因为含有对功名富贵的弃绝与对平淡朴素的坚守,天然地占据了道德上的制高点,也就无一例外地成了我们歌颂与仰视的对象。然而侠客,因为一句“侠义武犯禁”而长久地被朝廷士林视为洪水猛兽,以致《史记》之后的史书再无《游侠列传》,而唐诗过后诗歌里也鲜有游侠之作。重品这些当日热血儿郎写就的热血之作,不禁使人“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

数卷传奇觅侠踪

姜建发

晚唐僧人贯休诗云:"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这似乎暗示着歌诗里的侠客们难以窥探踪迹而只能品鉴精神。那么,侠客梦具体的行止何处可得呢?答曰:数卷传奇觅侠踪。

所谓唐传奇,简而言之,便是唐代的小说,其内容涉及到神怪、爱情、讲史、侠义诸方面,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柳毅传》、《莺莺传》等。平心而论,侠义类作品不是唐传奇的主流,却可以视为清末以来勃兴的武侠小说真正的源头。它以不足千字的简短篇幅,讲述了一些动人心魄的离奇故事,为我们描绘了一批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唐代游侠人。

首先要引入的是《虬髯传传》。此文中主要人物有三位,满脸火红络腮胡须的虬髯客,英气勃发而面如文士的李靖,以及出身卑微却不甘沦落的俏佳人红拂女,这便是后人所谓的“风尘三侠”。文虽短小,情节之曲折扣人心弦:布衣李靖面折杨素,红拂女私归李靖,旅舍三侠结义,太原城二访李世民,虬髯客远走海外。整个故事中,既有美人英雄的奇遇,又有豪侠倾财的壮举;既有美人识英雄而大胆私奔的选择,又有虬髯客退出中原逐鹿而转战扶桑的旷世豪举,一读即

能引人情绪高亢。而李靖的沉着冷静和才智不凡、红拂女慧眼识英雄而敢于奔就的胆识,尤其是虬髯客的雄大气魄和爽直慷慨,足可谓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无疑,《虬髯客传》还不能算是严格的武侠类型小说,它的政治成分过于突出——李靖是将相之才,虬髯客则颇具帝王之才。那么,让我们来看下一篇——《红线》。

这篇传奇选自袁郊所撰的《甘泽谣》,故事的背景则是晚唐军阀割据互相争斗。红线身为潞州节度使薛嵩的侍婢,却是剑术高超的女侠。当薛嵩与另一位军阀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发生冲突时,她凭一己神术潜入戒备森严的田府,巧妙地从田的枕旁盗得其供神的金盒,将它交予薛嵩,薛嵩随即遣人送回。这一较为斯文的恐吓行动,立刻迫使田收敛其狂妄气焰,回书表示悔过自新,由此两方交好。如果说红线盗盒的经过使人心驰目眩,那么她的功成身退就不免引人唏嘘感概——只为报恩,不图名利,红线,委实是乱世之中奇女子也。

《红线》全篇文情思骀宕,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表述上骈散结合,文采馥郁,成功地塑造了红线智勇兼备的侠女形象。而唐传奇中的侠女不止红线一人,其中足以与之颉颃的是《聂隐娘》。

聂隐娘本是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被一女尼偷去,教以剑术,五年之后回到家中,此时身怀绝技的聂隐娘自行择婿,对象竟是一个仅会磨镜、别无他能的少年。等到聂父死后,魏博主帅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不和,命令聂隐娘去搞暗杀,孰料聂却转投至刘麾下,并先后两次挫败精精儿、空空儿的暗杀。后来也是飘然而去,难觅踪影。

而说到男侠客,我想到的是描写异域高手的那一篇——《昆仑奴》。昆仑奴是个黑人,名叫磨勒。他的主人崔生与当朝宰辅郭子仪的歌妓红绡一见钟情,却无法结成良缘。崔生回到家中害起了相思病,昆仑奴知道后决定促成这桩好事,他于三更天拿链子锤击毙郭府中凶猛如虎的看家狗,背着崔生越过十重高墙和红绡见了面,黑人又同时背着二人越过重重高墙跑回了家,其间还裹挟了不少钱财。文中昆仑奴固然武艺高强,但严格的讲故事较一般,诸如歌妓红绡在人品上不及红线更遑论红拂,崔生被拿住后将全部责任尽数推给昆仑奴等等,都不免使人感到不足。

如前所述,侠义题材的作品并不是唐传奇的主流,但它们无疑是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寄托着作者对于改造现实所寄托的理想,更能够引人重视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往事越千年,当年侠踪已杳然,却幸有这些文字留给我们作悬想,这正是:“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

侠客的诗篇三
《游侠诗》

从曹植、阮籍到李白——游侠类诗歌传统的定型

功名之梦的醉与醒。

1、曹植开创的“功成”传统。

曹植是文人游侠类诗歌的开创者以及代表作家。值得说明的是,这里所谓游侠类诗歌,并不完全同于传统文学中所谓游侠诗,而是包括了典型的游侠诗,以及一些具有任侠尚武精神的作品,统称为游侠类诗歌。

所谓“一代之言,皆一代之精神所出。其精神不专,则言不传。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时期,礼乐制度崩溃、社会动荡的产物。而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的出现,则与建安时期,士人们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关。一些士人希望能同《史记》、《汉书》中记载的著名侠客一样,以仗剑游侠这种方式来拯救弱小、酬答知己、干求功名。这是建安时期,士人强烈建功立业思想的有力表现,也和当时战争频仍、思想禁忌松弛的社会背景有关。

曹植的游侠诗,是建安时期此类诗歌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从魏晋一直到唐代,《白马篇》和《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场”本是曹植《结客篇》的首句)开始成为写游侠的固定题目。相对曹植而言,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之类作品数量很少,更没有突出的作品。即便是曹丕、王粲也难与曹植比肩。曹植诗中一种少年诗酒的任侠精神、和慷慨洒落的意蕴,是曹丕王粲所没有的。

而曹植对游侠类诗歌的开创意义主要体现在诗中对于建功立业思想的强调。

曹植诗中的人物多为少年侠客。他们大都车马轻裘,被服鲜丽、纵酒游乐,然而,同时他们又是意气纵横,忧心忡忡,打抱不平,锄强扶弱。而这些不好诗书,甚至有些“游手好闲”的少年们,到了国家危难的关头,也会舍生取义、捐躯报国。《白马篇》、《名都篇》、《结客篇》中,少年侠客们任侠尚武的精神与忠君报国、立名扬声的思想结合得十分紧密,这一点为后世的游侠诗普遍继承。

曹植诗中的侠客们,豪气万丈,不象以往的游侠那样为个人恩怨所束缚,而是投眼于报效祖国,求取不朽的声名以及社会的认同。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侠类诗歌、乃至整个游侠文化的精神品格。《史记》中的游侠或者刺客(游侠和刺客的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某些游侠在受到“知己”恩惠之后,也可能成为杀人市中的刺客。)都还局限在一己恩仇之上。史迁对他们的赞美,是集中在快意恩仇,重义轻生、一诺九鼎的基础上的,这也和司马迁自己幽愤的心理状态、罹难时亲朋好友“不为一言”的悲惨经历有关。然而从儒家正统思想上,这些以武犯禁的侠客们是无法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根本认同的。史迁为游侠刺客立传也历遭诟病。然而曹植却将忠君报国,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和游侠精神完善的结合了起来。让这些本来纵情游乐的轻薄少年们,一朝醒悟,投身边关,杀敌报国,建立功业,这就符合了儒家对忠和义的追求,因此就有了极大的合法性。以至到了后来侠义作品中,也反复强调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并将之作为立身根本,从本原上说,正是受到曹植的影响。总之,曹植开创的将游侠与功名结合的道路,为文人游侠诗歌创作的兴起,以及游侠精神取得士人的认同打开了局面。

