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寒冷的诗歌

寒冷的诗歌

2016-01-06 10:59:0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寒冷的诗歌篇一《描绘 寒冷 的句子、诗句、词语、故事》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寒冷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你。

寒冷的诗歌篇一
《描绘 寒冷 的句子、诗句、词语、故事》

描写寒冷的词语

1. 暴冷、冰冷、惨烈、刺骨、干冷、高寒、寒冷、寒峭、苦寒、酷寒、冷峭、凉爽、料

峭、凛厉、凛冽、凛凛、隆冬、凝结、凄凄、凄清、清冷、清凉、清冽、死冷、悚骨、严寒、骤然北风凛冽、

2. 冻冰冰、冷冰冰、冷森森、冷丝丝、冷死人、冷飕飕、凉丝丝、凉飕飕、哑巴冷、

3. 砭人肌骨、冰冻三尺、冰霜惨烈、冰天冻地、冰天雪地、冰天雪窖、冰天雪窑、冰雪

严寒、春寒料峭、唇亡齿寒、滴水成冰、冻手冻脚、堕指裂肤、风刀霜剑、风雪交加、风雨凄凄、高寒地带、寒冬腊月、寒风刺骨、寒风凛冽、寒风凛凛、寒风侵肌、寒附火者、寒气逼人、寒气刺骨、寒气袭人、号寒啼饥、呵气成霜、饥冻交切、饥寒交切、筋骨瑟缩、冷冷清清、冷若冰霜、凉风习习、料峭春寒、林寒洞肃、凄风苦雨、欺霜傲雪、秋凉夜雨、瑟瑟发抖、十冬腊月、手脚冰凉、手脚麻木、数九寒天、岁暮天寒、缩手缩脚、啼饥号寒、天寒地冻、天凝地闭、透骨奇寒、萎缩成团、雪窖冰天、夜凉如水

4. 折胶堕指(意思是极言天气寒冷。)

5. 天寒地坼(tiān hán dì chè ,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坼:裂开)

6. 雪虐风饕(xuě nüè fēng tāo,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关于冬天的名言

1.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 艾青[现代文学家、诗人]

2. 爱朔云边雪,一声寒角,平沙细草,几点飞鸿。 ——许有任[元代文学家]

3. 一个经过无数冬天,白了头,就会对于寒霜厌烦了。显克微支[波兰19世纪作家]

4. 雨和雪,两个潮湿的弟兄,死命抽打我们的脸。尽管这是冬天,闪电仍然向四面八方

划破天空。闪电像忽闪忽闪的天蓝色眼睛那样迷人,又像思想那样疾速,而它威严雄壮的旅伴,轰雷,吓人地震撼着空气。 ——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5. 天无风不冷,人无债不贫。——俗语 描写寒冷的诗句

1.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唐·刘驾《苦寒吟》(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

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2.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诗经·邶风·北风》(雨雪:下

雪。雨:下,落。雱:大雪纷飞的样子。喈:风疾的样子。霏:霏霏,纷飞的样子。)

3.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庭霰:落在

庭院里的雪花。)

4.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

稹《南秦雪》

5.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6.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7.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汉·《古诗童童孤生柳》

8.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10.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唐·孟郊《苦寒吟》

11.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玉:喻白雪。)

12.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六出:雪花呈六角形,

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3.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14.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唐·杜甫《对雪》

15.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古诗孟冬寒气至》(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

惨栗:非常寒冷。)

16.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17.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南朝宋·王微《四气诗》

18.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南宋·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9.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

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20.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21.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2.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指直:手指

僵直。)

23.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24.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25.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叫:

风声如吼。)

26.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27.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28.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29.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肃杀:严酷萧瑟的

样子。)

30.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轩辕台:相传为黄帝

擒蚩尤之处。)

31.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

32.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33.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

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34.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无行:不成行

列。)

35.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玉龙:形容飞

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描写寒冷的句子

1. 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

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2. 北方的天气十分寒冷,滴水成冰,寒风刺骨。

3. 初冬,像一位美丽的、高贵的、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

的寒风。

4. 大雪随着寒冬来了,街道仿佛是银子铸成的,那么亮,那么有光辉,长长的冰柱像水

晶的短剑挂在檐前,行人的呼吸也化作了一股股白烟。

5. 当黎明的曙色尚未到来的时刻,我感到透骨奇寒,便匆匆跑回宿舍,取件衣服披上。

刚烧开的水,一落地就结冰了。

6. 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

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7. 冬天,非常寒冷。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啊,

我爱冬天,因为,冬天,疾风知劲草,我爱它的品格。

8. 冬天,户外那粘满霜雪的柳树上尽是树挂,像是一根根银条悬挂在树上,格外壮观。

9. 冬天的早晨,是寒冷的。寒风呼呼的吹着,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样疼,出行的人们都

戴上厚厚的帽子,穿上了暖和的棉衣。

10. 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

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都成了问题。那响声响得还把熟睡的人都能够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够入睡,静静地听着那考老虎怒吼一样的风声„„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1. 鹅毛般的大雪,交织缠绕成凌杂的油画。少年在一间漏缝百出的茅草屋中哆哆嗦嗦,

牙齿不住地打着寒颤,手也因寒冷而发抖。

12. 房顶破了好几个洞,连绵不绝的雨水如根根麻线密集而又无情地落到屋里,打湿了整

间贫寒的小屋,空气里满是寒冷,我的眉毛上几乎都可以结上一层霜。

13. 寒风刺骨,像针一样穿透心灵,这鬼天气,路边的行人已经绝迹了,飞鸟,走兽,消

失的无影踪。

14. 寒冷的严冬,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似乎恬静地睡着了那年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

