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

2016-01-06 10:33:5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一《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三单元《爱的心语》导学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一
《现代诗歌散文选修第三单元《爱的心语》导学案》

诗歌第三单元《爱的心语》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编写时间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2、 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3、 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难点: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三、相关链接

—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12—1977),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1929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习。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奖金。大学毕业到天津、山东、四川等地教书。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在青年中影响很大。1944年以后被派到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1948年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

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作品有诗集《汉园集》(与人合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主要诗学论著有《诗歌欣赏》《关于写诗和读诗》。另有《论民歌》《马雅柯(可)夫斯基和我们》《关于现代格律诗》《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关于诗歌的新诗形式问题的争论》《再谈诗歌形式问题》等数十篇诗歌论文。有《何其芳选集》和《何其芳文集》行世。

1917—1989),出生在四川乐山(今市中区)校场坝附近的打铁街。小时候叫懿范,1930年春考入乐山县立女中时改名敬容。1933年夏至1934年冬先后在成都私立中华女中和省立第一女师高师部读书。1935年2月到北京,与曹葆华结合,经常在图书馆自学,有时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旁听。曾向一位法国女教师学习法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陈敬容和曹葆华返回成都,次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春与曹葆华离异后,同回族青年文人沙蕾结婚,次年随沙蕾由重庆转赴兰州,在那里当了四年家庭主妇。因忍受不了沙蕾的大男子主义,于1944年回川投奔胞弟士型。之后流浪重庆郊区,做过小学代课教师、合作社职员等,直到1946年才先后在北碚《文史》杂志社和交通书局任编辑。不久转到交通书局上海分局。这年冬辞去编辑职务,专事创作和翻译。1948年春与友人曹辛之等共同创办《中国新诗》及《森林诗丛》。同年与文人蒋天佐结婚。1949年随蒋转经香港到达北京,入华北大学正定分校学习。之后到最高人民法院检察署工作。1956年秋调《世界文学》编辑部,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在《诗刊》杂志当编辑。1958年与蒋天佐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和工作。1973年因病退休。

陈敬容从小喜欢文学。她在乐山、成都读书时就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早在1935年赴北京自学期间,就开始在《晨报大公报》上发表诗文。所用笔名有蓝冰、成辉、默弓、文谷。1948年任《中国新诗》编委。1956年调任《世界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从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于诗坛。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严肃地从事写诗、译诗、论诗、编诗。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诗合集《九叶集》《八叶集》,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帆集》,诗、散文合集《陈敬容选集》。翻译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普里希文的童话《太阳的宝库》、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波列伏依短篇集《一把泥土》《伊克巴尔诗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并译介了里尔克、波特莱尔等象征派、现代诗人的诗。她的诗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影响,常从生活的表层进入较深沉的哲理境界,写得凝练而耐人寻思。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通过形象快速反映真实生活和内心感受,诗

风敏锐而有力。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1933年苏州美专毕业后,到南京举办画展。第二年改行写诗,到上海创办《火山》诗刊。1935年,结识刚从法国归来的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晤谈甚欢”。1936年秋,与徐迟、戴望舒合作,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到香港,编辑《国民日报》

副刊《新垒》,后入国际通讯社任日文翻译。1945年起启用笔名纪弦。1948年参与组织异端社,出版《异端》诗刊,同年离沪到台湾,任《平言日报》主笔兼副刊《热风》编辑、成功中学国文教师。1951年主编《自立晚报》新诗周刊,创办《诗志》。1953年2月,将《诗志》改办为《现代诗》季刊,提倡新现代主义。1956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手”。1976年底移居美国,常住加州,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五八诗草》《摘星的少年》《槟榔树》(甲、乙、丙、丁、戊五集)等。诗歌评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等。《你的名字》1952年作于台北,最先入选《槟榔树甲集》,台湾现代诗社1967年版。

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龚婷婷,福建厦门人。1967年厦门第一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到福建上杭插队落户,并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回厦门当工人。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调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其中,《双桅船》1981年获全国优秀诗歌奖。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目前任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主席。

舒婷是中国当代朦胧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于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朦胧中显着清新,透射出女性心灵特有的细腻、敏锐、坚韧的特质。“朦胧诗派”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诗歌流派。因他们的诗歌都采用新奇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意内涵丰富,很多人不能理解,称之为“朦胧诗”。他们的诗歌以描述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为主,准确表达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感受和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在诗歌形式上,他们都主张用新奇的意象和新鲜的词语打破旧有的诗歌语言,创造出清新、真挚的诗歌风格。