曹植将游侠精神与忠君爱国的思想紧密结合的另一个重大原因,是因为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对于曹植而言,具有绝对的合法性。他虽然也遭到了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但是投身报国的激情直到晚年也没有消灭过,并且反复出现在其诗文之中。对于作为王室成员的曹植而言,曹魏政权代表的国家利益,就是他自身的利益,而报效这个国家和儒家道德中的最高标准——忠、孝是完全统一的。曹植不是没有提到隐退游仙的作品,然而赴身国难,报效祖国仍可以说是曹植心中最高的理想,而且这种思想是真实而纯粹的。这一点,和面对篡位而立的司马氏政权彻底失望的阮籍,是孑然不同的。

曹植开创的游侠诗传统深刻的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在后人的拟作和仿作中,除了文

人们对少年游侠们自由洒落的生活方式、良马宝剑的光辉形象的艳羡和赞美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将游侠的精神最终提升到为王前驱,建功立业上边去。甚至轻薄的“恶少”,只要能投身国难,也可以如周处一般浪子回头,取得不朽的声名,和丰厚的物质报酬。

比如梁代萧子显《从军行》: “左角明王侵汉边,轻薄良家恶少年。纵横向沮泽,凌厉取山田。黄尘不见景,飞蓬恒滿天。邀功封浞野,窃宠劫祁连。春风春月將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

梁代刘孝威《结客少年场行》: “少年本六郡,遨遊遍五都。插腰铜匕首,障日锦图苏。„„千金募恶少,一麾擒骨都。„„昔为北方將,今为南面孤。邦君行负弩,县令且前驱。” 隋代王胄的《白马篇》:“白馬黃金鞍,蹀躞柳城前。问此何乡客,長安恶少年。结发从戎事,驰名振朔边„„不羨山河赏,唯希竹素传。”

这些作品中的少年侠客们,无不最终选择了投身报国,求取功名的道路。而以武艺在征战中建立边功,封侯拜相,而且可以直接获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乐。(这点比曹植而言更为世俗。)这种方式有时是一种比士人们通过文章入仕更为迅捷,也更为畅快的道路,这不由不引起了独坐寒窗的书生们的羡慕和赞叹。这种思想在唐人那里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如杜甫《后出塞》:“男儿生世间,及壯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因此,在大部分文人们创作的游侠诗歌中,建功立业,封侯拜相的思想是起着主导地位的,诗作中那些少年侠客们,放弃了优渥的浪荡生活,投身军旅,最终的目的就是,“归报明天子。燕然石复刊。”(徐悱《白马篇》),“不羨山河赏,唯希竹素传”“邦君行负弩,县令且前驱”“勒石燕然道,凯归长安亭。县官知我健,四海谁不倾。”(孔稚圭《白马篇》其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追求功名思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游侠诗或者有着任侠尚武精神的诗歌的主导思想,而阮籍游侠类作品的出现,给这种主流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2、阮籍——忠君爱国思想的破灭,对功名之梦的看破

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有少量几首是可以归于游侠类诗歌中的,这类作品中,最为典型的是其五“平生少年时”一首,其他还有其二十一、其六十一。其他零星提到拔剑、挥剑、拂剑、长剑等的,还有几处。从数量上来讲,并不是特别突出。而且作为游侠类诗歌,阮籍并非开创者,然而阮籍的游侠诗,相对于曹植、张华的作品而言,却包含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阮旨遥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对阮籍诗歌特征的一个总体概括。《诗品》称其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文选引颜延之注云:“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由于阮籍的咏怀多随兴而发,可能并非一时一地之作,而是作者总括毕生所作而来,所以,诗歌的排序难觅内在的逻辑联系,故“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 让人“难以情测”。 这种现象,和阮籍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密切关系。阮籍在司马氏高压统治之下,那是一个“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阮籍的个性特征使他不可能像嵇康那样以生命为代价来激烈的表达自己的不满,但他既不肯同流合污,又无法超脱现实。他表面上放荡不羁,任情放达,而内心却痛苦不堪。惶恐,怀疑,忧谗畏讥恐惧、使他不得不终日饮酒昏酣,以躲避政治迫害。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比嵇康软弱,但也更为复杂和矛盾。

因此,时俗政治迫害下的忧生伤世之痛;人生短暂、生命无常之哀;对人生困境的体悟、反思、抗争是贯穿阮籍《咏怀诗》的情感主线。由此引申而出的对现实人生的怀疑、对伦理纲常的失望,和对人生自由境界的向往、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则是《咏怀》呈示的主要精神面貌,《咏怀》诗中的游侠类诗歌可归于这个主线之下,而又包含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特性。 若将这些特性放在整个游侠类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去考虑,则可看出,阮籍此类诗歌中所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以及看破功名之后,退而在作品中,张显抒情主题的理

想人格和自由的人生状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阮籍的游侠诗发展、开拓了曹植以来的游侠诗传统,对李白的游侠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吴淇对“平生少年时”一诗评曰:“‘平生少年时’选诗中凡两见。嗣宗作倜傥不羁,开后来李太白一派。休文 作清洁无尘,开后来孟襄阳一派。”

阮籍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个性特征让他对儒家“三立不朽”之说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 “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随波纷纶客。泛泛若浮凫。”(其四十一)“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其三十三)正是诗人对被时俗压制,不得自由的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在诗人看来,人生在世上,不仅要受到来自世俗,纲常礼教的种种限制,还有无处不在的政治罗网,乃至小人谗臣的诬陷与迫害。立身正直的人生活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不仅毫无建立功业、永垂不朽的可能,甚至朝不保夕,连生命都不能保全。所谓“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其三十三)“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其四十一)要想苟活于世,只有随波逐流,有如水中浮凫。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求仙修道,采药养生,还是追求荣名声色,都无法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困境。而阮籍的穷途痛苦、叹世无英雄的放旷举动之下,掩盖的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深深忧虑和无可奈何。

另外,对于阮籍而言,“爱国”的信念已经动摇。司马氏篡汉而立,并实行高压统治,对不服从的名士们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阮籍的好友很多都死于政治迫害之中。因此对于阮籍而言,司马氏政权代表的国家,是不具备合法性的。

既然生命如此困顿压抑,此“君”又不足忠,此“国”又不足爱,那么杀敌报国,为君尽忠,从而取得不朽功名也就成了无本之木。阮籍对这些“为王先驱”、“建功立业”的游侠们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这些既快意恩仇、自由纵横,又能为国立功的侠客们的存在的。在他笔下,人生是如此困顿,有如罗网中的小鸟,建功立业和人生自由都只能是一种奢望。如果类比阮籍《咏怀》中大量的游仙诗,可以看出,阮籍对追求功名也好,追求长生也好,其根本上说是已经失望了的。他不会真的相信可以通过修仙采药可以得到长生,同样,他也不相信通过任侠仗剑,就能痛快淋漓的立下不朽声名。 如《咏怀》其五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驱马复来归,反顾望三河。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其六十一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 旗帜何翩翩,但闻金鼓鸣。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

此诗的主人公,或少年时代轻薄任侠,最终不仅没有能建立功名,而且“黄金百镒尽,资用常苦多”,只能面临沉痛的失路之悲;或仗剑投军,在“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的壮烈背景下,感情却突然由状而转悲,发出了“念我平常时,悔恨从此生”的感叹。

这两首诗作可能是游侠类诗歌中较早对少年任侠的生涯表现追悔之意的作品。后来,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 中描写了一个少年杀人而远避他乡,垂老回到都城,看到世事变异,无可作为的侠士,可能正是受了阮籍这些诗作的影响。

然而,阮籍在另一些诗歌中,又以高度的热情,赞扬了这种张扬激烈的任侠精神,而且其中也提到了“功名”、“令名”。比如:

