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雾霾造诗

雾霾造诗

2016-01-13 10:34: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雾霾造诗篇一《雾霾杯诗歌比赛2015》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雾霾造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雾霾造诗篇一
《雾霾杯诗歌比赛2015》

首届《雾霾杯》诗歌比赛获奖情况(2015年) 发起人:佛灯

一等奖: 庞华

二等奖: 沙非、 达达

三等奖 :朵拉、 罗勇泉、 沙里途

作品展示:

雾霾

文/庞华

其所弥漫天地间的

邪恶

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喂养我

心中的

风暴

雾中行

文/沙非

浓雾是上苍调制的修辞,在清晨

不用梳妆。美丽和丑陋齐跑,谎言和真理并行 路灯闪烁孤独的眼神,车灯飘忽游离的表情 霓虹灯努力分辨颜色,高楼和茅屋一起苏醒 红绿灯挂在半空,太极拳看不见踪影

卖菜的妇女没有出门。校园里学子举着手电打扫卫生 他们的眼睛是一潭透亮的湖水,扫去的都是垃圾和浮尘 昨日的麻雀和斑鸠哪儿去了(藏在树叶中应有声音) 大雾天他们能找到昨日的路吗

早读铃响过,琅琅书声穿越半空

树丛抖动,一只鸟儿冲向雾中

柏籽坠落,它们拒绝交出呼吸和呻吟

雾与霾不是一对亲兄弟

文/达达(詹黎平)

我想说,雾与霾

不是一对亲兄弟

雾是雾,霾是霾,花非花

雾有苍老之心

霾已席卷大地

往昔的雾,在山中或湖面

洁净神秘,让人影幢如画

而今的霾,在穹顶之下

肮脏邪恶,天地如陷鬼域

“灰色的烟雾弥漫,模糊了辽远的星群”

告诉我,为什么

时代的列车驶入高科技,雾反而癌变成霾?

文明在进化的树上结出了硕果,人反而蜕变为奴? 世界变了,变得像一张流浪汉的脸

越来越难以分辨

我的信仰遗失在一片明亮的雾里 再也找不回来

而我的贪欲总是永无止尽

就像那团团的黑霾难以驱除……

我想动用卸载一词

文/朵拉

瞳孔。有限分辨率

你的侧影,我们在哪里相遇

幕后的人是谁

不像梦

什么在吞噬一个今天,岌岌可危的明天 无声的政变

雾,不是单纯的雾

这里不是雾都

谁在守城?谁在墙上涂满地狱的色彩

阴影

埋进阴影

隔着第九层纱布

这里有一张毁坏的脸,锈蚀的心脏

奇怪的跳跃

一只蝴蝶在尖叫

又一只蝴蝶在尖叫

幻听——

这副刑具死死的钉着器官 为什么不反抗?

雾霾

文/罗勇泉

当每天呼吸的自由

成爲一种奢侈的象征

这块天空下还剩下多少

花蕊。可以出口转内销

上架爲美白洁面乳

流入假货市场猖獗

不要笑话,神话就在身边 海啸般侵略生活每个细菌 吞云吐雾一个个修炼成妖 开出一朵朵罂粟花的美德 出门,穿越夜的火线

与戴满防毒面罩的首都

争抢一个流産的座位

回家,倒在冥界的入口

与幽魂分脏一条红心底裤 隔壁,传来一声乌鸦尖叫 人类生活因爲真实而恐惧

雾霾憋爆了彷徨

文/沙里途

一个小男孩,一泼尿

拯救了巴黎

从此,浪漫之都多了一樽永恒的风景

三千万人口,三千万泼尿 浇不灭雾霾的导火索

它正在埋没文化故都的音容笑貌

还要不断地南下扩张,湮灭了大海 甚至进入五脏六腑

所有人都尿不出尿来,憋爆了彷徨

雾霾造诗篇二
《雾霾与赞美诗》

雾霾与赞美诗

常听到身边的人议论北京空气质量如何恶化,个人感觉,恶化可能谈不上,近二十多年来,改善倒是看到一些。

就拿我从小居住的西起六里桥,东至虎坊桥之宣南一带来说。小时候的秋冬总是顶着大灰天,春天大风夹杂着颗粒物刮得人睁不开眼睛。生活圈周边工厂林立:家和学校附近能隐约听到经济日报印刷车间、541厂、3401厂的机器轰鸣声;闻得到龙门醋厂、玻璃制品厂、革制品厂和护城河的刺鼻气味。小学骑车通学路上又看到广安门火车站随处堆积的聚氯乙烯颗粒和第二机床厂冒出的黑烟。更有第一监狱烧油的发电机,劳改局墙外和姚家井平房大院冬天烧的煤火,三路居菜地边的粪肥和一座座露天垃圾堆、化粪池。连母亲工作的中学校办厂也是每天马达转个不停。而现在,这些过度发展的落后工业搬走的搬走,改造的改造,取而代之新型住宅小区、绿地花园和清洁能源供应。春天至少睁得开眼睛,秋冬少说见得到几十个蓝天。

