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

2016-01-13 09:39:1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一《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送远行的朋友》》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送给朋友的现代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一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送远行的朋友》》

作者:林深雀吟

让思想停在一个高度

把幻想踩在脚下

向天空洒一把泪水

落下的是晶莹的希望

让祝福留在心底

把友情装进行囊

向朋友道一声“珍重”

留下了离别的忧伤

把往事放入酒中

和着思念珍藏

待来年相聚时

再共举杯品尝

我有朋友在远方

好似天边的星光

沉默时暗淡

暴发时闪亮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二
《我对诗歌的理解》

我对诗歌的理解

对于诗歌,现阶段我仅仅是只菜鸟。单单凭着自己对文学的极大爱好去写诗歌,去看诗歌。今天抽个特别的空隙,谈谈我个人对诗歌的见解,倒算不上独到或是鞭辟入里,仅仅是发自内心的一些见解:

诗歌,首先应该明白诗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同时诗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攀。可以这么说,诗歌即是高山流水,而同时也可以是下里巴人。这样的话,就要预防走向一个误区了:即不要总是以为诗歌就是用一些别人看不懂的词汇,别人理不清的逻辑来作成的东西。诗歌是一个广大的范畴,有高雅,当然也有平实。所以这是与写诗歌的人所处的环境,写作时候的心绪以及其他很多的因素所决定的。既不是高深一点的不好,也不是平俗易懂就差,两者各有所长,因为本来就是诗歌的特质。

对于诗歌写的是好是坏,实事求是的说,我这只雏鸟是不敢妄下断言的。但我觉得写诗歌有一点非常的重要,那就是在写诗歌的时候,一定得有情感的写,而且这种情感是先于诗歌的,也就是先有一种特殊的强烈的思想情感,再有诗歌;绝不是先为了要写一首诗歌,而采用回想或者回忆等等的方式来憋出些情感出来的。

再者,诗歌的写作,是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的,不要误以为一些梦境似的诗歌就是脱离实际的,事实上这一类的诗歌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背景下的。说到底,就是不要做无病之呻

吟。同时从这个方面来做推理的话,越是有生活的体验,写出来的诗歌才会更加的成熟,更加的有情感,更加的引人共鸣。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这种生活的体验,是与年龄的大小无关的,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敏锐的洞察生活细节的明眸。

对于诗歌,来不得半点急躁,来不得骄傲,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思想。诗歌也有它的生命,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三
《给儿子的诗歌》

给儿子的诗歌 文/青青

——青青送给去青藏当兵的儿子

1 跟你远行

跟着你的脚步

行平原

爬高山

——我的心脏

跟着你的身影

趟沙漠

过雪线

——我的感觉

跟着你的眼睛

看蓝天

望远山

——我的视线

跟着你的车轮

日行

夜宿

——我的惦念

跟着你的感受

开心度艰难

快乐过苦累

——我的祝福

跟着你的行程

辽阔着

冷热着

——我的见识

跟着你的前方

向前

再向前

——我的希望

祝福你,我的儿子!

祝福你,我的儿子!!

祝福你,我的儿子!!!

2 温暖着 颠簸着

只是那片叶子

遮住了眼前太阳的光芒

却遮不住太阳的温度

拉萨的太阳一定是温暖的

不然怎么会在这秋日里

穿那么少的衣服

“享受”着蹲在车厢里的颠簸

那就温暖着颠簸着吧

悄悄的告诉你

这就是人生的滋味

3别样的中秋祝福

没有想过,儿子工作以后的第一个中秋是在那里度过,一个我很向往的地方——拉萨。

布达拉,我很多次看过的地方,是在图片上和视频里。虽然我不是佛的孩子,但是我知道那里是许多人灵魂的家园,是令人敬仰的地方。

那里天蓝蓝云白白,即使不是为了朝拜,就是为了看天看云都不枉去一次,可是去往那里的遥远路途,一直让我迟疑着自己的脚步。

2012年的中秋,一个著名预言的年份的中秋,我看着儿子在布达拉的照片,应该是浮想联翩的大脑,却一片空白。那就不去想了。

很多人去了拉萨,去了布达拉,写了很多很多的字,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我没有去拉萨,也没有去布达拉。昨天我儿子去了,并给了我这张照片。

对于拉萨,对于布达拉,我没有话讲。那就把祝福送给我的儿子,送给我的亲人,送给我的朋友:

2012的今天,我们都好!2012的未来,我们会更好!

4 站岗

站岗

在中秋的夜晚

在青藏高原

在祖国生日的前夜

在人烟稀少的路上

赏月充饥

在月上天边的时候

在远离故土的地方 在明月千里的怀想中 在父亲母亲的牵挂里

红旗

不是你当仪仗队旗手的那一杆 它没有那么高那么大那么重 却有着同样的威严和亲切 那是你心之所系眼之寻觅

月亮

还是那一轮

我看见你照片里的月亮了 就是我昨晚见到的那个月亮 只是我和月亮之间没有云彩

孩子

想家的时候

就看看天空

看看太阳和月亮

那是我们都能看见的地方 你看它们的时候我们也再看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四
《献给母亲的诗歌》

献给母亲的诗歌

1、妈妈的思念

妈妈的思念

在电话里

她关心我的工作 询问我的冷暖

我打电话回家

她都给我说平安 让我别为她分心 几句话就匆匆挂断 可很快就打回来 一说起来就没完 过了很久我才明白 是怕我多花话费 年节我给的孝敬 她都悄悄包起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只是拿出来看看 啊,妈妈

亲爱的妈妈

您把爱都给了儿女 恩的无边

天地可鉴

2、妈妈的手

思念亲人的时候 就想起妈妈的手 粗糙的手背弯手指 一辈子劳作到白头 白天在外面忙东西 夜晚在灯下熬半宿 多少回指尖渗出血 多少回心酸满衣袖 啊,妈妈的手

撑起了一个温暖的的家 养出了有出息的心头肉

思念亲人的时候 就想起妈妈的手 厚实的手掌挂着茧 一辈子不怕累和愁 家里守护着半边天

家外呵护着光阴走 多少回手心攥着难 多少回檫去热泪流 啊,妈妈的手

天下的母亲一条心 托起了大地女儿写春秋

3、妈妈的目光

在我的身旁

牵着我的笑声

送我张开飞翔的翅膀 妈妈的目光

在我的路上

牵着我的脚步

送我一程一程地向上

妈妈的目光

在我的梦里

牵着我的衣襟

让我时刻忘不了家乡 妈妈的目光

在我的心里

牵着我的思念

让我永远忠诚和善良 啊,妈妈的目光 在梦里

在天上

化成了美丽的彩虹 融进了温柔的月光

4、生日祝愿

年年我生日那天 我都会把蜡烛点燃 祝愿我亲爱的妈妈 身体健康 快乐平安

生我的时候是妈妈的劫难 天地之间如凤凰涅槃 她给了我生命

给了我做人的肝胆 她给了我至爱

给了我圣洁的光环

唱一支歌 许一个愿 我八十岁时也有妈喊 为妈妈祈祷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5、电话里的妈妈

