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

2016-01-13 10:36: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一《郭沫若的诗歌》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的诗歌作品》,供大家学习参考。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一
《郭沫若的诗歌》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二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三
《_郭沫若的诗歌创作[1]》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四
《郭沫若的诗歌》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五
《第五章、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创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六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摘 要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了五四时期的特定精神,表现自我,张扬个

性,摆脱了旧时格律的束缚而趋于自由诗,在诗歌的魅力与独创性上,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因此,有必要对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研究。

关键词:郭沫若 浪漫主义 革命理想

目 录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3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 3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 3

(三)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 4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 5

(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 5

(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 5

(三)理想的失落与身份的迷茫.................................................................. 6

(四)自由主义与五四精神的结合体.......................................................... 7

三、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独特之处................................................................. 8

(一)郭沫若诗歌有强调现实社会的一面.................................................. 8

(二)郭沫若诗歌有宣传革命理论的一面.................................................. 9

(三)郭沫若诗歌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面................................................ 10

(四)郭沫若诗歌有讽刺社会弊端的一面................................................ 11

四、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使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郭沫若界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突出特征。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郭沫若的作品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从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研究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发展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史上掀起了一股在作品中重视情感与想象力的文艺思潮,习惯上人们按其政治与思想主张,分为阻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消极浪漫主义和以拜伦、雪莱为首的宣扬革命积极意义的积极浪漫主义。积

极浪漫主义诗人始终以诗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和嘲讽,诗中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最典型的是「湖畔派」的出现与发展。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五四以后,我国诗人徐志摩、郭沫若等人也立足于浪漫主义诗歌创作。

(三)郭沫若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

中国的现代新诗工程之特殊性是处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与外国诗歌浪潮的纠结性。早期诗人意识到欲建立新诗范式,就必须彻底反叛旧诗传统。这种反叛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新诗建成一个与新时代精神共同跳动的文学样式,因此,新诗体式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诗歌传统且异常牢固的社会里,要想唤醒国人的新诗构建意识,就必须首先唤醒国人的个体,即自我主体意识,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中国新诗便与重估人的价值紧紧抱在一起。因此新诗对现代个性的诉求,对情感的推崇,对个人精神的张扬,必定要产生更能容纳时代洪流的形式,同时,这种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趋于成熟则会有助于促成自我主体意识的唤醒。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言说方式与审美思维被一股脑儿地推翻,早期诗人只好把目光投向国外,通过对国外诗歌资源的整合、吸收,从而达到建构中国新诗范式的目的。在吸收和整合中,他们强烈地推崇主观、情感、非常个性化的抒写,以期完成时代赋予的启蒙和新诗范式构建的任务。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浪漫主义诗歌的介绍、创作就深刻地反映出这样一种背景。惠特曼的译介、“尼采热”都可以从这个背景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中国诗歌传统和外国诗歌样式的疏离、纠葛是现代新诗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制约并决定了早期诗人对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期待视野。

二、郭沫若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

(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

在胡适等初期诗人探索的前提下,郭沫若毅然接过胡适所开创的自由诗体并将自由诗拓宽成河,逐渐成汹涌之势,尽管郭沫若在后来对浪漫主义持着三心二意的态度,但是自由诗体一直是他诗歌写作的主要形式载体。自由诗体在五四时期成为最主要的诗歌形式是有着必然性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时代精神特质决定的,“五四”时期是以追求个人解放、自由为核心的精神内容,一切都以狂飙的速度出现,力扫一切旧束缚的形势下需要无格律限制自由诗体来承载无羁的时代精神,以期做到突破一切格律,“有甚么话,说什么话”,相对格律诗,自由诗更适合时代的发展,这种诗歌样式的选择更多的是不自觉的或自发的,纯粹是时代发展必然,时代决定人们几乎是自动地选择自由诗体作为抒写时代生活的激情、反抗压迫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二个原因则是出于对古典诗词的一种决然的反叛、断裂,提倡建立一种新文学的意识使然,这是早期启蒙者自觉性的选择,意在建立一种新文学,达到个体启蒙和民族启蒙的目的。所以,《女神》那种激情为内容,破除一切固有形式的诗行出现在诗坛时,立即成为诗人们模仿的对象。