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

15. 那年的冬季,气候极其异常,秋末冬初,极其罕见的暴雪拉开了这个冬季的序幕。清

晨,戴上耳机,独自踏上雪花铸造的童话世界,迷恋般的沉浸。这个萧索的冬,有明媚的阳光可以暖人心脾。

16. 秋天尚未离去,那寒冷动冬天却迫不及待地来了。它还带来了寒冷的雨丝,把人们都

冷冻在寒冷之中,感觉不道德一丝的温暖,使人们的心都麻醉了。

17. 人工湖结上了一层很厚的冰,一些调皮的小同学在湖上嬉戏打闹,从湖面上不时地传

来阵阵欢声笑语。

18. 人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像棉花包似的。他(她)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晨练。

19. 数九寒天 ,冰封雪地,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

似乎也要凝固起来。

20. 松树葱翠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凛的东南风,摇摆着身子,收回尖厉难听逆

耳的咆哮,像是故意在鄙视冬天。

21. 他走了会儿,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解冻在皮帽

周围,好似一顶银色的头盔戴在他那冻得通红的脸膛上。

22. 雪飘漫天,冰封万里,凛冽的寒风呼啸南北,枝头一只乌鸦蜷缩着脑袋,瑟瑟发抖。

23. 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

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24. 迎来了冬,我的第一感觉是寒冷寂寞。是冬的冷清让懂得如何冷静,我明白了,不是

一切的寒冷都会让人失意。

25. 早晨起来,我走到屋子外面,那风还在吹着,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这风大得简直快

要把我吹倒了,害得我连站都快站不住了。这时,我的穿戴简直成了一个大胖子。虽然,我穿得那么多那么厚,可是,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我的身子里面钻。这时,我看到路上的行人全都拿出了各种抵御寒冷的武器,什么棉衣,棉大衣、羽绒服、围巾、帽子„„可是,有一些人嘴里还在说:“冷死了,冷死了!”

26.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西北风刀子似的刮过行人的脸,枯枝无力地吱吱作响,做

着最后的挣扎。出门办事的人们用大衣将自己捂得紧紧的,瑟缩着身子在路上匆匆行走。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早早躲进温暖的家中,不愿出来嬉戏。

27. 这年冬天,地都冻裂了缝,小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大雪满天飞风呜呜地吼了起来,

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28. 这天,太冷了。就连路旁的小花小草都缩紧了身子。凛冽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怒嚎着,

如咆哮的狮子。风想一把把刀,无情的伤害我,风又像调皮的孩子,我已经把衣服攥地紧紧的了,可风还是能跑到我体内。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倒着走,路边玩耍的孩子也都跑回了家。行人渐渐少了,我也加快步伐跑回了家。

关于寒冷的故事

1. 唇亡齿寒。春秋时,晋国的邻近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举兵攻打虢国,但要打虢

国,晋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用美玉和名马作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谏劝虞公不要答应,但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给晋献公借道。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依靠呀!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岂能自保?一旦晋国灭掉虢国,虞国一定会跟着被灭亡。这"唇亡齿寒"的道理,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征伐虢国。"虞公不听谏劝。 宫之奇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国。这样,晋献公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2.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

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寒冷的诗歌篇二
《描写冬日寒冷的古诗句》

描写冬日寒冷的古诗句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李白《冬日归旧山》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诗经·小雅·角弓》

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长征》

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咏梅》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冬天 冬天过去了 叶君健作品《冬天狂想曲》欣赏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孟郊《苦寒吟》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寒冷的诗歌篇三
《描写冬天寒冷的古诗句》

描写冬天寒冷的古诗句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清·洪升《雪望》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杜甫《公安县怀古》

寒冷的诗歌篇四
《诗叶子诗歌 一月挺冷》

寒冷的诗歌篇五
《冰冷的激情_李贺诗歌的张力美》

2007年10月第25卷第5期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OFLONGYANUNIVERSITY

October2007Vol.25No.5

冰冷的激情

———李贺诗歌的张力美

胡菁娜

(龙岩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福建龙岩

364000)

摘要:李贺诗歌意念的飘忽、情感思想的矛盾以及章法上的跳跃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特性,表现在言与意、意象与意象之间呈现出一种张力美。

关键词:李贺;诗歌;张力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07)05-0043-06

维就在这些冲突因素中往返、感受,多重的情绪、文化、审美交互作用,使读者产生立体的奇妙的丰富复杂的审美感受,就像喝一杯鸡尾酒。李贺的许多诗歌正是具备了这些张力特点,言与意、意象与意象之间充满矛盾和对立,彼此互相生发和补充,激发读者产生丰富、立体的审美感受,具有很强的张力美。

首先,李贺的诗歌表现出言与意的张力。

具体来说,李贺的诗歌常表现出“冷”与“热”两种对立状态。这种对立状态又有两种情形,有时冷是词语的冷,热是情感的热,有时冷是情感的冷,热是词语的热,这种冷热对立出现在诗歌中必然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相互冲击、相互抗衡的现象,但同时又进而形成一种既互相排斥又互相牵引的动态的平衡,由此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情绪张力,这种情绪张力使得诗歌的含义丰富而意味深长。这种张力感有强有弱,矛盾越尖锐、越深刻张力感越强。

冷”是词语的冷,“热”是情感的热1.“

罗根泽曾评价李贺的乐府诗词:“别具特殊风格,古人形容美人曰:‘冷如秋霜,艳如桃李。冷艳’二字,确可为贺’‘

[3]

李贺的诗的确是“冷”得出奇,他特别喜欢用词评语。”

走进李贺的诗歌世界,是一次让人震撼的精神之旅,读过他的诗的人无不为之啧啧称奇,不禁要追寻和叩问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

李贺,一位生不逢时,与时代错位的中唐诗人,一直倍受诗评者的关注。历代的评论家都肯定他是一位天才诗诡异之宗”小招隐人,同时又认为他是时代的另类,是“(《馆谈艺录》章法和风格都)。的确,李贺的诗,无论是题材、和传统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古典诗歌太讲究章法结构、字词对仗等形式规范,作者的意不仅要完全听从诗的形式,而且还要做到天然,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像李贺这样一任情绪的自由流淌,注重主观情理的诗歌自然不在古典诗歌经典之列。但是以现代诗歌的审美理论来重新审视,他的诗歌意念的飘忽、情感思想的矛盾以及章法上的跳跃恰恰使诗歌有独具的特点和魅力,所以余光中先生说:“长吉是属于现代的,不但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即使象征主李贺是一个生义的神龛之中,也应该有他先知的地位”,“