不小心打错了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位妈妈 她以为我是她女儿 说一直在等我电话 还未等我说对不起 就问我啥时候回家 她不停地说

我插不上话

突然她哭出了声 说梦里把女儿丢了 我放不下电话

流着眼泪陪她

普天下的儿女啊

别忘了给妈妈报一生平安 别忘了家中惦记着你的妈妈

6、母亲的世界

母亲的世界在心里 满世界装的是儿女 儿女的世界在外头 五湖四海探神奇

儿行千里母牵挂 针线扯着泪珠滴 儿的思念娘心动 梦里与儿同呼吸

不图儿女的回报 只盼都能有出息 不恋儿女的富贵 只求都有好身体

这就是慈母的情

一生一世难忘记 这就是慈母的爱 感动苍天和大地

7、心灯

妈妈留下一盏灯 灯光闪亮在心中 那是母亲给我的爱 让我一辈子走得正 爱人如爱己 珍惜好人生 做人要善良 有德才有成 多想着别人的好 别忘了恩人的情 谁有难就帮一把 温暖人心送光明 啊

那圣洁的灯光里 是母亲慈祥的笑容 她永远陪伴着我 走向天边的彩虹

8、"娘"字最美

中国汉字千千万 娘字写出来贼甘甜 中国书法各种体 娘字刻出来最美观

点画慈爱

横竖庄严

端庄秀丽

神圣懿满

笔笔含恩情 字字成方圆 千丝万缕牵古今 厚德沁心田

这就是娘

永远的恋

9、思念到永远

回到家的时候

都要吃妈妈下的汤面 她坐在我的身旁 看着我一口口吃完 他知道我吃饱没吃饱 她知道我嘴里的淡和咸 每次我用衣袖擦汗 她都高兴地说—— 妈的女儿没有变

离开家的时候

都要吃妈妈煮的汤圆 她早早起来守候 看着我一个个吃完 她知道我吃好没吃好 她知道我身上的冷和暖 每次我要跨出家门 她都大声地说—— 妈的女儿不会变 啊

一碗热汤面 一碗甜汤圆 温暖在心里 思念到永远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五
《写给自己的诗_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

○现当代文学研究 2007年3月号上旬刊 

文教资料

写给自己的诗

———论顾城后期诗歌的私语化倾向

王伟玮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关键词:注。

,无为无,(一)私语化倾向在顾城后期诗歌中的凸现

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一般文学作品创作过

顾城是20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享有“童话诗人”、“当代仅有的唯灵主义浪漫诗人”的美誉,而其最终杀妻自缢的行为也引来了诸多争议。多年后,尘嚣散尽,幸好还有顾城的诗歌存在着,让我们能记得这位曾带给一代人心灵震撼的诗人。

对于顾城的诗歌,大多数评论家都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前期作品上,推崇备至。事实上顾城后期(这里主要指1987年———1993年海外生活阶段)诗歌的成就的确远不如前期,甚至很难读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他后期的诗歌。顾城后期诗歌仿佛是为自己而作的,在内容表达、艺术形式、创作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其特征是主题模糊、意象破碎、语言晦涩……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我们发现在苏童数量众多的少年系列作品中,叙述者的目光始终是平静而超然世外的,读者们看不到传统的同类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作者似乎决心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同于霍尔顿的是,他只是静静的守望,任少年们在悬崖上自由奔跑,却从不伸手阻拦。他关心的是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困境,将笔触伸向人性的深处,命运的黑暗地带。这固然是作家应有的权利,但也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真正伟大的作家应该在没有光的地方创造光,他应该对人类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作情感的担当。人类生活越越黑暗,就越需要那些伟大的灵魂成为光明的生长点,以支撑人类的希望。”苏童的120

程中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四个环节。在顾城后期的很大一部分诗歌中,诗人向我们展示的世界是由诗人纯粹的个人经历和朦胧的情感体验构成的,潜在的读者不是普通大众而变成了诗人自己或最亲近的极少数人,作品本身更像是诗体的日记,好似诗人自酿自斟自酌的酒。可以说,这些诗歌存在一种私语化倾向。

笔者认为,顾城后期私语化的诗歌在内容方面大体可分出以下三类:

一是诗人的自白。例如《我把刀给你们》:“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一人》:“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的爱的时候”;《失误》:“我本不该在世界生活/我第一次打开小方盒/鸟就飞了,飞“香椿树街少年系列”的创作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

他更为优秀的作品的诞生。

参考文献:

[1]苏童.少年血・自序[A].苏童.少年血[Z].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2]苏童.代自序[A].苏童.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

小说名家珍藏版・苏童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同[1].

[4]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苏童论[J].南京:钟山,2001,(1).

[5]周新民,苏童.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

西安:小说评论,2004,(2).

向阴暗的火焰。”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洞悉自我命运的坦然和对死亡的淡漠令人惊讶。

二是诗人私人生活经历的记录。例如《平屋》:“天快亮的时候/我梦见我赤身向外站着/渐渐感到了东方”;《七节虫》:“最怕这种事/本来是看电影/却进了考场/坐下来向前走/东西乱放”;《日历》:“有一天刮风/屋顶乱响/有一天有三个晚上……有一天什么都不想”。这些诗绝大部分似乎仅仅停留在零碎的生活表象本身,无法挖掘更深刻的含义,难以攀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

三是诗人隐秘情感的透露。其中有少数几首诗歌值得探讨。例如1989年所做的《年》,只有一句话,但意味深长。“神”。“关键。“他”是他们”以外的个体,“他们”是“他”以外的群体。大胆试想,“他”也许是诗人回忆的陈年往事中那个特定场景中的自己,而“他们”是在一旁嬉戏的伙伴。离群的“他”看着“他们”贴门神,欢欢喜喜准备过年。这种孤独的滋味潜藏在诗人心底多年,无意间涌上了心头,转瞬即逝,来不及体味,只留下淡淡的伤感。

从上述三类作品看,顾城后期的诗多数是站在孤立的自我的角度而作,封闭狭隘。正如诗人的好友对他的评价:“他是胆怯的,他不喜欢合群,他的所有幻想太脆弱,别人轻轻地、不经意地一碰,他的美感就碎了,他不想让他的美碎掉。于是他躲开别人,独自承担和享有那份诗一般、梦一般的孤独。”