当然,发展是不能自满的,我们的环保和健康意识在成长,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成长得更快。所以,我们更关心空气,更关注“雾霾”,这才让我想到一段关于雾霾的历史故事。

南北朝时期,长江南岸的南陈国最后一个君主叫陈叔宝。可见人品、命运和名字的关系不大,陈叔宝是荒淫无道的灭国君主,而不出十年,就生出一位同名叔宝的人物——秦琼,不但艺高胆大,而且忠孝两全。先说这个陈叔宝,传说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在后宫修筑了

可以快速通往嫔妃居所的大花园,整日沉溺酒色财气、歌舞升平,不理政事,把治理国家的大权都交给两名最受宠幸的妃子和攀附她们的大臣。

就在同一时期,长江北岸北周国的丞相名叫杨坚,文武双全、德高望重,不但平定了中国北方,而且受到原北周皇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隋。接着,杨坚整理军备,酝酿过江攻打南陈,这大约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战略思想的雏形。虽然南陈官场腐败,民怨极深,论兵力却并非不堪一击,况且凭借长江天险,让杨坚一时找不到进攻的战机。

偏偏稍纵即逝的战机就这样来了。是年正月初一,南陈君臣齐聚一堂,举行新年朝会庆典,无非又是陈叔宝主持的一场吃喝玩乐大会。赶上这一日雾霾大作,掌管天气预测的大臣钦天监向陈叔宝建议发布“雾霾红色预警”并取消庆典。陈叔宝只图玩乐,丝毫不理会忠臣的建议。就在庆典进行当中,吸入大量雾霾空气的陈叔宝渐渐感到口鼻之中又辣又酸,呛得喘不过气来。这位陈后主在污染物中毒后昏睡了过去,一直到晚上才醒过来。而就在同一天,杨坚收到情报,抓住陈叔宝昏睡的时机,命令手下部队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渡江战役”。由于前期准备得当,利用陈军的麻痹,借助雾霾的掩护,再加上长期处于压迫之下的南陈人民积极配合,北隋军队仅用半天时间就全部渡过长江天险。

再说陈叔宝慢慢苏醒,得知敌军渡河的消息,临时调集大臣商讨对策、调集军队,已经来到正月初四。北隋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正

月二十当天就攻进南陈都城南京,活捉昏君陈叔宝,灭掉了南陈。又经过一年多时间,杨坚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延续三百多年的乱世割据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后来,杨坚成为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君主,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榜上高居第八十二名。回头再看看昏睡着被灭国的南陈后主,倒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昏君排行榜的榜单。可见,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佩戴口罩等护具,可能是减少污染伤害的有效手段。

对了,陈叔宝这家伙有一件事做得“流芳百世”。他常常标榜自己是“文艺青年”,当年在后宫喝酒玩乐的时候,喜欢找文人来对诗。陈叔宝也确实有些文采,不过,他的作品几乎都是赞美嫔妃花容月貌的淫词艳曲,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赞美诗—《玉树后庭花》。

后来大诗人杜牧作诗讽刺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的“烟”,恰好对应了直接导致南陈灭国的“雾霾”。而以上这段记载于后世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故事,大概是关于雾霾重大危害最早的历史记录了。

雾霾造诗篇三
《柴静制造的雾霾》

柴静制造的雾霾

——观《穹顶之下》有感

置身雾霾之中,令人无法呼吸!而这个“雾霾”不是现实中的雾霾,而是《穹顶之下》所营造的思想上的雾霾。这场突如其来的雾霾,让千千万万中国百姓,置身其中,迷失了方向,辨不出来路,也看不清未来,而且深受其害还浑然不觉。

对于柴静个人,我承认了解不多,但以其记者出身的经历,她并不是一个环境问题专家,她对于环境问题也没有多少权威性的发言权。但在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舍我其谁、指点江山的柴静。

从我这个不专业的外行人的视角,也可以看出其百般破绽错漏,归纳起来有以下五方面:

主观臆造,先入为主。柴静讲述了两个小女孩的故事,一个是其幼女,还未出生就得了脑瘤,一到人世就接受手术,且为了躲避雾霾,不得不有一半的时间像囚徒一样关在家里,引起无数人的唏嘘和同情。但柴静把孩子在其孕期罹患脑瘤,与雾霾影响直接划上了等号,确是先入为主的臆断。没有数据显示,在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胎儿患脑瘤的比例比其它地区更高。以她的逻辑,因为她怀孕期间待在了雾霾区,所以使孩子患上了脑瘤,显然是个伪命题。另一个小女孩,是从