[1]

得太早的现代诗人。”李贺诗歌这种超越时代的现代特性

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张力美。

张力是一种艺术力量,是读者阅读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美感。英国学者罗吉・福勒把文学批评中的“张力”一词界定为“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凡是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擦”,认为“

[2]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怎样的作品具有张力美呢,

阴”寒”冷”湿”啼”泣”死”等悲伤的字“、“、“、“,好用“、“、“眼。这些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李贺全集》中,“寒”字出现56次,“愁”字出现37次,“啼”字出现29次。如“寒”字,和它组合在一起的有:“寒兔”寒蟾”寒狐”寒水”、“、“、“、寒雨”寒涧”寒露”寒玉”寒日”等,诗句如:“蕉花“、“、“、“、“密露寒”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二)、衰灯络纬啼寒素”(《“秋来》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愁”字,诗句(《)、“(《);如“有:“种树四时愁”莫种树》旅酒侵愁肺”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山秀愁空春”兰香神女庙》啼”字:“水异)、“(《);还有“潮娥佩,竹啼山露月”黄头郎》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诗歌内部要有相互对立的冲突因素,而且这些似乎不相容的冲突因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在诗歌内部微妙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第二个条件是,诗的对立冲突因素,不是一种激烈的冲静中有动”的力,在表面看来是静止突和运动,而是一种“

不动的,而内部却是暗流汹涌,它们彼此在对立状态中互相抗衡、斗争、比较,最后达到一种统一,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其三,有张力的作品势必造成多义,读者的情感、思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胡菁娜(1965—

),女,福建永定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古典诗歌。

雨”伤心行》孤鸾惊啼秋思发”李夫人》(《)、“(《)等。所以人们说李贺的诗别具幽冷特质,但是,这时“冷”只是诗的字面意义,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热”却是他的言对生命的眷外之意。李贺短暂的一生,是对功名的向往、

恋,对人生意义永恒的追求的一生,在他的生命中有几个解不开的心结:出身的高贵和生活的卑下;早年丧父与身体的孱弱;早熟的天才与不幸的命运;盛名的诗人与卑微的职位。具体地说,他以出身唐宗室为荣,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但是以家境而言,家道早已没落,其父逝世后,家中更是生活艰苦,这是出身的高贵和生活卑下的强烈反差。其二,其父李晋肃官职不高,是“边的小官,而且英年早逝,这就使本来并不富裕的家上从事”

庭雪上加霜,而病弱的李贺却是家中的长男,早早地就承担家庭的重担。其三,空有过人才华和天赋,却因为其父之名讳而被科举拒之门外,从此与功名无缘,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盛名之下却过着困顿的生活,更是让他心中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这几个心结构成了其诗歌的“热”源。用王思任的话来说:“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昌谷诗解序》(《)读者通过字面意义分明能够感受诗的背后一个热血青年炽热的情感,冰冷的诗歌背后是他焦躁不安的灵魂,“冷”与“热”形成一种张力,冷”是一种外在的节制和压抑,是诗中的指称意义,却使“

内心的“热”更沉重和痛苦,“热”是诗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两者之间构成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诗歌通过互衬、对比来强化彼此,这种张力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弱的张力。

冷”是情感的冷,“热”是词语的热2.“

李贺诗歌选取的意象常有极明艳的色彩却又有极冷的心理感觉,这就是罗根泽先生所说“冷艳”中的“艳”了,在《李贺全集》中,青出现70次,红出现57次,白出现82次,黄出现42次:红是:“冷红”愁红”老红”泣红”、“、“、“、哀红”寒绿”颓绿”凝绿”空山”斜“;绿,是“、“、“;青山是“、“黑云”凝云”山”;白云是“、“。在选用这些红绿黄翠等色彩鲜艳、明丽清亮的色泽时,又笼罩上一层颓丧黯淡和幽冷的气氛,造成怪异的感觉,他尤其喜欢用绿、红二色,色彩最浓烈,感官越刺激,感情就越抑郁而悲苦,如:“愁红独自黄头郎》堕红残叶暗参差”四月》秋凉经汉垂”(《)、“(《)、“殿,班子泣衰红”感讽》六首其五);“暗黄著柳宫漏迟”(《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正月》九华静绿泪花(《);“湘妃》颓绿愁堕地”昌谷诗》红”(《)、“(《)。这种张力比前一个张力要复杂得多,字面的意义和所要表现的意义呈反方向运动,这些诗句中的红、黄、绿等本是明亮的色泽,应给人兴奋活力充满生机的心理感受,但是前面加上“愁”、泣”幽”衰”颓”等这些带有悲伤的感情色彩的字“、“、“、“眼,亮色中的积极、兴奋、生机和消极、悲伤、衰颓形成极大的对立和矛盾,它突破了惯常的阅读经验,引起读者的惊异。因为按照惯常的阅读经验,古典诗歌一向认为天地自然和人是相互感应相互对应的,从人类的美感体验来说也

是情景相通,心物同构的。但是李贺的诗却是物与我相互对峙,呈现出并不和谐的状态。这种对立和不和谐表面看来显得“无理”,这种矛盾和逆反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引起读者的深思,调动读者充分的想象力,形成强大的阅读刺激,通过读者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回味方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矛盾、无理”的背后是一种更为微妙、激愤和“无奈的复杂心绪,这位与时代错位的天才诗人,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现世的名利场中他无权参加竞技和角逐,仕途无望、健康无望,他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的人生,他不愿轻易认命又不得不认命,不甘于穷愁潦倒却只能过这样穷愁潦倒的日子,他的情绪常处在一种紧张对立当中,显得既冷又热、既躁动不安又压抑绝动荡不安,既内敛又张扬、

