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家乡环境的诗

家乡环境的诗

2016-01-06 11:08: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家乡环境的诗篇一《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环境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家乡环境的诗篇一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

导读:

思念家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游子最深刻的情感。现在科技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缓解思乡之情,甚至可以隔着屏幕见到亲人。但是在古代,人们只要出了远门,就很难和家人取得联系,面对陌生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能赋诗一首,聊以慰藉。以下是各个历史时期思念家乡的古诗词大全,分为唐代、宋代和其他历史时期,可以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诗人表达思念家乡情感时的特点。

唐代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也作》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杜牧《归家》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赵瑕《江楼感怀》

家乡环境的诗篇二
《环保作文、描写春天的古诗》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绝 句 (杜甫)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晚春(韩愈) 清明(杜牧)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噪音污染的调查

噪音是指一种听了非常不舒服、非常刺耳的声音。这种声音如果大到超过人耳的承受能力,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噪音使人烦恼、失眠、头疼、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人的神经系统危害极大。噪音还会影响人的血管系统,使人易得高血压和心脏病。在充满噪音得环境里学习、工作,降低工作效率,甚至突发工伤和事故。所以,我们要减少噪音的污染,爱护环境。

对噪音污染治理有没有方法可寻呢?我经过调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必须加强对噪音的控制和管理:首先,我们要对发出噪音极大的单位限制工作时间,特别是夜晚严格禁止施工;其次,我们要加强隔音装置工作的监督检查,尽量将噪音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小。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隔音装置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力度;最后,对无法降低噪音又无法停止生产的单位,进行厂址的迁移,迁移到郊外居民居住较少或无人居住的地方。当然,治理噪音污染的最根本方法还是对员工进行教育以及相关的培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吧!

未来的家乡

提示:也许目前我们周围的环境不太好,那你就在脑海中畅想一下未来的家乡吧!也许几年后,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家乡的环境会变得格外美好!

开头:概括介绍几年后的环境给人的总体印象如何。注意扣题。

中间:具体地对某个地方的环境展开描写,注意把美好的景象一一呈现出来。在中间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将人们的行为变化写进去。比如:过去人们乱扔垃圾,未来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展开想象大胆地写出来。

结尾: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发表对环境保护的一点感慨。语言要简洁。

范文1 几年后的家乡

我在沉睡中,突然,我被一辆车抢走了,愿来,这辆车是时光老人变的。

我看到100年后的地球,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小溪叮叮咚咚的唱着歌;来到了森林,动物们又蹦又跳,叶子新鲜娇嫩,空气甜润诱人;来到小溪边,撩起一口水,那水又干净,又纯净。

我们来到城市,花儿欣然怒放;人们正在给花儿浇水,正在给小草施肥。

来到大海里,小鱼欢蹦乱跳;小虾东张西望;仿佛在说:“大海好美啊!大海变得比以前美丽多了!”

来到山庄,看见树木的叶子,一个个湿润润的,一定是刚下过雨吧!人们也不再砍树木了,有的人还在种树,当然变得很美,人们也不砍树木烧饭了,都是用一个个不污染器.汽车也不会在冒烟了,飞机也不会污染天空了,大自然也宁静了。

江河奔流不息,河水碧波荡漾,让人们觉得这是多么美好,让人们觉得大自然是不能破坏的,水也要珍惜的。我敢猜测,几百年后的地球,一定会比我想象的更加美好,雄伟,华丽。而且,我们人类一定会开心,地球妈妈也一定会眉开眼笑的,这样多么美好,多么壮观,多么的让人类自豪。

几年后的家乡

几年后,我的家乡将会更美丽

我生在家乡,长在家乡,和家乡有着丰厚的感情,几年后,我的家乡将会更美丽! 几年后,家乡有了绿色环保的工厂,不会污染,反而让花草树木不断长。变成森林,变成草坪,变成大花园……花、草、树有了生机,有了一个全新的绿色生命,把家乡细细装扮。 几年后,家乡有了环保汽车,不用汽油,有光就能开动,那儿开开,这儿开开,既省钱又省心,把原来的家乡污染永远消失。

几年后,家乡有了环保形房屋,房屋里感受到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的想象,往外看,全是树,全是绿色,蓝天作为白云的背景,天天有好梦。