其三十八

炎光延万里,洪川荡湍濑。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视彼庄周子,荣枯何足赖。捐身弃中野,乌鸢作患害。岂若雄杰士,功名从此大。 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对这一类诗歌,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诗继承了建安风骨的精神,“可合子建《白马篇》同诵” 。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这些诗根本上而言,仍然是对建功立业的否定,甚至有“屈原远游之志,高举出世之想。”,还有一些认为,这些诗作的思想和其五、其六十一是不太吻合的,从而反应了阮籍本人以及《咏怀》组诗的复杂性。 其实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方面,但也有其局限。都没有能将这些游侠类诗歌放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主线中来考虑。我们前边说,这条思想主线既包括了现实人生的不满、对伦理纲常的怀疑,对国家政权的失望,也包括了对个体的人生自由境界的向往、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因此,阮籍对建功立业这一价值取向持有深刻的怀疑,而且当时天网漫布的社会背景,既让战国汉初那些纵横的游侠们失去了生存的现实基础,也使建安时代,建功立业的高昂理想失去了昔日辉煌的色彩。然而,阮籍对建功立业的俗世理想失去了信心,并不代表阮籍放弃了对精神自由以及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正是对在《咏怀》中游侠类诗歌的仔细阅读中,我们看到了阮籍“痛哭回车”的另一面,他忧郁而伤感的心灵实际上并未冷却,在那战战兢兢,欲言又止的软弱的表象下,暗藏着一个充满了追求个体生命自由,豪情激越、意气宏放的高大灵魂——至少是这个灵魂的一面。而这一面又集中的表现在《咏怀》游侠类诗歌之中,充分展示了阮籍复杂而矛盾的心灵,以及阮诗“深遥”、“渊放”的艺术特征,也正是此类诗歌在《咏怀》中独特的价值所在。

《晋书》本传云“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吊邻家夭女,回车痛哭,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些倜傥磊落、放诞不羁的行为和诗歌中所表现的对生命自由的热烈豪迈之情是一致的。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其五十八)的豪迈张扬的侠客,正是那个时代里最缺乏的人格光辉和个性内容的具体体现。在这激扬张烈的人格魅力的衬托之下,现实中那些“夸毗子”、“繁华子”、“闲游子”、“工言子”以及“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的虚伪的礼法之士便显得如此渺小。这正同于《大人先生传》中的“大人先生”,具有“披发飞鬓,衣方离之衣,绕绂阳之带”的光辉形象,“含奇芝,嚼甘华,吸浮雾,餐霄霞,兴朝云,颺春风。奋乎太极之东,游乎昆仑之西,遗辔隤策,流盼乎唐、虞之都”的高洁、自由的人格,正好反衬出俗世小人如“虱之处於褌中”“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褌裆”的卑微萎缩的形象。

生命的自由,和完善独立的人格,是那个黑暗的时代缺乏的,也是不可容纳的,因此,诗人便将这些形象用诗歌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诗歌中描写、赞扬这些理想自由的人格个体。用侠客,用神仙,用大人先生,乃至用自己偶一为之的纵情歌哭来表达自己对完善人格的追求。可以说,阮籍从曹植的为国建功立业的梦想中退身出来,转而面向一个可能更为狭窄,但是也可能更为深远的层面——追求个体自身的精神自由和完善人格。

因此,返观开始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咏怀》中那些对求取功名的否定与对游侠激昂意气的歌颂并不矛盾,而是和谐的统一在阮籍对精神自由、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中。阮籍诗中的侠客,并非真是存在的,也不是求取功名的主体,而是如“大人先生”一样,作为诗人理想的寄托而存在,也是对俗世黑暗的鞭挞和嘲讽。通观八十二首《咏怀》之作,我们可以说,《咏怀》中游的仙,并不是真的仙,而是阮籍的一种与世无争,逍遥物外的理想;阮籍游的侠,也不是真的侠,而是阮籍心目中,对自由酣畅的个体人格的追求。同样,我们似乎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陶渊明集中《饮酒?刑天舞干戚》、《闲情赋》这样一类作品,其中的天魔、美人,何尝不是对人生自由的一种寄托?

若将阮籍游侠类诗歌放到整个游侠诗发展的历史上考虑,我们可以说,从曹植对功名的渴求,

转化为阮籍对功名失望,退而追求个体自身的生命自由、人格完善。从而丰富了游侠诗的精神内容,是阮籍《咏怀》对游侠诗歌发展的一大贡献。

然而,在游侠诗的历史上,曹植一体可谓正体,在后世尤其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阮籍一体乃是变体,和阮籍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以及独特个性密切相关,因此后世继承者并不多,江淹的这一首仿作:“少年学击剑。从师至幽州。燕赵兵马地。唯见古時丘。登城望山水。平原独悠悠。寒暑有往來。功名安可留。”(《效阮公诗十五首》其十)是较为准确的把握了阮诗的精神的。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曹阮两种不同的游侠诗的精神内涵,那么,曹植追求的是功名的成就,是“功成”的一面;而阮籍则是一种貌似退避的办法,从功名之梦中脱身出来,而去追求个体的、自身的自由精神状态,可谓“身退”的一面。而将两种思想互相融合并再度深化,以“功成身退”的思想为主导,并以天才的创作,将游侠诗歌推到后世不可企及的高峰,这个任务是由伟大的天才诗人李白最终完成的。

3、李白的继承和发展

(1)、 唐初功名意识的复兴

唐代被史家称为“中华国史第三次民族‘大混合’之时代”,国家统一强盛、开疆拓土、思想解放融合,以及统治者唐太宗尚武好侠的情趣 都直接促使了初唐诗歌中尚武任侠风气的勃兴,士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对开辟纪元的骄傲感和对风云际会、建功立业的欣喜与渴望。曹植开创的以忠君报国、求取功名为主要精神内容的游侠诗歌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挥。 这些诗作中无不充满宏大壮伟的“意气”,倡导赴边关、报君恩,鄙视书生的迂腐无用,颂扬仗剑从军、封侯拜相的人生模式。这种社会风气也激发了青年诗人的万丈豪情,再也无法安坐书斋,从而写下一篇篇意气纵横之作:

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骆宾王《从军行》:“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 ,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杨炯《出塞》:“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辛常伯《军中行路难》:“君不见封狐雄虺自成群,凭深负固结妖氛。玉玺分兵征恶少,金坛授律动將军„„绛节紅旗分日羽,丹心白刃酬明主。但令一被君王知,谁惮三边征战苦。” 在这里,报君恩的“忠义”与侠之义气一脉相通。侠的英雄之气继续归正、服务于为国杀敌、建立功业,并且并唐人发挥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地步。而阮籍诗中那看破功名之求,一心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渐渐在这高昂的大合唱中变得衰微。

而李白的出现又使这种创作倾向得到了再次深刻的变革。

(2)、功成身退——李白对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不可否认,李白和生于初盛唐的士人一样,有着强烈的功名心。并且向往着范蠡、谢安那样平步公卿,而后功成身退。

这种人生模式,和曹植作品中表现的以昂扬精神面目追求建功立业的思想,以及阮籍退而反诸个体自身,追求精神的自由状态都有不同。这种思想有着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要 “功成”即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树立不朽的声名;而后,就要“身退”,断然从荣华富贵、高名令誉中脱身而出,弃之如敝履,转而追求个体的完善与逍遥,追求出世的精神自由。这样的人生,在李白心目中才是最完美的,是李白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纵横家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模式作出的一个定位。

结合李白一生的沉浮际遇、思想变化来看,我们发现李白的功名之心与追求高官厚禄、良田

侠客的诗篇四
《金庸侠客岛对诗(一)》

金庸侠客岛对诗(一)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27:04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隐♀良生(349025723) 10:27:25 去年今日此门中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27:39 天门中断楚江开