望,内心不断地焦虑、痛苦与挣扎,两极的情绪体验时常交织在他的心中无法排遣,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和矛盾冲突形成一种不可遏制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在李贺的内心世界里本身就存在着情绪的两极化倾向,忽冷忽热,表现在诗中,就出现“冷”与“热”两极状态。用艳丽的色彩而不是用与心理相对应的灰暗色彩表达的正是一种极度躁动的情绪,冷冷艳”就构成了李贺诗歌才是他内心真正的压抑和悲伤。“独具的魅力。

其次,李贺的诗歌表现出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张力。意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意象的组合构成了诗歌。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意象较为单纯,许多诗歌只有一两个意象,单纯、明快,意与象的组合常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衔接和转换自然而且脉络清晰,作者的思路一贯到底,读者也没有多少阅读障碍,如李白的静夜思》月”这一单纯的意象表达“思乡”这样的意绪,《,“纯净、美丽。李商隐的《流莺》蝉》落花》等诗通过“流、《、《寒蝉”落花”等意象表达自己“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莺”、“、“生襟抱未曾开”的不遇情怀。从结构上来说,古典诗歌在意象的安排上也有一种常规结构,即时间上是连续性的,空间上是相关联的,连续性的时间将意象与意象构成一个有序的关系,相关联的空间把意象与意象放在一个相互参照的方位中,彼此共存。意象的更递与转换也是有步骤、有次序的,抒情和写景层次分明,或景中藏情或情中带景或情景交融。读者以时间顺序、空间方位或事态发展的过程及因果逻辑为线索展开阅读。

李贺诗歌创造的意象,和前面所说的古典诗歌的特征相比有四大独特之处:第一,意象构成的“远距”特点;第二,意象密集;第三,异质意象的并列;第四,意象与意象之间结构上的跳跃。这四个独特构成了李贺诗歌另一种张力美。

远距”特点1.“

在中国文化中,意与象常常是一种特定的组合有特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建立在喻体与喻旨之间的相似性上,如西风与衰败、东风与腾达、梅兰菊竹与高洁等。这种特定的内涵构成了中国诗歌文化中特有的中国式的隐喻。但是由

44

于历朝历代的长期使用,这种组合失去了新鲜感、刺激性,张力减弱甚至丧失。李贺却运用“远距”这样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创造意象,可谓别具匠心。这种方法钱钟书称之为“曲长吉乃往往以一端之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喻”,认为“

[4]似之他端”大异,余光中谓之“,用中文解释是:“analogy”[2]

远距”却是英美新批而小同之两物,其部分相似之点。”“

为同质意象群和异质意象群两种。所谓同质意象群,就是相互之间并不发生矛盾而是意义平行并列的意象群,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看起来彼此并没有关联,从表层来看似乎显得无序和随意,其实在意象之间总隐藏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读者需要自己去寻找,它们从内在情理来说都是为同一个构思或立意服务的,彼此互相映衬、对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比喻、象征同一感受、经验或人事,所以本身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如《春坊正字剑子歌》开头四句:“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诗人连用三个意象比喻剑,秋水、月光和练带三者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却把它们用来从不同的角度来形容剑,说匣中的剑如秋水般澄澈,如月光般清辉,如练带般洁白。再如《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为了表现李凭精湛技艺,诗人一连用“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惊”老鱼跳、“、“、“、“波”吴质倚桂”寒兔斜飞”等十几个视觉形象来形容箜、“、“篌的乐声带给人的美妙感受:李凭手下的二十三根琴弦,感动了天帝;正在补天的女娲,被这美妙音乐迷住,忘记自己的职守,石破天惊,引来了秋雨倾泻;音乐传入神山,神妪也为之感动;老鱼为之跳波,瘦蛟为之起舞。音乐传上天,吴刚不眠,玉兔也在倾听。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没着一笔于音乐本身,而在于用神奇的想象,通感的手法传神地表达了听曲时所激起的飘飞的思绪和感受。十几个意象彼此之间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它们的联系藏在深层当中,多元和复杂的感受正是通过这一组同质意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给予不同的比喻和描绘,带来多重、立体的审美效果。

单个的意象,其意蕴在许多时候稍嫌单薄,同质意象群的优势在于,它们不是从单一角度而是从多角度来表达诗意,作者在激情的创作状态中思绪凌空翻飞,多种体验、感触、理解化成多重意象,意象的背后自然有比单纯思绪更复杂的情感或思想。而且同质意象群有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大于意象之和,意象和意象之间表面上似乎疏离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思索的空间,意象之间相互比照、互补和生发,从而产生张力效应,拓展了诗的联想空间,也丰富了诗歌的意义,让读者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多方位地理解诗歌。

评提出的概念,意思和前面二位学者所说大体一致,就是运用隐喻时拉大喻体和喻旨之间的距离,打破意象和意义之间的固定搭配,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只有极少一部分,更多的是主体心理感受的相似性,它的意义突破传统的文化内涵,不在于喻体如何说明喻旨,而是两者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即衍生出第三义,呈现常规词语所难以表达的意义,造成与惯常审美感受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独特感受,使诗歌语言富有新鲜感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我们要使比喻有力,就需要把非常不同的语境

[5]

联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正是两

者之间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的关系造成了喻体与喻旨之间的跨度,形成了巨大的张力。拓展了人的思维空间,激发了人的想象力,使人有了无限的创造力。

在李贺奇异的想象中,红是冷的:“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冷红”二字是一种远(《),“距的比喻,“冷”是人的一种感觉,却和视觉形象“红”连在一起,说明花是秋天的花,在秋天的寒风中绽放的小花也会孤独和凄冷吧,由此又有了“泣露”露”是视觉形象,即,“花瓣上的露珠,也是人的泪,“泣”又由泪想到啼哭,视觉转到了听觉,“娇啼”更是由啼哭想到柔弱的娇媚动人的女子,触觉、视觉和听觉揉和在一起,秋风瑟瑟中花儿独自绽放可怜可爱如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还能引发人们更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在他的多的联想。“