未见过蓝天白云的山西小女孩,一个天真无邪本应该拥有青山绿水的孩子,从小就天天生活在雾霾当中,让所有人感叹和愤怒!但柴静为了强化这种情绪,在后续对这个小女孩的采访中,加入了离奇的情节,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女孩子,要为全家人的住处操心,那她的爸妈干什么去了?更让人费解的是,逼的她家无立足之地的焦化厂,在厂长被纪委带走后,她家的难题也迎刃而解,家不用搬了。试问,这个焦化厂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如果是国有的,有那个厂长敢如此霸道,竟可以逼得周围居民走投无路;如果是民营的,有哪一级纪委可以将厂长带走?假如是讲故事编段子,像这样的演绎我们无可厚非,但柴静是在做非常严肃的问题调查,怎么可以将素材戏剧化。

割裂历史,罔顾现实。中国雾霾的形成,是燃煤与燃油的叠加效应,特别是烧煤排放造成的污染尤其严重。这一点柴静说的的确是事实。她也完全清楚,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柴静对中国的“用煤多用气少”的能源结构,颇多指责,对煤炭入洗率低的问题尤其不满,提出的治理雾霾的建议也是以油气代煤。柴静的指责和建议,貌似有根有据、合情合理,但却恰恰暴露了柴静的无知和短视。撇开烧油烧气仍然会造成巨大的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不说,仅仅从量上分析一下其可行性,就可以看出其多么浅薄。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整个西方加起来的总人口也比不上中国。中国的工业化需要巨大的能源增量作支撑,不知道柴静用已探明和潜在储量数据,以支持其用气代替煤炭的建议的时候,是不是算清楚了,即

使把我国地下探明的天然气都开采出来,够不够煤炭所提供能量的零头,如果境内生产的油气无法满足需要,我们需要进口多少才能解决能源问题?这个数据其实不难计算,恐怕把全世界所有可供出口的石油天然气都买下,也满足不了需要!到时候即使你有钱不怕价高,人家还不一定卖给你!中国老百姓面对几十元上百元一升的汽油,只能望油兴叹,满街的汽车只好停在那里当摆设。中国用煤炭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问题,是在新能源技术取得突破前的不二的战略选择,这是中国保障自身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回忆一下,中国告别电力短缺没有多长时间,如果不是有煤炭做支撑,中国建了数量巨大的火力发电厂,令人无奈的拉闸限电的日子会随时伴随你。实际上,我国的清洁化燃煤在国家的主导下,无论是比例还是技术一直在提高,特别是发电厂脱硫、脱硝、除尘技术设备广泛应用,电厂的排放完全得到控制,我国发电的燃煤效率每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321克,也就是说我国煤炭总消耗量的一半基本上做到了高效率、低排放,我们已经看不到电厂的烟囱黑烟滚滚了吧;当前煤炭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散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散烧煤炭比例持续降低。记得30年前的山东省会济南,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点起了蜂窝煤炉,大街小巷弥漫的硫磺味呛的人喘不过气来,现在居民早就实现了集中供暖,大多数小区家庭也用上了管道天然气,现在济南的冬季,好像雾霾天气多了,但空气质量并不比当年差。大多数中国北方的城市都经历了与济南相似的发展经历。多年来煤炭入洗的比例也在大幅提高,国有中型以上的煤矿基本上都建有配套的洗煤厂,国家规

划原煤入洗率有2000年的25%左右到“十一五”末时达到50%,入洗比例翻了一番(是否达标未查证),洗煤比例好像提高不多,但洗煤增量绝对数每年以十亿吨计,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制约洗煤比例进一步提高的因素主要是洗煤价格高,市场不接受,用户不买账。如果中国没有采取这些措施,以当前的燃煤强度,中国的空气污染要比现在的实际情况不知要严重多少倍!对于这些事实和数据,柴静是真的不清楚还是有意忽视?

片面取舍,以偏概全。在《穹顶之下》片中,柴静言之凿凿的讲,中国所有车企基本没有不造假的,我不知道柴静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仅仅凭夜间查到了部分未安装过滤器的汽车,采访某一个车企负责人含糊其辞的电话录音,就得出如此结论吗?显然过于简单和武断了。不可否认,中国车企众多,鱼龙混杂,有些车企为了节约成本,弄虚作假,但像中国一汽、中国重汽等一大批国有大型汽车企业,他们难道也造假吗!?柴静做了调查吗?还有在片中柴静没有明说的,但隐含的意思“你懂得”,那就是中国不能提高油气的比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根子在“三桶油”的垄断,只要放开了油气行业的生产经营,把属于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情况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看煤炭行业的情况。现在的煤炭行业恰恰是柴静所推崇的完全市场竞争,其自由程度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家。在当年煤炭短缺的年代,国家采取了“有水快流”的政策,放开了煤炭市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煤矿,才造成了今天的乱象,乱采滥

挖,矿难不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煤炭产能到今天严重过剩。柴静一边诅咒过量的煤炭给环境带来的灾难,一边赞美中国煤炭式的自由竞争,其中的逻辑不知道她能不能讲得通,反正我是真被她搞晕了。但有一点我是非常清楚的,有中国煤炭之殇的教训,中国的油气行业决不能再走煤炭的老路了,何况我们国家也没有多少油气资源可供折腾。