[1]

角形的组合。诗歌本身的含义无人知晓。“鬼是些好人……鬼闭眼睛/就看见了人睁开/就看不见了……鬼发现自己破了个大洞/米花直往下流……那鬼非常清楚/死了的人使空气颤抖……”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思绪紊乱、浮躁零碎、荒诞怪异,看不到诗人精心构建的整体意境,缺乏逻辑性和对生命的真切体悟,早期诗歌中的浪漫、梦幻变成了这首诗中的梦呓。

而在年至《城(五)》中,。:“她们修的房子挺好看/是他家亲戚修//鸟叫成四个/有屋檐/本来就挺好看的……”《新街口》:“傻人是一朵荷花/傻了就拿在手上/手是不能换的。”在顾城自己看来,这些诗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他这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感表述方式在读者看来是反常态的。诗人的创作往往是受很多来无影、去无踪的感觉所诱发,思绪缺乏必要的梳理,诗中没有读者期待的明确意象,跳跃性过强。此外,诗人自己的解释也说明了这组诗的私语色彩,读者只有借助诗人在类似题解中的交代才会稍有领悟。以《知春亭》一诗为例:“那么长的走廊/有粉笔/把手伸得高高的”。诗人自言:“我站在一个地方,就忽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只有模糊而不知怎么留下来的心情还在。一件继续的事,像我小时候,在一条很长的走廊里,把手伸的高高的找粉笔,这条走廊也会变成颐和园的长廊,而我的手一直伸着,不知是示威还是投降。这是我独立承担的事。”笔者认为,诗人完全被自己的直觉控制着,喜欢大胆而直接地以脑海中突然冒出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印象入诗,采用过度省略的方式以及物象与语言的随意连缀来表达内心深处并不十分清晰的感触,让人无法揣摩。诗人的诗歌已成为读者进不去的私人空间。

除此之外,诗人还有部分诗作,例如小诗《男子》:“苹果布/事物”;《扫描》“你可怕极了/笑的/上次不是过样/己巳己巳/己巳己巳”等,连一点暗示也没有,不知所云,丝毫看不出诗情诗意所在,成了诗人的喃喃自语。

上述所列举的顾城后期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作品的私语化特征,体现了诗人性格中偏执、任性、自我的一面,我们无法再去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在心理。因此,有评者干脆这样认为:“顾城太

121

越到后期,顾城诗歌的私语化倾向由于被过分张显,从内容上已无法予以明确分类,走向了极端自我。诗歌本身走到了现实的边缘,失去了生命的鲜活,变得干枯晦涩,最终被引向绝境。

在1992年所作的《鬼进城(八首)》中,私语化倾向伴随着诗的图象化一同出现。诗人一方面继续表现着不为外界理解的所指,另一方面将绘画中的图形、线条引入诗歌创作。但是,为了追求诗歌图象化的效果,诗人毫无根据地将短语拆分,造成读者解读困难,客观上又加剧了私语化。例如组诗的开头:“0点/的鬼/走路很小心/它害怕摔跟头/变成/了人”,截断了的诗句被诗人拼凑成一个“十”字形。而“鬼无信无义/无爱无恨/鬼没爹没妈/没子没孙/鬼不死不活/不疯不傻……”的诗句呈现为四边形和三

爱走极端,他后期诗作各个物象之间缺乏必要的意旨链锁,词语的能指无限地膨胀,大量地应用只有他自己才能破译的隐喻和暗示,他这一时期写成的大多数诗几乎算是一个人无意识产生的图象和文字的胡乱拼叠,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很难把他写的这些文字叫做诗。”

[2]

的色彩。《小说》:“你们尽可能劝告/鱼在沙滩晒太阳/鸟在空中睡觉”,缺乏逻辑、感觉神秘。就连星星也丧失了浪漫的情调,变得很实在:“是我们抬高了星辰的位置/决定从下边仰望它们/我们想在下边居住”。其次,“童话”在本质上只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但诗人却执意要去实践他的“童话”,并且建立起了理想中的“女儿国”。事实证明,顾城的“女儿国”是畸形的,,丈夫、妻子、情自以为实现了“童。诗中,那种清纯奇异的感。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只能固守自我,在自恋自赏自慰中写下后期诗歌。

再从理论角度来考量,顾城后期推崇中国传统的庄禅思想,并作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然哲学”。庄禅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知识界的显学,是老子、庄子、禅宗思想的综合。诗人对庄子的“无为无不为”思想尤为关注。庄子的观点讲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主张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进入齐万物、外死生、无是非、无所待、“独与天地精神来往”的“逍遥”境界。这些理论被孤独避世又力求精神极大充实的顾城视为至理名言,反复强调。然而,顾城将“无为无不为”的庄禅思想理解为:通过“无为”灭度达到“无不为”、“实际上是说他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什么都做”。这种“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深深影响着诗人的艺术思维,进而决定着他的诗歌创作。对此有评论者甚至提出:“这一时期顾城诗歌本身的意义已经不重要或不存在了,存在或重要的时期哲学意义。”

[4]

(二)私语化倾向形成的原因

除了顾城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外,诗人后期离群僻居的生活和“无为无不为”哲学观念对诗歌创作中私语化倾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现实情况来看,弱的。,与污秽,的童话王国。年,顾城偕同妻子出国讲学、访问,1988年他找到了奥克兰海湾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激流岛,1989年1月,他辞去原有职务,专心在岛上养鸡、种菜、作画和写作,开始了他理想中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私人化追求一样,在诗歌艺术的领域,诗人也想保有绝对的个性和自由。他自动退出了公众的视线和诗坛的中心位置,要把诗歌变成真正自我的文字记录。顾城霸占了自己的诗歌,就像孩子独享自己心爱的玩具。

可惜的是,诗人躲避了社会可能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但也放弃了同样产生于其中的人性的真善美;他离开了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故国,失去了提供给诗歌精神滋养的土壤;他来到了一个连语言都陌生的国度,长时间缺乏与人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从一个“社会的人”,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自然人”。

不仅如此,顾城甚至丧失了他诗中原有的自然和童话色彩。首先,自然本应是单纯的带给诗人创作灵感和审美体验的源泉,例如《生命幻想曲》:“在蓝天中荡漾。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蟋蟀欢迎我,抖动着琴弦……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诗中展现的自然是多么美好,令人感动。但是在真正面对自然的时候,自然成了诗人为求生存必须利用、改造的对象。当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功利,自然也改换了面貌,隐退到了诗的角落,变得不那么亲切了。例如《电传》:“极天尽头/鸟飞/我的脚很小/猪很美/野猪躲过/带针的木棍/一口吃/柞树叶子/红猪/绿身/蓝尾”,全诗带有一种怪异122