隐♀良生(349025723) 10:28:07 使我不得开心颜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28:20 六宫粉黛无颜色

隐♀良生(349025723) 10:29:37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29:51 笑渐不闻声渐消

隐♀良生(349025723) 10:30:08 只消几个黄昏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0:35 枯藤老树昏鸦

隐♀良生(349025723) 10:30:53 寒鸦栖复惊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1:30 惊起一滩鸥鸬

侠♂天秋(1021104773) 10:31:45

笔落惊风雨

隐♀良生(349025723) 10:32:39

一行白鹭上青天

隐♀良生(349025723) 10:35:16

休夸此地分天下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5:18 休将白发唱黄鸡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5:38 飞流直下三千尺

侠♂天秋(1021104773) 10:35:49 白发三千尺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6:05 三千丈才对。。。

隐♀良生(349025723) 10:36:18

欲寄彩签签兼尺素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6:20 过江千尺浪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6:44 素琴本无弦

侠♂笑观镜中花(393084926) 10:36:56 欲寄彩笺兼尺素

隐♀良生(349025723) 10:36:59

一旋一柱思华年

侠♂天秋(1021104773) 10:37:00 弦断有谁听

侠♂天秋(1021104773) 10:37:09 年年岁岁花相似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7:11 年年岁岁花相似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7:23 似曾相识燕归来

侠♂天秋(1021104773) 10:37:38

清风万里来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8:17

春来发几枝

魔♀桐荫露冷(15432634) 10:38:28

枝枝叶叶离情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8:33 枝上枊棉吹又少

隐♀良生(349025723) 10:38:39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8:48

情深不寿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8:53 自古多情伤离别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9:15 情深不寿出自何处,请堂堂指教。。。 痴♂明澈(971128829) 10:39:19

别有一番滋味摄像头

侠♂天秋(1021104773) 10:39:20

萋萋满别情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39:40 白头搔更短

痴♂颍川堂(13566357) 10:39:43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隐♀良生(349025723) 10:39:47

谦谦君子

隐♀良生(349025723) 10:39:51

温润如玉

侠♂天秋(1021104773) 10:40:56

为我起松涛

痴♂颍川堂(13566357) 10:42:53

风涛生有信 侠♂天秋(1021104773) 10:43:51

美中不足今方信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44:04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隐♀良生(349025723) 10:44:08 烟波渺茫信难求

侠♂天秋(1021104773) 10:44:14 东风如有信

隐♀良生(349025723) 10:44:20 呼二将出换美酒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44:51 借酒消愁愁更愁

痴♂明澈(971128829) 10:45:07 愁春懒起妆

痴♂颍川堂(13566357) 10:45:08 阶前愁杀葬花人

隐♀诗露花语(850724756) 10:45:11 举杯消愁愁更愁

隐♀良生(349025723) 10:45:13 怎一个愁字了得

隐♂子柚(793261734) 10:45:48 碧玉妆成一树高

痴♂明澈(971128829) 10:46:03

侠客的诗篇五
《唐朝侠客诗风 ——林宗正在复旦大学的讲演Document》

学以成人

日期:2014-08-18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图片说明:杨国荣 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Journal of ComparativePhilosophy编委,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09年出版)。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表。

学以成人 ——杨国荣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

核心观点

“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狭义之“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

这一视域中的“学以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也关乎性与习的互动。

学以成人的讨论,既涉及如何理解“学”(何为学)的问题,也关乎如何“成人”(如何成就人自身)问题。以中西哲学的相关看法为背景,可以注意到以上论域中的不同思维趋向。由此作进一步考察,则不仅将深化对“学”与“成人”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更广意义上推进对如何成就人自身的思考。

为学的广义内涵

“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首先可以关注的是以认知或认识为侧重之点的“学”,其传统可追溯到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之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Knowyourself)。这里的“你”,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人,认识人自身,旨在把握人之为人的特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上看法一方面意味着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关乎人和神之别:人既不是动物,也不是神。在此意义上,认识人自己,意味着恰当地定位人自身。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这里的美德主要是指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正是这种规定,使人区别于其他对象。把美德和知识联系起来,体现的是认识论的视域。作为与知识相关的存在,人主要被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以“美德即知识”为视域,与人相关的“学”,也主要展现了狭义的认识论传统和进路。

在近代,对“学”的以上看法,依然得到了某种延续。康德在哲学上曾提出了四个问题“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人是什么?”最后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具有综合性,涉及对人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康德对“人”的理解涵盖多重方面,包括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人的规定,以及从价值论的层面把握人的价值内涵。从实质的层面看,何为人这种提问的方式,仍然主要以认识人为指向。就此而言,康德对人的理解基本上承继了古希腊以来“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的传统。

除以上传统外,对与人相关之“学”的理解,还存在另一进路,后者具体体现于中国的儒学。先秦儒家奠基人孔子的经典《论语》,第一篇是《学而》,其中所讨论的,首先便是“学”。先秦时代儒家最后一位总结性的人物是荀子,《荀子》第一篇即为《劝学》。在儒家论域中,“学”既涉及“知人”,也关乎“成人”,从而表现为知人和成人的统一。这种理解,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关于“学”的主流看法。

理解人的以上视域,在中国哲学中首先与人禽之辨相联系。“人禽之辨”发端于先秦,其内在旨趣在于把握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禽之辨”同时表现为“人禽之别”。就其以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为关切之点而言,“人禽之辨”所要解决的,也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对人的以上把握,在中国哲学中往往更概要地被理解为“知人”。这里的“知人”既涉及人禽之辨,又在引申的意义上关乎人伦关系的把握。

作为人禽之辨引申的“知人”,在中国哲学中常常与“为己之学”联系在一起。此所谓“为己”,并不是在利益关系上追逐私利,而是以人格上的自我完成、自我充实、自我提升为指向。这一意义上的“学”,旨在提升自我、完成自我,可以视为成就人自身之学。与此相对的“为人”,则是为获得他人的赞誉而“学”,其言与行都形之于外,主要做给别人看。在区分“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的背后,是对成就人自身的关注。

以“为己”、“成己”为目标的“学”,在中国哲学中同时被赋予过程的性质。在《劝学》中,荀子开宗明义指出:“学不可以已”,这一看法意味着“学”是不断延续、没有止境的过程。作为过程,“学”又展开为不同阶段,与之相应的是人成就自身的不同目标。荀子曾自设问答:“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里,荀子区分了学以成人的两种形态,其一是“士”,其二为“圣人”,学的过程则具体表现为从成就“士”出发,走向成就“圣人”。作为“学”之初始目标的“士”,是具有相当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的社会

阶层。从人的发展看,具有知识积累、文化修养,意味着已经超越了蒙昧或自然的状态,达到了自觉或文明化的存在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文野之别”。这里的“野”即前文明的状态,“文”则指文明化的形态。荀子所谓“始乎为士”中的“士”,首先便可以理解为由“野”而“文”的存在形态。

与“始乎为士”相联系的是“终乎为圣”,后者构成了学以成人更根本的目标。相对于“士”,“圣”的特点在于不仅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而且已达到道德上的完美性。正是道德上的完美性,使“圣人”成为“学”最后所指向的目标。

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由“野”而“文”、超越自然状态的成人的过程,离不开“礼”的制约。自殷周开始,中国文化便非常注重礼。“礼”涉及多重维度,从基本的方面看,它主要表现为一套文明的规范系统,其作用体现于实质和形式两个层面。在实质的层面,“礼”的作用体现于对应该做什么与应该如何做的规定。在形式的层面,礼的作用之一在于对行为的文饰,即所谓“为之节文”,这里的“文”便是形式层面的文饰。通过依礼而行,人的言行举止、交往的方式便逐渐地取得文明化的形态。