四、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应该注意意象的几个方面,知识短文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意象的来源,二是意象的种类,三是意象的选择。在本单元的几首诗当中还需要提及的是意象的组合问题,以及新诗的意象向古典和西方借鉴的问题。

1.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体内涵的生命体,意象组合是使这个生命体在诗歌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确认和规范的手段。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好的意象组合,应以诗人的情绪或意念为线索,将意象作有机排列,而达到对主题的逼近。当然,意象的组合,应在服从主题表达的前提之下,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表现出意象组合的条理性、层次性,是使诗的整体结构获得丰富性体现所必需的。举例说,意象的复沓式组合《你的名字》,意象的对比式组合《窗》,意象的叠加组合《蛇》《预言》。

2.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初期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也注重“意象”在“诗的具体性”中的作用。现代诗人吸收中外诗歌深致含蓄的特点,

把新颖的意象创造视为新诗艺术表现的首要任务。传统意象经过他们的改造,例如冯至笔下的《蛇》、舒婷的《神女峰》都对传统的意象思维进行了颠覆,具有了现代的色彩。现代诗人努力在西方象征派的暗示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中间找到融合点。“以象征暗示情调”与传统的“意在象外”的意思确有审美的联系,现代诗人这种沟通的努力一直是很自觉的,例如何其芳的《预言》和陈敬容的《窗》。而纪弦的《你的名字》通过名字的意象进行动作性地展开,戏剧化地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期待。

五、课前预习

1、 什么是意象?

2、意象有哪些种类?

3、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体会诗歌所采用的意象的妙处。

参考答案:

六、课中探究

第一课时 精读《蛇》

1、意象的破解

诗人营造诗歌,一般比较含蓄,有时还会尽力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意念隐藏起来。而隐藏的主要办法就是采用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我们是否读懂一首诗歌,就要看是否找到了诗歌意象(显性的)所隐藏的本体。这个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对诗歌密码的破解。一旦突破了作者有意设置的障眼法,读者会获得阅读的审美快感。我们阅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艺术品位,往往就要从意象入手,由表及里,深入诗歌的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更深刻地把握诗歌。

2、“意象突破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步: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体会主要意象的表层意义和深刻内涵。

第二步:抓住配合意象(次意象)或意象群,体会其辅助意味。

第三步:扯出诗歌意脉,注意细节,把主意象放到意象群和诗歌整体意脉中去品味。

3、、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4、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小结: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第二节托物言情,“蛇”“害着热烈的乡思”,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第二课时 略读后四课

1、检查预习

2、基础积累

悚惧 绯红 麋鹿 藤蟒 幽咽 煽动

3、《预言》

、问题一:“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问题二、诗人赋予“预言”怎样特殊的意义?

问题三、诗人说自己的创作追求:“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梦中道路》)怎样理解这种“镜花水月”?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吗?

4、《窗》

诗人赋予“窗”这个意象怎样的新意?

5、《你的名字》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二
《爱情诗歌鉴赏》

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课程考查

透过两首诗歌探讨中西爱情诗歌间的差异

浙江理工大学 刘兴 2011326660115

摘 要:通过分析两首诗歌《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和《致凯恩》来阐述中西方爱情诗歌差异,从时代背景、情感表达方式及写作手法、风格这三个方面来介绍中西方爱情诗歌差异。

关键词:中西 爱情诗歌 差异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已基本了解了中西爱情诗歌方面的异同,也对中西爱情观以及爱情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我对中西爱情诗歌异同方面有自己更加深刻的见解,我通过从教材上摘录下来的两首诗歌来阐述我对中西爱情诗歌的鉴赏。这两首诗如下:

一:《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普希金《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在绝望的忧愁的折磨中,在喧闹的虚幻的困扰中,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面影。许多年代过去了。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梦想,于是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还有你那天仙似的面影。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没有神性,没有灵感,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于是我的眼前又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的精灵。我的心狂喜地跳跃,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神性,有了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从诗人的时代背景来看:纳兰容若是中国清代诗人,那时候还是封建社会,思想等方面尚未开放,因此中国古代对爱情婚姻有着很多限制。古代人总是以男人为重,女人为次要,多只是结婚生子以传宗接代,这样对爱情的直接歌颂就很少,直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更加少。可以说古代封建社会禁锢了爱情诗;而普希金是生活在19世纪的俄国时代,俄国是很多文学的诞生之地,普希金就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创作家,由他产生出了很多文学性代表作品,尤其是对抒情诗的创作,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肯定离不开的,俄国是开放的国家,对爱情等直言不讳,敢于抒发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时代背景不同是中西方爱情诗的差异之一。