首先,这种“无为无不为”的观念影响了诗人对诗歌创作这项活动的理解。通过前后期相关诗歌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后期的艺术观念。早期顾城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在《“朦胧诗”问答》和《关于诗歌创作》中有明确记录。“我赞成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政治诗,更喜欢创造性地表现灵魂和自然美的抒情诗。我以为一切真正美的诗,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诗歌艺术如果和社会、自然结合起来,建立在一种长久的事物的基础上,那么这个艺术就是长久的……你可以去写具像的具体的、微观的事物,让人们从中去领略宏观的永恒的世界、长久的事物、人类的命运,和人们的本质、心灵发生

联系……读者要求作者去沟通现实到灵魂和理想的道路,使人们到一个生命不能到达的更广大的世界。”可见此时的顾城并不反对以书写“小我”来反映时代“大我”,他主动承担了社会赋予诗人的使命,愿意充当人类灵魂的先导。也正是在这样的诗歌理论指导下,顾城创作出了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表现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命幻想曲》、《一代人》,也有对历史进行反思的《永别了,墓地》、《歌乐山组诗(四首)》,这些诗歌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到了后期,顾城说:“诗可写可不写,它来到人间,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谁也不能阻挡它到来,就像谁也不能阻挡它离去一样,作用……这好像是另一个‘无不为认为,,握、懈的追求和探索,、公众性、鉴赏性以及诗人寄予在诗歌中的真实情感和崇高理想。诗人把诗歌创作定义为纯粹个人的事情,最起码验证了其诗歌出现私语化倾向的可能。

其次,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关于技巧和文字的使用方面,顾城的见解也与其哲学观念相暗合。

第一,技巧使用。顾城有这样的观点:“我开始做这样一种自然的诗歌,不再使用文字技巧,也不再表达自己,我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上述观点显然是对“无为”的误解,而号称不再有梦、不再有希望、不再有恐惧的诗人,是多么可悲。笔者认为,诗歌技巧的使用应视诗歌表达的具体需要而定,适当运用现代诗歌技巧中的意象、暗示、象征的手法,能够使诗意变得含蓄蕴籍,拓展传统语言的表现力,使诗歌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是顾城后期诗歌创作存在不使用或滥用诗歌技巧的问题。以其诗歌对意象的使用为例进行说明。意象应该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形象的和谐统一,然而在顾城后期诗歌中,我们看不到明确的意象。例如诗歌《小神》:“搬开云母的事/你说四/你说四十”。其中“云母”是最有可能成为意象的事物,但其真实含义令人无法捉摸。因为诗人过分张扬主观情感,排斥读者的审美共性,忽视相应的客观形象的选取、加工,造成意象绝对个人化,从而削弱了诗的感染力。

第二,语言使用。顾城说:“诗的语言是一种自

(2).

[3]

[3]

[3]

然的语言,它到我们人间来,到我们心里来,变成字,变成故事,变成我们的生活……”但是,顾城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把这种所谓的“自然的语言”完全变成了表现自我的工具。诗中过多展示语言与个体体验的临时组合,造成词语所指模糊、语义使用陷入困境、诗歌整体不和谐,使全诗充满了阅读障碍。这显然是对“无不为”的曲解。在此以诗人对诗歌题目的选取为例。容决定,,与诗歌的,。例如诗歌《埕》:“泥沙//我怀念那些细小的邻居。”题目在:一是养蛏的水田,二是(方言)指酒瓮。但这两个意思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首诗。诗人要表现的和读者能领悟的存在严重脱节。题目仿佛成了诗人不愿意将诗与众人分享所设计的一个陷阱,目的是将读者引入诗歌解读的死巷。语言使用的弊端在顾城后期诗歌中屡有表现,对于这一点,顾城不但没有节制,反而执意按自己的需要随意使用语言,早期浅淡明快的诗歌语言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在“无为无不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顾城把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当成宣泄自我的途径,毫无顾忌、任性妄为,一味随顺着自己的想法写下无绪的意象和破碎的文字,这些都使其后期诗歌的私语化特征更明显。

也许是顾城的早逝中断了他的诗歌探索,诗中的私语化倾向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但其所存后期诗歌透露出的诗人心灵苦苦挣扎、诗情不断枯竭的悲剧迹象已经比较明显。正因为如此,诗人离国后也就没能留下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

参考书目:

[1]文昕.顾城绝命之谜.华艺出版社,1994.P53.[2]彭卫鸿.一个童话的终结———顾城诗歌散论.湖北大

学学报,1995,(5).

[3]顾工编辑.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4]李正广.他乡的悲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123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六
《论朦胧诗对中国现代诗的贡献》

史论

论朦胧诗对中国现代诗的贡献

徐国源

诗歌作为个人性较强的文体,尽管其主要功能是偏向于审美的,但在古今中外的不同时期,诗人无不成为“角斗士”的角色,而且其“异己”性格表现得格外鲜明,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朦胧诗也没有摆脱这种“宿命”,在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社会性思潮中,它的批判功能与品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任何其它文体,也堪称新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当然也招致了“叛逆”的骂名:在许多人看来,朦胧诗既是意识形态的叛逆者,也是诗歌本体意义上的叛逆者。

众所周知,朦胧诗是以“反思”的名义得以展开,并显示其启蒙价值的。或者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朦胧诗的启蒙并不是以正面的建设而确证了自身的价值,而是以否定性的“不”洞穿了历史真相,给人以启蒙性认识。换言之,朦胧诗批判性的“不”,其抒写的动力是来自于压迫的对象——现实经验。按照西方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对于“批判”的理解,批判的展开首先从“经验”开始,朦胧诗也是从历史、社会和自身的经验中,展开了批判的历程。这里便涉及到朦胧诗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多年以来,朦胧诗批评的关键词大致有“批判”、“否定”、“怀疑”、“异端”、“反叛”、“挑战”等,但学界对这些标签式的批评话语却始终语焉不详,未见深入阐发。我以为,其主要原因是局限于文本与社会的映照式分析,而没有能够从两者构成的关系中深入展开。

在我看来,朦胧诗人的批判精神,除了出自于对“文革”中反科学、反民主现象的思考,希冀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的自身诉求以外,另一个原因也许是

更重要的原因,乃是直接来自于对“压迫”性思想的反抗。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朦胧诗人恰恰是在“万马齐喑”的蒙昧年代保持了难得的思考活力。譬如,早在1972年北岛就在一封与同学谈“信仰”的信中,对信仰本身曾提出过质疑:“你忽略了一点,没有细看一下你脚下的这块信仰的基石是什么石头,它的特性和它的结实程度,这样就使你失去了一个不断进取的人所必须的支点——怀疑精神,造成不可避免的致命伤,接踵而至的‘无限乐趣’、‘无限愉快和幸福’不过是几百年前每一个苦行僧和清教徒曾经体