盲目攀比,制造对立。在片中,柴静一再介绍了英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经验,对人家的管理经验、治理措施、取得效果推崇备至,这些国家都是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的国家,与中国这个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没有多少可比性,他们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类比照搬。但柴静在片中却有意营造了强烈的对比气氛。她口中的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基本就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政府懒政、慵政、不作为,对于中国政府重视环保、治理污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一概无视,政府完全是形成雾霾的原罪。在她片中露面的所有采访对象,无论是官员还是所谓专家,几乎都是对政府产生负面印象的表达。政府在防止环境污染、治理雾霾方面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真正制造了雾霾的,不是中国政府,恰恰是也深受雾霾之害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们要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就需要开办工厂、实现工业化;我们要改善住房,就必须推进城镇化,盖楼、筑路;我们要出行更便捷,就要买汽车、建高铁、飞机场,等等。要实现这一切,

雾霾造诗篇四
《“制造雾霾”的人们》

“制造雾霾”的人们

摘要:两会期间,《今日主角》栏目将推出两会特刊”每日看点“,剖析当天最热点的两会财经话题。今天,我们谈的是雾霾。在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发言人吕新华表示,为了申冬奥,政府将加速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这势必对环北京的河北省重工业经济带产生影响。河北省的钢铁产能巨大,在媒体人柴静的《穹顶之下》一片中,这被视为是华北地区雾霾的一个重要污染源。而庞大的钢铁产能背后,是

上百万依赖此就业生活的人们。

“邯郸的空气是辣的”。

2013年12月末,我去河北邯郸市参加朋友婚礼,出高铁的那一刻,习惯了北京雾霾的我居然被带着微辣的空气呛到了。坐车进入市区后,浓重的雾霾笼罩了整个城市,伸手不见五指,宛如《寂静岭》之城。当地接待的朋友告诉我,面对这么严重的雾霾,当地的措施是:汽车单双号限行,钢铁厂继续生产。

邯郸自古就是中国的钢铁重镇,它是环绕着北京的河北省重工业群的一部分,南有邯郸、东有唐山,倘若风向有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和各种粉尘将飘到北京,华北上空雾蒙蒙一片。

徐建(化名)曾是河北某市一家钢铁厂的负责人。他之前是河北一家大型民营钢企的工程师,2005年正值钢铁行业鼎盛之时,普通板材价格从3000元飙升至六七千元仍供不应求。徐建决定辞职,融资建厂。在河北,像这样规模的钢厂很多,特别是4万亿带动的基建最红火的时候,依傍钢铁基地的优势,河北的各家钢铁厂赚得盆满钵满。

但行业效益红火的背后是空气污染加重。

前媒体人柴静制作了一部引起热议的纪录片《穹顶之下》,片子认为河北的钢铁、水泥、玻璃等重工业是华北雾霾的重要污染源。生产一吨钢,需要消耗600公斤煤炭、3—6吨水,排放1.53公斤二氧化硫、1公斤烟尘。即使是在被压缩了钢铁产量,2014年,河北依然生产了2亿吨钢铁,其中绝大部分是低端的粗钢。以此计算,共排放了20万吨烟尘和30.6万吨二氧化硫,这其中很多是环卫未达标的企业排放的。

在片中,柴静问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原华北督查中心主任)熊跃辉说为什么不取缔那些违规的钢铁厂时,熊跃辉说:“监管部门都不想去,触及这一块,关得了吗,你取缔得了吗?一千万吨钢是多少人就业,十万人就业,河北的钢铁已经到了你取缔不了的程度。”

事实上,并非取缔不了,但不是以环保的名义,而是“化解产能过剩”以及治理亏损的名义。

徐建的好日子没过几年,到了2012年,随着需求拐点,钢铁行业开始步入“寒冬”,钢铁生产出来了,却很难卖出去,号称“卖钢铁不如卖白菜”,徐建的工厂也不例外。据测算,当时中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过剩了2亿多吨,并且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还将增加,随之带来的是钢企效益下滑和负债严重。

行业形势严峻,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意见提出到2017年,我国将压缩8000万吨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

在中央政府的严厉压力下,2014年,河北共压减炼铁产能1500余万吨、炼钢1500余万吨,超额完成年初所定压减钢铁3000万吨产能的任务。

但所付出的代价就是——2014年,河北省的GDP增速仅为6.5%,位列全国倒数。有河北省发改委人士曾表示,等到河北省完成工业调整时,估计将失去20万个钢铁业工作岗位。

徐建工厂的产能也一压再压,加上严厉的环保整治,2014年6月徐建最终下定决心关掉工厂,“我也知道钢铁生产会污染空气,但工厂生存都成问题了,如果按照要求上环保设备,一是无钱投入,二是即便投入了,钢铁市场不景气,何时能够挤压出来这么多利润是个问题”。

河北省还推动国营钢铁集团陆续兼并民营钢铁企业,产能曾迅速扩张。但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不但徐建所在城市的民营小钢铁厂日子难过关门了事,就连其他重工业城市的国营钢铁大厂也自身难保。