吕将军歌》里,“大胆”是可以用手“携”着走出秦门的,把《

将军的威猛和神勇表现得很传神。《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不只静态地刻画银河流云如水般的轻柔,且进一步地联想到云朵如水似的流动,且有“哗哗”的水声,银河一下就具有了动态美。而《自昌谷到洛后门》中的“石涧冻波声”,不只是液体的水波被冻住了,连波声也被冻住了,从视觉转向了听觉,既描绘了视觉效果也由此渲染了寂静的环境。这些诗句由于喻体与喻旨之间的巨大跨度形成了张力,这些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人们对事物的陈旧的经验感觉,从一个斩新的角度给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一种全新的体认,赋予它们一个全新的意义,刺激读者的好奇心,产生一种新奇感,从而给李贺的诗歌带来更新鲜的刺激和活力。

2.意象密集

李贺诗歌的意象很少是一个、两个,而是意象叠加,常在一句诗里就有两三个意象,像“石脉水流泉滴沙”这类一句诗里包含三个意象的例子比比皆是,全诗的意象更是密集得让读者眼花缭乱,这些密集的意象群,我们把它们分

3.异质意象的并列

除了同质意象群,还有一组意象群,时间上是并列的、意义上却是相对或相反的,彼此形成一种张力,我们把这种意象群称之为异质意象,这是李贺的诗歌最为突出的特

点。这种意象群比同质意象群更为复杂。所谓“异质”,即意象不仅密集,而且意义对立,产生矛盾和冲撞,读者阅读的难度随之增大。面对李贺创作中这种奇特的意象,王思任时而蛩吟,时而鹦鹉语,时而作也表示不解,说李贺的诗:“

霜鹤唳,时而花肉媚眼,时而冰车铁马,时而宝鼎云,时而碧磷闪电,阿闪片时,不容方物。”昌谷诗解序》(《)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张力感最强的作品,它们彼此消解各自的意义,又彼此相互建构产生新的意义,异质意象的背后反映了作者情感的复杂甚至矛盾,两极情感或思想同时并存,吉新宏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把它称之为“诗句内对立并置”或叫“复杂对立并置”。这时,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意绪更为复杂,它不是通过景物跟情感作简单的比附或对立,它突破了物理上的时间空间逻辑,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并置两种或多种情绪和思想,致使读者在阅读时因一时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产生极大困惑,如他的《浩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这首诗前四句是对“人生易老天也老”的感慨。在李贺的笔下,南风有巨大的威力,石山虽坚,却一下被风吹为平地,海洋虽大,海神却毫不费力把它搬走。“吹”和“移”字,既看到它们的气势和威力,也让人生出许多感慨,天地宇宙都要经历如此的巨变何况凡人呢。李贺的诗开篇气势就很宏大,接着他又把两个本意是说明长寿的典故反用,用来叹喟时间流逝的飞速。传说中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开开落落已经几千遍了,彭祖寿长八百年,生生死死也不知多少回了。这一思考角度又可看出李贺想象的奇特。通过这气势开阔的首二句和想象奇特的三四句完成了“人生几何”的立意。

此诗的重点在后半部分。后半部分表达了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及时行乐的态度。既然时不我待,那就赶快骑上连钱青骢马,在初春时节和朋友们一起迎着如烟的杨柳举杯畅饮吧。这一段用了平声韵来对应轻松、享乐的意境,和整首诗其他部分的仄韵相对应,说明李贺做诗是极讲究的,而一个“劝”字,又透露出诗人的矛盾心理。另一种却是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态度。既然时光飞逝,光阴荏苒,那就要抓紧时间去干一番事业,“催”字表达对光阴似箭感到的焦虑。这两种人生态度是对立的,但是李贺把它们平行并列在诗歌中,没有任何转折和过渡,致使读者无法判断作者真实的态度和倾向。有诗评者曾经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认为这首诗及时行乐这种人生态度只是筝人等友人对

[6]诗人的劝谓,诗人的态度是后一种。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

观注解,实际上,诗歌只是两种态度的平行并列,至于诗人是什么态度却是开放式的,也许有及时行乐的态度,也许是积极向上,也许两种兼而有之。诗的终极意义的丰富和对立更符合人的正常的思维轨迹,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索和想象空间,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非要做一解只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异质意象的另一极端形式是使用意义完全不同的两极构成浓烈、狠透、刺目惊心的意象。如“玉楼花凤声娇狞”狞”指“粗恶”或“狰狞”娇”字,“,却和表示可爱美好的“连在一起形容歌声之美。其他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凄凄古血生铜花”长平箭头歌》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善与恶的对立意象奇(《)等,美与丑、奇诡”的评说多半异地并列在一起构成怪异的感觉。所谓“是因这些诗句带给诗评者的印象。

在李贺诗歌的意象选择中,给人带来最奇异感觉的是鬼”这个意象。这也使李贺获得了“鬼才”之名,甚至爱用“

被认为“牛鬼蛇神太甚”珊现有钩诗话》(张表臣《)。明代评论家谢榛认为李贺诗歌“险怪如夜壑风生,暝岩月堕,时时山精鬼火出焉。苦涩如枯林朔吹,阴岩冻雪,见者靡不惨然。”

鬼”虽然谁也没见过,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总和凶恶、“

丑陋、厉怪、恐怖联系在一起,它往往给人带来灾祸,人们畏鬼如畏虎,《说文》说:“畏,恶也。从白、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在汉语词汇中,和“鬼”联在一起的组成的词语一般也都是贬义的,如“心怀鬼胎”鬼蜮伎俩”鬼鬼祟、“、“祟”吝啬鬼”等等。“鬼”在人们心目中,代表的是阴森恐、“不幸,鬼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怖,代表的是灾祸、