(1)

验过的感情。”正是这种怀疑精神,使他写下了著

名的《回答》,当时林彪事件刚发生不久,文化知识界刚刚从迷信中警醒过来,开始对“文革”有所怀疑。

在现代中国,文学与政治从来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北岛曾在一次访谈中回忆《今天》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当时的现实处境:“我现在实际上完全谈的是《今天》的外部风景,它作为一种生存的条件,和整个政治气候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今天》一开始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是怎么在文学和政治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在我早期的作品中带有很强的政

(2)治色彩,和当时的具体的个人经验也很有关系。”北

岛的话指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以《今天》为代表的朦胧诗派的“政治色彩”,是从个人的经验即直接面对的政治压力而曲折衍化出来的,并不是“形而上”的先验性的政治批判意识。或许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把握朦胧诗的批判主旨。

从朦胧诗角度看,其批判性主题之所以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具有启蒙价值,其深层原因也在于它

75

2009/1・文艺争鸣・史论

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和国家意识形态相适应,具有某种“共名性”。陈思和在《共名与无名》论文中对“共名”作过如下描述:“当时代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时,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被掩盖在时代主题下。我们不妨把这样的状态称作为共名,在这样状态下的文化工作和文学创作都成了共名的派生。”(3)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二元对立观念的时代,它以共名的主题“改革开放”为主导,体现为一系列互相对立的范畴:思想领域划分为“解放/保守”的对立,政治领域划分为“改革/僵化”的对立,学术上划分为“创新/传统”的对立,对外政策上则以“开放/封闭”的对立,经济领域划分为“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对立,生活形态以“自由活泼/守旧刻板”的对立。这一切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精神现象,就集中体现了追求人性的解放和直面复杂的人生的对立:对内是追求表达人性的深度和坚持阶级分析的对立,对外是直面惨淡之人生积极干预生活和回避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生活的对立。由此来观照朦胧诗便不难看出,朦胧诗的批判主题所蕴涵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所奉行的主导舆论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具有共名性。这也正是朦胧诗在经历了多年民间沉浮之后终于被接纳之真正原因。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略朦胧诗话语的异质性,也许“异质同构”才是两者关系的准确定位。朦胧诗在80年代初所遭遇的政治压力,既有其批判性过于偏激、激进,招致相对稳健的主流意识形态反弹和抑制的结果,更深的玄机却是朦胧诗在权威政治思维中被认为存在“立场和方向”问题,是一种思想的“异端”。如果从文学思维即考虑到朦胧诗孕育于“文革”这一事实,这种“异质”性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正如谢冕所言:“青年是敏感的。他们最先反叛现代迷信,他们要弥补与恢复人与人间的正常关系,召唤人的价值的复归;他们呼吁人的自尊与自爱,他们鄙薄野蛮与愚昧。他们追求美,当生活中缺少这种美时,他们走向自然、或躲进内心,而不愿同流合污。他们力图恢复自我在诗中的地位。作为对于诗中个性之毁灭的批判,他们追求人性的自由的表现,他们不想

掩饰对于生活的无所羁绊的和谐的渴望。”(4)谢冕的

话,在当时两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对峙中,以“学理”消解了“敌意”,具有一定的策略意义,也因此赢得了诗人们的普遍尊敬。经过1982年至1984年围绕朦胧诗的激烈论争,社会大致能够将朦胧诗的批判诉求限

76

定在文学的范畴内讨论,而不致“上纲上线”,尽管各种争议依然存在。

我以为,以往朦胧诗研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即研究者往往以惯常的线性思维,在互不交叉的层面上阐释朦胧诗的主题指涉与审美风格,而很少作整体观。这种分析模式,显然无法回答下面一些基础性追问:朦胧诗何以对接的是当时社会阅读中被认为是“毒蛇猛兽”的现代主义,而不是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这两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内在肌理?

众所周知,西方异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曾在东方的古老诗国激起回响。现代主义文学潮流,包括作为它哲学和美学基础的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生命哲学,以及象征派、神秘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等不同流派,早就被介绍倒中国,并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变化起倒了不可低估的影响。(5)在诗歌方面,从茫然尝试的先驱者初期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经过东方民族的象征派诗和现代派诗的创造者戴望舒、卞之琳,到40年代的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及辛笛、穆旦、郑敏们所代表的“九叶诗派”诗人群系,中国的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的诗歌潮流,同以郭沫若所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潮,艾青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一起构成了三十年中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洪流。但是,解放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由于片面地对西方的现代性(现代主义)进行全面批判,在这种极端的状态下,政治抒情诗被认为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政治性与民族化相结合的典范,成为时代性的“一家独唱”或主旋律,现代主义文学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放逐和排斥。

以批判为主题的朦胧诗穿越近三十年的断层峡谷,重新与现代诗歌艺术对接,既有对现实介入的需要,也有主题切入之因素。自新诗潮孕育之初,郭路生以独立的“人”的精神站出来唱歌,展现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的人格,也恢复了诗的尊严,但这个不是在一个人性健康蓬勃发展,并受到普遍尊重的条件下完成的,相反,是在一个人的尊严受到普遍的蔑视、践踏、摧残,乃至丧失的情况下开始这个转变的。在郭路生那里,“人”的复苏和觉醒是初步的、肤浅的,并且虽然幻灭的痛苦已经击倒他们,但还固守着旧日的精神家园,编织着已经破碎的梦。这种矛盾和张力,使其诗歌的绝望情绪更加敏感,而在吟味中则给读者“有一种清新的宋词的意境”的效

“回归”

果。到了“白洋淀”诗群,诗歌作者们朦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使这种朦胧的自我意识逐步自觉,最终使个体的人站立起来,完成诗歌主体与价值的转换:重建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个性,自己作自己的道德主人。怀疑主义和人生荒诞是这个时期诗人普遍的精神指向,而波特莱尔以后的象征主义诗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在日后创作中白洋淀诗群刻意追求的也正是这种境界:强悍鲜明的个性,细腻贴切的感觉,奇谲瑰丽的意象,“这种新的审美经验加入到五四以来建立新诗学的努力之中,形成这个传统的一