从这两首诗本身的情感表达及内涵上分析:先讲《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诗》,这首诗翻译如下:恋人间如果能像刚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海誓山盟、甜甜蜜蜜的。可时间长了就不能这样

了,感情淡了,甚至变心。刚开始时相爱相爱,后来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相恋的爱人如今变了心,情人间相处的太久,感觉无聊了,就不由得变心了吧。李杨二人当初立愿起誓,后来虽一方为一方死,也不生怨。当初的誓言就这么算了,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曲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而普希金的《致凯恩》写的是瞬间的爱的感受以及由之带来的长久的爱的回味。诗的第一节写诗人当年在彼得堡遇见凯恩的美妙情景,美的几乎如堕梦境。诗的第二节写那一瞬间给诗人留下的长久的记忆,第三节写爱的淡忘,第四节写没有爱的生活,第五节写又一 个瞬间的到来,第六节写爱的拥有。

从表达方式看,纳兰容若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来抒发对爱情的幽怨之情,其实是表现诗人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想法及遭遇,这体现出中国诗人的委婉及隐秘的感觉。普希金则是直接对他心爱的人描写爱情,很直接、很开放,没有一丝一毫委婉之情,但尽管如此,诗人把爱的感受用激情的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表现爱情多用间接手法,需要去探索发现隐含的意义,外国的诗歌则多采用直接抒情等方式来表达爱情。

从写作手法上看:纳兰容若借用典故来表达自身的境况及感受。“何事秋风悲画扇”借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这是借用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而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借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幸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而普希金的《致凯恩》采用较多的重复手法,比如“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没有神性,没有灵感,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诗句的重复仿佛是两个美妙瞬间的叠加,或暗示更多的记忆场景在诗人心目中的重叠;连续的复沓,造成一种一咏三叹的语 音效果,既体现了对瞬间的深情回忆,也表达了对新的别离的难舍;这些前后的重复,同时也是一种对比,对两个瞬间的描写是同样的。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没有神性,没有灵感,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和“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有了神性,有了灵感,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这鲜明的表现出有爱和无爱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有过爱的瞬间和没有爱的瞬间的生命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爱情诗的写作方面都善于用某些手法来表现爱情,这一点是相同的,而对具体的写作手法而言,中国诗人善用典故,外国人善用重复和对比手法,这一点倒是不同。

从风格上看:中国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像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七字八句风格,皆押仄声韵。对《致凯恩》来说诗歌简单易懂,明白了事,读起来既有激情又有活力,很流畅。

对比的手法也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流畅性。风格对于中国总是要求押韵,而对外国而言没有什么限制,基本上诗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真实就好。

总的而言,中西方爱情诗歌的差异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历史传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情感表达方式、风格等。本文仅仅从其中三个方面阐述了些许差异,尽管有差异,但都是好作品,不论是中方的,还是西方的。中西方爱情诗我觉得在未来的路上可以有更加丰富的发展,也许他们可以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三
《☆诗歌欣赏☆ 永远不要表达你的爱》

☆诗歌欣赏☆ 永远不要表达你的爱

威廉.布莱克,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 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没有大书特书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

永远不要表达你的爱

Never seek to tell thy love,

永远不要表达你的爱

Love that never told can be;

那爱不尽在言语中

For the gentle wind doth move

因为清风拂过

Silently, invisibly,

轻轻地,不留一丝痕迹

I told my love, I told my love, 我表达了我的爱,我表达了我的爱,

I told her all my heart; 我告诉了她我的所思所想

Trembling, cold, in ghastly fears,

颤抖、寒冷、如死一般的恐惧

Ah! She did depart.