活和观念中,所以,不论在日常生活中提及鬼还是在艺术作品中表现鬼,都给人带来阴森恐怖的印象,难怪李贺的诗最初也让人感觉瘆得慌。但是李贺的鬼诗在给人带来这些一般感觉之外,奇异之处还在于通过奇异的幻想、五彩斑斓的色彩和艳丽的语言创造了奇异、美丽的鬼域世界,描绘了鬼的形象,使得人们在惊恐之余更体会一种美的震撼,通过独特的意与象的组合,带给人们的是丰富复杂的审美感受。

在李贺的二百四十几首诗里,约有十分之一涉及到鬼,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诗的名字是“墓”女鬼”,诗里的抒情主人公是“,开篇一个“幽”字,既形容美丽的兰花,又和墓地的气氛相照应,再加一个“啼”字,一下就把墓地的气氛烘托出来,给人阴森森的感觉。结尾的“西陵下,风吹雨”,更是和前面的气氛相映衬,整首诗歌就在这样幽冷阴森的环境中展开。字面意义让人联想到夜黑风高的夜晚,荒郊野外的坟地,磷火忽明忽灭,阴风吹过,白色影子飘然而至。所以一看这首诗

受了诗歌要有连贯意脉的传统鉴赏的影响而对诗作的主

46

的名字,心跳开始加快,脑子里顿时闪现记忆中最恐怖的一幕,但是看完整首诗后,脑海里却呈现出另一个画面:如茵的绿草、幽兰、苍松,一派宁静、祥和、却带忧伤的美丽的景象,善描绘的诗人所描绘的环境美丽如花园,这首诗精彩之处在于对这位女鬼的形象既实又虚的刻画:如茵的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的青松是她的伞盖,风是她的衣衫,水是她的环佩,而油壁车依然在那等着痴情忧伤的女子乘坐。这里既是写景又是写鬼,景是实景,茵褥、青松、风和水,女鬼是虚写,把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表现得很传神。这首诗的指称意义鬼文化中的阴森、恐怖、神秘和诗所要表达的暗示意义李贺笔下鬼世界中的温情、安乐和祥和构成一个平行的意义层面:阴森———宁静;丑陋———美丽;厉人情不如鬼情暖,人怪———善良;无情———痴情,正所谓“世不如鬼世安”,奇异的感受在读者心中冲撞,美感和恐怖相交织,奇诡瑰丽,给人奇异的美感。

恨”却是采玉者的心理描写,第九、十句是采玉的惊八句,“

险场面,最后两句是主人公———采玉老人的心理活动。整首诗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跳跃,意象不断转换,既有老人龙王这悲惨的生活情景再现,又通过奇特的想象从溪水、个角度表现采玉工的危险程度,还从玉的用途说明采玉工用生命换来的东西却只是供富人取悦女郎装扮美女。作者的用意不是完整地再现生活的原貌,而是致力表现由这种生活触发的诗人内心特有的情绪和感觉。几个角度平等并列,几个意象相互矛盾和对立,呈现出意义的张力,画面具有动态感和艺术感染力,读者从这里得到的就不仅是同情这样单一的情感体验了。这种独特的构思方式比起单纯地展示生活情景有着更深层的意蕴。

再如《冯小怜》:

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破得春风恨,今朝值几钱。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玉冷红丝重,齐宫妾驾鞭。冯小怜,《隋书》记载:“齐后主有宠姬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后主惑之,拜为淑妃。”初读这首诗,让人特别困惑,诗总共八句,前后的意义完全相反,中间却没有任何的说明和过渡。前四句说的是女伶冯小怜在湾头靠卖艺为生,虽然琴技不错,却卖不了几个钱啦。这几句诗描绘冯小怜落魄窘困的境地。后四句描绘她穿着像竹叶样的衣裙,鬓插带露的鲜花,非常美貌华贵,娇弱得嫌用玉饰的鞭太冷,用红丝系的鞭太重。有天壤之别的境遇和形象是同一个人吗?其实这首诗是两个不同的时空,前一个是年老色衰后的小怜,后一个却是年轻貌美时的小怜,年老色衰和青春美貌平行并列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这两没有暗示更没有说明,构造出来的意象组画面没有过渡、

构成张力,形成两种情境的紧张对峙,使人身临其境。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安排了最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创造了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两组八句涵盖了一生,其间留下的大量空白和联想留给了读者,引起人对人生无限的感慨。

王世贞说:“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多有出人意表艺苑卮言》者。”(《)不是状物而是写心,受心的支配和规定正是李贺诗歌的章法特点,他用情感逻辑取代了传统的客观事理逻辑,这种情感逻辑必然无法遵循客观的时空逻辑和因果顺序,甚至他还有意破坏或颠覆传统的逻辑顺序。因此,李贺的许多诗作是反常规的,诗人有自己独特的抒情视角和叙述视角,他沿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凭借幻觉联想组合意象,画面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但是在无理和零乱的背后实则有内在的逻辑性,即情感逻辑,显示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动态感,变得耐人寻味。这种章法结构正如一位诗评者所说:“情感空间的开放,超过了物志对应、情景交构的单层面章法,向意向性的心灵’感应的深层结构深入,这无疑是向诗的抒‘

[8]

情特征的靠近,应该说是一种更富有审美特征的章法。”

4.意象与意象之间结构上的跳跃

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时空转换中没有表层的联接、过渡和交待,呈现一种跳跃性,从表层结构来看,表现出结构之间的无序和不对称,袁行霈评他的诗:“意象之间跳跃很

[7]

其实这正是李大,忽此忽彼,迷离惝恍,几乎不知所云。”

贺诗歌独特的结构方式,显出李贺诗歌又一个张力美。

和诗歌依照时空叙事逻辑这样的常规结构相比,李贺是反传统的,但是李贺诗的无章法实则有内在的逻辑性。我们把白居易的《卖炭翁》和李贺的《老夫采玉歌》作一比较就可看出两者的区别: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间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夫泪。

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蹬悬肠草!