与礼相联系的“学”,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又与“做”、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礼”的引导之下展开的成人过程,同时按照礼的要求去践行。《论语》开宗明义便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和“习”即联系在一起,“习”的涵义之一是习行,即人的践履。从“习行”的角度看,所谓“学而时习之”,也就是在通过“学”而掌握了一定的道理、知识后,进一步付诸实行,使之在行动中得到确认和深化,由此提升“学”的境界。“学”的以上含义,在中国哲学中一再得到肯定。孔子曾指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这里,“好学”首先体现于日用常行、勤于做事的过程。

荀子对“学”的以上意义作了更简要的概述。在《劝学》中,荀子指出:“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为之”,即实际的践行,“舍之”,则是放弃践行。这里的“为”,也就是以“终乎为圣人”为指向、以礼为引导的践行。在荀子看来,如果依礼而行(“为之”),便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反之,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舍之”),那就落入禽兽之域、走向人的反面。这里再一次提到了人禽之辨,其涵义则已不仅仅限于从观念的形态去区分人不同于禽兽的特征,而是以是否依礼而行为判断的准则:唯有切实地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才可视为真正的人。实际的践行(“为之”)构成了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之点。

广而言之,在中国文化中,为学和为人、做人和做事往往难以相分。为学一方面以成人为指向,另一方面又具体地体现于为人过程。前面提到的道德实践、政治实践、社会交往,都同时表现为具体的为人过程,人的文明修养,也总是体现于为人处事的多样活动。同样,做人也非仅仅停留于观念、言说的层面,而是与实际地做事联系在一起。在以上方面,“学”与“做”都无法分离。

“学”既涉及本体,又和工夫相联系

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中,对“学”的理解首先与人禽之辨联系在一起。从狭义上说,

“人禽之辨”主要涉及人与动物之别,在引申的意义上,“人禽之辨”同时关乎对人自身的理解,后者区分本然意义上的人和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然意义上的人,也就是人刚刚来到这一世界时的存在形态,他更多地呈现为生物学意义上的对象,还不能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里可以看到两重意义的区分:其一,人与动物之别,亦即狭义上的人禽之辨;其二,人自身的分别,即本然形态的人与真正意义上的人之分。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上不同的人物、学派不仅关注人禽之别,而且对后一意义的区分也有比较自觉的意识。以先秦而言,孟子提出性善说,后者肯定人一开始即具有善端,这种“善端”为人成就圣人提供了前提或可能。但同时,孟子又提出“扩而充之”之说,认为“善端”作为萌芽,不同于已经完成了的形态,只有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他所理解的完美存在。所谓“扩而充之”,也就是扩展、充实,它具体展开为一个人自身努力的过程。从逻辑上看,这里包含对人自身存在形态的区分:扩而充之以前的存在形态与扩而充之以后的存在形态。扩而充之以前的人,还只是本然意义上的人,只有经过扩而充之的过程,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本然意义上的人一方面尚不能归入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可能。儒家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便是指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隐含在人的本然形态中,构成了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内在的根据。后者既区别于现实的形态,也使后天的作用成为必要:唯有通过这种后天作用,本然所蕴含的可能才会向现实转化。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成人的以上的过程,又与本体与工夫的互动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工夫”和“本体”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本体”的直接涵义即本然之体(original substance),也就是内在于本然之中的最初可能。对中国哲学而言,正是这种可能,为人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内在的根据。以本体为根据,意味着成就人过程既不表现为外在强加,也非依赖于外在灌输,而是基于个体自身可能而展开的过程。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同时被用以指称人的内在的精神结构、观念世界或意识系统。人的知、行活动的展开过程,往往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意识、观念系统相联系。这种精神结构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价值层面的观念取向及认知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成人的过程既关乎“成就什么”,也涉及“如何成就”,前者与发展方向、目标选择相联系,后者则关乎达到目标的方式、目标。精神世界中的价值之维,更多地从发展方向、目标选择(成就什么)等方面制约着成人的过程;精神世界中的认知之维,则主要从方式、目标(如何成就)等方面,为成人过程提供了内在的引导。

以知识、德性等观念系统为具体内容,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生成、发展和丰富。关于这一点,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黄宗羲曾作了言简意赅地概述:“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精神形态意义上的本体并非人心固有,而是形成于知、行工夫的展开过程。在知行工夫的展开过程中所形成、发展和丰富的本体,反过来又影响、制约着知行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在这一意义上,精神本体具有动态的性质。

与本体相联系的是工夫。从学以成人的视域看,工夫展开于人从可能走向现实、化当然(理想)为实然(实际的存在形态)的过程之中。上述视域中的工夫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观念形态的工夫,即中国哲学所理解的广义之“知”,其二为实践形态的工夫,即中

国哲学所理解的“行”,“知”和“行”构成了工夫的两个相关方面。广义之“学”不仅体现于“知”,也包含“行”(“做”),对于后一意义上的工夫(“行”),中国传统哲学同样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在社会领域中,“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与“做什么”(从事何种实践活动),往往无法相分。具体而言,人正是在参与政治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逐渐地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的动物”(政治领域中的主体);在从事法律的实践活动中,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包括成为守法的公民);在伦理、道德的实践(包括儒学所说的“事亲”、“敬长”等等)过程中,成为伦理领域中的道德主体。广而言之,正是在社会领域展开的多样践行工夫中,人逐渐成为多样化的社会存在。

“学”既涉及本体,又和工夫相联系。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学”应有所“本”,这里的“本”既指本然存在中所蕴含的成人可能,也指内在的精神世界、观念系统。“学”有所“本”则相应地既意味着以人具有的内在可能为学以成人根据,也指“本于”内在的精神世界展开“为学”过程。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有所“本”,人的自我成就离不开内在的根据和背景,另一方面,“本”又不断在工夫展开过程中,得到丰富,并且以新的形态进一步引导工夫的展开。

德行和能力制约着人的自我成就

作为本体和工夫的统一,“学”所要成就的,是什么样的人?从现实的方面看,人当然具有多样的形态、不同的个性。然而,在多样的存在形态中,又有人之为人的共通方面,其一是德性,其二为能力。中国古代哲学曾一再提到贤能,所谓“选贤与能”,便将贤和能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的“贤”主要与德性相联系,“能”则和能力相关。从学以成人的角度看,德性和能力更多地从目标上,制约着人的自我成就。

上述意义上的德性,首先表现为人在价值取向层面上所具有的内在品格,它关乎成人过程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并从总的价值方向上,展现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与德性相关的能力,则主要是表现为人在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内在的力量。人不同于动物的重要之点,在于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自身,后者同时表现为价值创造的过程,作为人的内在规定之能力,也就是人在价值创造层面所具有的现实力量。

德性与能力的相互关联所指向的,是健全的人格。人的能力如果离开了内在的德性,便往往缺乏价值层面的引导,从而容易趋向于工具化与手段化,与之相关的人格,则将由此失去价值方向。另一方面,人的德性一旦离开了人的能力及其实际的作用过程,则导向抽象化与玄虚化,由此形成的人格,也将缺乏现实的创造力量。唯有达到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学”所成之人,才能避免片面化。

从学以成人的角度看,这里同时涉及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开始自觉地关注并讨论这一问题。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和《美诺》篇中,德性是否可教便已成为一个论题。在这方面,柏拉图的观点似乎存在某种不一致。一方面,他不赞同当时智者的看法(认为德性是可教的),并借苏格拉底之口对此提出质疑:“我不相信美德可以

侠客的诗篇六
《经典诗句》

经典诗句、名言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5、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故乡》 9、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1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 12、轻诺必寡信《老子》 13、民无信不立《论语》

14、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15、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16、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

1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

19、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20、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成语积累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百依百顺 手疾眼快 舍近求远 德高望重 恩重如山 志同道合 生死相依 银装素裹 千里迢迢 水落石出 风雨同舟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饱经风霜 巧夺天工 古色古香 自作自受 罪魁祸首 心惊肉跳 久别重逢 古诗词10首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