几年后,家乡有了环保牛奶,食品,打开绿叶包装,闻起来有树和草的味道,吃起来有花的清香,无香精,纯天然,医院再没有病人。

几年后,家乡有了……总是说不完,慢慢地,淅淅地,家乡一定会变成绿色又环保的世界,既干净又美丽的大家园。

家乡的变化

几年前,这里是一条泥泞的小路。几年后,这里是一条平坦的公路。

我的家乡在角美,那里原来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晴天,路面凹凸不平、尘土飞扬;雨天,到处坑坑洼洼,踩下去连脚都拔不出来。现在,这样的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两旁的“青翠”。小树摇曳着她那诱人的绿叶,虽没有幽幽沁人的清香,可却默默地吸收了二氧化碳,给村民们送去了新鲜的空气。

有时,我远远望向村子,几座楼房的屋顶上袅袅炊烟,缓缓飘向天空。屋子里飘散出诱人的香味,不知道是哪一家开锅了。门前花池里,花儿在晚霞中显得灿烂、夺目。

每当我走进家乡的老宅里,就能看到活了七、八年的一棵龙眼树。我继续朝前走,就能看到一口井。夏天,这口井舀上来的水冰冰凉凉的,洗手可舒服了!冬天,井里的水温温的,洗手时小手也不会冷,井水多有用啊!

家乡不但环境变美了,人们的心灵更美。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那会,村民们都一直守在电视机前,时刻关注灾区人民的安危。可别小看哦!每一家都捐了一百多元钱呢。 家乡的变化真大,有时间一起去我的家乡钓鱼吧 ... ...

家乡环境的诗篇三
《乡土美诗》

乡土诗歌:来自大地的精神 ——以《星星》第8期“追赶节气的农事”小辑的作品为例 (阅1364次)

刘春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今天,虽然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农业仍以其强大而稳固的根基,伫立在工业的身后,为城市的发展竭尽心力。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乡土文学”一直是历代作家的拿手节目,从《诗经》中对淳朴的乡风民俗的描绘,到“锄禾日当午”中的直接介入,到现代作家沈从文的田园诗意,再到当代韩少功、李锐等的疏离和审视,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乡土文学作品出现。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乡土文学可能等同于直接描述农村生活的具有乡土情调和田园诗意的文学作品。这类的作品一直是乡土文学的主流,至今仍保留着“霸主”的地位。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乡土文学的内涵也开始演变,其形式和内涵变得开放与模糊,问题与尴尬也随之而来。下面仅以《星星》2007年第8期“追赶节气的农事”一辑的作品为例,讨论乡土诗歌创作的几种倾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小辑中随处可见描写乡土风情田园诗意的篇什,如叶梓的《去拾棉花的女人》,姜桦的《野菊花》,王志国的《炊烟是一根飘动的哈达》,赵明舒的《站在秋天的庄稼里》等等,直接写农事、写乡村、亲人、旧物。诗人倾注于诗歌中的情感不是自矜和自傲,更不是站在高处盛气凌人,而是平和地将自己与笔下的事物并列在一起,对它们释放出内心的热爱。这一切如同萨仁琪琪格在《灰灰菜》一诗中所言:“我喜欢和热爱这一切/他们都是我简单快乐的亲人”。在张治的《麦子也会思考》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近的表达:“麦苗青青/每一株饱满或瘦弱的/都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只有把笔下之物当作自己的亲人和兄弟,才能深谙它们的成长规律,并真正地融入其中,洞悉它们存在的秘密。

梳理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麦子、花草、亲人、镰刀、麦苗、谷仓、柴扉、田头、麻雀、青草、种子、土地、河流等熟悉的词汇。这些与大地有关、与农事有关、与纯洁的灵魂有关。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个朴素而诚实的形象,他们就是我们故乡中人,在田间劳作,大地因为他们而伟大。对于已经有十余年的诗龄的读者而言,这些词汇已不新鲜,但由于它们关联的是最易引发人们动情的部分,所以仍然让人感到亲切——事实上,由于题材所限,乡土诗的落足点也不大可能脱离这些实际的事物。在语言上,这些作品大多朴素而平和,不搔首弄姿故作高深。人们可以指责它们表达方式陈旧,可是,在求新求变成为几乎所有领域的圭臬从而使“创新”这一名词变异为哗众取宠的时代,保持着原始的淳朴何尝不是一种可爱而可贵的品质?我一直认为,诗歌最重要之处不在于语言的新旧,而在于情感是否真挚。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艺术,语言再优美在新鲜,没有强大的灵魂作为根基,一切都如沙上的建筑,看起来高大,转眼间就会坍塌。本辑中几个诗人的抒写,虽然没有给我们过多的新鲜感,但我们却被感动得忘记了诗歌的技巧。我想,这就是“真情”的力量。文学作品,以“情”为上,没有贯注真情,即使语言再流畅、技巧再娴熟,诗歌不过是一个空壳而已。