(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大潮中,郭沫若不仅在摆脱一切束缚,“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方面论证自由诗,而且更着重于说明诗的“绝端的自由”形式即是近代诗人“专挹诗的神髓以便于自然流露的一种形式”。]在他看来,自然界的现象如森林花草,海涛山泉,星月雷电,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因而是美的;相反如园艺盆栽,一经人工雕琢,就失去了自然美。因此在诗的创作上他提倡自然流露,反对刻意雕琢。他的结论是:“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郭沫若自称是“最厌恶形式的人”,认为“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监狱”。以《女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不拘囿的的特征和热烈奔放、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的形成,除了是站在白话诗的成就上,更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七
《郭沫若诗1》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八
《郭沫若诗歌课题论文》

班级:高一(2)班 高一(6)班

课题名称:备受争议的文人——郭沫若及其诗作分析

小组成员:周一涵 方江晨

课题研究时间: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7日

备受争议的文人

——郭沫若及其诗作浅析

内容摘要

1. 郭沫若个人简介

(1)对其目前沿用最广的笔名的讨论

(2)不同社会背景下郭沫若的研究倾向

2. 郭沫若诗选特点

(1)诗歌的文学性

(2)诗歌的戏剧性

(3)郭沫若诗集分类讨论

3. 诗人道德的捆绑

(1)社会各界对郭沫若的评价

(2)什么是真正的诗人?——为郭沫若正名

正文: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1)对其目前沿用最广的笔名的讨论

“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乳名文豹,因排行第八,母亲呼之为‘八儿’。常用名郭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高汝鸿、谷人、羊易之等。”

这段评论隐没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原名,百度百科也没有提到,更有甚者,以郭沫若曾用别名甚多,计有郭开贞..这样的言论混淆视听。而他的笔名引起我的注意的唯一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格外女性化的名字,哪家父母会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美丽的名字,即使是在现在。

郭沫若生于1892年,死于1978年,他86岁高龄的人生里经历了颓丧的清朝末期直到文革的大半个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里,改名潮一度在几个时段内格外普及,而这不免折射出一些时代变迁的光影。民国时期是爆发改名潮的一个时间段,总结一下,不外乎两个特点,一是超越乡野,走向社会;二是为了抛弃封建,选择进步。对清末民初的年轻人而言,乳名是长辈呼唤的昵称,谱名、表字代表家族传承和辈分,全被父辈所起定,有时连上学时另起的学名也是别人的意思。待到脱离家庭宗族,步入已经天翻地覆的社会,便有了重新选择的

自由。古人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走出田野的晚清民初青年却难再遵古训,一旦封建旧家庭的传统不符合共和新社会的风气,改名只是一念之差罢了。

如果搜索“郭沫若”这三个字,看到的最多的命题即是“为什么说郭沫若是最不要脸的文人”,论据就是他在文革时期写的捧毛主席,捧江青,捧文化大革命的“诗作”。然而我觉得相较于文革时的普罗大众而言,郭沫若只是不巧知名度过高罢了。拍马屁是文革的特征。那时中华大地一片疯狂,祖国山河一片红。于是,大到城市,小到个人姓名纷纷改名以示忠诚。人名革命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梅、兰、秋、东,富、贵、福、寿,以及仁、义、礼、智、信都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东、彪、青、红、革、阳、党、军、兵等字,卫东、向东、继东、卫彪、学青、爱武、爱民、劲松等等比比皆是,有人干脆改名为文革或革命,当然,红雨、咏梅、鸣镝、长空、奇志等毛泽东诗词中的名词也一路升级,进入人名用词行列。当然也有因此而陷入被动的,邓小平被打倒后,人名中的“小”字成为避讳字;林彪摔死后,彪字名一律更改;江青垮台后,青字又被清洗。紧跟形势者倒也不在乎形势的变化,他们能与时俱进,把名字一改再改。

那郭沫若为什么取名叫作郭沫若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但是就个人而言,郭开贞守住了他名字中的文人气,没有放弃改名成“郭革命”,“郭前进”。我不相信今天讽刺他的人群回到那个时代,可以如他一般不为当时幼稚的形势所趋,说到底,诗人,文人,都是人,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吗?