唉!她竟然飘然离去

Soon after she was gone from me,

她与我分手后没多久

A traveler came by,

一个行人与我擦肩而过

Silently, invisibly:

轻轻地,不留一丝痕迹

He took her with a sigh. 伴着我的一声叹息,他将她带走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四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教学目标

一、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二、学习爱情诗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三、探究诗歌的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爱情是人类的永恒情感,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抒情技巧和创作风格。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爱情观,学习诗歌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用“爱的心语”作为单元的题目,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通过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爱情是非常个人化、心灵化的。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诗人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以“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这种写法特别具有生命感应的持久性,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

一、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都具有真挚的情感,深情而执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体验不同的爱情,体会诗人的情感经历,唤起心灵共鸣,引发对人生和爱情观的思考。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态度,诗人们抒发的真诚而执著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正确理解。

本单元诗歌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例如写爱情中苦苦相思的《蛇》,求爱而不得的《预言》《窗》,热烈歌颂爱情的《你的名字》,对传统爱情观“反思”的《神女峰》,无论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都抒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对爱情的尊重,都表现了爱情诗创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爱情的态度首先源自个体价值的独立,彼此尊重,才能携手同步。

二、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

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爱情诗歌的抒情方式常常是以一定的意象来表达的,采用何种意象又源于诗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例如冯至的《蛇》是看过一幅黑白线条、口里衔花的蛇的画后有所感悟,一反传统审美中蛇是阴冷的习惯,把蛇比做年轻时代爱情的寂寞心境。《预言》和《窗》几乎就是诗人的一段难忘的爱情经历,《你的名字》写恋爱中的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你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心灵中最美妙的音乐,人们常常爱一个人不说出来而在纸上偷偷涂画那个名字。《神女峰》是诗人对爱情观一贯思考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的价值”的关怀。

作为现代爱情诗,这个单元诗歌的风格很有特色,这几位诗人都是现代意识较强的诗人,承传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某些传统,对抒情气氛的营造,对诗歌意境的重视,以及细腻柔和的抒情风格的追求等等都是中国诗歌注重含蓄蕴藉的体现。同时,也都受到过西方诗歌艺术的影响,比如对意象特别是主观意象的重视,就有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征。在本单元中有些诗歌体现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点比较突出的是《预言》。在表达方面有直接抒发感情的《你的名字》,间接抒发感情的有:比喻意象的《蛇》,象征意象的《预言》《窗》《神女峰》。

鉴赏诗歌应该注意意象的几个方面,知识短文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意象的来源,二是意象的种类,三是意象的选择。在本单元的几首诗当中还需要提及的是意象的组合问题,以及新诗的意象向古典和西方借鉴的问题。

1.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体内涵的生命体,意象组合是使这个生命体在诗歌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确认和规范的手段。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好的意象组合,应以诗人的情绪或意念为线索,将意象作有机排列,而达到对主题的逼近。当然,意象的组合,应在服从主题表达的前提之下,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表现出意象组合的条理性、层次性,是使诗的整体结构获得丰富性体现所必需的。举例说,意象的复沓式组合《你的名字》,意象的对比式组合《窗》,意象的叠加组合《蛇》《预言》。

2.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初期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也注重“意象”在“诗的具体性”中的作用。现代诗人吸收中外诗歌深致含蓄的特点,把新颖的意象创造视为新诗艺术表现的首要任务。传统意象经过他们的改造,例如冯至笔下的《蛇》、舒婷的《神女峰》都对传统的意象思维进行了颠覆,具有了现代的色彩。现代诗人努力在西方象征派的暗示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中间找到融合点。“以象征暗示情调”与传统的“意在象外”的意思确有审美的联系,现代诗人这种沟通的努力一直是很自觉的,例如何其芳的《预言》和陈敬容的《窗》。而纪弦的《你的名字》通过名字的意象进行动作性地展开,戏剧化地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期待。

精读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

“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

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是“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

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风格(朱自清)

冯至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感。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妙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语言。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

(选自《朱自清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蛇》的意识流幻示(骆寒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

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略读

预言

整体感知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的梦境。“渐近的足音”暗示着诗人即将和幻想中的“年轻的神”相遇,满怀欣喜之情,可以想象那位神灵的飘忽、美丽,听见她“银铃的歌声”。“年轻的神”可能是诗人梦中的爱人,亦或就是爱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的心情,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正处于青春期少男的身边,少男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年轻的神是这样美丽、温柔、飘逸,轻盈的脚步如同夜的叹息,银铃般美妙的歌声又似乎熟悉。这里,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现实生活中的心上人融为一体,迷离、恍惚,仿佛置身梦幻世界。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使诗人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第三、四、五节写他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恳切地挽留,谆谆地告诫,缠绵地依恋,并把她引为知己。当她要执意前往时,他又表示愿与她结伴同行,用忘倦的歌,温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给年轻的神以温暖,以安慰,以勇气和亮光。至此,诗人已将预言中的神人格化了。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诗人在最后一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这一切只是徒劳,她如行云,如轻风,如流水般终于弃他而去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无穷的眷恋与惆怅。