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海德格尔)。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小辑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涂抹了思乡或还乡的色彩。表现得最为成功的无疑是王屿的《红菜苔》:

汉江流不到珠江

长江也不经过珠江

只有我从长江来到了珠江

一晃十多年,现在

两地的江水

已经喝得一样多了

像红菜苔,在长江中游的腹地

长大,又在珠江中洗尘

在粤菜、川菜和湘菜之外

招揽一些熟客

围绕着方言和祖籍

家乡菜,根部有一段红

像思念,眼角有一圈红

什么时候,乡愁已成为惰性的消费

我们所有的寄托

只能在嘴上贪婪的赶路

一个从内地到南方谋生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职能从不停地进入家乡菜的餐馆中得到满足。诗人是回不去的了,而心灵却与故乡同在。如果思念具有形状,我们可以看得见它们如烟雾般从珠江飘向长江不绝如缕的身影。显然,在这里“还乡”指的不是身体上回归故土,而是一种精神的坚守与回归。在当前物欲至上的时代,坚持精神的纯朴已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那是对一种变形的欲望的坚定回绝,以及对干净的灵魂的主动亲近。

上面论及的仅仅是乡土文学中本源的部分,也是人们习见的套路。随着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变化,乡土文学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调整和改变。而在本辑的另一些作品中,诗人不再专注于对乡村美景与风情的描绘,而是以类似于句外人的眼光,回顾乡村的点点滴滴。许多人离开了农村,拥有了城里人的身份,那么,他们在城市中是如何看待乡村的?小辑里的部分作品给予了回答。它们形象地描述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种种状况,其中有为生活而奔波的艰辛,有萦绕心间的乡情,还有成功之后的小小自得。如果说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那么,在经济大潮中还乡,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了。管一的组诗《一粒苏北的粮食》将这种细微的欢乐与疼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粒粮食深夜里回到了家

他轻轻掏钥匙开门时的声音

有着一只土拔鼠的谨慎

他简单的洗漱 那些许的酒气仿佛

一粒粮食的的充实

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一种熟悉的弥漫开来的

家的味道 让他迅速安静下来

然后他小心地上床 尽量不发出一丝的声响

当然 他会亲一下已经睡熟的女儿

那是一粒粮食对另一粒粮食的依恋

如果心情好了 还会偷偷的亲一下同样熟睡的妻子

这时 三粒粮食紧紧地挤在了一起

正值壮年的他 每天回来都很晚

他有着一粒粮食的的忙碌

也有着一粒粮食的无奈

可是 他更多地有着一粒粮食进仓时的

一肚皮的 小小的快乐

传统农民的自足、自得其乐与时代和社会加的压力并存在一首诗歌里,我们在感受文字的张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压迫。

乡土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与一个人的血脉相关,从乡村出来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遗忘自己的源头。因此诗人很自豪地说:“磨亮一把锈钝的镰刀/我在城市中任意穿行。”(王可田《磨亮一把锈钝的镰刀》)可是,能够永远保持着这份惬意吗?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乡土纵然顽强地保存着其恒定不变的部分,另一些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到削弱和消磨。现代文明的精华与糟粕都无孔不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完全阻拒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可能毁掉一个才华平庸的作家,对实力作家而言,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能增加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使它们成为文学史中至为坚实和重要的部分,或者至少成为一个时间段中的名作,如江非的《妈妈》、雷平阳的《战栗》、卢卫平的《在水果街碰见一群苹果》等,这些诗歌以一种现代的、新的目光探视人们熟悉的生活与地域,诗人离开乡土而反观乡土,得到了更为别致的视角。由于距离的存在,他们眼中的乡土的内涵更为广阔,他们不仅发现了乡土的美,也看到了乡土的缺陷。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茅盾就敏锐地指出,“乡土文学”最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对乡土风情的单纯描绘,单单是“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关于乡土文学》)。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优秀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区别所在。