(2)不同社会背景下郭沫若的研究倾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

1922年5月1日,《创造》季刊问世,中国的社会也在渐变之中,一批知识分子青年接受外来资本主义思潮的洗礼,正彷徨于国内新旧思想的转换之中。郭沫若与一批文人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一致主张于新文字的建设。

1924年,郭沫若在翻译过程中,接触到了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由此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此后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下旬,郭沫若致信邓演达,表明了反蒋的态度,并申明要公布蒋介石的罪状。3月31日,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公开宣布了与蒋介石的决裂。

1928年,全国通缉,逃亡日本。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回国。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一系列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

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以上的年代列表为事实论据,我们说郭沫若是一个对当局,对政治,对时代弯下脊骨的无耻文人。我们贬低他的一切,甚而他的文学成就。零散的资料在阴暗的角落,在他死后的岁月里,用白纸黑字写着,收集起他文革时的赞美诗,说他甲骨文的研究文章又抄了谁的。

然而我们不能一味地只是看见他不能为人接受的地方,从而对他全盘否定。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个,文人?他凭借这什么,甚而掩盖过了他为人所不耻的私生活,最后被人肯定,被人接受?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解读。

郭沫若诗选特点:

纵使郭沫若被贴上种种不雅的标签,纵使他在文学史上因为极致到顶点的阿谀奉承换来一世骂名,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对中国新诗的巨大贡献以及学术上的赫赫成就。现在,不论这个人的人品好坏与道德操守,只来谈谈他的诗。

(1)诗歌的文学性

对于追捧阳光、梦想、星星太阳一类朦胧诗的我来说,郭沫若的诗太过于直爽与裸露,通篇的惊叹句与语气词,直抒胸臆的情感的宣泄,排山倒海般气势磅礴的排比句都令我窒息。有人说,郭沫若是打破中国旧诗格局的第一人,创造了自由个性的新诗,打开了诗歌的另一扇大门。激情是郭沫若诗歌的内核,他告诉人们“诗歌的本质专在抒情”。郭沫若诗歌的价值大抵就体现在他把诗歌上升到了“表现自我”的地位,而非模仿自然。或许正是他这种独特的诗歌语言,才使诗歌真正成为诗人心声的抒发。

如果把文学性仅仅定义为“在不夸大事实的前提下,对事物本质巧妙的概括和提炼”,那么我认为,郭沫若相较之同时期的卞之琳等诗人是欠缺的。他的词汇与表达更加口语与直白。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下,郭沫若的诗代表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但用高尔基的话来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那么,郭沫若的诗可以算的上具备了较高的文学性,他的诗歌形式独特,以一个人内心语言为根基创作,无疑让语言表达出了激情、情感,而正是由于年轻,这些激情完全是一个人的心声。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表达在艺术上并不成熟,但把一个在民族浪潮里挣扎的青年人的内心呐喊表达得淋漓尽致。

(2)诗歌的戏剧性

说到郭沫若就不得不提他的《屈原》和《女神》。以激情澎湃著称的郭沫若,他的诗歌极具戏剧性与朗读的美感。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内在律的观点,优秀的诗歌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比如,《屈原》中脍炙人口的《雷电颂》,据说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内一度黑暗胶着,寻求光明的进步中国青年对现状感到愤怒,作为文人的郭沫若立即写下了《屈原》,来讴歌屈原身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 当这首诗把矛头指向现实时,屈原的一段独白即《雷电颂》就像是真实的一道闪电,“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雷电颂完全是郭沫若式的倾诉。而我们也能看见郭沫若在屈原身上由许多自己的理想抱负与价值观的体现,换言之,屈原就是郭沫若的化身。恰如其分的表达使这首诗体现郭沫若诗歌“物我两忘”的特点,因此更真实,更令人振奋。坊间传说,1942年春当诗歌在重庆演出时,正好是一个暴风雨来临的夜晚,室内的朗诵、咆哮与室外的雷声雨声混合在一起, 另许多当时的观众一连几天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绪氛围里。这或许就是诗歌的美,诗歌的力量,诗歌的本质所在。也是为什么在一个世纪后,仍有许许多多人讲郭沫若的诗歌搬上舞台的原因。