道艰难的涟漪。”(6)以北岛为代表的“今天”派,其创

作激情产生于对十年浩劫的愤怒,这种与诗情并不完全同质的政治性愤怒很大程度上劫持了北岛:“我死的那年十岁……我将永远处于/你所设计的阴影中……回忆如伤疤/我的一生在你脚下”(北岛:《白日梦》)处于这种无法摆脱的梦魇,诗人们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便只能以现代主义的抽象的人生、人性主题,以及不落言筌的隐喻、暗示、象征性意象来倾诉长期郁积于胸的荒谬意识和反抗。从朦胧诗对现实的介入和主题切入视角看,可以得出结论:朦胧诗肇始于“文革”时期的创作,还只是因为那带有叛逆情绪的批判意识,碍于强大的权威意识形态,而不得不从某些现代派作品中受到启迪,走向暗示和象征,对现代主义诗歌还只是一种朦胧的追求,那么到了后来,当他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从观念到手法借鉴现代主义理论和作品,则是一种自觉的创造了。

其次,朦胧诗的批判诉求向现代诗的移植,也与诗人“向内转”的心路历程有关。文学批判性主旨在式的体制文学包围下,无疑处于弱势地位。一旦诗人如同郭小川写《望星空》或蔡其矫写《雾中汉水》,抑或像郭路生写《相信未来》那样,表现出自由心灵对于现实世界的抵牾,他们便会受到无情的责罚。在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朦胧诗为寻求突围的可能,必然会选择一定的话语策略以求得生存之地。于是,诗从“别人”转向“自我”,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摒弃对客观事物作叙述性的不经过诗人内心“发酵”的外在描摹,而确认诗人的内心即一个“袖珍社会”,确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并且把这个曾经封闭的如今获得解放的自由天地渲染得近乎极致。与“向内转”相适应,朦胧诗自觉远

徐国源・论朦胧诗对中国现代诗的贡献

离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艺术偏见,即那种认为诗的感知方式与把握现实的艺术方式,只倾向于写实的描绘或浪漫的直抒一端。在挣脱了这种禁锢之后,诗的艺术思维很自然地向现代主义感知和把握艺术的方式那一端移近。正是从现实境遇出发以及对艺术表达方式的选择,使朦胧诗不经意地走近了现代主义,也从而使批判性主题获得了现代主义的表达形式。

再次,艺术发展的自身诉求,也召唤具有变革性的文学进行新的艺术建构。谢冕在论述诗人的专文中,饶有深意地指出:中国新诗从中国传统诗歌的母体中分裂而出,其艰难里程和革命性的诉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告别古典,走向现代。”他认为:“新诗从它诞生开始,就面临着种种矛盾。它要使自己毫无羁绊地成为现代新诗,但因袭的重负却始终压在身上。胡适讲的‘旧词调’的纠缠,恐怕还是历史诱惑之中最轻的一面,传统的士大夫情趣,以及植根于农业社会广深背景之中的农民文化意识的浸蚀,恐

怕是新诗现代化进程中最深层的危机。”(7)

谢冕从文

艺生态角度提出了新诗发展过程中“深层危机”,深切地揭示了中国现代诗歌建设所面临的障碍。

今天,当朦胧诗日渐成为遥远而亲切的“绝响”,但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该因“事件”的远去而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敏感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使渗透着批判主题的诗歌焕发出现代品格,表现出一种富于探索和创造的艺术精神。它所开拓的批判性话语空间,以及对诗歌“现代性”的传承和创新,至今仍是一份重要而独特的文学遗产。

注释:

(1)廖亦武:《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

第392页,第339页。(3)陈思和:《写在子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4)谢冕:《失去了平静之后》,《诗刊》1980年第12期。(5)参见谭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第1—14页。(6)廖亦武:《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

第262页。(7)谢冕:《中国现代象征诗第一人——论李金发兼及他的诗歌影响》,《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2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77

“颂歌”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七
《完全装逼手册》

朋友,你是否在为装B的方法而苦恼,你是否为装B不够到位而困惑?本手册结合鄙人数年装B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手册适合什么人阅读 手册凝聚作者长时间装B的心血,老少咸宜。不管你是正在装B,还是准备装B,抑或想对自己装B的等级进行一次自我测验的话,阅读本手册将是你不错的选择。只有两种人不适合阅读本手册:真牛B的人和无可救药的傻B。 什么是装B 装B就是介乎于牛B和傻B之间的一种状态,程度良莠不齐。装B的人不一定要变成牛B的人,但一定要仿效牛B的人。因为一旦你变成最牛B的人就无法享受装B 的快乐了。 总则 1. 如果你不是最牛B的或者无可救药的傻B,那就只能在这世界上碌碌无为地装B。 2. 有任何疑问,请参见总则1.。 一. 认清装B的伟大意义 目前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在极端的不平等之中,为了实现表面上的全面小康,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要靠一代代人不懈地装B来实现。装B有很多好处,比如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拉动国家内需等。 装B是动物共有的文化现象,自从高等生命诞生以来就围绕着各方面利益展开装B活动。可以说,上帝创造了人,人装B。所以请别装B地说‘我决不装B’。毛主席在《论中国装B》中英明伟大地指出:‘什么时候需要牛B,什么时候需要装B,这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装B基本原则 顾名思义,装B就是要装。所以,装B的根本就在于一定要有足够的资本装B。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没你装B牛B的人面前装B,你装的必须是他装不出来 的。装B通过瞎鸡巴装达到挫败别人自豪感,增加自己自信感的目的。其手段多种多样,主要的载体有:配偶、技能、财富、身体、文化、人脉等等。装B的时候最 好能够达到不让人看出来你在装B的境界。 三. 装B的表现 1) 财富型 所谓财富型装B就是通过你吃、穿、用的东西和习惯就能透视出你的经济实力。往往最牛B的人是不会表现出他们的牛B的。而无限装B接近牛B的,就会显示出令人错愕的财富,让傻B的人们流着哈喇子看着他们。请看下面的例子: 牛B和傻B的女人去买衣服。牛B的人会挑看着不怎么牛B的东西,但是穿在她身上是绝对合适的,并且从面料到剪裁一定不会很差,她结账的时候会用自 己的信用卡,比较认真签上自己的名字,下巴绝对不抬到天上去。装B比较失败接近傻B的女人会冲进大牌店里,冲着服务生大喊:“这个,这个,还有这个,全部 是take away的,我用check的。”服务生:“对不起,我们现在不提供支票业务。”“哎哟,你们这么不international啊,能刷American Express的卡么?”你再看她买的衣服,