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歌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自不待言。毕竟,具有别致的视角是一方面,能否做到精确表达以达到可观的效果是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做到精确表达,加上不俗的洞察力,那么一首诗不仅具有了可供观瞻的形式,也有了立足文学之林的内涵。“一个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能够找出最准确表达的人。这不仅因为作家具有某种出色的文字运用能力,而且在于作家还是一个洞察力深邃的人,他不会停留于对事物的流行的见解,能够发掘事物更为复杂的方面和内在原因。”(布罗茨基)从这一角度来说,本辑中作品的作品基本上都还有进一步往深处掘进的必要,有的作品在内涵上还比较薄,语言也不算出彩,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有待加强。当然,王屿的《红菜苔》、《暮色将至》,宁颖芳的《未发芽的种子》,王志国的《炊烟是一根飘荡的哈达》,管一的《做一粒粮食》,萨仁琪琪格的《灰灰菜》仍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信心。只要对文学足够虔诚,再加上不懈的努力,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应该具有的前景。——事实上,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只依靠天才就能写出伟大诗篇的诗人,伟大的诗歌是一种综合的产物,除了才华,它还需要学识、生活底蕴以及不倦的尝试。

最后,我想说,尽管从更高的角度而言,我对这些作品不是特别满意——我相信我的苛刻能够得到本辑作者以及读者的理解——但我仍然欣慰于遭遇到了那么多真诚而朴素的心灵,我从中看到乡土的力量,那是来自大地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存在能够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修辞上的缺憾。另一个令我欣慰的理由是:我没有从这些作品中看到时下流行的那种“以丑为美”的写作,作者在蝇营狗苟之事中沉迷不出,还自以为先锋和新潮,事实上,那种所谓的“先锋”不过是作

者用以遮羞的面具,因为“他所描绘的不是人类的心灵,而是人类的内分泌物”

们的乡土诗正在失去美好自然的滋生环境。从记忆和古典诗词里抠意象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掩饰的普遍现象。我们的乡土诗生长着,但缺少活力;我们的乡土诗写作者坚持着,却落入了玩弄技巧的窘迫中。

无法回避的现实告诉我们:乡土诗正在遭遇靠记忆写作的尴尬。当下乡土诗写什么?怎么写?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家乡环境的诗篇四
《秦少游诗绘家乡景》

秦少游诗绘家乡景

时间:2013-6-25 来源:今日高邮 作者:许伟忠 查看评论

秦少游从出生到37岁出仕之前,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乡高邮。秦少游对高邮这块养育自己的衣胞之地,充满着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古城高邮在他的笔下也充满了诗情画意。《送孙诚之尉北海》就是一首读者耳熟能详的诗歌:

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

环以万顷湖,黏天四无壁。

„„

熙宁九年(1076),秦少游送孙莘老弟孙勉孙诚之赴任北海尉。此前,孙氏兄弟已经有孙觉、孙览进士及第。秦少游由孙氏兄弟想到了高邮的人文荟萃,便满怀激情地作诗《送孙诚之尉北海》。诗歌以大写意手法,形象描绘出了高邮作为“盂城”、“水城”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嘉庆扬州府志》描述,高邮“州地四围皆下,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曰盂城。”伫足邮城极目四望,波涛万顷,水天一色。后人依据秦少游“黏天四无壁”诗意,特意建“无壁亭”。《嘉靖扬州府志》载:“无壁亭在高邮北新城多宝桥西,以秦观诗‘黏天四无壁’云。”诗歌提及孙莘老见“甓社珠光”而后高中的传说,“蜿蜒戏神珠,正昼飞霹雳。草木无异姿,灵气殊郁积”,表明秦少游对此深信不疑。他还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厚的人文资源结合,把神珠的出现和名人辈出相联,“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充满对家乡人杰地灵的赞美之情,以及充溢于其间的作为一个高邮人的自豪之感。