邯郸钢铁厂是中国最大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旗下的公司,曾是邯郸人就业的首选,被当地人视为是“铁饭碗”,都想进去工作。曾有工人对媒体说:“我们的设备落后,而且也的确污染空气,但我们有大约3万名工人,是这里最大的企业。”

河北省还有3000万吨的产能压减指标,这势必将影响到国有大钢铁集团,也将影响上百万的产业工人。 钢铁企业从业者们认为,这个进程将是缓慢的。另一位在邯郸某钢铁厂工作的人士对搜狐财经说:“环保肯定是要的,为了长久发展是值得的,我想政府也不可能大规模关停企业。只能是一步步的来。环保重要吃饭更重要!产能过剩不仅仅是中国存在。”

对于《穹顶之下》一片中对环保部门不作为的批评,该位人士并不认同。他说“就拿我们钢厂来说吧,当地的环保部门那是真卡哟。不排除个别企业和当地政府虚假瞒报。总得来说环保力度是很大的。这是工业化经济大发展必然带来的后果。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如当年的西方发达国家。”

事实上,钢铁企业不过是为了满足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体量的经济体的需求,中国每年需要消耗掉8亿吨钢铁。为了让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对当地经济和就业极为重要的上市钢铁公司,地方政府不断给予专项补贴。根据iFinD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中期,沪深两市34家以钢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分别得到政府财政补贴12.92亿元、26.99亿元、44.72亿元、29.86亿元和14.07亿元。

然而,眼下,就业、经济增长与环保的天平正在向环保一边倾斜,不但是因为《穹顶之下》引发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今年1月6日北京与张家口冬奥申委在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提交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报告。冬奥会在冬天举行,那时正是雾霾的高发期,要想申奥成功,就不可避免要控制住空气污染。

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说:“关于治理大气污染,冬奥申委主席、市长王安顺认为申办和筹办冬奥会能够加速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从现在算起至2022年还有7年时间。如加速推进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原定2030年实现蓝天白云的目标有可能提前。”

可以做比较的是,2008年奥运会期间,首钢的5座高炉中有4座关闭,北京和周边地区大约1100家制造厂停工,1.63万个燃煤锅炉改用清洁燃料。这次整治空气污染力度或许还要更严厉。

吕新华说:“加速大气污染治理不仅京津冀1亿多常住人口受益,受首都圈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全国各地也会加速。”

这意味着,7年的倒计时开始。为了京津冀1亿多常住人口和冬奥会,钢铁厂的股东、工人、家属们的命运或许就此改变。

雾霾造诗篇五
《驱逐雾霾,打造绿色》

驱逐雾霾,打造绿色

——明阳天下植树基地

自从雾霾侵袭了我们的生活,它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口罩成为了人们生活出行的必备单品,甚至防毒面罩都被用作了基本防护用具。如果我们整天生活在雾霾的环境里,即使天天吃好的喝好的,生活无忧无虑,还能感到幸福吗?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喝到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我们知道,树不仅属于大自然,装点环境,也吸收着我们身边空气中的污物,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滤毒器,能够让我们畅快地呼吸。建设美丽中国,告别雾霾天,是人们共同的心愿,而这既需要加强污染控制,也需要加强生态恢复。去年入冬以来到今年春天一系列的雾霾天气,让所有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得越来愈益严峻。作为改善空气环境最为有效的方法,植树造林成为了这个春天越来越多地方的选择。就改善环境而言,植树造林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更应

该从中增进环保意识,从我做起 ,从身边做起,为环境改善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空气的净化,蓝天白云的重现,都需要有大量的树。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把对环境的种种关注转变为植树行动,为大地披绿装,正是环境意识的体现,显然更有意义。

“用我们的植树实际行动,降低北京的PM2.5。”这是北京植树专家——格林陆地公司的企业服务宗旨。众多企业为积极响应为城市击败雾霾的活动而同格林陆地联手给城市添增了无数道防护墙。据了解,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粘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相关部门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700公斤。

参与北京植树造林活动,就是要打造我们的绿水青山,创造出更多山青水绿的优美环境,我们在做,天在看,有投入就有回报,只要是北京植树造林的行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的空气质量的改善那是迟早的事情。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植树基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雾霾造诗篇六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清人诗文里的伦敦雾霾

作者 . 安立志

至少半个世纪前,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第一章就写到雾都,“到处是雾。雾笼罩着河的上游,在绿色的小岛和草地之间飘荡;雾笼罩着河的下游,在鳞次栉比的船只之间,在这个大而脏的都市河边的污秽之间滚动,滚得它自己也变脏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P5)当然,伦敦的大雾,并非我国宋代词人秦观《踏莎行》里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而是有毒的雾霾。

伦敦的大雾,对狄更斯说来,也许是“当局者迷”。说来难以置信,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有两个中国官员,倒是扮演了“旁观者清”的角色,成为伦敦雾霾的目击者,可贵的是,他们还用文字与诗词记下了现场与观感。