(3)郭沫若诗歌的分类讨论

我认为,郭沫若的诗歌是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的。五四运动前后,作为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与中西文化碰撞的美感。诗歌是这个年轻人用来唤醒社会的工具,这时的他是一个诗人。相反,1949年后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文艺部,提拔郭沫若,为了保全自己,郭沫若的诗歌完全失去了自我,而仅仅是一个挂名的政治工具,也是那个时期的诗歌如《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让他获得了“最无耻诗人”的称号,为学者世人所不齿。毋庸置疑,郭沫若的诗歌走着每况愈下的道路。对老舍一样宁死也要捍卫自己作为文人尊严的人,我对他们表示敬意,但像郭沫若一样,不得不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作出为了自己活命的选择而卑躬屈膝,放弃才华的人,我不能说鄙视他们,更多的反而是同情。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一举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地位。表现的是那个特殊时期文人的一些挣扎与想法。值得一提的是,这组诗的主人公,是我,通篇都是以我的内心世界展开,这也体现了郭沫若将诗歌拔高到一个自我价值体现的境界。作为一个青年诗人,这首诗中传达的对自由的追崇,对个体价值的探索是《女神》能流传下来的原因。 郭沫若在解放后的诗歌我不想在文学或意义上作探究。鲁迅死了,郭沫若还活着,他承担起了“文学领袖”的称号,正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必须写,写下就算自己也知道是谄媚的文章与诗。这是他生活的方式,是他的价值观,无论后人如何辱骂他是最无耻的文人,我们也无权剥夺一个人的选择权。“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无耻就无法生存”。没能做到读书人“退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错误;身为文人,却不能真正地作文,也是他最大的悲哀。

中国近代史上最“无耻”的文人:

(1)社会各界对郭沫若的评价

欲评价一个你从未见过面的人,依我而言,必先参考那些熟悉他的人,或者至少比我熟悉他的人的评价。

a.文化大家眼中的郭沫若:

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地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

郭老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绝对没有给我下“我是院长、我是科学家”的印象。„„中国过去讲三绝,即诗、书、画。我对苏轼作过统计,他诗、书、画、词、文,应该是五绝。„„可我对郭老就统计不出他有多少绝,总之他超过了苏轼。苏轼没有郭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

——季羡林

郭沫若先生才华横溢、学兼中外,他是文学家、社会科学家、革命家、伟大诗人,功业巨大、影响深远。他是我青年时代崇拜的对象,„„他的新诗作品引导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的革命文学理论,指引了我的政治方向。„„他既是我的长辈,又是我亲切的朋友。

——臧克家

(文学家大都对郭沫若的精神面貌、于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才华作了肯定。)

b.革命家们眼中的郭沫若: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

——闻一多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革命家眼中郭沫若是给后人文学方面的指路牌,我认为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如果单论才华郭沫若是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领袖的人。)

c.学者眼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瞿林东

当今的研究者和读者对郭沫若的评价形成两极,跟对郭氏人格的不同理解也大有关系。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郭沫若看作是政治人物,反感他的立场多变。然而如果由《女神》等作品的创作反观郭沫若的人格,也许我们对这位诗人的浪漫气质会有更多的了解与宽容,我们就不一定再以政界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文人。郭沫若可以说是一位天才,但也有凡庸的一面,这两方面交织成他的一生。

——温儒敏

今天研究郭沫若,应当有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研究人物终归离不开评价,而评价就要求实事求是。郭沫若是戎马书生,是文化战士,很有号召力。现在有的批评文章对郭沫若的学术人品持否定态度,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年轻人有不好的影响。我们要客观地研究郭沫若,澄清一些问题是很重要的。这些年来,有的人将糟踏郭沫若看成一种时髦,这种倾向是不正确的。

——龚书铎

(有褒有贬,充分肯定了郭沫若学术方面的才华,对他的政治选择、立场、人品等有不同的理解。但希望人们不要跟风一味地贬一个人,要客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2)诗人道德的捆绑

以道德责己,胜过法律。以道德挟人,无异私刑。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宣扬其运动主旨的好,是道德,在文革时期歌唱四人帮,是不道德。某位主席有过四位夫人十个孩子,至少没有人敢大肆宣扬其的不道德,却乐忠于揪着郭沫若三个妻子的辫子,斥其无耻。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造反派绑架处境危险,双手反剪从高楼跳下“自杀”,没有人去追究造就了这场悲剧的凶手的不道德,却去追究郭沫若不去追究的不道德。

我看到新浪博客上的标题-近代史上最无耻的文人——郭沫若。我觉得他说的很客观,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客观。他的意思是,就文人而言,或许郭沫若没有什么骨气,正确的三观。但如果与那时代的人民,政治家进行比较,大家都差不多。而且“文人”前还有一个限定词,“近代史上”,因为每个时代的道德准则本身就不一致,或者年代久远,夏商周时期刻甲骨文的笔者即使如纣王般暴虐,也未免会有如现在这般的文字流传下来,如果说“千古第一”,不免是过于夸大,而这偏偏又是常见的。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篇九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郭沫若的诗歌 郭沫若的爱国诗歌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
  • 1、优美的诗歌郭沫若(2016-02-08)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郭沫若的诗歌作品”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郭沫若的诗歌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13310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