秦少游描写家乡景物的诗词,大都写于出仕之前,有对乡间田园风光的赞美,有对城区自然风光的描绘,风格一般清新恬淡。其中一首《纳凉》描写纳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柳树、画桥、月光、船笛、夜风和莲香,组成了一幅风格淡雅的水乡夏夜图,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上的美的享受。特别是“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两句,以自然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乡间生活的野趣,故古人评价说:“少游此诗,闲雅严重。”(吕本中《童梦诗训》) 秦少游出生于耕读世家,出仕前较多时间过着亦耕亦读的生活,对田园风光多有描绘。《田居四首》分别写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田野景色,堪称地道的田园诗、农家诗。“犁锄带晨景,道路更笑喧”,其一描写早起与乡邻们走向田野,一路笑语喧哗。“宿潦濯芒屦,野芳簪髻根。霁色披窅霭,春空正鲜繁。辛夷茂横阜,锦雉娇空园。”所见是一片充满生机的早春雨后景象。“入夏桑柘稠,阴阴翳墟落”(其二),描写夏季村庄绿树掩映。“雌蜺卧沦漪,鲜飚泛藂薄。林深鸟更鸣,水漫鱼知乐”,可见雨后彩虹卧波,空气清新,林间鸟鸣,水中鱼欢,一派其乐融融。“寥寥场圃空,跕跕鸟鸢下”(其四),描写秋收后场头的空阔寥落。“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记述农闲时节,乡邻们相邀饮酒,席间相互礼让,凸显出民风的淳厚、朴实。大约作于同时期的《喜雨得城字》,诗句“黎明纵遐眺,沟浍各已盈。青秧散广亩,白水涵孤城。耕夫欣有托,水鸟飞且鸣”,与

《田居四首》所写情景十分相似。而“白水涵孤城”,亦与《送孙诚之尉北海》描写的 “环以万顷湖”高邮地貌特征吻合。同是作于乡居时期的《拟李白》,诗句“绿头鸭儿栖萍草,采莲女郎笑花老”,带有明显的高邮乡村景物的痕迹。

秦少游一些描写家乡风物的小诗,清新自然,词语工丽,富有韵味,深受人们喜爱。如《秋日三首》其一写在船上的见闻: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深秋,正是湖上芦花飞雪的季节,天高气爽,霜落水清,寒星映水,突出了一个“清”字。三四句似为神来之笔:菰蒲一望无际,茫无际涯,诗人不知身处何处,似有迷路之感;忽然不知何处传来笑语之声,那是何其的亲切!全诗轻灵明快,摇曳生姿,令人联想到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诗仅仅捕捉住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就描述得充满情趣。如《还自广陵》其四: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初春轻寒,水边夕阳,成群水鸟相互嬉戏,全然不理会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派人与自然的和谐图画。忽然,冰裂声响,吓得水鸟们一齐飞逃。诗句自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为历代传诵的宋诗名篇。

《睡足轩二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秋天。其一首联云:“长年忧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所谓“开斥僧坊”,是指少游曾为高邮醴泉寺(即今镇国寺)作《醴泉开堂疏》。尾联“最是人间佳绝处,梦残风铁响丁东”,十分清楚地点明诗歌描写的就是醴泉寺及周边的景色。诗歌在艺术性上多为诗评界称道,特别是在锤炼诗艺方面有新的尝试。《冷斋夜话》评价“诗中四句,皆有错综之体”,认为颔联和颈联“地撤蔽亏僧界净,人除荒秽玉奁空。青天并入挥毫里,白鸟时兴隐几中”四句,是学杜甫诗法,语序上有意“错综以事”,给人以新颖别致、音韵和谐之美感,堪为写景佳作。但是联系首句“长年忧患百端慵”,显然有自嘲一事无成之意。此前,诗人刚刚经历了第一次落第的打击,曾作《掩关铭》云:“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与其二诗句“终日掩关尘境谢,有时开卷古人游”相吻合。两首诗一写僧界的空明澄净,一写乡村之景的优美自然,呈现给读者的是诗人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和处世心态,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情趣,然又隐隐透露出一丝壮志未酬的无奈和孤寂情怀。

秦少游直接描写家乡景物的词不多见,《行香子·树绕村庄》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倘佯。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苔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岗,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

词写郊外踏青时所见到的一派大好春光,从词句“步过东岗”看,郊游地点应该就是东岳行宫即后来文游台所在的位置。词上阕写近郊的春色,以“小园”为中心,重点写花;下片写远郊的景物,以小酒店为代表,重点写鸟和蜂,共同构成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东

郊春色图。少游词一般情调凄婉、哀怨,而此词遣词浅近通俗,情调轻松活泼,词意自然流畅,表现出主人公赏春时的愉悦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乡环境的诗篇五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借艾青的诗献给我的家乡