1890年2月1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二),以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命名的法国轮船“伊拉瓦第”号驶出吴淞口。船上有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是薛福成,一是黄遵宪。前者的头衔是清政府钦差大臣、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后者的身份则是公使参赞。他们与一干随员同乘这艘轮船前往欧洲赴任。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一个多月的颠簸,4月22日(三月初四)踏上英国的国土。

1840年,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薛福成是清政府第六任驻英公使。薛福成此行,不仅在交涉领事设立、滇缅边界、借才异

国等方面取得重要外交成果,而且在考察沿途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重要收获。《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不仅是一部外交日志,也是一部国人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献。至于他们对伦敦雾都的观察,不过是其“副产品”。

11月17日(十月初六),薛福成到伦敦后第一次遭遇大雾,他的体验是用心的。他观察的不仅是雾都的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规律。他写道:“伦敦惟四月至八月天气较为清朗。九月以后直至三月,几于无日不阴,无日不雾;虽有时天气稍晴,而日为烟雾所遮,但见红轮晃漾,其光不甚明亮。”(《日记》,P238)伦敦的大雾“冬春犹甚,每五日中必有两三日昼晦者。”(同上,P239)翌年1月11日(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二),他又写道:“余在伦敦,连日大雾者已两阅月。„„是日亦烟雾蔽塞,讵知出伦敦未及十里,则旭日晴朗,天无纤云。余以数月未睹此景,神气为之一清。”(同上,270)从总体上说,这些观察仍然属于表象的范畴。

何以知道这是霾而不是雾呢?刚到伦敦的薛福成感受是这样的,“伦敦数百万户燃煤之烟,为雾所罩,猝不能散,往往白昼晦冥,烟气四塞,受之者无不咳呛,余颇不能耐,亟欲避去。”(同上,P270)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也影响人们的视觉。“室中皆燃灯火,方能观书写字。”(同上,P239)因此,才会出现行人用手电为汽车引路的怪现象。正因如此,“英之官绅,每至夏冬必移居乡间一两月,名为避暑避寒,实则欲换吸空气,谓可却病养身。盖烟煤薰灼之气,与人身脏腑之浊气,惟伦敦为最盛也。”(同上,P239)

导致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呢?他的观察是:“盖英伦三岛,四面皆海,本多白雾;而伦敦五百万烟户之煤烟,又为雾所掩,不能冲霄直上,聚为黄雾。„„盖天地稍冷,则人皆拥炉,又多五百余万人终日夜焚煤之烟,非特灶突之烟也。大抵伦敦为地球第一繁盛之区。洋房几无隙地,又多三层四层之楼,平房之下尚有地室,已不啻五六层矣,是不啻以一伦敦化为三四伦敦也。”(同上,239)短短一段话,分析了伦敦的气候条件、能源结构及城市布局,可谓有心也。

薛福成作为一个初出国门的清廷官员,今人不应苛求他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也不能苛求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多少研究。作为驻外公使,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包括伦敦雾都这样的由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污染,能有如此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已是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外交官员的职业敏感。

黄遵宪不仅是近代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诗界革新之导师。作为诗人,黄遵宪在英国期间,曾就伦敦大雾写过两首诗,一为《重雾》,一为《伦敦大雾行》。中国古代有许多咏雾的诗人与诗作,“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咏雾》)、“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苏味道《咏雾》)、“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雾》)。在中国传统的田园乡村里,雾是朦胧而美丽、温馨而亲切的,而雾和霾之于人们的感官,感受是不一样的。黄遵宪笔下的大雾显然与前引的唐诗不同,《重雾》中的伦敦,“雾重城如漆,寒深火不红”,如果还只是关于雾都伦敦的初步印象的话,那么,《伦敦大雾行》则汪洋恣肆地状绘了伦敦雾霾给予人的不适与恐怖。“苍天已

死黄天立,倒海翻云百神集。一时天醉帝梦酣,举国沉迷同失日。”开头几句,以中国特色的历史与神话,引出大雾的话题,而“化尘尘亦缁,望气气皆墨。色象无可名,眼鼻若并塞。„„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显然是直观与写实的现实主义。而充满奇幻与玄妙的“忽然黑暗无间堕落阿鼻狱,又惊恶风吹船飘至罗刹国。”(《人境庐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P387)则体现了黄遵宪浪漫主义的比兴功力。此行欧洲,黄遵宪之诗笔,不仅记录下锡兰卧佛,记录下巴黎铁塔,而且记录下雾都伦敦。以古风来描述工业革命的负效应,对于中国诗人,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最初,人们对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缺乏认识的。伦敦大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终于导致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从1952年12月5日开始,由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严重雾霾天气。短短4天,伦敦直接死于雾霾达4000人。12月9日之后,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13年1月16日《西安日报》)。