苟延残喘千方百计引人入胜兴高采烈

恍然大悟 抑扬顿挫 流连忘返 别具一格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观沧海 [东汉末年]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4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经典名篇背诵 摘自《山中访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5

侠客的诗篇七
《豪放派诗词》

侠客的诗篇八
《历史上著名的侠客介绍》

研究型课题

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

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

追寻在西乡县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我眼中的诸葛亮;

我看古诗词中的离别。

1、 校园文化浏览及特征

2、 浅议〈鸿门宴〉的人物

3、《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4、略论网络文学的优略

5、民俗探究

6、宋朝婉约派词风的研讨

7、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8、唐朝田园水诗的研究

9、本市市民中成年人阅读情况抽样调查及我的见解

10、泰山为什么成为帝王封禅的选择地

11、《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12、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13、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

14、“新概念阅读”

15、从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看小品文的写作

16、川端康成与《雪国》

17、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

18、我眼中的诸葛亮

19、唐传奇与宋元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20、《桃花源记》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1516 英)的对比

21、唐传奇《莺莺传》与元杂剧《西厢记》有何不同

22、《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的探讨

23、如何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24、中学生有阅读名著的必要吗

25、当代校园言语文化及其影响原因

26、鲁迅《阿Q正传》中阿Q的现实意义

27、韩寒现象透视

28、中国行诗与外国十四行诗比较

29、香港新武侠小说为何难现昔日风采

30、我看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31、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32、港台文化的含金量有几成

33、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

34、新概念作文对传统作文的冲击

35、金庸、琼瑶小说为什么会引起同学的兴趣、关注

36、“韩寒”现象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历史上著名的侠客介绍:

1.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军围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己筹集了车马,带着门客们前去援赵。经过城门的时候,侯嬴把他止住,面授机宜:公子切勿鲁莽行事,我有妙计一策。信陵君依计而行,从魏王的宠姬如姬那里窃来了虎符,把朱亥带着到晋鄙那里夺取兵权,朱亥当场把不听调遣的晋鄙一铁锤锤死。于是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终于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

这件事情成就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盖世英名,这是与他发现和任用朱亥分不开的。

后来,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国,秦王不让朱亥返回,要求他为秦国效力,高官厚碌,应有尽

有。朱亥不同意。

秦王就把朱亥关进一个装有老虎的大铁笼子里,考验朱亥,威胁朱亥。老虎看见有人被投进笼

子,就猛扑过来。

朱亥大叫一声“畜生,你敢!”那老虎吓得趴在朱亥的脚下,动也不敢动。

秦王无法,只好将朱亥囚禁起来。

朱亥见回去无望,就用头撞柱子,柱断而不死,于是用手扼喉,喉断而死。

2. 郭解,字翁伯,河内轵(今河南济原南)人,汉善相人许负的外孙。其父亲因为行侠,孝文帝时

被诛。

郭解长得短小精悍,貌不惊人,性格沉静,勇悍,不喝酒。年青时心狠手辣,恣意杀人。他肯舍命助人报仇,还干些藏命作奸剽攻、铸钱掘冢的事情。后来,郭解一改前行,对人以德报怨,厚施薄望。救

人之命不恃其功。因此,他在当地声望很高。

郭解曾有一个外甥,在与人喝酒时,仗势欺人,强行灌酒,被对方一怒之下杀死。郭解的姐姐陈尸街头,想借此羞辱郭解。后来,凶手自归,将实情告诉了郭解。郭解不仅没有加罪于他,还说,是我的孩儿作得不对,把他放走了。随后,他又埋葬了外甥。郭解如此公正,深得大家敬重,越发依附于他了。

郭解有一次出门,见有个人姿势不端地坐在路旁,很不礼貌地看着他。门人看见了很生气,想杀了那个人。郭解说:在家乡得不到尊重,是我的修行不够呀。暗地里,他叮嘱尉吏说:这个人我很看重,到践更时放过他。践更是当时一种徭役,受钱代人服役者称践更。每月一次。践更数次,都没有人找他。那人很觉奇怪,一问,才知是郭解替他解脱。于是他袒胸露腹地前去谢罪。郭解此举,得到少年们的倾慕。

雒阳邑有互相结仇的人。邑中贤豪多次从中调解,始终不听。郭解听说后,夜见仇家。仇家听了他的劝解。郭解说:我听说雒阳诸公在这里调解您都不听,幸而现在您听了我的话。但在您的地面上出了这

样的事儿,恐怕有点不合适。我还是离开这里的好。他连夜悄悄地离开了雒阳邑。

郭解处世恭俭,在本县从不乘车,到邻郡为人请求事,也是能办则出,不能为则不为,从不为难人家。因此,诸公争相为用,亡命者多归郭解,而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也经常把大车送到郭解家,以备

投奔郭解的人来使用。

武帝年间,朝廷迁徙豪富于茂陵(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以便控制。郭解因家贫,不中赀,但也在迁徙之列。大将军卫青为郭解向武帝求情,武帝说:郭解身为布衣,能使大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并不贫穷。郭解仍被迁徙到茂陵。临行之日,前来送行的人数众多。可见郭解在当地的影响之大。后来,他到

了陕西茂陵后,关中贤豪知与不知,纷纷前来与他结交。

郭解迁徙茂陵,是朝廷的诏令,可是郭解的侄儿却把轵县掾的头扭断了。后来,县掾的父亲杨季主也被人所杀。杨家上书武帝,上书人又被杀。武帝下令捕捉郭解,并要“穷治所犯”。办案人到轵,郭解的门客齐口称誉。有一儒生却说:“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以称贤?”便被郭解的门客们杀死,凶手不知去向。办案人于是回报武帝,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虽然不知是谁杀了人,但他身为布衣任侠行权,以小冤小仇杀人,这罪更重于他亲自杀人,当属大逆不道。”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郭解全家被诛。

司马迁说:我看郭解这个人,貌不惊人,语不足采,然天下贤与不贤,知与不知,都倾慕他的名声,

言侠者都称引郭解。俗话说,以貌荣名,貌有衰老之日,以誉荣名,岂有尽乎?

3.要离刺庆忌 阖闾登王位后,得悉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此人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现在卫国艾城招兵买马,结连邻邦,伺机报杀父之仇,便成为阖闾的心头之患。

一日,阖闾与伍子胥计议,寻找勇土谋刺庆忌。子胥便推荐友人要离前往。传说,要离家在今无锡鸿山之北,大河头火叉浜口南岸,以打渔为业。生得身材瘦小,仅五尺余,腰围一束,形容丑陋,但智术非凡,有万人之勇,是当地有名的击剑能手。今鸿山十八景之一,东岭山上的“磨剑石”,相传就是当

年要离磨剑的石块。

要离尽忠义之心,献用苦肉之计。据民间传说,一日在朝与阖闾斗剑,先用竹剑刺伤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卫国找庆忌去了。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探

得事实,便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修治舟舰,常在左右,同谋举事。

三月之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舰,顺流而下,偶得胜利,便在太湖战舰上庆功,要离乘庆忌坐在船头上畅饮之机,便在月光下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则倒提要离,沉溺水中三次,然后将要离放在膝上,笑着说:“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于刺我!”左右卫兵举刀朝欲杀要离,庆忌摇着手说:“这是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两个天下勇士呢?”又说:“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 说

完庆忌便倒地而亡。

要离回到吴国,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不愿受,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吴

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便自刎于金殿。

吴王阖闾根据要离生前的遗愿,便令伍子胥将要离葬在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专诸墓旁。但因年