——读艾青的《少年行》《农夫》《献给乡村的诗》有感

1000013968

新闻与传播学院

邹圳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我爱着土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句话在我看第一眼之后就背下来了,而且到现在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凡是写歌颂家乡的文章,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末尾添上这么一句话,因为它的经典,因为它的不言而喻,因为它所能引起的强烈的共鸣。只是坦白地说,我作文里歌颂的家乡从来都是身份证上写着的却几乎没有生活过的家乡——香港。而梅州,这个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对我来说应该如母亲般重要的地方,因为它的贫穷与落后、它的平凡与愚笨,我却从来不会跟别人提起,总觉得这会让我非常丢脸,于是我刻意地让她变为只是心里的一个秘密的存在。我急于离开,尽一切努力考取了广州的高中,而我也做到了。

这种心情,或许正如艾青笔下的《少年行》一般,“我不喜欢那个村庄——/他像一株榕树似的平凡,/也像一头水牛似的愚笨,/我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而且那些比我愚蠢的人们嘲笑我,/我一句话不说心里藏着一个愿望,/我要到外面去比他们见识得多些,/我要走得很远——梦里也没有见过的地方:/那里要比这里好得多,/人们过着神仙似的生活;/听不见要把心都舂碎的舂臼的声音,/看不见讨厌的和尚和巫女的脸„„”艾青说过:“简约的语言,以最省略的文字而能唤起一个具体的事像、或是丰富的感情与思想的,是诗的语言。”艾青用最简单的语言,以及几个简单的意象“舂臼的声音“、“和尚”、“巫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对乡村的贫穷落后的厌倦,对城市文明的向往。“早晨的阳光照在石板铺的路上,/我的心在怜悯我的村庄,他像一个衰败的老人,站在双尖山的下面„„”。艾青以“衰败”的老人为喻,形象地写出来乡村的破败景象。艾青叛逆的个性、出生的阶级、成长的家庭环境、乡村的贫困这一切都使他急于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否真的没有贫穷和饥饿,渴望去“孤独地漂泊,去自由地流浪”。可是城市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这群“农村人”来到城市,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满足了虚荣心,能否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幸福呢?

从艾青身上折射出我对家乡的情感的影子,与艾青是那样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这位伟大的诗人能够用语言将情感富有穿透力地描摹下来。艾青的诗歌里的情感的回归,指引了我回到我应该回到的质朴真实的情感道路上„„

艾青在迈入向往的都市后,领略到了与乡村不同的城市景观,也被现代文明的机械力的伟大所吸引。可是在这个人潮拥挤的大都市,诗人也看到了都市的丑恶、都市的堕落、都市的糜烂。穷人的血汗、穷人的凄凉充斥在热闹繁荣的大都市的各个角落。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把各式的丑陋呈现在笔下,艾青也同样对都市的文化进行透视,使其诗中开了一朵“都市的恶之花”,在这朵花的花蕊里,现代文明总是透露出自身的“恶”。在都市中,看不到一年开放一次的桃花和杏花,找不到青草丛中的溪水,听不到果树园中的歌声,感受不到啮草的白羊舔手的感觉,伴随在耳边的只能是噪音的嘈杂,映入眼帘的只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城市的拥挤,城市的竞争,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受到挤压,也剥夺了人的个性,“所有的‘个人’和他们微妙的‘个性’朝向群众像无数水滴,消失了”(《爱情诗集》)。一切都在追赶速度,人们都在追赶中求生存。时间在奴役着人类,金钱在驱赶着时间。

所以在艾青后来的诗歌里,经常以对乡村的眷恋来凸显出对城市恶与病的批判。艾青出

生在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可是他对农民的感情却永远深于对自己所处阶级的感情,这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有关。小的时候他就被送到贫农大堰河的家里,是大堰河的乳汁把他哺育长大,对于这个为了养他而溺死亲生女儿的大堰河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挚情感,他根本无法从心里拂去对大堰河保姆的爱和对中国农村的感情。艾青曾这样吐露心声:”由于我生在农村,甚至也曾喜欢过对旧式农村表示怀念的叶赛宁。”因此艾青自小结下的本土情结变成了他日后的杠杆和标尺。他总是把自己的生命与广大受侮辱的劳动者结合起来,他觉得自己就是属于乡村的。艾青的诗歌有许多就是在描写乡村或者乡村土地上的人们的,比如《村庄》、《我的父亲》等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的那首《农夫》:

