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登鹳雀楼的诗意

登鹳雀楼的诗意

2016-01-05 02:31: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一《马诗 登鹳雀楼 诗意》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的诗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一
《马诗 登鹳雀楼 诗意》

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

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何时能配上金饰的络头,

在清爽的秋季里奔驰在沙场上。[1]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

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

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1]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7]

⑧更:再。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二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让学生掌握该诗的所有内容。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小学二三年级课本中的一首诗,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将课文讲得太深奥。并且要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尽量将幻灯片做的漂亮而又不失主题,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在教学时,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而在本设计中加入了不少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环节,既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a.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b.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2.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 《早发白帝城》 《望庐山瀑布》

好,大家都可以很流利得背出这些诗,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下面就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3.播放幻灯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断句,并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有不懂的字词可以提问,老师在幻灯片中标出。

4.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与大家交流讨论结果。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再次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理解重要字词含义。如:目:看。欲:想要。穷:尽。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如: “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靠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靠山消失了”,“太阳靠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的解释和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仔细品读,尝试背诵

过渡:这么美的景象,大家把它画下来吧!

1.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鹳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

2.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能把主要景物画下来即可。)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4.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

5.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五、总结全文,课堂练习

1.请同学说说这首诗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3.练习: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再登上一层楼。( )

六、拓展延伸

1. 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3. 请同学说说这首诗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三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目录·【简介】·【最为著名的三首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最为著名的三首诗】李益·《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格律〗○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

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

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四
《登鹳雀楼Word 文档

登鹳雀楼

杜立英2011、10、1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体会古诗语言的精炼、优美,体验诗中揭示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体验过登高望远

2、古诗录音磁带,古诗课件

3、《语言》上P.8

4、描绘古诗的一幅画、诗人王之涣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请小朋友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 幼:高山、水、鹳雀楼、大树

【有的幼儿把夕阳说成了气球、月亮、我没有去及时纠正,而是在后面的解释里说明】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画的这幅画。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出示诗人图片)有一天,王之涣来到黄河边的一个叫鹳雀楼的地方,这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他看见太阳靠着远处的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从西流向东,流入了茫茫的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他很高兴,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幼: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幼(齐):登到最顶层!

【有的幼儿直接就说出了鹳雀楼,但是我没有纠正、也没有解释;有的幼儿说“更上一层楼”,我让幼儿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又

有的幼儿说再上一层楼,我告诉他们看看诗人现在是在地面上,这时候大家说出来,让诗人登上鹳雀楼,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

师(把诗人图片贴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幼: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放课件)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高兴的登上鹳雀楼的最高处,放眼望去,啊,黄河水真壮观啊!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他非常激动,于是,写下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现在,我们就与作者一起来吟诵吧。

(放录音,幼儿欣赏)

(课件出示课文)

( 利用幼儿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幼儿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幼儿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师:在听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小朋友再跟着背诵,你们是不是会背这首诗啊?谁 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大部分幼儿举手)

师:我请会背的小朋友站起来给大家背一背

(幼儿起立背诵古诗。)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小朋友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请一两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带领大家背诵)

(二)师幼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幼: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师配乐朗诵古诗)

师:我读完了,你们觉得我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幼:老师的声音很响亮、有感情

幼: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幼:老师读的有感情、很好听……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读两遍,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幼儿跟老师朗读两遍)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幼儿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幼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幼儿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幼儿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理解古诗含义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时什么意思吗?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

(老师读一句讲解一句诗的含义。)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5.千里目:眼界宽阔。

6.更:再。

师:那么整个古诗的含义可以这样来解释:

【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

【黄河奔流向东方,一直流入了大海。】

【如果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

【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教师读一句,翻译一句,并请幼儿复述一遍,加深幼儿对古诗含义的理解。)

师:下面我请大家和我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注意语气的变化。

【老师带领幼儿读几遍,注意有感情的读】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小朋友们,如果是你站在鹳雀楼最顶层,你觉得你会看到什么美景?

幼:我看到了高山

幼:我看到了太阳

幼:我看到了大树的顶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

(五)幼儿有感情的朗读,注意纠正幼儿读音的停顿

师:我们来加上音乐读一遍

(六)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诗的名字是什么?(《登鹳雀楼》)是谁写的?(王之涣)对了,下朋友们回家以后给爸爸妈妈背一背,看看他们会不会,好不好?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的目标是理解古诗含义,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语言的精炼、优美,体验诗中揭示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由于这首诗大多数孩子们都已经会背了,但是对于古诗的含义却不是很了解,所以本次活动着重讲解诗的含义,使幼儿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寓意,同时培养幼儿背诵古诗的兴趣。在整个的活动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所以对于古诗的解释这一环节进行的不够透彻,应该多做几遍解释,然后再让幼儿多说几遍来加深对古诗含义的理解。当幼儿回答站在高处能看到什么时,我没有过多的回应,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机会,比如幼儿说“可以看到大树的顶”时,我应该强调一下为什么能看到大树的顶,我们站在地面上能不能看见,为什么,以此来揭示“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另外就是我制作的幻灯片技术欠佳,还有就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清,词汇量不丰富,这些都是需要我在以后的语言活动中所要培养的。

登鹳雀楼

杜立英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体会古诗语言的精炼、优美,体验诗中揭示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1、幼儿体验过登高望远

2、古诗录音磁带,古诗课件

3、《语言》上P.8

三、活动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幼儿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幼: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

幼: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与好朋友一起来到黄河边的一个叫鹳雀楼的地方,这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他看见太阳靠着远处的山峦落下去了,滔滔的黄河水从西流向东,流入了茫茫的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幼: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幼: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五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六
《17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七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一

文:不详 录稿:xiaoyuer 日期:2005-9-30 阅读:548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

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二

文:不详 录稿:xiaoyuer 日期:2005-9-30 阅读:575次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三

文:不详 录稿:xiaoyuer 日期:2005-9-30 阅读:590次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四

文:冒正林 录稿:xiaoyuer 日期:2005-9-30 阅读:597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八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的诗意篇九
《17登鹳雀楼》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登鹳雀楼的诗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登鹳雀楼诗意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登鹳雀楼的诗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登鹳雀楼的诗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0928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