老夫采玉歌》———《

白居易以平实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卖炭老人悲惨的境地,以“事”为脉,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索,读者一目了然。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同样也是塑造一个老人的悲惨处意”为脉,多次变换叙述视角,分别用几个不境,但他却以“

同的画面展开描述,十二句有七次的时空转换,第一、二是总的交待,三四句视角转到溪水,写溪水中的龙因为采玉工的搅扰而不得安宁,五六句转到采玉老人贫穷困苦的生活,第七句又转到溪水,连溪水都讨厌采玉人死得太多,第

满腔的积怨,必然要宣泄,复杂的情感难以用单纯的

寒冷的诗歌篇六
《诗歌欣赏》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精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略读:《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二. 教学目标:1.理解思想内容,领会“苦难的琴音”的意义。2.学习诗歌对生活的概括力和暗示性的艺术手法3.体会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三. 教学步骤:(一)单元知识总括这个单元的抒情诗歌都包孕着丰富微妙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内涵,诗人通过自我感受与个性的张扬概括民族、时代的苦难。要充分感受诗人构思的深度与广度,学习诗人表达强烈情感的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本单元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诗人目睹抗战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苦难,认识到通往胜利之路的艰辛,从而写下此忧患之作;《老马》是诗人面对解放前苦难深重的农民写下的深沉之作;《憎恨》是诗人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发出的愤懑之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表现出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雪白的墙》以惊人的单纯处理复杂的文革中人的情感历程。虽然每首诗的写作时间与空间是确定的,但它们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涵的时代悲剧性内涵,却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产生了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本单元的诗歌都面向个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因而不仅具有历史生活场景的存真性,也把特定情境、细节和个体的想象力重新带入到诗歌的话语空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1. 特定情境的设置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欣赏者不仅要把握诗歌的社会背景,品味情境,还要观照诗人的情感、社会经历、气质、个性,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形象。《雪白的墙》中诗人选择“墙”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经验与情感的题材,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如果我们知道“文革”期间墙上涂抹的都是辱骂的文字,都是语言暴力,许多人为此尊严扫地,也有人对之缄默不语,人性百态在“墙”面前纷纷呈现;“文革”结束后,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当人们重新面对被粉刷一新的墙,无疑会产生心灵震撼,所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对这首诗有更明晰的认识。2. 可感的细节刻画与细微的心理波动交融本单元的诗歌都是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感应着历史的巨大变动,以一己的悲欢映衬时代的庞然身影。尽管诗作表达的是一代人面临时代变动所感受的心灵阵痛,却

有意回避了流行于那个时代的宏阔场景和与之相应的高大而空疏的概念化语词,而选取了一个日常化的可感的细节。3.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所谓实,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所谓虚,是指读者根据直接描绘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诗太实则显板滞,太虚则显浮泛。体会诗人如何以实带虚,寓虚于实,如何完成由景物到情思的转化,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意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情感、比喻、意象的外壳,是诗意存在的家,也是诗歌阅读的惟一媒介。诗人通过语言,把饱含情思的意象组织固定下来,读者也通过语言的阅读,引起对意象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理解和再创造。对于学生来说,仅会一般地了解字义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诗歌语言的特殊性有充分的意识。揣摩诗歌语言,要抓住诗中精妙的语句,细致品位个别的词语,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沓的表现手法;《老马》语言的口语化,韵的交错,整齐而有变化;《憎恨》语言的跳跃性风格;《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语言的形象可感;《雪白的墙》语言的多义性、暗示性特点。本单元诗歌虽然都共同指向“苦难”,但只要悉心体会,仍能感受到各首诗的不同语言风格和抒情方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沉的咏叹,浮雕似的意象;《老马》所体现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憎恨》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通过细节的刻画使情感外化,以及《雪白的墙》以简洁单纯的语句表现严肃、庄重的理性等。(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一个算卦的先生也认为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于是,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家庭里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了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

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2. 诗歌分析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过着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生活在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十分动荡的心灵,他的整个身心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这首诗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著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吞没又卷起的困厄。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和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第二幅画面,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画面刻画了拥挤在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在报刊上的诗,虽然歌颂抗战,但多半显得高亢而空洞,缺乏真情和感染人的艺术力量。这首诗有力

地冲破了抗日战争初期诗歌创作领域的平庸状况,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诗人不仅深切地体验到战争真实、丰富的内涵,并以富有个性的审美感觉、情绪和鲜活的语言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出自艾青的第二部诗集《北方》,这部诗集也是他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诗集。它收入《复活的土地》《北方》《乞丐》《手推车》《我爱这土地》《老人》《篝火》等十六首诗。这些诗充满了忧郁的情调,这不仅是他个人内心悲苦的写照,更是整个民族的悲苦的投影,由于时代和国家民众的灾难太深重,反映在诗人的作品中,总带有一种浓重深沉的悲哀,正如诗人在诗集《北方》的序言中说的:“这集子是我抗战后所写的诗作的一部分,在今日,如果能由它而激起一点民族的哀感,不平,愤懑,和对于土地的眷恋之情,该是我的快乐吧。”这种民族的哀感、愤懑以及对土地的眷恋之情,不但不是消沉的,而且能够激起一个哀伤的民族渴求解放的意志。从艾青的诗中,我们能够感到来自历史的深厚的力量,只有多年被凌辱欺压的民族才懂得哀伤,忧郁与愤懑也能成为号召和力量,能把苦难喊出来是最幸福的事。艾青的诗歌语言不是简单的情绪的外化,而是与内在生命不可分割的,它整体地形成了诗的有声有色有形的搏动着的生命体。许多论者评述这首诗时说它具有散文美,这正说明了它的平实自然的艺术特色。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3. 意象的运用意象是诗歌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的情思。(三)《老马》1. 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从小喜爱古典诗词,18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成为他以后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26年秋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亡外地。1930年至193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在新诗创作上得到了闻一多的鼓励和帮助。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练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老马》即选自此诗集。抗战前,诗人还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诗集。抗战期间,出版了《从军行》《泥土的歌》等诗集。抗战后又有政治讽刺诗《宝贝》《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2. 整体感知《老马》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写于1932年4月。诗人笔下的老马,继承了杜甫的《瘦马行》《病马》以及李纲《病牛》等咏物诗的传统,借物抒情,对负荷沉重的中国农民,表示深刻的同情。如果联系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历史背景看,把《老马》的主题推而广之,实际也是古老的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忍受苦难的象征。中国是具有四千年