痛定思痛的英国政府,终于开始采取一系列治理环境污染的有力措施,制定《清洁空气法》只是一个开端。与立法保障相伴而行的还有科技发展、全民参与、媒体监督等等,伦敦终于在20多年后摘掉了雾都的灰色帽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伦敦的雾天从19世纪末期每年90天左右减少到不到10天。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宝贵的经验。

“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旧唐书·杜佑传》)我国本来具有后发展优势,本来可以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不幸的是,近几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大范围的雾霾。好在世界各国已经探索出了成功的路径。我们已经不必被动地依赖大风治霾,我们也不必为短暂的“APEC蓝”而欣喜。人们追逐蓝天白云,毕竟这才是人类正常的生存空间。

雾霾造诗篇七
《“天地人”造就的雾霾》

“天地人”造就的雾霾

作者:

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02期

2013年1月13日20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现37个城市的空气“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其中包括北京在内的7个城市达到“空气污染的最高级”。湖南也不例外,1月13日长沙市环保局18时在长沙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的数据显示,各监测站中火车站、雨花区、沙坪为严重污染,天心区、马坡岭、湖南师大、经开区、高开区、伍家岭、湖南中医大为重度污染。1月19日18时发布的各监测站的结果稍有好转,沙坪由严重污染变为中度污染,火车站和雨花区由严重污染变为重度污染,其它各站还是重度污染。除长沙市外,株洲、湘潭13个监测站空气质量均为重度污染。

这种严重的空气污染给人观感是空气透明度差,能见度恶化。如果仅是透明度差,那么气象术语称“雾”。雾是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产物,其大小平均10~20微米左右。若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的载体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以PM2.5表示)结合在一起,使空气透明度更恶劣,就不再是雾了,而称为“雾霾”。 雾霾就意味着空气被污染了,有毒,是一种灾害。

自工业大发展以来,我们面临的灾害何其多,仅就气象而言:热可成灾,冷亦成灾;旱可成灾,涝亦成灾;风雨冰雪可成灾,现在来了个雾霾亦可成灾。这些灾难总的根源是人们对地球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

雾霾灾害相对其它气象灾害还有其特殊性,一是其组成是空气中有PM2.5,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副市长洪峰在公共场合表示,北京的PM2.5来源:22%是机动车排放,17%是煤炭燃烧,16%是工地扬尘,16.3%是工业喷涂发挥,4.5%是农村养殖和秸杆焚烧,24.5%则来自外地;二是雾霾停留不散受地貌和风向影响,也以北京为例,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认为“北京三面环山,南面是平原,一个偏南风,就可以让北京PM2.5数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但一般西北风也容易让北京回归蓝天”。他强调:“北京的地貌条件再加上高楼林立,污染更难扩散”。

长沙雾霾组成和来源与北京相比大同小异,其地貌条件南高北低,南有南岳诸峰,东有幕阜山,西有雪峰山,北为洞庭湖区,成为一向北开口的马蹄形。市区则是“环城皆山也”:西有谷山、尖山、乌山、黑麋峰;东有影珠山、天华山、飘风山和明月山,南有金盆岭、豹子岭、昭山;唯北由湘江谷地向洞庭湖敞开。

长沙的这种地貌与北京相似,不过前者朝北开口,后者朝南开口,西北风可驱散北京雾霾而加重长沙雾霾,东南风对北京增重,对长沙减轻。因此长沙市的地貌条件再加上近年来雨后春笋般的高楼林立也就和北京一样更使雾霾阴魂不散,长久滞留长沙上空。

PM2.5是人追求物质生活制造的,是“人和”;PM2.5不扩散受地貌、风向影响,是“地利”和“天时”。因此有人说雾霾是“天时地利人和共造差空气”,虽说是戏说,但发人深思。

雾霾与其它气象灾害不同的是对发生地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因为无论贫富贵贱都不能自强不“吸”。因而防止雾霾除了政府外,每个人都有责任,多走路、少坐车、少抽一支烟、少用一度电……就可为消除雾霾尽一点力,一个人的力是有限的,千百万个人的合力是巨大的。灾难当头,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与雾霾的抗争时正是绝好的体现。

雾霾造诗篇八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春风细雨驱雾霾 润物无声悟诗意

作者:钱向东

来源:《文理导航》2014年第04期

【摘 要】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简要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瑕疵;情感;意象;主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古诗词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并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上,对提高审美情趣大有裨益。但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如下误区:

一、重本义,轻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些教师从本本出发,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来执教古诗词,甚至以解释词语、逐字翻译、最后串讲整首诗词的本义为主要教学目标。如此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获得断章取义的知识,但削弱了对古诗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二、重识记,轻朗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对学生加强识记(背诵)古诗词固然重要,但轻视情感朗读就本末倒置了。其实,只有让学生通过情感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但是,不少教师把背诵古诗词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性朗读的时间少的“可怜”,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感到乏味,乃至厌学。

三、重解题,轻背景:有些教师偏重对诗词题目的字词解释,但讲述写作背景时往往停留于对作者简单的字号称谓,而没有详细解读作者的简要经历、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诗词的系统性理解。