该品牌标志会占据很大空间,看起来像地摊上20的广东货。因为傻B女人必定能背出200个以上的潮流品牌和设 计师。 目前在大城市里比较装B的方法是这样的: 尽量避免买名牌衣服,喜爱走在潮流尖端却有自己的穿衣风格。整体看起来非常匀称得体,这样人们就只能看见你的美丽,而忽视了你的衣服。如果参加喜 欢装B的爬替,只需要有5到10件比较牛B的单品:例如在细节如眼镜、皮带、鞋子、笔、表、配饰等方面下功夫即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能显示出自己是被 二B呵呵的潮流杂志/网站洗过脑的人。 2) 技能型 技能包括很多种,哪怕是到处留情也算是。要想实现这种类型的装B,其实还是比较麻烦的,主要问题在于你必须先了解这种技能大量的相关背景,而且要比较熟练的掌握这项技能。技能型装B的例子在下面给出来: 某男身材较好,气质不佳,苦于多年来没有大量美妞陪伴左右。遂装B成为艺术家,苦练吉他N年,设备越来越好,只是水平提高不多,但是小曲还是能弹 唱的。于是走到哪里都背着一把吉他,大约是gibson或fender的,自己也不太懂,上手就唱那首在人后苦练数年的必杀单曲。以其忧郁的眼神,装B的 技巧,虏获了很多少女的芳心。 技能型装B的关键在于你的朋友和你欲装B之的对象不能是专业人士,否则大家聚在一块你丫就得露馅了。向别人说起你的技能时,一定要用专业名词,越生僻越好。还有一点就是打完就跑,别让别人知道你太多,但一定要让太多的人知道你。点到为止。 3) 身体型 身体型装B比较好理解,就是利用自己出众的外貌或身体素质秒杀别人。主要的内容包括踢夫,篮球,打台,健美,挤乳沟,露大腿等。太多的人由于种种 原因身体都有这样那样不喜欢被人发现的缺陷,因此缺陷很不明显或几乎没有缺陷的人就要抓住机会疯狂展现自己的优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技能型装B有异曲 同工之妙。下面给出两个例子进行讲解: 某男形象好、气质好、身体好。各种球类运动技术一流,因此在朋友圈内比较受女性欢迎。每逢爬替或吃饭,业余活动一定会提出体育活动的要求,并且要 做出‘运动有益健康’的号召,表面上好像还要听从大家的意见。但是最后谁都劝不动他那根筋。运动中,显示出独当一面的领袖风范,必要时可以突出一下今天的 发型。 以上我们看到,身体型装B是最容易假扮成牛B的一种,因为你装也不太可能装成那么牛B,都是爹妈给的原装。其实,身体型牛B和装B只在心态之差。下面来看第二个例子: 某女皮肤白皙,面容姣好,身材前凸后翘无赘肉。凭借此番优势

,在情场上一路绿灯,阅男无数,甚爱处子之身。然扮相清纯靓丽若处女,貌似气质楚楚动 人。不到十月绝不换下热裤,T也必须是修身的,敢于尝试各种牛B服装。善于保养,精通化妆,让人每天都看不出她擦了粉。前人有诗恰切:“朱粉不深匀,闲花 淡淡春。”有时在地铁公车甚至故意走光。平时走在街上,回头率达百分之一百以上。 女性要走身体型装B路线,附带还要修练自己的气质。一般的男人认为只有美貌和气质并存的女人才能配得上好女人的称号。如果想通过财富型走身体型路 线,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一张嘴就是污言秽语,更加显示出傻B了。正像前面说的,身体型装B可以说是比较牛B的,当然,再次强调牛B人要装也是装B。 4) 文化型 文化型装B有非常扭曲的现实,一方面来讲大多数傻B装B认为文化装B最傻B,一方面采取文化装B的人最多。由于一千个装B有一千个装B的典型,文 化装B的人又这么多,我不能给出一个典型出来。文化型装B的影响渗透到装B界的各个领域,从任何一种装B形式里都能看见文化型装B的影子。因此文化型装B 可以说是装B学里最容易上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了。本章将对文化型装B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 应当怀着什么样的态度进行文化装B? 对于文化型装B来讲,可以装B的方面有很多,例如音乐、电影、戏剧、书籍、旅行、美食等等。最好对各方面都有了解,但是必须有一方面要下苦功夫, 达到‘发烧友’的程度,和别人侃侃而谈的时候也绝对不会露馅。所以,就要牺牲很多时间来恶补知识,对自己进行二次充电。目前在我国,真正有文化的人并不 多,淳朴的农民伯伯也是稀有动物,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在进行文化类装B。正像我谈到的,装B的方面很多。故此大家可以选择听上去最装B的方面来研究。装B时 切忌清高自大,那样最容易暴露出装B的本质。一般来讲,文化型装B主要分两种:愤青和文青。 1. 关于文学、戏剧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装B 文化型装B造就了伪文艺青年这种阶级。所谓伪文艺青年就是为了文艺之名而文艺,实际上是为了勾引别的伪文艺青年的人。文艺青年,‘文’字首当其冲。鉴别是否伪文艺青年很简单,当然伪文艺青年的装B程度也不太一样,在下面的例子中会给出讲解: 近乎傻B的伪文艺青年:喜欢小说,无论版式多么花哨,内容多么脑残,依旧是三下五除二就看完,然后写出一篇骂到狗血喷头的书评,幽幽叹气‘哎,他 妈的中国文学界算是完蛋了’。或者‘这篇文章真是清新飘逸,如一片龙井茶香沁入我的肺腑’。要经常购买文学杂志,抱有一种‘反抗绝望’

的态度。代表的作者 有:张小娴、郭敬明、安妮宝贝、张爱玲、张悦然等。除小说作为主攻以外,要读哲学,要知道尼采、叔本华、黑格尔的装B作品,能表层分析。偶尔谈起诗歌,一 旦谈话深入,立刻敷衍了事,并冠以“我是一只快活的土鳖”之类的理由。 以上形容可能有点夸张,因为我长年以来都是混在下面一种进阶伪文艺青年队伍里的: 对一切流行文学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当然也从来不买世界名著,因为只有小学生写暑假作业的时候才会看那些东西。阅读的作品时间跨度在1850年到 1980年的世界,以及现在的中国。这种伪文艺青年看的书要带有很强的哲学性,小说要带有很强的现代性,比如法国50年代到80年代后期的小说;涉及到人 与社会种种抽象意义上联系的书籍。中国方面,从70年代末现代诗潮开始,到90年代末以棉棉为代表开始的新文学时代,都要熟知装B作家的装B作品,而且要 是不时摘出几句经典的话作为理论依据。至于版式方面,越简洁、越独立,就越能展现出装B的品味来。要关心香港、台湾出版界,要对繁体读物有好感。看到似乎 很牛B的英文书和日文书和德文书、法文书,一律买下来,然后摆在家里显著的位置积灰。茶几和沙发床上要有杂志,名目有设计类、文学类。举几个例子,有艺 设,milk,诚品好读,印刻,爱摇、城市、urban、国家地理、读者文摘等。关键的一点是,你说话不能按照正常的逻辑和语序说,话语中应当含有大量似 是而非的比喻,例如“我的脑子里是一坨一坨被酒精浸泡的狗屎”,让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听起来又有点深刻,那么你的装B就算是成功了。 在这一节里为大家介绍了一般文艺青年的装B方法,只要大家把把马子、打飞机的时间多用于这个,相信不久你就会接触到另一个新的朋友圈。 2. 关于音乐、艺术等方面的装B 现在的人们大多是音乐不离耳。很多小青年听流行音乐就被人嘲笑了,这就是一种音乐上的装B。最常见的就是有人拿摇滚朋克,甚至什么‘黑金’、‘死 金’、‘哥特’、‘浩室’把你丫当傻B看。我曾经一度装B过,但是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谁叫咱心地善良,干不出那残忍的事儿呢?音乐上的装B往往是和诗 歌、愤青、无政府主义等概念联系起来的。下面就举一个例子: 某男自称爱好音乐,经常出入大大小小酒吧及音乐界,并对大多数人冠以‘傻B’的光荣称号,只有几个乐队或艺人,能获得‘牛B’的殊荣。当比较傻B的人和他谈起音乐的时候,他装B的本性就尽显无遗了。 这样还算是好的,也许真的是嬉皮士,下面的一种就是地地道道的装B了: 某