《预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梦中的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这首诗在构思上十分精致,一个序曲,一个尾声与中间的四个乐章组合成一首优美的梦幻交响曲。中间的四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首尾两章有着内在的联系,开头意外的惊喜与末尾无尽的惆怅自然呼应,留下余韵无穷。

问题探究

一、“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五
《凄美的爱情诗歌》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六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古今爱情诗歌欣赏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和不朽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吟咏爱情的篇章是灿若繁星,丰富深刻、感人至深的好作品也不胜枚举。早在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就有《关睢》、《蒹葭》的爱情诗篇,楚辞中的《湘君》、《湘夫人》,汉乐府的《上邪》《孔雀东南飞》,唐诗中的《无题》、《长恨歌》,宋词中的《钗头凤》、《鹊桥仙》,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现代的新诗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歌爱情诗歌专题等等,都是爱情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爱情既有永恒不朽的承传性,又有历久弥新的变异性。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表达形式,有诗有词有文,诗中又有古诗格律诗新诗等等。就是在同一爱情主题下,因情感的复杂性,在内容上,它又呈现出多棱镜般的不同,又有着不同侧面,在爱情作品中,有表达迷蒙的怀想,有表达凄绝的哀伤,有表达天国的寄托,也有表达尘世的欢畅,有表达寻而不得的落寞,也有表达失之交臂的追悔,有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也有表达追寻与失落交织的恨憾。这些都是文学中永恒的爱情母题中的分主题。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注释:

上邪:上,指天邪,感叹语气词此句是指天作证的意思 命:通“令”,使。此句是说,要永远相爱,使感情永不衰竭、破裂。

山无陵:大山变为平地。

这首诗是汉代的乐府诗,写得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这段爱情的盟誓,充满了磐石般的信念和火焰般的热情。它以不可实现之事,示不可变异之心,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末日。诗歌新颖泼辣,奇特生动,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还珠格格》中的紫薇就是以这首诗向同样深爱她的尔康立誓的,令人感动。这首诗来自民间,不象后来的文人词那样追求含蓄蕴藉之致,其抒情方式以直率、热烈、大胆、泼辣见长,遣词造句亦不假雕饰,形同白话,充分表现出民间歌辞的拙朴、自然的本色。

最早的爱情诗歌从《诗经》开始。有人把诗经比做一条河,一条从上古流淌下来的,承载着我们祖先劳作和呼吸,爱情和怅惘的河。沿着这一条河,两千多年前的浪花仍溅湿着我们在河边行走的鞋子。翻开《诗经》,我们遇上的第一条河便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河边的植物却是极其著名的,它叫做“蒹葭”。这是一种和爱情有关的植物。而蒹葭,又因为那一位美丽的守望者而出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时代的爱情,以蒹葭作为标本。在水的那一方,是那可望而不可即却又让人们百般追寻的爱情。执着追寻与难以企及的矛盾,并不只是诗经《蒹葭》中的主人公才有,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但即使是悲剧,柔韧的蒹葭也成全了一典雅的诗意。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希。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汜。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注释:

蒹葭:芦荻,芦苇。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的人。

溯洄:洄,水流回旋。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溯洄即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从之:追寻

宛:宛然,好像。

湄:岸边。

跻:高。右:迂回曲折。

坻:水中的小洲。址:水中的沙滩。(址:应为三点水偏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首句用了比兴手法。借助眼前的景物起气氛,起感情。这里所起的气氛是一种清秋的萧瑟寂寥;其感情倾向,略带有凄凉哀婉的感情色彩。这是以清秋