寒冷的诗歌篇七
《诗歌》

寒冷的诗歌篇八
《经典诗歌·答案说明》

1.(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

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

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跟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

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第一种答案:

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

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第二种答案:

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

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

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2.(1)“门外绿阴千顷”写静态,“两两黄鹂相应”,写动态;(1分)“人静,人静”,写静

态;“风动一枝花影”,写动态。(1分)这两处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分),

营造了清幽的境界。(1分)

【本小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E。两处动静特点各1分,意

境1分。】

(2)醒来闻黄鹂两两相应,而人却独处;(1分)起行又静不见人,唯见风动花影。(1

分)这种寂寞的环境,让诗人产生了孤独难耐之情。(1分)

3.(1)【答案一】①颔联运用正面(直接)描写手法,②把海棠在雨后沾上晶莹水珠的鲜红(秾丽)、

③含苞待放时如少女般的娇娆,④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答案二】①颈联运用侧面描写(烘托)描写手法,②通过描写美女莫愁为欣赏海棠而懒于梳妆、③画师梁广因怕画不好海棠而迟迟动笔,④突现了海棠的美丽风韵。

[4分。共四个得分点,每点1分。]

(2)“羡”,写①诗人非常羡慕蝴蝶②能够那样地亲近海棠,③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之情。 [3分。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经典诗歌鉴赏·2·答案说明

1.

(1) 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

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

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

了诗句的内容。

2.(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

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5分)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

本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

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6分)

3.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

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

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4分。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

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

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4分。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

寓意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

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2.“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间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而发出了低吟,仿佛人的呜咽之声;

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用“咽”、“冷”二字,绘声

绘色、精练传神地描画出山中的幽僻冷寂的意境。综观全诗(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幽僻冷寂正是诗人所要塑造的意境,因此,“咽”、“冷”两字是本诗的“诗眼”。

3.(1)“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齐平似乎消失的主观视

觉形象。

“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非常开阔

的强烈感受。而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2)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着尚未褪尽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有过完,江面就已经春

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子未归的思乡情怀已

暗寓其中。

经典诗歌鉴赏·4·答案说明

1.

(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多自在落

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

百无聊籁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2.(1)“绕”字恰当。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写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晓”字恰当。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

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的新生,显示出生机

和活力。第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更给画面增添了盎然生气,

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自然也随之开阔。末句虽说萋萋“芳

草”,但以“天涯”起笔,意境顿觉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了“絮飞花落”的暮春

景色,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第二、三句写燕子

翻飞,绿水绕人家,虽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芳草”在古诗词

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说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

“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而非旷达之语。

3.(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却没有结果的孤寂与惆怅,从而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词的主题更为鲜明。

(2)①游子思归乡。 一、二两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

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写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

愁苦。

②思妇盼归人。 上阕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思

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1.(1)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在秋天冒着霜雪开放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前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不必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即便是在雨后霜前也一样开得鲜艳。作者颇有以木芙蓉自喻之意。后一首诗中的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单地开放,虽然艰辛,但它仍向霜神致意,不惧寒冷侵袭,不会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

【解析】两首诗并考,诗中所写事物往往相同或相近,而表达的感情、思想,所运用的表达手法则往往有别。分析时注意区别异同。这两首诗都写“木芙蓉”,这是同;情感一明一暗,这是异。分析时,特别注意对“青女”的注释,否则不容易把握诗的旨趣。

2.(1)江南春末(或:夏初)的景物。(2)无聊、孤寂(失望、焦躁)的心境。

(3)环境渲染。诗作通过“家家雨”和“处处蛙”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既宁静又嘈杂的环境气氛,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只有雨声和蛙声,客人却未到)和失望、焦躁(外界的嘈杂声,正是主人内心焦躁的折射)的心情。

动作细节描写。时过夜半,客人未到,呆坐无聊,只好对着灯花,轻敲棋子以无聊寂寞之情。

3.(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

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

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经典诗歌鉴赏·6·答案说明

1.(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三种情感:①对时局国事的忧虑;②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渴

望;③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2)示例: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2.(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路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3.(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1)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的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

(想象)(2分);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2分)。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

象)(2分);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分)。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2.(1)九九重阳;登山(登高怀远),赏菊; 孤零零却傲然挺立

(2)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绝句;两首诗都把菊花人格化了,都寓情于景;两首诗都赞

美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两位诗人都以菊花自喻,表现自己的高尚品质。

3.(1)这二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

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怨,以此寄寓作者贬谪黄州的

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表达作者虽遭贬谪却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经典诗歌鉴赏·8·答案说明

1.(1)初春(1分)。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

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2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答出思想感情给2分,结合词句分析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 (1)拟人;秋风

[解析]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2)寥廓江天,山明水净,诗人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胜

过春色的秋光引亢高歌。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具有雄健的风格,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3. (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

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1.(1)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2)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学作品的结构理解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

2.(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

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3.[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经典诗歌鉴赏·10·答案说明

1.参考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寒冷的诗歌篇九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寒冷的诗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冬天不再寒冷诗歌 寒冷的冬天 形容天气寒冷的词语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寒冷的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寒冷的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1325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