男热爱摇滚,熟知各个乐队,并自学乐器进行模仿。每当激昂的节奏响起,装B活动就开始了。即使没吃药,也会展现出一种非常陶醉,脖子如鸡啄米状 的情形。有强烈的愤青情结,每每见到犯傻B的事情就要义愤填膺,大喊一声草泥马我要整治这种不公平!除了摇滚,他的ipod里根本没有别的,更别说去买 CD和黑胶了。 上面的例子把矛头指向了摇滚和朋克,实际上我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现在这两个流派装B的人最多。某不才,学乐器最后爱上了爵士,虽然水平不佳,但 吹B的时候还是不多。近年来也听说唱,颇以为有国安主场之势。至于摇滚和朋克,肯定有人听着鸡巴都爽了,但是不能就此否认你就比别人牛B,让别人也来享受 你的高潮。 3. 关于生活情趣的装B 生活习惯就是生活情趣,也可以理解为生活质量。其方面有:旅行、美食等等。这个非常好理解,下面是个例子: 某人爱好旅游,家里藏有大量各地买来的纪念品。其实有时候他也不是真的爱旅游,仅仅是出公差而已。每次从外国回来,都要召集一帮狐朋狗友到餐厅吃 饭。他会在电话里说:“喂,阿,对,我刚从欧洲回来。阿,对,聚聚吧。我知道三里屯有一家很好的法国菜,叫la jolla~好,到时候见。”法语说的也不标准,但是能说法语绝不说英语,能说英语绝不说中文。比如“汤姆汉克斯演过阿甘正传”,傻B的装B就是“tom hanks演过那个Forrest Gump,就叫那个阿甘什么的”,更装B的说法是“汤米汉沙是笨鸟先飞的男主角”。回到正题上来,到达餐厅之后,先要送给朋友们几块钱的纪念品,然后对美 景大吹特吹。 这都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这些人不是没有钱,只是不是最有钱的人。他们认为最有钱的人不懂什么是生活情趣,都是土包子;穷人没钱去生活情趣,只有 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只要一有点钱,他们就会用质量好的产品,形成了中产阶级文化。这就是这种装B心理产生的根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5) 人脉型装B 严格的来说,这不能算是主流的装B类型。最近有一种说法‘穷二代’,大家认为,他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父辈的人脉极差,从而不能往社会顶端爬。我们的朋友圈内肯定有人交友甚广,如果加以利用,是一项非常好的装B资源。下面是例子: 在朋友聚会上,大家自然而然聊起了牛B的事情,自然而然就牵扯到了牛B的人。这时候某男就开始说我怎么怎么认识他,然后就一定开始抢话,讲起那个 人的牛B逸事。渐渐的,该男就成为了爬替的主角,似乎他和很多很多牛B人有过命交情。甚至有时候,出去玩还会带上你不认识的朋友,导致气氛极为尴尬。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八
《别 离 教学参考》

别 离

〖学习引导〗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沟通的体验与思考,就显然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因素。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而冯至《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这首《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语句透视〗

[语句]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视] 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语句]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视] 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语句] 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视] 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扫描〗

片段一: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

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片段二: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文章赏析〗

友疽常青 人生不老

这首诗是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九首。它通过朋友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展开奇特的想像,讴歌了真挚的友情。也揭示了友情的意义和价值。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离别的痛苦电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

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作者说:“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恰当的安排”,“把主观的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而理性里蕴蓄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表达对生命的体验和对友情的感悟。

内在的情绪 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招手”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比如别离的地点、“我们”之间的关系(是老同学,还是老同事),都不明确。彼此间担负的是什么工作,这次相聚谈了些什么,也不清楚。这种情节的淡化,造成了主题明确性的减弱和诗意的艨胧。由身边感到冷忽然又感受到眼前辽阔,这种跳跃也是造成此诗难懂的一个因素。然而难懂不等于不可解。只要我们抓住此诗的重点不在交代事实,而是刻画内在情绪和表达深邃的哲理,便可品尝这首“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的韵味。 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运用十四行诗的结构,段与段,句与句,或断或连,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加上全诗“abba cddc efg efg”的韵式,及以十音节为主而又伸缩变化的诗句,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

〖练习指要〗

1、友情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反复诵读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友情的哪些内涵,并对它们的意象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

[审题提示] 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内涵上侧重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情的价值。意象和语言运用有特色。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2、《别离》是一首抒写友情并融人了生命体验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对作者深刻情感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对最后一节的感悟。

[审题提示] 设题意图在于引导我们通过具体诗句来领会作者的感情。

[答题要点] 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家里尔克的影响,表现了对于永恒,对于自然,对于流逝中万物的体验和思考。冯至说,里尔克“使我‘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阳

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诗中“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各自把各人的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的人生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包含着时间意识。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不能计算时间,年月都无效,就是十年有时也等于虚无„„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勇敢地立于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怕后边没有夏天来到。”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的心情,与万物融为一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的人生体验融化在诗歌的后两节诗境中,表现静默深邃的情怀。“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基础巩固】

1、结合全诗赏析下列诗句。

①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妈?为什么?) ②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诗人说“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诗人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 ,第二节“承”, ,第三节“转”,写 ,第四节“合”,强调 ,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了真挚的友情的?

4、诗中曲折而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理性体验的句子

5、试选择一个角度,对下列这节诗作简要的点评。(50字以内)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6、这首诗的作者是 ,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 、 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 诗。

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篇九
《《别离》课件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朋友的现代诗 写给朋友的现代诗 朋友的现代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送给朋友的现代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送给朋友的现代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17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