山雨欲来风满楼,前进道路坎坷磨。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在所难免;在践行“15/20/10”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务必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为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效率探寻奥秘。

一、在品味文句中让学生体会情感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岁月,但是有些教师还是打上传统教育的烙印,为了追求学生的“高分”效应,注重强行灌输字句本义的点拨,淡化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刺激是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达成的,而音乐和人类语言的音调都来源于原始非条件反射音调,这就是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时,通过吟唱的办法来加深对作品的感悟。所谓“吟唱”就是采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使学生感受作品的主旨和韵味情调。当然,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来为诗词谱曲,让学生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品味诗情画意。为了提高鉴赏诗词的效率,教师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创造性的在教学中将内容相关的几首诗合在一起

吟唱。诸如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贺知章的《咏柳》三首诗可以组合吟唱,学生从中不仅体验到作品的音乐美,更增添了鉴赏古诗词的无比乐趣。我在执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就大胆改变学生常态化的“读诗”,先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平仄规律,然后配上《阳光三叠》让大家反复吟唱,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中领略到了李白诗词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在情感诵读中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提高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读出韵味、语感和情感更有利于学生领略诗词的意象美。 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正确处理。一般而言,初中古诗词朗读的节奏比较简单。诸如:七言诗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五言诗词则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所谓重读是指体现在作品的关键词上,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感慨的词语。至于语调的处理,应该坚持抑扬顿挫的原则,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都是很讲究的。学生在在领略诗词意象美的时候,还要正确把握好深沉悲愤与恬淡自然的区别,做到平声流连舒缓,仄声狂野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合理,使客观物象的张弛和学生的主观情绪有机搭配。诸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难”和“残”形象的表达作者凄切、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心灵跃然纸上,学生在朗读必须带有低沉委婉的语调。

三、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中让学生领悟主旨美

从某种角度而言,古诗词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时,首先要让他们初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起伏。假如不向学生介绍李白被赐金还山的故事,那学生很难把握《行路难》的主题思想;假如学生不了解唐后主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经历,那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李煜对故国的不尽怀恋和“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愁绪;假如不了解陶渊明的超然闲适、曹操的豪壮雄健和杜甫的沉郁顿挫,那就不能高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毋庸置疑,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思想。当然,我们在实践中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标题的字眼,因为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可见,学生正确的读懂标题,既可以初步读出诗词的重要信息,又可能产生意外的收获。譬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是词牌名,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密州出猎”四个字上理解颇费周折,“密州”一词简要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暗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背景:他谪居密州后还是寂寞和落魄的;“出猎”则概括了主要事件,当学生初步感知“出猎”大意后,就为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情怀奠定了基础。

实践出真知,改革显效率。但愿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大胆创新,为构建更理想的“15/20/10”的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陈兆民中学)

雾霾造诗篇九
《“天地人”造就的雾霾》

雾霾造诗篇十
《农村污染也在制造雾霾》

农村污染也在制造雾霾

“现在谈污染都把目光放在大城市,那么农村对雾霾‘贡献’有多大,到底谁应该对空气污染负主要责任?”在前不久召开的2014农业展望大会农业资源环境分会场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及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耿旭抛出这个疑问。

“PM2.5的主要来源是空气中的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耿旭解释,一次颗粒物是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生产及生活和天然源的排放。二次颗粒物则是大气中的气体被氧化形成的新微粒。“实际上一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不到50%,而二次颗粒物却高达50%~80%。”

那么,二次颗粒物从哪里来?根据《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介绍,大气中氮氧化物等物质被臭氧氧化后成为了PM2.5的主要成分——二次颗粒物。耿旭说,“换言之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才是‘元凶’。”

“农村消耗的能源只占15%,但是对氮氧化物的贡献却占到了40%。”耿旭指出“症结”所在——农村大量使用低效率能源,使氮氧化物等容易形成二次颗粒物的物质大量排放,“农村对空气污染程度并不低。”

他回忆起几年前回河北农村老家的经历——女人们在厨房做饭,整个厨房里弥漫的全是黑烟,“为什么农村女性肺炎、肺癌比例超过城市两倍到三倍?”低效率能源一方面成为直接健康“杀手”,一方面贡献大量二次颗粒物,成为PM2.5的间接“导火线”。

怎么把能源效率“拉”起来?耿旭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农村推行新的燃烧技术——清洁炉。“清洁炉一方面节能,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排放。”他举了一个例子,未来10年,假设清洁炉一年推广量为160万台,其中20%的用户替代老式煤炉,每户每年可以减少1吨煤炭,减排2.6吨,未来10年便可以减少煤炭使用320万吨。

当天,会议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在发布展望报告时说,未来10年,我国三大主粮的自给率预计将保持较高水平,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

据介绍,该报告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牵头,会同农业系统内外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完成,报告采用国内公开年间及发布数据、粮食一线调查数据和FAO等国际数据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业

监测预警数据库、农产品中长期展望模型和监测预警系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雾霾造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雾霾造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雾霾造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305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