代久远,两墓已湮灭,无从辨识。

4. 聂政 (?~前397年),轵邑深井里(今河南济源轵城南)人。他是春秋末期四大刺客之一,因

刺杀韩相侠累而出名。

聂政因为杀人,为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往齐国,在乡下以屠狗为职业。

当时,韩哀侯的亲信大臣严遂(字仲子)严仲子,与韩相国韩傀(字侠累)在朝廷上发生激烈争执,严仲子得理不让人,侠累仗着自己是是韩国的相国,又是韩哀侯的叔父,当然不会受人欺辱,因此,俩人像两只决斗的公鸡各不相让,越斗越凶。严仲子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头脑一热,顺手拔出朝廷卫士的宝剑,就砍向侠累,大臣们见状,慌忙你推我拉,费了浩大劲才将两人分开,两人才愤愤不平的回

府而去。

严仲子正在家里心神不定的时候,有好友前来通报,说侠累正在与人商量,这几天将要派人来干掉严仲子。严仲子一听,顿时吓的屁滚尿流,二话不说,召集家人收拾金银细软,举家连夜逃回他的老

家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去了。

严仲子到了齐国,有人对他说:“轵深井里有一个聂政,是一个勇士,为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

因为杀人避仇,以屠狗为生。”

严遂就暗地与聂政结交,诚心诚意对他。数次登门拜访,并准备酒馔为聂母贺寿,另外还有黄

金百镒(一镒相当二十多两)。聂政因要赡养老母,所以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

聂政的母亲离世后,聂政安葬了母亲并守孝三年,又嫁出了自己的姐姐。等到没有了牵挂,才去到严遂府中,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以重金邀请自己。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

请求。

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97年)的一天,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都城。

刺杀韩相那一天,侠累正在家中大宴宾客,韩哀候也在场,大伙吃喝看戏正热闹时,大门口出现一阵骚动。侠累正想问怎么回事,只见有一个人,头戴斗笠,脸上围着一块黑布,只露出一双带着杀气

的大眼,打倒门卫,挺剑而入。

侠累吓得慌忙躲到韩哀候身后,抱住韩哀侯,浑身发抖。只见那刺客三步并做两步,几个箭步来到他们身旁,飞身猛刺,只见白光一闪,侠累被剑穿身,立刻倒地而亡,倒霉的韩哀候也身受重伤。

这时,一些明白过来的卫士围了上去,可一转眼又被刺客刺倒了几十个人,但那刺客自己也受伤不轻,看来是无法脱身了,他心一横,大喝一声,暂时喝退围攻的人,并用剑尖划破自己的面容,挖出

自己的双眼,剖腹而死。

刺客死后,韩国人无人知道刺客的底细,就把刺客的尸体放在大街上,并到处张贴告示,出千

金悬赏能够辨认刺客的人,可是没有人能来领取这份奖赏。

聂政的姐姐聂荌听到消息后,就对人说:“这一定是聂政,过去侠累的仇人严遂与他相交,聂政

必定报他的知遇之恩,我应当前去相认。”于是动身前往韩国。

路上有一些好心人劝她:“他是刺杀韩侯的凶手,韩国悬赏千金想知道他是谁,你却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荌回答:“我知道!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混迹在商贩当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遂在屠户之中认识我弟弟聂政,并屈身结交,这是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让聂政的英名埋没?”

聂荌只身来到韩国,到了大街上,果然认出尸体是聂政。聂荌抱尸恸哭,大声道:“这是轵地深井里人,我的弟弟聂政啊!”话说完,聂荌高呼三声 “天啊!” 终于因为悲伤过度死在聂政的尸体旁。有人被他们

姐弟俩的侠义所感动,就把他们埋葬了。

聂政刺杀侠累是非常有影响的大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荌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

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

参考文献:

史记·游侠列传.二十五史·百衲本[M].浙江古籍出版社

汉书·游侠传.二十五史·百衲本[M].浙江古籍出版社

史记·刺客列传.二十五史·百衲本[M].浙江古籍出版社

王定保.唐摭言:卷1.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

侠客的诗篇九
《李白咏侠诗》

侠的含义在中国文化中本身有一个逐步发展 的过程,因此对侠的理解也就处于一种不断变化 的过程,而用诗歌来颂扬古今侠士的行为事迹、高 尚情操、高贵品质的咏侠诗也就以相应的状态呈 现。从正式全面给了游侠一席之地的《史记·游侠 列传》开始,文人与侠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咏侠 诗也逐渐地繁盛起来。曹植的《白马篇》首先将幽 并游侠儿作为抒情的对象,塑造出了“扬手接飞

猱,俯身散马蹄”的侠士形象,抒发了作者“捐躯赴 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壮志。而此后的一些宫 廷文士甚至帝王将相也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关注 侠士作风和行为方式。如陈后主的《乌栖曲》“陌 头新花历乱生,叶里春鸟送春情。长安游侠无数 伴,白马骊珂路中满”;《洛阳道》“黄金弹侠少,朱 轮盛彻侯”则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王孙贵族的酗酒 纵欲的行径,从优裕的帝王生活中旁观游侠、侠少 的放纵冶游,在探询别样生活的同时获取一种精 神上的满足。唐人的咏侠诗内容则比较复杂,既

有承接陈后主《鸟栖曲》和《洛阳道》的衣钵,描述 贵家公子横行无忌、饮酒纵乐的放荡行径的咏侠 诗.如秦韬玉的《贵公子行》“斗鸡走马家世事,抱 来皆佩黄金鱼”;李益的《汉宫少年行》“相逢酒杯 一言失,回朱点自闻至尊。金张许史伺颜色.王侯 将相莫敢论”。也由吟咏舍己为人、行侠仗义、舍 身报国的豪杰侠客,如元稹的《侠客行》等。总体 来说,唐人咏侠诗中是将真正的侠士与公子王孙、 无赖少年和间里恶少是混为一谈的,这也表明.至 少在唐代,侠在人们的观念中还保留着这种无赖 气、匪气和富贵气混合在一起的状态。李白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 量优秀的诗篇,热情洋溢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 “侠”这种不循常轨的人物找到了寄托,表现出了 李白对适意人生、建立自我功业的渴望。由于文 化传承的影响,李白的咏侠诗中不可避免地要出 现“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 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白马篇》)这 类斗鸡走马、逞酒杀人等时人所谓的侠行描写。 然而,李白在很多时候对侠的理解又是超越同时 代人之上的,他对历史上侠客行为做了重新认识 和选择性接受,从侠义行为的外在表现转向精神 内涵的探索,他在对古代侠义人士事迹的理性分 析中,结台丁自己的立功报国思想,使侠在精神上 融人了文人的理想。通过对李白咏侠诗研究,可 以进一步认识李白对人生功业的渴望与咏侠诗背

后心理期待的相互联系。

一、李白咏侠诗的社会背景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各体

兼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咏侠诗便是唐诗迅速 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奇葩,李白的咏侠诗与这一时 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唐代侠风盛行并成为一种时代的氛 围,文人也往往以任侠为尚。无论是上层统治阶 级还是民间普通百姓,虽然本身称不上是侠士,但 都有一种对侠士行为方式的羡慕之情。初盛唐的 皇室及其子弟不少都有过一段任侠或交接豪侠的 经历。唐高祖李渊父子起兵争夺天下,依靠的就 是一支“侠少良家子弟”为代表的队伍(温大雅《大 唐创业起居注》);李渊之子李建成广招侠士“所从 皆博徒大侠”,女婿柴绍也以“任侠闻于关中”,唐 太宗李世民在起兵前广交豪杰之士,唐玄宗任临 淄王时也喜欢交结地方豪俊。正因为如此,一些 贵族子弟、皇子王孙争相效仿侠客的任侠尚气的 表面行为,放荡无度,嗜酒狎妓,肆行无忌。王仁 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长安侠少,每至春时,蛄朋联党,备置矮