你们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么?──

脸是土地的颜色

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

手像木桩一样粗拙

两脚踏在土地里

像树根一样难于移动啊

你们阴郁如土地

不说话也像土地

你们的愚蠢,固执与不驯服

更像土地呵

你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

死了带着痛苦埋在土地里

也只有你们

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

一首《农夫》,诗人将心迹表露无遗,更不必说那脍炙人口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都是献给善良而不幸的普通中国农民的颂歌,他用饱蘸热情的笔墨描画了沉默坚忍、平凡朴实、宽厚仁爱甚至是痛苦麻木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作者在《旷野》这首诗歌中还着重描写了农夫的形象:“农人从雾里/挑着篾箩走来,/篾箩里只有几束葱和蒜;/他的毡帽已破烂不堪了,/他的脸像他的衣服一样污秽,/他的冻裂了皮肤的手/插在腰束里,/他的赤着的脚/踏着凝霜的道路,/他无声地/带着扁担所发出的微响,/慢慢地/在蒙着雾的前面消失„„”作者用深切入微的描绘,几乎是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让读者去感受去思索。作者是对于农人总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伤,对于乡村农民的卑微和愚蠢常常感到痛苦,但是作者更多的对于农民有着深挚的感情,农民头顶的世界永远是湛蓝的天空,清纯的雨水,他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他们虽然无权无势,但却永远用自己辛勤的劳动维持着人的尊严。农民,就像脚下的土地,你可以践踏他侮辱他,但最后,黄土留下了,是黄土养活了我们,养活了历史。没有泥土的人,脚下没根!

艾青是真诚的,他在热情地歌颂着乡村的人和物的时候,也从不掩饰村庄的贫穷和落后,直白地陈述了农民当下的境遇,从而深刻地揭示了都市的繁华是建立在乡村的贫困的基础上,也正因为这样,他呐喊过:

要到什么时候我的可怜的村庄才不被嘲笑呢?

要到什么时候我的老实的村庄才不被愚弄呢?

什么时候我的那个村庄也建造起小小的工厂:

从明洁的窗子可以看见郁绿的杉木林,

机轮的齐匀的鸣响混在秋虫的歌声一起?

他真诚地希望乡村也能够实现工业化,摆脱千百年来的贫穷和落后面貌。

然而,虽然今天我们的家乡已经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我的那个村庄也建造起小小的工厂”的时候,农民的境遇却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从农民变成的工人拿着非常廉价的工资,以这样廉价的劳动生产的廉价商品,在出口中又遭到了国外的抵制,还有工业化之后的村庄不再那么清洁明亮,可怕的环境污染吞噬着农村人的健康。这是我们在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候不得不和艾青一样忧郁的地方,也使我们不得不还要“常含着泪水”注视中国的农民,这就是艾青诗歌的感染力啊!

对于艾青来说,乡村不仅仅是他关怀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他心灵的一种依托和归宿,尽管他在少年的时候是那样坚决地离开了乡村。也许是他离开家乡越远,时间越长,尤其是在他的心灵遭受巨大的挫折的时候,他对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的思念更深。

艾青写过不少乡土诗歌,但有不少是以异乡为题材的,而描写家乡的诗歌最集中的是在延安时期。1941年艾青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结束了国统区的流浪生活后,艾青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革命文学的创作中。然而艾青对延安的一些风气却格格不入,他认为作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文艺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观点在文艺界中遭到了批判,在延安整风中还被隔离审查。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因此他在这个时期写了几篇著名的关于家乡和怀念家乡亲人的诗歌,包括《我的父亲》、《少年行》、《村庄》和《献给乡村的诗》。这几首诗的艺术性很高,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真挚,感染力并不亚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其中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献给乡村的诗》,艾青他写的乡村是金衢盆地的乡村,而我的家乡恰恰亦是位于梅州盆地里。诗歌里描画的许多情景都是我们家乡所特有的,不管是哪个村庄,总是能看到群山环抱,因为那是河谷平原、丘陵和山地组合的地貌特征。那些果树、村庄的人、水井、晒场和房屋、道路、桥,同样地也活在我的记忆中:

我的诗献给中国的一个小小的乡村——

它被一条山岗所伸出的手臂环护着。

山岗上是年老的常常呻吟的松树;

还有红叶子象鸭掌般撑开的枫树;

高大的结着戴帽子的果实的榉子树

和老槐树,主干被雷霆劈断的老槐树;

这些年老的树,在山岗上集成树林,

荫蔽着一个古老的乡村和它的居民。

„„ „„

我的诗献给乡村里一切不幸的人——

无论到什么地方我都记起他们,

记起那些被山岭把他们和世界隔开的人,

他们的性格象野猪一样,沉默而凶猛,

他们长久地被蒙蔽,欺骗与愚弄;