的萧瑟寂寥的景象,引起主人公想见伊人而不可得的思念怅惘之情。风草萧瑟,白露凝霜,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虽然只是两句写景,但为下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境。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繁霜点点,晨风吹过,寒意袭人.茫茫水天,又使人思绪万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三四两句是中心情境——隔河企望,追寻伊人。这是这首诗一而再、再而再三出现的境况——可望而不可即。天地之大,“伊人”何处?那大约在河对岸的水边吧?“伊人”,即“彼人”、“那个人”,“所谓”指心中所说的所思恋的那个意中人。“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它还有一重象征意义:即阻隔,意味着可望而不可即。执着追求,望穿秋水,但伊人仍可望不可即。因此,这两句既是一种境况,又是一种心境。古典诗词中常用“水”意象表达受了阻隔,或感情的悠远深长。如李之仪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在水一方”是诗人设想之词,大概是在水那一边,但也许又不在那一边——既然白天梦里都渴望着和她见面,怎能由于不知确定处所而放弃追求呢?于是诗人逆流而上,又顺流而下,上下求索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五、六句讲的是逆流追寻的困境: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七
《我爱中国的诗歌》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八
《诗歌中的爱情》

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篇九
《文学作业:关于爱情诗歌的鉴赏》

关于爱情诗歌的鉴赏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诗句一直是人们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自《诗经-关雎》以来,情诗一直承载着多少文人对心仪对象的爱慕和倾往,当然,充满情场失意后落寞感的诗文亦是情诗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两首情诗为例,鉴赏情诗的内容、品评其中涵韵并分析其创作要素。

一、 春雨湿子规,何来燕衔愁。

缱绻似情囚,血啼胥江右。

穷极万言语,莫如一回眸。

鶗鴂衔相思,明月慰书楼。

首先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客居中原,游学河洛,而心上人却在一千八百里外的苏州城,而这早已不是“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友情,所以心上人一丝细微的动作都会引起诗人的极大反应。从第一句“春雨湿子规,何来燕衔愁。”不难看出,追求那位女子的不仅仅只是诗人一人,子规鸟为春雨所湿,暗示作者身在洛阳不能回苏州,却突然有另一人闯入了诗人心上人的世界中,为她排忧解愁。这让诗人极度不安,害怕自己的心上人会移情别恋。本诗中,作者均以杜鹃鸟自比,一方面表达自己抑郁于此事,沦为感情的囚徒,难能自拔,另一方面,作者表示自己不过多干涉心上人的感情,只是用“血啼”二字衬托出心中的悲哀凄凉。穷尽千言万语都道不出诗人所想所感,

更道不出诗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她的一个回眸。大多数的此类情诗在寄寓相思之情时都会使用乌鹊这一意象,但本诗的作者却偏偏使用了鶗鴂(杜鹃别名)来“衔相思”,渴望着心上人能够回眸看到自己、能听到自己的啼血悲鸣。而最后一句则完全是自勉,遥望明月,奋发读书,求得功名,直至可以博得心上人的好感,迎娶她做自己的夫人,确是字字椎心,句句泣血。更是婉转地表达了诗人与心上人四年间的纠葛。“凤兮凤兮,求凰于皋;凰兮凰兮,既美且娇;舞凤斯飞,凰不予善;凤落高楼,鸣喑羽暗。”不管前方是何等艰难险阻,依旧执着地追求心上人,拘系在纠结复杂的情感之中,诗人矛盾地处理与她之间的关系,情愁之中,不禁沉迷于流觞之中,在内心中期盼现在抛弃自己的心上人可以重新许心于己。诗人通过情诗来歌颂爱情,来回忆爱情,来期待爱情,这是情诗的一大共同点。

二、 草色幽微涧外探,情深一顾似曾谙。

声随琴阁桃花泛,门倚金钗犀贝含。

抱膝前生盟逝水,兼心南陌哭亡簪。

此身罥入终何待,难使玉人为解骖。

这首情诗则是站在女性的视角来写,更具艺术手法且明显具有一种女性婉转的特质,情意虽然隐晦但绝不输前两首,乃至情愁之深在前两首之上。女子插簪,意为托付定情,所以本诗主人公之苦痛使读者为

之动容,为之哀叹,亦使人珍惜爱情。

爱情诗独立于其他诗歌形态而独立,它不同于“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魏晋山水诗,那是超世独立的怡养性情。古代文人为了避免尴尬,大多在情诗中大量用典,并且极其喜爱使用借代等修辞手法,既彰显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又不至于令对方尴尬,在爱情伟大的光辉下,一切诗句都被细细重新咀嚼,重新品味。鉴赏爱情诗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爱情经历和感受,但总的而言,鉴赏爱情诗,务必将自身放入诗人的视角,设身处地,才能品出最真挚的情感。仅是个人管见,还望各位看官指正。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表达爱意的现代诗 表达思念的现代诗 表达思乡之情的现代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表达自己爱意的现代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1272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