马,饰以锦鞯金铃,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 人执酒Ⅲ而随之,遇好酒则驻马而饮。

正像罗宗强先生在《李杜论略》中所指出的, 这些任侠活动已经完全不是我们所说的侠义活 动,而仅仅是豪贵公子和市井无赖斗鸡走狗纵酒 狎妓的放浪生活而已。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唐代民间侠风也很盛行,有地方豪门少年驰马驱

犬.剧饮肆行,也有职业侠士,打抱不平,甚至有公 然对抗朝廷,劫富济贫的绿林豪侠。中唐诗人李 涉就记录过自己遇到侠盗的经历,所谓盗亦有道, 绿林豪杰在得知是李博士时,不仅无所侵犯,并请 李博士赋诗一首以证实身份:“暮雨萧萧扛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姓名,世上如今半 是君”(《井栏砂宿遇夜客》)。时代风尚对人的影 响是巨大的,文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以任 侠相尚,以逞侠使气相标榜,卢藏用《陈氏别传》称 陈子昂“驰侠使气”;《新唐书》称王翰“日与才士豪 侠饮乐游畋,伐鼓穷欢”;《唐才子传》称王之涣“少 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 纵酒”。

另一方面,唐帝国的繁荣兴盛使文人对侠的 期待成为功业意识的一种寄托。唐代文人普遍都 具有强烈用世之心,有着极强的建功立业意识。

科举制和以前的用人制度比较起来是一种进步, 为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提供了参与国家统治和管 理的机会,但毕竟参与竞争者人数众多,而提供的 机会和职位有限。据王定保《唐摭言》载,进士科 得第的只占廊考人数的百分之一二,每年得第的 有时只有几人,有时十多人,最多也不过三四十 人,失意的文人占了绝大多数。“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功业难成,壮志不屈,失意不失志的 儒生文人在期待明主慧眼识才的同时,往往以侠

士的“一见倾心,意气相投”作为自己的交友期待, 更渴望通过古代游侠那种偶逢知音便平步青云的 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可以说整个社会风气如此,李白的好任侠也

就不足为奇了。《新唐书·文艺列传》称李白“喜纵 横术、击剑,好任侠”;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 君碣记》中提到李白“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 师”;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 人”。可见,李白的任侠习气是同时代人所公认 的。李白好任侠有天性的部分,也有后学的部分。 他自述为陇右李唐王室后裔,因此不仅在精神上、 心理上继承了陇右尚武任侠的传统,而且“十五好 剑术”,是一个真正学习过剑术的诗人;李白成长 在蜀中地区,一个侠风盛行而律令相对松弛的地 方,这使他很容易受到地方习气的感染,他所说的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手刃数人”却可以不 受法律制裁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蜀中地区律令 松弛的缘故;李白本身性格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 也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习剑、任侠、学道、求 仙的经历使得他的思想非常复杂。龚自珍在谈到 李白的诗歌时曾说过:“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 之以为气,又自自始也。”李白大量的歌颂锄暴安 良、重然诺、轻死生的咏侠诗不是单一的江湖侠义 精神,而是相应地体现出了其思想的复杂性。

二、李白咏侠诗体现的侠义观

作为观念的东西,有社会统治的导向,有社会 风尚的影响,也有历史传统的承继。在侠义观上, 李白的咏侠诗体现出的是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史

记》倡导的侠精神,对于司马迁提出的“今游侠,其 行虽不轨于大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 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 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矣”李自足持赞 成的态度。但是李白在继承前代侠义精神的同 时,能够将游侠不属于上层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文 人的家国功业理想结合起来,用咏侠诗阐释丁自

己的侠义观。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轻财好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侠”字为“轻财 者也”。如果没有别的附加条件,仅此一条李白自 身也十分具有侠士风范。“囊昔东游维扬,不逾一 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 白之轻财好施也。”(《上安州裴长史书》)这里面不 排除李白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但确实反映出了李 白在生活中具有轻财好施的侠义品格,而且李白 也颇以自己的行为自得。在咏侠诗中,李白多次 提到古今侠客的视钱财如粪土的节义行为,“鲁连 逃千金,圭组岂可酬。”(《赠崔郎中宗之》)“意轻千 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其十》)“鲁连卖谈笑, 岂是顾干金”(《留别王司马嵩》),诗中提到的主人 公鲁仲连向以“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轻爵禄,乐 肆志”而著称,事实上,只有轻财方能守义,只有好 施才能乐于助人,如果一心为个人谋利禄,是不可 能舍己为人而成为侠士的。可见任侠不会以聚敛 钱财作为个人的目的,义气相激,性命都可舍弃, 更何况身外之物的钱财?

(二)重诺守信

重诺守信可以说是儒家和侠士共同奉行的一

条准则,也是文人和侠士得以相互欣赏、相互理解 的基础。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 矣。”(<卫灵公篇》)子夏也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身为侠士,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言必信,行 必果”。李白身受的儒家教育和川地的侠风在他 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使他对侠士那种“三杯吐 然诺,五岳倒为轻”的风采充满了景仰。因此,他 在咏侠诗中高声颂扬重诺守信的延陵季子或者将 具有侠士风采的朋友比作延陵季子。如《叙旧赠 江阳宰陆调》“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陈情赠 友人》“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 许故人身”。延陵季子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与战国四公子并列为卿相之侠,重要事 迹之一即赠剑徐君一事: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

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 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佩刽,系之徐君 冢树而去。从者日:“徐君己兄,尚谁予乎?” 季子日:“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 。哉!”

重诺守信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侠义品

格,原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但在封建社会

尔虞我诈的环境下,封建统治阶级倡导儒家的诚 信要求,而自身却在利害关系中相互欺骗,于是, 侠的重然诺就成为补救社会弊端的一种补充形 式,而李白自身的尚侠性格央定了他在社会现实 中更喜欢任侠的那种一诺千金的方式。

【三)利国利民

侠士通常是一个不能与统治者积极合作的群 体.在这个意义上不包括战国四公子等出身于上 层阶级的贵族,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统治阶级的一 员。但是侠决不是破坏国家安定,损害人民利益 的人。相反,侠的表现常常是牺牲个人来救助国 家或者他人,特别是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做出个人 的牺牲。李白咏侠诗与初盛唐许多咏侠诗不同之 处就在于李白赋予了侠行为鲜明的目的性和积极 的社会意义。

唐人的咏侠诗中,很大一部分仅有任侠的表 面行为,而缺乏任侠的精神实质。如“花时经暖 酒,春服薄装绵。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所描 述的斗鸡走马之徒虽冠以侠少之名.实则膏粱恶 少,市井无赖。李白诗中并不乏对这类人物的描 述,如“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兰蕙 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少年行》),李白 自身作为封建文人,有着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一 面,他高歌的“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 边开,突如流星过”(《少年子》)也不过是侠少纵马 游猎的情景,明清的一些笺注多从为古人讳的主 观愿望出发,将其解释为李白对富家子弟的讥讽, 事实上汉唐人的侠观念中确有这方面的内容,他 们并不像后人那样鄙薄此类行为。

李白的好任侠,不排除他曾经有过浪荡邪行、 纵酒狎妓的经历,但他更看重的却是侠士们快意 恩仇、放任自为的处世方式,义气相激、知遇报恩 的朋友交往,特别是那种平交王侯、立抵卿相、一 匡天下风采。如果汉代大侠剧孟仅仅是因为其

“行大类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恐怕得不到 李白的青睐。剧盂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有着“力可 敌国”的影响力。《史记》载剧孟:

昊楚反时,紊侯为太尉,采传车将至河

南,得剧孟、喜日:“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剧孟, 吾知其无能为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 一敌国云。

剧孟以一市井游侠的身份而深得当朝公卿的

倚重,虽然《史记》并未记述剧盂在这场战争中究 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的重要

侠客的诗篇十
《侠客行》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侠客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侠客的诗句 描写侠客的诗句 形容侠客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侠客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侠客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071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