每个脸上都隐蔽着不曾爆发的愤恨;

他们衣襟遮掩着的怀里歪插着尖长快利的刀子,

那藏在套里的刀锋,期待着复仇的来临。

我的诗献给生长我的小小的乡村——

卑微的,没有人注意的小小的乡村,

它象中国大地上的千百万的乡村。 它存在于我的心里,象母亲存在儿子心里。 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 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 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 为了反抗欺骗与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

在《献给乡村的诗》中,诗人想起了那里的一切──那里的树,那里的池沼,那里的果园,那里的石井,那里的小溪,那里的木桥,那里的旷场,那里的房屋。还想起了那里的老人,那里的农夫,那里的牧童,那里的童养媳,那里的佃户,那里的木匠、石匠、泥水匠、屠夫、铁匠,裁缝„„“想起所有这些被穷困所折磨的人们──他们终年劳苦,从未得到应有报酬。”诗人这样精细地描绘,完全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醇厚深沉的感情。在这些精细的描绘中,已使读者深深感到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那里的一切,早已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在诗的结构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八行一节的比较整齐的分段,而且每一句都比较长,共同形成了流畅的艺术感觉。诗人这样写,也完全是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极好地体现了诗人对家乡那醇厚而又深沉的绵绵思绪。诗的形式,应该服从内容与感情的需要。这首诗,再一次体现了诗人的主张,使诗的内在韵律与外在形式融为一体。

艾青的家乡是美丽的,但那个时候还很穷苦。诗人在诗中不仅只是怀念家乡,还对家乡寄予了希望。这再一次燃烧起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纵然明丽的风光和污秽的生活形成了对照,/而自然的恩惠也不曾弥补了居民的贫穷,/这是不合理的:它应该有它和自然一致的和谐;/为了反抗欺骗和压榨,它将从沉睡中起来。”艾青希望在将来的某一时候,村庄对都市不再怀着嫉妒和仇恨,都市对村庄不再怀着鄙夷和嫌恶,乡村和都市也能达成一定的和谐。这些希望透露了艾青的一种理想倾向,希望村庄能够“成长”起来,能够富裕起来。这些,从另一方面体现看出诗人对乡村的不可割舍的深深的眷恋。

如今上大学了,而且还是在更远的北京,随着离开的时间越积越久,离开的距离越扯越大,每次有意或无意地看到艾青那首《我爱这土地》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土地也渐渐地不会再是虚妄的香港了,而是清晰的熟悉的家乡梅州了。在夜深人静的异乡,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会是一如香港般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而是绿水环抱着青山,牛儿在马路上被牵着走过,外婆带我去市场挤羊奶,和小伙伴去操场烤番薯,跟爸爸妈妈一起躺在草坪上赏月等等的简简单单的场景。听一位著名的教授说过,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再有“外婆抱着自己在星光灿烂下讲故事”的场景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村庄里的历历在目童年也足以让我自豪一辈子了,那么大声喊出一声:“我来自农村梅州”又有何羞愧的呢?

艾青的诗有种神秘的力量,总能把我带到潜意识里希望踏入的世界。艾青用他美丽的语言教育了我:村庄又如何?我们都不应该等到自己已经离开了那片土地,才发现她有足够的魅力为自己是她的哺育的儿女而感到骄傲。当我们在表达了对家乡的爱的时候,自己的灵魂也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可以深深扎根的地方。最后我想借艾青的诗来献给我那质朴的家乡,希望能够像艾青一样,把自己的灵魂也献给她——如同母亲一样的家乡。

家乡环境的诗篇六
《5 古诗词三首》

南古小学语文课时备课

家乡环境的诗篇七
《古诗》

语文1.2:1 春晓春晓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2 村居:

北宋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bīn)州(今陕西彬县)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佑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村居

清代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字象

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著有《村居》、《拙吾诗稿》。

3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4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1

1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2 山行 杜牡

家乡环境的诗篇八
《诗五首》

家乡环境的诗篇九
《古诗两首》

9 古诗两首

编写教师: 吕继美 单位: 实验小学

家乡环境的诗篇十
《5古诗词三首》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家乡环境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作文 家乡环境的变化作文 保护家乡环境的作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家乡环境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家乡环境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1346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